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宪法关系和宪法性法律关系 被引量:18
1
作者 刘作翔 马岭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5-65,共11页
宪法关系主要包括公民与某些国家机关的关系以及各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立法机关是其中最活跃的主体。宪法性法律关系不是宪法关系,也不是一般的法律关系,而是“宪法性”的法律关系,调整的是国家的政治权力。宪政是宪法关系的实现过程(... 宪法关系主要包括公民与某些国家机关的关系以及各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立法机关是其中最活跃的主体。宪法性法律关系不是宪法关系,也不是一般的法律关系,而是“宪法性”的法律关系,调整的是国家的政治权力。宪政是宪法关系的实现过程(转化为宪法性法律关系)以及宪法性法律关系的实现过程(在现实中实施这些法律关系)。我国宪政实践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宪法关系和宪法性法律关系在形成和实施中的一系列行为的不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关系 宪法性法律关系 宪政 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法与宪法关系之逻辑语境--兼论民事权利在权利体系和法律体系中的根本地位 被引量:4
2
作者 钱福臣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1-95,共5页
近年来,一些学者之所以在民法与宪法关系上提出民法根本说的观点,除了现实语境中的原因之外,还由于他们在逻辑语境中混淆了"法律部门"和"法律形式"与"民事权利"和"民法"这两对法学基本范畴。... 近年来,一些学者之所以在民法与宪法关系上提出民法根本说的观点,除了现实语境中的原因之外,还由于他们在逻辑语境中混淆了"法律部门"和"法律形式"与"民事权利"和"民法"这两对法学基本范畴。如果在法律部门的语境下谈民法,则民法是调整民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应该存在于不同的法律形式中,包括宪法。因而宪法也是民法的一个重要的法律渊源,民法不能脱离宪法而独立成法,也就无所谓民法与宪法谁是根本法的问题。如果在法律形式的语境下谈民法,则宪法是根本法,民法典属于法律,从属于前者。不仅中国宪法和立法法这样规定,法国和德国这样的民法典非常发达的国家的理论和实践也是如此。宪法比民法更"根本"的理由有两个方面:从价值理性的角度来看,宪法和民法都以民事权利的保护为起点和终点,而宪法所规定和保护的民事权利与民法比较起来应该更具有抽象性、原则性和基本性,因而与民法所规定的比较具体的民事权利相比,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包容性、稳定性和适应性;从工具理性的角度来看,宪法通过控制国家行为、尤其是通过控制立法权来保障民事权利,而民法则是通过控制个人行为来保障民事权利,前者控制的危险性比后者大得多,因而工具效力也自然比后者大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与宪法关系 民法根本说 宪法根本说 民事权利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宪法和民法的关系——以宪法特质的三重性为视角 被引量:12
3
作者 季涛 白斌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9-106,共8页
就宪法和民法的关系问题,目前学界虽有多次讨论,但仍欠成熟。不光理论上仍未能全面澄清这一关系,并且还进而导致对相关法律实践的误导。因此,继续讨论这一问题仍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在本文中,笔者基于对宪法特质三重性:基础规范... 就宪法和民法的关系问题,目前学界虽有多次讨论,但仍欠成熟。不光理论上仍未能全面澄清这一关系,并且还进而导致对相关法律实践的误导。因此,继续讨论这一问题仍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在本文中,笔者基于对宪法特质三重性:基础规范、授权性规范和限制性规范的阐明,从而推论出宪法在法律体系的构成中具有多重身份:作为母法的宪法、作为公法的宪法、作为社会法—私法的宪法以及作为元部门法的宪法。并借此原理揭示了宪法和民法之间层次丰富的复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和民法关系 宪法特质的三重性 母法 公法 社会法 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法”观念释读——宪法与法律关系新解 被引量:17
4
作者 谢维雁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28-133,共6页
“母法”是理解中国宪法问题的一个关键性概念,其含义是宪法为普通立法提供依据。“母法”观念妨碍了宪法至上的实现,对我国目前的宪政与法治建设特别是宪法修改也存在消极影响。本文认为,应确立“普通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的原则,建... “母法”是理解中国宪法问题的一个关键性概念,其含义是宪法为普通立法提供依据。“母法”观念妨碍了宪法至上的实现,对我国目前的宪政与法治建设特别是宪法修改也存在消极影响。本文认为,应确立“普通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的原则,建立违宪审查制度,确保宪法至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法观念 中国宪法 宪法与法律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自为战抑或互通款曲?——小议宪法基本权利与民事权利的关系 被引量:14
5
作者 冯健鹏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3-117,共5页
在古典宪政主义时期,基于自由主义以及由此形成的“国家—社会”二元关系,宪法基本权利体现为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民事权利体现为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二者在权利客体上有重合部分,但在请求权内容上则是相异的。在现代,出现了宪法基本权利... 在古典宪政主义时期,基于自由主义以及由此形成的“国家—社会”二元关系,宪法基本权利体现为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民事权利体现为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二者在权利客体上有重合部分,但在请求权内容上则是相异的。在现代,出现了宪法基本权利适用范围膨胀的趋势,其典型代表“宪法第三人效力”已涉及到传统的民事领域。对此,宪法学一方面要对相关理论与制度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需要;另一方面也应谨守宪法规范的界限,确保宪法和宪法基本权利能够在适当的范围内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权利 民事权利 宪法与民法关系 宪法第三人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增加宪法法律关系内容的思考
6
作者 苏雪梅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S2期75-78,共4页
关键词 宪法法律关系 国家机关 宪法规范 宪法 宪法规定 宪法行为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宪法主体 义务关系 宪法权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遗忘权是一项宪法权利吗 被引量:10
7
作者 郑贤君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8-188,共11页
信息民主国家禁止滥用个人信息是宪法上被遗忘权的理论依据。目前学界对被遗忘权的讨论主要集中于民事领域,不承认被遗忘权是一种宪法权利或者公法权利,认为其仅为一种民事权利、私法权利或者法律权利。这一认识不符合宪法基本权利原理... 信息民主国家禁止滥用个人信息是宪法上被遗忘权的理论依据。目前学界对被遗忘权的讨论主要集中于民事领域,不承认被遗忘权是一种宪法权利或者公法权利,认为其仅为一种民事权利、私法权利或者法律权利。这一认识不符合宪法基本权利原理。根据我国宪法,被遗忘权是一种隐含的宪法权利,内涵于人格尊严之中,不仅抵制私人之间的相互侵权,而且防止公权力的不当侵害;其与其他权利的冲突与限制皆可证明被遗忘权是一种宪法上的基本权利,且其不仅存在于网络与大数据中,而且是公权力对个人信息日常管理中的一项普遍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遗忘权 民事权利 宪法关系 公权力 宪法权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宪法责任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刘广登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9-135,共7页
宪法责任是法律责任的一种形式,分析宪法责任应从分析法律责任入手;宪法关系主体与违宪主体具有同一性,即凡是宪法关系主体都有可能违宪;但违宪主体并非都要承担宪法责任,即违宪主体和宪法责任主体不具有同一性,这是分析宪法责任的关键... 宪法责任是法律责任的一种形式,分析宪法责任应从分析法律责任入手;宪法关系主体与违宪主体具有同一性,即凡是宪法关系主体都有可能违宪;但违宪主体并非都要承担宪法责任,即违宪主体和宪法责任主体不具有同一性,这是分析宪法责任的关键。宪法责任应该是主体在宪法关系(宪法法律关系)中,没有履行义务或不当履行义务而引起的,宪法义务是主体承担宪法责任的前提;宪法与其它部门法相比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宪法的的两重性决定了宪法责任的两重性,宪法责任是法律责任,但宪法责任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违宪 宪法关系主体 违宪主体 宪法责任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格权法定的宪法之维与民法典编纂 被引量:4
9
作者 曹相见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2-41,156,共11页
人格权法定存在两种不同语境:一是立足于人格权类型、边界的明确,二是着眼于人格权的权利基础。人格权法定的肯定论多强调前者,否定论则主要从后者出发。事实上,人格权的基础既非民法赋予,也不是来源于宪法:宪法规范存在多种类型,人之... 人格权法定存在两种不同语境:一是立足于人格权类型、边界的明确,二是着眼于人格权的权利基础。人格权法定的肯定论多强调前者,否定论则主要从后者出发。事实上,人格权的基础既非民法赋予,也不是来源于宪法:宪法规范存在多种类型,人之尊严、人权不是宪法权利,而是实证权利的价值基础,其与民事权利仍然泾渭分明。从立法技术上看,人格权法定既有可能也有必要。民法、宪法对人格权采取了不同的类型技术,标准在于个人受义务主体侵害的可能性;民法人格权与宪法人格权均具有开放结构,但新生民事权利仅对宪法权利具有类型联想意义。在人格权类型和边界的界定上,"民法典(草案)"取得了重要成绩,但仍应作出相应修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权法定 民法宪法关系 人格权类型化 民法典人格权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法帝国主义”的虚幻与宪法学的迷思——第三只眼看“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的争论 被引量:21
10
作者 苗连营 程雪阳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9-138,共10页
我国宪法学界和民法学界曾就《物权法》(草案)没有规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是否属于形式违宪,展开过激烈的争论,而且这种争论并没有因《物权法》的通过而停息。分析双方共识难以达成的原因,进而找出一个较为合理的答案就显得... 我国宪法学界和民法学界曾就《物权法》(草案)没有规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是否属于形式违宪,展开过激烈的争论,而且这种争论并没有因《物权法》的通过而停息。分析双方共识难以达成的原因,进而找出一个较为合理的答案就显得重要而紧迫。尽管民法学出于对法治的向往和对市民社会的渴望,但由于选择了一种不是很合适的论证路径和方式,因而得出了一个值得商榷的结论。毫无疑问,在一国的法律体系中,只有宪法才是"惟一根本法"。但是,"宪法是根本法"却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在法律制定中有诸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之类的条款,宪法学界在此问题上的坚守可能是对"宪法是根本法"这一命题的误解。围绕《物权法》的制定所生发出来的学术争鸣既折射了我国法治建设所面临的种种复杂与艰难之境遇,也彰显了学科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权法 宪法与民法的关系 根本法 人权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宪法生态文明条款与环境法律规范的体系融贯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震 石逸群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8-97,共10页
宪法生态文明条款应如何指引新时代环境法律规范的形成,构成了环境法律体系融贯路径安排的核心关切。通过对宪法生态文明条款体系化阐释,提炼出作为国家目标和作为规范效力的宪法生态文明条款两种类型,并以此形成与环境法律规范体系融... 宪法生态文明条款应如何指引新时代环境法律规范的形成,构成了环境法律体系融贯路径安排的核心关切。通过对宪法生态文明条款体系化阐释,提炼出作为国家目标和作为规范效力的宪法生态文明条款两种类型,并以此形成与环境法律规范体系融贯的阶层论。初阶融贯表现为环境法律规范对宪法生态文明条款的落实,即宪法生态文明条款的部门法化;进阶融贯表现为环境法律规范对宪法生态文明条款的发展,即宪法生态文明条款的释义变迁;高阶融贯表现为宪法生态文明条款与环境法律规范的“自生自发”交互影响,即环境法律规范的体系融贯,并形成以保障公民环境权利、规范政府环境职责为核心的环境法典。在新时代,宪法生态文明条款与环境法律规范的体系融贯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与部门法关系 法律体系融贯 宪法生态文明条款 环境法律规范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税收债务关系说”之否定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惠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9-74,共6页
近年来国内财税法学界普遍认为,建立于社会契约论及税收交换说基础上的"税收债务关系说"为我国财税法理论与立法提供了新的视野与路径,为人们重新诠释征纳税双方的权利义务内容提供了依据;但如同社会契约论"不是一种历... 近年来国内财税法学界普遍认为,建立于社会契约论及税收交换说基础上的"税收债务关系说"为我国财税法理论与立法提供了新的视野与路径,为人们重新诠释征纳税双方的权利义务内容提供了依据;但如同社会契约论"不是一种历史的真实,而是一种逻辑的真实"一样,建立于社会契约论假设基础上的税收债务关系也是一种理论假设,客观上税收法律关系中的权力(权利)义务的平等、等价是不存在的。"税收债务关系说"无法为构建公共财产法律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将人民与国家间宪法性税收法律关系定性为委托代理契约关系更符合历史真实与现今客观真实,更具有逻辑上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契约论 税收债权债务关系 宪法性税收法律关系 委托代理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针对香港问题实施宪法的实践——以33份规范性文件为样本 被引量:4
13
作者 孙成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17,共14页
在香港问题上实施宪法,因充斥着法理争议与政治争拗,始终是基本法研究领域的难点。经过梳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针对香港问题通过的规范性文件,发现在涉及"解决《中英联合声明》的批准""创设香港新宪制秩序""... 在香港问题上实施宪法,因充斥着法理争议与政治争拗,始终是基本法研究领域的难点。经过梳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针对香港问题通过的规范性文件,发现在涉及"解决《中英联合声明》的批准""创设香港新宪制秩序""处理香港政改争议""行使法律解释权"和"决定特区租管地"五方面问题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至少在33份规范性文件中实施了宪法。由此可见,宪法在涉及香港问题上加以实施绝非纯粹的学理想象,而是真实存在的现实问题。当然,现有的宪法实施模式在宪法条文的选择及实施方式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这其中既有法律理念的原因,也有政治考量的因素。应看到,在基本法逐渐被香港法院"宪法化"的趋势下,提炼宪法在香港实施的原理,不仅有利于澄清宪法在香港宪制结构中的地位,而且对提升港人的国家政治认同也会产生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实施 香港宪制结构 宪法与基本法关系 宪法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宪法在港澳实施的异同及原因——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55份规范性文件为样本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成 《交大法学》 CSSCI 2020年第3期26-39,共14页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港澳问题处理上,至少在55份规范性文件中实施了宪法。对比宪法在香港与澳门的实践,可以发现二者在"宪法实施涉及的问题类别""宪法实施的具体方式"以及"港澳法院对宪法实施的立场"上...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港澳问题处理上,至少在55份规范性文件中实施了宪法。对比宪法在香港与澳门的实践,可以发现二者在"宪法实施涉及的问题类别""宪法实施的具体方式"以及"港澳法院对宪法实施的立场"上呈现出不同特点。分析宪法在港澳之间实施现状异同的原因,不能无视"中国宪法的特质"与"港澳特殊的宪制背景",应在规范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功能主义的思维方式,从"制度原初目标"与"制度演化因素"两个角度加以判断。阐明宪法在特别行政区实施的制度逻辑,有利于扩展与深化对港澳宪制结构的认知,促进"宪法在港澳实施共识性理论"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实施 宪制结构 比较方法 功能分析 宪法与基本法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政法合宪性的路径探求
15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42-243,共2页
关宝英撰文《论行政法合宪性认识的新进路》指出,行政法合宪性既是一个学理问题,又是一个严肃的法律问题,不仅牵涉对行政法与宪法关系的阐释,而且牵涉其在一国宪法和法律制度中的定位。然而,长久以来二者究竟成何种关系性状始终没... 关宝英撰文《论行政法合宪性认识的新进路》指出,行政法合宪性既是一个学理问题,又是一个严肃的法律问题,不仅牵涉对行政法与宪法关系的阐释,而且牵涉其在一国宪法和法律制度中的定位。然而,长久以来二者究竟成何种关系性状始终没有得到解决。近年来,理论界的悖论以及中国行政法治实践的状况使得两者关系有倒置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法 合宪性 探求 路径 宪法关系 法律问题 法律制度 两者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