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林黛玉生存身份设定的审美内蕴 被引量:1
1
作者 焦彩萍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5期121-122,共2页
诗人是一个民族最个我的文化心态的标识,本文从作者为林黛玉设定的"闺阁诗人"这一生存身份层面,解读林黛玉悲剧人格塑造的独特文化心理,发现固执的求洁意识、植根灵魂的家园之思、强烈的个我意识、创痛自舐的心理等文人意识... 诗人是一个民族最个我的文化心态的标识,本文从作者为林黛玉设定的"闺阁诗人"这一生存身份层面,解读林黛玉悲剧人格塑造的独特文化心理,发现固执的求洁意识、植根灵魂的家园之思、强烈的个我意识、创痛自舐的心理等文人意识在株黛玉性格中的显现。探索中国文人意识对曹雪芹创作株黛玉形象的影响,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林黛玉形象的审美内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身份 闺阁诗人 文人心理 审美内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原乡”形象看王鼎钧散文家园情怀的特质 被引量:2
2
作者 高彩霞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8-81,共4页
“原乡”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一类“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形象。王鼎钧先生以其“经历七个国家,看五种文化、三种制度”的丰富人生阅历和中西文化积淀,以及作家“返身观照”的职业性敏感深情,融注对宗教的体悟和研究,构筑了其散文中... “原乡”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一类“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形象。王鼎钧先生以其“经历七个国家,看五种文化、三种制度”的丰富人生阅历和中西文化积淀,以及作家“返身观照”的职业性敏感深情,融注对宗教的体悟和研究,构筑了其散文中独树一帜的“原乡”形象,使这一形象成为具有现代文化特征的多种“原乡”形象的交叉和融汇,亦使其家园情怀别具一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乡 人生观照 审美内蕴 王鼎钧 散文 家园情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理而妙”新论 被引量:1
3
作者 周然毅 《齐鲁学刊》 CSSCI 1993年第2期59-63,共5页
在中国文论史上,清代词论家贺裳总结前人创作经验,提出了“无理而妙”的理论,并列举唐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和宋张先《一丛花令》结句:“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为例(《皱水轩词筌... 在中国文论史上,清代词论家贺裳总结前人创作经验,提出了“无理而妙”的理论,并列举唐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和宋张先《一丛花令》结句:“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为例(《皱水轩词筌》)。贺裳而后,对“无理而妙”的论述很多,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从深度上看,这些论述多囿于典型范例的罗列与介绍,缺乏从理论的高度俯瞰其审美内蕴;从广度上而言,这些论述仍然局限于贺裳所论及的中国古典诗词范围。事实上,“无理而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范例 生活真实 中国古典诗词 审美内蕴 陌生化 创作经验 艺术境界 词论 艺术效果 杜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与文化的双重寓言——读长篇新作《南方有嘉木》 被引量:1
4
作者 洪治纲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42-44,共3页
小说的深度当然来自作家心灵的博大与精深。一部优秀的作品总是与作家独特的审美感知方式和洞悉社会、体悟人生的高超能力息息相关。它向读者提供的,并不只是一个好故事,还有潜藏在故事之中的有关社会、历史、文化以及生命自身的多方位... 小说的深度当然来自作家心灵的博大与精深。一部优秀的作品总是与作家独特的审美感知方式和洞悉社会、体悟人生的高超能力息息相关。它向读者提供的,并不只是一个好故事,还有潜藏在故事之中的有关社会、历史、文化以及生命自身的多方位思考。青年作家王旭烽的长篇新作《南方有嘉木》就是在试图追求这种审美内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与文化 茶文化 寓言 吴越文化 审美内蕴 新历史小说 大革命时期 地域文化 辛亥革命 太平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