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宫颈产生黏液复层上皮肿瘤性病变的临床组织及分子病理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刘雅玲 黄献 +2 位作者 王菲 胡泉泉 宣兰兰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1-308,共8页
目的:探究浸润性复层产生黏液的复层上皮癌(ISMC)的临床组织及分子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4年4月间安徽医科大学安庆医学中心/安庆市立医院及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的病理数据库的11例ISMC和4例产生黏液... 目的:探究浸润性复层产生黏液的复层上皮癌(ISMC)的临床组织及分子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4年4月间安徽医科大学安庆医学中心/安庆市立医院及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的病理数据库的11例ISMC和4例产生黏液的复层上皮内病变(SMILE)的临床病理资料、免疫组化、阿利新蓝(AB)/过碘酸雪夫(PAS)染色、分子学检测及PD-L1表达情况。结果:ISMC患者多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细胞质内含有黏液的细胞呈复层排列,周围呈栅栏状,肿瘤细胞可呈印戒样或胞质透明。ISMC不仅存在单纯型,也可呈混合型。ISMC具有高侵袭性的生物学特性。CK7、p16,p40和(或)p63表达呈癌巢周栅栏状阳性或局灶表达。AB/PAS染色阳性。人乳头状病毒(HPV)检测结果:ISMC中HPV16/18阳性(1/4),术前检测出HPV16/18阳性(4/6);SMILE组织中HPV阴性。ISMC均表达PD-L1。成功随访8例ISMC患者,时间4~39个月(平均20.50月),4例SMILE患者,时间1~25个月(平均8.25月),随访患者均存活,1例ISMC术后出现多脏器转移。结论:ISMC具有独特的形态学特征及免疫表型,表现为高侵袭性和不良预后。所有ISMC均呈PD-L1阳性,提示所有患者均可从PD-L1免疫治疗中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 浸润性复层产生黏液的复层上皮癌(ISMC) 产生黏液的复层上皮内病变(SMILE) 临床病理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 人乳头状瘤病毒(HP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道灌洗液中炎症因子与CD4^(+)和CD8^(+)T细胞在高级别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与早期宫颈癌发病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岚 唐娟 +2 位作者 庾广聿 丁国彦 姚婷婷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37-341,共5页
目的:探讨阴道灌洗液中CD4^(+)与CD8^(+)T细胞亚群分布及局部炎症因子水平在高级别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cervical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HSIL)与早期宫颈鳞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桂林市人民医院高危型人类乳... 目的:探讨阴道灌洗液中CD4^(+)与CD8^(+)T细胞亚群分布及局部炎症因子水平在高级别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cervical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HSIL)与早期宫颈鳞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桂林市人民医院高危型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 virus,HR-HPV)感染的HSIL患者120例和早期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患者144例的临床资料。并随机选取未感染HR-HPV的健康女性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血清和宫颈灌洗液炎症因子(IL-2、INF-γ、IL-10、TNF-α)、CD4^(+)与CD8^(+)T细胞分布与比值。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HSIL进展至早期CC的影响因素,绘制ROC及校准图对模型评估。结果:对照组、HSIL组与早期CC组患者血IL-2、INF-γ、IL-10、TNF-α水平、CD4^(+)细胞分布、CD8^(+)T细胞分布与CD4^(+)/CD8^(+)比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阴道灌洗液中IL-2、INF-γ、IL-10、TNF-α水平、CD4^(+)细胞分布、CD8^(+)T细胞分布与CD4^(+)/CD8^(+)比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早期CC组高于HSIL组及对照组(均P<0.05),HSIL组高于对照组(P<0.05)。逻辑回归分析显示,模型2中产次>2次(OR=3.119,95%CI:4.353~6.737)与阴道灌洗液CD4^(+)T细胞百分比(OR=0.327,95%CI:0.188~0.478)(P<0.001,AUC=0.908),模型3中CD4^(+)/CD8^(+)(OR=0.809,95%CI:0.356~1.868)(P<0.001,AUC=0.873)对HSIL发展至早期CC有独立影响;两模型ROC曲线无明显差异(Z=1.550 4,P=0.121)。模型3中仅用CD4^(+)/CD8^(+)就能良好预测,该模型为优,该模型校准曲线与标准曲线接近。结论:HR-HPV感染后,宫颈局部免疫状态参与HSIL及HSIL进展至早期CC,且CD4^(+)/CD8^(+)T细胞比值可作为其独立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级别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 宫颈 阴道灌洗液 CD4^(+)与CD8^(+)T细胞 局部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病变中HPV DNA检测与IHC检测P16蛋白的关联性研究
3
作者 王皓晨 贾利晴 +9 位作者 杨瑜 王乾 郁成礼 田田 毕蕊 涂小予 柏乾明 朱晓丽 周晓燕 任敏 《中国癌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8-308,共11页
背景与目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状态在宫颈癌前病变诊断和宫颈癌分型中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宫颈病变中高危型(high-risk,HR)HPV感染通常与P16蛋白的过表达密切相关,因此在临床上对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诊断时将... 背景与目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状态在宫颈癌前病变诊断和宫颈癌分型中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宫颈病变中高危型(high-risk,HR)HPV感染通常与P16蛋白的过表达密切相关,因此在临床上对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诊断时将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的P16蛋白表达作为判断HPV感染情况的重要依据,但两者之间仍有部分不一致,其相关性有待深入研究,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回顾性收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0年1月—2023年12月进行宫颈活检或手术的618例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伦理批号:050432-4-2307E),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HPV DNA多亚型,包括HR和低危型(low-risk,LR);采用IHC检测P16蛋白水平,比较两者的一致率,评估P16表达在判断HPV感染时的灵敏度和特异度。618例宫颈病变患者中,宫颈鳞癌92例,宫颈腺癌257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HSIL)79例,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LSIL)105例,慢性宫颈炎85例。结果:在宫颈鳞癌中,HR-HPV和P16的阳性率分别为88.0%(81/92)和91.3%(84/92),一致率为90.2%(83/92),P16在判断HR-HPV感染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96.3%和45.5%;在宫颈腺癌中,HR-HPV和P16的阳性率分别为54.5%(140/257)和58.8%(151/257),一致率为82.5%(212/257),P16在判断HRHPV感染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87.9%和76.1%;在HSIL中,HR-HPV和P16的阳性率分别为75.9%(60/79)和70.9%(56/79),一致率为82.2%(65/79),P16在判断HR-HPV感染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85.0%和73.7%;在LSIL中,HRHPV和P16的阳性率分别为73.3%(77/105)和8.5%(9/105),一致率为33.3%(35/105),P16在判断HR-HPV感染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10.4%和96.4%;在慢性宫颈炎中,HR-HPV和P16的阳性率分别为20.0%(17/85)和0.0%(0/85),一致率为80.0%(68/85),P16在判断HR-HPV感染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0.0%和100.0%。在宫颈鳞癌、宫颈腺癌及HSIL中P16阳性与HPV16/18呈显著正相关(P=0.000),而在LSIL及慢性宫颈炎中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在宫颈鳞癌及宫颈腺癌中,P16阳性表达与HPV DNA阳性(HPV感染)的一致率较高,尤其P16表达与HPV16/18亚型感染显著相关。HSIL中P16阳性表达可以初步反映HPV感染情况,但在LSIL及慢性宫颈炎中,P16表达难以准确地反映HPV感染情况。P16与HPV DNA检测不一致可能受感染亚型、病理学类型、样本质量等多种因素影响,实际工作中应仔细分析或用多种方法确定HPV的感染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病变 人乳头状瘤病毒 P16免疫组织化学 宫颈鳞癌 宫颈腺癌 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慢性宫颈 一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激光与LEEP术治疗适龄期女性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妊娠结局
4
作者 李清 张宏伟 +4 位作者 陈丽梅 丛青 汪清 隋龙 华克勤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7-683,共7页
目的比较CO_(2)激光与宫颈环形电切(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LEEP)术治疗适龄期女性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就诊的适龄期女性(2... 目的比较CO_(2)激光与宫颈环形电切(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LEEP)术治疗适龄期女性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就诊的适龄期女性(20~34岁)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阴道镜检查转化区(transformation zone,TZ)为1型/2型,阴道镜活检病理诊断为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根据医师建议及患者意愿,接受激光或LEEP治疗。评估两种手术的有效性,比较术后细胞学、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结果、阴道镜病理;随访术后妊娠率、妊娠并发症和妊娠结局。结果共纳入566例患者,其中233例接受激光消融治疗(激光组),333例接受LEEP治疗(LEEP组)。两组患者术前细胞学、HPV结果、宫颈管长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激光组有91.5%的患者细胞学正常,而LEEP组有86.9%的患者细胞学正常。两组的组织学治愈率均为91.5%,HPV转阴率均为74.6%。两组细胞学、HPV结果和阴道镜病理均无显著差异。术后激光组的宫颈管显著长于LEEP组[(29.09±3.15)mm vs(.27.05±3.84)mm,P<0.001]。两组术后妊娠率、妊娠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TZ1型或2型、有生育要求的宫颈HSIL患者,CO_(2)激光消融和LEEP两种手术的临床疗效及妊娠结局均无明显差异,但LEEP术后组织标本送检病理可减少浸润癌的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激光 宫颈环形电切(LEEP) 宫颈 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 妊娠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CD5蛋白在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和宫颈癌中的表达 被引量:25
5
作者 刘朝晖 张岱 +1 位作者 李克敏 廖秦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07-410,共4页
目的 :了解凋亡基因PDCD5在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和宫颈鳞癌中的表达 ,分析PDCD5在宫颈癌的发病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 ,对 93例宫颈组织 (其中包括正常宫颈 1 8... 目的 :了解凋亡基因PDCD5在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和宫颈鳞癌中的表达 ,分析PDCD5在宫颈癌的发病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 ,对 93例宫颈组织 (其中包括正常宫颈 1 8例 ,CINⅠ级 1 9例、CINⅡ级 1 8例、CINⅢ级 2 0例、宫颈癌 1 8例 )的组织切片进行PDCD5的免疫组化染色。采用人工阅片评分及计算机辅助染色强度判定 2种方法判断宫颈组织PDCD5的染色阳性率及染色强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判断PDCD5的表达与正常宫颈、CIN、宫颈鳞癌的相关性。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的结果显示 ,在正常宫颈及CINⅠ级组织中 ,PDCD5表达多呈强阳性 ,CINⅡ级以上及宫颈癌组织表达呈递减趋势。正常宫颈组织、CIN各级及宫颈癌组织之间PDCD5的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 0 .32 2、0 .36 6、0 .2 87、0 .2 5 2和 0 .2 0 6 ,各级病变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在整体上说 ,PDCD5的表达在CINⅠ级较正常升高 ,在CINⅡ级以上随宫颈病变的进展呈下降趋势。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D5蛋白 宫颈上皮 瘤样病变 宫颈 基因表达 肿瘤 c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录因子SOX2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及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6
作者 蔡春芳 谭国胜 +3 位作者 俞奇 栾峰 余雷 王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8-130,共3页
目的研究SOX2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及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CIN疾病及宫颈癌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正常宫颈、36例不同级别CIN(I级10例,Ⅱ级12例,Ⅲ级14例)、40例宫颈癌组织(I期21例,Ⅱ期19例)中S... 目的研究SOX2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及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CIN疾病及宫颈癌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正常宫颈、36例不同级别CIN(I级10例,Ⅱ级12例,Ⅲ级14例)、40例宫颈癌组织(I期21例,Ⅱ期19例)中SOX2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比较其表达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1)SOX2蛋白在正常宫颈组织中表达率均为0%,在36例CIN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41.6%(15/36),其中CINⅠ级10.0%,CINⅡ级41.7%,CINⅢ级64.3%;而40例宫颈癌组织SOX2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2.5%(33/40),其中宫颈癌Ⅰ期78.2%,Ⅱ期88.2%。随着宫颈病变进展,SOX2的阳性表达率呈递增趋势。(2)SOX2蛋白表达与宫颈癌病理组织分级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宫颈癌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结论 SOX2蛋白表达水平与CIN疾病及宫颈癌恶性度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检测SOX2对了解CIN及宫颈癌生物学行为和评估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X2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宫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重度鳞状上皮内病变和宫颈癌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及基因分型的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魏颖颖 李劼 +2 位作者 王博 闵小佳 曾蓉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07-509,共3页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及其基因型与宫颈重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和宫颈癌的关系。方法:采用可检测25种HPV基因型的基因芯片方法分别检测HSIL(23例)和宫颈癌(46例)组织的HPV基因型,计算两组患者宫颈组织中HPV的感染率及...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及其基因型与宫颈重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和宫颈癌的关系。方法:采用可检测25种HPV基因型的基因芯片方法分别检测HSIL(23例)和宫颈癌(46例)组织的HPV基因型,计算两组患者宫颈组织中HPV的感染率及各基因型的感染率,比较HPV及其主要基因型与宫颈病变的关系。结果:69例宫颈病变患者中HPV阳性率为98.55%(68/69);HSIL组单一型别感染率为81.82%,多型别感染率为18.18%,HPV的型别分布以HPVl6、52、58最常见;宫颈癌患者中单一型别感染率为95.45%,多型别感染率为4.55%,HPv的型别分布以HPVl6、58最常见。所检出的HPV型别中以HPVl6的检出率最高。结论:①HPV感染,特别是高危型HPV感染与HSIL和宫颈癌的关系密切;②宫颈病变严重程度可能与HPV基因型多寡无关,而与感染HPV亚型的致病能力密切相关;(9HSIL与宫颈癌感染的HPV基因型呈多样性,且均为高危型感染,其中以HPV16型最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重度鳞状上皮内病变 宫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环形电切术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及早期宫颈癌诊治中的价值 被引量:40
8
作者 邓新粮 肖松舒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61-362,共2页
关键词 宫颈环形电切术 阴道镜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宫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5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Ⅲ级临床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苗娅莉 易文 +1 位作者 王建六 魏丽惠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48-150,共3页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Ⅲ级(CINⅢ)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注意事项。方法:对我院1994~2004年住院治疗的115例CINⅢ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均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浸润癌再行次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平均随访47个月(6~132个...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Ⅲ级(CINⅢ)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注意事项。方法:对我院1994~2004年住院治疗的115例CINⅢ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均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浸润癌再行次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平均随访47个月(6~132个月),截止2005年6月所有患者无复发。结论:应加强对年轻及无症状患者的筛查工作;CINⅢ患者可首选宫颈锥切术,术后密切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Ⅲ级 宫颈锥切术 全子宫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V E6/E7 mRNA与HPV E6/E7 DNA在筛查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8
10
作者 田莉 陈文 +1 位作者 骆元斌 黄小玲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300-2304,共5页
目的:通过回顾性统计分析比较人乳头瘤病毒(HPV)E6/E7 mRNA和DNA两种检测方法,探讨两者在筛查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于甘肃省中医院病理科行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的206例患者,进行HPV E6/E7 mRNA检... 目的:通过回顾性统计分析比较人乳头瘤病毒(HPV)E6/E7 mRNA和DNA两种检测方法,探讨两者在筛查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于甘肃省中医院病理科行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的206例患者,进行HPV E6/E7 mRNA检测、HPV E6/E7 DNA检测及p16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不同细胞学和组织学分级的检测结果。结果:不同细胞学分级,HPV E6/E7 mRNA和DNA的阳性率随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进展呈递增趋势(P<0.05),意义不明确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中HPV E6/E7 mRNA的检出率低于HPV E6/E7 DNA(P<0.05)。不同组织病理学分级,HPV E6/E7 mRNA和DNA的阳性率随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进展呈递增趋势(P<0.05),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中HPV E6/E7 mRNA的检出率低于HPV E6/E7 DNA(P<0.05)。p16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随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级别的升高呈递增趋势(P<0.05)。HPV E6/E7 DNA+p16联合筛查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灵敏度最高,HPV E6/E7 mRNA的特异度最高;在LSIL中,HPV E6/E7 DNA的阳性预测值最高,在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中HPV E6/E7 mRNA+p16的阳性预测值最高。结论:在筛查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时,HPV E6/E7 DNA检测加p16免疫组化染色的灵敏度最高;HPV E6/E7 mRNA能更准确地反映HPV的活化状态;在HSIL筛查中,HPV E6/E7 mRNA加p16免疫组化染色则更具有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 P16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液免疫水平与宫颈上皮内病变及早期宫颈癌的相关性 被引量:14
11
作者 曾月 陈梦捷 +1 位作者 覃露 王鹤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857-1860,共4页
目的:研究探讨宫颈上皮内病变(CIN)及早期宫颈癌与患者全身及局部体液免疫功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检测宫颈上皮内病变103例(包括LSIL组20例及HSIL组83例),Ⅰ期宫颈癌60例及HPV阴性且宫颈活检正常者25例(阴性对照组)的外周血免疫球... 目的:研究探讨宫颈上皮内病变(CIN)及早期宫颈癌与患者全身及局部体液免疫功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检测宫颈上皮内病变103例(包括LSIL组20例及HSIL组83例),Ⅰ期宫颈癌60例及HPV阴性且宫颈活检正常者25例(阴性对照组)的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和补体C3、C4,以及阴道灌洗液中的免疫细胞因子IL-2和IL-10。结果:(1)外周血免疫球蛋白检测结果: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和补体C3、C4在阴性对照组、LSIL组、HSIL组和早期宫颈癌组四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但IgA似有随着宫颈病变进展而升高的趋势。(2)阴道灌洗液中免疫细胞因子检测结果:IL-2在阴性对照组、LSIL组、HSIL组和早期宫颈癌组中的表达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1);而IL-10的表达逐渐升高,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CIN及早期宫颈癌作为宫颈局部病变,除对与黏膜免疫相关的IgA可能有一定影响外,对其他的全身体液免疫指标影响不大。但宫颈病变可导致阴道的局部免疫降低,促进病变发展。因此,阴道灌洗液中IL-2及IL-10的变化可为宫颈病变进展的预警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上皮内病变 宫颈 人类乳头状病毒 体液免疫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电圈切除术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被引量:8
12
作者 谢铁男 冯丽华 于晓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62-464,共3页
目的 :探讨行子宫颈电圈环除术 (L EEP)诊断及治疗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CIN)的效果。方法 :将 2 1 2例经阴道镜和细胞学检查及活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 CIN患者随机分成 CO2 激光切割术组 (1 1 6例 )和 L EEP组 (96例 ) ,切除组织全部进... 目的 :探讨行子宫颈电圈环除术 (L EEP)诊断及治疗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CIN)的效果。方法 :将 2 1 2例经阴道镜和细胞学检查及活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 CIN患者随机分成 CO2 激光切割术组 (1 1 6例 )和 L EEP组 (96例 ) ,切除组织全部进行病理学检查 ,并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L EEP术后病理确诊 CIN94例 ,治愈 89例 (治愈率 94 .7% ) ,确诊为宫颈微小浸润癌者 2例 (2 .1 % ) ;术后复发 5例 (8.8% ) ,其中切缘无病变累及者 1例 ,有病变累及者 4例 ;术后病理取材满意 91例 (满意率 94 .8% )。CO2 激光切割术组术后病理诊断均为CIN1 - 2 ,治愈 1 0 3例 (治愈率 88.8% ) ;术后复发 1 3例 (1 1 .2 % ) ;术后病理取材满意 70例 (满意率 6 0 .3% )。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两组术后病理取材满意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 .0 0 1 )。结论 :应用 L EEP诊治 CIN效果可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圈环切术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道镜检查联合LEEP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在新疆地区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7
13
作者 王芬 昆多孜 阿也提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0年第7期623-625,631,共4页
目的评价阴道镜检查联合高频电波刀(LEEP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8年1月~2009年6月对228例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liquid-based thinprep cytology test,TCT)为CIN的... 目的评价阴道镜检查联合高频电波刀(LEEP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8年1月~2009年6月对228例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liquid-based thinprep cytology test,TCT)为CIN的患者应用阴道镜检查联合LEEP刀治疗,对比分析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的病理与LEEP术后病理结果。结果 LEEP刀治疗CIN手术时间(6.3±2.5)min,术中出血量(7.3±4.1)ml,术后愈合时间(6.4±0.6)周。下腹胀痛不适发生率为82.0%(187/228),术后阴道不规则出血发生率为90.8%(207/228),无一例发生宫颈管狭窄。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的病理与LEEP术后病理诊断相符合208例,符合率为91.2%(208/228);升级9例,占4.0%(9/228);降级11例,占4.8%(11/228)。177例随访2~24个月,平均13.4月,9例(5.1%,9/177)病变残留,其中1例切缘病变为CINⅡ级行2次LEEP刀手术,其余8例病变轻定期随访至术后12~24个月,TCT、阴道镜检查均正常;2例(1.1%,2/177)术后10个月复发,均为CINⅠ级,物理治疗后随防至正常;余166例(93.8%,166/177)治愈。结论阴道镜检查联合LEEP刀治疗CIN安全、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镜 高频电波刀(LEEP刀)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乳头状瘤病毒检测对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Ⅱ~Ⅲ LEEP术后切缘阳性的预后评估 被引量:10
14
作者 吴瑾 贾英 唐良萏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42-644,共3页
目的:对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Ⅱ~Ⅲ行超频电刀环切术(Loop electrosurgicalexcision procedure,LEEP)术后切缘阳性患者定期随访,通过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分型检测进行预... 目的:对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Ⅱ~Ⅲ行超频电刀环切术(Loop electrosurgicalexcision procedure,LEEP)术后切缘阳性患者定期随访,通过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分型检测进行预后评估,从而指导临床合理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702例CINⅡ~Ⅲ中行LEEP术后切缘阳性的患者65例(9.26%),检测其术前、术后6、12、18月及24月HPV分型、薄层液基细胞学涂片(ThinPrep cell test,TCT)及阴道镜情况;结果:切缘阳性患者复发率高于切缘阴性患者(P<0.05);术前各HPV亚型、多重HPV感染以及切缘残留病灶级别与患者的复发率无相关性(P>0.05);但术后6月HPV持续感染与高复发率有密切相关性(P<0.05);讨论:CINⅡ~ⅢLEEP术后切缘阳性患者定期行HPV分型,可有助于检测病灶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频电刀环切术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切缘阳性 人乳头状瘤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特殊染色法上皮组织特殊染色液在宫颈病变检查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朝红 黄玮 +2 位作者 薛晓玲 王兰妮 孙晓丽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9期45-48,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叶酸受体介导的宫颈特殊染色法(FRD)上皮组织特殊染色液对宫颈病变检查的临床价值,为早期及时发现宫颈病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4年1月至2014年4月联合全国14家医院随机对妇科门诊检查的2000例妇女进行筛查,行液基薄层细... 目的探讨采用叶酸受体介导的宫颈特殊染色法(FRD)上皮组织特殊染色液对宫颈病变检查的临床价值,为早期及时发现宫颈病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4年1月至2014年4月联合全国14家医院随机对妇科门诊检查的2000例妇女进行筛查,行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CT)、人乳头瘤病毒(HPV)、FRD染色检查,以病理组织学检查作为金标准,比较上述检测方法的诊断学评价标准。结果 FRD检出130例阳性患者,检出率为6.5%,灵敏度为83.06%,特异度为98.56%,漏诊率为16.94%,误诊率为1.44%,Kappa=0.821,P=0.000。TCT检出125例阳性患者,检出率为6.255%,灵敏度为86.29%,特异度为99.04%,漏诊率为13.71%,误诊率为0.96%,Kappa=0.850,P=0.000。HPV检出120例阳性患者,检出率为6.00%,灵敏度为79.84%,特异度为98.88%,漏诊率为20.16%,误诊率为1.12%,Kappa=0.806,P=0.000。三种检查方法检出率由高到低分别为FDR、TCT、HPV,但检出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427,P=0.808)。结论三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比较TCT>FRD>HPV,但检出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FRD与传统TCT、HPV检查具有相同的检出效能,但其具有更加方便、快速、经济的特点,值得作为一种快速筛检方法应用并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特殊染色法 上皮组织 宫颈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基细胞学检查与阴道镜联合应用诊断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准确性的探讨 被引量:13
16
作者 陈韵微 欧阳穗 何洁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9期930-932,共3页
目的:评价Thih—PrepCytolosy液基细胞学检查(TCT)与阴道镜联合应用诊断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准确性。方法:选择妇科门诊及妇检门诊妇女2531例进行宫颈癌筛查,其中1306例妇女做宫颈TCT检查(实验组),1225例妇女做宫颈传统巴氏涂片法检查(... 目的:评价Thih—PrepCytolosy液基细胞学检查(TCT)与阴道镜联合应用诊断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准确性。方法:选择妇科门诊及妇检门诊妇女2531例进行宫颈癌筛查,其中1306例妇女做宫颈TCT检查(实验组),1225例妇女做宫颈传统巴氏涂片法检查(对照组),比较两组宫颈异常细胞的检出率,并对细胞学检查阳性患者(ASCUS及以上)进行阴道镜下活检及部份病例做手术病理组织学对照,观察阳性符合率。结果:(1)TCT法和巴氏涂片法对宫颈异常细胞的检出率分别为7.5%和4.0%,两组结果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TCT法与阴道镜下活检的阳性符合率为67.0%,巴氏涂片法为28.1%,两组结果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3)阴道镜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完全相符率为73%。结论:使用TCT检查可大大提高宫颈尤其是宫颈管的异常细胞检出率。TCT检查与阴道镜下定位活检、病理检查结合可提高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诊断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基细胞学检查 阴道镜 诊断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准确性 宫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即查即治策略处理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17
作者 舒焰红 钱德英 +4 位作者 吴越 岑坚敏 陈观娣 阳丽 李志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84-386,共3页
目的:探讨即查即治策略处理宫颈细胞筛查为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处理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提供有价值的诊疗手段。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年龄22~65岁、无妊娠、宫颈细胞学筛查为高度病变的妇女200例,... 目的:探讨即查即治策略处理宫颈细胞筛查为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处理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提供有价值的诊疗手段。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年龄22~65岁、无妊娠、宫颈细胞学筛查为高度病变的妇女200例,按随机化的方法分为两组,一组按即查即治策略(A组)处理,另一组按传统三步法(B组)处理。比较两组的最终病理结果、术后3、6个月异常TCT(包括ASCUS)、切缘阳性或阴道镜异常等需行二次LEEP手术率。结果:A组的过度治疗率6%,CIN2、3检出率89%,原位癌检出率5%,二次手术率16%。与B组比较,过度治疗率、宫颈高度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的检出率、术后复查异常TCT、二次手术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即查即治策略处理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是安全、经济和有效的诊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即查即治 三步法 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测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病变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慧 马琦 +3 位作者 李晓莹 张爽 侯文颖 孙立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545-1549,共5页
目的前瞻性研究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3DPDUS)检测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20例疑似宫颈病变患者,排除宫颈有明显肿块者。对所有患者均行二维常规经阴道超声和3DPDUS检查,对照病理学结果进行分析。采用4Dview... 目的前瞻性研究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3DPDUS)检测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20例疑似宫颈病变患者,排除宫颈有明显肿块者。对所有患者均行二维常规经阴道超声和3DPDUS检查,对照病理学结果进行分析。采用4Dview VOCAL软件获得宫颈三维血管参数,包括血管化指数(VI)、血流指数(FI)及血管化血流指数(VFI)。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采用ROC曲线分析3DPDUS诊断HSIL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并计算曲线下面积。结果 120例中,病理证实HSIL患者59例,二维超声诊断12例,3DPDUS诊断36例。HSIL患者的三维血管参数均高于宫颈良性病变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二维超声诊断HSIL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20.33%(12/59)、75.40%(46/61),3DPDUS诊断HSIL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1.01%(36/59)、81.96%(50/61)。ROC曲线分析显示当VI为3.38时,曲线下面积为0.883,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68.0%和72.9%,当FI为32.18时,曲线下面积为0.723,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68.2%和76.3%,当VFI为1.18时,曲线下面积为0.888,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95.5%和72.9%。结论 VFI可用于临床早期鉴别宫颈HS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病变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VL1蛋白在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静 张亚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3199-3201,共3页
目的:探讨HPV L1蛋白在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IL)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以免疫组织/细胞化学和非同位素标记核酸分子杂交技术为基础,在免疫水平和核酸水平上检测73例SIL患者中HPV L1蛋白的表达情况,取40例液基细胞学中宫颈无上皮内病变... 目的:探讨HPV L1蛋白在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IL)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以免疫组织/细胞化学和非同位素标记核酸分子杂交技术为基础,在免疫水平和核酸水平上检测73例SIL患者中HPV L1蛋白的表达情况,取40例液基细胞学中宫颈无上皮内病变或恶性病变(NILM)作对照。结果:HPV L1蛋白在NILM中的阳性率是10.0%(4/40),在宫颈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中的阳性率是54.2%(26/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PV L1蛋白在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中的阳性率是16.0%(4/25),与LSIL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PV L1蛋白在不大于45岁SIL患者的阳性率是44.0%(22/50),在45岁以上SIL患者的阳性率是34.8%(8/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SIL的发生、发展可能和HPV L1蛋白的异常表达有关。(2)HPV L1蛋白可作为预测SIL发展的指标,协助临床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 HPV L1蛋白 液基细胞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对评估宫颈电圈切除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预后的意义 被引量:6
20
作者 秦广益 滕银成 +2 位作者 李萍 江立珍 马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2308-2310,共3页
目的:探讨检测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对评估宫颈电圈切除术(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ON)预后的意义。方法:对560例经阴道镜下宫颈活检证实为CIN的患者进行LEEP治疗,治疗后随访1年.检测治疗前后高危型HPV的负荷量,... 目的:探讨检测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对评估宫颈电圈切除术(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ON)预后的意义。方法:对560例经阴道镜下宫颈活检证实为CIN的患者进行LEEP治疗,治疗后随访1年.检测治疗前后高危型HPV的负荷量,对病灶持续存在或复发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术前病理为CINⅠ、CINⅡ和CINⅢ的三组患者,其高危型HPV感染率分别为32.63%、90.85%和98.13%。前组(低度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组)与后两组(高度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组)高危型HPV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危型HPV感染率随宫颈病变严重程度的加重而上升。术后6个月CINⅠ、CINⅡ、CINⅢ三组患者高危型HPV感染率分别为2.54%、12.80%和25.23%,术后1年三组患者高危型HPV感染率分别为0.88%、9.15%和22.43%,与术前比较,三组高危型HPV感染率均显著下降(P〈0.001);CINⅠ、CINⅡ、CINⅢ三组患者术后的病变持续存在率分别为1.69%、6.71%和12.15%,复发率分别为0、7.32%和10.28%.前组与后两组术后病变的持续存在率和复发率差异存在显著性(P〈0.001),术后高危型HPV持续阳性可提示病变的持续存在或复发。结论:LEEP能显著降低CIN患者高危型HPV感染率,有效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术后检测高危型HPV病毒负荷量能判断疾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电圈切除术 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