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颞下颌关节思考成人安氏Ⅱ^(2)分类错[牙合]畸形的治疗
1
作者 李榕 赵青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87-698,共12页
安氏Ⅱ^(2)分类错[牙合]畸形以前牙内倾型深覆[牙合]、磨牙远中关系为特征,患者的前牙切导异常,导致下颌运动轨迹被迫后退。多数患者表现出下颌后缩,并伴有咀嚼肌疼痛、关节盘移位以及髁突位置异常等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对于安氏Ⅱ^(2... 安氏Ⅱ^(2)分类错[牙合]畸形以前牙内倾型深覆[牙合]、磨牙远中关系为特征,患者的前牙切导异常,导致下颌运动轨迹被迫后退。多数患者表现出下颌后缩,并伴有咀嚼肌疼痛、关节盘移位以及髁突位置异常等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对于安氏Ⅱ^(2)分类的成人患者,正畸治疗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主要是改善前牙舌倾、打开咬合以及协调上下牙列和颌骨的矢状向关系,但相关治疗措施对于颞下颌关节的影响尚有争议。本文综述了成人安氏Ⅱ^(2)分类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特征、正畸治疗及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总结了有利于恢复正常盘-髁关系的咬合板治疗措施,以期能为成人安氏Ⅱ^(2)分类患者正畸治疗的临床诊断和方案设计提供参考,最终实现咬合和关节的协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2)分类[牙合]畸形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关节盘前移位 正畸治疗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 咬合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erbst矫治器治疗年轻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错的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桑婷 伍军 +1 位作者 黄臻 郑莹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9-53,共5页
目的评价Herbst矫治器治疗年轻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错的疗效。方法对12名安氏Ⅱ类2分类错的年轻成人患者,采用铸造夹板式Herbst矫治器及固定矫治器矫治,通过X线头影测量比较矫治前后有关指标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矫治后SNA、Co... 目的评价Herbst矫治器治疗年轻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错的疗效。方法对12名安氏Ⅱ类2分类错的年轻成人患者,采用铸造夹板式Herbst矫治器及固定矫治器矫治,通过X线头影测量比较矫治前后有关指标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矫治后SNA、Co-Go、Go-Po变化无统计学意义,SNB增加,ANB减小,上下前牙唇倾,上磨牙后移,下磨牙升高并前移,下颌平面、平面顺时针旋转。患者矫治后前牙达到浅覆、浅覆盖关系,磨牙达到中性关系。结论年轻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错可通过铸造夹板式Herbst矫治器结合固定矫治器获得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2分类 hERBST矫治器 年轻成人 头影测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牙列期与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2分类错下颌生长发育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王瑜 秦朴 杜跃华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7-260,共4页
目的对混合牙列期与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2分类错下颌生长发育特点进行分析比较。方法研究样本包括95名安氏Ⅱ类2分类错青少年与75名正常青少年。对每个对象拍摄手腕骨片和头颅侧位片,进行X线片头影测量分析。结果混合牙列期到恒牙... 目的对混合牙列期与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2分类错下颌生长发育特点进行分析比较。方法研究样本包括95名安氏Ⅱ类2分类错青少年与75名正常青少年。对每个对象拍摄手腕骨片和头颅侧位片,进行X线片头影测量分析。结果混合牙列期到恒牙列早期的变化如下。1)角度:对照组SNB、S-Ba-Go增大,Ar-Go-Me、SN-MP、NSGn减小;实验组SNB、Ar-Go-Me、Cd-Go-Me、SN-MP、S-Ar-Go、S-Ba-Go变化无显著性。实验组Y轴角、NSGn增大,对照组Y轴变化无显著性。2)颏部:实验组除了颏凹陷增大外,其余各项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除颏曲度减小外,颏高、颏厚、颏凹陷、颏厚/颏高、SL、Pog to NB增大。3)线距:对照组Cd-Go、Gn-Cd、Go-Me、Ar-Pog、Ar-Go的生长量大于实验组。结论本研究提出的混合牙列期与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2分类错下颌的生长发育特点有助于临床医生治疗中作出合理的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2分类 下颌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弓和Ⅱ类牵引矫治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错 被引量:2
4
作者 金作林 陈楠 王海雪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07-710,共4页
目的 :应用扩大上 /下颌牙弓和Ⅱ类牵引方法矫治成人安氏Ⅱ类 2分类错牙合 ,观察并比较矫治前后硬组织X线头影测量以及模型的变化。方法 :选取临床矫治的安氏Ⅱ类 2分类错牙合成人病例 15例 ,矫治采用非拔牙矫治的扩大上 /下颌牙弓以及... 目的 :应用扩大上 /下颌牙弓和Ⅱ类牵引方法矫治成人安氏Ⅱ类 2分类错牙合 ,观察并比较矫治前后硬组织X线头影测量以及模型的变化。方法 :选取临床矫治的安氏Ⅱ类 2分类错牙合成人病例 15例 ,矫治采用非拔牙矫治的扩大上 /下颌牙弓以及Ⅱ类牵引的方法 ,测量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和模型测量的变化并比较。结果 :头影测量治疗前后上颌骨矢状方向和垂直方向变化不明显 ,下颌骨矢状方向SNB平均增加 2 .5° ,垂直方向下颌平面角平均增加了 2 .7° ,下前面高平均增加了 11.8mm ,上下切牙明显唇倾 ,下颌磨牙明显近移 ;模型测量治疗前后覆牙合明显减小 ,上下颌尖牙间、前磨牙间和上颌磨牙间宽度明显增加 ,下颌磨牙增加不明显。下颌尖牙和磨牙平均近移 4.1mm和 3 .6mm。磨牙关系由Ⅱ类变为I类。结论 :成人安氏Ⅱ类 2分类错牙合可以通过扩大上 /下颌牙弓和II类牵引方法矫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大上/下牙弓 牵引 成人 安氏2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amon-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患者牙槽基骨和前牙轴倾度变化的探讨 被引量:15
5
作者 张勤 贾莹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90-392,共3页
目的通过临床验证Damon Q自锁矫治体系的作用机制,为临床高效、合理地选择、运用矫治体系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临床随机选取安氏Ⅱ类2分类错颌畸形患者20例,自愿接受Damon Q自锁矫治系统治疗错颌畸形。矫治前后分别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 目的通过临床验证Damon Q自锁矫治体系的作用机制,为临床高效、合理地选择、运用矫治体系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临床随机选取安氏Ⅱ类2分类错颌畸形患者20例,自愿接受Damon Q自锁矫治系统治疗错颌畸形。矫治前后分别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制取记存石膏模型。选取X线硬组织和石膏模型指标分析测量,配对t检验比较矫治前后牙颌组织变化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矫治前后比较,上、下牙弓宽度和牙弓长度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骨弓宽度增加,但上、下颌基骨弓长度未增加;前牙唇倾,切牙高度无明显改变(P=0.308 5,P=0.408 7)。结论 Damon Q自锁系统扩展牙弓和基骨弓宽度,唇倾前牙的机制有利于三维方向解除闭锁,进而调整颌间关系,适宜于矫治安氏Ⅱ类2分类错颌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mon自锁托槽 安氏2分类 牙槽基骨 牙齿轴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不同拔牙方式矫治前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软硬组织侧貌的比较 被引量:13
6
作者 马啸远 张祎 +2 位作者 姜欢 杨军星 胡敏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85-591,共7页
目的:比较2种不同拔牙方式矫治前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软硬组织侧貌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青少年患者60例,根据不同拔牙方式分为44/44组(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30例)和44/55组(拔除2颗上颌第一前... 目的:比较2种不同拔牙方式矫治前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软硬组织侧貌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青少年患者60例,根据不同拔牙方式分为44/44组(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30例)和44/55组(拔除2颗上颌第一前磨牙和2颗下颌第二前磨牙,30例),应用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测量2组患者软硬组织的相关测量指标(T1和T2)及其差值(T2-T1)。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硬组织测量指标中Overjet、SNA、ANB、U1-NA、U1-NA距、U1-SN、NA-PA和A-NP减小(P<0.01),U1-L1和Pg-NB增大(P<0.05或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软组织测量指标中H角、上唇突度、下唇突度、上唇-E线距离、下唇-E线距离和鼻下点-H线距离减小(P<0.05或P<0.01),下唇倾角增大(P<0.01);治疗前后2组患者软硬组织测量指标变化量(T2-T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拔牙方式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时对于患者面部软硬组织侧貌的改变无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1分类牙合 拔牙 软硬组织侧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氏Ⅱ类2分类错颅颌面形态及牙弓宽度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游新 秦朴 +2 位作者 杜跃华 刘兮 Kiran Boodhoo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863-1866,共4页
目的:通过对颅颌面形态和牙弓宽度的联合研究,探讨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的特征及发病机制。方法:选取50例13~18岁(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26例和个别正常者24例)未正畸治疗患者取记录模型和拍摄头颅侧位片。在记录模型上用电子游标... 目的:通过对颅颌面形态和牙弓宽度的联合研究,探讨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的特征及发病机制。方法:选取50例13~18岁(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26例和个别正常者24例)未正畸治疗患者取记录模型和拍摄头颅侧位片。在记录模型上用电子游标卡尺测量牙弓宽度和牙冠宽度,计算Pont指数;头颅侧位片采用WinCeph 8.0软件系统测量相关的15项骨性指标,对测量结果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模型测量显示安氏Ⅱ类2分类错组患者的上下颌尖牙段和前磨牙段的宽度均明显小于个别正常组(P<0.05),同时安氏Ⅱ类2分类错组的前磨牙Pont指数明显大于个别正常组(P<0.05)。头颅侧位片分析显示∠SNB,A.P.D.I.ANS-Me,ANS-Me/N-Me(%)小于个别正常组,O.D.I.和Pog-NB大于个别正常组(P<0.05)。结论: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上下颌尖牙及前磨牙段牙弓宽度发育不足,下颌牙槽骨及面下1/3发育不足而颏部发育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2分类 个别正常 头影测量 牙弓宽度 PONT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型咬合板治疗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0
8
作者 赵迎帆 张丹 侯志明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12-615,共4页
目的评价稳定型咬合板治疗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伴TMD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接受稳定型咬合板治疗,对照组接受传统松弛型咬合板治疗,2组患者仅晚间戴用咬合板3个月... 目的评价稳定型咬合板治疗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伴TMD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接受稳定型咬合板治疗,对照组接受传统松弛型咬合板治疗,2组患者仅晚间戴用咬合板3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指数、张口度、生活质量评分以及咀嚼能力和美观度的满意率。结果治疗后,2组疼痛指数下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张口度提升,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咀嚼能力满意率、美观度满意率、总体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试验组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稳定型咬合板治疗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伴TMD患者,可提升患者的咀嚼能力、美观度与治疗总满意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型咬合板 安氏2分类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T-Scan Ⅲ咬合分析系统对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排齐整平前后咬合功能变化的观察 被引量:7
9
作者 张晓虹 高莹 +2 位作者 杨建浩 蔡留意 张月兰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7-381,共5页
目的:应用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研究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排齐整平前后咬合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14例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均采用直丝弓非拔牙矫治。应用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采集患者治疗前和排齐整平后的牙尖交错位、前... 目的:应用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研究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排齐整平前后咬合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14例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均采用直丝弓非拔牙矫治。应用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采集患者治疗前和排齐整平后的牙尖交错位、前伸咬合位及左、右侧方咬合位等不同[牙合]位的咬合时间、咬合力分布及咬合接触点等相关数据,分析排齐整平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排齐整平后咬合接触时间、前伸咬合分离时间及左、右侧方咬合分离时间均较治疗前减小;排齐整平后的[牙合]力百分比在牙尖交错位的切牙区减小,尖牙前磨牙区增加;排齐整平后的[牙合]接触点数目在牙尖交错位的切牙区减少,磨牙区增加,前伸咬合位的切牙区及左、右侧方咬合位的工作侧增加(P<0.05)。结论: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能客观评估咬合功能;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存在早接触、[牙合]干扰等异常咬合,通过排齐整平能有效改善患者咬合功能,使咬合功能趋向平衡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2分类 咬合功能 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非拔牙矫治前后面下部软硬组织的变化 被引量:15
10
作者 关慧娟 户青波 +2 位作者 庞梓萌 高爽 冯翠娟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10-614,共5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非拔牙矫治前后面下部软硬组织的变化并进行相关分析。方法选择32例已经完成正畸治疗的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非拔牙矫治患者,应用Winceph9.0软件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采用SPSS 23.0软件对矫... 目的探讨青少年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非拔牙矫治前后面下部软硬组织的变化并进行相关分析。方法选择32例已经完成正畸治疗的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非拔牙矫治患者,应用Winceph9.0软件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采用SPSS 23.0软件对矫治前后面下部软硬组织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矫治后ANB角、上中切牙暴露量、鼻唇角呈减小趋势;SNB角、下颌平面角、下颌体长度、硬组织颏前部突度、上下中切牙突度、上下唇突度、软组织颏部突度呈增大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唇角的变化与上唇突度的改变呈负相关;下唇突度的变化与上唇突度的变化呈正相关。结论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非拔牙矫治后,侧貌突度虽发生改变,但由于下颌的生长和适当的控制,仍可以维持良好的面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2分类[牙合] 头影测量 真垂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锥形束CT分析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Twin-block矫治前后颞下颌关节的变化 被引量:23
11
作者 刘博文 王艳民 +3 位作者 宋芳 刘敏 段莹 周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10-614,共5页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BCT)分析安氏Ⅱ类1分类错在Twin-block矫治前后颞下颌关节位置及形态结构在三维方向上的变化。方法选取20例处于生长发育高峰前期或高峰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拍摄其功能矫治前后双侧颞下颌关节的CBCT片,运用InViv...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BCT)分析安氏Ⅱ类1分类错在Twin-block矫治前后颞下颌关节位置及形态结构在三维方向上的变化。方法选取20例处于生长发育高峰前期或高峰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拍摄其功能矫治前后双侧颞下颌关节的CBCT片,运用InVivoDental软件对CBCT片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线距和角度,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矢状向关节前间隙减小,关节上间隙和后间隙增大,冠状向关节上间隙增大(P<0.01);髁突高度、矢状向髁突角度、横断面髁突前后径增加(P<0.01)。结论采用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后,髁突在关节窝的位置和髁突部分骨性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髁突有新骨沉积,高度增加,在关节窝内的位置更向下和向前。CBCT的应用使颞下颌关节结构的变化得以量化,能对正畸治疗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安氏1分类 Twin—block功能矫治器 颞下颌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p-Edge技术矫治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12
作者 刘晓君 姚霜 +1 位作者 杨霜 张琼华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1-123,共3页
目的 观察Tip_Edge差动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成人安氏Ⅱ类 1分类错的效果。方法 对 13例平均年龄为 2 4 3岁的成年安氏Ⅱ类 1分类患者采用Tip_Edge技术进行治疗。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主要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评价其治疗效果 ... 目的 观察Tip_Edge差动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成人安氏Ⅱ类 1分类错的效果。方法 对 13例平均年龄为 2 4 3岁的成年安氏Ⅱ类 1分类患者采用Tip_Edge技术进行治疗。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主要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评价其治疗效果 ,并探讨Tip_Edge差动直丝弓技术治疗安氏Ⅱ类 1分类错的机制。结果  13例患者经平均疗程为 16 2个月的治疗后 ,均获良好的覆、覆盖及中性磨牙关系 ,侧面形也得到明显的改善。X线头影测量显示 ,患者治疗后的上下中切牙切缘距AP线的距离分别缩短 3 72mm、1 0 3mm ,覆盖减少 3 73mm ,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1) ;除下中切牙明显压低外 ,下磨牙还出现了一定量的伸长 (P <0 0 5 )。结论 Tip_Edge技术可通过差动机制作用于成人安氏Ⅱ类 1分类错患者的牙及牙槽骨 ,使之在维护牙周健康的同时快速而有效地达到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p-Edge技术 矫治 成人 安氏1分类he X线头影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氏Ⅱ类1分类错上下颌基骨前后关系诊断指标的可靠性评价 被引量:11
13
作者 刘东旭 张磊 +2 位作者 王春玲 张晓燕 郭泾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23-327,共5页
目的评价反映安氏Ⅱ类1分类错上下颌基骨前后关系13项指标的可靠性。方法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120例,男60例,女60例,年龄20—28岁。拍摄自然头位(NHP)下的头颅定位侧位片。一金属链悬于头颅前方,其在胶片上的影像作为确定真性水平面(... 目的评价反映安氏Ⅱ类1分类错上下颌基骨前后关系13项指标的可靠性。方法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120例,男60例,女60例,年龄20—28岁。拍摄自然头位(NHP)下的头颅定位侧位片。一金属链悬于头颅前方,其在胶片上的影像作为确定真性水平面(THP)的依据。X线头影测量项目包括ANB角、AB平面角、Wits值、AF-BF、AXB平面角、AB/SN4、AB/PP、AXD平面角、AD/SN、SGn/AB角、APDI角、FABA角、β角及A、B两点在THP上垂足间的距离(AB/HP)。计算各测量项目的相关系数;测量结果按最小相关系数指标分类法行聚类分析。所有测量结果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相关分析表明各项指标除Wits值和SGn/AB角外多数呈高度相关性;聚类分析采用最小相关系数指标分类,结果按0.60水准分为5类。结论在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中,除Wits和SGn/AB外其他11项指标均可作为上下颌基骨前后关系的评价指标。AB/SN4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上下颌骨的矢状关系;ANB角、AB平面角、β角、AF-BF、AXB平面角、FABA角、AB/PP、APDI角等指标具有相似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1分类(牙合) 基骨前后关系 X线头影测量 可靠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后口腔功能间隙变化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6
14
作者 赵志河 吕丹 +2 位作者 周力 赵美英 宋锦璘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59-261,共3页
目的 :探讨用功能矫治器 (FR I)矫治安氏Ⅱ类 1分类错畸形后 ,随着颌关系改变 ,口腔功能间隙面积的变化情况 ,了解口腔功能间隙与牙颌畸形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择 2 0例安氏Ⅱ类 1分类错畸形患者 ,用功能矫治器 (FR I型 )矫治其... 目的 :探讨用功能矫治器 (FR I)矫治安氏Ⅱ类 1分类错畸形后 ,随着颌关系改变 ,口腔功能间隙面积的变化情况 ,了解口腔功能间隙与牙颌畸形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择 2 0例安氏Ⅱ类 1分类错畸形患者 ,用功能矫治器 (FR I型 )矫治其错畸形 ,采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 ,研究口腔功能间隙面积的改变。结果 :治疗后口腔功能间隙矢状断面面积增大 ,这是由于治疗后下颌体长度和下颌支高度、前上面高、前下面高和后面高均明显增加引起的。结论 :矫治后口腔功能间隙的增大有利于上下颌骨、齿槽骨的发育及口颌系统功能的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1分类he 口腔功能间隙 功能矫治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功能性矫治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6
15
作者 于彦君 杨陆一 +3 位作者 曹阳 朱宪春 徐春子 陈远萍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04-609,共6页
目的:检测Twin-Block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30例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Twin-Block矫治器行早期矫治,采用Ricketts头影测量分析法测量主要标志点和参考平面。结果:与矫治前比... 目的:检测Twin-Block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30例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Twin-Block矫治器行早期矫治,采用Ricketts头影测量分析法测量主要标志点和参考平面。结果:与矫治前比较,矫治后患者下颌体长度(Xi-Pm)增加2.50 mm(P<0.05),SNB角增加2.58°(P<0.05),ANB角平均减少2.71°(P<0.01);磨牙关系距平均减小2.81mm(P<0.01),前牙覆盖平均减小3.68mm(P<0.01),下中切牙垂距(L1-OP)减小1.89mm(P<0.01),下中切牙突度距(distance of L1-APog)增加1.84mm(P<0.01),上中切牙倾斜角(U1-APog)减小7.35°(P<0.01);下唇突度(Ls-TVL)增加1.85 mm(P<0.05),颏沟深度(Sm-TVL)增加2.12 mm(P<0.05),颏突度(Pos-TVL)增加2.89mm(P<0.05)。结论:应用Twin-Block矫治器矫治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能有效促进其下颌骨生长发育,内收上前牙,改善上前牙唇倾度,改善侧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IN-BLOCK矫治器 安氏1分类(牙合)畸形 Ricketts分析法 X线头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氏II类2分类错与先天性牙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13
16
作者 邹敏 周洪 +1 位作者 李银霞 周军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77-379,共3页
目的 :为了验证安氏II类 2分类错牙合与先天性牙异常如过小侧切牙、釉质发育不良、多生牙、易位牙、尖牙阻生和缺牙之间存在的关系。方法 :对 10 0例年龄 12~ 42岁未经历正畸治疗的II类 2分类错牙合患者的病史、口内、X片和牙模型进行... 目的 :为了验证安氏II类 2分类错牙合与先天性牙异常如过小侧切牙、釉质发育不良、多生牙、易位牙、尖牙阻生和缺牙之间存在的关系。方法 :对 10 0例年龄 12~ 42岁未经历正畸治疗的II类 2分类错牙合患者的病史、口内、X片和牙模型进行检查 ,并进行样本百分比分析。结果 :结果显示牙异常者占 5 0 .0 0 %。 7.0 0 %的患者上侧切牙釉质发育不良 ,2 8.0 0 %过小侧切牙 ,4.0 0 %尖牙阻生 ,9.0 0 %下切牙缺失 ,易位牙为 2 .0 0 % ,无一例多生牙。 3 0 .0 0 %前牙Bolton比值不协调。结论 :安氏II类 2分类错牙合与过小侧切牙、釉质发育不良、先天缺牙密切相关。II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II2分类he 先天性牙异常 hE 正畸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性AngleⅡ类2分类错正畸治疗前后硬组织的变化 被引量:7
17
作者 陈国新 陈香 +3 位作者 贺红 熊晖 华先明 蔡萍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5年第3期316-318,共3页
目的:采用直丝弓矫治器矫治成年患者骨性AngleⅡ类2分类错he,以研究正畸治疗前后牙、颌硬组织变化,评价正畸矫治效果。方法:本文选择了8例AngleⅡ类2分类错he成年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19~27岁,平均23.6岁。拔除双侧上颌第一... 目的:采用直丝弓矫治器矫治成年患者骨性AngleⅡ类2分类错he,以研究正畸治疗前后牙、颌硬组织变化,评价正畸矫治效果。方法:本文选择了8例AngleⅡ类2分类错he成年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19~27岁,平均23.6岁。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双尖牙,运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治疗,拍摄治疗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研究。结果:治疗后SNA角减小,ANB角减小,U1-SN角增大,L1-MP角增大,U1-L1角减小。上颌切牙牙根及上颌基骨明显腭向移动,减小了上颌骨突度;下颌切牙牙冠明显唇向倾斜,代偿了下颌骨后缩。结论:骨性AngleⅡ类2分类错he患者经过上颌拔牙矫治后,面形有所改善,取得了理想的矫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丝弓矫治器 Angle2分类he 头影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后舌的形态、位置和舌骨位置变化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周力 赵志河 +2 位作者 吕丹 赵美英 宋锦璘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23-125,共3页
目的 :探讨用功能矫治器 (FR Ⅰ )矫治安氏Ⅱ类 1分类错 ,矫治前后舌的形态、位置和舌骨位置的变化。方法 :通过X线头影测量 ,分析个体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舌体形态有改变 ,随着口腔功能间隙增大 ,舌体在口腔内充盈度增大 ,... 目的 :探讨用功能矫治器 (FR Ⅰ )矫治安氏Ⅱ类 1分类错 ,矫治前后舌的形态、位置和舌骨位置的变化。方法 :通过X线头影测量 ,分析个体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舌体形态有改变 ,随着口腔功能间隙增大 ,舌体在口腔内充盈度增大 ,舌位置有前移趋势 ,舌尖位置靠前。舌骨位置在水平向前移 ,垂直向下降。结论 :进一步证实FR Ⅰ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 1分类错原理之一是引导下颌向前 ,同时使舌体及颈部软组织向前改建 ,改善矢状不调的颌骨关系 ;同时矫治使口腔功能间隙增大 ,舌的形态随之改变 ,达到矫治下颌发育不足的Ⅱ类错畸形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矫治器 安氏1分类he 舌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amon-Ⅲ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硬组织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那宾 白雪芹 刘学恒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281-284,共4页
目的探讨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治疗前后的硬组织变化。方法选择采用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和MBT矫治技术治疗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各20例,均采用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的治疗方案,未额外使用增... 目的探讨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治疗前后的硬组织变化。方法选择采用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和MBT矫治技术治疗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各20例,均采用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的治疗方案,未额外使用增强支抗的装置,治疗前后拍摄患者头颅侧位X线片并进行测量。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上下颌骨矢状向变化不明显,垂直向有增大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牙性指标均有变化,但略有不同。结论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和MBT矫治技术均可快速高效地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后牙支抗消耗较少,但是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使患者的前牙转距丧失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mon-Ⅲ自锁托槽 安氏1分类畸形 头影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种植体支抗及口外弓支抗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1
20
作者 史建陆 林艺翚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通过与传统口外弓支抗(HGA)技术进行比较,回顾性研究微型种植体支抗(MIA)技术结合MBT直丝弓矫治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采用MIA结合MBT技术(A组)及HGA结合MBT技术(B组)矫治的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共40例,进行矫治前后X线... 目的通过与传统口外弓支抗(HGA)技术进行比较,回顾性研究微型种植体支抗(MIA)技术结合MBT直丝弓矫治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采用MIA结合MBT技术(A组)及HGA结合MBT技术(B组)矫治的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共40例,进行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模型测量和疗程疗效的比较。结果1)A、B组矫治前后覆、覆盖和切牙位置等指标均有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对A、B组矫治前后的差值进行比较,其中SNA(°)、U1-SN(°)、U1-PP(mm)、U6-Ptm(mm)和O(Jmm)的变化可以表明A组的矫治效果更好,仅Li-E(mm)减小的变化表明B组矫治效果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矫治的疗程A组(平均13个月)明显短于B组(平均1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比较A组矫治前后的MIA在矢状向和垂直向位移后发现,MIA能够发挥支抗作用且保持稳定。结论A、B组均可以获得较好的矫治效果,但A组不仅能缩短疗程,还可以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1分类畸形 MBT技术 微型种植体支抗 口外弓支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