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系统动力学对寒地灌区水循环过程仿真与高效灌溉调控
1
作者 胡坤 王丽红 +2 位作者 杨爱峥 张平安 李茉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1-132,共12页
寒区特有的冻融水循环增加了农业灌溉管理的复杂性,揭示这一过程并制定科学灌溉策略对于实现高效、可持续灌溉至关重要。研究提出基于系统动力学(SD)的稳产节水提效协同的寒地灌区灌溉用水调控模型,通过SD模型细化寒区稻田融化期和水稻... 寒区特有的冻融水循环增加了农业灌溉管理的复杂性,揭示这一过程并制定科学灌溉策略对于实现高效、可持续灌溉至关重要。研究提出基于系统动力学(SD)的稳产节水提效协同的寒地灌区灌溉用水调控模型,通过SD模型细化寒区稻田融化期和水稻生育期水循环过程,建立融化期与生育期的水力连接关系,为精准灌排提供理论依据。模型在SD框架下耦合环境环策综合气候(EPIC)模型和冠层光能利用率(RUE)模型,采用NSGA-Ⅲ多目标优化方法,以最大化产量和冠层光能利用率为优化目标,动态调配水资源。在黑龙江省的长岗灌区实地应用,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结果表明:通过模拟融雪水对土壤含水量的补给作用,泡田期灌溉定额从2 250 m^(3)·hm^(-2)降至1 512 m^(3)·hm^(-2),节水32.8%;水稻生育期灌溉净定额为3 781.9 m^(3)·hm^(-2),节水21.2%,保证水稻产量的同时提升冠层光能利用率13.1%。模型通过制定随气象和土壤水分变化的动态稻田灌溉配水方案,显著减少灌区用水量,保证水稻产量和冠层光能利用率,实现节水、稳产、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调控 灌区循环 多目标优化 增产提效 系统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水养殖系统下藻鱼互作效应及对水质调控的研究
2
作者 郭优优 谢恩义 +8 位作者 辛榕 林坤 廖佳炜 陈春丽 王慧慧 杨文成 崔建军 莫峰 温其交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7-156,共10页
为探讨循环水养殖系统下藻鱼相互作用及混养藻类对水质的净化作用,文章选取一种耐高温藻类——江蓠(Gracilaria spp.)与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lanceolatus♂)混养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研究添加江蓠后,循环... 为探讨循环水养殖系统下藻鱼相互作用及混养藻类对水质的净化作用,文章选取一种耐高温藻类——江蓠(Gracilaria spp.)与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lanceolatus♂)混养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研究添加江蓠后,循环系统中的水质变化及藻鱼的生长情况。结果显示:循环水系统添加江蓠起到了明显的水质净化效果并促进了石斑鱼的生长。添加江蓠的试验组养殖桶中水体氨氮、亚硝酸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5.05%、98.81%和69.26%。相对于对照组,试验组石斑鱼的增重率、存活率分别为67.37%、96.43%,是对照组的2.10倍、1.69倍。在养殖期间,试验组江蓠特定生长率均达3%·d^(-1)以上,增重量达1.5倍以上。同时,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循环水养殖模式既能促进藻鱼互利共生,又可有效净化水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蓠 珍珠龙胆石斑鱼 循环养殖系统 互作效应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速对鱼类的影响及其在循环水养殖中的应用
3
作者 朱庭耀 李冬春 +5 位作者 向坤 梁超 朋泽群 赵建 郭建林 叶章颖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9-219,共11页
流速是循环水养殖中重要的环境因子。流速影响水体的动力,有助于冲刷和清洗水体中的废物,从而减少污染物浓度,改善养殖水环境。流速刺激鱼类的游泳行为,激发它们的活动性和游动欲望,对消化和新陈代谢产生显著影响,进而影响鱼类的成活率... 流速是循环水养殖中重要的环境因子。流速影响水体的动力,有助于冲刷和清洗水体中的废物,从而减少污染物浓度,改善养殖水环境。流速刺激鱼类的游泳行为,激发它们的活动性和游动欲望,对消化和新陈代谢产生显著影响,进而影响鱼类的成活率。此外,流速对鱼类的生长发育、体型特征、心血管功能、免疫力和肉质都有重要作用,目前已得到广泛研究,并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因此,文章综述了流速对养殖水质、养殖鱼类的游泳行为、生长生理及肌肉品质的影响。同时,针对当前循环水养殖中流速调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流速智能调控的应对措施,旨在为循环水养殖中流速的调控提供理论参考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速 循环 生长生理 肌肉品质 智能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基高密度循环水养殖的水质调控技术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欢鹏 《南方农机》 2024年第24期85-87,共3页
陆基高密度循环水养殖模式是近年来应用较为广泛的先进养殖模式,该养殖模式可以有效满足养殖需求,也能有效对水质进行调控和处理,降低水产养殖对水质造成的污染。在陆基高密度循环水养殖模式中,水质管理和控制是确保养殖成功的关键因素... 陆基高密度循环水养殖模式是近年来应用较为广泛的先进养殖模式,该养殖模式可以有效满足养殖需求,也能有效对水质进行调控和处理,降低水产养殖对水质造成的污染。在陆基高密度循环水养殖模式中,水质管理和控制是确保养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文章以贺州市平桂区“鱼跃天下”现代渔业产业园为例,详细阐述了水质管理和控制在陆基高密度循环水养殖中的重要性及对相关水质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加强对影响水质的各种因素的分析,落实规范的循环水养殖水质调控技术,极大地降低了养殖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基高密度循环养殖 调控技术 现代渔业产业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水流视角下西北地区农业水资源安全格局与调控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家欣 邓铭江 +4 位作者 李鹏 李占斌 黄会平 时鹏 冯朝红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1-140,共10页
西北地区在我国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国土安全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当地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受制于稀缺的水资源。本文基于水足迹和虚拟水视角,分析了西北地区2000—2018年农业生产和贸易特... 西北地区在我国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国土安全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当地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受制于稀缺的水资源。本文基于水足迹和虚拟水视角,分析了西北地区2000—2018年农业生产和贸易特征,以此明确虚拟水流动对当地水资源的影响。研究数据表明,2000—2018年西北地区农作物生产水足迹呈波动上升趋势;虚拟水流出规模随着水果、棉花输出量的增大而逐渐增加,2018年水果、棉花的虚拟水输出量为3.212×10^(11)m^(3),占到作物生产水足迹总量的69.8%;黄河流域是西北地区虚拟水的主要流入区,"奇策线"西北部是西北地区虚拟水的主要流出区。鉴于西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而水果、棉花种植更多用于贸易以期带动经济的现状,优化作物种植和虚拟水贸易结构并与跨流域调水相结合,是实现实体水–虚拟水循环调控、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区域水安全的关键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农作物生产和贸易 安全 粮食安全 实体水–虚拟水循环调控 区域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体水-虚拟水“二维三元”耦合流动理论基本框架 被引量:18
6
作者 吴普特 高学睿 +2 位作者 赵西宁 王玉宝 孙世坤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0,共10页
在变化环境下,区域水资源系统演变规律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水问题单单依靠传统的实体水资源规划、调度和调控手段还不够。虚拟水概念和理论的提出拓展了水文水资源的认知范畴,丰富了水问题的解决手段。然而,如何搭建... 在变化环境下,区域水资源系统演变规律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水问题单单依靠传统的实体水资源规划、调度和调控手段还不够。虚拟水概念和理论的提出拓展了水文水资源的认知范畴,丰富了水问题的解决手段。然而,如何搭建虚拟水理论与传统水文水资源认知体系的统一框架,认识自然-经济-社会连续系统中水资源演化的新规律,目前学界还没有成熟统一的看法。该文首先提出了实体水-虚拟水耦合流动效应的基本理论框架,指出实体水-虚拟水耦合流动是现代环境下自然-经济-社会水资源系统呈现的新特征。其次,从文明进步和生产力发展角度,论述了人类社会水文水资源系统的演化历史,将水文水资源系统演进大体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实体水"一维一元"自然循环阶段,近现代的实体水"二元"水循环阶段和当前的实体水-虚拟水"二维三元"耦合流动阶段。最后,该文详细论述了实体水-虚拟水耦合流动过程的路径结构,并针对其流动过程和状态表征提出了定量表达方程,初步构建了实体水-虚拟水耦合流动基本理论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 耦合 模型 实体 虚拟 二维三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水流动均衡性的农业用水综合调控 被引量:11
7
作者 严冬 周建中 +1 位作者 孙怀卫 王学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91-98,共8页
为了解决密不可分的干旱区水资源和农业问题,使虚拟水流动与水资源量和经济规模相适应,该文借鉴基尼系数概念评价虚拟水流动的区域均衡性,并以尽量提高区域均衡性为目标,建立融合了粮食流通模型的农业用水综合调控模型,从而在控制灌溉... 为了解决密不可分的干旱区水资源和农业问题,使虚拟水流动与水资源量和经济规模相适应,该文借鉴基尼系数概念评价虚拟水流动的区域均衡性,并以尽量提高区域均衡性为目标,建立融合了粮食流通模型的农业用水综合调控模型,从而在控制灌溉水使用总量的前提下,通过调整粮食生产耗水和产量来改变粮食流通格局,进而优化虚拟水流动状态。在甘肃的应用研究证明该方法可在满足用水总量限制要求前提下,使虚拟水流动均衡性较调控前有明显改善,实现了干旱区实体水和虚拟水的统一管理。这对促进干旱区不同地区间的协作、缓解水资源利用与粮食生产间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资源 模型 虚拟 区域均衡 综合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的关键耦合过程及其生物调控机制探讨 被引量:77
8
作者 于贵瑞 高扬 +2 位作者 王秋凤 刘世荣 申卫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3,共13页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氮循环和水循环是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三大主题,而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过程及其生物调控机制则是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的前沿性科学问题。目前,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过程及其调控机制认识的不足是制约...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氮循环和水循环是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三大主题,而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过程及其生物调控机制则是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的前沿性科学问题。目前,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过程及其调控机制认识的不足是制约评估陆地增汇/减排效果,预测分析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固碳功能影响的瓶颈性问题。本文在综合分析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的耦合过程基础上,论述了制约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空间格局耦联关系的生物地理学机制,制约典型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耦合关系的生物生理生态学机制,以及典型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的关键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过程。重点评述了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的主要过程及其生物调控机制研究进展,包括:(1)植物叶片冠层生物学过程和根系冠层生物学过程及其对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控制机制,以及二者之间的关联与互作关系;(2)土壤微生物功能群网络及其对碳氮循环过程的影响;(3)生态系统碳氮水交换通量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与实践。本文最后还简要介绍了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项目"森林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的生物控制机制"的研究思路及其主要研究内容。期望能够通过这些探讨对推动我国该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建设和新技术发展有所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碳-氮-耦合循环 生物调控机制 叶片冠层 根系冠层 土壤微生物功能群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水质调控技术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蒋阳阳 李海洋 +5 位作者 崔凯 吴明林 汪翔 魏泽能 叶晓明 王林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1-138,共8页
在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内采用种草移螺、设置生态基及移动式太阳能水质调控机等水质调控技术,在养殖季节5—9月份,每周检测试验池塘水体水温、溶氧量(DO)、pH值、透明度(SD)、总磷(TP)含量、总氮(TN)含量、氨氮(NH4^(+)-N)含量、... 在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内采用种草移螺、设置生态基及移动式太阳能水质调控机等水质调控技术,在养殖季节5—9月份,每周检测试验池塘水体水温、溶氧量(DO)、pH值、透明度(SD)、总磷(TP)含量、总氮(TN)含量、氨氮(NH4^(+)-N)含量、亚硝酸盐氮(NO2^(-)-N)含量、重铬酸钾指数(COD_(Cr))等理化指标,分析水质状况。结果显示:DO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pH值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TP质量浓度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标准,达到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一级标准;TN质量浓度分别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标准、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一级标准;NH4^(+)-N质量浓度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NO2^(-)-N质量浓度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Ⅰ类标准;COD_(Cr)质量浓度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标准。研究表明:在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使用水质生物及物理调控技术,可以使整个池塘养殖水体循环利用或者达标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工程化循环养殖 质理化指标 调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水循环系统多维调控方案的评价与优选 被引量:5
10
作者 徐凯 汪林 +1 位作者 甘治国 季海萍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8-123,共6页
分析水循环系统在"自然-社会"二元驱动下产生的五维属性,利用熵理论与协同学理论对水循环系统多维调控方案进行评价与比选:选取各维属性特征值作为调控方案的评价指标(序参量),建立评价指标与水循环系统五维属性间的量化关系... 分析水循环系统在"自然-社会"二元驱动下产生的五维属性,利用熵理论与协同学理论对水循环系统多维调控方案进行评价与比选:选取各维属性特征值作为调控方案的评价指标(序参量),建立评价指标与水循环系统五维属性间的量化关系;提出单一方案系统协调度评价指标与组合方案有序度综合距离评价指标,评价和比选单一调控方案和组合调控方案的水循环系统整体调控效果,确定较优的单一调控方案与组合调控方案。以海河流域为例,验证所提出的水循环系统多维调控方案评价与优选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系统 多维调控 方案评价 熵理论 协同学 海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位池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构建及其水质调控效果 被引量:6
11
作者 胡维安 李纯厚 +2 位作者 颉晓勇 李琦 魏小岚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124-128,共5页
针对高位池集约化高密度养殖环境污染、病害频发等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设计开发了集筛网过滤、生化反应、泡沫分离和臭氧杀菌于一体的多功能循环水处理器和二级生物过滤器,构建了由原水砂滤系统、覆膜高位池、集污系统、水处理系统... 针对高位池集约化高密度养殖环境污染、病害频发等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设计开发了集筛网过滤、生化反应、泡沫分离和臭氧杀菌于一体的多功能循环水处理器和二级生物过滤器,构建了由原水砂滤系统、覆膜高位池、集污系统、水处理系统和增氧系统组成的高位池循环水养殖系统,并对该系统养殖水质调控效果进行了验证。验证试验设置了流量分别为20(T1)、40(T2)、60(T3)m3/h的试验组。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对NH4+和NO2-都有消除效果,其中对NH4+的消除率分别为27.9%、48.7%、55.8%,对NO2-的消除率分别为26.1%、39.1%、53.9%;T2、T3系统对CODMn有一定的消除效果,消除率分别为14.1%、19.1%;只有T3对PO43-有消除效果,消除率为35.3%;系统对NO3-无消除效果;系统能有效提高溶氧,相对增氧率分别为8%、15%、18%。综合各水质指标、环境因子和养殖效果可知,T2、T3能有效调控养殖水质,但处理量适中的T2更经济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养殖系统 高位池: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层级多目标水循环调控理论与工程技术体系 被引量:14
12
作者 邓铭江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61-975,共15页
以新疆典型干旱区内陆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地理、地貌、水文气象条件、流域水循环特征的系统分析,提出了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三大问题,即:水资源匮乏且时空分布严重失衡,跨界河流水安全问题突出;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人工绿洲与天... 以新疆典型干旱区内陆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地理、地貌、水文气象条件、流域水循环特征的系统分析,提出了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三大问题,即:水资源匮乏且时空分布严重失衡,跨界河流水安全问题突出;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人工绿洲与天然绿洲结构严重失调,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利用效率效益低,供需矛盾和水盐平衡失控。以水问题和水需求为导向,工程措施与生态保护并举,采用系统科学的基础理论与分析方法,构建了三层级多目标水循环调控理论与工程技术体系,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级,提出了区域、流域、灌区水循环调控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科学模式和关键技术。结合区域地形地貌特点和水资源禀赋条件,建立了北疆"网式"、南疆"环式"、东疆"串式"结构水循环调控框架,增强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调控能力。针对流域水循环特点,提出山区水库替代平原水库和河道内与河道外引水"三七调控"、经济与生态耗水"五五分账"的综合调控模式。围绕现代灌区建设和面临的挑战,研究指出建立节水灌溉—水盐调控—地下水利用—生态保护"四位一体"的水资源高效利用综合调控技术体系,是干旱区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资源 循环 调控理论 三层级多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农业生态系统水分循环、平衡及其调控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何园球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0-26,共7页
用详实的资料论述了低丘红壤区农业生态系统水分循环、平衡特点,讨论了水分平衡的评价原则,灌溉水数量及作物需水的初步预测,并提出了调控水分循环和平衡的一些具体措施。
关键词 红壤农业生态系统 循环和平衡 调控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水质调控技术 被引量:3
14
作者 任华 蓝泽桥 +1 位作者 彭卓群 徐元宽 《河北渔业》 2013年第3期35-37,共3页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水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养殖鱼类的生长发育,每一种鱼类都需要有适合其生存的水质条件。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因其具有不受外界环境条件制约、节地省水、对环境污染小、可实现高密度健康养...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水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养殖鱼类的生长发育,每一种鱼类都需要有适合其生存的水质条件。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因其具有不受外界环境条件制约、节地省水、对环境污染小、可实现高密度健康养殖等优点而日益受到关注,并成为今后水产业的发展方向[1-2]。循环水工厂化养殖因其养殖密度高,饵料投喂量大,在养殖过程中,因饵料残留,养殖鱼类排泄物的积累,造成养殖环境不断恶化,养殖鱼类疾病频发,严重影响其经济效益。如何加强水质的调控和管理已成为循环水工厂化养殖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本文针对影响循环水工厂化养殖中水质变坏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强水质调控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控技术 工厂化养殖 循环养殖 养殖鱼类 养殖过程 生长发育 质条件 外界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洮儿河扇形地区水循环综合调控方案与评价
15
作者 李成振 王岩 陈晓霞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6-19,40,共5页
为缓解白城市日益紧张的用水局势,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洮儿河扇形地区水资源调蓄条件,制定了以地下水库调蓄为主线、跨流域调水与节水灌溉技术相结合的水循环综合调控方案。利用地下水库调蓄模型对水循环综合调控方案实施后... 为缓解白城市日益紧张的用水局势,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洮儿河扇形地区水资源调蓄条件,制定了以地下水库调蓄为主线、跨流域调水与节水灌溉技术相结合的水循环综合调控方案。利用地下水库调蓄模型对水循环综合调控方案实施后的成效进行了评价,并估算了水循环调控效益。结果表明,通过水循环综合调控,增加了研究区水资源可利用量,极大地缓解了该区水资源危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在研究区的水资源管理中具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洮儿河 循环 综合调控 地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二氧化碳对鱼类的影响及去除方法
16
作者 仓晟楠 吕欣蓝 +1 位作者 胡鑫 罗国芝 《渔业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36,共10页
2020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旨在利用时下前沿技术指导养殖活动,在新式的循环水养殖系统中随着养殖产量的上升,二氧化碳对鱼类的影响被人们所关注。当前对于二氧化碳在循环水中的流转缺乏系统性整理... 2020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旨在利用时下前沿技术指导养殖活动,在新式的循环水养殖系统中随着养殖产量的上升,二氧化碳对鱼类的影响被人们所关注。当前对于二氧化碳在循环水中的流转缺乏系统性整理,循环水系统有处理二氧化碳的必要且处理方法尚需改进。因此,本研究通过汇总整理国内外文献,概述了目前发展趋势与主要创新性成果。具体包括:探讨二氧化碳与碱度、pH、二氧化碳分压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探究多参数在昼夜中的协同作用;关注二氧化碳导致的高碳酸血症和肾钙化等问题,未来需要深入研究长期暴露对鱼体生长和健康状况的影响,通过添加化学试剂、改善曝气方式、筛选优质处理生物来降低二氧化碳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含量,需要设计新式反应器以提高固定效率。本研究为循环水养殖中的二氧化碳积累有效去除提供解决办法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养殖 二氧化碳 调控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速流操作调控循环水养殖系统水质效果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沈加正 史明明 +2 位作者 阮贇杰 邓亚乐 朱松明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309-314,共6页
为了避免循环水养殖排氨高峰期氨氮和亚硝酸盐积累对养殖动物的毒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出了一种循环水养殖系统变速流调控技术。实验分别研究了罗非鱼群排氨规律、生物滤池硝化能力与流量关系以及循环率对循环系统水质的影响,设... 为了避免循环水养殖排氨高峰期氨氮和亚硝酸盐积累对养殖动物的毒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出了一种循环水养殖系统变速流调控技术。实验分别研究了罗非鱼群排氨规律、生物滤池硝化能力与流量关系以及循环率对循环系统水质的影响,设计了变速流参数并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罗非鱼群摄食后12 h内4~8 h达到最大排氨速率(0.21~0.23 g/h),其他时间排氨速率为0.08~0.09 g/h;生物滤池的硝化速率基本不受流量的影响,但流量越高出水氨氮和亚硝酸盐质量浓度越低,并且最大氨氧化速率(7.72 g/(m3·h))高于最大亚硝酸盐氧化速率(7.21 g/(m3·h));在实验循环水系统中,375 L/h循环流量下氨氮和亚硝酸盐质量浓度高于750 L/h循环流量下质量浓度,且12 h内峰值超过限制质量浓度。根据以上结果设计的4~8 h内增加循环流量的变速流操作将高峰期氨氮和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分别降至2.03~2.24 mg/L和0.56~0.62 mg/L,低于罗非鱼限制质量浓度,并且变速流易于实现,在提高养殖水质的同时降低成本,为水质调控和低成本循环水养殖技术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速流调控 循环养殖 排氨 硝化速率 循环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在水产高质量发展中的应用
18
作者 杨松照 《江西农业》 2025年第12期190-192,共3页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市场对水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水产养殖业作为保障水产品供应的重要产业,其发展质量和可持续性愈发受到关注.绿色生态养殖技术作为一种新兴养殖模式,具有节约资源、环境友好、产品优...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市场对水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水产养殖业作为保障水产品供应的重要产业,其发展质量和可持续性愈发受到关注.绿色生态养殖技术作为一种新兴养殖模式,具有节约资源、环境友好、产品优质等特点,成为水产养殖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鉴于此,文章以广西南宁市武鸣区为研究背景,提出本地区的水产养殖现状与政策导向,并且对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在水产高质量发展中的实践应用策略进行深入探索,实践证明,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在水产高质量发展中的应用优势明显,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生态养殖技术 产养殖 循环养殖 鱼菜共生 微生物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流域调水背景下粮食区域贸易对粮食种植结构的影响——基于“实体水-虚拟水”流动视角 被引量:7
19
作者 金珏雯 穆月英 杨鑫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76-192,共17页
水是农业的命脉,水资源不同于土地资源,可以跨区域流动。文章基于“实体水-虚拟水”流动视角,运用2004—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估计了跨流域调水背景下粮食区域贸易对粮食种植比例和水稻、小麦、玉米三大... 水是农业的命脉,水资源不同于土地资源,可以跨区域流动。文章基于“实体水-虚拟水”流动视角,运用2004—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估计了跨流域调水背景下粮食区域贸易对粮食种植比例和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种植比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对于粮食输出区,“实体水-虚拟水”流动影响降低,粮食总体种植比例提高,粮食内部玉米种植比例下降。说明粮食输出区水资源压力增加,对粮食生产诱致性技术变迁的促进作用与区域生产分工的强化作用大于限制作用,且存在“灌溉效率悖论”,即节水技术进步导致高耗水作物种植增加。②对于粮食输入区,“实体水-虚拟水”流动影响增加,粮食种植比例下降,短期水稻和玉米种植比例提高,且高耗水作物水稻种植比例提高幅度更大,长期水稻和玉米种植比例下降,且低耗水作物玉米种植比例下降程度更大。说明粮食生产区域分工与强化作用降低了粮食输入区粮食种植比例,但粮食内部结构向耗水方向发展。③当前“实体水-虚拟水”流动作用下,粮食输入区对输出区粮食种植比例和粮食内部玉米种植比例具有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说明粮食输入区水资源压力减小对粮食输出区的粮食生产具有负向影响,且加剧了粮食内部结构的“灌溉效率悖论”现象。粮食输出区对粮食输入区的粮食种植比例不具有显著影响,短期降低了水稻和玉米的种植比例,且高耗水作物水稻种植比例下降更多,长期提高了水稻和玉米种植比例,且低耗水作物玉米种植比例提高更多,说明粮食输出区促进了粮食输入区粮食内部结构向节水方向发展。最后,提出实施“实体水-虚拟水”统筹管理,大力促进粮食输出区节水农业发展以及建立区域粮食虚拟水补偿制度等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体-虚拟”流动 跨流域调 粮食区域贸易 粮食种植结构 资源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基高密度循环水养殖的水质调控技术 被引量:2
20
作者 潘檀 《渔业现代化》 2006年第2期19-20,共2页
关键词 调控技术 陆基产养殖 循环养殖 高密度 产养殖技术 养殖 全封闭 工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