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2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影响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增殖的因素研究
1
作者 袁冬菊 颜果 +2 位作者 张敏 赵正萍 唐卫 《湖南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7-23,共7页
探明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ltNPV)增殖的适宜组合条件,为SpltNPV室内大规模生产提供理论方法。本文利用活体增殖法,研究不同的接种虫龄-病毒浓度组合、接种虫龄-接种温度组合、饲养密度对SpltNPV增殖量的影响,筛选最佳的SpltNPV活... 探明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ltNPV)增殖的适宜组合条件,为SpltNPV室内大规模生产提供理论方法。本文利用活体增殖法,研究不同的接种虫龄-病毒浓度组合、接种虫龄-接种温度组合、饲养密度对SpltNPV增殖量的影响,筛选最佳的SpltNPV活体增殖条件。结果表明:(1)相同接种浓度条件下,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加,SpltNPV增殖量先上升再下降;相同幼虫龄期条件下,随着接种浓度增加,除2龄幼虫SpltNPV增殖量先上升再下降外,3~5龄幼虫SpltNPV增殖量均是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幼虫龄期为4龄、接种浓度为1.0×10^(7)PIB·mL^(-1)时,单头和群体接种的SpltNPV增殖量均最大,分别为2.147×10^(10)、1.925×10^(10)PIB·头^(-1)。(2)随着接种温度的提高,SpltNPV增殖量先上升后下降;SpltNPV最佳接种虫龄-接种温度组合为4龄幼虫、接种温度为22℃,该组合下SpltNPV增殖量最高,达1.864×10^(10)PIB·头^(-1)。(3)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加,SpltNPV增殖量呈现下降趋势;斜纹夜蛾饲养密度为100头·箱^(-1)时,SpltNPV平均增殖量最高,达1.372×10^(10)PIB·头^(-1)。综上可知,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ltNPV)增殖的适宜组合条件为:幼虫龄期为4龄,接种浓度为1.0×10^(7) PIB·mL^(-1),接种温度为22℃,饲养密度为100头·箱^(-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纹夜蛾 型多病毒 病毒增殖 虫龄 饲毒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地老虎应答核型多角体病毒侵染的转录组响应
2
作者 曾维爱 周世民 +2 位作者 翟争光 蔡海林 王玉生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2期40-42,共3页
小地老虎是危害我国农作物的主要地下害虫。比较了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和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小地老虎的致病力差异,并利用转录组学比较了感染2种病毒后其幼虫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致病力显著高... 小地老虎是危害我国农作物的主要地下害虫。比较了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和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小地老虎的致病力差异,并利用转录组学比较了感染2种病毒后其幼虫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致病力显著高于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其在1×10^(5)~1×10^(8) OBs/mL浓度时幼虫死亡率均超过90%,而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在1×10^(7)、1×10^(8) OBs/mL浓度时才能导致幼虫的大量死亡。转录组分析表明,病毒侵染导致幼虫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的变化也存在差异,感染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后共发现4 691个差异表达基因,而感染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仅发现1 626个。GO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后主要导致幼虫体内脂质代谢通路发生显著变化;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侵染后主要涉及跨膜转运、膜结构、氨基酸代谢和药物降解等。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提高核型多角体病毒高效防治小地老虎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地老虎 型多病毒 转录组学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浓度策略在酒用高粱黏虫防治中的应用与成效
3
作者 魏瑶丹 《种子科技》 2025年第18期171-173,179,共4页
在农业生产向绿色可持续转型的进程中,生物防治因具备低污染、生态友好等特性,成为解决病虫害难题的核心方向。金沙县作为酒用高粱的关键产区,其高粱的产量与品质,对当地酿酒产业的稳健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黏虫是极具破坏力的害虫,近... 在农业生产向绿色可持续转型的进程中,生物防治因具备低污染、生态友好等特性,成为解决病虫害难题的核心方向。金沙县作为酒用高粱的关键产区,其高粱的产量与品质,对当地酿酒产业的稳健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黏虫是极具破坏力的害虫,近年来在金沙县高粱种植区频繁肆虐。黏虫具有群集性,能在短时间内集结大量个体,对植株展开攻击;迁飞性能让其快速跨区域转移,不断扩大为害范围;暴食性导致茎秆与叶片被迅速啃食,产量与品质严重受损;杂食性则使酒用高粱种植区周边的多种农作物都面临威胁。一旦黏虫大规模暴发,高粱生长将遭受重创,进而影响后续酒品的风味与质量。基于此,研究了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浓度策略在酒用高粱黏虫防治中的应用与成效,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夜蛾型多病毒 酒用高粱 黏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云南株(Bm NPV-YN1)对不同龄期家蚕的侵染致病效应 被引量:6
4
作者 唐芬芬 陈松 +3 位作者 邵榆岚 朱峰 张永红 白兴荣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92-697,共6页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是主要的家蚕病毒病病原之一,由其侵染家蚕引发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血液型脓病)严重影响云南的蚕业生产。测定分离自云南蚕区的BmNPV株系(BmNPV-YN1)对家蚕1~5龄幼虫的毒力,并运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模...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是主要的家蚕病毒病病原之一,由其侵染家蚕引发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血液型脓病)严重影响云南的蚕业生产。测定分离自云南蚕区的BmNPV株系(BmNPV-YN1)对家蚕1~5龄幼虫的毒力,并运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模拟分析该病毒株对家蚕各龄幼虫的感染致病力。结果表明,以浓度为1×10^8~1×10^5mL^-1的BmNPV-YN1多角体悬液添食处理后,家蚕各龄幼虫的感病死亡率随添食病毒多角体悬液浓度的降低而下降,添食1×10^7mL^-1BmNPV多角体悬液后第7天,家蚕1~5龄幼虫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100%、76.67%、72.22%、56.67%和26.67%。BmNPV-YN1对家蚕幼虫的致病力与龄期相关,其敏感程度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1龄、2龄、3龄、4龄、5龄。用BmNPV-YN1多角体悬液添食家蚕1~5龄幼虫后第7天,致死中浓度(LC50)估计值分别为4.78×10^4mL^-1、5.38×10^5mL^-1、2.22×10^6mL^-1、7.95×10^6mL^-1和3.92×10^8mL^-1。在1×10^8~1×10^5mL^-1浓度范围内,BmNPV-YN1对家蚕幼虫的致死中时(LT50)与添食浓度相关,对1~4龄幼虫的LT50值随着BmNPV-YN1添食浓度的降低而增加。研究结果表明,BmNPV-YN1对家蚕具有较强的侵染致病效应,提示云南蚕区对血液型脓病的防控应以小蚕期为主,同时密切关注各龄期的眠初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家蚕型多病毒 时间—剂量—死亡率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T3株对家蚕的亚致死作用测试 被引量:3
5
作者 唐芬芬 郑亚强 +2 位作者 李从容 白兴荣 陈斌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52-956,共5页
病毒对宿主昆虫的亚致死作用是指感染病毒后未死亡的昆虫,其生长发育、生殖等生命活动能力发生了明显变化。为了探明生产上发生家蚕血液型脓病时是否存在病原物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对家蚕的亚致死作用,以家蚕品种菁松×皓月... 病毒对宿主昆虫的亚致死作用是指感染病毒后未死亡的昆虫,其生长发育、生殖等生命活动能力发生了明显变化。为了探明生产上发生家蚕血液型脓病时是否存在病原物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对家蚕的亚致死作用,以家蚕品种菁松×皓月的蚁蚕为材料,测试以低于致死中浓度(LC_(50))的Bm NPV-T3多角体悬液添食处理对存活家蚕的亚致死作用。测定Bm NPV-T3对蚁蚕的LC_(50)值为1.41×10~5m L^(-1)。以浓度为10~5~10~3m L^(-1)的Bm NPV-T3多角体悬液给蚁蚕添食后,存活幼虫的体质量显著降低;10~5m L^(-1)多角体悬液添毒试验组存活幼虫的发育历期明显延长,而对蛹期发育历期的影响不显著;10~5m L^(-1)和10~4m L^(-1)多角体悬液添毒试验组的存活幼虫发育至成虫,其产卵量显著低于对照组;10~5m L^(-1)多角体悬液添毒试验组存活幼虫的蛹体质量、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均受到一定影响,其中对雌蚕的茧层量影响显著。依据上述试验结果初步认为,以低于致死中浓度的Bm NPV悬液给蚁蚕添毒后,对蚕体的生长发育和产茧、产卵性状都具有一定的影响,Bm NPV对家蚕存在亚致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型多病毒 亚致死 家蚕 生长 生殖 产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囊膜蛋白P74膜外区克隆和原核表达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国辉 唐琦 +1 位作者 胡朝阳 陈慧卿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35-138,共4页
通过PCR扩增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囊膜蛋白p74基因膜外区片段,对切胶纯化得到的DNA目的片段与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进行连接,通过不同浓度的IPTG对含有pET28a-p74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BL21(DE3)进行... 通过PCR扩增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囊膜蛋白p74基因膜外区片段,对切胶纯化得到的DNA目的片段与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进行连接,通过不同浓度的IPTG对含有pET28a-p74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BL21(DE3)进行诱导,对诱导产物进行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p74基因膜外区获得了表达;通过His单抗对原核表达产物进行Western blotting分析,其结果证实诱导蛋白带为融合有组氨酸的目的蛋白。对割胶获得的P74蛋白和免疫佐剂进行充分研磨,以研磨后的匀浆液对昆明小鼠进行皮下多点注射,通过收获的抗血清对BmNPV ODV病毒粒子进行West-ern blotting分析,检测到一条分子量大小为74 kD的特异杂交带,表明获得的多抗可用于P74蛋白功能的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型多病毒 p74基因 P74蛋白 表达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ac-to-Bac表达系统在BmN细胞中可溶性表达PRG-1蛋白(英文) 被引量:1
7
作者 郝碧芳 沈兴家 +1 位作者 王猛 黄金山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32-836,共5页
杆状病毒Bac-to-Bac表达系统由于操作简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外源蛋白的表达。利用新构建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ac-to-Bac系统可溶性表达一个大分子质量的融合蛋白———piwi相关基因编码蛋白PRG-1。为了提高目的蛋白的表达量,对重组... 杆状病毒Bac-to-Bac表达系统由于操作简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外源蛋白的表达。利用新构建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ac-to-Bac系统可溶性表达一个大分子质量的融合蛋白———piwi相关基因编码蛋白PRG-1。为了提高目的蛋白的表达量,对重组病毒感染剂量及产物收获时间进行优化,并利用GST亲和层析纯化融合蛋白。结果表明在家蚕卵巢培养细胞BmN中表达的重组GST-PRG-1是可溶性蛋白;最佳的感染条件是病毒粒子对BmN细胞的感染复数(MOI)=1,并在感染后96 h收获细胞。试验结果表明,新构建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ac-to-Bac表达系统可用于大分子蛋白的可溶性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型多病毒 杆状病毒质粒 piwi相关基因编码蛋白PRG-1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基因bm64的表达及定位分析
8
作者 潘慧慧 毕臻乐 +3 位作者 阿勇嘎 王雨 于威 全滟平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63-668,共6页
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功能未知基因的研究,有利于全面揭示病毒的复制和感染机制。依据NCBI数据库发表的Bm NPV T3株基因组序列(Gen Bank登录号:L33180.1),选择未知功能基因bm64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该基因ORF全长333 bp,编... 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功能未知基因的研究,有利于全面揭示病毒的复制和感染机制。依据NCBI数据库发表的Bm NPV T3株基因组序列(Gen Bank登录号:L33180.1),选择未知功能基因bm64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该基因ORF全长333 bp,编码110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质量为12.71 k D,等电点4.21。将Bm64蛋白亲水区1~49 aa的编码序列与原核表达载体p GEX-4T-3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质粒,转化E.coli Rosetta菌株后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检测在预测分子质量处有明显的蛋白质条带,纯化该蛋白质并以此为抗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Bm64蛋白多克隆抗体。在病毒感染Bm N细胞后24 h即可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到Bm64蛋白的表达。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到Bm64蛋白在Bm NPV感染的Bm N细胞中表达,并定位于细胞核。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分析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64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型多病毒 bm64基因 基因克隆 表达 亚细胞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m59基因缺失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复制、转录及组装的影响
9
作者 蒋磊 田星 +4 位作者 巩成见 于威 舒建洪 吴银丽 童富淡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6-273,共8页
Bm59是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 NPV)的核心基因之一。利用λRed重组技术和Bac-to-Bac系统构建野生型病毒wt Bacmid-polh-egfp、缺失型病毒Bm59ko-Bacmid-polh-egfp以及补回型病毒Bm59re-Bacmidpolh-eg... Bm59是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 NPV)的核心基因之一。利用λRed重组技术和Bac-to-Bac系统构建野生型病毒wt Bacmid-polh-egfp、缺失型病毒Bm59ko-Bacmid-polh-egfp以及补回型病毒Bm59re-Bacmidpolh-egfp,并分别转染家蚕卵巢培养细胞Bm N,研究Bm59基因在病毒侵染、增殖和组装中的功能。对病毒滴度的检测结果表明3种类型病毒都能产生有活力的子代病毒并使细胞感染发病,但Bm59ko-Bacmid-polh-egfp在各个时相的滴度值均显著低于其他2种类型病毒(P<0.05)。电子显微镜下观察Bm59ko-Bacmid-polh-egfp转染的细胞中只有少量细长的杆状病毒粒子,而其他2种类型病毒转染细胞后则能产生大量具有囊膜包裹的成熟病毒粒子。qRT-PCR检测结果显示,Bm59缺失型病毒基因组DNA的复制能力显著降低(P<0.05),早期基因lef-3、晚期基因vp39和极晚期基因p10的转录水平显著低于野生型病毒(P<0.05)。综上所述,Bm59基因虽然是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复制的非必需基因,但会显著影响病毒的增殖速度和病毒粒子的组装,对病毒各个时期的基因转录水平具有下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型多病毒 bm59基因 λRed重组系统 BAC-TO-BAC系统 Q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广东分离株Bm126基因编码基序RGD的功能研究
10
作者 郝碧芳 程晨 +1 位作者 梁飞 沈兴家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86-291,共6页
杆状病毒因专一感染昆虫而作为治理农林害虫的生物农药以及作为表达载体在生物医药产业得到广泛应用。前期研究发现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中国广东分离株(Bm NPV-GD)的orf126基因(Bm126)包含一个编码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 杆状病毒因专一感染昆虫而作为治理农林害虫的生物农药以及作为表达载体在生物医药产业得到广泛应用。前期研究发现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中国广东分离株(Bm NPV-GD)的orf126基因(Bm126)包含一个编码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的基序。采用点突变技术构建RGD编码基序突变的转移载体,利用Bm NPV Bac-to-Bac系统转座获得重组bacmid,通过转染Bm N细胞获得重组病毒,分析突变病毒在感染细胞后期的多角体产量变化,并在病毒感染过程中进一步应用RGD竞争性多肽Cyclo[RGDf-N(Me)V-]分析突变病毒多角体产量的变化,以此探究Bm NPV Bm126编码的RGD基序是否在病毒感染增殖中发挥作用。经t检验统计表明突变病毒感染Bm N细胞后产生的多角体数量与对照病毒没有显著性差异,Cyclo[RGDf-N(Me)V-]处理结果也显示其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表明Bm NPV-GD Bm126基因编码的RGD基序可能不是直接参与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的增殖过程,而是辅助病毒的其他因子与宿主细胞互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杆状病毒 家蚕型多病毒 点突变 orf126基因 RGD基序 多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egt基因的原核表达及侵染BmE细胞中的EGT蛋白检测
11
作者 刘红玲 林英 +4 位作者 杨从文 张梅 朱传民 孙晛 夏庆友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15-1120,共6页
杆状病毒的蜕皮甾体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基转移酶(ecdysteroid UDP glucosyltransferase,EGT)能使宿主昆虫体内的蜕皮激素失去活性而延迟蜕皮和化蛹,以利于病毒大量繁殖。从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基因组DNA中扩增获得egt基因全长序列片... 杆状病毒的蜕皮甾体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基转移酶(ecdysteroid UDP glucosyltransferase,EGT)能使宿主昆虫体内的蜕皮激素失去活性而延迟蜕皮和化蛹,以利于病毒大量繁殖。从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基因组DNA中扩增获得egt基因全长序列片段,利用原核表达载体pET28a在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中进行IPTG诱导表达。SDS-PAGE检测发现EGT蛋白以包涵体形式表达,并且在16℃条件下以0.4 mmol/L IPTG诱导20 h目的蛋白质的表达量最高。采用镍柱亲和层析和切胶回收的方法获得纯化的EGT蛋白,并制备兔源多克隆抗体,其效价>5.12×105。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BmNPV侵染BmE细胞后48 h开始有EGT蛋白合成,并一直持续到144 h细胞基本死亡时还存在大量的EGT蛋白。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BmNPV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线索,也暗示可以利用EGT蛋白调控家蚕蜕皮激素含量,使开发"永久蛹"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型多病毒 蜕皮甾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基转移酶 表达 免疫印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AN品系的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抗性基因连锁与定位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武山山 徐晴 +5 位作者 余俊杰 张业顺 何小柏 覃光星 徐安英 张国政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9-216,共8页
不同家蚕品种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的抵抗性存在较大差异。以对Bm NPV感染具有较强耐受性的家蚕品种华康2号杂交组合(F1)累代自交建立AN品系,以Bm NPV多角体悬液对该品系2龄起蚕经口添食的致死中浓度(LC_(50))为2.154×10~9... 不同家蚕品种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的抵抗性存在较大差异。以对Bm NPV感染具有较强耐受性的家蚕品种华康2号杂交组合(F1)累代自交建立AN品系,以Bm NPV多角体悬液对该品系2龄起蚕经口添食的致死中浓度(LC_(50))为2.154×10~9m L^(-1),比对易感品系C108的LC_(50)提高了10~4倍以上。以易感品系C108作为回交亲本与AN品系组配F_1、BC_1、BC_2群体,2龄起蚕用浓度为1×10~8m L^(-1)的Bm NPV多角体悬液浸渍的桑叶饲喂12 h进行抗性遗传分析,表明AN品系对Bm NPV的高度抗性由位于常染色体的1个显性主基因控制。利用SSR分子标记和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分析技术对BC2F群体进行连锁分析,发现AN品系的Bm NPV抗性主基因位于第27连锁群。依据对BC2M定位群体的600余个个体的HRM分析结果,绘制了遗传总距离为29.1 c M的AN品系抗性主基因遗传连锁图,抗性主基因与S2800-9和S2801-352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5.2 c M、2.9 c M。通过对添食中等浓度(1×10~7m L^(-1))Bm NPV多角体悬液后存活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SSR分子标记HRM分析,推测家蚕抗性品系AN还存在多个分布于其他染色体的微效抗性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家蚕型多病毒 抗性基因 SSR分子标记 高分辨率熔解曲线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f-12基因缺失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复制和基因转录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袁佳 解纯刚 +5 位作者 汪凤梅 聂作明 陈健 吕正兵 童富淡 于威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68-474,共7页
晚期表达因子12(late expression factor 12,LEF-12)是昆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opolyhedrovirus,NPV)基因组编码的转录调控因子之一。为了研究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LEF-12的生物学功能,通过Red重组技术敲除BmNPV的lef-12基因,构建... 晚期表达因子12(late expression factor 12,LEF-12)是昆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opolyhedrovirus,NPV)基因组编码的转录调控因子之一。为了研究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LEF-12的生物学功能,通过Red重组技术敲除BmNPV的lef-12基因,构建lef-12缺失型病毒lef12-ko-Bacmid,再利用Bac-to-Bac系统将lef-12重新补回到病毒基因组中,获得补回型病毒lef12-re-Bacmid。将野生型病毒wtBacmid、lef12-ko-Bacmid和lef12-re-Bacmid分别转染BmN细胞,发现3种病毒均可在转染的细胞中产生具有感染活性的病毒粒子,但病毒滴度测定结果显示lef12-ko-Bacmid的病毒粒子产量比wtBacmid下降了3倍左右,而lef12-re-Bacmid的病毒粒子产量基本上恢复到了野生型病毒的水平,表明lef-12的缺失会影响病毒在宿主细胞中的增殖。进一步研究lef-12敲除对病毒基因组复制和基因转录的影响,结果表明当lef-12缺失后,BmNPV DNA复制没有受到明显影响,说明lef-12不是病毒复制的必需基因;但lef-12缺失后,病毒晚期基因vp39、极晚期基因p10的转录水平均明显低于野生型和补回型病毒。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也进一步证实lef-12缺失后,病毒仍能进行正常复制和装配,但与野生型病毒相比其增殖数量有所下降。上述研究结果提示:BmNPV lef-12不是病毒基因组复制的必需基因,但其缺失将导致宿主细胞的感病时间延迟,对病毒晚期和极晚期基因的转录也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型多病毒 z萨12基因 RED重组系统 BAC-TO-BAC系统 病毒复制 基因转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细胞中过表达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核衣壳蛋白VP39抑制BmNPV的增殖 被引量:3
14
作者 胡楠 董战旗 +1 位作者 陈婷婷 潘敏慧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22-1228,共7页
【目的】家蚕Bombyx mori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核衣壳蛋白VP39为病毒装配所必需。本研究旨在初探VP39在病毒侵染家蚕细胞过程中的功能及特征,以期为家蚕抗病毒研究提供研究基础。【方法】本研究通过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诱导原核表达得... 【目的】家蚕Bombyx mori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核衣壳蛋白VP39为病毒装配所必需。本研究旨在初探VP39在病毒侵染家蚕细胞过程中的功能及特征,以期为家蚕抗病毒研究提供研究基础。【方法】本研究通过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诱导原核表达得到多克隆抗体,以Western blot验证VP39表达时相;构建真核表达载体,转染细胞后以免疫荧光手段观测VP39表达定位及影响病毒增殖现象。【结果】制备了VP39多克隆抗体。VP39在病毒感染后大量定位于家蚕细胞核,部分定位于胞质,而过表达的VP39定位于家蚕细胞胞质;过表达VP39后抑制Bm NPV感染家蚕细胞。【结论】在Bm N-SWU1细胞中过表达VP39会影响Bm NPV的扩散,导致Bm NPV感染细胞数目大量减少。该结果为VP39调控宿主与病毒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型多病毒 VP39 病毒 病毒增殖 亚细胞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bmo-miR-217对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lef-1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明磊 何芬 +4 位作者 王平阳 唐顺明 夏定国 沈兴家 赵巧玲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7-224,共8页
昆虫的单链小分子RNA(microRNAs)不仅通过与自身的靶基因互补进行转录后水平调控,从而参与重要的生命过程,并且还可以与病原体靶基因相互作用,在免疫防御方面发挥重要功能。给家蚕5龄眠起幼虫接种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后72 h,收... 昆虫的单链小分子RNA(microRNAs)不仅通过与自身的靶基因互补进行转录后水平调控,从而参与重要的生命过程,并且还可以与病原体靶基因相互作用,在免疫防御方面发挥重要功能。给家蚕5龄眠起幼虫接种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后72 h,收集蚕体血淋巴提取总RNA用于高通量测序,经克隆验证获得一条由Bm NPV诱导上调表达的家蚕miRNA(bmo-miR-217),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到bmo-miR-217对应的一个病毒靶基因为lef-1。构建bmo-miR-217及Bm NPV lef-1 3'-UTR的表达载体,并共转染家蚕卵巢培养细胞Bm N,于48 h后通过检测细胞的双荧光素酶相对活性,显示出bmo-miR-217可显著下调Bm NPV lef-1基因的表达(P<0.05)。已知lef-1是Bm NPV侵染复制的必需基因之一,因此抑制其表达是家蚕先天免疫的一种有效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微小RNA bmo-miR-217 家蚕型多病毒 lef-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新分离物的室内毒力测定与基因组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健 陈俊晖 +6 位作者 关丽梅 况文东 李江怀 王金昌 占智高 陈俊 靳亮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41,62,共17页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我国重要的入侵农业害虫。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是专一性感染草地贪夜蛾的病原。本研究于江西省南昌市玉米田分离得到一株多粒包埋型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分离物,命名为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我国重要的入侵农业害虫。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是专一性感染草地贪夜蛾的病原。本研究于江西省南昌市玉米田分离得到一株多粒包埋型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分离物,命名为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江西分离物(SfMNPV_JX),其对本地草地贪夜蛾幼虫毒力高,LC 50达到1.634×105 PIB/mL。全基因组测序表明,SfMNPV_JX基因组全长134241 bp,共包含140个ORF,系统发育分析显示,SfMNPV_JX属于α-杆状病毒GroupⅡ,是SfMNPV的一个分离物,与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哥伦比亚分离物(SfMNPV_Colombian)最为近似,序列相似性为97.85%。上述研究结果为研发绿色高效的草地贪夜蛾生物杀虫剂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型多病毒 基因组测序 室内毒力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mNPV or f98对家蚕核型多角体杆状病毒复制、转录及包装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史利利 蒋彩英 +4 位作者 于威 陈琛 蒋磊 巩成见 童富淡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23-630,共8页
为了研究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基因orf98的功能,通过λRed重组系统定点敲除BmNPVorf98基因,构建缺失型重组病毒Bm98-ko-Bacmid;以Bac-to-Bac系统补回BmNPVorf98基因,构建补回型重组病毒Bm98-re-B... 为了研究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基因orf98的功能,通过λRed重组系统定点敲除BmNPVorf98基因,构建缺失型重组病毒Bm98-ko-Bacmid;以Bac-to-Bac系统补回BmNPVorf98基因,构建补回型重组病毒Bm98-re-Bacmid;将野生型病毒(wtBacmid)、缺失型病毒(Bm98-koBacmid)和补回型病毒(Bm98-re-Bacmid)分别转染家蚕细胞BmN。病毒滴度检测结果显示,Bm98-ko-Bacmid可形成侵染性的病毒粒子,但数量显著降低(P<0.05).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Bm98-ko-Bacmid只产生游离的杆状病毒粒子,数量明显减少,而wtBacmid和Bm98-re-Bacmid产生大量具有囊膜结构的成熟病毒粒子。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分析结果表明,BmNPVorf98基因缺失对BmNPV病毒复制没有影响,而早期基因lef3、晚期基因vp39和极晚期基因p10的转录水平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BmNPVorf98基因对病毒复制是非必需的,但显著影响病毒的繁殖速度和包装(P<0.05);对病毒各个时期的基因转录也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型多病毒 λRed重组系统 BAC-TO-BAC系统 病毒复制 基因转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lef-11基因在病毒感染宿主细胞中的表达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董战旗 胡楠 +4 位作者 陈婷婷 董非凡 蒋亚明 鲁成 潘敏慧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74-280,共7页
杆状病毒晚期表达因子(late expression factor,LEF)是参与病毒基因组DNA复制和病毒基因转录调控的一个重要家族,该家族成员LEF-11为13 k D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比对目前已经测序的63种杆状病毒基因组序列,发现LEF-11的编码基因lef-11... 杆状病毒晚期表达因子(late expression factor,LEF)是参与病毒基因组DNA复制和病毒基因转录调控的一个重要家族,该家族成员LEF-11为13 k D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比对目前已经测序的63种杆状病毒基因组序列,发现LEF-11的编码基因lef-11在除宿主为双翅目昆虫的Cuni NPV外的所有杆状病毒基因组中都存在,暗示lef-11基因可能在包括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 NPV)在内的杆状病毒复制过程中行使重要功能。通过RT-PCR检测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lef-11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质在Bm NPV侵染的家蚕卵巢培养细胞Bm N中的转录与表达时相,其转录本从侵染后6h开始持续表达,蛋白质从侵染后12 h开始持续表达。当利用DNA聚合酶特异抑制剂阿非迪霉素(aphidicolin)阻断Bm NPV病毒基因组DNA复制之后检测LEF-11的表达受到抑制,暗示LEF-11的表达起始于病毒DNA复制之后。以上结果表明:BmNPV lef-11基因在杆状病毒中非常保守,是一个晚期表达基因,可能不直接参与病毒的起始复制,而是参与病毒的大规模复制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型多病毒 晚期表达基因lef-11 DNA复制 表达时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90基因缺失对病毒增殖和组装的影响
19
作者 巩成见 田星 +4 位作者 蒋磊 于威 舒建洪 吴银丽 童富淡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58-465,共8页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 NPV)基因组中的orf90基因(Bm90)是一个未知功能的保守基因。利用λRed重组系统和Bac-to-Bac系统构建野生型病毒Wt Bacmid-polh-egfp、Bm90基因缺失型病毒Bm90ko-polh-egfpBacmi...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 NPV)基因组中的orf90基因(Bm90)是一个未知功能的保守基因。利用λRed重组系统和Bac-to-Bac系统构建野生型病毒Wt Bacmid-polh-egfp、Bm90基因缺失型病毒Bm90ko-polh-egfpBacmid及Bm90基因补回型病毒Bm90re-polh-egfp-Bacmid,并制备Bm90蛋白的多克隆抗体,研究Bm90基因在病毒感染周期中的表达以及对病毒增殖和组装的影响。将3种重组病毒分别转染Bm N细胞,Western blot检测显示Bm90蛋白在病毒转染Bm N细胞后72 h有表达;但用荧光显微镜观察Bm90基因缺失型病毒转染的Bm N细胞中没有出现绿色荧光,且检测其病毒滴度为0;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在Bm90基因缺失型病毒转染的Bm N细胞中没有子代病毒粒子出现。研究结果表明,Bm90基因缺失会抑制子代病毒粒子的组装和产生,使病毒失去侵染性,Bm90基因是病毒增殖及组装的必需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型多病毒 bm90基因 λRed重组系统 BAC-TO-BAC系统 病毒增殖 病毒组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青温度对家蚕抗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卓兵 王茜龄 朱勇 《蚕学通讯》 2004年第2期14-18,共5页
以夏sch、秋sch为材料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催青处理 ,分别在 2、4、5龄起蚕期添食不同浓度梯度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BmNPV) ,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StatisticalPackageforSocialSci ences) 10 .0对所得结果进行了分析 ,获得了不同催青温... 以夏sch、秋sch为材料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催青处理 ,分别在 2、4、5龄起蚕期添食不同浓度梯度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BmNPV) ,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StatisticalPackageforSocialSci ences) 10 .0对所得结果进行了分析 ,获得了不同催青温度处理的伴性赤蚁蚕对BmNPV的抗性差异。实验中 ,34℃催青处理的伴性赤蚁 (sch)蚕对BmNPV有最强的抵抗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青温度 家蚕 型多病毒 bmNPV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