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安置方式与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关系 被引量:62
1
作者 袁晓娇 方晓义 +1 位作者 刘杨 李芷若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5-32,共8页
采用整群取样法对北京市1164名流动儿童,525名当地儿童及流动儿童主要来源省份的568名农村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考察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现状及其与教育安置方式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北京当地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社会文化及心理适应不足,但与农... 采用整群取样法对北京市1164名流动儿童,525名当地儿童及流动儿童主要来源省份的568名农村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考察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现状及其与教育安置方式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北京当地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社会文化及心理适应不足,但与农村儿童相比,他们的社会文化适应更强,但心理适应不佳;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在社会文化和心理适应上都明显优于打工子弟学校儿童;控制了性别、年龄、来京时间及家庭经济地位等影响因素后,教育安置方式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仍然有显著预测作用,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社会文化适应更好,自尊更高,且更少产生孤独、抑郁等心理适应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城市适应现状 教育安置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鱼小池塘效应——对超常儿童教育安置的思考 被引量:29
2
作者 李颖 施建农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23-628,共6页
超常儿童的教育安置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文章介绍了关于超常班对学生自我概念的消极影响的研究,即大鱼小池塘效应的研究。介绍了支持大鱼小池塘效应的相关研究结果;探讨了有关超常儿童不同教育安置方式的利弊;展望了大鱼小池塘效应... 超常儿童的教育安置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文章介绍了关于超常班对学生自我概念的消极影响的研究,即大鱼小池塘效应的研究。介绍了支持大鱼小池塘效应的相关研究结果;探讨了有关超常儿童不同教育安置方式的利弊;展望了大鱼小池塘效应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对我国超常儿童的教育安置有所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鱼小池塘效应 超常 教育安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学龄孤独症儿童教育安置形式的思考 被引量:13
3
作者 胡晓毅 范文静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0-77,共8页
2014年出台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中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建设孤独症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部),使得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安置形式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回顾国内外孤独症儿童教育安置形式的发展历程,发现各国都... 2014年出台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中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建设孤独症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部),使得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安置形式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回顾国内外孤独症儿童教育安置形式的发展历程,发现各国都力图通过多样化的教育安置形式和多元化办学主体以满足孤独症儿童的复杂多样的教育需要。孤独症学校(部)作为多种教育安置形式之一,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中重度和极重度孤独症儿童多样化的教育需要,并为我国加快完善多样化的孤独症儿童教育安置形式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儿童 教育安置形式 特殊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教育安置方式的比较及其政策含义 被引量:24
4
作者 曾守锤 《辽宁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6-49,共4页
目前,流动儿童接受教育有两种不同的安置方式:公办学校安置方式和简易学校安置方式。公办学校中的流动儿童在行为问题和受歧视感上要好于简易学校中的流动儿童,公办学校中的流动儿童在学习成绩、社交焦虑和友谊三个方面并不比简易学校... 目前,流动儿童接受教育有两种不同的安置方式:公办学校安置方式和简易学校安置方式。公办学校中的流动儿童在行为问题和受歧视感上要好于简易学校中的流动儿童,公办学校中的流动儿童在学习成绩、社交焦虑和友谊三个方面并不比简易学校中的流动儿童差,在自我概念和孤独两个方面则存在不一致的差异。因此,公办学校的安置方式优于简易学校的安置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社会适应 教育安置方式 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范围内残疾儿童教育安置形式的变迁与趋向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拉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21-124,共4页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残疾儿童的教育安置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话题与不断变迁的实践,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贯穿了整个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整体来说,它经历了制度化特殊教育之前的个别教育阶段、独立设置的隔离式特殊学校阶段、由单一到多...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残疾儿童的教育安置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话题与不断变迁的实践,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贯穿了整个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整体来说,它经历了制度化特殊教育之前的个别教育阶段、独立设置的隔离式特殊学校阶段、由单一到多元的融合运动阶段。而全纳教育的出现,则为残疾儿童教育安置提供了一种新的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安置 残疾儿童 特殊教育 全纳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国孤独症教育安置政策制定与实践及其启示 被引量:6
6
作者 廖旖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3-141,共9页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患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议题。孤独症人士因年龄及症状程度呈现不同的特点,其教育安置面临不同的问题与挑战:主要包括学龄前儿童的干预密度问题、学龄儿童的融合教育挑战、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以及...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患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议题。孤独症人士因年龄及症状程度呈现不同的特点,其教育安置面临不同的问题与挑战:主要包括学龄前儿童的干预密度问题、学龄儿童的融合教育挑战、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向成年期过渡的困境。由于以上问题的特殊性,孤独症人士的教育安置与其他残障人士相比有明显的区别,也更为复杂。英国的孤独症教育安置政策与法案较为明确,为孤独症儿童、青少年和成年群体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支持。借鉴英国在孤独症教育安置政策制定与实践方面的经验,我们可以从家庭、学校、多团队介入和转衔期支持几个方面思考我国的孤独症教育安置政策,推进我国扶残、助残事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 教育安置 儿童 青少年 成年人 特殊教育 心理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对策 被引量:24
7
作者 佟月华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8-32,共5页
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是美国特殊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美国中小学教育中最具特色的领域.美国学过针对学习困难学生采取的教育对策主要包括:统一学习困难的界定和诊断标准;规范学习困难学生的评估过程;设计个别教育计划;提... 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是美国特殊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美国中小学教育中最具特色的领域.美国学过针对学习困难学生采取的教育对策主要包括:统一学习困难的界定和诊断标准;规范学习困难学生的评估过程;设计个别教育计划;提供多层次的教育安置;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加强社会技能和学习枝能的培养和训练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学习困难学生 教育对策 个别教育计划 教育安置 特别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中小学阶段孤独症患者的全纳教育 被引量:2
8
作者 余强 《外国中小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47-52,共6页
近20年来,美国确诊为孤独症患者的儿童和青少年人数急剧上升。至2004年,中小学阶段孤独症学生人数已上升到近17万,是1991年的三十倍。在教育安置方面,总趋势是全纳程度不断提高,但目前最主要的安置环境仍然是分离班级,约30%的学生被安... 近20年来,美国确诊为孤独症患者的儿童和青少年人数急剧上升。至2004年,中小学阶段孤独症学生人数已上升到近17万,是1991年的三十倍。在教育安置方面,总趋势是全纳程度不断提高,但目前最主要的安置环境仍然是分离班级,约30%的学生被安置在普通班级。在课程和教学方面,大多数孤独症学生既在普通班也在特殊班上课,但上课的最主要环境是特殊班,最常用的教学形式则是个别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 教育安置 课程 教学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时代我国退役军人职业教育融合模式构建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棒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4-68,共5页
信息技术可以赋能退役军人职业教育。然而,退役军人教育的割裂状态阻碍退役军人教育安置。以退役军人为中心,在包容性发展理念、因材施教思想与技术赋能理论支撑下,构建体现军事与民事系统融合、产业与教育系统融合、教育系统内诸要素... 信息技术可以赋能退役军人职业教育。然而,退役军人教育的割裂状态阻碍退役军人教育安置。以退役军人为中心,在包容性发展理念、因材施教思想与技术赋能理论支撑下,构建体现军事与民事系统融合、产业与教育系统融合、教育系统内诸要素融合等三重理论逻辑的退役军人职业教育融合模式。通过画像技术指导项目选择、信息教学支持技能培训、5G技术支持供需沟通、智能监测技术跟踪监测等环节的运行机制,帮助退役军人了解就业政策,适应社会生活;改变“等靠要”思想,树立自主择业观念;提升技术技能,谋得合适职业;培养数字素养,适应终身学习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役军人 职业教育 融合模式 教育安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预防性监禁制度的实践法理与中国借鉴 被引量:2
10
作者 简小文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67,共10页
传统以刑罚为主的刑事制裁体系在应对高风险犯罪时,预防犯罪之功能发挥并不尽如人意。此外,由于累犯制度预防效果受限于“事后惩罚”的本质特征,难以达至“药到病除”的预防犯罪效果。基于上述制度缺憾,预防性监禁制度为预防特定犯罪分... 传统以刑罚为主的刑事制裁体系在应对高风险犯罪时,预防犯罪之功能发挥并不尽如人意。此外,由于累犯制度预防效果受限于“事后惩罚”的本质特征,难以达至“药到病除”的预防犯罪效果。基于上述制度缺憾,预防性监禁制度为预防特定犯罪分子或群体再次危害社会安全,通过实施具有监禁性质的措施预防再犯罪,从而为刑法在预防犯罪层面提供新的路径选择。在具体制度落实层面,预防性监禁制度与刑事制裁存在范式的分野和功能的互补。为提升预防效果,我国可构建“惩罚与预防—刑罚与保安处分—累犯与预防性监禁制度”的综合性防治模式,并在实施预防性监禁措施时,确保安全价值与自由价值的平衡,避免预防性监禁参与社会治理的“过度监禁”,实现刑事制裁体系的自洽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防性监禁 保安处分 安置教育 危险性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基于刑事保障路径的考察 被引量:8
11
作者 马杰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4-52,共9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国家实体统一稳定、经济发展均衡协调、政治权利平等保障、文化交流吸收融合、社会结构和谐互嵌等内容构成这一工程的基本板块,而刑事法治路径恰好可以为这方方面面的积极探索保驾护航,做好兜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国家实体统一稳定、经济发展均衡协调、政治权利平等保障、文化交流吸收融合、社会结构和谐互嵌等内容构成这一工程的基本板块,而刑事法治路径恰好可以为这方方面面的积极探索保驾护航,做好兜底式的保障。具体就刑事保障路径而言:微观刑事政策要在宏观的“宽严相济”政策指导下作出回应,确立“总体安全、惩防并举、精准识别、综合施策”的理念目标。而对于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等严重破坏共同体建设的犯罪则要通过刑法予以严厉打击;同时对于相关犯罪分子的改造要区别于普通罪犯,除了针对性改造之外,也要科学合理地运用安置教育制度,使其顺利回归共同体大家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刑事政策 总体安全 极端主义 安置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险社会背景下再犯罪预防的困境与出路——以预防性监禁制度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4
12
作者 吴尚聪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25,共11页
以新兴的内生风险与外来风险为表征的现代社会,旧有的针对传统犯罪刑罚预防有效性问题被不断放大,新兴的针对高风险犯罪惩罚有余而预防不足的困境逐渐凸显,再犯罪预防问题需要被重新审视。对此,逐渐产生了预防性监禁制度,并形成了以德... 以新兴的内生风险与外来风险为表征的现代社会,旧有的针对传统犯罪刑罚预防有效性问题被不断放大,新兴的针对高风险犯罪惩罚有余而预防不足的困境逐渐凸显,再犯罪预防问题需要被重新审视。对此,逐渐产生了预防性监禁制度,并形成了以德国的保安处分模式和比利时的附加刑模式为代表的两种模式。我国对于再犯罪预防采取了“惩罚—刑罚—累犯与安置教育”的单向一元双核模式。但单纯的惩罚难以满足当代社会的预防需要,一元的刑罚模式难以有效预防犯罪,建立在事后惩罚模式基础上的累犯制度预防效果不足,安置教育制度适用范围偏窄且独立于刑法之外。未来需要建立“惩罚与预防—刑罚与保安处分—累犯与预防性监禁制度”的双向二元新双核模式,形成侧重惩罚的累犯制度与强调预防的预防性监禁制度的双重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犯罪预防 预防性监禁 累犯 安置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