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豫西宜阳上二叠统孙家沟组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邢智峰 付玉鑫 +8 位作者 郑伟 李妲 李素萍 刘云龙 齐永安 李婉颖 许欣 吴盼盼 张湘赟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01-918,共18页
豫西宜阳上二叠统孙家沟组为一套陆相碎屑岩,在该组中部土门段砂泥互层中发现大量的植物化石碎片和孢粉化石。文中依据孙家沟组沉积特征及孢粉组合区域对比,厘定了土门段的地质时代,并依据孢粉化石的亲缘植物关系和信息函数,结合微量元... 豫西宜阳上二叠统孙家沟组为一套陆相碎屑岩,在该组中部土门段砂泥互层中发现大量的植物化石碎片和孢粉化石。文中依据孙家沟组沉积特征及孢粉组合区域对比,厘定了土门段的地质时代,并依据孢粉化石的亲缘植物关系和信息函数,结合微量元素Sr/Cu值指标,定性和半定量分析了宜阳地区的古气候特征。结果显示:土门段共发现52属孢粉化石,以裸子植物花粉占优势,与华北地区晚二叠世孢粉组合特征有很大的相似性,推测其地质时代相当于晚二叠世长兴期。孢粉化石属种的植物亲缘关系与欧美镁灰岩统植物成分类似,表明整体上为较炎热的半干旱古气候。该成果可为华北地区晚二叠世晚期的陆相沉积环境、古植物背景以及古气候演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二叠系 孙家沟 沉积特征 孢粉组合 古植被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宜阳地区三叠纪早期孙家沟组上段湖相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和古环境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曹高社 余爽杰 +2 位作者 孙凤余 方磅磅 徐海亭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37-1153,共17页
孙家沟组是华北板块二叠纪和三叠纪转折时期的沉积记录,选择记载气候变化的材料,揭示气候的连续性变化,对于分析华北板块在这一转折时期古环境的重大变革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研究选择地层出露良好的华北板块南部豫西宜阳地区,以孙家沟组... 孙家沟组是华北板块二叠纪和三叠纪转折时期的沉积记录,选择记载气候变化的材料,揭示气候的连续性变化,对于分析华北板块在这一转折时期古环境的重大变革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研究选择地层出露良好的华北板块南部豫西宜阳地区,以孙家沟组上段呈韵律型发育的薄层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些碳酸盐岩层中碳酸盐矿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及其变化,结合宏观沉积环境的分析,揭示这些碳酸盐岩层的成因,以及它们所蕴含的古环境信息。研究表明,孙家沟组上段碳酸盐岩的碳酸盐矿物主要为自生碳酸盐,且没有发生显著的后期变化,碳氧同位素组成及其变化可以用于古环境的重建。根据孙家沟组上段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的组成和受控因素,结合宏观沉积环境分析,认为孙家沟组上段的盐酸盐岩形成于湖盆环境。δ^(18)O>-7.97‰时,δ^(13)C和δ^(18)O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湖泊处于封闭环境,碳酸盐矿物富含白云石,且结晶程度较差;δ^(18)O<-7.97‰时,δ^(13)C和δ^(18)O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湖泊处于开放环境,碳酸盐矿物富含镁方解石,且结晶程度较好。根据孙家沟组上段由下部到上部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的变化,揭示出当时的湖泊环境经历了由相对开放到相对封闭,再到相对开放的演化,并显示出温度变低,湿度变小,植被变差的演化趋势。孙家沟组上段湖泊环境的形成可能与南部北秦岭造山带的隆升有关,薄层碳酸盐岩层与上覆紫色泥岩层组成的韵律层主要与气候变化引起的降雨量有关。孙家沟组上段所记录的古环境及其变化与全球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以后陆地环境的变化规律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家沟 碳酸盐岩 碳氧同位素 古环境 豫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宜阳地区上二叠统孙家沟组上段钙质结核成因及其对古气候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郑德顺 祁帅帅 +2 位作者 杨文涛 王艳鹏 李雨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31,共10页
钙质结核作为沉积地层中重要记录之一,蕴含着丰富的古气候信息。本文选取豫西宜阳地区上二叠统孙家沟组上段的钙质结核为研究对象,运用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等方法对钙质结核的特征及成因进行研究并恢复该时期的古气候。结果表明:(1)孙家沟... 钙质结核作为沉积地层中重要记录之一,蕴含着丰富的古气候信息。本文选取豫西宜阳地区上二叠统孙家沟组上段的钙质结核为研究对象,运用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等方法对钙质结核的特征及成因进行研究并恢复该时期的古气候。结果表明:(1)孙家沟组上段的钙质结核根据不同的岩石学特征可分为Ⅰ类和Ⅱ类。Ⅰ类为分布在该段底部和顶部紫红色、灰黄色团块状和姜结状结核,其成因主要是成岩作用过程中CaCO 3饱和沉淀、溶蚀交代形成;Ⅱ类以位于该段中上部土黄色椭球状结核为主,与围岩层有明显的界线,具有同心纹理,为碳酸盐在饱和后不断析出受胶结作用影响凝结成核,并使结核由内向外不断生长。(2)Ⅱ类结核的碳、氧同位素、古盐度“Z值”“S值”的变化特征表明上段地层为封闭型的半咸水-咸水湖泊沉积,其古气候特征主要以炎热干旱-半干旱为主。(3)宜阳地区孙家沟组上段钙质结核的大量出现,预示着晚二叠世的古气候由温湿型向干热型转变。本次研究结果对揭示二叠纪末期陆相古气候的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二叠世 孙家沟 钙质结核 古气候 豫西宜阳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荥阳P⁃Tr之交孙家沟组沉积环境及古气候变化 被引量:3
4
作者 郑伟 刘云龙 +5 位作者 齐永安 邢智峰 李妲 付玉鑫 李婉颖 许欣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28-1143,共16页
荥阳万山地区出露的孙家沟组陆源碎屑岩沉积,保存了丰富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陆相沉积记录,有助于探究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前后陆相沉积环境和古气候的变化规律。在实测野外地质剖面的基础上,结合传统岩性分析、粒度分析、沉积相分... 荥阳万山地区出露的孙家沟组陆源碎屑岩沉积,保存了丰富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陆相沉积记录,有助于探究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前后陆相沉积环境和古气候的变化规律。在实测野外地质剖面的基础上,结合传统岩性分析、粒度分析、沉积相分析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综合分析了研究区孙家沟组的沉积环境及其古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孙家沟组主要为早中期的河流沉积过渡为三角洲平原亚相和三角洲前缘亚相的陆相浅水富氧沉积环境;孙家沟组沉积期的古气候主要为温暖湿润,前期出现了几次干热变化,且整个沉积期风化剧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r之交 孙家沟 陆相沉积环境 古气候 荥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环境、古气候分析对P-T之交灭绝事件的启示——以豫西济源孙家沟组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郑伟 许欣 +5 位作者 齐永安 邢智峰 刘云龙 李婉颖 吴盼盼 张湘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92-408,共17页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海洋和陆地均经历了地球历史上最严重的生物危机,大灭绝事件前后沉积环境的恢复及古气候的重建是生物大灭绝事件研究的基础。济源盆地位于华北板块南缘,二叠纪—三叠纪陆相地层发育完整且接触清晰,是研究华北板块二...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海洋和陆地均经历了地球历史上最严重的生物危机,大灭绝事件前后沉积环境的恢复及古气候的重建是生物大灭绝事件研究的基础。济源盆地位于华北板块南缘,二叠纪—三叠纪陆相地层发育完整且接触清晰,是研究华北板块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古气候和沉积环境演化的良好区域。以豫西济源大峪镇剖面孙家沟组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岩石学、沉积学、古生物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研究区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济源孙家沟组从下部曲流河环境逐渐过渡为滨湖环境。孙家沟组下、中段地化数据表明当时的年降水量较低,古温度与化学风化强度较高,反映了干旱—半干旱为主的气候特征,可能为全球性巨型季风影响的结果,并由此导致了“济源动物群”的消失和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MISS)的发育。中段沉积期末期气候向湿润转变,到上段顶部干旱气候再次占据主导地位并持续至早三叠世。整体上,孙家沟组沉积期呈湿润—干旱—半湿润—干旱的气候变化,干旱炎热的气候可能是研究区陆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环境的退化加剧了陆相生物灭绝;根据岩性特征、古气候、古环境、MISS等,综合推测P-T之交灭绝事件发生在孙家沟组沉积期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源盆地 孙家沟 沉积环境 古气候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灭绝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柳林孙家沟组锯齿龙类新材料及其分类学意义(英文) 被引量:4
6
作者 李兴文 刘俊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9-204,共6页
记述了产自山西柳林县薛村镇附近上二叠统孙家沟组的锯齿龙类新材料,包括两个单独的上颌齿和一个保存有牙齿的不完整齿骨。这两颗上颌齿与柳林黄河龙(Huanghesaurus liulinensis)正型标本来自同一地点同一层位且大小相当,由于同一地点... 记述了产自山西柳林县薛村镇附近上二叠统孙家沟组的锯齿龙类新材料,包括两个单独的上颌齿和一个保存有牙齿的不完整齿骨。这两颗上颌齿与柳林黄河龙(Huanghesaurus liulinensis)正型标本来自同一地点同一层位且大小相当,由于同一地点没发现过其他的锯齿龙类,推测它们是同种甚至可能是同一个体而且应归入黄河龙;然而在形态特征上这两颗牙齿与矮小三川龙(Sanchuansaurus pygmaeus)正型标本上的牙齿完全相同,可以归入三川龙。新发现的齿骨与矮小三川龙和薛村山西龙(Shansisaurus xuecunensis)正型标本产自同一地点,层位与三川龙相同,低于山西龙的层位,推测很可能也属于三川龙,但是也不排除属于山西龙的可能性;在形态特征上与黄河龙正型标本在齿骨及其下颌齿的形态特征上未见明显差异,可以归入黄河龙。由于柳林黄河龙与薛村山西龙头后骨骼特征也基本一致,认为柳林薛村仅有一个属种的锯齿龙,矮小三川龙和柳林黄河龙应为薛村山西龙的晚出同义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柳林 上二叠统 孙家沟 锯齿龙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发型地震泥石流灾害调查与防治建议——以孙家沟“8·13”泥石流为例
7
作者 李丽 余斌 +2 位作者 褚胜名 吴语夫 亓星 《中国水土保持》 2012年第8期53-55,共3页
后发型地震泥石流是在发生地震后由暴雨、堰塞湖溃决等诱发因素激发形成的泥石流。"8.13"孙家沟泥石流是由汶川地震诱发的后发型地震泥石流。通过灾害调查,分析了"8.13"孙家沟泥石流的形成机理,计算了泥石流静动力... 后发型地震泥石流是在发生地震后由暴雨、堰塞湖溃决等诱发因素激发形成的泥石流。"8.13"孙家沟泥石流是由汶川地震诱发的后发型地震泥石流。通过灾害调查,分析了"8.13"孙家沟泥石流的形成机理,计算了泥石流静动力学参数,得到泥石流的危害范围,对再次强降雨作用下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并以孙家沟为例,探讨了后发型地震泥石流的防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后发型地震泥石流 灾害调查 防治措施 孙家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宜阳地区上二叠统孙家沟组古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祁帅帅 王艳鹏 +4 位作者 彭冰柔 张碧云 宁淑媛 刘晓玲 郑德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803-3818,共16页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发生了地史上最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该事件可能与当时气候环境的强烈变化有关。前人对该时期较连续的海相地层揭示的古气候研究较为成熟,而对同时期陆相地层的研究缺乏系统性,研究资料需要进一步完善。本文选取豫西...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发生了地史上最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该事件可能与当时气候环境的强烈变化有关。前人对该时期较连续的海相地层揭示的古气候研究较为成熟,而对同时期陆相地层的研究缺乏系统性,研究资料需要进一步完善。本文选取豫西宜阳地区上二叠统孙家沟组为研究对象,运用沉积学、矿物学与元素地球化学等方法对该时期的古气候进行恢复,并与同时期陆相地层对比,进而讨论气候变化对该时期生物灭绝的影响。结果表明:(1)宜阳地区孙家沟组经历了滨湖-浅湖-滨湖等亚相的演化过程,其地层中岩相变化、古生物化石缺失、大量的钙质结核及其它沉积构造的出现揭示了孙家沟组的上段气候明显比下段炎热干旱。(2)元素地球化学指标以及粘土矿物组合的垂向变化等指示了该时期的气候经历了温湿向炎热半干旱-干旱转变。(3)宜阳地区孙家沟组的气候指标所得出的结论与其他地区同时期陆相地层古气候的变化基本一致,反映了研究区与同时期全球古气候的变化存在一致性。二叠纪末期温度的骤升、气候极度干旱化以及陆表生态系统遭受毁灭性破坏等因素,可能是导致或加速陆地生物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次研究对该时期气候变化与生物灭绝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探讨全球P-T之交生物灭绝的原因提供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气候 生物灭绝 上二叠统 孙家沟 宜阳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孙家沟组穿时性讨论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抗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1年第3期221-228,共8页
孙家沟组(即狭义的石千峰组)的时代是一长期争论问题,它影响到整个华北地台区石千峰群的时代及古生界与中生界的界线。笔者根据对谓北石千峰群海相化石层层位的认识,对豫西、豫东石千峰群层位及时代的分析,以及对华北上古生界海退式穿... 孙家沟组(即狭义的石千峰组)的时代是一长期争论问题,它影响到整个华北地台区石千峰群的时代及古生界与中生界的界线。笔者根据对谓北石千峰群海相化石层层位的认识,对豫西、豫东石千峰群层位及时代的分析,以及对华北上古生界海退式穿时发育的研究,提出了孙家沟组是穿时地层的新认识,即其南部海退较晚,属早三叠世早期,而中及北部属晚二叠世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家沟 晚二叠世 地层 穿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保德上二叠统孙家沟组中发现锯齿龙类集群埋藏化石 被引量:1
10
作者 董黎阳 伊剑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61-862,共2页
晚二叠末期地球生物大灭绝事件已被众多地质学家所证实。近年来,随着全球海相P-T界线层型剖面和“金钉子”(GSSP)在中国浙江煤山确立,生物地层学的研究热点又转向陆相P-T界线研究。地处华北地区的山西,陆相二叠系、三叠系齐全,是该时期... 晚二叠末期地球生物大灭绝事件已被众多地质学家所证实。近年来,随着全球海相P-T界线层型剖面和“金钉子”(GSSP)在中国浙江煤山确立,生物地层学的研究热点又转向陆相P-T界线研究。地处华北地区的山西,陆相二叠系、三叠系齐全,是该时期众多组名的命名地点,且各地层中保存有各门类动、植物化石,有望成为陆相P-T界线研究的理想地区。有观点认为,晚二叠世,由于全球气温急剧升高,植物大量死亡,陆生脊椎动物由于不适应高温及缺少食物来源而集群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化石 集群死亡 孙家沟 上二叠统 山西 生物地层学 锯齿 界线层型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龙池镇孙家沟泥石流调查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纯玉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107-110,共4页
孙家沟泥石流位于龙池镇龙溪河左岸,为5·12汶川地震强震区内的一条典型泥石流沟谷,在2010年8月14日突降暴雨情况下暴发了泥石流灾害。通过对孙家沟泥石流流域特征的调查研究,从物源、水源、地形方面对其形成条件进行了分析,并对其... 孙家沟泥石流位于龙池镇龙溪河左岸,为5·12汶川地震强震区内的一条典型泥石流沟谷,在2010年8月14日突降暴雨情况下暴发了泥石流灾害。通过对孙家沟泥石流流域特征的调查研究,从物源、水源、地形方面对其形成条件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流速、流量、一次固体物质冲出量等动力学参数进行了计算。采用单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模型对孙家沟泥石流危险度进行评价,得到其危险度为0.50,属于中度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家沟 泥石流 动力学参数 危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孙家沟矿井通风与瓦斯防治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树屏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6-38,共3页
通过对孙家沟矿井通风系统的复查和矿井瓦斯情况的分析 ,提出了该矿井的通风安全综合治理方案 ,为矿井的高产稳产提供了一条新路子。
关键词 矿井通风 瓦斯防治 安全治理 孙家沟矿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寿阳二叠系上部的锯齿龙类和二齿兽类化石 被引量:3
13
作者 伊剑 刘俊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23,共8页
中国二叠纪四足类的研究由来已久,在新疆和内蒙古大青山发现了大量二齿兽类(Dicynodontia)化石,而在华北地层区则以锯齿龙类(Pareiasauria)化石为主,还没有发现二齿兽类。近年来,在山西寿阳二叠系中发现了产自上石盒子组中的锯齿龙类和... 中国二叠纪四足类的研究由来已久,在新疆和内蒙古大青山发现了大量二齿兽类(Dicynodontia)化石,而在华北地层区则以锯齿龙类(Pareiasauria)化石为主,还没有发现二齿兽类。近年来,在山西寿阳二叠系中发现了产自上石盒子组中的锯齿龙类和产自孙家沟组中的二齿兽类化石。根据髂骨的形态特征,相较于二叠石千峰龙(Shihtienfenia permica),新的锯齿龙类化石与多齿河南龙(Honania complicidentata)更相似。这表明济源动物群(河南龙组合带)可能在山西的上石盒子组中也有分布。根据头骨的特征,新二齿兽类化石属于隐齿兽目(Cryptodontia),可能是其中的某个支系在中国的第一个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寿阳 二叠系 上石盒子组 孙家沟 锯齿龙 二齿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二叠世至中侏罗世鄂尔多斯盆地与海区关系的讨论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抗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1990年第5期8-12,共5页
在不少论著里都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纪及以后的沉积为纯陆相,有人以石盒子群的沉积作为该区“内陆盆地”或盆地阶段开始的标志。但近年来积累的某些新资料使研究者认识到:至少到早三叠世鄂尔多斯与海还有相当密切的连系,常受海泛波及;... 在不少论著里都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纪及以后的沉积为纯陆相,有人以石盒子群的沉积作为该区“内陆盆地”或盆地阶段开始的标志。但近年来积累的某些新资料使研究者认识到:至少到早三叠世鄂尔多斯与海还有相当密切的连系,常受海泛波及;甚至到中侏罗世,鄂尔多斯也不宜称为“内陆盆地”。一、石盒子群和孙家沟组的海相层 1.上石盒子组的海相层近年来,在鄂尔多斯西缘(如贺兰山沙巴台、桌子山南端的公勿素等)上石盒子组内发现某些特殊的岩层——在野外定名的“硅质岩或硅质泥岩”中发现了生物碎屑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二叠世 海相层 上石盒子组 孙家沟 早三叠世 碎屑岩 桌子山 中侏罗世 子群 三角洲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