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观念因何而变?子女性别与父母对孝道伦理的认同
- 1
-
-
作者
余家庆
胡安宁
薛森
-
机构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
-
出处
《社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3-233,共31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2VRC140)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1年度一般项目(GD21CYJ09)
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2024A1515010289)的资助。
-
文摘
虽然孝道研究通常侧重于关注从子女到父母的向上关系,但代际之间的联系往往是双向的。父母对孝道伦理的认同变化不仅凸显了对子女的角色期待,也是厘清中国传统孝道总体变迁的重要切入点。本文提出一个与性别角色相关的家庭分析框架,揭示了中国孝道变迁的微观基础与现实脉络,并基于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CFPS)的2014年数据,利用头胎性别的外生特征,识别子女性别对亲代双元孝道认同的因果效应。研究发现,平均而言,生女儿的父母在权威型孝道观念认同上低于生儿子的父母,但对相互型孝道观念的认同相对更高。一方面,女儿婚后的“从夫居”安排改变了家庭的代际同住模式,进而削弱了父母对权威型孝道的伦理认同;另一方面,在父母生病时,成年女儿更可能提供照料支持,这种代际互动满足了父母对亲情的情感期待,促进了父母对相互型孝道的伦理认同。生育率下降与独生女家庭比重的上升推动了家庭子女性别结构的变化,这一变化是解释中国孝道伦理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
-
关键词
孝道变迁
双元孝道
子女性别
角色期待
生育转型
-
Keywords
transformation of filial piety
dual filial piety model
children’s gender
role expectation
fertility transition
-
分类号
C913.11
[经济管理]
B823.1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孝道:理论、测量、变迁及与相关变量的关系
被引量:35
- 2
-
-
作者
傅绪荣
汪凤炎
陈翔
魏新东
-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
出处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93-304,共12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2年度重大项目(12JJD880012)
江苏"2011计划":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成果
-
文摘
孝道是一套子女以父母为对象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的组合。近10余年来孝道研究领域在理论建构、测量工具的开发、孝道变迁研究以及其与相关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上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未来研究的关键在于建构孝道多元模型,不断完善孝道测量工具,采用系统化思维、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改进研究质量,更加关注孝道与积极心理变量的关系。
-
关键词
孝道
孝道测量
孝道变迁
孝道双元模型
-
Keywords
filial piety
measurement of filial piety
the variations of filial piety
Dual Filial Piety Model
-
分类号
B849
[哲学宗教—应用心理学]
-
-
题名中国传统孝道的变迁与转型期新孝道的建构
被引量:13
- 3
-
-
作者
田北海
马艳茹
-
机构
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
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学系
-
出处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1-111,共11页
-
基金
华中农业大学自主科技创新项目“国家级科技人才培育项目”《大流动背景下的社会治理研究》(课题编号:2662015PY106)
-
文摘
传统社会的孝道具有长幼尊卑有别的无条件、权威性行孝和时空绵延的全面性行孝两大特征,农耕文明时代的小农经济、不平等的专制体制、流动性低的封闭社会、利他的集体文化、神秘的鬼神信仰为传统孝道提供了合法化基础。在社会转型期,工业化弱化了传统孝道的经济基础,民主化弱化了传统孝道的政治基础,流动性增强动摇了传统孝道的时空基础,个体化动摇了传统孝道的文化基础,世俗化淡化了传统孝道的智识基础。对于社会转型期的传统孝道变迁走向,学术界形成了传统孝道式微论、韧性论与转型论三种代表性观点。与其说传统孝道已然式微或传统孝道仍具韧性,不如说传统孝道实现了转型。在孝道转型背景下,新孝道的建构应致力于:摒弃薄养厚葬,崇尚厚养薄葬;现实空间行孝与虚拟空间行孝并重;以父母需求为导向,量力而行行孝;摒弃权威性无条件性孝道,崇尚平等性互惠性孝道。
-
关键词
传统孝道
孝道变迁孝道转型
新孝道建构
-
分类号
B823.1
[哲学宗教—伦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