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1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垂体同源盒家族因子3和孤儿核受体相关因子1基因在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腹侧中脑表达显著下调 被引量:1
1
作者 姜宇 周仁华 +5 位作者 曾水林 徐建红 曲海英 沈骏 李晶 刘袁静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7-261,共5页
目的:探讨垂体同源盒家族因子3(Pitx3)和孤儿核受体相关因子1(Nurr1)基因在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腹侧中脑的表达变化。方法:(1)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PD模型组、成年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腹侧中脑TH、Pitx3/TH和Nurr1/TH阳性细胞并计数;... 目的:探讨垂体同源盒家族因子3(Pitx3)和孤儿核受体相关因子1(Nurr1)基因在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腹侧中脑的表达变化。方法:(1)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PD模型组、成年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腹侧中脑TH、Pitx3/TH和Nurr1/TH阳性细胞并计数;(2)分别采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itx3和Nurr1基因在PD模型组、成年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腹侧中脑转录和翻译水平的变化。结果:(1)免疫荧光检测显示PD大鼠模型组腹侧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数目显著减少;(2)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PD大鼠模型组腹侧中脑左侧Pitx3和Nurr1表达显著下调,其中Pitx3表达下调更明显。结论:Pitx3和Nurr1基因的持续表达与腹侧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生存维持密切相关,为探索PD的病因诊断及基因治疗提供可能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同源盒家族因子3 孤儿核受体相关因子1 帕金森病 腹侧中脑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角硫因激活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加氧酶1信号通路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研究
2
作者 刘青芳 韦有仕 +4 位作者 肖斐 周春香 刘群 袁慧 曹天然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2156-2162,共7页
背景麦角硫因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有关,并具有神经保护的作用。但其是否能改善血管性痴呆(VD)大鼠认知功能障碍暂不明晰,且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探讨麦角硫因通过激活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加氧酶1(NRF... 背景麦角硫因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有关,并具有神经保护的作用。但其是否能改善血管性痴呆(VD)大鼠认知功能障碍暂不明晰,且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探讨麦角硫因通过激活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加氧酶1(NRF2/HO-1)信号通路改善VD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方法于2021年8月—2023年9月,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麦角硫因组、麦角硫因+NRF2抑制剂(ML385)组,每组12只。除对照组外,其他各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建立VD大鼠模型,麦角硫因组于造模前2周开始每天腹腔注射麦角硫因2 mg/kg,持续4周;麦角硫因+ML385组在造模前2周开始每天腹腔注射麦角硫因2 mg/kg和ML38530 mg/kg,持续4周。通过Morris水迷宫测试、HE染色以及TUNEL染色检测麦角硫因对VD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蛋白质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氧化应激因子及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本研究成功建立了VD大鼠模型。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延长,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降低(P<0.05),大鼠海马组织中神经元数量减少,细胞萎缩,形态异常,细胞核深度染色,脑组织神经元凋亡率增加(P<0.05),海马组织中NRF2、HO-1和醌氧化还原酶1(NQO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降低,丙二醛(MDA)水平增加(P<0.05),白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麦角硫因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缩短,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升高(P<0.05),海马组织病理程度减轻,脑组织神经元凋亡率降低(P<0.05),海马组织NRF2、HO-1和NQO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SOD、GSH-Px水平升高,MDA水平降低(P<0.05),IL-1β、TNF-α和IL-6水平降低(P<0.05);与麦角硫因组比较,麦角硫因+ML385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延长,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降低(P<0.05),海马组织损伤严重,脑组织神经元凋亡率增加(P<0.05),海马组织NRF2、HO-1和NQO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SOD、GSH-Px水平降低,MDA水平升高(P<0.05),IL-1β、TNF-α和IL-6水平升高(P<0.05)。结论麦角硫因通过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改善VD大鼠认知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加氧酶1信号通路 氧化应激反应 炎症损伤 麦角硫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辅助性T淋巴细胞17和调节性T淋巴细胞及维甲酸相关核孤儿受体γt和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3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涂琛 游晶 +4 位作者 刘怀鄂 陈红英 洪敏 刘子杰 娄鸣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2130-2134,共5页
目的通过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及其特异性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核孤儿受体γt(RORγt)和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3(Foxp3)mRNA表达水平的检测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7—1... 目的通过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及其特异性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核孤儿受体γt(RORγt)和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3(Foxp3)mRNA表达水平的检测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7—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64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21例(CHB组)、代偿期肝硬化(CLC)患者21例(CLC组)、失代偿期肝硬化(DCLC)患者22例(DCLC组)。同期选取本院体检健康者20例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Th17、Treg表达率,计算Th17/Treg比值;应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q PCR)法测定外周血RORγt、Foxp3 mRNA表达水平。结果 4组年龄、ALT、AST、TBI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B组、CLC组、DCLC组Th17、Treg表达率及Th17/Treg比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DCLC组Th17、Treg表达率及Th17/Treg比值均高于CHB组,Th17表达率及Th17/Treg比值均高于CLC组(P<0.05)。CHB组、CLC组、DCLC组RORγt mRNA及Foxp3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DCLC组RORγt mRNA及Foxp3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CHB组、CLC组(P<0.05)。CHB组、CLC组、DCLC组外周血Th17表达率与RORγt mRNA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CHB组、CLC组、DCLC组外周血Treg表达率与Foxp3 mRNA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CHB组、CLC组、DCLC组外周血Th17表达率、RORγt mRNA表达水平与ALT呈正相关(P<0.05);CHB组外周血Foxp3mRNA表达水平与ALT呈正相关(P<0.05);CHB组RORγt mRNA表达水平、Foxp3 mRNA表达水平与AST、TBIL呈正相关(P<0.05)。结论 Th17、Treg及其特异性转录因子RORγt、Foxp3可能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疾病进展与肝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肝硬化 T淋巴细胞 辅助 T淋巴细胞 调节性 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γt 叉状头 /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抵当汤对高速泳动族蛋白B1/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通路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思婷 张玥 +5 位作者 程志新 刘效敏 张玉冬 刘明 刘政 范国帅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404-2412,共9页
目的:探讨抵当汤及其拆方对脂多糖(LPS)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炎症反应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UVECs随机分为空白血清组、LPS组、LPS+抵当汤组、LPS+植物药组、LPS+动物药组;抑制Toll样受体4(TLR4)后分为TAK-24... 目的:探讨抵当汤及其拆方对脂多糖(LPS)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炎症反应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UVECs随机分为空白血清组、LPS组、LPS+抵当汤组、LPS+植物药组、LPS+动物药组;抑制Toll样受体4(TLR4)后分为TAK-242组、抵当汤TAK-242组、植物药TAK-242组、动物药TAK-242组,给予相应处理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高速泳动族蛋白B1(HMGB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HUVECs中HMGB1、TLR4和核因子κB p65的蛋白表达水平,实时定量PCR(RT-qPCR)法检测HMGB1、TLR4和核因子κB p65的基因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法测定HMGB1、TLR4和核因子κBp65的荧光强度。结果:与A组比较,LPS组细胞上清液及HUVECs中HMGB1、IL-6、TNF-α、TLR4和核因子κB p65表达均增强(均P<0.01)。与LPS组比较,LPS+抵当汤组细胞上清液及HUVECs中的HMGB1、IL-6、TNF-α、TLR4和核因子κBp65的表达均减弱(P<0.05,P<0.01)。与LPS+抵当汤组比较,LPS+植物药组和LPS+动物药组细胞上清液及HUVECs中的HMGB1、IL-6、TNF-α、TLR4和核因子κBp65表达显著增强(P<0.05,P<0.01)。LPS+植物药组中的HMGB1、IL-6和TNF-α表达低于LPS+动物药组(P<0.05,P<0.01),TLR4和核因子κBp65表达高于LPS+动物药组(P<0.05)。抑制TLR4后,与LPS组比较,TAK-242组的HMGB1、TLR4、核因子κBp65表达减弱(P<0.05,P<0.01)。与TAK-242组比较,抵当汤TAK-242组各指标表达低于TAK-242组(P<0.05,P<0.01)。与抵当汤TAK-242组比较,植物药TAK-242组和动物药TAK-242组各指标表达水平降低(P<0.05,P<0.01)。结论:抵当汤及其拆方可通过抑制细胞炎症反应对HUVECs发挥保护和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HMGB1/TLR4/核因子κB信号通路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抵当汤 拆方 高速泳动族蛋白B1/Toll样受体4/因子κB信号通路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炎症反应 深静脉血栓形成 机制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在瑞芬太尼抗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5
作者 陈玲利 李秀芳 +1 位作者 郝泉水 张喜华 《器官移植》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6-255,共10页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在瑞芬太尼(REM)抗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HIRI组、HIRI+REM组、HIRI+PGC-1α抑制剂SR-18292(HIRI+SR-182...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在瑞芬太尼(REM)抗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HIRI组、HIRI+REM组、HIRI+PGC-1α抑制剂SR-18292(HIRI+SR-18292)组和HIRI+REM+SR-18292组,每组8只。采用无创动脉夹阻断法构建HIRI大鼠模型,并于术前分别静脉注射REM或SR-18292。使用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中肝功能指标及肝组织三磷酸腺苷(ATP)水平;比色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Ⅲ、Ⅳ(COX-Ⅲ、COX-Ⅳ)活性水平;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荧光探针(DCFH-DA)法和比色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活性氧簇(ROS)及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大鼠肝组织中线粒体DNA(mtDNA)拷贝数及PGC-1α、核呼吸因子-1(NRF-1)和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信使RNA(m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PGC-1α、NRF-1和TFAM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sham组比较,HIRI组大鼠肝组织病理评分及肝组织细胞坏死程度增加,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和肝组织中ROS、丙二醛(MDA)水平升高,肝组织中ATP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COX-Ⅲ和COX-Ⅳ活性水平降低,肝组织中mtDNA拷贝数以及PGC-1α、NRF-1、TFAM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均为P<0.05)。与HIRI组比较,HIRI+REM组大鼠肝组织病理评分及肝组织细胞坏死程度下降,血清中ALT、AST水平和肝组织中ROS、MDA水平降低,肝组织中ATP含量以及SOD、GSH-Px、COX-Ⅲ和COX-Ⅳ活性水平升高,肝组织中mtDNA拷贝数以及PGC-1α、NRF-1、TFAM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均为P<0.05),而HIRI+SR-18292组大鼠肝组织病理评分及肝组织细胞坏死程度增加,血清中ALT、AST水平和肝组织中ROS、MDA水平升高,肝组织中ATP含量以及SOD、GSHPx、COX-Ⅲ和COX-Ⅳ活性水平降低,肝组织中mtDNA拷贝数以及PGC-1α、NRF-1、TFAM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均为P<0.05)。与HIRI+REM组比较,HIRI+REM+SR-18292组大鼠肝组织病理评分及肝组织细胞坏死程度增加,血清中ALT、AST水平和肝组织中ROS、MDA水平升高,肝组织中ATP含量以及SOD、GSHPx、COX-Ⅲ和COX-Ⅳ活性水平降低,肝组织中mtDNA拷贝数以及PGC-1α、NRF-1、TFAM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均为P<0.05)。结论PGC-1α通过促进线粒体生物合成,降低氧化应激水平,进而参与调节REM抗HIRI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瑞芬太尼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 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 活性氧簇 线粒体DNA 线粒体转录因子A 呼吸因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7和维甲酸相关核孤儿受体γt在小鼠真菌性角膜炎中的表达 被引量:3
6
作者 曾宗圣 韩晓丽 胡建章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53-658,共6页
背景CD4+效应T细胞(Th1/Th2)的平衡模式以往常用于解释真菌感染性疾病的免疫机制。近年来发现,除Th1和Th2细胞亚群外,Th17细胞亚群也参与抗真菌感染的免疫应答,但其在真菌性角膜炎中的作用却鲜有研究。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IL... 背景CD4+效应T细胞(Th1/Th2)的平衡模式以往常用于解释真菌感染性疾病的免疫机制。近年来发现,除Th1和Th2细胞亚群外,Th17细胞亚群也参与抗真菌感染的免疫应答,但其在真菌性角膜炎中的作用却鲜有研究。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IL-17)及Th17特异性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核孤儿受体γt(RORγt)在真菌性角膜炎中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将清洁级BALB/c小鼠9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真菌性角膜炎模型组和损伤对照组,真菌性角膜炎模型组小鼠采用角膜表面镜术辅助上皮刮除并层间注入1×10^6CFU/ml真菌菌液5μl法建立小鼠茄病镰刀菌性角膜炎模型,损伤对照组在角膜表面镜术辅助上皮刮除后层间注入等体积(5111)的PBS液。采用质量分数10%KOH湿片法检查菌丝,部分用接种法进行真菌培养并鉴定菌种,另一部分进行细菌培养以排除细菌污染。于造模后第1、3、5、7天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小鼠角膜炎症的变化特点,参照Wu和Hu的方法对角膜炎症进行评分。分别于造模后第1、3、5、7天处死小鼠并获取角膜组织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观察角膜组织的病理改变。采用real—timePCR技术检测IL-17mRNA及其特异性转录因子RORγtmRNA的表达水平,并用ELISA法检测IL-17蛋白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造模后第1、3、5、7天角膜的炎症评分分别为(3.2±0.8)、(6.6±1.1)、(9.4±1.1)、(6.8±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9.786,P=0.010),其中第3天和第7天角膜炎症评分明显高于第1天,但低于第5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的组织病理学检测炎性细胞浸润情况与角膜炎症评分变化趋势一致。造模后第3、5、7天,IL-17mRNA在真菌性角膜炎模型组小鼠角膜的表达分别为4.12±0.73、20.72±1.81、14.16±1.88,高于损伤对照组的0.35±0.17、0.28±0.09、0.22±0.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组内比较第5天时表达量高于第1、3、7天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真菌性角膜炎模型组IL-17蛋白在造模后第1、3、5、7天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损伤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叭)。真菌性角膜炎模型组各时间点RORγt mRNA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变化与IL-17mRNA的表达趋势一致(P〈0.01)。结论IL-17及其特异性转录因子RORγt在真菌性角膜炎局部组织中的表达量均上调,其表达量变化的趋势与其炎症反应程度相关,推测Th17在真菌性角膜炎的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性角膜炎 白细胞介素-17 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γt 免疫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甲酸相关核孤儿受体γt和4-1BB/4-1BBL在口腔扁平苔藓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敬 李贞 +1 位作者 王婧娇 漆明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08-411,共4页
目的研究口腔扁平苔藓(OLP)患者外周血中维甲酸相关核孤儿受体γ(tRORγt)和4-1BB/4-1BBL mRNA的表达。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30例OLP患者和30例健康人外周血中RORγt和4-1BB/4-1BBL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在OL... 目的研究口腔扁平苔藓(OLP)患者外周血中维甲酸相关核孤儿受体γ(tRORγt)和4-1BB/4-1BBL mRNA的表达。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30例OLP患者和30例健康人外周血中RORγt和4-1BB/4-1BBL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在OLP患者中,RORγt、4-1BB、4-1BBL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经2-ΔΔCT转换后,OLP组3种基因mRNA表达水平分别是健康对照组的3.087、3.320和4.005倍。RORγt和4-1BB mRNA的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4-1BB和4-1BBL 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455 0,P<0.05)。结论RORγt和4-1BB/4-1BBL在OLP的发病中起了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γt 4-1BB 4-1BBL 口腔扁平苔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吸烟与宁夏地区汉族、回族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3
8
作者 向伟 迟昊 +3 位作者 薛中淇 张雯 盛迅伦 庄文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34-540,共7页
背景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引起中心视力进行性退变的一类遗传病.研究证明,在不同群体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l(VEGFR1)基因多态性和AMD的发生有关联,但这些结果在不同的种族和地区却不相同. 目的 探讨VEGFR1基因单核苷酸多... 背景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引起中心视力进行性退变的一类遗传病.研究证明,在不同群体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l(VEGFR1)基因多态性和AMD的发生有关联,但这些结果在不同的种族和地区却不相同. 目的 探讨VEGFR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及吸烟与宁夏地区汉族、回族AMD的关联.方法 本研究采取病例对照关联分析的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5年6月宁夏地区无亲缘关系的AMD患者432例作为AMD组,其中汉族325例,回族107例,并纳入同期中度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06例作为对照组,其中汉族698例,回族208例.采集所有受检者静脉血5 ml,提取全基因组DNA,筛选出VEGFR1基因上rs2281827、rs3936415、rs7337610、rs7981680、rs9554320、rs9554322、rs9582036和rs9943922共8个标签SNPs,利用MassARRAYTM飞行时间质谱系统对受检者各SNPs基因型进行分型.采用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和比较汉族与回族AMD患者各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分布情况.结果 宁夏地区汉族与回族AMD组与对照组间年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汉族:P=0.000;回族:P=0.009);汉族AMD组与对照组间吸烟患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吸烟是宁夏地区汉族AMD发病的风险因素[优势比(OR)=2.622,95%可信区间(CI):1.899 ~3.619].汉族和回族间AMD患者各SNPs位点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种族AMD组与对照组间rs7337610和rs9554322SNPs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在汉族AMD组与对照组间rs9582036和rs9943922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回族AMD组与对照组间rs7337610、rs9554322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其中rs7337610的C等位基因是汉族和回族AMD发病的保护因素(OR=0.354,95% CI:0.288 ~0.435;OR=0.446,95%CI:0.315 ~0.632),而rs9554322位点的C等位基因是汉族和回族AMD发病的危险因素(OR=1.671,95% CI:1.234~2.262;OR=3.661,95% C1:2.156~6.218),rs9582036位点A等位基因是汉族AMD患病的危险因素(OR=1.477,95% CI:1.124 ~1.940). 结论 吸烟是宁夏汉族人群AMD发病的独立环境危险因素.rs9554322和rs7337610 SNPs与汉族和回族AMD发病有关联,而rs9582036及rs9943922 SNPs仅与汉族AMD发病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基因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民族 苷酸多态性/基因 危险因素 优势比 遗传易感性疾病 等位基因 吸烟/不利影响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_(1A)-肾上腺素能受体与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活化T细胞核因子2稳定共表达细胞的构建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晓璇 李玉蕾 +1 位作者 周培岚 苏瑞斌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87-594,共8页
目的建立α_(1A)-肾上腺素能受体(α_(1A)-AR)与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标记的活化T细胞核因子2(NFAT2)稳定共表达细胞。方法①将pcDNA3.1-α_(1A)-AR-3×FLAG重组质粒转染至U2OS-EGFPNFAT2细胞,经潮霉素B(Hygro-B)200 mg·L^... 目的建立α_(1A)-肾上腺素能受体(α_(1A)-AR)与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标记的活化T细胞核因子2(NFAT2)稳定共表达细胞。方法①将pcDNA3.1-α_(1A)-AR-3×FLAG重组质粒转染至U2OS-EGFPNFAT2细胞,经潮霉素B(Hygro-B)200 mg·L^(-1)压力筛选后加入α_(1A)-AR激动剂去甲肾上腺素(NE,10μmol·L^(-1))孵育30 min,通过高内涵筛选系统检测细胞核内绿色荧光强度,验证EGFP-NFAT2核转位,筛选得到稳定表达α_(1A)-AR的U2OS-EGFP-NFAT2-α_(1A)-AR细胞。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该细胞和对照细胞U2OS-EGFP-NFAT2中α_(1A)-AR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③将U2OS-EGFP-NFAT2-α_(1A)-AR细胞接种于96孔板,分别加入NE(10^(-8)~10^(-5) mol·L^(-1))或α2-AR激动剂右美托咪定(DMED,10^^(-8.8)~10^(-5) mol·L^(-1))孵育30 min,通过高内涵筛选系统检测EGFP-NFAT2核转位。④将U2OS-EGFP-NFAT2-α_(1A)-AR细胞分为溶剂对照组、α1-AR拮抗剂萘派地尔(1μmol·L^(-1))组、NE(1μmol·L^(-1))组、萘派地尔+NE(各1μmol·L^(-1)共孵育)组、α2-AR拮抗剂阿替美唑(0.1μmol·L^(-1))组、DMED(0.1μmol·L^(-1))组、阿替美唑+DMED(各0.1μmol·L^(-1)共孵育)组和萘派地尔+DMED(萘派地尔1μmol·L^(-1)与DMED 0.1μmol·L^(-1)共孵育)组,药物孵育时间均为30 min,通过高内涵筛选系统检测EGFP-NFAT2核转位,验证该细胞α_(1A)-AR功能的特异性。结果①Hygro-B压力筛选得到58株U2OS-EGFP-NFAT2-α_(1A)-AR细胞,NE 10μmol·L^(-1)孵育后,其中50号细胞核内绿色荧光强度最强,故选定其为稳定共表达α_(1A)-AR和EGFPNFAT2的U2OS-EGFP-NFAT2-α_(1A)-AR细胞。②Western印迹法结果显示,U2OS-EGFP-NFAT2-α_(1A)-AR细胞可明显表达α_(1A)-AR蛋白,而对照细胞U2OS-EGFP-NFAT2中未见α_(1A)-AR蛋白表达。RT-qPCR结果显示,该细胞在传代5~20代内α_(1A)-AR mRNA均稳定表达,其表达水平为对照细胞的500~800倍。③NE或DMED使U2OS-EGFP-NFAT2-α_(1A)-AR细胞中EGFP-NFAT2核转位明显增加,半数有效浓度(EC50)分别为5.94×10^(-7)和6.15×10^(-8) mol·L^(-1)。④与溶剂对照组和萘派地尔组比较,NE组U2OS-EGFP-NFAT2-α_(1A)-AR细胞EGFP-NFAT2核转位明显增强(P<0.01),而萘派地尔+NE组EGFP-NFAT2核转位较NE组明显减弱(P<0.01)。与溶剂对照组和阿替美唑组比较,DMED组EGFP-NFAT2核转位明显增强(P<0.01),阿替美唑+DMED组EGFP-NFAT2核转位与DMED组比较无明显差别,而萘派地尔+DMED组EGFP-NFAT2核转位较DMED组明显减弱(P<0.01)。结论成功构建稳定共表达α_(1A)-AR和EGFP-NFAT2的U2OS-EGFPNFAT2-α_(1A)-AR细胞,可用于靶向α_(1A)-AR化合物筛选和受体分子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1A-肾上腺素能受体 活化T细胞因子2 转位 去甲肾上腺素 高内涵筛选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受体相关因子1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赖燕来 谢佐平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7-180,共4页
核受体相关因子 1(nuclearreceptor relatedfactor 1,Nurr1)是一种转录因子 ,属于核受体超家族成员 ,主要表达于中脑黑质与腹侧被盖区 ,作为基因转录调控蛋白而参与了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发育与存活、长时记忆、肝再生及炎症等多种生... 核受体相关因子 1(nuclearreceptor relatedfactor 1,Nurr1)是一种转录因子 ,属于核受体超家族成员 ,主要表达于中脑黑质与腹侧被盖区 ,作为基因转录调控蛋白而参与了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发育与存活、长时记忆、肝再生及炎症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本文总结和讨论了有关Nurr1的编码基因、分子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相关因子1 转录因子 多巴胺能神经元 生物学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17细胞及维甲酸相关核孤儿受体与HBV宫内感染的相关研究
11
作者 褚晓丹 陈萱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477-480,共4页
全世界约有20亿人曾感染过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其中慢性携带者达3.5亿~4亿[1]。我国HBV慢性携带者有近半数是由围产期母婴传播所致[2-3],而宫内感染是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HBV宫内感染是最终发展成乙肝表面抗原(HB... 全世界约有20亿人曾感染过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其中慢性携带者达3.5亿~4亿[1]。我国HBV慢性携带者有近半数是由围产期母婴传播所致[2-3],而宫内感染是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HBV宫内感染是最终发展成乙肝表面抗原(HBsAg) 慢性携带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重要因素[4-5]。在HBV感染过程中,病毒抗原如HBsAg、乙肝核心抗原(HBcAg)、乙肝e抗原(HBeAg)均可诱导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免疫应答,这对HBV感染的控制至关重要;而慢性患者病毒感染的持续和慢性化发展,是因其HBV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受损所致。既往研究[1]表明,发生HBV宫内感染的孕妇体内Th1/Th2细胞免疫失衡,即Th1细胞免疫下调,Th2细胞免疫反应增强,这是导致HBV宫内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以分泌白细胞介素(IL)17为特征的辅助T细胞——Th17细胞的发现,Th17/Treg细胞的平衡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Th17/Treg细胞间平衡的打破可能是多种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这将弥补既往Th1/Th2免疫效应模式的不足。近几年,维甲酸相关核孤儿受体(retinoid acidrelated orphan receptor gamma t,RORγt)作为Th17细胞的特异性转录因子也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近几年Th17细胞及其转录因子RORγt在HBV宫内感染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 TH17细胞 细胞因子 肝炎病毒 乙型 宫内传播 母婴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P-核糖基化样因子15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凃影叶 张洪江 +6 位作者 康淳 杜飞 崔佳慧 邵薇 袁志敏 王伟杰 杨康鹃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7期3469-3476,共8页
背景ADP-核糖基化样因子15(ARL15)基因rs4311394位点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基因rs7656250位点已被证实与血脂紊乱密切相关,而血脂紊乱作为糖尿病肾脏疾病(DKD)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是否与DKD存在相关... 背景ADP-核糖基化样因子15(ARL15)基因rs4311394位点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基因rs7656250位点已被证实与血脂紊乱密切相关,而血脂紊乱作为糖尿病肾脏疾病(DKD)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是否与DKD存在相关性尚未可知。目的探究ARL15、PGC-1α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DK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2019年于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和延吉市医院确诊的朝鲜族和汉族2型糖尿病(T2DM)患者393例(记为T2DM组)、DKD患者90例(记为DKD组),同期选取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进行单位体检的健康人268例〔记为糖耐量正常组(NGT组)〕。检测所有受试者生理、生化指标,采用单碱基延伸法检测ARL15、PGC-1α基因rs4311394、rs7656250位点基因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ARL15、脂联素蛋白水平。结果NGT组中汉族137例,朝鲜族131例;T2DM组中汉族205例,朝鲜族188例;DKD组中汉族55例,朝鲜族35例。NGT组汉族和朝鲜族人群ARL15基因rs4311394位点、PGC-1α基因rs7656250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ARL15基因rs4311394位点、PGC-1α基因rs7656250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ARL15、PGC-1α基因联合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PGC-1α基因rs7656250位点CT基因型受试者空腹血糖(FPG)水平高于CC、TT基因型受试者(P<0.05);携带PGC-1α基因rs7656250位点CT、TT基因型受试者脂联素低于CC基因型受试者,TT基因型受试者脂联素低于CT基因型受试者(P<0.05)。T2DM组患者脂联素低于NGT组(P<0.05);DKD组患者ARL15、脂联素高于NGT组、T2DM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RL15与脂联素呈正相关(rs=0.372,P<0.05)。结论ARL15、PGC-1α基因SNP与DKD不相关,但携带PGC-1α基因rs7656250位点CT、TT基因型人群的脂联素水平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脏疾病 ADP-糖基化样因子15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 多态性 苷酸 基因型 数据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受体相关转录因子1(Nurr1)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4
13
作者 胡镝 谢雪梅 张徽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31-236,共6页
目的探讨核受体相关转录因子1(Nurr1)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线栓法建立SD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MCAO/R),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阴性病毒组和Nurr1过表达组。过表达Nurr1后,采... 目的探讨核受体相关转录因子1(Nurr1)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线栓法建立SD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MCAO/R),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阴性病毒组和Nurr1过表达组。过表达Nurr1后,采用Longa改良神经功能评分法进行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体积,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微管相关蛋白2(MAP2)表达确定神经细胞损伤情况,相关试剂盒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脑组织皮质层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Bcl2相关凋亡调节子X(BAX)的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大鼠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面积、MDA含量、TNF-α、IL-1β和BAX蛋白表达明显增加;MAP2阳性神经细胞数量、SOD活性和Bcl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过表达Nurr1后,神经功能评分、大鼠脑梗死面积、MDA含量、TNF-α、IL-1β和BAX蛋白表达则明显降低;MAP2阳性神经细胞数量、SOD活性和Bcl2蛋白表达明显增高。结论Nurr1可能通过抗氧化、抑制炎症反应,阻断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介导的细胞凋亡,从而改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减轻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元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受体相关转录因子1(Nurr1) 炎症反应 细胞凋亡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联合核因子-κB激酶结合激酶1和干扰素刺激因子基因在介导DNA疫苗免疫中的作用
14
作者 宿凌恺 樊明文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672-674,共3页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联合核因子-κB激酶结合激酶1(TBK1)基因不但在DNA疫苗诱导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等特异性免疫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诱导固有免疫方面也有其独特的作用。干扰素刺激因子基因(STING)是由TBK1基因诱导Ⅰ型干扰...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联合核因子-κB激酶结合激酶1(TBK1)基因不但在DNA疫苗诱导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等特异性免疫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诱导固有免疫方面也有其独特的作用。干扰素刺激因子基因(STING)是由TBK1基因诱导Ⅰ型干扰素产生从而在固有免疫反应时不可缺少的组分。本文就TBK1和STING基因在介导DNA疫苗免疫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疫苗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联合因子-κB激酶结合激酶 固有免疫 干扰素刺激因子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受体辅活化子PNRC与孤儿核受体SF1相互作用位点的鉴定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彬 陈敏 +2 位作者 陈健 李渝萍 周度金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8-43,共6页
为了阐明核受体辅活化子 (proline richnuclearreceptorcoactivatorprotein ,PNRC)在孤儿核受体类固醇生成因子 1(steroidogenicfactor1,SF1)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 ,采用酵母双杂合分析、缺失突变技术和瞬时转染等研究方法鉴定了PNRC与... 为了阐明核受体辅活化子 (proline richnuclearreceptorcoactivatorprotein ,PNRC)在孤儿核受体类固醇生成因子 1(steroidogenicfactor1,SF1)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 ,采用酵母双杂合分析、缺失突变技术和瞬时转染等研究方法鉴定了PNRC与SF1的相互作用位点 .结果显示 ,PNRC中氨基酸 2 78~ 30 0区域是与SF1相互作用的位点 .该区域富含脯氨酸 ,其中有 1个SH3结合模体 (motif) ,单独的SH3模体不足以与SF1产生有效的相互作用 .瞬时转染分析表明 ,PNRC 2 70 32 7对野生型PNRC的辅激活功能具有负显性抑制效应 .研究结果表明 ,含SH3结合模体的PNRC 2 78 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辅活化子 PNRC 类固醇生成因子1 相互作用位点 孤儿受体SF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獐牙菜醇提物上调HepG2细胞膜转运蛋白MRP3、核转录因子SP1及核受体CPF、PXR表达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畅 李绍雪 +3 位作者 高宇 柴进 张全 陈文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08-1011,共4页
目的体外培养HepG2细胞观察川西獐牙菜醇提物(Swertia mussitii Franch)对多药耐药相关蛋白3(multidrug resistance protein 3,MRP3)、核转录因子SP1(specificity protein 1 transcription factor,SP1)及核受体孕烷X受体(pregnane X rec... 目的体外培养HepG2细胞观察川西獐牙菜醇提物(Swertia mussitii Franch)对多药耐药相关蛋白3(multidrug resistance protein 3,MRP3)、核转录因子SP1(specificity protein 1 transcription factor,SP1)及核受体孕烷X受体(pregnane X receptor,PXR)、CYP7A启动子结合因子(CYP7A promoter-binding factor,CPF)表达的影响。方法用MTT比色法检测川西獐牙菜醇提物的最佳作用浓度,再分别于0、12、24、48、72h刺激HepG2细胞,抽提细胞的RNA、总蛋白和核蛋白,采用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膜转运蛋白MRP3、转录因子SP1及核受体PXR、CPF在转录与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每个时间点设立阴性对照DMSO组和阳性对照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组。结果川西獐牙菜醇提物可显著诱导HepG2细胞膜转运蛋白MRP3的mRNA和蛋白水平的高表达,其作用强于UDCA(P<0.05)。川西獐牙菜醇提物也可明显上调核转录因子SP1及核受体PXR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作用强于UDCA。对CPF表达的上调作用与UDCA相当(P<0.05)。结论川西獐牙菜醇提物可刺激HepG2细胞膜转运蛋白MRP3上调,且有可能是通过核转录因子SP1及核受体PXR、CPF上调其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去氧胆酸 川西獐牙菜醇提物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3 转录因子SP1 CYP7A启动子结合因子 受体孕烷X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受体辅活化子PNRC与孤儿核受体SF1的相互作用有赖于SF1的AF-2功能结构域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彬 陈敏 +2 位作者 陈健 李渝萍 周度金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79-383,共5页
核受体辅活化子PNRC(proline richnuclearreceptorcoregulatoryprotein ,富含脯氨酸的核受体辅调节蛋白 )可通过含SH3结合模体的PNRC2 78 30 0区域与孤儿核受体类固醇生成因子 1(steroido genicfactor 1,SF1)相互作用 .激活功能 2 (act... 核受体辅活化子PNRC(proline richnuclearreceptorcoregulatoryprotein ,富含脯氨酸的核受体辅调节蛋白 )可通过含SH3结合模体的PNRC2 78 30 0区域与孤儿核受体类固醇生成因子 1(steroido genicfactor 1,SF1)相互作用 .激活功能 2 (activationfunction 2 ,AF 2 )结构域在核受体配体依赖性转录激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探讨AF 2结构域在SF1转录激活中的作用机制 ,采用酵母双杂合分析、缺失突变技术和瞬时转染等研究方法考察了AF 2结构域对SF1反式激活功能及SF1与PNRC相互作用的影响 .SF1的反式激活功能有赖于AF 2结构域 ,其机制是SF1AF 2结构域的突变严重影响了SF1与PNRC的有效相互作用 ,并消除了PNRC对SF1反式激活功能的辅激活作用 .结果表明 ,SF1与PNRC的相互作用有赖于A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辅活化子PNRC 孤儿受体SF1 相互作用 AF-2功能结构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受体-α、核因子-κB、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1β在慢性皮炎中的表达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玲 何威 +4 位作者 黎智 吴军 林自华 何云志 黄海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91-293,共3页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receptor,GR)-α、核因子(NF)-κB、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IL)-1β在慢性皮炎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慢性皮炎与正常对照皮肤中GR-α、NF-κB、TNF-α及IL-...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receptor,GR)-α、核因子(NF)-κB、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IL)-1β在慢性皮炎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慢性皮炎与正常对照皮肤中GR-α、NF-κB、TNF-α及IL-1β的表达及其分布。结果:GR-α在慢性皮炎组与正常对照组皮肤中阳性表达的分布情况一致,GR-α不但在表皮呈弥漫性表达,还可表达于汗腺及汗管、真皮成纤维细胞、微血管内皮细胞及其周围的一些细胞成分。然而,与正常对照皮肤相比,GR-α在慢性皮炎皮损角质形成细胞及真皮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明显减弱。NF-κB在慢性皮炎组与正常对照组皮肤中阳性表达主要分布在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中,在正常对照组皮肤中均为胞质表达,而在慢性皮炎组中为胞质表达和(或)胞核均有表达。TNF-α及IL-1β在慢性皮炎与正常对照皮肤角质形成细胞胞质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为弱阳性反应。结论:慢性皮炎皮损区角质形成细胞中GR-α的表达下调有可能会影响皮损局部的抗炎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炎 慢性 角质形成细胞 糖皮质激素受体 因子-KB 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表达环状RNA孤儿核受体4A1(circNR4A1/Hsa-circ-0026352)抑制MCF-7乳腺癌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旭 纳玮 +5 位作者 田进海 黄琦 于晶晶 王嘉 马荣 王立斌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09-1117,共9页
目的环状RNA Hsa-circ-0026352(circNR4A1)在乳腺癌患者组织、外周血、细胞系中的相对表达及其对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人circRNA芯片筛选在乳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差异表达的circRNA,通过实时定量PCR验证circNR4A1在15对乳腺... 目的环状RNA Hsa-circ-0026352(circNR4A1)在乳腺癌患者组织、外周血、细胞系中的相对表达及其对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人circRNA芯片筛选在乳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差异表达的circRNA,通过实时定量PCR验证circNR4A1在15对乳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40例患者及40例健康人群外周血以及MCF-7、HCC-1937、MDA-MB-231、T-47D人乳腺癌细胞及MCF-10A人乳腺上皮细胞的表达。使用circPrimer 1.2软件绘制circRNA结构图,使用环状RNA交互作用组(Circular RNA interactome)数据库预测circRNA结合的miRNA和RNA-蛋白结合位点,通过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进行circRNA生物学功能预测。构建circNR4A1过表达载体并转染MCF-7细胞,采用CCK-8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乳腺癌细胞增殖、Hoechst33258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实时定量PCR检测癌细胞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EK/ERK)信号通路因子K-RAS、MEK、ERK,凋亡相关基因B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因子2(Bcl2)、B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因子2关联凋亡因子X(BAX)、B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因子2细胞死亡激活子(BAD)、胱天蛋白酶3(caspase-3)等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MEK、ERK、Bcl2、BAD、caspase-3蛋白水平。结果circNR4A1(Hsa-circ-0026352)在乳腺癌组织、外周血、乳腺癌细胞系中表达显著低于癌旁组织、健康人群外周血、人乳腺上皮细胞。在MCF-7细胞中过表达circNR4A1能够抑制癌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于G1/S期,并抑制MEK、ERK、Bcl2蛋白表达,促进BAD、caspase-3蛋白表达。结论circNR4A1/Hsa-circ-0026352在乳腺癌细胞中低表达,过表达circNR4A1能够显著抑制MCF-7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状RNA 乳腺癌 环状RNA孤儿受体4A1(circNR4A1)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LP1/MNAR:一种新的核受体辅助调节因子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麟 赵琳 +2 位作者 孙宏丽 金万宝 魏敏杰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5-228,共4页
脯氨酸-谷氨酸-亮氨酸富集蛋白1/雌激素受体非基因组活性辅助调节因子(proline-,glutamic acid-,leucine-rich protein 1/modulator of nongenomic activity of estrogen receptor,PELP1/MNAR)是一种新近发现的核受体辅助活化因子,具有... 脯氨酸-谷氨酸-亮氨酸富集蛋白1/雌激素受体非基因组活性辅助调节因子(proline-,glutamic acid-,leucine-rich protein 1/modulator of nongenomic activity of estrogen receptor,PELP1/MNAR)是一种新近发现的核受体辅助活化因子,具有较为复杂的分子结构,在多种组织中广泛表达。与先前发现的核受体辅助调节因子不同的是:作为一种支架蛋白,PELP1/MNAR既参与核受体调控靶基因转录的基因组作用,又参与了核受体激活激酶信号系统的非基因组作用,并且可能在核受体信号与生长因子信号串话(cross talk)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的研究表明,PELP1/MNAR在乳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等激素依赖性肿瘤中均有异常表达和分布,在激素依赖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耐药形成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可望成为内分泌依赖性肿瘤治疗的一个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脯氨酸-谷氨酸-亮氨酸富集蛋白1 雌激素受体非基因组活性辅助调节因子 受体辅助调节因子 激素依赖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