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子宫浆液性癌与低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比较 被引量:5
1
作者 郑泽纯 李小毛 +4 位作者 叶辉霞 杨晓辉 刘继红 王刚 陈建国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83-186,共4页
目的:探讨子宫浆液性癌(USC)和低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G3EE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子宫内膜癌防治项目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收治的101例USC患者和619例G3EEC患者,比较两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 目的:探讨子宫浆液性癌(USC)和低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G3EE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子宫内膜癌防治项目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收治的101例USC患者和619例G3EEC患者,比较两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结果和预后。结果:1USC组和G3EEC组的发病年龄、未产、糖尿病、高血压、肥胖、首发症状(异常子宫出血)、临床分期Ⅲ或Ⅳ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病理分期Ⅲ或Ⅳ期、临床Ⅰ期术后分期升高、肿瘤局限于宫腔下部、深肌层浸润、腹水细胞学阳性、宫颈间质浸润、淋巴结转移以及大网膜转移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SC组P53阳性率(86.2%)高于G3EEC组患者(5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年总体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USC组患者分别为74.9%和67.9%,G3EEC组患者分别为78.4%和7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3EEC患者与US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具有较多相似点,临床上应重视G3EEC的诊治与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浆液性癌 低分化子宫内膜样腺 临床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绝经后妇女子宫浆液性癌及其癌前病变的临床病理研究
2
作者 周小斐 钟一村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5-78,共4页
目的研究绝经后妇女子宫浆液性癌(USC)及其相应癌前病变的子宫内膜腺体异型增生(EmGD)在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等方面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USC和EmGD的临床和病理学表现,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其组织内P53蛋白、Ki-67指... 目的研究绝经后妇女子宫浆液性癌(USC)及其相应癌前病变的子宫内膜腺体异型增生(EmGD)在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等方面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USC和EmGD的临床和病理学表现,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其组织内P53蛋白、Ki-67指数、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并以10例正常绝经后的子宫内膜作为对照。结果 USC和EmGD均有特征性的临床和病理学表现。与正常子宫内膜相比,USC局部表达P53蛋白和Ki-67指数最高,而EmGD局部表达的P53蛋白强度和Ki-67指数介于USC与正常子宫内膜之间。结论 EmGD与USC有显著的相关性,前者可被视为USC的癌前病变,临床上除了综合性诊治USC患者外,还应对EmGD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阻断USC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浆液性癌 子宫内膜腺体异型增生 前病变 P53蛋白 KI-67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16在区分子宫浆液性癌与子宫内膜样腺癌和宫颈腺癌中的价值
3
作者 Yemelyanova A Ji H +1 位作者 Shih I M 黄文斌(摘译)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80-480,共1页
关键词 子宫浆液性癌 子宫内膜样腺 宫颈腺 鉴别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浆液性乳头状癌24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秦贇娜 钟传庆 +3 位作者 于晓红 魏宝秀 付秋风 孙丽萍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5-319,共5页
目的比较子宫浆液性乳头状癌 ( uterine papillary serous carcinoma, UPSC ) 和子宫内膜样癌 ( uterine endometrioid carcinoma, UEC)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表达,以了解两种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差异。方法对24例UPSC和54例UEC进行... 目的比较子宫浆液性乳头状癌 ( uterine papillary serous carcinoma, UPSC ) 和子宫内膜样癌 ( uterine endometrioid carcinoma, UEC)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表达,以了解两种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差异。方法对24例UPSC和54例UEC进行组织学复查和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的p53蛋白、ER和PR的表达。结果24例UPSC占子宫内膜癌的3.77%,平均年龄UPSC组为60岁,UEC组为51.7岁(P〈0.01),晚期癌(FIGO Ⅲ-Ⅳ)UPSC组占62.5%,UEC组占35.1%(P〈0.025)。p53蛋白的表达UPSC组16例阳性(66.7%),UEC组10例阳性(18.5%),两组比较(P〈0.01)。ER阳性表达UPSC组(8.3%),UEC组(42.5%),PR阳性表达UPSC组(12.5%),UEC组(35.2%),两组比较:ER(P〈0.01),PR(P〈0.05),差异有显著性。UPSC组p53蛋白表达与肿瘤分期、分级、及肌层浸润无明显关系,而UEC组Ⅲ-Ⅳ期肿瘤的p53蛋白的表达率高于Ⅰ-Ⅱ期(P〈0.005)。UPSC的5年生存率为25%,UEC组5年生存率为80.9%(P〈0.0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UPSC为p53高表达,而缺乏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为高度恶性的肿瘤。它的生物学行为不同于UEC,因而强调诊断时需和其他类型的子宫内膜癌相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肿瘤 子宫浆液乳头状 子宫内膜样 病理学 临床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的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任玉兰 王华英 沈磊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83-386,共4页
子宫浆液性乳头状癌 (UPSC)是子宫内膜癌中一种特殊的病理类型。它在组织病理上与卵巢乳头状浆液性癌十分相似 ,具有高度侵袭性 ,预后较差。在治疗上强调全面的手术分期 ,并辅以放疗和化疗。本文就这一疾病的临床病理、分子生物学和治... 子宫浆液性乳头状癌 (UPSC)是子宫内膜癌中一种特殊的病理类型。它在组织病理上与卵巢乳头状浆液性癌十分相似 ,具有高度侵袭性 ,预后较差。在治疗上强调全面的手术分期 ,并辅以放疗和化疗。本文就这一疾病的临床病理、分子生物学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个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乳头状浆液 病理 基因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浆液性腺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郑泽纯 李小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8-189,共2页
子宫浆液性腺癌(uterineserouscarcinoma,USC)以往称为“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uterinepapillaryserouscarcinoma,UPSC)。随后病理学家发现.UPSC的结构有一定多样性,除了典型的分支乳头状结构,还可表现为腺管状结构,无论以腺... 子宫浆液性腺癌(uterineserouscarcinoma,USC)以往称为“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uterinepapillaryserouscarcinoma,UPSC)。随后病理学家发现.UPSC的结构有一定多样性,除了典型的分支乳头状结构,还可表现为腺管状结构,无论以腺管状或乳头状结构为主,生物学行为均相同;另外,UPSC存在核形态学(核分级高)与结构(分化良好的乳头状或腺管状结构)的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乳头状浆液 浆液 乳头状结构 腺管状结构 UPSC 生物学行为 病理学家 核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乳头状浆液性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巍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98-300,共3页
关键词 子宫内膜乳头状浆液 研究进展 UPSC 发生率 病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乳头状浆液性囊腺癌 被引量:2
8
作者 陈曼玲 黄元华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4期282-284,共3页
关键词 子宫乳头状浆液囊腺 组织病理学特征 分子生物学特征 生物学行为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的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岩 耿晓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69-870,共2页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分为I、Ⅱ两种类型.I型为雌激素依赖型,即常见的子宫内膜样腺癌;Ⅱ型为非雌激素依赖型。包括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和子宫内膜透明细胞腺癌。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uterinepapillaryserousc...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分为I、Ⅱ两种类型.I型为雌激素依赖型,即常见的子宫内膜样腺癌;Ⅱ型为非雌激素依赖型。包括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和子宫内膜透明细胞腺癌。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uterinepapillaryserouscarcinoma,UPSC)发病率不到子宫内膜癌的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浆液乳头状 非雌激素依赖型 子宫内膜样腺 子宫内膜 妇科恶肿瘤 透明细胞腺 发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的MRI表现
10
作者 钟穗兴 丁莹莹 +6 位作者 艾丛慧 金雁 谭静 王洪波 张荟美 李苗苗 张娅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4-89,共6页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UPSC)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UPSC及38例子宫内膜样腺癌(EAC)患者的MRI表现。结果:UPSC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59.0岁)大于EAC患者(51.8岁);在T_(2)WI上,UPSC信号较EAC...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UPSC)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UPSC及38例子宫内膜样腺癌(EAC)患者的MRI表现。结果:UPSC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59.0岁)大于EAC患者(51.8岁);在T_(2)WI上,UPSC信号较EAC更不均匀(发生率分别为84.21%和44.74%),囊变坏死(分别为42.11%和5.26%)、出血(分别为21.05%和0)的发生率更高,且病灶中可见小梁样低信号影(发生率分别为31.58%和0);UPSC的ADC值较EAC低,两者分别为(0.68±0.15)、(0.84±0.15)×10^(-3)mm^(2)/s;UPSC的≥1/2肌层浸润深度比例较EAC高(分别为57.89%和42.11%);UPSC以进行性强化为主(84.21%),而EAC以早期强化为主(78.95%);以上结果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UPSC与EAC病灶的最大径均值分别为(5.1±3.8)、(3.2±1.9)cm,两者的病灶形态均以肿块型为主,强化程度均以中度-明显强化为主,以上结果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相对于EAC,UPSC具有肌层浸润程度深,病灶内易囊变坏死及出血,并可见特异性小梁状短T_(2)信号结构,DWI上扩散受限更明显,增强呈进行性强化等MRI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肿瘤 子宫内膜浆液乳头状 子宫内膜样腺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有或无辅助治疗的Ⅰ期手术治疗患者结果的比较
11
作者 Huh WK 赵铀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i009-i010,共2页
关键词 Ⅰ期手术治疗 子宫乳头状浆液 患者 辅助治疗 UPSC 目的 作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乳突状浆液性癌增加患乳腺癌的危险因素
12
作者 余健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C007-C008,共2页
关键词 子宫乳突状浆液 乳腺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转移性低级别浆液性癌合并子宫内膜样癌1例
13
作者 俞文英 张士岭 +1 位作者 邓茜 王海萍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82-583,共2页
患者女性,59岁,绝经10年,2年前无明显诱因间断性反复出现阴道少量流血就诊。血清学指标:CA199 2 369 U/mL。超声检查:子宫内膜增厚,回声不均;子宫稍强回声(小肌瘤可能)。盆腔CT:(1)子宫内膜异常信号,考虑子宫内膜癌,病灶侵犯子... 患者女性,59岁,绝经10年,2年前无明显诱因间断性反复出现阴道少量流血就诊。血清学指标:CA199 2 369 U/mL。超声检查:子宫内膜增厚,回声不均;子宫稍强回声(小肌瘤可能)。盆腔CT:(1)子宫内膜异常信号,考虑子宫内膜癌,病灶侵犯子宫结合带及肌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转移低级别浆液 子宫内膜样 输卵管低级别浆液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