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0年6月25日京津冀风雹灾害成因分析
1
作者 高振泽 王健博 +2 位作者 田野 宋广禄 徐维森 《农业灾害研究》 2022年第11期36-38,共3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加密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2020年6月25日京津冀地区大范围风雹灾害。结果表明:此次风雹灾害是在深厚的蒙古气旋环境背景下产生的;高层一致的西北干冷气流叠加在低层较强的东南—西南暖湿气流形成深厚的...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加密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2020年6月25日京津冀地区大范围风雹灾害。结果表明:此次风雹灾害是在深厚的蒙古气旋环境背景下产生的;高层一致的西北干冷气流叠加在低层较强的东南—西南暖湿气流形成深厚的垂直环流,增大了对流性不稳定能量;动量下传后中层产生较强的垂直风切变;“速冻”是冰雹产生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20℃高度层以上具有大的垂直温度递减率,远比0℃~-20℃层垂直温度递减率大;地形的抬升作用和地面辐合线是此次过程的抬升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雹灾害 蒙古气旋 对流性不稳定能量 高层大的垂直温度递减率 速冻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中部2次高架雷暴的特征分析
2
作者 孔祥宇 《农业灾害研究》 2022年第11期30-32,35,共4页
分析我国内蒙古中部地区2021年11月5日和2022年3月11日半夜至次日凌晨发生的2次“高架雷暴”时空分布、垂直热力特征等。结果表明:高架雷暴均出现在后半夜至早晨;700h Pa高度附近有强盛西南气流输送暖湿空气,使该高度层附近增温、增湿显... 分析我国内蒙古中部地区2021年11月5日和2022年3月11日半夜至次日凌晨发生的2次“高架雷暴”时空分布、垂直热力特征等。结果表明:高架雷暴均出现在后半夜至早晨;700h Pa高度附近有强盛西南气流输送暖湿空气,使该高度层附近增温、增湿显著,存在明显湿层,假相当位温明显增加;逆温层顶之上存在对流性不稳定能量;平衡高度的温度在-20℃以下;对流触发机制是对流性不稳定层中的槽线,而不是逆温层中槽线或切变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架雷暴 对流性不稳定能量 低空西南暖湿气流 触发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