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米非司酮下调不全流产患者蜕膜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表达 被引量:26
1
作者 诸葛听 李斌 黄紫蓉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5-339,共5页
目的了解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对人工流产术后不全流产残留物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hin,β-hCG)及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表达的影响。方法 60例2009年1至... 目的了解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对人工流产术后不全流产残留物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hin,β-hCG)及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表达的影响。方法 60例2009年1至9月自愿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计划生育门诊就诊的早孕人工流产术后不全流产妇女,随机分为4组:A、B、C组术前分别服用米非司酮1 400 mg(100mg,bid×7d)、700 mg(50mg,bid×7d)、350 mg(25 mg,bid×7d),D组为对照组,每组各1 5例。除D组直接行清宫术,其他组于停药后行清宫术。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半定量测定残留物中β-hCG及ER、PR水平。结果 4组β-hCG在绒毛滋养叶细胞胞质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PR在蜕膜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核中的表达,实验组较对照组表达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秩和检验(修正α=0.05):ER在蜕膜上皮细胞核中的表达为A组较C、D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在蜕膜间质细胞核中的表达为A组较其他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较D组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在蜕膜上皮细胞核中,A、B、C组较D组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在蜕膜间质细胞核中的表达A组较其他组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较C、D组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对人工流产术后不全流产残留物中β-hCG的表达影响不明显。对蜕膜细胞中的ER、PR表达有抑制作用,此抑制作用可能是米非司酮治疗不全流产的作用机制之一。1 400 mg米非司酮治疗效果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非司酮 不全流产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beta (βbeta -hCG) 激素受体(ER) 孕激素受体(p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孕激素受体在乳腺增生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2
2
作者 黄君华 谭旭东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32-33,37,共3页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乳腺增生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确诊为乳腺增生病且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取乳腺增生组织80份进行常规HE染色,采用免疫组化法检...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乳腺增生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确诊为乳腺增生病且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取乳腺增生组织80份进行常规HE染色,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增生组织中ER、PR的表达情况,并设同期因其他手术取正常乳腺组织者作为对照。结果:观察组各型增生组织中ER、PR的表达量均较正常乳腺组织显著增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增生病中ER、PR表达量增高,其定量表达检测可作为判断癌前病变及预测预后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增生 激素受体(ER) 孕激素受体(p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超声征象与ER、PR、C-erbB-2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6
3
作者 曾红艳 曹永政 +2 位作者 彭格红 陶文鸿 唐文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827-1830,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乳腺癌超声特征与免疫组织化学因子ER、PR及C-erbB-2表达的相关性,为临床乳腺癌术前辅助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更多的信息和科学依据。方法44例乳腺癌均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且所有病例在治疗前均行乳腺超声检查,术后测定ER、PR、... 目的初步探讨乳腺癌超声特征与免疫组织化学因子ER、PR及C-erbB-2表达的相关性,为临床乳腺癌术前辅助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更多的信息和科学依据。方法44例乳腺癌均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且所有病例在治疗前均行乳腺超声检查,术后测定ER、PR、C-erbB-2的表达。分析乳腺癌的超声表现与三因子表达的相关性。结果①乳腺癌三因子的表达与肿块直径无关(P>0.05)。②有毛刺征的肿块比边缘光整的肿块有更高的ER阳性表达(P<0.01)。③腋窝淋巴结转移组中C-erBb-2阳性表达率高(P<0.05),ER阳性表达率低(P<0.01)。④彩色多普勒显示血流越丰富,C-erBb-2阳性表达率越高(P<0.01)。结论乳腺癌的超声表现与免疫组织化学因子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有毛刺征及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有更高的ER阳性表达率,更适合内分泌治疗;血流丰富、有淋巴结转移者C-erBb-2阳性表达率高,预示肿块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激素受体(ER) 孕激素受体(pr) C-ERBB-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rvivin、ER、PR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张旭 杨越波 +1 位作者 李小毛 王小韵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788-1791,共4页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中Survivin蛋白、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情况及Survivin蛋白的表达与ER、PR表达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11例癌旁组织、30例正常组织中Survi...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中Survivin蛋白、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情况及Survivin蛋白的表达与ER、PR表达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11例癌旁组织、30例正常组织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情况及2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PR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Survivin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2.31%(24/26),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26.67%)(P<0.001),但与癌旁组织中的Survivin表达量(81.82%)无统计学差异(P>0.05)。(2)E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3.08%(19/26),PR的阳性表达率为80.77%(21/26),二者的表达存在正相关(r=0.6194,P<0.001)。(3)Survivin与E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4229,P=0.0153<0.05),与PR的表达呈正相关(r=0.5021,P=0.0026<0.05)。结论:Survivin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过表达是肿瘤发生、发展中的早期事件,Survivin、PR、ER水平的联合检测在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方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肿瘤 免疫组化 SURVIVIN蛋白 激素受体(ER) 孕激素受体(p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膜组织中ER、PR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友生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9期1240-1241,1245,共3页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子宫在位、异位内膜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因子宫内膜异位症行子宫及附件全切患者40例设为观察组,采用免疫组化法...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子宫在位、异位内膜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因子宫内膜异位症行子宫及附件全切患者40例设为观察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该组患者在位、异位内膜中ER、PR的表达情况,采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的灰度值反映其表达强度(灰度值与表达强度二者成反比);并设同期因宫颈病变及卵巢良性肿瘤行子宫及附件切除的患者40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子宫内膜中ER、PR的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子宫异位内膜增殖期ER、PR表达与在位内膜组及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子宫内膜增殖期ER、PR表达高于分泌期(P〈0.05);EMS不同分期内膜组织中ER、PR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EMs患者在位和异位内膜中ER、PR异常表达,与EMS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 激素受体(ER) 孕激素受体(p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γ对米非司酮诱导的流产大鼠子宫孕酮受体表达的影响
6
作者 张艳 刘海隆 +2 位作者 范光丽 谭树义 林哲敏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18,共4页
目的:探讨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对米非司酮诱导的流产大鼠子宫中PR表达的影响。方法:免疫组化SP法和图像分析法。结果:外源注射IFN-γ后,大鼠子宫PR的表达随IFN-γ剂量的增加而升高,除IFN-γ600U组和800U组大鼠子宫内膜中PR... 目的:探讨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对米非司酮诱导的流产大鼠子宫中PR表达的影响。方法:免疫组化SP法和图像分析法。结果:外源注射IFN-γ后,大鼠子宫PR的表达随IFN-γ剂量的增加而升高,除IFN-γ600U组和800U组大鼠子宫内膜中PR的表达量接近正常妊娠组(P>0.05)外,其他IFN-γ处理组大鼠子宫内膜中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量均极显著低于正常妊娠组(P<0.01);子宫肌层中PR的表达除在IFN-γ100U组极显著低于正常妊娠组(P<0.01),800U组极显著高于正常妊娠组(P<0.01)外,其他各组与正常妊娠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一定剂量范围内IFN-γ可以上调流产大鼠子宫中PR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γ(IFN-γ) 孕激素受体(pr) 米非司酮 子宫 流产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绝经前后T_1期乳腺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分析
7
作者 李南林 张震 王岭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期67-69,共3页
   目的:分析T1期(肿瘤直径<2cm)原发性乳腺癌女性患者绝经前后在肿瘤大小、病理分类、淋巴结转移率和数目。方法:常规病理检验以及应用免疫组化、HE法分别测定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和绝经后乳腺癌患者者的ER、PR。结果:两组患者在肿...    目的:分析T1期(肿瘤直径<2cm)原发性乳腺癌女性患者绝经前后在肿瘤大小、病理分类、淋巴结转移率和数目。方法:常规病理检验以及应用免疫组化、HE法分别测定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和绝经后乳腺癌患者者的ER、PR。结果:两组患者在肿瘤大小上无明显差异,但绝经前乳腺癌患者浸润导管癌的百分比为 84. 7%,绝经后乳腺癌患者的浸润导管癌百分比为 62. 2%,经χ2 检验,P<0. 01。两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 39. 3%和 25. 5%,经χ2 检验,P<0. 01。两组ER和PR阳性伴淋巴结转移的比例经χ2 检验,P<0. 05。结论: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和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在病理分类、淋巴结转移率及数目、ER、PR阳性伴淋巴结转移上有显著性差异。对于T1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均应行癌肿切除伴Ⅰ、Ⅱ级淋巴结清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淋巴结转移 激素受体(ER) 孕激素受体(pr)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危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朱梦秋 易倩琳 蒋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1581-1586,共6页
目的探讨低危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确定免疫组化指标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最佳阳性阈值,寻找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最佳预测因子组合,为临床诊疗提供辅助参... 目的探讨低危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确定免疫组化指标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最佳阳性阈值,寻找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最佳预测因子组合,为临床诊疗提供辅助参考指标。方法通过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409例于2013年10月至2020年6月在我科接受了标准手术治疗的低危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中位年龄51(25~77)岁,体质指数为24.56(16.35~45.72)kg/m^(2)。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及约登指数确定用于评估淋巴结转移的雌孕激素受体的最佳阳性阈值,在此基础上比较单一预测因子与联合预测因子之间的预测价值从而找到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最佳预测因子组合。结果多因素分析发现淋巴脉管间隙侵犯(lymphatic vessel space invasion,LVSI)(P=0.000)、癌抗原125(cancer antigen 125,Ca125;P=0.027)、ER(P=0.004)、PR(P=0.045)及P53(P=0.003)是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ROC曲线及约登指数显示预测淋巴结转移的ER及PR的最佳阳性阈值分别为38%和43%,在此基础上,以ER、Ca125及P53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37,显著优于其他单一预测因子(P<0.05)。结论以大约40%的阳性百分比作为雌孕激素受体的阳性阈值能较为准确地预测低危子宫内膜癌的淋巴结转移,在此基础上,可以以ER联合Ca125及P53为最佳预测因子组合构建Logistics回归模型对低危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危子宫内膜癌 淋巴结转移 激素受体(ER) 孕激素受体(pr) 阳性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