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尼采与庄子的审美境界论之异同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满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6-41,共6页
尼采论及日神式、酒神式和悲剧式三种审美境界。庄子论及齐物式、坐忘式和逍遥游式三种审美境界。尼采与庄子的审美境界论存在着文化意义上的深刻相通性和内容实质上的明显差异性。比较其相通性和差异性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尼采 庄子 审美境界论 异与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王国维的审美境界论
2
作者 普慧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124-128,共5页
境界论是中国诗学有别于西方诗学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理论,在中国源远流长,从它的产生、发展、嬗变、成熟的历程来看,其间融入了儒、释、道等哲学思想和历代诗学家特别是皎然、司空图、苏轼、严羽、王夫之等人的诗学思想以及几千... 境界论是中国诗学有别于西方诗学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理论,在中国源远流长,从它的产生、发展、嬗变、成熟的历程来看,其间融入了儒、释、道等哲学思想和历代诗学家特别是皎然、司空图、苏轼、严羽、王夫之等人的诗学思想以及几千年来中国诗歌的创作实践。晚清的王国维,集历代境界说之大成,将其更加系统化、全面化、完备化,终于建立起了一套深刻的,符合诗歌规律的审美境界论。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 格,自有名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审美境界 境界论 以物观物 境界 有我之境 艺术思维 艺术境界 “无我之境” 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刘勰的文学创作审美境界论──兼论《养气》篇的主旨 被引量:2
3
作者 祁海文 于维璋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4期11-17,共7页
试论刘勰的文学创作审美境界论──兼论《养气》篇的主旨祁海文,于维璋文学创作的审美境界问题,是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主要是指文学创作过程中创作主体的精神境界,即作家应以怎样的心态进行创作、文学创作应该在怎样的状态下... 试论刘勰的文学创作审美境界论──兼论《养气》篇的主旨祁海文,于维璋文学创作的审美境界问题,是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主要是指文学创作过程中创作主体的精神境界,即作家应以怎样的心态进行创作、文学创作应该在怎样的状态下进行。一般说来,中国古人崇尚文道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创作 审美境界 “养气” 创作审美 《神思》 境界论 《文心雕龙》 创作才能 庄子 文学创作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率志委和”——《文心雕龙》的审美境界论
4
作者 胡子远 赵伯英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4期57-61,共5页
“率志委和”是《文心雕龙·养气篇》提出的审美境界的标准。“委和”之说,本来属于阴阳五行的外界境界的专称。中国古代的中医理论,便借助阴阳五行作为它的学术理论的依据。大约成书于汉代的《黄帝内经素问》,其中《五常政大论篇... “率志委和”是《文心雕龙·养气篇》提出的审美境界的标准。“委和”之说,本来属于阴阳五行的外界境界的专称。中国古代的中医理论,便借助阴阳五行作为它的学术理论的依据。大约成书于汉代的《黄帝内经素问》,其中《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一篇中说:“木曰委和”。唐代王冰注谓:“阳和之气,委曲而少用也”。这里“委和”的意思显然是一种收敛、约束的阳和之气,是属于一种自然界形态说,不是说的审美境界。“委和”语出《庄子·知北游篇》:“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庄子认为人的一切,包括性情、生命、繁衍子孙都是天地所寄托,即是“天地之委”。所谓“和也”、“顺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境界 庄子 中和美 审美理想 审美情趣 文心雕龙 审美原则 审美要求 审美情绪 内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古琴与山水的三重审美境界
5
作者 刘弋枫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86,共5页
古琴与山水的审美境界可分为三个层面——山水形象、山水意象和山水意境。琴之山水形象,是古人抚琴听琴喜好山水环境,及用琴曲呈现自然山水的形式美,可曰表层山水。琴之山水意象,是以琴中“山水”比德、兴情,是人之“情”与山水之“景... 古琴与山水的审美境界可分为三个层面——山水形象、山水意象和山水意境。琴之山水形象,是古人抚琴听琴喜好山水环境,及用琴曲呈现自然山水的形式美,可曰表层山水。琴之山水意象,是以琴中“山水”比德、兴情,是人之“情”与山水之“景”的交融,亦即胸中山水。琴之山水意境可体现在“古”“远”“逸”三方面,都是形上性的超越之境,体现了琴人对永恒、无限、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山水形象侧重形式美,山水意象和山水意境侧重内涵美。古琴与自然山水的关系与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儒释道三家的人生态度、古琴自身的艺术特性及审美内涵(情、德、道)都有关系。以山水为题,可引领和贯通古琴艺术诸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琴 审美境界 山水形象 山水意象 山水意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颜色釉泼彩山水瓷画的表现语言与审美境界 被引量:3
6
作者 魏媛鹤 董亮 杨斌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05-107,共3页
高温颜色釉泼彩山水瓷画是在中国画泼彩山水基础上发展而来,借助高温颜色釉这一传统材料表现出独特的中西合璧、虚实相生的艺术语言,在审美境界上以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为核心,并借助西方油画语言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开拓... 高温颜色釉泼彩山水瓷画是在中国画泼彩山水基础上发展而来,借助高温颜色釉这一传统材料表现出独特的中西合璧、虚实相生的艺术语言,在审美境界上以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为核心,并借助西方油画语言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开拓与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颜色釉泼彩山水 表现语言 审美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思想启蒙到人性守护——近代审美境界的理性建构及其困境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振钰 吴先伍 《学习与实践》 2008年第6期125-131,共7页
近代学者在西学东渐的历史境遇下为思想启蒙而提前进入审美现代性的构建。现代美学之审美无功利、审美主体化和美学独立性在王国维和丰子恺那里集中体现在"静观"人生所构建的审美境界中。只是二者在个性、哲学根基和对童心诠... 近代学者在西学东渐的历史境遇下为思想启蒙而提前进入审美现代性的构建。现代美学之审美无功利、审美主体化和美学独立性在王国维和丰子恺那里集中体现在"静观"人生所构建的审美境界中。只是二者在个性、哲学根基和对童心诠释等方面存有差异,以致中国现代美学同时出现了以美灭欲的排斥生活和以美观物的体验生命两种审美倾向。近代审美境界的理性建构不仅为个我的觉醒和人的尊严艰难地争取生存空间,同时也为中国现代美学的构建提供了方法路径参考。而王国维的自杀和丰子恺的倚重宗教则反映了缺乏个体价值支撑的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审美境界 王国维 丰子恺 静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乐的体验与审美境界——朱熹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被引量:11
8
作者 蒙培元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5-150,共6页
乐是儒家哲学所提倡的最高的人生体验,也是理学家和朱子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乐具有审美体验的形式,实则以真善美合一为人生的最大乐趣。在朱子哲学中,乐的体验有人格美、人与自然和谐之美和艺术美的美学意义。而追求艺术人生、诗性化的人... 乐是儒家哲学所提倡的最高的人生体验,也是理学家和朱子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乐具有审美体验的形式,实则以真善美合一为人生的最大乐趣。在朱子哲学中,乐的体验有人格美、人与自然和谐之美和艺术美的美学意义。而追求艺术人生、诗性化的人生,达到真善美合一的境界,是中国哲学包括朱子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哲学 乐的体验 审美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剥离与消解系统中成就的审美境界——从庄子“美学”到“庄子”美学 被引量:6
9
作者 郑笠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3-28,共6页
庄子美学,既是庄子的"美学",又是"庄子"的美学。庄子的"美学",不可大而化之地等同于其哲学,其审美境界亦不可泛化为人生境界。从庄子的哲学到美学,有一个转化与抽绎的过程。"庄子"的美学,不能... 庄子美学,既是庄子的"美学",又是"庄子"的美学。庄子的"美学",不可大而化之地等同于其哲学,其审美境界亦不可泛化为人生境界。从庄子的哲学到美学,有一个转化与抽绎的过程。"庄子"的美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无目的性、无功利性及直觉体验性等美学共性上,而应当进一步指出其与众不同的个性。庄子的审美境界,在他独特的对"形质"、"功利"、"认知"以至整体的"有"的层层剥离与消解的系统中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美学 剥离 消解 审美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境界与道德境界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晶 《伦理学研究》 2007年第3期5-10,共6页
审美境界和道德境界分属美学和伦理学两个学科领域,但又都是人生的正面价值体现,也是人生的一种理想状态。二者之间不应混淆,却又有着内在的相通之处。审美境界不是纯然客观的形态,而是主体在审美对象召唤下产生的整体性心灵状态,其中... 审美境界和道德境界分属美学和伦理学两个学科领域,但又都是人生的正面价值体现,也是人生的一种理想状态。二者之间不应混淆,却又有着内在的相通之处。审美境界不是纯然客观的形态,而是主体在审美对象召唤下产生的整体性心灵状态,其中包含着道德情感,古人称之为“胸襟”。人的审美活动之所之能臻于“境界”,恰恰是由于有道德价值的介入,否则无法达到境界;道德境界体现了最高的道德价值,以“至善”为其核心价值,儒家的“仁”或“诚”等都是达到了至高的道德境界。道德境界不是外在的约束而致,而是以内心的自觉来践行来达到,其中包含着精神的幸福感和悦畅感,同时,也有审美的因素在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境界 道德境界 胸襟 至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的直觉与审美境界——牟宗三心体论的拱心石 被引量:7
11
作者 尤西林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19,共15页
道德意志自由本体能否"呈现",人对此本体是否具有"智的直觉",是20世纪新儒学理论代表牟宗三与康德对判的中心论题,也是牟宗三新儒学核心之心体论拱心石。这一争论聚焦于心体是否可能以"当下顿现"取代对... 道德意志自由本体能否"呈现",人对此本体是否具有"智的直觉",是20世纪新儒学理论代表牟宗三与康德对判的中心论题,也是牟宗三新儒学核心之心体论拱心石。这一争论聚焦于心体是否可能以"当下顿现"取代对未来的信仰。牟氏的心体圆顿缺乏实践中介而终究落实于心体自身的审美境界感,并以更为自觉、强烈的现代性时间观批判重构了康德判断力批判。牟氏道德哲学及中国传统心性之学的现代性意义实质是美学性的。牟宗三哲学的美学性质是超出牟氏儒家伦理本位情结并被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与中国美学史均忽视的一大课题。牟氏坚持道德心体超出审美境界的本体"呈现"与"直觉",实际突破了通常囿于艺术形式美与情趣生活美的美学视域而凸显出作为伦理行动的美。牟氏的道德理想主义心体论复现并发展了作为中国儒家美学深层代表的伦理行动美,而中国美学研究长期以道家美学及艺术学研究为主干。牟氏围绕伦理审美境界对心体意向宏大而精微的研究,客观上为20世纪中国美学提供了重要的补充,并成就了一种根基于中国传统的元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心体论 道德本体 审美境界 新儒家 圆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教育中的审美境界 被引量:5
12
作者 徐孝先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2007年第5期59-60,63,共3页
本文从审美教育的视角入手,纵向论述、剖析了审美境界的三个层次,各层次间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及审美教育与审美境界三层次的动态关联,最后落足于审美境界的塑造与和谐社会构建间的依存关系。
关键词 审美境界 悦耳悦目 悦心悦意 悦志悦神 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阳明心学及其宇宙论审美境界 被引量:6
13
作者 靳健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25,共4页
王阳明心学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基本范畴,提倡体用不二,在自觉行为中肯定人生价值,认为人性需求即伦理规范。王学推崇的心无间隔体验实际上是一种宇宙论审美境界,表现为:远俗之美,不远辞章的审美实践;苦乐之美,采薪瓮水的审美... 王阳明心学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基本范畴,提倡体用不二,在自觉行为中肯定人生价值,认为人性需求即伦理规范。王学推崇的心无间隔体验实际上是一种宇宙论审美境界,表现为:远俗之美,不远辞章的审美实践;苦乐之美,采薪瓮水的审美至境;良知之美,主客一体的审美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心学 宇宙论 审美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乐以成德的人生修养与审美境界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建疆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9-33,共5页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修养学,并非简单的道德修养学,而是在道德修养学基础上的审美修养学。孔子以"贫而乐"、"仁者无忧"、"乐而忘忧"的悦乐情怀去成就"仁"的德行,因而具有了超越道...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修养学,并非简单的道德修养学,而是在道德修养学基础上的审美修养学。孔子以"贫而乐"、"仁者无忧"、"乐而忘忧"的悦乐情怀去成就"仁"的德行,因而具有了超越道德的审美的性质。这种建立在道德修养基础上的人生境界,是一种独特的、内在的、个人的审美体验,是一种不具备大众性和可观性的精神创造。人生境界不一定通过艺术形象再现出来,但它远远高于艺术境界。用悦乐的情怀和审美的体验去成就个人道德,去实现政治理想,这就是孔子美学的精华和魅力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乐以成德" 人生修养 审美境界 人生境界 个人道德 美学 政治理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道德哲学及其审美境界 被引量:3
15
作者 常新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7-31,141,共5页
中国审美文化从本质意义上说是一种与天地亲和的生命文化,儒家传统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肯定"天""人"之间所具有本体论的一致性,因此儒家不从信仰出发来解释生命的伟大德行,而是从生生不息的生命本身来观照道德的本源... 中国审美文化从本质意义上说是一种与天地亲和的生命文化,儒家传统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肯定"天""人"之间所具有本体论的一致性,因此儒家不从信仰出发来解释生命的伟大德行,而是从生生不息的生命本身来观照道德的本源。儒家作为生命的实践者,凭借其内在的生命力量,通过澄心静虑、心游目想,通过直观感悟、直觉体悟,以达到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合一。这一过程既是道德主体的一种心理体验,更是道德主体通过一种外在践履工夫的求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道德本体 审美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玄学视野中的陶渊明人生观和审美人生境界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耀南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23-28,共6页
“与化为一”是渊明在玄学影响下所确立的人生观 ,“以化为居”便能以平淡高远的胸襟面对人生一切境遇 ,创造出艺术化审美化的人生境界。渊明以自然性分作为选择仕隐出处的依据 ,把士大夫不屑躬行的劳作生活转化为超越的人生审美境界。... “与化为一”是渊明在玄学影响下所确立的人生观 ,“以化为居”便能以平淡高远的胸襟面对人生一切境遇 ,创造出艺术化审美化的人生境界。渊明以自然性分作为选择仕隐出处的依据 ,把士大夫不屑躬行的劳作生活转化为超越的人生审美境界。寄言出意的玄理被渊明融入到这种审美的人生境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学 人生观 审美人生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理白族作家赵敏散文的审美境界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淑琴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2期121-122,共2页
赵敏是云南大理白族青年作家,他的作品集《流年》出版后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从对生命个体生存境遇的思考,对人间真情的呼唤,理性关照人文情怀等几个方面揭示了赵敏散文所表现的人文情怀,从而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挖掘赵敏散文的美学意义。
关键词 赵敏 人文情怀 生存境遇 审美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冯友兰天地境界理论的审美意义
18
作者 黄香琴 潘焱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5-29,共5页
冯友兰的天地境界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因为天地境界的最终达成须依赖以直觉思维为特征的"负"的方法。进入天地境界的人,自有一种无所原由的"乐","极高明而道中庸",体现的恰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天地境... 冯友兰的天地境界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因为天地境界的最终达成须依赖以直觉思维为特征的"负"的方法。进入天地境界的人,自有一种无所原由的"乐","极高明而道中庸",体现的恰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天地境界的审美色彩,为道德取得审美的支持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天地境界 审美境界 审美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宗教境界与审美境界
19
作者 刘敏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2-74,共3页
对宗教境界与审美境界的比较是宗教与审美的基本内核与最高追求的比较。宗教与审美都是对人的生存的关切 ,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 ;同时 ,它们在显示出人的本质的超越性上也有着一致性。
关键词 宗教境界 审美境界 审美 超越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勰的审美境界
20
作者 雷晓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172-175,共4页
刘勰的审美亮色主要集中在《文心雕龙》一书当中。择其大要,可以归纳为集锦美、普泛美和造化美三个大类。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品格主要集中在仕心美、文心美和道心美三个方面。刘勰礼佛、护法、出家,是其审美活动的重大表征。此类审... 刘勰的审美亮色主要集中在《文心雕龙》一书当中。择其大要,可以归纳为集锦美、普泛美和造化美三个大类。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品格主要集中在仕心美、文心美和道心美三个方面。刘勰礼佛、护法、出家,是其审美活动的重大表征。此类审美活动用智度来表述,更为恰切。智度是大乘佛学用语,为三世纪时印度龙树所创,意为"以大智慧到彼岸"。对刘勰而言,"以大智慧到彼岸"是其审美的更高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文心雕龙》 审美境界 审美亮色 审美定位 审美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