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孟加拉湾风暴对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极端降水过程的水汽输送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官晓军 范能柱 +3 位作者 李婷婷 庄瑶 鲍瑞娟 林晖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60,共15页
基于1979—2020年孟加拉湾风暴(以下简称孟湾风暴)最佳路径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和前汛期华南地区持续性极端降水过程(PEPE)个例,采用HYSPLIT模式和Fuzzy c-means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影响PEPE的孟湾风暴活动特征及其水汽输送特征,研... 基于1979—2020年孟加拉湾风暴(以下简称孟湾风暴)最佳路径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和前汛期华南地区持续性极端降水过程(PEPE)个例,采用HYSPLIT模式和Fuzzy c-means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影响PEPE的孟湾风暴活动特征及其水汽输送特征,研究影响其水汽输送机制的大尺度环流因子。结果表明:(1)与全年相比,前汛期孟湾风暴生命期偏长且强风暴比例更高,风暴持续时间和华南地区降水呈明显正相关。约1/3前汛期孟湾风暴对华南地区PEPE产生重要影响,此类风暴强度更强且持续时间更长。(2)受孟湾风暴影响的PEPE其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的南支和北支水汽输送通道以及西太洋副热带高压西侧的偏南气流,尤其是南支水汽输送通道使华南地区南边界的水汽辐合显著加强。未造成PEPE的孟湾风暴以北支水汽输送通道为主。(3)从大尺度环流上看,孟湾风暴活动引起的气旋性异常环流和高、中、低层天气系统的配合有利于发生PEPE,其水汽输送机制的关键环流因子是中南半岛以南的南亚次大陆区域偏强的越赤道偏西气流,该支气流起到了衔接孟加拉湾和中国南海水汽的作用,建立起南支水汽输送通道。以上研究结果加深了孟湾风暴对华南前汛期PEPE影响的认识,关注前汛期孟湾风暴的活动和关键环流因子的发展演变是PEPE监测、预测的新着眼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湾风暴 华南前汛期 持续性极端降水过程 水汽输送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孟加拉湾风暴Sitrang影响西藏东部强雨雪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2
作者 旦增冉珍 余燕群 +1 位作者 赤曲 奚凤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12期112-114,307,共4页
利用MICAPS常规气象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TBB资料,通过环境场和中尺度特征分析了孟加拉湾风暴“西特朗”对西藏东部强雨雪的影响。结果表明:孟湾风暴“西特朗”登陆后减弱为热带低压,热带低压云系与南支槽前云系共同发展,影响高原南部... 利用MICAPS常规气象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TBB资料,通过环境场和中尺度特征分析了孟加拉湾风暴“西特朗”对西藏东部强雨雪的影响。结果表明:孟湾风暴“西特朗”登陆后减弱为热带低压,热带低压云系与南支槽前云系共同发展,影响高原南部,再配合500 hPa上的短波槽、西南中低空急流和副高稳定少动,加之700 hPa干线和地面辐合线的触发,有利于天气尺度的发展,并且风暴外围持续中低空西南急流的暖舌配合,为强雨雪天气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能量;相对湿度≥90%的高湿区从200 hPa向下伸展至近地面,500~200 hPa附近为上升区,较强的垂直速度配合水汽条件,有利于强雨雪的出现;水汽的主要来源是孟加拉湾,强雨雪区上空有明显的水汽通量散度辐合,水汽通量较大的区域演变明显,与强雨雪落区相对应并且位于假相当位温等值线密集区,中心数值达68℃,低纬孟湾风暴附近有72℃的低能中心补充能量,说明有明显的能量锋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湾风暴 西藏 强雨雪 南支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加拉湾风暴时空分布和活动规律统计特征 被引量:49
3
作者 段旭 陶云 +2 位作者 寸灿琼 郭世昌 吕林宜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34-641,共8页
利用1945—2006年JTWC公布的孟加拉湾风暴资料,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孟加拉湾热带气旋(下称孟湾TC)生成个数年平均约为8.12个,全年均有发生,其中2~3月最少,之后开始增加,10月达到峰值;与孟湾TC不同,孟加拉湾热带风暴(下称孟... 利用1945—2006年JTWC公布的孟加拉湾风暴资料,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孟加拉湾热带气旋(下称孟湾TC)生成个数年平均约为8.12个,全年均有发生,其中2~3月最少,之后开始增加,10月达到峰值;与孟湾TC不同,孟加拉湾热带风暴(下称孟湾TS)呈双峰型分布,峰值为5月和9~10月。从孟湾TS的强度上看,达到H4标准的超级强风暴1971—1986年仅出现1次,而1987—2006年则出现了8次。孟湾TS生成位置、平均维持时间和最长维持时间的月际变化均呈双峰型分布,4~5月和10~11月为峰值。孟湾TS的生成位置10~11月峰值大于4~5月,而平均维持时间和最长维持时间则是4~5月峰值大于10~11月。孟湾TC登陆方向大部分为西北或偏西路径,占56.7%。孟湾TS登陆方向与TC有一些不同,主要差异是西北路径和未登陆次数减少,偏西和东北路径增加。由于4~5月是孟湾TS东北路径登陆的一个峰值,因此,与云南雨季开始期关系密切,对云南初夏降水影响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湾风暴 时空分布 统计特征 风暴登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加拉湾风暴引发云南初夏强降水初探 被引量:13
4
作者 梁红丽 许美玲 +1 位作者 吕爱民 段旭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40-1250,共11页
利用JTWC、NCEP/NCAR再分析资料、TRMM变分同化资料,对2000-2010年初夏孟加拉湾风暴过程中,有、无冷空气配合时对云南强降水的不同作用进行了合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初夏影响云南强降水的孟加拉湾风暴,均在孟加拉国东南部、缅甸中北部... 利用JTWC、NCEP/NCAR再分析资料、TRMM变分同化资料,对2000-2010年初夏孟加拉湾风暴过程中,有、无冷空气配合时对云南强降水的不同作用进行了合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初夏影响云南强降水的孟加拉湾风暴,均在孟加拉国东南部、缅甸中北部沿海一带登陆,其中约78%强降水都是在风暴登陆以后产生的。除东部边缘外,云南大部分地区都易受孟加拉湾风暴影响,当有冷空气作用时,云南大到暴雨的范围更广、强度更强,环流的演变与风暴强降水区密切相关。进一步对比分析表明,当无冷空气配合时,强降水当天南风明显增强,且最大风速中心随高度向北倾斜,垂直风切变小,湿层深厚,风暴暖湿气流带来的对流不稳定是滇西产生强降水的重要原因,此外地形强迫抬升也起着重要作用。当有冷空气配合时,强降水开始时刻,沿着云南地形有一向北倾斜的θse密集带,倾斜等熵面南侧有暖湿风暴云团向北倾斜上滑,而北端对流层中低层为干冷气流,它们在倾斜的等熵面上交汇,偏向暖湿气流区存在向北倾斜的上升运动区,强降水过程中,北端锲入气流更为干冷,与开始时刻相比,上升运动更为陡立;湿位涡方面,滇南北侧高层有高值湿正压项MPV1沿着倾斜的等熵面向降水区下传,下滑冷空气的强迫加强了南侧暖湿气流的上滑,同时,强降水以北的高层有MPV2负值中心沿θse等值线密集带从对流层高层倾斜侵入对流层低层,冷暖空气在对流层中低层相遇,产生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导致滇中以南地区出现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湾风暴 云南强降水 冷空气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支槽与孟加拉湾风暴结合对一次高原暴雪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46
5
作者 索渺清 丁一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33-1047,共15页
利用NCEP/NcAR逐6 h 1°×1°。再分析资料与常规和非常规观测资料,对2007年11月云南德钦高原暴雪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研究,探讨南支槽与孟加拉湾风暴结合对高原东南部强烈天气的影响过程。结果表明:(1)在南支槽和孟加拉湾风... 利用NCEP/NcAR逐6 h 1°×1°。再分析资料与常规和非常规观测资料,对2007年11月云南德钦高原暴雪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研究,探讨南支槽与孟加拉湾风暴结合对高原东南部强烈天气的影响过程。结果表明:(1)在南支槽和孟加拉湾风暴结合的天气尺度条件下,槽前偏南风低空急流受高原大地形阻挡产生的高原切变线是高原暴雪的直接影响系统;(2)由于地形和冷空气的作用,上升运动向北倾斜使高原对流层中上层首先出现上升运动,整层上升运动在高原切变线和次级环流上升支的共同作用下强烈发展。孟加拉湾风暴北上与南支槽结合、高原切变线北移和风暴低压临近使德钦上升运动出现三次增强;(3)南支槽前偏南风低空急流向北输送水汽,部分水汽被抬升到高空,部分水汽绕过高原东南角向下游输送。高空水汽经高原上空沿着高空西风急流向下游远距离输送。高、低空水汽通道不重合往往会影响高原及其下游强降水落区的预报。受高空水汽输送影响,高原东南部纵向岭谷区具有高层大气最先增湿的特征,近地层水汽通量长时间强烈辐合有利于高原暴雪的形成;(4)上游冷空气沿南支西风到达孟加拉湾,促使南支槽加深和维持有利于引导盂加拉湾风暴北上,南支槽前偏南风低空急流把暖湿空气输送上高原,同时横槽转竖冷空气从高原南下,冷暖空气在德钦交汇形成强锋区也是暴雪产生的一个有利条件。(5)高原暴雪的锋区结构具有中纬度锋面天气特征,在暴雪发生的锋区附近,满足倾斜位涡发展和条件性对称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支槽 孟加拉湾风暴 高原暴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加拉湾风暴对高原地区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19
6
作者 段旭 段玮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0,共10页
利用卫星遥感数据TRMM(3B42)与地面观测数据变分订正后的降水量资料、TBB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1998 2010年25个孟加拉湾风暴的登陆路径、强度、冷空气入侵及大气季节变化对高原地区降水的影响进行了分类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 利用卫星遥感数据TRMM(3B42)与地面观测数据变分订正后的降水量资料、TBB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1998 2010年25个孟加拉湾风暴的登陆路径、强度、冷空气入侵及大气季节变化对高原地区降水的影响进行了分类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孟加拉湾风暴是造成高原地区降水的重要天气系统,最活跃的时段集中在5月和10 11月,对高原地区的影响主要以降水为主;(2)在孟加拉湾风暴登陆的3条路径中,东北路径对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影响最大,西北路径登陆风暴主要影响青藏高原南部地区,偏西路径登陆风暴对高原地区影响最小;(3)东北路径登陆风暴,热带风暴强度比飓风强度给高原地区带来更强的降水,而西北路径飓风强度风暴的影响较大;(4)当东北路径孟加拉湾风暴与云贵高原地区冷空气相遇时,其降水量比无冷空气配合时大2个等级;(5)孟加拉湾风暴活动时段存在5月和10 11月两个峰值,因季节性的大气环流(引导气流)和水汽输送(强弱)以及热带气旋生成基本条件的不同,导致了高原地区降水程度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湾风暴 高原地区 降水 风暴路径 风暴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孟加拉湾风暴影响云南降水差异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许美玲 梁红丽 +1 位作者 段旭 陈小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29-1239,共11页
利用关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提供的北印度洋热带风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云南125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选取两次秋季强孟加拉湾风暴个例,对其移动路径和影响云南降水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孟加拉湾风暴的强度相近,移动... 利用关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提供的北印度洋热带风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云南125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选取两次秋季强孟加拉湾风暴个例,对其移动路径和影响云南降水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孟加拉湾风暴的强度相近,移动路径和登陆位置不同,受其影响云南降水在强度和范围上存在明显差异。200 hPa南压高压位置、引导气流的差异导致了孟加拉湾风暴移动路径和登陆位置不同;孟加拉湾风暴环流与冷空气相互作用是产生云南强降水的重要机制;低层孟加拉湾风暴东侧西南大风区的移动对降水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将风暴中大量的水汽和能量输送到云南,另一方面大风区的风速辐合有助于维持必要的动力学条件。受500 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脊点和低层西南风强度的影响,水汽输送、辐合强度和维持时间存在差异,高低空不同的环流形势配置导致了风暴影响云南降水的动力结构、垂直运动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而这些差异是两次孟加拉湾风暴造成云南不同降水分布特征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湾风暴 降水差异 成因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峰”期孟加拉湾风暴对西南水汽输送的贡献 被引量:4
8
作者 段旭 张瑾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26-534,共9页
5月和10~11月是孟加拉湾风暴活动的两个“峰值”期,风暴对西南水汽输送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2001~2010年10年的JTWC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re)风暴资料和NCEP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NCAR (Nati... 5月和10~11月是孟加拉湾风暴活动的两个“峰值”期,风暴对西南水汽输送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2001~2010年10年的JTWC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re)风暴资料和NCEP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NCAR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1°×1°再分析资料,研究风暴“双峰”期对西南水汽输送的贡献,结果表明:风暴水汽向北输送最强,其次是向东输送,其它方向的输送较弱;在风暴中心区域及西南水汽通道,各层和整层的通量均大于气候平均值,风暴的西南水汽输送特征显著;两个“峰值”期风暴的经向水汽输送比纬向几乎大一倍,5月“峰值”期孟加拉湾风暴在西南方向的实际水汽输送总量约是10~11月的2倍,孟加拉湾风暴前“峰值”期(5月)对水汽输送的影响大于后“峰值”期(10~11月),孟加拉湾风暴是5月西南水汽输送的主要系统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湾风暴 西南水汽输送 “双峰”期 平均贡献率 实际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夏孟加拉湾风暴活动期间青藏高原大气环流的异常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柳龙生 李英 王蕾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68-376,共9页
利用1979-2013年美国关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孟加拉湾热带气旋数据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发布的2.5°×2.5°再分析资料、0.5°×0.5°降水格点资料,分析了35年初夏(5... 利用1979-2013年美国关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孟加拉湾热带气旋数据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发布的2.5°×2.5°再分析资料、0.5°×0.5°降水格点资料,分析了35年初夏(5月)17个北上孟加拉湾风暴活动期间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降水、大气环流、水汽和热量收支及其气候异常特征,探讨孟加拉湾风暴活动对青藏高原大气环流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初夏孟加拉湾风暴活动期间,我国降水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南侧、西南和华南地区,并相对于初夏气候平均表现为正异常。风暴北上过程伴随南亚高压北上,南支槽加深,青藏高原切变系统活跃等环流特征。与初夏平均相比,青藏高原东南部大气上升运动异常增强。同时受北上孟加拉湾风暴水汽和热量输送影响,该区域视热源和视水汽汇呈正异常区,而风暴影响下垂直运动增强是其热量和水汽收支异常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湾风暴 青藏高原 大气环流 异常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加拉湾风暴影响下玉树地区一次大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玉洁 魏永亮 +1 位作者 解文璇 李云霞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第2期196-197,共2页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卫星云图及物理量场资料,对于孟加拉湾风暴影响形成的2008年10月26—28日玉树地区的大范围大到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 h Pa高空图上中高纬地区呈两槽一脊型,低纬地区孟加拉湾风暴发展旺盛并不断北上高...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卫星云图及物理量场资料,对于孟加拉湾风暴影响形成的2008年10月26—28日玉树地区的大范围大到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 h Pa高空图上中高纬地区呈两槽一脊型,低纬地区孟加拉湾风暴发展旺盛并不断北上高原,玉树地区受巴尔喀什湖槽底西北气流与南支槽前西南气流形成的高原切变线影响;高低空散度、涡度场配置为低空辐合、高空辐散,有利于降水天气过程的出现;造成此次强降雪天气的水汽来源于孟加拉湾地区;假相当位温的大值区对应暴雪区,对于暴雪天气的预报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到暴雪 孟加拉湾风暴 成因分析 青海玉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加拉湾风暴费林(1302)对藏南一次暴雪过程的影响分析
11
作者 柳龙生 李英 赵毅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079-1085,共7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地面加密观测资料、日本气象厅卫星TBB资料和NCEP/NCAR 1°×1°FNL资料,对2013年10月发生在西藏南部(简称藏南)的一次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盂加拉湾风暴费林北上残余云系的影响是这次暴雪天气... 利用中国气象局地面加密观测资料、日本气象厅卫星TBB资料和NCEP/NCAR 1°×1°FNL资料,对2013年10月发生在西藏南部(简称藏南)的一次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盂加拉湾风暴费林北上残余云系的影响是这次暴雪天气产生的重要原因。(2)不同于风暴与高原南侧南支槽结合产生影响的典型环流形势,"费林"与其东侧高压环流形成的偏南低空急流是其北上影响藏南的有利大气环流背景。(3)"费林"不仅通过偏南低空急流向藏南输送不稳定能量,而且通过自身强烈的抬升运动,为暴雪提供有利的动力和热力条件。(4)风暴与青藏高原西侧冷空气交汇产生的锋生以及青藏高原地形的强迫抬升,也加强了暴雪的动力条件。(5)这次暴雪过程的不稳定能量主要源于风暴的平流输送,藏南高海拔、干冷下垫面和低0℃层高度是暴雪持续发生的一个有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湾风暴 西藏南部 暴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加拉湾风暴Mala登陆期间地形敏感试验
12
作者 王曼 段旭 +2 位作者 李华宏 刘建宇 符睿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86-495,共10页
孟加拉湾是全球8个热带气旋易发生的地区之一。孟加拉湾风暴向偏北和偏东方向移动,会对中国青藏高原和西南地区形成重大影响,而孟加拉湾风暴的移动方向受到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大地形的影响很大。为了分析大地形对孟加拉湾风暴路径、结... 孟加拉湾是全球8个热带气旋易发生的地区之一。孟加拉湾风暴向偏北和偏东方向移动,会对中国青藏高原和西南地区形成重大影响,而孟加拉湾风暴的移动方向受到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大地形的影响很大。为了分析大地形对孟加拉湾风暴路径、结构变化和降水分布的作用和影响,文中利用WRF模式对2006年4月29—30日孟加拉湾风暴Mala的登陆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模拟风暴中心的路径和强度与实况虽有一定误差,但移动趋势均为东北方向,强度误差较小,表明WRF模式对本个例的模拟可以参考。通过不同地形高度敏感试验,分析风暴在登陆前后分别在全地形、半地形和零地形高度情况下的移动路径和速度、环流结构、动力结构以及在云南省产生的降水分布和强度。结果表明:风暴登陆前,大地形对风暴结构有间接影响,使高层出现倾斜。在风暴登陆过程中,地形的阻挡和摩擦作用能较明显影响风暴的移动路径和速度。风暴登陆后,地形抬升使风暴强度减弱,移动速度加快;结构由基本对称变为非对称,且斜压结构明显。地形对降水存在双重作用,一方面地形抬升使风暴产生的降水增加,另一方面地形摩擦使风暴强度减弱从而减少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湾风暴 WRF模式 地形敏感试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夏孟加拉湾风暴对藏东雨季开始期的影响
13
作者 卓永 边琼 +1 位作者 黄鹏 王腾 《农业灾害研究》 2022年第8期115-117,共3页
利用2000—2020年降水资料,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孟加拉湾风暴资料,在计算藏东12个站点的雨季开始期的基础上,分析孟湾风暴的活动特征以及对雨季开始期关系、对初夏孟湾风暴造成高原降水的环流进行分型、分析初夏孟湾风暴影响下的藏... 利用2000—2020年降水资料,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孟加拉湾风暴资料,在计算藏东12个站点的雨季开始期的基础上,分析孟湾风暴的活动特征以及对雨季开始期关系、对初夏孟湾风暴造成高原降水的环流进行分型、分析初夏孟湾风暴影响下的藏东雨季水汽轨迹。结果表明:初夏孟加拉湾热带气旋移动方向、路径特征可以将风暴分为北上、西北移、东北移、转向4种类型;影响藏东雨季开始期的初夏孟加拉湾风暴源地大致位置为4°N~18°N、81°E~94°E,环流形势以切变线与孟湾低值系统相结合型为主;孟湾风暴影响下的强降水过程水汽轨迹以偏南方向为主,水汽主要来源于印度洋、孟加拉湾、阿拉伯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东雨季 孟加拉湾风暴 初夏强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夏孟加拉湾地区风暴活动与季风爆发早晚的关系及其前兆信号 被引量:4
14
作者 晏红明 王灵 +3 位作者 陈艳 杨坤琳 金燕 刘佳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5-156,共12页
孟加拉湾风暴(简称孟湾风暴)和孟加拉湾夏季风(简称孟湾夏季风)是初夏活动于孟加拉湾(简称孟湾)地区的两个重要环流系统,对中国西南地区的天气气候和亚洲夏季风的季节进程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为了进一步认识两个环流系统活动异常的特征... 孟加拉湾风暴(简称孟湾风暴)和孟加拉湾夏季风(简称孟湾夏季风)是初夏活动于孟加拉湾(简称孟湾)地区的两个重要环流系统,对中国西南地区的天气气候和亚洲夏季风的季节进程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为了进一步认识两个环流系统活动异常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从气候角度出发初步分析了两者活动的相互联系及其影响的前兆信号因子和环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两者有一定的联系,孟湾夏季风爆发偏早时孟湾风暴活动时间偏早且活动频数偏多,反之,风暴活动时间偏晚且活动频数偏少。初夏两个系统的异常活动与前期环流变化密切联系,由于孟湾夏季风爆发早晚与大尺度环流的季节转换有关,爆发早晚其前期的环流变化有十分显著的差异,对流层低层赤道印度洋异常西风(东风)和孟湾异常气旋(反气旋)活动,以及对流层高层东亚持续稳定的异常反气旋(气旋)是孟湾夏季风爆发偏早(偏晚)的重要前兆信号特征,而这些异常环流变化为孟湾风暴的生成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不利)的环流背景条件。进一步分析发现,前期冬季1月赤道太平洋地区西暖东冷的海温异常分布对后期2-4月孟湾区域异常气旋环流的生成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其中赤道西北太平洋异常暖海温的变化有利于在其西北侧南海南部激发异常气旋环流,而赤道太平洋西暖东冷的海温差异对赤道印度洋异常西风的加强及其南北两侧气旋对的发展西移有重要作用,是影响孟湾区域气旋性环流发生发展的重要外强迫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湾风暴 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 前兆信号因子 孟加拉湾气旋性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夏季风爆发前后西北太平洋和孟加拉湾热带气旋活动统计特征 被引量:8
15
作者 任素玲 刘屹岷 吴国雄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37-849,共13页
亚洲夏季风爆发始于孟加拉湾,然后向中国南海和印度次大陆扩展,其过程约持续1个月。各地区夏季风爆发时间呈明显的年际变化。利用热带气旋资料和气象再分析资料,统计了1951—2010年孟加拉湾和中国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 亚洲夏季风爆发始于孟加拉湾,然后向中国南海和印度次大陆扩展,其过程约持续1个月。各地区夏季风爆发时间呈明显的年际变化。利用热带气旋资料和气象再分析资料,统计了1951—2010年孟加拉湾和中国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孟加拉湾气旋风暴活动和夏季风爆发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过程中,共有36a出现孟加拉湾气旋风暴,并且夏季风爆发偏早年出现风暴的几率最高,为80%。在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偏早、正常和偏晚3种类型中,孟加拉湾风暴活动频率高峰期多出现在夏季风爆发前后几天内。并且在孟加拉湾风暴活动频率高峰出现前期,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最先出现活动频率高峰。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前有40%—50%的年份西北太平洋出现热带气旋活动,其中,夏季风爆发偏早年,爆发前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跃的时间偏早(4月第2候),且多活动在中国南海和菲律宾附近;爆发正常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跃的时间为4月第4候,多活动在略偏东的海域;爆发偏晚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跃的时间为5月初,活动区域最偏东。中国南海夏季风爆发过程中,60a中共有29a西北太平出现热带气旋,其中爆发偏早和正常年出现热带气旋的频率较高,并且热带气旋多出现在爆发当日和爆发后一段时间。整体来看,亚洲夏季风爆发前,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频率最先开始增强,然后孟加拉湾风暴开始活跃并伴随着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夏季风爆发偏早和正常年,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再次增强,中国南海夏季风爆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夏季风爆发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 孟加拉湾风暴 统计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