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4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宫颈上皮内瘤变3级患者凋亡相关长链非编码RNA表达谱的鉴定
1
作者 刘朝阳 罗伶俐 +3 位作者 吴欣仪 王冰琦 王敏 李先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95-1108,共14页
目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宫颈上皮内瘤变3级(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grade 3,CIN3)是宫颈癌中最严重的癌前病变。然而,lncRNAs在CIN3中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 目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宫颈上皮内瘤变3级(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grade 3,CIN3)是宫颈癌中最严重的癌前病变。然而,lncRNAs在CIN3中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旨在总结CIN3中的lncRNAs表达谱特征,并筛选出凋亡相关lncRNAs。方法:收集CIN3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通过RNA测序(RNA sequencing,RNA-Seq)鉴定CIN3的lncRNAs差异表达谱,并采用实时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eal-time RT-PCR)进行验证。利用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对差异表达分子进行功能富集。通过对lncRNAs的顺式和反式调控分析获得潜在的靶基因。此外,本研究通过CuffLinks分析预测了新的转录本和lncRNAs以期发现新的肿瘤调节分子。结果:在CIN3中共发现1555个差异表达基因、1562个差异表达mRNAs、241个差异表达ncRNAs和6616个新预测的差异表达lncRNAs,其中上调和下调最显著的lncRNAs分别是NR_145433.1和ENST00000513672.1。KEGG分析显示lncRNAs潜在靶基因与细胞凋亡通路、代谢通路、p53等肿瘤相关通路密切相关。5个凋亡相关lncRNAs(NR_145433.1、ENST00000510610.2、UC001Kfo、ENST00000602964.1和NR_123733.1)的real-time RT-PCR验证结果与测序结果相符合。结论:提供了全面的CIN3患者lncRNAs表达谱,特别是凋亡相关的lncRNAs表达谱,为宫颈癌的促癌分子机制研究和治疗靶点寻找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 RNA测序 宫颈上皮内3级 宫颈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16^(INK4a)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及宫颈上皮内瘤变进展的相关性
2
作者 陈霞慧 马向薇 +1 位作者 郝冬梅 于月新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77-781,共5页
目的探讨P16^(INK4a)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及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CIN患者197例(CIN组),其中CIN1患者62例,CIN2患者89例,CIN3患者46例;同时选取接受子宫全切除术且术后病理证实宫... 目的探讨P16^(INK4a)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及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CIN患者197例(CIN组),其中CIN1患者62例,CIN2患者89例,CIN3患者46例;同时选取接受子宫全切除术且术后病理证实宫颈组织正常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P16^(INK4a)表达及HPV感染情况。结果对照组P16^(INK4a)阳性表达率和HPV感染率(10.00%和0.00%)显著低于CIN组(72.08%和45.69%,P<0.05);CIN2和CIN3患者P16^(INK4a)阳性表达率(80.90%和91.30%)显著高于CIN1患者(45.16%,P<0.05)。CIN3患者HPV感染率(63.04%)高于CIN1、CIN2患者(33.87%和44.94%,P<0.05)。有HPV感染的CIN患者P16^(INK4a)阳性表达率(93.33%)显著高于无HPV感染的CIN患者(54.21%,P<0.05);HPV16/18感染患者P16^(INK4a)阳性表达率(100.00%)显著高于HPV31/33/53感染患者(85.00%,P<0.05);不同年龄、体重指数CIN患者P16^(INK4a)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IN患者P16^(INK4a)表达率明显升高,且与病变程度相关,P16^(INK4a)表达与HPV感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16^(INK4a) 人乳头病毒 宫颈上皮内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杂交捕获法Ⅱ评估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3
3
作者 杨毅 王友芳 +4 位作者 郎景和 程雪梅 李彩娟 单莹 俞梅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95-398,共4页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杂交捕获法Ⅱ(HC2)评估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2年3月至今在我院妇科门诊进行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检测和HC2二联筛查的723例患者,以及其中进行TCT、HC2和阴道镜下多点活检三联检...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杂交捕获法Ⅱ(HC2)评估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2年3月至今在我院妇科门诊进行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检测和HC2二联筛查的723例患者,以及其中进行TCT、HC2和阴道镜下多点活检三联检查的3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TCT和HC2二联筛查的723例患者中,不典型鳞状细胞(ASC)组、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组和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组高危型HPV感染率分别为70·7%(94/133)、88·9%(249/280)和90·9%(90/99),均明显高于TCT正常组的55·5%(117/211)(P=0·005,P<0·001,P<0·001)。在TCT、HC2和阴道镜加点活检三联检查的350例患者中,宫颈轻度不典型增生(CIN1)组和宫颈中度不典型增生(CIN2)组高危型HPV感染率分别为88·9%(72/81)和96·3%(52/54),均明显高于病理学结果正常组的77·7%(153/197)(P=0·03,P=0·002);宫颈重度不典型增生(CIN3)组和子宫颈癌组高危型HPV感染率分别为91·7%(11/12)和100·0%(6/6),也呈明显升高趋势。在三联检查TCT为ASC的患者群中,高危型HPV感染率为79·3%(69/87)。其中高危型HPV感染者发生CIN2-3的比率为38·0%,明显高于无高危型HPV感染者的5·9%(P=0·04)。结论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子宫颈癌密切相关,其感染率随宫颈病变严重程度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乳头病毒 杂交捕获法 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 阴道镜 宫颈上皮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rvivin、Bcl-2、HPV 16/18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2
4
作者 朱华 施铮铮 +3 位作者 杨孝军 郑飞云 张虎祥 万丽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7-60,I0001,共5页
目的:研究Survivin、Bcl-2、HPV16/18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中的表达,探讨三者与宫颈癌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正常宫颈组织(对照组)、CIN(CIN组)和宫颈癌(宫颈癌组)中Survivin mRNA及HPV16/18DNA的表达。采用免疫... 目的:研究Survivin、Bcl-2、HPV16/18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中的表达,探讨三者与宫颈癌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正常宫颈组织(对照组)、CIN(CIN组)和宫颈癌(宫颈癌组)中Survivin mRNA及HPV16/18D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cl-2蛋白在各组中的表达。结果:①Bcl-2蛋白、HPV16/18DNA、Survivin mRNA的阳性率在对照组、CIN组、宫颈癌组中逐渐升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0)。②Bcl-2蛋白和Survivin mRNA在宫颈癌的组织分化程度中,低分化组的表达高于高、中分化组(P<0.01),ⅡB~Ⅲ期显著高于Ⅰ~ⅡA期(P<0.05);Survivin mRNA在淋巴结转移组中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Survivin mRNA及Bcl-2与组织类型及肿块类型无关(P>0.05);HPV16/18感染与宫颈癌组织类型、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肿块类型均无关(P>0.05)。③Survivin与Bcl-2及HPV16/18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均呈正相关。结论:Survivin、Bcl-2及HPV16/18在宫颈癌中有异常表达。三者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VIVIN Bcl—2 人乳头病毒16/18 宫颈 宫颈上皮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上皮内瘤变p16、p53、Ki-67的表达与高危型HPV感染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0
5
作者 史健 郑军生 +3 位作者 尹方 胡维维 黄小军 周小丽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15-517,共3页
目的研究p16、p53、Ki-67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中的表达,探讨其与高危型HPV感染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自制组织芯片对243例CIN病变上皮和30例正常上皮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p16、p53及Ki-67表达情况,部分CIN病例用基因杂交捕获法检... 目的研究p16、p53、Ki-67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中的表达,探讨其与高危型HPV感染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自制组织芯片对243例CIN病变上皮和30例正常上皮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p16、p53及Ki-67表达情况,部分CIN病例用基因杂交捕获法检测高危型HPV感染情况。结果正常鳞状上皮与腺上皮p16、Ki-67和p53染色均为阴性,而在CIN中三者均有较高表达,且随CIN级别升高而表达增强,各组间有差别并与CIN分级呈正相关(P<0.001)。同时二者阳性表达均见分层现象,在CIN1中大部分阳性细胞局限于宫颈鳞状上皮的下1/3,在CIN2中累及上皮下2/3,而CIN3则多超过上皮的下2/3或全层弥漫阳性,各组间有差别且与CIN分级呈正相关(P<0.001)。p53的阳性率及表达强度从CIN1到CIN3逐渐增加,多组之间及CIN1与CIN2比较有差别且与CIN分级呈正相关(P<0.001),但CIN2与CIN3之间无差别。部分CIN1、CIN2及CIN3患者高危型HPV-DNA阳性率分别为37/52(71.2%)、50/58(86.2%)和50/55(90.9%),DNA相对含量多组之间及CIN1与CIN2比较有差别并与CIN分级呈正相关(P<0.001),CIN2与CIN3之间无差别。结论高危型HPV感染及p16、Ki-67及p53与宫颈癌前病变发生机制及病变进展相关,而联合检测p16蛋白和Ki-67抗原表达可作为CIN分级诊断的辅助方法,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上皮内 P16 P53 KI-67 HPV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危型HPV亚型及亚型组合检测宫颈癌及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3
6
作者 万晓春 杨慧娟 +6 位作者 周晓燕 向礼兵 杨文涛 蔡旭 陆永明 陈颖 平波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42-348,共7页
背景与目的: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感染对于浸润性宫颈癌(invasive cervical carcinoma,ICC)及其癌前病变的致病性存在亚型及地区差异。本研究通过分析本地区30岁及以上女性宫颈病变患者中HPV亚... 背景与目的: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感染对于浸润性宫颈癌(invasive cervical carcinoma,ICC)及其癌前病变的致病性存在亚型及地区差异。本研究通过分析本地区30岁及以上女性宫颈病变患者中HPV亚型分布特点,进一步识别罹患包含ICC的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grade 2 or worse,CIN2+)风险更高的亚型,并比较这些高风险亚型及亚型组合检测CIN2+病变的有效性。方法:收集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患者具备组织学随访结果的宫颈标本,行PCR-反向点杂交法(PCR-reverse dot blot,PCR-RDB)HPV基因分型检测,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rHPV亚型与CIN2+病变的风险关系,并构建ROC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curve)评价不同亚型及亚型组合检测CIN2+病变的准确性。结果:符合研究要求患者413例,含38例CIN1,184例CIN2/3,126例ICC和65例阴性对照人群。HPV16、58、33和18依次为致CIN2+最常见的4种HPV亚型,仅HPV16(P<0.000 1)、58(P=0.002)及33(P=0.015)为罹患CIN2+病变的高风险亚型。联合检测HPV16/18/33/58诊断CIN2+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显著高于HPV16/18亚型组合(P=0.006 6)。结论:HPV16/18/33/58亚型组合用于辅助本地区CIN2+病变的检测可能更为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宫颈 宫颈上皮内 人乳头状病毒 基因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基细胞学、阴道镜下活检及LEEP术联合对宫颈上皮内瘤变诊治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0
7
作者 赵虹 潘惠艳 +3 位作者 卢丹 王雁 吴玉梅 张为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2989-2991,共3页
目的:探讨液基细胞学、阴道镜下活检与LEEP术在诊治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来,在我院妇科门诊行LEEP手术的CIN患者560例,对比研究液基细胞学检查(thinprep cytology tes... 目的:探讨液基细胞学、阴道镜下活检与LEEP术在诊治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来,在我院妇科门诊行LEEP手术的CIN患者560例,对比研究液基细胞学检查(thinprep cytology test,TCT)、阴道镜下活检及LEEP术后病理结果的差异及符合情况。结果:细胞学与阴道镜活检结果符合率LSIL 30.8%(45/146),HSIL 84.2%(133/158)。TCT检查HSIL病理符合率高于LSI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CT检查结果为ASC-H活检病理CINII和CINⅢ的比率高于ASCUS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镜下活检病理与LEEP术后标本病理符合率:总符合率为57.9%,CINⅠ符合率为42.1%,CINⅡ为61.5%,CINⅢ为73.7%。CIN级别越高,符合率随之升高,其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EEP术是一种能够准确诊断CIN病变的较好方法,其弥补了液基细胞学与阴道镜下活检的局限性和盲目性,三者联合使宫颈癌前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更加完善,减少漏诊、误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上皮内 液基细胞学检查 阴道镜 LEEP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中P16蛋白表达与HR-HPV病毒载量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8
8
作者 杨君 周德平 +3 位作者 王彬 张轩珍 王敏 钱丹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3-45,共3页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中P16蛋白表达及其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病毒载量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第二代杂交捕获法(HC-2)检测宫颈(正常宫颈42例,CINⅠ级32例,CINⅡ53例,CINⅢ92例)组织中P16蛋白表达及...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中P16蛋白表达及其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病毒载量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第二代杂交捕获法(HC-2)检测宫颈(正常宫颈42例,CINⅠ级32例,CINⅡ53例,CINⅢ92例)组织中P16蛋白表达及HR-HPV病毒载量。结果:①从正常宫颈、CINⅠ、CINⅡ到CINⅢ,宫颈组织P16蛋白表达强度及HR-HPV阳性率均递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不同级别CIN组织中HR-HPV病毒载量分别呈正态分布,并随病变级别增高,病毒载量中位数增高,但病毒载量与病变级别之间无相关性(r s=0.1412,P>0.05)。③P16蛋白表达强度与CIN级别呈正相关(r s=0.3633,P<0.01)。④在CIN组织中,P16蛋白表达与HR-HPV病毒载量呈正相关(r s=0.4781,P<0.01)。结论:P16、HR-HPV感染参与了CIN的发生与发展,P16免疫组化检测对宫颈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上皮内 P16 人乳头病毒 宫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宫颈上皮内瘤变电环切术后复发的预测因素 被引量:18
9
作者 彭永排 周晖 +3 位作者 卞丽娟 卢淮武 张丙忠 林仲秋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19-624,共6页
【目的】探讨高度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Ⅲ)行环形电切除术(LEEP)术后随访的检测方法和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我院行LEEP术并且病理诊断为CINⅡ/Ⅲ病例203例。分析术前的液基细胞学(LCT)、高危型HPV... 【目的】探讨高度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Ⅲ)行环形电切除术(LEEP)术后随访的检测方法和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我院行LEEP术并且病理诊断为CINⅡ/Ⅲ病例203例。分析术前的液基细胞学(LCT)、高危型HPV DNA,临床病理特征和术后24月随访的LCT、HPV DNA与最终复发的关系。【结果】203例接受LEEP术并保留子宫的患者,在24个月的随访中发现18例复发,复发率为7%。手术病理切缘阳性、宫颈管搔刮阳性与复发相关(P<0.01);术后随访的LCT、高危型HPV DNA预测复发的敏感性、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2.2%和94.4%、81.6%和86.9%、27.7%和42.5%、97.4%和99.3%,手术前后相同的高危型HPV DNA基因型预测复发的敏感性、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1%、95.7%、94.1%和95.7%。与HR-HPV DNA比较,术前术后相同HR-HPV基因型预测LEEP术后复发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相似,而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更高。【结论】手术病理切缘阳性和宫颈管搔刮阳性是LEEP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术后随访除LCT和高危型HPV外,手术前后相同HPV基因型是复发的重要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上皮内 环形电切术 乳头病毒 基因分型 复发 预测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环形电切术后2098例标本切缘阳性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0
10
作者 李柱南 吴丹 +2 位作者 丁李 吴佳皓 许颖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0-152,共3页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宫颈环形电切(LEEP)术后切缘阳性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分析2098例CINⅠ~ⅢLEEP标本切缘阳性与患者年龄、HPV感染、病变程度、病变累及腺体及病灶数量的关系。结果:2098例LEEP术后标本中共有238例切...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宫颈环形电切(LEEP)术后切缘阳性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分析2098例CINⅠ~ⅢLEEP标本切缘阳性与患者年龄、HPV感染、病变程度、病变累及腺体及病灶数量的关系。结果:2098例LEEP术后标本中共有238例切缘阳性,占11.34%,其病理检查诊断均为鳞状上皮高度病变。>40岁患者LEEP术后标本切缘阳性率(13.20%)高于≤40岁年龄组(9.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1,P<0.05);HPV阳性组LEEP术后标本切缘阳性率(12.17%)高于HPV阴性组(4.72%),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1.43,P<0.01);病变累及腺体组切缘阳性率(12.37%)高于未累及腺体组(9.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P<0.05);多发病灶组切缘阳性率(13.41%)明显高于单发病灶组(9.74%),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6.93,P<0.01)。结论:LEEP术后标本切缘阳性主要存在于鳞状上皮高度病变组,其与年龄大于40岁、HPV感染、病变累及腺体及多点病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上皮内 宫颈环形电切术 切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对妊娠结局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6
11
作者 周德平 杨君 +3 位作者 魏俊 徐冬梅 王敏 彭建华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48-351,共4页
目的:探讨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年8月至2011年2月因CIN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宫颈专科接受LEEP治疗,并有生育计划的患者228例,同时选取同期有生育计划的健康妇女400例作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年8月至2011年2月因CIN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宫颈专科接受LEEP治疗,并有生育计划的患者228例,同时选取同期有生育计划的健康妇女400例作为对照组,随访两组妇女妊娠情况。结果:①实验组228例患者共获得179次妊娠,受孕率78.51%,对照组共获得321次妊娠,受孕率80.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实验组92例患者妊娠时限超过20周;对照组225例妊娠时限超过20周,两组孕妇在妊娠时间、早产率、新生儿体重、胎膜早破发生率、宫颈裂伤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实验组剖宫产率为79.12%(72/91),明显高于对照组(54.67%,123/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去除以社会因素为指征的剖宫产患者,两组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实验组中宫颈锥切深度与分娩孕周呈负相关(r=-0.438,P<0.05)。结论:LEEP治疗CIN是可行的,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与手术切除深度与范围,对其后的妊娠结局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上皮内 宫颈环形电切术 妊娠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刀与电刀诊治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疗效及妊娠结局的对比 被引量:14
12
作者 蔡东阁 赵金燕 +2 位作者 樊江波 万秋园 赵晓桂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77-681,共5页
目的探讨环形电切术(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LEEP)与冷刀宫颈锥切术(cold-knife conization,CKC)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诊治中的疗效对比及其对妊娠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环形电切术(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LEEP)与冷刀宫颈锥切术(cold-knife conization,CKC)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诊治中的疗效对比及其对妊娠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间115例CIN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行LEEP术的患者64例,行CKC术的患者51例,对两组方法的术中情况、手术并发症及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并追踪随访,比较行不同手术方法的两组患者复发情况、宫颈长度、妊娠情况和妊娠结局。结果手术时间LEEP组(12.56±3.09)min,比CKC组的(23.82±3.42)min短(P〈0.05);术中出血LEEP组(9.78±3.77)mL,较CKC组的(26.35±9.26)mL少(P〈0.05);LEEP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81%)较CKC组(31.37%)低(P〈0.05);两组术后病检一致率(87.42%vs.85.65%)、切缘阳性率(1.56%vs.1.96%)、术后复发率(3.13%vs.1.96%)、术后宫颈长度变化(1.40±0.24 vs.1.44±0.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EEP组中妊娠率(87.50%)、流产率(3.12%)、胎膜早破发生率(7.81%)、早产率(6.25%)、新生儿低体重出生率(10.71%)与CKC组妊娠率(88.24%)、流产率(3.92%)、胎膜早破发生率(3.92%)、早产率(5.88%)、新生儿低体重出生率(11.11%)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LEEP施行宫颈锥切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方面优于CKC,而对患者的术后复发情况、生育能力及妊娠结局无明显影响,诊治CIN的临床疗效与CKC相似,应得到临床的重视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上皮内 电刀 冷刀 妊娠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转化区类型不同对阴道镜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影响 被引量:25
13
作者 何裕 钱德英 +2 位作者 陈观娣 岑坚敏 舒焰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918-1920,共3页
目的:分析宫颈转化区类型不同对阴道镜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影响。方法:回顾2009年1月至2013年8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因宫颈上皮内瘤变行宫颈电环锥切(LEEP)手术患者资料,比较阴道镜诊断、阴道镜指引下宫颈活检、LEEP术组织病理学诊断之... 目的:分析宫颈转化区类型不同对阴道镜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影响。方法:回顾2009年1月至2013年8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因宫颈上皮内瘤变行宫颈电环锥切(LEEP)手术患者资料,比较阴道镜诊断、阴道镜指引下宫颈活检、LEEP术组织病理学诊断之间的关系。结果:阴道镜诊断为高度病变、低度病变或正常时,比较Ⅰ、Ⅱ、Ⅲ型转化区患者阴道镜指引下宫颈活检与LEEP术后病理结果符合率(χ2=8.763 vsχ2=6.2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类型转化区的阴道镜诊断不同时,Ⅰ、Ⅱ型术前活检与锥切病理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Ⅲ型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最终诊断高级别病变1 020例,Ⅰ、Ⅱ、Ⅲ型患者颈管锥切物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39,P<0.05)。结论:宫颈转化区类型影响阴道镜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准确性。Ⅲ型转化区阴道镜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准确性降低,应谨防颈管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上皮内 宫颈转化区 阴道镜检查 阴道镜指引活检 LEE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癌及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子宫切除术后阴道上皮内瘤变8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1
14
作者 刘巧 丁晖 +1 位作者 吴宜林 陈蒲香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38-442,共5页
目的:探讨宫颈癌及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及以上,简称CINⅡ+)子宫切除术后阴道上皮内瘤变(VaIN)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宫颈癌及CINⅡ+术后门诊规律随访时经阴道镜下活检发现的88例VaIN患者(VaINⅠ55例,VaI... 目的:探讨宫颈癌及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及以上,简称CINⅡ+)子宫切除术后阴道上皮内瘤变(VaIN)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宫颈癌及CINⅡ+术后门诊规律随访时经阴道镜下活检发现的88例VaIN患者(VaINⅠ55例,VaINⅡ23例,VaINⅢ10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88例患者中82例(93.18%)无明显临床症状。发生VaINⅠ的中位年龄(47.23岁)低于VaINⅡ+(50.75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INⅡ+和宫颈癌术后发生VaIN的平均时间为22.01±4.13月,CINⅡ+及宫颈癌术后2年内发现VaIN的比率(65.90%)高于2年及以上(34.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TCT、HPV及两者联合筛查VaIN的敏感性分别为44.57%、69.31%、8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HPV感染:61例HPV感染的VaIN患者中,高危型HPV感染58例(95.08%)。发生VaIN时HPV感染亚型与既往CINⅡ+或宫颈癌时HPV感染亚型相同的VaINⅡ+所占比例(56.00%)多于VaINⅠ(1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共失访8例(9.09%)。50例VaINⅠ患者均未治疗,随访24例(48.00%)患者转为正常,23例(46.00%)患者为持续VaINⅠ状态,3例(6.00%)进展为VaINⅡ。未行治疗的VaINⅡ患者7例,规律随访6例,无一例进展;经手术治疗的VaINⅡ+患者24例,无一例进展为阴道癌。1例持续的阴道或外阴上皮的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共行4次手术治疗。结论:VaIN多无临床症状,易漏诊;随年龄的增加,VaIN的级别较高。CINⅡ+及宫颈癌术后2年内应密切监控VaIN的发生。HPV和TCT联合筛查能提高对VaIN的诊断。检测特定类型的HPV感染对于识别VaIN风险有一定重要性。VaINⅠ采用观察治疗可行,VaIN病变均应严密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上皮内 人乳头病毒 宫颈 宫颈上皮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普通电刀的宫颈锥切术诊治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微小浸润癌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1
15
作者 杨慧娟 张玉勤 +2 位作者 唐美琴 江榕 李子庭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1期922-925,共4页
背景与目的:高频电波刀电圈切除术和宫颈冷刀锥切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的诊治中。本研究旨在探讨普通电刀的宫颈锥切术在CIN和微小浸润癌的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 背景与目的:高频电波刀电圈切除术和宫颈冷刀锥切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的诊治中。本研究旨在探讨普通电刀的宫颈锥切术在CIN和微小浸润癌的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06年7月间在我院接受普通电刀的宫颈锥切术的173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分析术后病灶残留、手术前后病理符合情况及再次手术情况。结果:173例患者平均年龄37.2岁(23~63岁),绝经3例,未生育者5例。手术中位时间为5min,中位出血量为5ml。锥切标本的病理诊断较阴道镜下活检或宫颈多点活检有降级或升级,各级别病变中手术前后的病理符合率为61.3%(25.0%~72.4%)。在163例术前诊为CIN的患者中,共发现9例微小浸润癌ⅠA1期,3例ⅠA2期。8例术前诊为微小浸润癌ⅠA1期中,3例间质浸润深度超过微小浸润癌范围被诊为局部早期浸润癌ⅠB1期。最后诊为ⅠA1期的14例患者中,1例切缘阳性者再次行锥切术,另有5例行次广泛全子宫切除术。所有ⅠA2期患者和ⅠB1期患者术后接受宫颈癌根治术。最后诊为CIN的151例患者中,3例切缘阳性,其中1例补充行全子宫切除术。2例术前活检阴性者锥切术后被证实为浸润性腺癌,另有3例CIN患者同时合并原位腺癌,术后均予再次手术。结论:应用普通电刀的宫颈锥切术是一种设备简单、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且切净率高的诊治CIN和微小浸润癌的方法。其对宫颈微小浸润癌、局部早期浸润癌和腺癌的诊断率高。锥切术后为早期浸润癌或切缘阳性者,应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上皮内 微小浸润癌 普通电刀 宫颈锥切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4874例妇女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现状及其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关系 被引量:27
16
作者 刘继秀 莫云 +2 位作者 白华 蒋丽 容丽媚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596-599,共4页
目的:调查广西妇女生殖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现状及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关系。方法:应用第二代杂交捕获(HC2)或HPV基因分型检测技术,对4874例妇女进行HPV检测,高危型HPV感染者进行宫颈活组织检查。结果:①两种方法检测后,... 目的:调查广西妇女生殖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现状及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关系。方法:应用第二代杂交捕获(HC2)或HPV基因分型检测技术,对4874例妇女进行HPV检测,高危型HPV感染者进行宫颈活组织检查。结果:①两种方法检测后,HPV阳性率为27.00%(1316/4874),其中高危型HPV阳性率为23.78%(1159/4874),低危型HPV阳性率为3.22%(157/4874)。高危型HPV阳性者CIN57例,占4.92%(57/1159),CINⅡ~Ⅲ29例,占2.50%(29/1159)。②HC2检测结果:检测2260例,其中高危型HPV阳性率24.96%(564/2260)。高危型HPV阳性者CIN29例,占5.14%(29/564),CINⅡ~Ⅲ15例,占2.66%(15/564)。并且,病毒负荷量<100ng/L的CINⅠ、CINⅡ~Ⅲ与病毒负荷量>100ng/L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1.098,P=0.000)。③HPV基因分型检测结果:检测2614例,HPV阳性率28.77%(752/2614),其中高危型HPV阳性率为22.76%(595/2614),低危型阳性率为6.01%(157/2614)。基因分型高危型HPV阳性者CIN28例,占4.71%(28/595),其中CINⅡ~Ⅲ14例,占2.35%(14/595)。低危型HPV阳性者CIN3例,占1.91%(3/157),无高度病变病例。基因分型人群中16、52和58型检出率最高,其百分率依次为27.56%,25.21%和21.85%。结论:广西妇女宫颈高危型HPV感染阳性率及HPV阳性者宫颈高度病变检出率均较高。HC2检测方法显示,HPV阳性,病毒负荷量高,宫颈高度病变检出率高。HPV基因分型16、52和58型为广西人群最常见的3种高危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病毒 宫颈上皮内 流行病学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次宫颈锥切术在处理残留或复发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7
作者 向礼兵 蔡祎品 +5 位作者 徐晓丽 杨文涛 吴小华 王华英 李子庭 杨慧娟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70-374,共5页
背景与目的:再次宫颈锥切可作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初次锥切后治疗失败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很少有临床研究证实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本研究旨在评估再次宫颈锥切术在处理初次锥切术后切... 背景与目的:再次宫颈锥切可作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初次锥切后治疗失败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很少有临床研究证实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本研究旨在评估再次宫颈锥切术在处理初次锥切术后切缘阳性患者或随访再次发现宫颈病变患者中的诊治价值。方法:2003年9月-2010年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科因高级别CIN接受2次宫颈锥切术的患者共65g0,包括50例首次手术切缘阳性患者和15例随访中再次发现宫颈病变患者。分析65例患者再次锥切标本的组织病理及切缘情况,随访观察再次术后并发症、术后妊娠以及病变复发情况。结果:50例首次手术切缘阳性的患者经再次锥切后,2例(4.0%)被证实为浸润性宫颈癌(腺癌ⅠB1期和鳞癌ⅠA1期各1例),23例(46.0%)标本中存在残留的CIN病变。15例随访中再次发现宫颈病变的患者,11例(73.3%)被证实存在CIN病变。再次锥切后58例患者切缘阴性(89.2%),7例(10.8%)患者切缘阳性(包括1例宫颈腺癌和6例CIN)。5例患者因发现宫颈浸润癌或2次锥切切缘阳性或术后并发症而补充行子宫切除术。另有2例发生严重并发症(1例术中大出血,1例术后宫颈创面大出血)的患者经保守处理后好转。在保留子宫的60例患者中,中位随访时间为41个月(25-87个月),4例(6.7%)患者被发现有CIN病变复发。结论:再次锥切术可以切除残留或复发的宫颈病变组织而保留生育功能,并有可能发现首次手术未被发现的浸润性癌;严重的手术并发症很少见,但需要积极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上皮内 再次锥切术 残留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环形电切术与冷刀锥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被引量:58
18
作者 向安玲 董晓静 龚元杰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71-374,共4页
目的:比较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与冷刀锥切术(CKC)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MED、EBSCO和Cochrane图书馆从1990年1月至2010年7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LEEP与CKC治疗CIN疗效比较的... 目的:比较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与冷刀锥切术(CKC)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MED、EBSCO和Cochrane图书馆从1990年1月至2010年7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LEEP与CKC治疗CIN疗效比较的有关文献。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采用Revman 5.0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7项研究,223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LEEP与CKC相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愈合时间、住院天数、治疗费用和病灶切除的深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愈率、复发率、持续存在率、残留率、术后出血、术后宫颈狭窄、手术切除的宽度及体积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EEP治疗CIN的疗效与CKC相似,但LEEP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愈合时间快、住院天数少和治疗费用低的优点,值得临床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形电切术 冷刀锥切术 宫颈上皮内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中LMX1A和PAX1基因甲基化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18
19
作者 陈蔚 杨慧娟 +1 位作者 徐军 朱昊平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24,共6页
背景与目的:DNA甲基化是宫颈上皮癌变过程中常见的表观遗传改变。本研究旨在检测同源盒转录因子1ɑ(LMX1A)基因和配对盒基因家族PAX1基因在浸润性宫颈鳞癌(invasive cervical cancers,ICC)组织中的甲基化水平,评估其作为分子标志物用于... 背景与目的:DNA甲基化是宫颈上皮癌变过程中常见的表观遗传改变。本研究旨在检测同源盒转录因子1ɑ(LMX1A)基因和配对盒基因家族PAX1基因在浸润性宫颈鳞癌(invasive cervical cancers,ICC)组织中的甲基化水平,评估其作为分子标志物用于区分各级别宫颈病变的潜在临床价值。方法:在32例低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low-grade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CIN)、34例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CIN)、27例ICC病变宫颈组织和28例慢性宫颈炎为正常对照组(negative for intraepithelial lesion or malignancy,NLM)中,采用巢式PCR和焦硫酸测序(pyrosequencing)技术定量分析LMX1A基因的6个位点和PAX1基因的9个位点的甲基化。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的计算获得上述基因的甲基化检测用于诊断各级别宫颈病变的准确性。结果:宫颈癌中的LMX1A基因6个位点的甲基化平均水平为14.36%,明显高于HG-CIN病变的4.70%、LG-CIN病变的5.05%和NLM的4.53%(P<0.01)。宫颈癌中PAX1基因9个位点的甲基化平均水平为41.97%,明显高于HG-CIN的10.21%(P<0.01);而后者又明显高于LG-CIN的5.55%和NLM的4.92%(P<0.01)。检测LMX1A基因甲基化和PAX1基因甲基化水平鉴别宫颈癌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3(P=0.104)和0.883(P<0.001)。经ROC曲线下面积计算获得最佳PAX1基因甲基化水平的界定值为20.50%,其诊断浸润性宫颈癌的灵敏度为81%、特异度为93%。当PAX1基因甲基化水平界定值为9.58%时,其检测浸润性宫颈癌的灵敏度为89%、特异度为84%。结论:定量分析宫颈组织中的PAX1基因甲基化将有可能作为分子标志物用于浸润癌的鉴别诊断,而LMX1A基因的甲基化检测临床价值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 宫颈上皮内 DNA甲基化 LMX1A基因 PAX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上皮内瘤变及早期宫颈癌组织中P16、HPV L-1壳蛋白的表达及与HR-HPV载量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0
20
作者 张涛 毛世华 唐良萏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36-539,共4页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早期宫颈癌组织中P16、HPV L-1壳蛋白的表达及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载量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和第二代杂交捕获法(hybrid captureⅡ,HC-2)检测26例慢性宫颈炎组织、83例低...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早期宫颈癌组织中P16、HPV L-1壳蛋白的表达及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载量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和第二代杂交捕获法(hybrid captureⅡ,HC-2)检测26例慢性宫颈炎组织、83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CINⅠ83例)、109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CINⅡ49例,CINⅢ60例)、11例早期宫颈鳞癌组织中P16蛋白、HPV L-1壳蛋白的表达及HR-HPV载量,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1在宫颈癌前病变中随病变级别增高,HR-HPV阳性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织学分级中病毒载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SIL(44.95%)及早期宫颈癌组织(63.64%)中皆以低病毒载量(1~100 RLU/CO)为主。从慢性宫颈炎、LSIL、HSIL到早期宫颈癌,P16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1.54%(3/26),55.42%(46/83),85.32%(93/109),100.00%(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1壳蛋白阳性率分别为15.38%(4/26),28.92%(24/83),14.68%(16/109),0.0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29例宫颈组织中,随HPV载量增加,P16蛋白表达增强;L-1壳蛋白阳性表达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在慢性宫颈炎组中,P16蛋白阳性表达与HPV载量呈正相关(r=0.491,P〈0.05)。在LSIL组中,P16蛋白与HPV载量(r=0.459,P〈0.01)及L1壳蛋白表达(r=0.297,P〈0.01)皆呈正相关。4在HSIL及早期宫颈癌组中,P16蛋白、L-1壳蛋白表达与HPV载量三者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P16、HPV L-1壳蛋白异常表达是宫颈癌前病变发生发展的早期分子事件,对判断CINⅠ有参考价值,可能比HR-HPV载量更具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上皮内 P16 HPV L-1壳蛋白 高危型人乳头病毒 宫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