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艺术教育与早期儿童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 被引量:13
1
作者 屠美如 楼必生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5-17,共3页
艺术教育与早期儿童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屠美如,楼必生艺术活动是具有情感形式的创造活动,它的具体形象性、它的情感渗透性、它的形式多变性,与早期儿童本身特有的天真无私、追求生命、自由创造的个性相吻合,因而特别容易为幼儿所接... 艺术教育与早期儿童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屠美如,楼必生艺术活动是具有情感形式的创造活动,它的具体形象性、它的情感渗透性、它的形式多变性,与早期儿童本身特有的天真无私、追求生命、自由创造的个性相吻合,因而特别容易为幼儿所接受。艺术教育的任务是从人的整体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心理结构 艺术教育 早期儿童 审美特征 审美主体 皮亚杰 审美客体 感觉运动阶段 审美结构 审美对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译者理解过程审美心理结构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张思永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07-110,130,共5页
文学译者理解过程中的美感来源于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与作为审美客体的原作相互作用时译者的审美心理结构,文学译者的审美心理结构作为其整体心理结构的一部分,是在译者的审美实践中不断地通过同化和顺应作用建构起来的,其建构过程经历... 文学译者理解过程中的美感来源于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与作为审美客体的原作相互作用时译者的审美心理结构,文学译者的审美心理结构作为其整体心理结构的一部分,是在译者的审美实践中不断地通过同化和顺应作用建构起来的,其建构过程经历了群体性建构和个体性建构两个阶段。另外,还探讨了优秀文学译者审美心理结构的主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 美感 审美心理结构 同化 顺应 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心理结构的要素整合及其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晓英 王岸英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83-86,共4页
审美心理结构的要素整合及其特征刘晓英,王岸英人类的心理活动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结构形式。它们分别适应于认知、实践和审美等活动。审美心理结构就是主体适应于审美活动而形成的心理结构形式。审美心理结构直接参与审美过程,并在美的... 审美心理结构的要素整合及其特征刘晓英,王岸英人类的心理活动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结构形式。它们分别适应于认知、实践和审美等活动。审美心理结构就是主体适应于审美活动而形成的心理结构形式。审美心理结构直接参与审美过程,并在美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探讨审美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心理结构 要素整合 审美过程 审美主体 精神性 结构形式 基本要素 价值取向 审美活动 外在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族审美心理结构 被引量:3
4
作者 任范松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37-44,共8页
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作为心理过程的一个体系,可以分为构成它的意识层次与无意识层次。社会心理学讲的构成民族心理的稳定部分——民族的审美趣味与性格和动态部分——民族情感是构成民族审美心理结构的审美意识层次。审美意识做为自觉意... 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作为心理过程的一个体系,可以分为构成它的意识层次与无意识层次。社会心理学讲的构成民族心理的稳定部分——民族的审美趣味与性格和动态部分——民族情感是构成民族审美心理结构的审美意识层次。审美意识做为自觉意识,包括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的理性层次、审美趣味和审美理解的知性层次以及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的感性层次。集体无意识是构成民族审美心理结构的深层部分——潜意识。潜意识作为显意识的源泉与基础,在外部刺激和召唤之下能够升华为显意识。显意识也可以通过积淀转化为潜意识。因此,民族审美心理结构中的意识层次与无意识层次,不能人为地割裂、对立起来,应当看成有机的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心理结构 潜意识 审美趣味 民族精神 民族审美心理 集体无意识 意识层次 民族性格 显意识 审美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心理结构对美术鉴赏教学的启示 被引量:1
5
作者 吴禾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1期63-64,共2页
关键词 审美心理结构 美术鉴赏教学 审美理解 情感体验 创新精神 高等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心理结构与审美主体的情感建构
6
作者 刘晓英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90-94,共5页
审美心理结构与审美主体的情感建构刘晓英在审美心理结构中,审美主体的情感起着怎样的作用?审美主体的情感作为审美性情感具有哪些特点?审美主体是否有必要以及应如何进行情感建构?这些问题在现今的美学研究中,还未能系统地展开和... 审美心理结构与审美主体的情感建构刘晓英在审美心理结构中,审美主体的情感起着怎样的作用?审美主体的情感作为审美性情感具有哪些特点?审美主体是否有必要以及应如何进行情感建构?这些问题在现今的美学研究中,还未能系统地展开和深入。笔者试就此进行探讨。一、审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主体 审美心理结构 情感建构 审美 情感内涵 审美过程 哲学思维 社会性 情感世界 理想人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审美心理结构及其系统发生和个体发生
7
作者 黄海澄 《江汉论坛》 1986年第2期45-53,共9页
一、人类审美心理结构的两个层次美感,或曰审美快感,显然有情绪的和情感的两个发展阶段与两个大的结构层次.这同人类的其他感情倾向是一致的、吻合的.例如"悲哀"、"爱悦"、"愤怒"等,作为情绪反应的能力,... 一、人类审美心理结构的两个层次美感,或曰审美快感,显然有情绪的和情感的两个发展阶段与两个大的结构层次.这同人类的其他感情倾向是一致的、吻合的.例如"悲哀"、"爱悦"、"愤怒"等,作为情绪反应的能力,在许多发展程度较高的动物那里显然早就有了,而且见之于表情.达尔文在《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中,对此有过精确观察基础上的详尽描述.而人类不仅有这些低级的情绪反应的能力,而且进而发展为高级的、为其他低于人类的动物所没有的"悲哀"、"爱悦"、"愤怒"等情感,这些情感中,包含着人的社会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心理结构 两个层次 审美快感 社会性 审美对象 控制论 心理功能 形式美 审美意识 审美感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 被引量:4
8
作者 邱明正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49-56,共8页
人之所以同现实之间除了存在着认识关系、实用关系以及其它各种关系外,还存在着审美的关系,人在审美中之所以不仅能认识对象的美,而且能反作用于对象、改造对象,创造审美意象和美的艺术形象,就因为在人的社会文化心理结构中历史地建构... 人之所以同现实之间除了存在着认识关系、实用关系以及其它各种关系外,还存在着审美的关系,人在审美中之所以不仅能认识对象的美,而且能反作用于对象、改造对象,创造审美意象和美的艺术形象,就因为在人的社会文化心理结构中历史地建构和积淀了一种特殊的心理结构——审美心理结构。它是能动反映事物审美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内部知、意、情系统和各种审美心理形式有机组合的系统结构,具有感知对象、贮存信息、定向选择、联想想象、判断评估、情感弥散、能动创造以及调节生理、制导行为等功能。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所以审美主客体之间才有了相互联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心理结构 文化心理结构 审美实践 相互作用 审美活动 内化 审美主客体 审美创造 创造美 感知对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墙头马上》的审美心理结构 被引量:2
9
作者 周国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3期77-83,共7页
本文从喜剧心理学的角度,对元代白朴的代表作《墙头马上》的审美心理结构作了探讨。具体论述该剧在观众(读者)审美心理流程中的四种心理因素的基本特征:既奇且新的审美感知,激烈碰撞的审美记忆,出乎其外的审美思维,异质同构的审美情感... 本文从喜剧心理学的角度,对元代白朴的代表作《墙头马上》的审美心理结构作了探讨。具体论述该剧在观众(读者)审美心理流程中的四种心理因素的基本特征:既奇且新的审美感知,激烈碰撞的审美记忆,出乎其外的审美思维,异质同构的审美情感。并指出这四个方面在整个审美心理活动中各有自身的功能,但又互相联系、互相交融、互相渗透和互相促进,从而构成一个喜剧性的网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墙头马上》 审美心理结构 审美感知 审美记忆 审美思维 审美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杂文创作看鲁迅的审美心理结构 被引量:1
10
作者 阎庆生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11-20,共10页
鲁迅杂文的独特风貌,鲁迅杂文对于艺术本质的独特体现,以及所谓的“鲁迅笔法”,都与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都以后者为深层原因。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渊博的学者,是异常清醒、异常自觉的革命家,又是通晓多种艺术形... 鲁迅杂文的独特风貌,鲁迅杂文对于艺术本质的独特体现,以及所谓的“鲁迅笔法”,都与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都以后者为深层原因。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渊博的学者,是异常清醒、异常自觉的革命家,又是通晓多种艺术形式,具备多方面艺术天才的作家。这种情况,使他审美心理诸要素:——感知、情感、想象、理解、意志之间产生了复杂微妙的关系,出现了在高层次和整体水平上的相互同化和顺应。杂文创作所表现的鲁迅审美心理,其中心点和基点是理性的深刻和强大。鲁迅的审美心理结构,以理性思考(即“理解”)为根基和导引,感知、想象、情感和意志等要素被它有力地改造和渗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思考 审美心理结构 鲁迅杂文 杂文创作 整体水平 艺术想象 作家 艺术形式 艺术本质 审美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心理结构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德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1期62-68,共7页
审美心理结构是一个以积淀着的审美经验为核心内容,融合着潜意识和显意识,统一着历时性和共时性,交汇着感性和理性,渗透着情感和认识的整合体。它是审美意义上的“图式”(皮亚杰)和“完形”。休谟描述为“心的特殊构造”,黑格尔称之为... 审美心理结构是一个以积淀着的审美经验为核心内容,融合着潜意识和显意识,统一着历时性和共时性,交汇着感性和理性,渗透着情感和认识的整合体。它是审美意义上的“图式”(皮亚杰)和“完形”。休谟描述为“心的特殊构造”,黑格尔称之为“心灵的定性。”它是审美的中介。本文试图对这个整合体的层次结构、功能和基本要素作些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心理结构 审美情趣 审美意象 审美主体 审美情感 审美活动 皮亚杰 审美个性 审美观念 审美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作家的审美心理结构
12
作者 张小元 《当代文坛》 1986年第5期42-45,共4页
一 马克思把人与世界的关系理解为主体与对象的关系。这与先前的主体与客体的划分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客体是自在的存在,它不会自然而然地“进化”为人的对象。马克思说:“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力量之一的确证。”对象是人创造出来的... 一 马克思把人与世界的关系理解为主体与对象的关系。这与先前的主体与客体的划分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客体是自在的存在,它不会自然而然地“进化”为人的对象。马克思说:“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力量之一的确证。”对象是人创造出来的,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人的本质力量主要表现为一种精神的力量,表现为人对吐界的把握方式和能力。这种把握不是被动的、静观的或机械的,它是主体主动的、能动的把握和实现。文学艺术的客观性、普遍性来自于主体的能动性。反过来说,正是被动地接受,刻板的摹仿形成了无普遍必然性的主观性。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愈是自由,这个判断所具有的必然性就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心理结构 作家 艺术传统 把握世界 皮亚杰 《文学原理》 心理定势 艺术发展 能动性 深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式与内涵——文学艺术审美心理结构刍议
13
作者 黄承基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2年第4期100-106,共7页
纵观现代科学技术领域,层出不穷的科学发现,在剧烈地改变人们对整个世界,对人本身的原有观念.长期以来,社会科学界对现代艺术在哲学上、思想上、情感上以及艺术表现等重要问题上都有过不少的批评.在这一前提下如何正确认识现代艺术是很... 纵观现代科学技术领域,层出不穷的科学发现,在剧烈地改变人们对整个世界,对人本身的原有观念.长期以来,社会科学界对现代艺术在哲学上、思想上、情感上以及艺术表现等重要问题上都有过不少的批评.在这一前提下如何正确认识现代艺术是很有必要的,也是较为困难的.笔者认为,艺术的发展不是孤立的,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前进的,近年来我国各方面的现代化进程,必将促使文学出现新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与内涵 审美心理结构 文学艺术 作品 原始艺术 现代艺术 艺术家 作家 荒诞派 悲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的审美心理结构理论
14
作者 李建盛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6期73-76,共4页
康德的审美心理结构理论李建盛康德的整个美学至少包括这样两个方面:其一是美的哲学;其二是审美心理学,康德美学的研究者多半只注意前一方面的论述和研究,而对后一方面的研究不够重视,甚至被忽略了。实际上,康德的美学也是充满矛... 康德的审美心理结构理论李建盛康德的整个美学至少包括这样两个方面:其一是美的哲学;其二是审美心理学,康德美学的研究者多半只注意前一方面的论述和研究,而对后一方面的研究不够重视,甚至被忽略了。实际上,康德的美学也是充满矛盾却很富独创性的审美心理学。本文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心理结构 康德美学 共通感 共时性结构 结构理论 历时性 审美主体 审美判断 本体论 合目的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美学对白族审美心理的模塑
15
作者 禹志云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1期97-100,共4页
本文认为,白族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儒家美学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儒家美学实践的泛化是白族审美心理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和重要因素。探讨儒家美学对白族审美心理的模塑,对于窥管汉白文化融合中民族集体无意识问题、民族审美心理... 本文认为,白族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儒家美学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儒家美学实践的泛化是白族审美心理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和重要因素。探讨儒家美学对白族审美心理的模塑,对于窥管汉白文化融合中民族集体无意识问题、民族审美心理的形成以及民族文化嬗变都是有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美学 文化融合 白族 审美心理结构 模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展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研究的构想 被引量:3
16
作者 皮朝纲 李天道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14-23,共10页
作为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在美的欣赏与美的创造中的心理运动规律。这种审美心理运动规律的中心内容是审美经验,同时也包括审美个体的审美心理结构、审美能力,以及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审美个性与共性、... 作为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在美的欣赏与美的创造中的心理运动规律。这种审美心理运动规律的中心内容是审美经验,同时也包括审美个体的审美心理结构、审美能力,以及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审美个性与共性、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方面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心理 中国古代 审美心理结构 审美主体 审美创作 创作主体 审美范畴 审美体验 宇宙 审美鉴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音:刘勰的审美接受主体心理建构论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天道 李钟霖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4期63-69,共7页
审美创作的真正实现,离不开接受心理效应。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提出的“知音”说,就涉及到接受主体的心理结构、心理能力与情感反应模式等内容。音为知者赏,审美接受的生成必须在接受的心理动机与审美创作的兴起之意同步的基础之上... 审美创作的真正实现,离不开接受心理效应。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提出的“知音”说,就涉及到接受主体的心理结构、心理能力与情感反应模式等内容。音为知者赏,审美接受的生成必须在接受的心理动机与审美创作的兴起之意同步的基础之上。杰出的文艺作品如像“服媚弥芬”的兰花,能使人从审美接受中获得“欢然内怿”的审美愉悦。审美接受是“入情”、“见异”、“自得”,是激发情感、印证情感、协调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接受 接受主体 审美心理结构 审美趣味 接受活动 知音 创作主体 审美感受 审美创作 心理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家内心与词人词心——诗词审美心理透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彭会资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4期132-134,共3页
在古典诗词的创作与鉴赏方面,人们并不满足于对客体形貌的描摹,而是要把握其神情,尤其要深入到主体的内心世界去,把握其审美心态。这在文艺美学史上是一种进步。清·王士祯《花草蒙拾》云:“顾太尉‘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自... 在古典诗词的创作与鉴赏方面,人们并不满足于对客体形貌的描摹,而是要把握其神情,尤其要深入到主体的内心世界去,把握其审美心态。这在文艺美学史上是一种进步。清·王士祯《花草蒙拾》云:“顾太尉‘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自是透骨情语。徐山民‘妾心移得在君心,方知人恨深’,全袭此。然已为柳七一派滥觞。”暂且不评这段话和柳永词作的得失,单从心理美学的角度看,确是反映了我国诗词创作与鉴赏的审美趋势的。有人说诗话词话都是一枝一节,鸡零狗碎,感悟式的,缺乏思辨能力。其实,情况并非完全如此。谓予不信,那就请看清人朱庭珍因不满沈德潜(归愚)对谢灵运(康乐)、杜甫(工部)、柳宗元(柳州)的山水诗所作的表层评论,而对“诗有内心”即诗人审美心态和审美心理功能所作的精彩透析。他在《筱园诗话》卷一中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心态 创作与鉴赏 山水诗 审美心理结构 词心 古典诗词 柳宗元 谢灵运 内心世界 诗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兴学科:民族审美心理学 被引量:1
19
作者 梁一孺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77-82,共6页
1.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民族审美心理学以民族审美心理的内部结构、活动方式及其外化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总结民族审美心理的特殊规律和比较各民族不同的审美经验,以达到完善民族审美素质、丰富人类艺术实践的日的。2.尽管民族... 1.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民族审美心理学以民族审美心理的内部结构、活动方式及其外化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总结民族审美心理的特殊规律和比较各民族不同的审美经验,以达到完善民族审美素质、丰富人类艺术实践的日的。2.尽管民族的审美心理现象属于人的内部世界,但它可以通过各民族早期的图腾崇拜、神话传说、以及以后的艺术实践等各种各样的审美心理载体和行为的分析中见出;而大量的民族学和审美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出现,也为这种新的研究方式提供了条件。3.由于“类型”概念在民族学、心理学和美学的研究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它可以被提升为民族审美心理学的核心范畴。这一范畴的具体运用是区分此一民族与彼一民族审美心理差异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审美心理 心理类型 民族心理 审美心理 审美素质 集体无意识 心理现象 研究对象 审美心理结构 心理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族审美心理形成的基本条件 被引量:1
20
作者 梁一孺 《齐鲁学刊》 CSSCI 1989年第4期67-72,99,共7页
任何民族的审美心理都要经历由幼稚到成熟、由朴野到文明、由低级到高级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理机制的自组织能力需要通过外界刺激物(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直接间接的作用才能顺利地实现。这种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的矛盾运动... 任何民族的审美心理都要经历由幼稚到成熟、由朴野到文明、由低级到高级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理机制的自组织能力需要通过外界刺激物(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直接间接的作用才能顺利地实现。这种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的矛盾运动是心理活动的生命之源,各种静止的、内省的或单因论的观点都无法正确解释审美心理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作为内因或根据,心理机制的内驱力和自调功能对民族审美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与一般心理活动相比,民族审美心理又具备系统效应的二重性:既有审美功能,又有民族功能。二者互相激发,相辅相成。不论审美功能还是民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审美心理 心理机制 审美功能 审美心理活动 心理形成 审美心理结构 社会因素 生活方式 交互作用 社会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