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功能性矫治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于彦君 杨陆一 +3 位作者 曹阳 朱宪春 徐春子 陈远萍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04-609,共6页
目的:检测Twin-Block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30例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Twin-Block矫治器行早期矫治,采用Ricketts头影测量分析法测量主要标志点和参考平面。结果:与矫治前比... 目的:检测Twin-Block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30例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Twin-Block矫治器行早期矫治,采用Ricketts头影测量分析法测量主要标志点和参考平面。结果:与矫治前比较,矫治后患者下颌体长度(Xi-Pm)增加2.50 mm(P<0.05),SNB角增加2.58°(P<0.05),ANB角平均减少2.71°(P<0.01);磨牙关系距平均减小2.81mm(P<0.01),前牙覆盖平均减小3.68mm(P<0.01),下中切牙垂距(L1-OP)减小1.89mm(P<0.01),下中切牙突度距(distance of L1-APog)增加1.84mm(P<0.01),上中切牙倾斜角(U1-APog)减小7.35°(P<0.01);下唇突度(Ls-TVL)增加1.85 mm(P<0.05),颏沟深度(Sm-TVL)增加2.12 mm(P<0.05),颏突度(Pos-TVL)增加2.89mm(P<0.05)。结论:应用Twin-Block矫治器矫治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能有效促进其下颌骨生长发育,内收上前牙,改善上前牙唇倾度,改善侧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IN-BLOCK矫治器 安氏1分()畸形 Ricketts分析法 X线头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临界病例软组织侧貌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常乾 张丹 任利玲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77-579,共3页
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临界病例软组织侧貌的影响一直是正畸医生关心的问题。本文从拔牙矫治与非拔牙矫治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临界病例软组织侧貌的影响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拔牙模式、生长发育)作一综述。以期为正畸临床安... 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临界病例软组织侧貌的影响一直是正畸医生关心的问题。本文从拔牙矫治与非拔牙矫治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临界病例软组织侧貌的影响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拔牙模式、生长发育)作一综述。以期为正畸临床安氏Ⅱ类1分类错临界病例的诊疗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1分[] 软组织侧貌 矫治 临界病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C肌功能矫治器早期治疗替牙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20
3
作者 张彦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681-1683,共3页
目的 :观察MRC肌功能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儿童的早期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年龄在8~11周岁的患者20例(男8例,女12例),给予K1-K2系列MRC肌功能矫治器,要求患者日间戴用2 h以上,晚间睡觉时间戴用,每天累计戴用时间不少于12 h;... 目的 :观察MRC肌功能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儿童的早期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年龄在8~11周岁的患者20例(男8例,女12例),给予K1-K2系列MRC肌功能矫治器,要求患者日间戴用2 h以上,晚间睡觉时间戴用,每天累计戴用时间不少于12 h;并设计相应的肌功能训练操,每4~6周复诊1次。结果:平均治疗12个月后,20例患者前牙深覆牙合、深覆盖明显纠正,SNB角增加,ANB角减小,下颌的生长得到释放。结论:佩戴MRC肌功能矫治器并配合肌功能训练操,对替牙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治疗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1分 肌功能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不同拔牙方式矫治前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软硬组织侧貌的比较 被引量:13
4
作者 马啸远 张祎 +2 位作者 姜欢 杨军星 胡敏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85-591,共7页
目的:比较2种不同拔牙方式矫治前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软硬组织侧貌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青少年患者60例,根据不同拔牙方式分为44/44组(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30例)和44/55组(拔除2颗上颌第一前... 目的:比较2种不同拔牙方式矫治前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软硬组织侧貌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青少年患者60例,根据不同拔牙方式分为44/44组(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30例)和44/55组(拔除2颗上颌第一前磨牙和2颗下颌第二前磨牙,30例),应用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测量2组患者软硬组织的相关测量指标(T1和T2)及其差值(T2-T1)。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硬组织测量指标中Overjet、SNA、ANB、U1-NA、U1-NA距、U1-SN、NA-PA和A-NP减小(P<0.01),U1-L1和Pg-NB增大(P<0.05或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软组织测量指标中H角、上唇突度、下唇突度、上唇-E线距离、下唇-E线距离和鼻下点-H线距离减小(P<0.05或P<0.01),下唇倾角增大(P<0.01);治疗前后2组患者软硬组织测量指标变化量(T2-T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拔牙方式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时对于患者面部软硬组织侧貌的改变无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1分 软硬组织侧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非拔牙矫治前后面下部软硬组织的变化 被引量:15
5
作者 关慧娟 户青波 +2 位作者 庞梓萌 高爽 冯翠娟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10-614,共5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非拔牙矫治前后面下部软硬组织的变化并进行相关分析。方法选择32例已经完成正畸治疗的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非拔牙矫治患者,应用Winceph9.0软件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采用SPSS 23.0软件对矫... 目的探讨青少年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非拔牙矫治前后面下部软硬组织的变化并进行相关分析。方法选择32例已经完成正畸治疗的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非拔牙矫治患者,应用Winceph9.0软件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采用SPSS 23.0软件对矫治前后面下部软硬组织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矫治后ANB角、上中切牙暴露量、鼻唇角呈减小趋势;SNB角、下颌平面角、下颌体长度、硬组织颏前部突度、上下中切牙突度、上下唇突度、软组织颏部突度呈增大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唇角的变化与上唇突度的改变呈负相关;下唇突度的变化与上唇突度的变化呈正相关。结论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非拔牙矫治后,侧貌突度虽发生改变,但由于下颌的生长和适当的控制,仍可以维持良好的面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2分[] 头影测量 真垂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win-block矫治器对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髁突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李雨霖 徐静晨 +1 位作者 蒋晓鸽 陈嵩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63-470,共8页
目的评价Twin-block矫治器对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髁突生长改建及位置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等数据库,纳入所有应用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安... 目的评价Twin-block矫治器对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髁突生长改建及位置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等数据库,纳入所有应用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并对其髁突进行评估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对照试验及单臂临床试验。2位评价者独立纳入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估并提取数据,运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8篇,共8项研究,其中7项为高质量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Twin-block矫治后,髁突向前移位,关节前间隙减小(P<0.00001),关节后间隙增大(P<0.00001),而关节上间隙未发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P=0.11);关节间隙指数的增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治疗后髁突前后径增大(P=0.0002),髁突高度增大(P<0.00001),而髁突内外径的增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42)。结论Twin-block矫治器能够促进髁突向后上方的生长改建,并引导其向前移位从而使髁突-关节盘重新定位,达到良好的下颌位置并改善安氏Ⅱ类咬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IN-BLOCK矫治器 安氏[]畸形 髁突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牙冠根比的CBCT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张旭 高洁 +3 位作者 张浩霖 周勤 秦文 金作林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6-100,共5页
目的:研究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牙冠根比的特点。方法:纳入个别正常[牙合]人群90例(A组),安氏Ⅱ类1分类(B组)和安氏Ⅱ类2分类(C组)患者各25例。拍摄CBCT测量上下前牙的冠长、根长并计算冠根比,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组患者上前... 目的:研究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牙冠根比的特点。方法:纳入个别正常[牙合]人群90例(A组),安氏Ⅱ类1分类(B组)和安氏Ⅱ类2分类(C组)患者各25例。拍摄CBCT测量上下前牙的冠长、根长并计算冠根比,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组患者上前牙和下尖牙的冠根比高于A组(P<0.05),C组患者上切牙和下尖牙的冠根比高于B组(P<0.05)。结论: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上前牙和下尖牙的前牙冠根比相对较高,设计前牙移动与风险评估时应予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根比 CBCT 安氏[]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性安氏Ⅱ类错矫治后牙颌指标变化与上气道矢状径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周靖 方志欣 +1 位作者 周嫣 陈世稳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06-709,共4页
目的:探讨骨性安氏Ⅱ类错畸形青少年经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后牙颌指标变化与上气道矢状径的相关性。方法:将骨性安氏Ⅱ类错畸形青少年40例,分为拔牙组与非拔牙组各20例。对矫治前后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拔牙组SNA角、... 目的:探讨骨性安氏Ⅱ类错畸形青少年经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后牙颌指标变化与上气道矢状径的相关性。方法:将骨性安氏Ⅱ类错畸形青少年40例,分为拔牙组与非拔牙组各20例。对矫治前后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拔牙组SNA角、ANB角减小,上下切牙内收(P<0.01),非拔牙组下切牙较唇倾(P<0.01)。上气道矢状径仅非拔牙组矫治后PNS-Ba增加(P<0.05)。相关分析显示,拔牙组U-MPW和PAS变化与SNB角变化呈正相关(P<0.05),非拔牙组SPP-SPPW变化与ANB角变化呈负相关(P<0.05)。结论:颌骨的变化尤其下颌骨的大小和位置较牙齿的位移对上气道口咽部矢状径的变化影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 上气道 正畸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氏Ⅱ类1分类错咬合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华咏梅 陈捷 李俊彦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11-413,共3页
目的:研究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的咬合功能状况。方法:用T-scanⅡ系统4.02版记录26名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在牙尖交错位(ICP)的力总值(TOF)、力不对称指数(AOF)、接触点数(NOC)、接触面积不对称指数(AOA)、力中心点的位置(C... 目的:研究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的咬合功能状况。方法:用T-scanⅡ系统4.02版记录26名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在牙尖交错位(ICP)的力总值(TOF)、力不对称指数(AOF)、接触点数(NOC)、接触面积不对称指数(AOA)、力中心点的位置(COF)、力中心点的最大位移(MMCOF)及干扰指数(OII),并与26名正常者的同一指数对照分析。结果:错组TOF低于正常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错组NOC与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错组AOF,AOA,COF,MMCOF,OII均高于正常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两侧咬合不平衡,可能存在干扰等相关病症,应及时进行矫正,以消除明显的咬合不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 安氏1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形钩在非拔牙矫治安氏Ⅱ类错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丽清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245-246,共2页
目的探讨J形钩在非拔牙矫治安氏Ⅱ类错中推磨牙向后的临床效果及可靠性。方法对27例生长发育高峰前期或高峰期的替牙晚期或恒牙初期的安氏Ⅱ类错患者在使用固定矫治器不拔牙矫治时,采用J形钩推磨牙向后开展牙弓间隙。结果27例患者... 目的探讨J形钩在非拔牙矫治安氏Ⅱ类错中推磨牙向后的临床效果及可靠性。方法对27例生长发育高峰前期或高峰期的替牙晚期或恒牙初期的安氏Ⅱ类错患者在使用固定矫治器不拔牙矫治时,采用J形钩推磨牙向后开展牙弓间隙。结果27例患者每侧平均推出磨牙间隙4.75mm,为前牙拥挤解除和排齐提供了足够的间隙。结论采用固定矫治器并配合J形钩局部开展推磨牙向后是非拔牙矫治安氏Ⅱ类错患者简便有效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形钩 安氏[] 正畸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连地区发育期骨性Ⅱ类错牙合临床诊断参考指标的筛选
11
作者 任璐 里天姝 刘红彦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60-864,共5页
目的:收集并筛选发育期骨性Ⅱ类错患者头影测量的参考指标,及时作出临床诊断,并为矫治计划的设定和预测矫治结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生长发育阶段处于CVsⅠ-CVsⅢ期的骨性安氏Ⅰ类(对照组)、骨性安氏Ⅱ类错患者(病例组)各50人(男、女各2... 目的:收集并筛选发育期骨性Ⅱ类错患者头影测量的参考指标,及时作出临床诊断,并为矫治计划的设定和预测矫治结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生长发育阶段处于CVsⅠ-CVsⅢ期的骨性安氏Ⅰ类(对照组)、骨性安氏Ⅱ类错患者(病例组)各50人(男、女各25人)进行X线头影测量,用专业测量软件确定软组织标记点30个、硬组织标记点54个。应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及ROC曲线法进行分析,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ROC曲线下面积(A Z)大于0.9的指标定为最终敏感指标。结果:105项测量指标中,29项指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23项具有组别差异,4项具有性别差异,2项既有组别又有性别差异。2项指标具有较强的诊断价值(A Z>0.9)。结论:筛选出ANB、A-NPog(mm)2个敏感指标,为骨性Ⅱ类错的临床诊断和矫治计划设定及预后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头影测量分析 安氏()畸形 软组织侧貌 安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嘉定区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牙弓宽度和上后牙转矩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毛晓燕 姜威 +2 位作者 李月玲 杜琴 张波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8-111,共4页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是临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之一,发病率为 15%~20%[1]。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常伴有上下牙弓宽度不调,并且更多表现为上牙弓宽度不足。上下颌骨的宽度不足会导致后牙反[牙合]、功能性偏[牙合]、后牙闭锁[牙合...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是临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之一,发病率为 15%~20%[1]。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常伴有上下牙弓宽度不调,并且更多表现为上牙弓宽度不足。上下颌骨的宽度不足会导致后牙反[牙合]、功能性偏[牙合]、后牙闭锁[牙合]等错[牙合]畸形,对牙弓、颌骨、颞下颌关节的发育以及健康构成深远影响[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1分[] 弓宽度 基骨宽度 转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不同类型Twin-block矫治器对前牙应力分布和位移的影响
13
作者 李星雨 张春艳 +8 位作者 李希贝 黄文莉 于少洋 杨文科 张映玥 郭骏 阎潇 张强 袁晓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4-850,共7页
目的 研究3种不同类型Twin-block矫治器对前牙、牙周膜及牙槽骨应力及位移的影响。方法 构建上下颌骨、关节盘、牙列及牙周膜的三维有限元模型。3组不同类型Twin-block矫治器的有限元模型分别为传统Twin-block矫治器、带切牙帽Twin-bloc... 目的 研究3种不同类型Twin-block矫治器对前牙、牙周膜及牙槽骨应力及位移的影响。方法 构建上下颌骨、关节盘、牙列及牙周膜的三维有限元模型。3组不同类型Twin-block矫治器的有限元模型分别为传统Twin-block矫治器、带切牙帽Twin-block矫治器、改良隐形Twin-block矫治器(clear twin-block aligner, CTBA)。所有类型矫治器的斜面角度均为70°,双侧分别加载200 N垂直于斜面的力。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前牙的应力分布与位移差异。结果 3种不同类型Twin-block矫治器均会导致上前牙舌倾及下前牙唇倾。CTBA组上前牙舌向位移及应力最大,最大应力为30.6 MPa,而下前牙唇向位移及应力最小,位移约为0.02 mm。同时CTBA组下前牙、牙周膜及牙槽骨所受等效应力在3组中最低,而传统Twin-block矫治器组最高。结论 在使用传统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时,无论有无切牙帽,均会导致下前牙的唇倾;而与传统Twin-block矫治器相比,CTBA可减少对下前牙、牙槽骨、牙周膜应力和位移的影响,进而减小下前牙的牙周风险,但需注意上前牙舌向位移带来的舌倾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IN-BLOCK矫治器 功能矫治 隐形矫治器 安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氏Ⅱ类1分类错上下颌基骨前后关系诊断指标的可靠性评价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东旭 张磊 +2 位作者 王春玲 张晓燕 郭泾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23-327,共5页
目的评价反映安氏Ⅱ类1分类错上下颌基骨前后关系13项指标的可靠性。方法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120例,男60例,女60例,年龄20—28岁。拍摄自然头位(NHP)下的头颅定位侧位片。一金属链悬于头颅前方,其在胶片上的影像作为确定真性水平面(... 目的评价反映安氏Ⅱ类1分类错上下颌基骨前后关系13项指标的可靠性。方法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120例,男60例,女60例,年龄20—28岁。拍摄自然头位(NHP)下的头颅定位侧位片。一金属链悬于头颅前方,其在胶片上的影像作为确定真性水平面(THP)的依据。X线头影测量项目包括ANB角、AB平面角、Wits值、AF-BF、AXB平面角、AB/SN4、AB/PP、AXD平面角、AD/SN、SGn/AB角、APDI角、FABA角、β角及A、B两点在THP上垂足间的距离(AB/HP)。计算各测量项目的相关系数;测量结果按最小相关系数指标分类法行聚类分析。所有测量结果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相关分析表明各项指标除Wits值和SGn/AB角外多数呈高度相关性;聚类分析采用最小相关系数指标分类,结果按0.60水准分为5类。结论在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中,除Wits和SGn/AB外其他11项指标均可作为上下颌基骨前后关系的评价指标。AB/SN4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上下颌骨的矢状关系;ANB角、AB平面角、β角、AF-BF、AXB平面角、FABA角、AB/PP、APDI角等指标具有相似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1分() 基骨前后关系 X线头影测量 可靠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氏Ⅱ类错单期矫治和双期矫治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5
15
作者 倪振宇 林新平 胡荣党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73-175,共3页
目的:分析采用双期或者单期矫治的安氏Ⅱ类错儿童的矫治结果,比较这两种矫治方案的疗效。方法:选择安氏Ⅱ类错患者30例,∠ANB>60,覆盖>7mm,其中16例在恒牙列早期采用固定矫治器矫治,14例自混合牙列或恒牙列早期起先用Herbst... 目的:分析采用双期或者单期矫治的安氏Ⅱ类错儿童的矫治结果,比较这两种矫治方案的疗效。方法:选择安氏Ⅱ类错患者30例,∠ANB>60,覆盖>7mm,其中16例在恒牙列早期采用固定矫治器矫治,14例自混合牙列或恒牙列早期起先用Herbst矫治器矫治,然后使用固定矫治器矫治。采用PAR指数对每个患者第一期治疗前、第二期治疗前及第二期治疗结束后的模型进行测量。比较各治疗阶段的PAR分值。结果:双期矫治第一期矫治结束后,前牙的覆盖、覆改善,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别,磨牙关系亦有改善,与单期矫治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别。矫治后PAR总分、加权分值、加权总分差以及减少百分率有显著性差异。第二阶段结束时,两组之间的PAR分数没有差别,整个PAR的百分比变化也是如此,矫治结束后两者的PAR百分比变化无差别。结论:对于安氏Ⅱ类错,无论采用双期矫治还是单期矫治,都能使关系得到改善。对部分患者而言,采用疗程相对较长的双期矫治意义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期矫治 双期矫治 安氏[] Herbs矫治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倾弯及V形曲唇弓对安氏Ⅱ类高角患者打开咬合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4
16
作者 武秀萍 赵志河 赵美英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485-487,共3页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高角患者打开咬合的快速有效方法。方法20例安氏Ⅱ类高角患者采用带有后倾弯及V形曲的唇弓,放于直丝弓托槽的龈方,形成弓丝托槽的点接触,以利于咬合的打开。咬合打开后结扎入槽保持打开效果。并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高角患者打开咬合的快速有效方法。方法20例安氏Ⅱ类高角患者采用带有后倾弯及V形曲的唇弓,放于直丝弓托槽的龈方,形成弓丝托槽的点接触,以利于咬合的打开。咬合打开后结扎入槽保持打开效果。并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患者矫治前后的变化。结果患者的ANB角、U1C-PP(mm)、L1C-MP(mm)、OB(mm)治疗后均比治疗前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患者的U6-PP(mm)、L6-MP(mm)、FH-MP角治疗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见治疗后,患者前牙得到真正压低而后牙垂直高度得到了控制。结论安氏Ⅱ类高角患者,在直丝弓矫治中应用该唇弓可有效压低切牙,使高角型Ⅱ类错!患者深覆!明显改善,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畸形 高角 后倾弯 V形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类错的髁突运动轨迹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建霞 邓锋 +3 位作者 宋锦璘 张翼 范小平 秦朴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4期1432-1435,共4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类错者髁突运动轨迹的特征及其与正常者的差异。方法选取青少年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类错和正常各25例,应用髁突运动轨迹描记仪(computer aided diagnosis axiograph,CADI-AX)记录各种下颌运动时... 目的探讨青少年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类错者髁突运动轨迹的特征及其与正常者的差异。方法选取青少年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类错和正常各25例,应用髁突运动轨迹描记仪(computer aided diagnosis axiograph,CADI-AX)记录各种下颌运动时其髁突的运动轨迹。结果实验组双侧髁突开闭口轨迹运动幅度减小、位移量小于正常者(P<0.05);前伸后退轨迹前伸幅度增加,位移量大于正常者(P<0.05);侧方运动时,非工作侧髁突在矢状面上的轨迹较前伸轨迹向前下方倾斜度增加。髁突位移5mm时矢状面倾斜度在各种下颌运动时均大于正常者(P<0.05)。结论实验组髁突运动轨迹与正常相比有显著差异,可能与其髁突位置、前牙覆覆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运动 正常[] 安氏^1[] 描记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4K矫治器矫正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疗效及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张晓洁 梁芮 林楚如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11期1087-1091,1095,共6页
目的:研究T4K矫治器矫正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疗效并评估疗效的稳定性。方法:选择9名患者(男3名,女6名,年龄7~12岁,平均年龄9.6岁),临床检查为磨牙Ⅱ类关系,前牙深覆[牙合]、深覆盖。对9名患者采用T4K矫治器治疗12... 目的:研究T4K矫治器矫正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疗效并评估疗效的稳定性。方法:选择9名患者(男3名,女6名,年龄7~12岁,平均年龄9.6岁),临床检查为磨牙Ⅱ类关系,前牙深覆[牙合]、深覆盖。对9名患者采用T4K矫治器治疗12个月。矫正结束后5年回访,进行矫正前(T1)、矫正结束后(T2)以及矫正结束后5年(T3)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探讨T4K矫正器治疗疗效的稳定性。结果:T2、T3,与T1相比,磨牙关系改善,患者SNA角、ANB角、〈U1-SN角、覆盖(mm)均显著减小(P〈0.01),SNB角、〈L1-MP角、〈U1-L1角、下颌平面角、上面高(mm)、下面高(mm)、下面高比例(%)均显著增大(P〈0.01)。T3与T2相比,磨牙中性关系稳定,患者ANB角、〈L1-MP角均显著减小(P〈0.01),SNB角、〈U1-L1角、下颌平面角、上面高(mm)、下面高(mm)、下面高比例(%)、覆盖(mm)均显著增大(P〈0.01)。结论:T4K矫正器作为一种预成的肌功能矫正器,能有效治疗替牙期及恒牙早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并且获得稳定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4K矫正器 早期矫正 安氏1分[]畸形 功能矫正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氏Ⅱ类亚类成人牙颌不对称性的锥形束CT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兰 董福生 +4 位作者 于美清 卢海燕 胡骁颖 王帅 马文盛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91-695,共5页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技术研究安氏Ⅱ类亚类成人患者的牙颌不对称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30例安氏Ⅱ类亚类成人患者和30例正常上下牙列和下颌骨进行测量,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结果:安氏Ⅱ类亚类成人患者常伴有中线的偏斜,且...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技术研究安氏Ⅱ类亚类成人患者的牙颌不对称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30例安氏Ⅱ类亚类成人患者和30例正常上下牙列和下颌骨进行测量,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结果:安氏Ⅱ类亚类成人患者常伴有中线的偏斜,且多发生在下颌;其Ⅱ类关系的形成主要与Ⅱ类亚类关系侧下颌磨牙位置偏远中有关。结论:安氏Ⅱ类亚类错成人患者主要存在的是牙性的不对称,其次也有少量骨性的不对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 不对称性 锥形束 CT(CB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错的体会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文 王燕 沈红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50-451,共2页
关键词 TWINBLOCK矫治器 安氏[] 治疗 下颌发育不足 临床应用 颌骨生长 功能矫治器 上下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