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化生长因子β_1mRNA在实验性肝癌间质差异形成中的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朱蕾 路建平 +2 位作者 朱世能 林肇辉 野村慎太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13-315,共3页
目的 :应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观察TGF β1mRNA在实验性大鼠胆管细胞性肝癌 (CC)和肝细胞性肝癌 (HCC)中的表达 ,探讨肝癌间质差异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 :大鼠肝癌组织经HE和AlcianBlue染色确认CC或HCC ,用TGF β1反义RNA探针检测TGF β1m... 目的 :应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观察TGF β1mRNA在实验性大鼠胆管细胞性肝癌 (CC)和肝细胞性肝癌 (HCC)中的表达 ,探讨肝癌间质差异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 :大鼠肝癌组织经HE和AlcianBlue染色确认CC或HCC ,用TGF β1反义RNA探针检测TGF β1mRNA的表达 ,同时以TGF β1正链 ,β actin反义RNA探针分别作为阴性和阳性对照。结果 :CC中多数癌细胞内TGF β1mRNA有较强表达 ,HCC中仅少部分癌细胞胞浆内TGF β1mRNA呈弱到中等强度的表达 ;少数CC的间质细胞也有TGF β1mRNA表达。结论 :由于TGF β1是促进间质形成的重要因子 ,因此CC癌细胞及间质细胞合成并分泌的TG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肝肿瘤 原位杂交 转化生长因子Β M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FU联合微泡消融兔肝VX2肿瘤:残瘤检测的病理及影像对比实验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何炜 王维 彭松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37-344,共8页
目的:对兔肝VX2肿瘤进行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联合超声造影剂微泡SonoVue消融治疗,运用超声造影(CEUS)和增强螺旋CT(CECT)对比病理结果研究检测残瘤的能力。方法:将40只兔肝VX2肿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假照组(n=10)、单纯HIFU组(n=15)和HIF... 目的:对兔肝VX2肿瘤进行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联合超声造影剂微泡SonoVue消融治疗,运用超声造影(CEUS)和增强螺旋CT(CECT)对比病理结果研究检测残瘤的能力。方法:将40只兔肝VX2肿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假照组(n=10)、单纯HIFU组(n=15)和HIFU联合微泡组(n=15),在消融前后3 h内完成CEUS和CECT检查,分析肿瘤血供变化及残瘤的检测情况,然后即刻处死,对肿瘤的消融情况及有无残瘤行病理学检查并结合影像学结果对比分析。结果:40灶兔肝VX2肿瘤在消融前CEUS和CECT分别表现为动脉相整体增强(77.5%,31/40 vs 52.5%,21/40)和厚环状增强(22.5%,9/40 vs 47.5%,19/40),均为动脉相富血供,门脉相迅速消退,呈"快进快出"。HIFU联合微泡组的平均辐照时间、辐照点数及电功率均较单纯HIFU组为低(P<0.01)。消融后,假照组影像学无明显变化,病理组织学显示肿瘤内丰富的微血管形成;单纯HIFU组和HIFU联合微泡组中分别有60.0%(9/15)和13.3%(2/15)残瘤存在。CEUS对这两组的残瘤检出率高于CECT,CEUS和CECT检测残瘤同病理诊断的一致率分别为81.8%和27.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FU联合微泡可以提高兔肝VX2肿瘤的消融效果,减少残瘤发生率,CEUS检测残瘤的能力优于C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实验性 治疗 肿瘤 实验性 病理学 肿瘤 实验性 超声检查 超声 高强聚焦 经腹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随机对照试验 造影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 DWI监测兔肝VX2肿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吴冰 张挽时 +4 位作者 王东 孟利民 宋云龙 熊明辉 时惠平 《放射学实践》 2006年第3期240-243,共4页
目的:探讨兔肝VX2肿瘤的MR扩散加权成像(DWI)的成像参数与成像特征。方法:10只新西兰大白兔(雄性,2.5±0.3 kg),9只经手术制作肝VX2肿瘤模型,分别于种植前、种植后第7天、第14天及第21天行MR DWI检查,b值分别设为100、200、300、400... 目的:探讨兔肝VX2肿瘤的MR扩散加权成像(DWI)的成像参数与成像特征。方法:10只新西兰大白兔(雄性,2.5±0.3 kg),9只经手术制作肝VX2肿瘤模型,分别于种植前、种植后第7天、第14天及第21天行MR DWI检查,b值分别设为100、200、300、400、500和600 s/mm2,使用EPI-SE序列,扫描时间为30 s。由扩散加权序列产生表观扩散系数图(ADC map)。兴趣区(ROI)以DWI为参考手工绘制,计算平均ADC值。以ADC值作为统计指标,使用随机区组的双因素方差分析及SNK法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兔肝VX2瘤在DWI上呈明显高信号,边缘清楚。不同b值时正常肝脏与VX2瘤组织的ADC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随着b值的增大,病灶与周围肝组织对比度降低,同时病灶内部的ADC变异度降低。b值为400 s/mm2以上时,同一ROI所得的ADC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值100、200和300 s/mm2时,同一ROI所得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WI在发现、追踪肝脏VX2瘤生长过程有重要价值,在肝脏DWI成像参数中b值选择400 s/mm2以下比较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肿瘤 实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与评价不同免疫微环境小鼠肝癌模型 被引量:1
4
作者 仲雨洁 戴宇阳 +7 位作者 伏世杰 郑康炼 朱超凡 曹广 徐亮 牛传鑫 樊晓雨 王晓东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60-266,共7页
目的 构建不同肿瘤免疫微环境(TIME)小鼠肝癌模型,观察其TIME差异。方法 分别以H22及hepa1-6同源肝癌细胞系构建C57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记为H22组与hepa1-6组,每组8只),评价其TIME差异,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定量分析其中T细胞、CD4+T细胞... 目的 构建不同肿瘤免疫微环境(TIME)小鼠肝癌模型,观察其TIME差异。方法 分别以H22及hepa1-6同源肝癌细胞系构建C57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记为H22组与hepa1-6组,每组8只),评价其TIME差异,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定量分析其中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调节性T细胞及B细胞浸润的差异;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与肿瘤实质内免疫细胞亚群组成;基于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解析肿瘤组织基因表达谱特征,结合基因本体论(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数据库(KEGG)进行免疫相关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H22组呈冷肿瘤、hepa1-6组呈热肿瘤TIME特征。H22组肿瘤组织中的T细胞、CD4+T细胞及CD8+T细胞数均少于,而外周血中的T细胞、CD4+T细胞及CD8+T细胞占比均高于hepa1-6组(P均<0.05)。相比H22组,hepa1-6组肿瘤组织上调基因在肿瘤免疫激活相关信号通路中显著富集。结论 H22与hepa1-6小鼠肝癌模型分别呈现冷、热肿瘤TIME特征,前者肿瘤组织中的免疫细胞数量显著低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实验性 小鼠 肿瘤微环境 免疫疗法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鳖甲煎丸调控AKT/mTOR信号通路在肝癌细胞有氧糖酵解中的作用
5
作者 谭钦文 黄晶晶 +4 位作者 钟瑞熙 杜沅沁 徐健 农金丽 彭玉姣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0-306,共7页
目的利用细胞实验探索鳖甲煎丸对肝细胞癌增殖、迁移及有氧糖酵解的抑制作用,并探索其内在机制。方法选取人肝癌细胞株(Huh7)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SD大鼠分为空白血清组、鳖甲煎丸高、中、低剂量组及抑制剂组,制备含药大鼠血清,用以孵育H... 目的利用细胞实验探索鳖甲煎丸对肝细胞癌增殖、迁移及有氧糖酵解的抑制作用,并探索其内在机制。方法选取人肝癌细胞株(Huh7)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SD大鼠分为空白血清组、鳖甲煎丸高、中、低剂量组及抑制剂组,制备含药大鼠血清,用以孵育Huh7细胞。CCK-8、划痕实验探索鳖甲煎丸对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的影响,糖酵解限速酶及代谢产物检测探索鳖甲煎丸对肝癌细胞有氧糖酵解的影响,RT-qPCR、Western Blot实验探索鳖甲煎丸对AKT/mTOR信号通路的mRNA、相关蛋白及磷酸化的表达。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或Dunnettg T3检验。结果与空白血清组相比,鳖甲煎丸组的OD值、不同时间段的迁移率、糖酵解限速酶(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及糖酵解代谢产物(丙酮酸、乳酸、ATP)检测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RT-qPCR结果显示,与空白血清组比较,鳖甲煎丸高、中、低剂量组的mTOR mRNA表达水平均下调,高、低剂量组的AKT mRNA表达水平下调(P值均<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血清组比较,鳖甲煎丸高、中、低剂量组的mTOR相关蛋白及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均下调,高、中剂量组的AKT相关蛋白及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均下调(P值均<0.05)。结论初步验证了鳖甲煎丸含药血清可以抑制人肝癌细胞Huh7细胞的有氧糖酵解,从而抑制其增殖、迁移,其机制可能与抑制AKT/mTOR信号通路的相关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鳖甲煎丸 肿瘤 实验性 瓦尔堡效应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肝脏VX2肿瘤声学造影的对比研究——间断二次谐波显像与基波显像技术
6
作者 左松 刘政 +1 位作者 高云华 黄晓玲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02年第4期266-267,287,共3页
目的:评价间断二次谐波显像对兔肝脏VX2肿瘤声学造影的增强效果及动态变化规律,并与基波显像进行对比分析。方法:13只患有VX2肿瘤的新西兰白兔经耳缘静脉注入氟碳声学造影剂,采用间断二次谐波显像及基波显像观察肿瘤造影效果。结果:间... 目的:评价间断二次谐波显像对兔肝脏VX2肿瘤声学造影的增强效果及动态变化规律,并与基波显像进行对比分析。方法:13只患有VX2肿瘤的新西兰白兔经耳缘静脉注入氟碳声学造影剂,采用间断二次谐波显像及基波显像观察肿瘤造影效果。结果:间断二次谐波显像肿瘤均为3级显影;基波显像为11次1级,2次2级显影。间断二次谐波显像及基波显像产生的造影增强视频密度差值分别为118.38±18.41和40.02±10.18(P﹤0.001)。结论:间断二次谐波显像可以显著提高等回声小肝癌的诊断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研究 间断二次谐波显像 基波显像技术 实验性肝肿瘤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VX2肝癌MR扩散加权成像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江新青 吴红珍 +3 位作者 谢琦 陈亮 陈阿梅 郑力强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09-312,共4页
目的:探讨兔VX2肝癌的DWI成像技术及成像特征。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5只,采用组织块、细胞悬液种植的方法制成24只肝癌模型,使用Philips 1.5T磁共振扫描仪行常规MR扫描后,采用EPI-SE序列、SENSE技术,取b值为100、200、300、400、500、600s... 目的:探讨兔VX2肝癌的DWI成像技术及成像特征。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5只,采用组织块、细胞悬液种植的方法制成24只肝癌模型,使用Philips 1.5T磁共振扫描仪行常规MR扫描后,采用EPI-SE序列、SENSE技术,取b值为100、200、300、400、500、600s/mm2分别行DWI扫描,选取病灶与周围正常肝组织的感兴趣区(ROI),分别测量表面扩散系数(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成功制成24只肝癌模型,共28个病灶,在DWI图上,病灶信号高于周围肝实质,在ADC图上则相反,病灶ADC值低于周围肝实质。当b值为100、200、300、500、600s/mm2时,VX2瘤组织、正常肝组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X2瘤组织ADC值低于正常肝组织。当b值为200、300、400s/mm2时VX2瘤组织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b值取300、400、500、600s/mm2时正常肝组织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兔VX2肝癌模型适合于DWI成像研究,DWI序列既能通过组织不同的信号强度观察解剖,又能通过ADC值对组织进行量化分析,属于形态和功能双重成像,有可能对不同方法治疗后的兔VX2肝癌的疗效评价进行定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实验性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肝VX-2肿瘤磁共振灌注扫描与超声造影增强特征及其时相划分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章雅琴 何炜 +3 位作者 李丛蕊 张娟 廖云杰 王维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42-945,共4页
目的探讨MR动态灌注成像(MR-PWI)和灰阶实时超声造影(CEUS)对兔肝VX-2肿瘤的增强显像特征,并对比二者造影时相划分。材料与方法运用MR造影剂Gd-DTPA、超声造影剂SonoVue对33只荷肝VX-2瘤兔行MR-PWI和CEUS,观察其增强特征,比较MR-PWI的时... 目的探讨MR动态灌注成像(MR-PWI)和灰阶实时超声造影(CEUS)对兔肝VX-2肿瘤的增强显像特征,并对比二者造影时相划分。材料与方法运用MR造影剂Gd-DTPA、超声造影剂SonoVue对33只荷肝VX-2瘤兔行MR-PWI和CEUS,观察其增强特征,比较MR-PWI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形态特征及CEUS中肿瘤和瘤周同水平肝实质的时间-强度曲线,比较其时相划分。结果 MR-PWI和CEUS对VX-2肿瘤动脉期、门脉期、实质期起始时间的划定分别为(8.69±1.88)s、(12.87±1.58)s、(21.7±3.87)s和(6.82±1.36)s、(11.64±2.03)s、(20.24±4.17)s,MR-PWI较CEUS各相起始时间均延迟(均P<0.05);33个VX-2肿瘤结节中29个结节磁共振灌注扫描与超声造影具有相似的增强模式,呈"快进快出"改变;另4个结节呈"快进慢出"改变。结论 MR-PWI和CEUS对兔肝VX-2肿瘤的增强特征及时相划分均有一定的差别,对分析肝脏肿瘤血供特点有很大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实验性 磁共振成像 超声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型兔VX2肝肿瘤模型的制备及其生长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全显跃 严政 +3 位作者 孙希杰 周围 谢伟 温志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2期1359-1361,共3页
目的:改进兔VX2肝肿瘤模型的制作,使之更为简便、省时,结合瘤灶的MRI表现动态分析瘤灶的病理生长特性。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6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4只),在螺旋CT引导下,把瘤块组织接种于兔肝脏左、右叶,接种后第14、18、22、26天分别行... 目的:改进兔VX2肝肿瘤模型的制作,使之更为简便、省时,结合瘤灶的MRI表现动态分析瘤灶的病理生长特性。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6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4只),在螺旋CT引导下,把瘤块组织接种于兔肝脏左、右叶,接种后第14、18、22、26天分别行MRI平扫及病理分析。结果:16只实验兔发现瘤灶,成瘤率100%;随着肿瘤生长时间的不断延长,瘤内凝固性坏死、纤维增生和肝内转移呈明显递增趋势,MRI清楚显示了上述改变。结论:螺旋CT引导下进行兔VX2肝肿瘤模型的制作,使制作过程更为简便、省时;结合MRI图像,对瘤灶的生长特性进行动态病理分析,可更为准确地解释瘤灶发生、发展的影像学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实验性 模型 动物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α1b-碘化油乳剂对家兔移植肝癌模型VEGF及肿瘤生长的影响
10
作者 斯光晏 周石 +3 位作者 王学建 张巍 郭剑星 蒋天鹏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0-34,共5页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使用干扰素α1b-碘化油乳剂对家兔移植VX2肝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肿瘤生长的影响。方法:通过开腹接种法在日本大白兔左前叶肝脏建立荷瘤兔模型,2周后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肝脏有肿瘤生长无腹水且血供丰富的兔作...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使用干扰素α1b-碘化油乳剂对家兔移植VX2肝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肿瘤生长的影响。方法:通过开腹接种法在日本大白兔左前叶肝脏建立荷瘤兔模型,2周后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肝脏有肿瘤生长无腹水且血供丰富的兔作为研究对象。Ⅰ组(n=10):仅行经股动脉肝动脉插管;Ⅱ组(n=10):行经肝动脉超液态碘油栓塞;Ⅲ组(n=10):行经肝动脉干扰素α1b-碘化油乳剂栓塞。观察家兔的麻醉苏醒至正常进食时间及其一般情况。14天后处死家兔,测量原发肿瘤的大小、计数肝内转移灶的数目、腹腔有无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VEGF的表达。结果:家兔麻醉苏醒至正常进食时间Ⅱ、Ⅲ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较Ⅰ组明显延长(P<0.05);其它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肝内平均原发灶大小Ⅱ、Ⅲ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较Ⅰ组明显缩小(P<0.05);肝内平均转移灶数目Ⅱ组比Ⅲ组明显增多(P<0.05),Ⅰ、Ⅲ组间及Ⅰ、Ⅱ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肿瘤内及正常肝组织内测VEGFⅠ、Ⅲ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Ⅱ组VEGF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第Ⅰ、Ⅲ组(P<0.05)。结论:经肝动脉栓塞肝癌可能促进VEGF的表达而导致肝内转移,干扰素α1b-碘化油乳剂行肝动脉栓塞可抑制单纯栓塞治疗后VEGF的增强表达,控制原发灶生长和肝内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实验性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干扰素Α 栓塞 治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栓塞联合射频消融对兔VX2肝肿瘤的干预效果 被引量:1
11
作者 琚书光 段旭华 +4 位作者 韩新巍 任建庄 李浩 李凤尧 王满周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753-758,共6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联合射频消融(RFA)对兔VX2肝肿瘤的干预效果。方法将兔VX2肝肿瘤模型分为4组,每组15只。对TACE+RFA组于TACE治疗15 min后行RFA,TAE+RFA组TAE治疗15 min后行RFA,RFA组仅给予RFA,TACE组仅给予TACE。分别于术...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联合射频消融(RFA)对兔VX2肝肿瘤的干预效果。方法将兔VX2肝肿瘤模型分为4组,每组15只。对TACE+RFA组于TACE治疗15 min后行RFA,TAE+RFA组TAE治疗15 min后行RFA,RFA组仅给予RFA,TACE组仅给予TACE。分别于术前1天及术后3、7天检测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术后7天检测肿瘤生长率、肿瘤坏死率及Suzuki评分;术后1、3、7天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坏死区或凝固区周围肝组织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计算肝细胞凋亡指数及增殖指数。结果 TACE+RFA组术后3、7天血清ALT、AST水平均高于其他3组(P均<0.05)。术后7天,TACE+RFA组Suzuki评分高于其他3组,TACE+RFA组、TAE+RFA组肿瘤生长率低于RFA组和TACE组、肿瘤坏死率高于RFA组和TACE组(P均<0.05)。4组术后1、3、7天坏死区或凝固区周围肝组织HSP70表达均逐渐升高,TACE+RFA组术后1、3、7天均高于其他3组,术后1、3天TAE+RFA组均高于TACE组和RFA组(P均<0.05)。4组术后1、3、7天坏死区或凝固区周围肝细胞凋亡指数均逐渐降低,TACE+RFA组术后1、3、7天均高于其他3组,TACE组术后1、3天均高于TAE+RFA组、RFA组(P均<0.05)。4组术后3天肝细胞增殖指数均高于术后1、7天,TAE+RFA组术后1、3、7天均高于其他3组,RFA组术后1、3天均高于TACE+RFA组和TACE组(P均<0.05)。结论 TACE+RFA、TAE+RFA抑制兔VX2肝肿瘤生长效果优于单独应用TACE、RFA;TAE+RFA对肝损伤更小,促进肝细胞增殖、抑制其凋亡的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实验性 导管消融术 化学栓塞 治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双能CT虚拟单能谱图像衍生影像组学特征的可重复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詹鹏超 刘星 +5 位作者 李亚华 吴锟鹏 李臻 吕培杰 梁盼 高剑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2-717,共6页
目的比较3种双能CT(DECT)系统在不同条件下所获VX2兔肝肿瘤模型虚拟单能谱图像(VMI)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RF)的可重复性及其与诊断效能的关系。方法将15只VX2兔肝肿瘤模型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接受采用双源DECT(dsDECT)、快速kV切换DECT(rs... 目的比较3种双能CT(DECT)系统在不同条件下所获VX2兔肝肿瘤模型虚拟单能谱图像(VMI)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RF)的可重复性及其与诊断效能的关系。方法将15只VX2兔肝肿瘤模型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接受采用双源DECT(dsDECT)、快速kV切换DECT(rsDECT)或双层探测器DECT(dlDECT)于不同体积CT剂量指数(CTDIvol)(6、9及12 mGy)下腹部增强CT扫描,于40~140 keV内每间隔10 keV重建单能图像并提取RF;以组内相关系数(ICC)计算RF可重复性,以ICC≥0.80为可重复RF,比较不同CT仪配对之间及不同CTDIvol下可重复RF占比(R),以及相同CTDIvol下不同CT仪配对可重复RF数量(N)最大值相应重建能量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比较最佳可重复条件下可重复RF与其他RF的诊断效能,计算RF的ICC与相应AUC的Spearman相关系数。结果R rsDECT-dsDECT[6.45%,95%CI(2.36%,8.87%)]高于R dlDECT-dsDECT[0.72%,95%CI(0.15%,1.79%)]及R rsDECT-dlDECT[1.43%,95%CI(0.60%,4.06%)](校正P均<0.05);R_(9mGy)[3.70%,95%CI(1.31%,5.73%)]及R_(12mGy)[2.63%,95%CI(0.60%,6.69%)]高于R_(6mGy)[1.31%,95%CI(0.12%,1.55%)](校正P均<0.05)。6、9及12 mGy下,RF最佳可重复重建能量水平集中于50~70 keV,可重复RF的AUC均高于其他RF(校正P均<0.05),且RF可重复性与诊断效能相关(r s=0.102~0.516,P<0.05)。结论兔肝肿瘤模型VMI CT增强图像RF可重复性与DECT设备、CTDIvol水平及重建能量水平相关,可重复RF可能诊断效能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实验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可重复性 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苦参碱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 被引量:12
13
作者 侯颖 曹蔚 +4 位作者 李涛 刘水冰 张晓楠 李旭波 田琼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34-638,共5页
目的:观察氧化苦参碱(OM)对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OM处理HepG2细胞,MTT法检测OM对HepG2细胞生长增殖的抑制作用;应用Hochest荧光染色法观察OM处理后细胞形态的变化;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 目的:观察氧化苦参碱(OM)对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OM处理HepG2细胞,MTT法检测OM对HepG2细胞生长增殖的抑制作用;应用Hochest荧光染色法观察OM处理后细胞形态的变化;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印迹法检测OM处理后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磷酸化Akt、caspase-3、Bax、Bcl-2和Bel-x_(L)的表达。结果:OM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并呈一定的量效和时效关系;HepG2细胞与OM作用后出现典型的凋亡细胞形态改变,细胞凋亡率增高;OM处理HepG2细胞后,磷酸化Akt蛋白表达下降,caspase-3可被蛋白酶水解形成相对分子质量17000活性片段,Bax蛋白表达增强,Bcl-2和Bcl-x_(L)蛋白表达下调。结论:OM可诱导HepG2细胞凋亡,可能与其调节P13K/Akt信号通路,抑制Bcl-2和Bcl-x_(L)的活性,激活caspase-3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苦参碱 实验性肝肿瘤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雀异黄素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生长抑制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田晓丰 曹宏 田力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99-502,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金雀异黄素(Gen)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凋亡调控的影响,明确Gen抗肿瘤的可能机制。方法:SMMC-7721细胞按Gen浓度分为5、10和20 mg.L-13个处理组和对照组(未加Gen),给药24和48 h后,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变... 目的:探讨金雀异黄素(Gen)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凋亡调控的影响,明确Gen抗肿瘤的可能机制。方法:SMMC-7721细胞按Gen浓度分为5、10和20 mg.L-13个处理组和对照组(未加Gen),给药24和48 h后,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变化,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FCM)分析细胞时相,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内Caspases-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Gen处理组细胞核内异染色质呈块状凝集,胞质内线粒体肿胀空化,随着Gen浓度增加,细胞核呈固缩状,核内异染色质趋边凝集,细胞质空化明显,对照组无改变;MTT法检测显示,随着Gen浓度增加,作用时间从24到48 h的延长,SMMC-7721细胞增殖抑制率升高,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P<0.01)。流式细胞术显示,随着Gen浓度增加,停滞在G2/M期细胞数增加(P<0.01),S期细胞减少(P<0.01),G0/G1期细胞减少(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随着Gen浓度增加,Caspases-3蛋白表达增强,呈剂量依赖性(P<0.01)。结论:Gen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上调Caspases-3蛋白表达和诱导细胞凋亡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雀异黄素 肿瘤 实验性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I放射性粒子持续照射抑制HepG2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5
15
作者 次旦旺久 畅智慧 +4 位作者 赵相轩 林坤 张强 卢再鸣 王晓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0期1920-1924,共5页
目的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持续照射抑制HepG2人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及诱导凋亡的可能潜在机制。方法以HepG2人肝癌细胞为研究对象,用^(125)I放射性粒子体外照射装置进行持续照射。初始剂量率为5.32 c Gy/h,分别给予0、2及4 Gy照射。通... 目的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持续照射抑制HepG2人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及诱导凋亡的可能潜在机制。方法以HepG2人肝癌细胞为研究对象,用^(125)I放射性粒子体外照射装置进行持续照射。初始剂量率为5.32 c Gy/h,分别给予0、2及4 Gy照射。通过光镜及Hoechst33258染色观察形态学改变;采用克隆形成实验计算克隆形成率;利用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经0、2、4 Gy^(125)I放射性粒子照射HepG2细胞后,用光学显微镜发现4 Gy组细胞密度减少,球形游离死亡细胞数目增多;经Hoechst33258染色后发现4 Gy组可见核固缩、碎裂及边集等凋亡细胞的典型特征。克隆形成实验发现对照组、2Gy组和4Gy组的克隆形成数分别为(120.00±3.61)%、(112.00±2.00)%、(45.00±3.61)%,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8.90,P<0.001)。划痕愈合实验示,对照组、2 Gy组和4 Gy组的细胞迁移率分别为(21.24±4.36)%、(19.93±3.37)%和(11.42±0.65)%,3组细胞迁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9,P<0.001)。流式凋亡检测示,对照组、2Gy组及4Gy组的HepG2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33±0.67)%、(6.90±1.31)%和(17.03±1.43)%,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0.01,P<0.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示,^(125)I粒子照射组显著抑制肿瘤增殖相关蛋白PCNA、凋亡蛋白Survivin及Bcl-2的表达,增加促凋亡蛋白Bak、Bax的表达。结论^(125)I放射性粒子通过促进HepG2细胞凋亡,抑制增殖及迁移,从而抑制HepG2细胞的生长,其可能机制与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抑制等因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实验性 125I放射性粒子 放射治疗剂量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hRNA抑制小鼠肝癌细胞株JNK的表达及细胞迁移和侵袭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宇虹 唐建武 +4 位作者 王绍清 王志强 孙成荣 王梅 王波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10-414,共5页
目的:研究shRNA对小鼠肝癌细胞株Hca-F JNK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及对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阐明JNK表达水平与小鼠肝癌细胞淋巴转移潜能的关系。方法:构建3条shRNA表达载体,以脂质体法稳定转染Hca-F细胞;RT-PCR和Western blottin... 目的:研究shRNA对小鼠肝癌细胞株Hca-F JNK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及对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阐明JNK表达水平与小鼠肝癌细胞淋巴转移潜能的关系。方法:构建3条shRNA表达载体,以脂质体法稳定转染Hca-F细胞;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shRNA对JNK基因和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筛选出RNA干扰效果最好的shRNA;Transwell实验检测Hca-F细胞穿膜细胞数观察shRNA对Hca-F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结果:成功构建pSilencer-shRNA表达载体并稳定转染Hca-F细胞,筛选出对JNK表达抑制效果最好的shRNA;其转染后JNK mRNA表达水平与其他组比较明显下调(P<0.01);JNK蛋白质表达水平与其他组比较明显减少(P<0.01);转染shRNA后Hca-F细胞穿膜细胞数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通过建立pSilencer-shRNA表达载体并稳定转染Hca-F细胞株,获得JNK表达稳定下调的Hca-F细胞株,抑制JNK表达水平可降低小鼠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JNK可能是决定肝癌淋巴转移潜能的重要基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JUN N端激酶 SHRNA 转染 肿瘤 实验性 淋巴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种植性肝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火俊 田建明 +5 位作者 王培军 邵成伟 左长京 杨继金 林琳 郝强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940-941,共2页
目的:检测大鼠种植性肝癌模型中各种不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水平,并探讨端粒酶在恶性肿瘤生长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建模成功后第4、6、8天应用TRAPELISA法对18例Walker256荷瘤大鼠的肿瘤组织及其对应的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进... 目的:检测大鼠种植性肝癌模型中各种不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水平,并探讨端粒酶在恶性肿瘤生长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建模成功后第4、6、8天应用TRAPELISA法对18例Walker256荷瘤大鼠的肿瘤组织及其对应的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建模后第4、6、8天18例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依次为(0.767±0.117)、(0.768±0.118)、(0.774±0.111),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依次为(0.389±0.263)、(0.492±0.253)、(0.584±0.239),正常肝组织端粒酶活性依次为(0.231±0.022)、(0.229±0.022)、(0.233±0.021)。各时间点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P<0.05);不同生长时间肿瘤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无显著差异;随着肿瘤的生长,癌旁组织的端粒酶活性显著增高(第4天与第8天组间比较,P<0.05)。结论:荷瘤大鼠Walker256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与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水平是灵敏的恶性肿瘤标记物,癌旁组织中端粒酶的活化可能是促进肿瘤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实验性 肿瘤种植 端粒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植入中人氟安对HepA肝癌实体瘤切除手术后小鼠的抗复发作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媛媛 储成顶 +3 位作者 王世亮 陈殿良 金忠秀 许媛媛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52-454,共3页
目的比较氟尿嘧啶(5-Fu)常规化疗与中人氟安局部植入缓释给药对荷HepA肝癌实体瘤小鼠肿瘤切除术后的复发率。方法昆明种小鼠48只,随机分为3组,接种HepA瘤细胞,5 d后手术切除瘤结。A组直接缝合切口;B组将5-Fu注射液用生理盐水配成浓度为2... 目的比较氟尿嘧啶(5-Fu)常规化疗与中人氟安局部植入缓释给药对荷HepA肝癌实体瘤小鼠肿瘤切除术后的复发率。方法昆明种小鼠48只,随机分为3组,接种HepA瘤细胞,5 d后手术切除瘤结。A组直接缝合切口;B组将5-Fu注射液用生理盐水配成浓度为2 g/L的溶液,用浸泡有药液的棉球置于瘤床处15 min后缝合切口;C组于瘤旁植入中人氟安,剂量为3 mg/只,缝合切口。记录各组小鼠肿瘤复发情况并统计分析。结果 C组肿瘤未复发率显著高于A、B组(P<0.05),其肿瘤重量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人氟安局部植入缓释给药化疗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常规化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尿嘧啶 药物植入物 肿瘤 实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金属硫蛋白蛋奶粉对小鼠肝细胞实体瘤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红光 郭伟 +5 位作者 李艳博 王志成 徐松柏 刘淑春 史经宇 龚守良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09-413,共5页
目的:观察含金属硫蛋白(MT)蛋奶粉对荷瘤小鼠肝癌有无治疗作用。方法:7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荷瘤鼠组20只、低剂量和高剂量含MT蛋奶粉肿瘤治疗组各20只。除正常对照组小鼠外,在其余小鼠体内移植H-22小鼠肝癌细胞... 目的:观察含金属硫蛋白(MT)蛋奶粉对荷瘤小鼠肝癌有无治疗作用。方法:7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荷瘤鼠组20只、低剂量和高剂量含MT蛋奶粉肿瘤治疗组各20只。除正常对照组小鼠外,在其余小鼠体内移植H-22小鼠肝癌细胞株形成移植性肝癌模型,连续用含MT蛋奶粉给荷瘤小鼠灌胃2周后,每组断头处死10只小鼠,取其脾脏,采用MTT法检测各组小鼠淋巴细胞转化功能和IL-2活性,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CD4+、CD8+和CD25+T细胞百分率以及淋巴细胞周期进程和凋亡的变化,以及3H-TDR掺入法检测CTL和NK细胞杀伤活性,并采用细胞病变抑制法检测小鼠IFN-γ活性以及L929体外杀伤法检测TNF-α活性。并于开始灌胃MT蛋奶粉后的第21-31天观察小鼠肿瘤大小。结果:在BALB/c小鼠形成肝癌第27、29及31天,含低剂量和高剂量MT蛋奶粉组小鼠肿瘤体积均明显小于肿瘤对照组(P〈0.05);含低剂量和高剂量MT蛋奶粉肿瘤治疗组淋巴细胞刺激指数(SI)较肿瘤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0.01),含高剂量MT蛋奶粉肿瘤治疗组小鼠脾脏CD4^+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较肿瘤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0.01,P〈0.05),其CD25^+T细胞百分率较肿瘤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与肿瘤对照组比较,含高剂量MT蛋奶粉肿瘤治疗组小鼠淋巴细胞G0/G1期细胞百分率显著降低(P〈0.05),G2/M期细胞百分率显著增加(P〈0.05);同时,含高剂量MT蛋奶粉肿瘤治疗组小鼠淋巴细胞凋亡百分率较肿瘤对照组(荷瘤鼠组)显著降低(P〈0.05);荷瘤小鼠脾脏CTL细胞毒活性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含高剂量MT组CTL细胞毒活性显著高于荷瘤小鼠(P〈0.05);荷瘤小鼠脾脏NK细胞毒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含MT肿瘤治疗组NK细胞毒活性明显高于荷瘤组小鼠,尤其以高剂量组为显著(P〈0.01)。与肿瘤对照组比较,含高剂量MT蛋奶粉显著增加了荷瘤小鼠的IL-2和TNF-α活性(P〈0.01),含低剂量MT蛋奶粉对荷瘤小鼠的TNF-α活性亦有明显提高作用(P〈0.01),对IFN-γ活性并无显著影响。结论:含MT蛋奶粉对肿瘤的治疗性效应可能是通过增强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硫蛋白 肿瘤 实验性 免疫功能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蜂毒素对人肝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其部分机制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朋景 李俊 +1 位作者 黄艳 吴宝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05-909,共5页
目的探讨蜂毒素对人肝癌HepG-2细胞株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人肝癌HepG-2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蜂毒素组(1、2、4 mg/kg)和氟尿嘧啶(5-FU,2 mg/kg)组,各组腹腔注射给药10 d,用药结束后隔天处死动物。观察蜂... 目的探讨蜂毒素对人肝癌HepG-2细胞株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人肝癌HepG-2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蜂毒素组(1、2、4 mg/kg)和氟尿嘧啶(5-FU,2 mg/kg)组,各组腹腔注射给药10 d,用药结束后隔天处死动物。观察蜂毒素腹腔注射对人肝癌细胞在裸鼠体内生长的的影响,计算各组裸鼠肿瘤的大小、瘤重及脾指数。ELISA法检测裸鼠血清白介素-1(IL-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TUNEL法检测裸鼠移植瘤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蜂毒素(1、2、4 mg/kg)组的抑瘤率分别为41.2%、60.9%、71.0%,蜂毒素各剂量组肿瘤体积显著小于模型组,而血清IL-1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与模型组比较,蜂毒素(2、4 mg/kg)组肿瘤组织细胞的凋亡指数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蜂毒素能明显抑制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裸鼠的免疫能力和促进肿瘤组织细胞的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毒肽 肿瘤 实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