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40篇文章
< 1 2 19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国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的演变——从“代理父母地位说”到宪法论、契约论 被引量:15
1
作者 崔晓敏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9-41,共3页
“代理父母地位说”曾经是美国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的基础理论,据此,高校享有代理父母的监护权责,拥有对学生的管教和处罚权。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美国宪法修正案对法定成人年龄的降低、“学生行为主义”的出现、学生权利的扩张及学生维... “代理父母地位说”曾经是美国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的基础理论,据此,高校享有代理父母的监护权责,拥有对学生的管教和处罚权。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美国宪法修正案对法定成人年龄的降低、“学生行为主义”的出现、学生权利的扩张及学生维权意识的增长,“代理父母地位说”逐渐丧失其存在的理由而被淘汰出局,取而代之的就是宪法论、契约论。相应的,高校与学生的关系由管制与被管制的关系转变为相对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美国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的演变过程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其中体现的时代进步、法治精神及观念转变不乏启示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高校 法律关系 “代理父母地位说” 宪法论 契约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宪法原则的双重透视 被引量:1
2
作者 莫纪宏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3,共9页
宪法原则可以从宪法哲学和制度宪法学双重视角下来考察。宪法哲学视角下的宪法原则是宪法价值的集中体现,其内涵和外延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制度宪法学视角下的宪法原则因为有制度上明确的规定,必须与宪法规定、宪法精神作出明确的区分,所... 宪法原则可以从宪法哲学和制度宪法学双重视角下来考察。宪法哲学视角下的宪法原则是宪法价值的集中体现,其内涵和外延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制度宪法学视角下的宪法原则因为有制度上明确的规定,必须与宪法规定、宪法精神作出明确的区分,所以,制度宪法学意义上的宪法原则具有相对确定性的内涵。在研究宪法原则的内涵和制度功能时,必须辩证地处理宪法哲学和制度宪法学双重视角下对宪法原则的不同认识,才能有助于推动对宪法文本内涵的有效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原则 宪法哲学 制度宪法 宪法规定 宪法精神 宪法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宪法监督体系与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关系论 被引量:2
3
作者 范进学 《政法论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31,共14页
我国权力制约和监督制度体系首先是党和国家通过《宪法》确立的宪法监督制度体系,由此逐步形成了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两套监督体系在体系构成、监督对象以及监督功能上皆具有同构性。虽然党内监督与宪法监督的对象都针对国家机关及其公... 我国权力制约和监督制度体系首先是党和国家通过《宪法》确立的宪法监督制度体系,由此逐步形成了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两套监督体系在体系构成、监督对象以及监督功能上皆具有同构性。虽然党内监督与宪法监督的对象都针对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但党对党员的监督属于自我监督,而宪法监督体系中的各类监督则属于外部监督。然而这种外部监督本质上却是党自我革命的体现,《宪法》是党领导人民制定的,《宪法》亦是党领导人民实施的,《宪法》上的各类监督的实质属于党的自我革命的范畴。构建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以宪法监督为核心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不仅能够契合党的领导体制,而且能够保障各类监督的正确政治方向以及保障它们都在宪法轨道上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力监督 党内监督 宪法监督体系 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自我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利权的宪法地位——谨以此文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四十周年 被引量:1
4
作者 郭禾 《知识产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1,共9页
宪法当是万法之母法。合宪是合法的基本要求。法律设定的任何权利都应当在宪法上有其根源。我国《宪法》规定了各类依法产生的权利,其中包括财产权以及属于财产权的所有权;同时,还规定了财产权的分配方式,即“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 宪法当是万法之母法。合宪是合法的基本要求。法律设定的任何权利都应当在宪法上有其根源。我国《宪法》规定了各类依法产生的权利,其中包括财产权以及属于财产权的所有权;同时,还规定了财产权的分配方式,即“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然而,专利权作为财产权的一种,其产生并不仅仅依赖劳动,财产权分配也不是以劳动付出为要件,并且我国《宪法》所规定的财产权的分配方式有别于《专利法》所确立的先申请或先发明原则。由此推知,我国《宪法》所规定的财产权的范围未包括专利权。专利权在《宪法》上是一种孤悬于常规财产权体系之外的“孤儿”。为了让“孤儿”回家,《宪法》应当对专利权乃至与之相关的知识产权作出明确规定,否则可能导致合宪性审查中的尴尬,甚至导致法律实施中的“言(理)不顺”,而不仅仅是“名不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 专利法 财产权 合宪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宪法学的实践功能初议
5
作者 莫纪宏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62,共8页
构建中国自主的宪法学知识体系,首先须健全宪法学的学科体系,而科学地设计宪法学的学科体系必须区分宪法学学科知识的特性,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地构建理论宪法学、制度宪法学和实践宪法学三种宪法学知识形态有机统一的宪法学的学科知识... 构建中国自主的宪法学知识体系,首先须健全宪法学的学科体系,而科学地设计宪法学的学科体系必须区分宪法学学科知识的特性,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地构建理论宪法学、制度宪法学和实践宪法学三种宪法学知识形态有机统一的宪法学的学科知识体系。目前,制度宪法学尚未在中国宪法学界引起足够的关注,其所具有的实践功能更是长期被理论界所忽视。认真研究和反思制度宪法学构建的学术意义以及关注制度宪法学的实践功能,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中国宪法学理论研究水平,并为全面实施宪法、充分发挥宪法的根本法权威作用提供必要的法理支撑和实践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宪法 理论宪法 宪法哲学 实践宪法 学科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式宪法现代化对公安执法的引领
6
作者 程华 李璐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7-94,共8页
宪法与警察执法的契合点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宪法的权利内容设计和权利实现是警察执法的终极价值;其二,宪法是警察执法合法性与规范性的根本依据和基本标准。宪法引领警察执法的典型模式有德国的直接引领、美国的间接引领和中国的综合... 宪法与警察执法的契合点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宪法的权利内容设计和权利实现是警察执法的终极价值;其二,宪法是警察执法合法性与规范性的根本依据和基本标准。宪法引领警察执法的典型模式有德国的直接引领、美国的间接引领和中国的综合引领。中国式宪法发展模式的形成、内容和基本经验决定了我国宪法对公安执法的引领的综合模式,即政治引领、原则引领、规则引领和思维方式引领。现行宪法引领公安执法工作需要处理好政治与执法,警察执法、管理、服务职能之间,管理型执法思维方式和法治型执法思维方式,执法目的与执法手段四个方面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行宪法 宪法发展模式 公安执法 宪法引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宪法监督论
7
作者 范进学 《交大法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29,共13页
习近平总书记宪法监督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从宪法监督的科学内涵、健全和完善宪法监督机制和程序、坚持宪法实施宪法解释宪法监督系统推进、人大宪法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地位与作用等多... 习近平总书记宪法监督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从宪法监督的科学内涵、健全和完善宪法监督机制和程序、坚持宪法实施宪法解释宪法监督系统推进、人大宪法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地位与作用等多个方面对中国特色宪法监督制度与理论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本文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宪法监督的重要论述,就上述四个层面的要求进行了学理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宪法监督重要论述对于推动中国特色宪法监督理论研究与中国宪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与深刻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宪法监督 宪法实践 健全宪法全面实施制度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宪法理论特质与实践指向
8
作者 陈建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5-225,共11页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包含一系列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中国宪法的核心要义,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和实践,标志着我们党对宪法的认识和实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宪法理论特质与实践指向加以...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包含一系列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中国宪法的核心要义,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和实践,标志着我们党对宪法的认识和实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宪法理论特质与实践指向加以研究分析,既有助于从宪法视角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深刻内涵,也有利于为新时代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更好开展确立行动指南。“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我国政法话语体系中历来居于重要位置,贯穿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宪法的系统论述里,是理解中国宪法的政治内涵、人民属性和实践指向的关键线索。其中,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宪法的首要政治内涵。中国宪法由此肩负着重要的政治使命,是巩固和保障党的领导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确保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根本法治保障。坚持人民当家作主集中彰显中国宪法的人民属性。中国宪法是人民的宪法,宪法的核心内容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公平正义是宪法实施的崇高追求,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宪法实施的最终归宿。只有牢牢依靠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宪法才能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宪法全面实施战略布局的实践指向,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有效实现展开。坚持党的领导,是宪法全面实施的根本保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宪法全面实施的根基所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既是宪法全面实施的必然要求,也为宪法全面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法治基础。正是对“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坚持和实现,确保了宪法全面实施不是空洞的宣示,而是有着具体的实践路径和坚实的实施基础,我国宪法所承载的政治内涵、所保障的人民根本利益,才能够切切实实地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对宪法的系统阐释,形成了完全不同于西方宪政话语模式的关于中国宪法的科学完备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这为我们更好地认知和理解中国宪法提供了科学指引,也为中国宪法学的理论研究树立了正确典范。中国宪法学应当根植于中国宪法的历史与实践之中,将研究的视角和重心真正聚焦在中国真实生动的政法实践中,这是认知中国宪法真实,推动中国宪法实施,建立中国宪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中国宪法 政治内涵 人民属性 宪法实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质主义宪法观视角下的检察权结构关系新论
9
作者 赵丹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6-109,共14页
面对司法体制改革背景下检察权能的扩展,不少学者对不同检察权能之间的关系进行新的阐释以回应实践需求。大多数学者持形式主义宪法观的理念,从我国《宪法》第134条规定的“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这一定性出发,认为所有检察... 面对司法体制改革背景下检察权能的扩展,不少学者对不同检察权能之间的关系进行新的阐释以回应实践需求。大多数学者持形式主义宪法观的理念,从我国《宪法》第134条规定的“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这一定性出发,认为所有检察权均以法律监督职能为核心。这种理解局限于宪法文本,对中国检察制度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实际观照不足,存在逻辑缺漏,还会导致“法律监督”内涵的不当泛化,并不利于各项检察权的依法有效行使。实质主义宪法观视角下的检察权结构关系论认为,“法律监督机关”这一国家机关定性不能决定检察权的属性或主要功能,不同种类的检察权之间地位平等,非法律监督性质的检察权之行使尽管会产生权力监督的客观效果,但有其自身独立的功能与价值。检察权子权力之间的内部分工以及检察权与其他国家权力关系的理顺均应遵循功能适当原则而非法律监督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监督机关 检察权 形式宪法 实质宪法 功能适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宪法表达及其实现路径
10
作者 范进学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7-67,共11页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在我国《宪法》文本中都有明确的规范表达,这些规定为推进并最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国家根本法的规范基础与制度保障。宪法是党和人民共同意志和共同愿望的集中体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在我国《宪法》文本中都有明确的规范表达,这些规定为推进并最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国家根本法的规范基础与制度保障。宪法是党和人民共同意志和共同愿望的集中体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与全体中国人民的统一意志,宪法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制度支撑。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中国式现代化必将顺利实现。当前应尽快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更好地发挥宪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宪法表达 宪法实施 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警察盘查行为的宪法学审视与法律规制
11
作者 陈雄 周宇航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79,共6页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警察盘查行为作为公安机关的日常执法活动,在维护社会治安和打击犯罪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盘查行为涉及限制公民基本权利,若滥用可能侵害个人自由、隐私和财产权。应基于宪法学视角,结...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警察盘查行为作为公安机关的日常执法活动,在维护社会治安和打击犯罪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盘查行为涉及限制公民基本权利,若滥用可能侵害个人自由、隐私和财产权。应基于宪法学视角,结合《宪法》《人民警察法》和《刑事诉讼法》分析警察盘查行为的宪法学基础与规范依据,强调比例原则、法律保留原则和程序正义的重要性。考察我国法律在盘查权规范与制约方面的不足,借鉴美国的“合理怀疑”标准、德国的基本权利保护机制及日本的现场执法规制,提出完善警察盘查权的立法、明确盘查权的法律依据与细化执法程序、强化比例原则的法律约束、建立健全监督与问责机制及司法审查机制的规制路径,以期为警察盘查行为的法治化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警察盘查行为 宪法学审视 比例原则 司法审查 国家治理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宪法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价值论析
12
作者 宋才发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3,共10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以此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宪法》是规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法,中华民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以此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宪法》是规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法,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创造者、建设者的实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56个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铸牢共同体意识的目的是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宪法》赋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真实的权力,以及全过程人民民主可靠的制度保证,以保障人民民主、法治和人权的有序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展示宪法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价值的路径是:遵循《宪法》是一切法律规范的根据和法源原则,强化《宪法》监督是确保国家权力人民性的关键,坚持合宪性审查制度是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备案审查在宪法监督中的定位、完善重点及合宪合法性检讨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松山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8,共17页
备案审查与宪法监督有一定关系,但不能将两者混同起来,甚至过于乐观地认为备案审查就是宪法监督。完善备案审查制度需要分步骤扩大备案范围,以制定法律的方式对各类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程序进行规定,建立起全国人大常委会终局裁决的制... 备案审查与宪法监督有一定关系,但不能将两者混同起来,甚至过于乐观地认为备案审查就是宪法监督。完善备案审查制度需要分步骤扩大备案范围,以制定法律的方式对各类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程序进行规定,建立起全国人大常委会终局裁决的制度以及对法律违反宪法的审查监督制度。全国人大的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工作机构开展备案审查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积极意义不可否认,但其中可能存在的合宪合法性问题也需谨慎研究。宪法、法律设立这两个机构的初衷,是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能够经常性地开展工作,而不是削弱和代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由法制工作机构向常委会做备案审查工作情况的报告,并不能表明其所开展的相关工作就代表了常委会的意志。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的决定》所规定的六个审查标准是否完全合宪合法,似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备案审查 宪法监督 扩大范围 健全程序 审查标准 工作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政法体制的宪法向度:规范、理论与价值
14
作者 张震 袁周斌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51,共10页
研究和诠释中国特色政法体制需具宪法视野。在政法体制的权力结构关系中,无论是精辟描绘执政党与政法机关之关系的“党管政法”,还是各类政法机关之间的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抑或政法机关与其他社会治理主体之间的合作共治,都... 研究和诠释中国特色政法体制需具宪法视野。在政法体制的权力结构关系中,无论是精辟描绘执政党与政法机关之关系的“党管政法”,还是各类政法机关之间的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抑或政法机关与其他社会治理主体之间的合作共治,都有中国宪法上明确的规范依据为其提供合宪性基础。宪法上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权力监督与制约等基本理论为揭示政法体制的政治正当性和实践合理性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撑。宪法蕴含的安全、秩序、公正、人权四种价值亦充分彰显了政法系统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职责任务和历史使命。从宪法视角对蕴含中国经验和本土智慧的政法体制进行规范性、学理性及体系性解读,有助于促进政法话语与宪法话语的良性互动和深度交融,推进构建中国特色宪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法体制 宪法规范 宪法理论 宪法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的宪法价值秩序基础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一帆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49,共13页
生态环境法典编纂若想从成典走向善治,须以宪法价值秩序为基础。而宪法价值秩序的全面与中立之争,影响其指引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的具体方式。回到诠释学的视野,以宪法文本为依据厘清宪法的内部规范层次,是宪法价值秩序指引生态环境法典编... 生态环境法典编纂若想从成典走向善治,须以宪法价值秩序为基础。而宪法价值秩序的全面与中立之争,影响其指引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的具体方式。回到诠释学的视野,以宪法文本为依据厘清宪法的内部规范层次,是宪法价值秩序指引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的合适方式。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的宪法基础已形成以社会主义纲领为前理解、经济社会生态等价值为一阶多元、目的性约束和结构性约束为二阶根本的价值秩序,可合乎国情地指引生态环境法典的编纂。具言之,从一阶角度来看,宪法价值秩序能够实质指引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其支持了理想而非现实的法典化理论,在区分体系化与法典化的基础上,成为环境法律具有价值完备性而应当编纂法典的证成依据来源,并使生态环境法典编纂被理解为关照法典创制、实施和文化传统形成的全过程活动。从二阶角度来看,宪法价值秩序可间接约束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其支持了环境公益而非环境权的保护模式,不仅能通过指引生态环境法典立法目的条款的重构,实现环境权益的价值宣示,还能通过对环境国家权力的分工制约和环境立法权力运行的方式限制,实现环境权益的实然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法典 价值秩序 宪法 环境法律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数字治理背景下宪法权利与民法权利的互动重构
16
作者 曾庆辉 刘秦姚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8-111,共14页
数字治理背景下,技术发展特别是数据信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引入,使得宪法和民法之间的要素相互渗透,尤其是在数据保护、数字身份、隐私权、言论自由等权利保障方面,二者的功能呈现交织与融合的态势。数字治理要求宪法与民法相... 数字治理背景下,技术发展特别是数据信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引入,使得宪法和民法之间的要素相互渗透,尤其是在数据保护、数字身份、隐私权、言论自由等权利保障方面,二者的功能呈现交织与融合的态势。数字治理要求宪法与民法相互补充、相互依赖,无法简单地将其职能加以割裂或单独处理。在此过程中,宪法权利为民法实施提供了基本框架和方向指引,民法权利则为宪法实施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性保障。而行政监管与平台自治的协调、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取舍构成数字治理中的双重价值系统,成为数字化社会转型过程中宪法权利与民法权利交汇的焦点。二者的协同发展不仅能够有效解决数字治理中的诸多难题,还能够在保护公民权利的同时,促进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这意味着宪法权利与民法权利要进行包括价值、体系、工具、关系在内的理念重构,涵括一体化、聚合性、合作式的思维重构,以及基于正式立法与非正式立法的规范性保障重构、配套衔接实施的机制性保障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权利 民法权利 数字治理 平台治理 互动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宪法委员会与民初制宪
17
作者 覃祺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6-145,共10页
民国初年,袁世凯试图在国会外另设宪法起草机关,以掌握构建民国体制的主动权。尽管袁世凯拥有北洋军事后盾,但当时的军政格局中仍有不少制约力量。考察袁世凯争夺制宪权的过程,可发现南方各省对此存有不同意见,而临时参议院否决袁世凯提... 民国初年,袁世凯试图在国会外另设宪法起草机关,以掌握构建民国体制的主动权。尽管袁世凯拥有北洋军事后盾,但当时的军政格局中仍有不少制约力量。考察袁世凯争夺制宪权的过程,可发现南方各省对此存有不同意见,而临时参议院否决袁世凯提案,也迫使其改设研究宪法委员会。新成立的研究宪法委员会并非完全秉承袁世凯意旨行事,所制定的宪法纲领虽扩大总统权力,但仍坚持采用内阁制。研究宪法委员会的组织运转,既促成民初研究宪法的热潮,也大大恶化了国会与袁世凯的政治互信,恶性循环之下民初制宪最终遭到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世凯 研究宪法委员会 民初制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大学权力构造的宪法体系化阐释
18
作者 魏文松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5-125,共11页
在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依赖于现代大学权力的合理构造。既有理论研究普遍认为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是现代大学权力的核心构成,这两类权力范畴可谓现代大学权力构造的基石,但是关于政治权力... 在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依赖于现代大学权力的合理构造。既有理论研究普遍认为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是现代大学权力的核心构成,这两类权力范畴可谓现代大学权力构造的基石,但是关于政治权力、民主权力、市场权力、教师权力、学生权力等类型是否构成现代大学权力的必要内容,却一直存在争议。在此基础之上,学界形成了“双重构造”“三维构造”“多元构造”等理论模式,但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基于宪法教义学的解释进路,现代大学权力构造在宪法层面具备正当性依据。通过对宪法文本中教育发展目标、受教育权、学术自由等重要条款的教义学阐释,可以推演出现代大学权力构造的三重规范内涵。依据功能定位对现代大学权力构造进行体系化展开,行政权力、教育权力、学术权力分别承载着政治性功能、社会性功能、自治性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教义学 行政权力 教育权力 学术权力 体系化展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民民主的宪法表达与主体性叙事
19
作者 陈洪杰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180,共9页
在现代社会,国家政治生活的终极合法性只能奠基于人民作为主权者的主体性象征。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背景下,“法律主治”只有在为保障“人民主权”提供制度路径的前提下才有其实际意义,这一点非常充分地体现在《宪法》第2条第3款的... 在现代社会,国家政治生活的终极合法性只能奠基于人民作为主权者的主体性象征。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背景下,“法律主治”只有在为保障“人民主权”提供制度路径的前提下才有其实际意义,这一点非常充分地体现在《宪法》第2条第3款的表述中:“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为了实现法律之治和人民自治的辩证统一,我们党作为人民先锋队,要通过“依宪执政”等政党法治建设,为党的领导奠定统一的法治基础,以权力法治规避异议风险。而“我们人民”则应充分享有表达自我的话语权利,以话语民主参与国家权力交往和微观治理过程,不断推进建构同一性的公共性基础。当法律的规范投射无法在某些疑难案件中获得“唯一正解”时,“我们人民”或许可以经由话语民主的多元形式为陷入分歧的法律正义提供功能等价物。这种正义路径并非传统上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机械对立的主观两分法,而是以人民作为现代民主政治的主体性象征为“我们”的社会多元性提供担保的主体正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政治 话语政治 使命型政党 全过程人民民主 主体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宪法实践创新的授权改革试点 被引量:3
20
作者 秦小建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1-45,共15页
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授权改革试点决定,是在新时代改革形势下在法治轨道上协调具体法律制度与改革紧张关系的创新举措,构成了一项重大的宪法实践创新。虽然《立法法》将这一实践创新确立为法律制度,但仍需从宪法视角来理解其宪法意义及... 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授权改革试点决定,是在新时代改革形势下在法治轨道上协调具体法律制度与改革紧张关系的创新举措,构成了一项重大的宪法实践创新。虽然《立法法》将这一实践创新确立为法律制度,但仍需从宪法视角来理解其宪法意义及宪制功能,据此为其上升为宪法正式制度提供规范依据。授权改革试点作为一种独特的授权类型,在性质、目的及所涉及的宪法权限关系上均不同于其他授权类型。授权改革试点消解了具体法律制度与改革的紧张关系,通过暂停适用或暂时调整法律规定为改革试验创造法治空间,既满足了改革主体的改革意愿,调动了地方试点的积极性,又强化了改革的信息反馈机制和效果检验机制,增强了改革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贯彻了立法与改革决策相衔接的要求。下一步授权改革试点要上升为宪法制度,首先要通过宪法解释来明确其宪法依据,进而构造由法律保留原则、授权明确性原则和比例原则共同构成的原则体系,为其设定合宪性的基本遵循和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授权改革试点 宪法实践创新 法治与改革关系 合宪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