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1篇文章
< 1 2 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子宫内膜癌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家族成员2、细胞增殖核抗原表达水平及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
1
作者 翟一阳 马韵翼 +2 位作者 翟俊英 钮红丽 王颖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9-384,共6页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EC)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家族成员2(TIPE2)、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表达水平及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行手术切除的96例EC患者、120例因子宫肌瘤行子宫...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EC)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家族成员2(TIPE2)、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表达水平及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行手术切除的96例EC患者、120例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患者及120例行全子宫切除或刮宫患者的组织标本及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分为EC组、正常子宫内膜组和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三组均随访至2023年3月28日。免疫组化法检测三组组织标本中TIPE2、Ki67表达水平,分析TIPE2、Ki67表达水平与EC组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其对不良预后的诊断价值。结果EC组患者癌组织TIPE2、Ki67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和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且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P<0.05);EC组织TIPE2、Ki67表达水平在FIGO手术病理分期为Ⅲ期、淋巴结有转移患者中高于Ⅱ期、淋巴结无转移患者(P<0.05),EC组织TIPE2表达水平在Ⅱ期、绝经及ER、PR阴性患者中高于Ⅰ期、未绝经及ER、PR阳性患者(P<0.05);EC组织Ki67表达水平在p53阳性患者中高于p53阴性患者(P<0.05),且EC组织TIPE2、Ki67表达水平之间呈正相关(r=0.569,P<0.05)。与不良预后组相比,良好预后组EC组织TIPE2、Ki67表达水平下调(P<0.05),且TIPE2、Ki67表达水平联合检测的AUC值为0.905显著大于单一检测的AUC(P<0.05),敏感度为86.67%,特异度为87.88%,预测价值较高。结论EC组织中TIPE2、Ki67呈高表达水平,两者之间具有正相关性,其高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且两者联合检测对EC不良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家族成员2 细胞增殖核抗原 临床病理 预后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LNT4介导的TYRO3糖基化对子宫内膜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朱一麟 高雪梅 +1 位作者 孟红娟 刘艳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7-223,共7页
目的:探讨多肽GalNAc转移酶4(GalNAc transferases,GALNT4)通过介导蛋白酪氨酸激酶受体(protein tyrosine kinase receptor,TYRO3)糖基化影响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a)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机制。方法:研究人群包括从106... 目的:探讨多肽GalNAc转移酶4(GalNAc transferases,GALNT4)通过介导蛋白酪氨酸激酶受体(protein tyrosine kinase receptor,TYRO3)糖基化影响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a)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机制。方法:研究人群包括从106例ECa患者中收集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ECa组织样本制作组织微阵列。分析GALNT4表达与患者诊断时的年龄、疾病阶段、淋巴血管侵犯、生存结局的关系。人ECa细胞系Ishikawa和RL95-2转染GALNT4-特异性siRNA或GALNT4质粒以敲低或上调GALNT4表达。采用si-TYRO3处理GALNT4过表达的Ishikawa细胞。通过Transwell实验测量了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将GALNT4过表达或敲低的Ishikawa细胞注射到NOD/SCID小鼠脾脏中以诱导肝转移,分析肝转移病灶数量。结果:ECa组织中GALNT4的表达较正常组织增加(P<0.05)。GALNT4低表达组和GALNT4高表达组在年龄、组织学类型、国际妇产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分期存在差异(P<0.05)。GALNT4表达水平与OS呈负相关,HR为2.610(95%CI=1.094~6.226)(P<0.05)。GALNT4高表达组的总生存期低于GALNT4低表达组(P<0.05)。与Vector组相比,GALNT4组Ishikawa和RL95-2细胞迁移和侵袭细胞数增加(P<0.05)。与si-NC组相比,si-GALNT4#1、si-GALNT4#2组Ishikawa和RL95-2细胞的迁移、侵袭细胞数降低(P<0.05)。与Vector组相比,GALNT4组Ishikawa细胞肝转移病灶数量增加(P<0.05)。相反,与si-NC组相比,si-GALNT4#1、si-GALNT4#2组Ishikawa细胞肝转移病灶数量减少(P<0.05)。与GALNT4+si-NC组相比,GALNT4+si-TYRO3组Ishikawa细胞的迁移、侵袭细胞数降低(P<0.05)。结论:GALNT4在ECa组织中过表达,并与不良预后相关。机制研究显示,GALNT4促进ECa细胞迁移、侵袭的行为部分是通过修饰TYRO3的O-糖基化和蛋白稳定性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肽GalNAc转移酶4 蛋白酪氨酸激酶 子宫内膜癌 糖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NC00839调节miR-625-5p/MSI1轴对子宫内膜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黄霁 邓秀娟 程显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126,132,共7页
目的 探究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839调节miR-625-5p/MSI1轴对子宫内膜癌(EC)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EC组织和细胞中LINC00839、miR-625-5p、MSI1 mRNA表达水平。以Ishikawa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信息学、... 目的 探究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839调节miR-625-5p/MSI1轴对子宫内膜癌(EC)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EC组织和细胞中LINC00839、miR-625-5p、MSI1 mRNA表达水平。以Ishikawa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信息学、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实验验证LINC00839、MSI1与miR-625-5p的靶向关系;采用CCK-8、集落形成、流式细胞术、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MSI1、Bcl-2、Bax、MMP-2、MMP-9蛋白表达水平。体内成瘤实验验证LINC00839对裸鼠移植瘤的影响。结果 EC组织中LINC00839、MSI1 mRNA表达水平升高,miR-625-5p表达水平下降(P <0.05);LINC00839、MSI1可靶向作用于miR-625-5p。LINC00839敲低或miR-625-5p过表达抑制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P <0.05)。抑制miR-625-5p表达或过表达MSI1,可逆转LINC00839敲低或miR-625-5p过表达对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抑制作用(P <0.05)。LINC00839敲低可抑制移植瘤的体积和质量,升高miR-625-5p表达水平,抑制MSI1表达水平。结论 LINC00839可靶向调节miR-625-5p/MSI1轴,调控EC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恶性生物学行为 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839 miR-625-5p MSI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七总皂苷通过EGFR/HSP27轴影响子宫内膜癌细胞和巨噬细胞的交互作用
4
作者 雷燕 冯春 +3 位作者 邢琦 高悦 廉红梅 杜欣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6-315,共10页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调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热休克蛋白27(heat shock protein 27,HSP27)轴对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细胞和巨噬细胞交互作用的影响...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调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热休克蛋白27(heat shock protein 27,HSP27)轴对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细胞和巨噬细胞交互作用的影响。方法将ishikawa细胞分为:Control组、DDP组、PNS给药组、M2-CM组、M2-CM+DDP组、M2-CM+PNS组、M2-CM+PNS+oe-NC组、M2-CM+PNS+oe-EGFR组、PNS(200 mg·L^(-1))+oe-NC、PNS(200 mg·L^(-1))+oe-EGFR、oe-NC组、oe-EGFR组、oe-EGFR+si-NC组和oe-EGFR+si-HSP27组。MTT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TUNEL检测细胞凋亡,qRT-PCR检测巨噬细胞极化标志物CD86、CD163的mRNA水平,ELISA检测iNOS、IL-12水平。Western-blot检测EGFR和HSP27蛋白表达。构建裸鼠移植瘤模型并用PNS治疗裸鼠,评估PNS在体内的作用。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PNS与DDP明显抑制ishikawa细胞增殖与侵袭,诱导其凋亡。M2-CM处理抑制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促进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诱导ishikawa细胞生长,但该作用被PNS处理逆转。EGFR被证实为PNS的靶点,且相对于M2-CM+PNS+oe-NC组,EGFR过表达促进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水平,诱导ishikawa细胞增殖与侵袭,并抑制细胞凋亡。敲减HSP27能够逆转EGFR过表达对ishikawa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动物实验显示,PNS能够抑制肿瘤生长,减少肿瘤组织中CD163、EGFR和HSP27阳性表达。结论PNS通过调控EGFR/HSP27轴影响巨噬细胞和EC细胞互作用进而参与EC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总皂苷 子宫内膜癌 细胞增殖 热休克蛋白27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巨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绝经后出血子宫内膜癌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的建立
5
作者 王婧 周巧云 +6 位作者 王牧雨 肖豫 宋冬梅 郭艳 夏恩兰 李天照 黄晓武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149,共7页
目的通过收集绝经后出血(postmenopausal bleeding,PMB)患者常规病史、危险因素和超声结果的临床数据,建立一种预测PMB妇女罹患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及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AH)风险的方法。方法连续... 目的通过收集绝经后出血(postmenopausal bleeding,PMB)患者常规病史、危险因素和超声结果的临床数据,建立一种预测PMB妇女罹患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及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AH)风险的方法。方法连续性收集2013年12月至2023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的408例PMB患者的病例资料。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将EC和AH患者纳入恶性组(病例组),其余患者纳入非恶性组(对照组),收集有关子宫内膜恶性病变危险因素的临床数据,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408例患者平均年龄(60.4±7.8)岁,病例组74例(18.1%),对照组334例(81.9%)。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选择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最佳预测因子,创建“LRDNT”(light bleeding,recurrent bleeding,diabetes,non-uniform echogenicity&thickness)模型。LRDNT分数在0至22之间。LRDNT评分≥15约登指数最大,预测恶性病变的灵敏度为79.73%,特异度为80.84%,预测准确率为80.64%。结论PMB患者的临床信息与超声指标相结合的风险预测模型LRDNT,可帮助临床医生预测子宫内膜恶性病变发生的风险,有助于临床分流和优化诊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后出血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层纸素A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诱导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株凋亡
6
作者 赵焕焕 焦煜茜 +9 位作者 乔若琪 白雪 王娜 田芸婕 范文玲 李利 苏素文 付炎 张辉 杨红芳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5-560,共6页
目的研究千层纸素A(oroxylin A,OA)对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Ishikawa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OA(0、4、8、10、12、20 mol·L^(-1))处理Ishikawa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 目的研究千层纸素A(oroxylin A,OA)对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Ishikawa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OA(0、4、8、10、12、20 mol·L^(-1))处理Ishikawa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技术检测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ell lymphoma-2,Bcl-2)、与Bcl-2同源的水溶性相关蛋白(Bcl-2-associated X protein,Bax)、PI3K/AKT、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1B1(recombinant cytochrome P4501B1,CYP1B1)、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COMT)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OA以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方式抑制Ishikawa细胞的增殖;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随着OA浓度的升高,Bax蛋白表达明显增加,Bcl-2蛋白表达明显下降,COMT蛋白表达明显增加,CYP1B1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I3K/AKT:补充IGF-1(PI3K激动剂)后出现逆转作用,COMT蛋白表达明显下降,CYP1B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结论OA可抑制Ishikawa细胞的增殖,其机制与抑制P13K/AKT信号通路介导的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 千层纸素A 凋亡 P13K/AKT CYP1B1 COM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分型对子宫内膜癌诊治和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及意义
7
作者 高敏 宋坤 《实用妇产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1-275,共5页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大多数患者早期确诊,总体预后相对较好。然而,约20%的患者疾病为晚期或存在复发高风险,预后较差。因此,识别高风险患者,实...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大多数患者早期确诊,总体预后相对较好。然而,约20%的患者疾病为晚期或存在复发高风险,预后较差。因此,识别高风险患者,实施适当的干预改善患者预后,是当前子宫内膜癌领域的主要挑战之一[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分型 子宫内膜癌 临床价值 诊治 预后判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8
作者 李丹 王雅咪 +2 位作者 马希佳 程振洋 程芳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808-1814,共7页
子宫内膜癌(EC)是以阴道出血为主症的妇科常见恶性肿瘤,目前EC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治疗方案有限。理想的动物模型对于EC发病机制研究和新药开发至关重要。目前,EC动物模型的各类建模方法包括自发性EC动物模型、致癌物或雌激素诱导的EC... 子宫内膜癌(EC)是以阴道出血为主症的妇科常见恶性肿瘤,目前EC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治疗方案有限。理想的动物模型对于EC发病机制研究和新药开发至关重要。目前,EC动物模型的各类建模方法包括自发性EC动物模型、致癌物或雌激素诱导的EC动物模型、移植性EC动物模型、基因工程EC动物模型。自发性EC动物模型,用于Ⅰ型激素依赖型EC的相关研究,但因其随机性、成本高、肿瘤发生周期长,目前应用较少;用致癌物或雌激素诱导产生EC动物模型,多用于研究化疗药物对EC的影响及药物防治,但在分子水平上EC的表征较差;EC患者异位异种移植(PDX)动物模型,具有较高的分子和组织学稳定性,且保留了肿瘤的特征和行为,能够依据生物标志物预测患者的临床反应,可作为新药和靶向治疗验证的临床前模型;基因工程EC动物模型,主要用于研究与癌症发展相关的生物学机制,该模型高度模仿了EC患者常见的基因突变,有益于该类患者在临床治疗上的靶向选择。根据实验条件和目的选择合理的动物模型非常重要,期望将来有更完善地对EC病因、机制及治疗的相关研究,并能进一步促进EC动物模型建立的规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动物模型 模型特征 自发性动物模型 物诱导的动物模型 雌激素诱导的动物模型 移植性动物模型 基因工程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相关性子宫内膜癌的管理策略
9
作者 周静怡 王建六 《实用妇产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5-287,共3页
遗传相关性子宫内膜癌占总体子宫内膜癌发生的3%~5%[1]。一般认为,遗传性子宫内膜癌与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ancer,HNPCC,又称林奇综合征)有关。Stoffel等[2]研究证实,携带HNPCC致病基因的女性在70岁以前... 遗传相关性子宫内膜癌占总体子宫内膜癌发生的3%~5%[1]。一般认为,遗传性子宫内膜癌与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ancer,HNPCC,又称林奇综合征)有关。Stoffel等[2]研究证实,携带HNPCC致病基因的女性在70岁以前患子宫内膜癌的概率为39.39%(另有报道称携带HNPCC致病基因的女性终生患子宫内膜癌的概率约为6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相关性子宫内膜癌 管理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技术在子宫内膜癌诊治中的应用
10
作者 刘开江 《实用妇产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2-285,共4页
宫腔镜检查和直接子宫内膜活检是诊断子宫内膜癌的常用和准确的技术方法,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病灶切除是保留生育治疗的重要部分;腹腔镜及机器人下早期子宫内膜癌全面分期手术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标准方法,强调重视无瘤原则,关注癌症基因组... 宫腔镜检查和直接子宫内膜活检是诊断子宫内膜癌的常用和准确的技术方法,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病灶切除是保留生育治疗的重要部分;腹腔镜及机器人下早期子宫内膜癌全面分期手术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标准方法,强调重视无瘤原则,关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分子分型对手术方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宫腔镜检查 直接子宫内膜活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VISTA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微环境中Th1/Th2、Th17/Treg、Th22失衡的相关性研究
11
作者 柴静 张家弘 李梦雪 《实用妇产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74-579,共6页
目的:研究组织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含V结构域抑制T细胞活化的免疫球蛋白(VISTA)表达与子宫内膜癌(EC)微环境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Th17/调节性T细胞(Treg)、Th22失衡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0年3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于唐山... 目的:研究组织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含V结构域抑制T细胞活化的免疫球蛋白(VISTA)表达与子宫内膜癌(EC)微环境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Th17/调节性T细胞(Treg)、Th22失衡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0年3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于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94例EC患者(EC组)、94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AH组)及94例无EC、AH等子宫和子宫内膜相关疾病人群(对照组),比较各组组织中PD-1、VISTA的表达及子宫内膜微环境中Th1/Th2、Th17/Treg、Th22水平,应用Pearson分析组织PD-1、VISTA表达与EC微环境中Th1/Th2、Th17/Treg、Th22失衡的相关性,并比较不同病理特征患者组织PD-1、VISTA阳性表达情况。结果:(1)EC组、AH组中PD-1、VISTA的表达高于对照组,且EC组高于A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C组、AH组子宫内膜微环境中的Th1/Th2、Th17/Treg表达低于对照组,Th22的表达高于对照组,且EC组Th1/Th2、Th17/Treg表达低于AH组,Th22表达高于AH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PD-1、VISTA的表达与微环境中Th1/Th2、Th17/Treg、Th22均无相关性(P>0.05);AH组和EC组中PD-1、VISTA的表达均与微环境中Th1/Th2、Th17/Treg呈负相关(r<0,P<0.05),与Th22呈正相关(r>0,P<0.05)。(3)EC患者中,PD-1的表达与其临床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VISTA的表达与其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EC组织中PD-1、VISTA呈高表达,与肿瘤微环境中Th1/Th2、Th17/Treg、Th22失衡及EC侵袭性密切相关,PD-1、VISTA免疫检查点双抑制策略或能为EC治疗提供一个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受体-1 含V结构域抑制T细胞活化的免疫球蛋白 子宫内膜癌 辅助性T淋巴细胞 调节性T细胞 微环境免疫失衡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期子宫内膜癌预后简易评分系统的建立 被引量:1
12
作者 丁珊珊 蒋鹏 +1 位作者 袁瑞 胡琢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0-216,共7页
目的:构建Ⅰ期子宫内膜癌预后简易评分系统为临床提供参考工具。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至2021年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了手术治疗的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病例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与患者复发及死亡相关的影... 目的:构建Ⅰ期子宫内膜癌预后简易评分系统为临床提供参考工具。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至2021年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了手术治疗的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病例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与患者复发及死亡相关的影响因子。基于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简易评分系统,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比较评分系统和单一预测因子对患者预后的预测准确度。利用X-title软件确定评分系统的截值点并对患者进行风险分组,比较不同分组患者预后分布情况。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患者年龄(复发:Waldχ^(2)=4.482,P=0.034;死亡:Waldχ^(2)=8.401,P=0.004)、病理分型(复发:Waldχ^(2)=6.692,P=0.010;死亡:Waldχ^(2)=4.222,P=0.040)、肌层浸润情况(复发:Waldχ^(2)=6.372,P=0.034;死亡:Waldχ^(2)=7.183,P=0.007)、淋巴脉管间隙侵犯(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复发:Waldχ^(2)=13.396,P<0.001;死亡:Waldχ^(2)=8.449,P=0.004)、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表达(复发:Waldχ^(2)=7.679,P=0.006;死亡:Waldχ^(2)=8.532,P=0.003)及P53表达(复发:Waldχ^(2)=7.886,P=0.005;死亡:Waldχ^(2)=7.174,P=0.007)均是患者复发及死亡的影响因素。基于以上6个因素成功构建评估患者预后的简易评分系统,ROC曲线显示评分系统的AUC值大于单一预测因子。X-title软件确定了评分系统的截值点并自动将患者分为低风险组(0~1分)、中风险组(2~3分)及高风险组(4~6分),3组患者之间总体预后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本研究构建的简易评分系统对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评估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期 子宫内膜癌 预后 评分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分子亚型的免疫浸润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晶晶 李婷 +2 位作者 王历 罗丽莎 肖雪 《实用妇产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2-318,共7页
目的:从蛋白水平分析子宫内膜癌(EC)各分子亚型中免疫细胞的浸润情况,并探讨免疫浸润特征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联。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病理科确诊的错配修复缺陷(MMR-D)型75例以及与之分化程度相当的错配修复... 目的:从蛋白水平分析子宫内膜癌(EC)各分子亚型中免疫细胞的浸润情况,并探讨免疫浸润特征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联。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病理科确诊的错配修复缺陷(MMR-D)型75例以及与之分化程度相当的错配修复完整(MMR-P)型74例E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ProMisE标准分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及多重荧光免疫组化(F-mIHC)定量分析CD8^(+)T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s)及巨噬细胞的分布情况,并探究各亚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浸润情况。结果:149例样本中,MMR-D型75例、POLE突变(POLEmut)型8例、p53突变(p53abn)型13例、p53野生(p53wt)型53例。所有样本中,CD8^(+)T细胞、Tregs及巨噬细胞的浸润特征在不同年龄及病理分期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EC各分子亚型中,相比MMR-P型,MMR-D型肿瘤中的CD8^(+)T细胞和Tregs的密度更高(P<0.05)。对比4种分子亚型,预后较好的MMR-D型肿瘤中CD8^(+)T细胞密度显著高于p53abn型和p53wt型(P<0.05),Tregs密度显著高于p53wt型(肿瘤区域P<0.05,间质区域P<0.05);预后最好的POLEmut型肿瘤中CD8^(+)T细胞、Tregs密度与p53abn型和p53wt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wt型肿瘤预后中等,与MMR-D型比较,其CD8^(+)T细胞(P<0.05)和Tregs(肿瘤区域P<0.05,间质区域P<0.05)密度均较低;预后最差的p53abn型肿瘤区域中M2型巨噬细胞密度高于MMR-D型(P<0.05)和p53 wt型(P<0.05),CD8^(+)T细胞密度低于MMR-D型(P<0.05),且M1型巨噬细胞密度与其他亚型相比无差异(P>0.05)。结论:EC微环境中免疫细胞浸润特征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未见显著关联。而各分子亚型中,浸润性免疫细胞种类及分布差异显著,提示各EC分子亚型具有不同的免疫细胞浸润特征,且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肿瘤微环境 分子分型 免疫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术前多参数MRI的深度迁移学习预测子宫内膜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14
作者 郭冉 彭如臣 +3 位作者 李艳翠 沈秀芝 郝攀 信瑞强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76,82,共8页
目的 本研究旨在基于术前多参数MRI的深度迁移学习(deep transfer learning,DTL)特征建立模型,以预测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患者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状态。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 目的 本研究旨在基于术前多参数MRI的深度迁移学习(deep transfer learning,DTL)特征建立模型,以预测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患者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状态。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2月至2023年7月本院187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EC患者的临床信息及术前MRI图像。并按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131例)和测试集(56例)。在轴位T2加权成像、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及对比增强T1加权图像上手动勾画病灶感兴趣区。采用ResNet50、ResNet101及DenseNet121网络建立12种DTL模型,接着,采用平均值、最大值及最小值三种决策级融合方法建立融合模型,并从中选取最佳模型作为最终的DTL模型。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临床特征后建立临床模型,并使用logistic回归联合DTL和临床特征建立DTL-临床联合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模型诊断EC患者LVSI的效能,通过DeLong检验比较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校准曲线分析模型的拟合优度,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探讨模型的临床适用性。结果 测试集中,基于ADC图像建立的ResNet101模型在诊断EC患者LVSI时表现出最高的AUC值,为0.850 [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736~0.963]。。采用平均值融合方法建立的融合模型,在测试集中AUC值最高,达到了0.932(95%CI:0.868~0.996),为最佳DTL模型。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是EC患者LVSI的独立危险因素。DTL-临床联合模型在测试集中AUC为0.934(95%CI:0.871~0.997),诊断效能优于临床模型[AUC为0.554 (95%CI:0.436~0.671),P<0.001],与DTL模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9)。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联合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均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P=0.814及0.402),DCA显示临床净获益更大。结论 基于术前多参数MRI建立的DTL模型,以及将DTL特征与临床特征相结合建立的联合模型,能有效预测EC患者LVSI状态,诊断效能优于临床模型。DTL在小样本EC的MRI数据中表现优异,为LVSI术前预测提供重要临床辅助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多参数磁共振成像 深度学习 迁移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和复发子宫内膜癌靶向及免疫治疗的应用进展
15
作者 程星翰 杨隽钧 向阳 《实用妇产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9-282,共4页
子宫内膜癌是全球女性第六大常见癌症,主要影响围绝经期及绝经后的女性。由于预期寿命延长、肥胖和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一直在稳步上升。尽管大部分子宫内膜癌的患者都在早期得到诊断且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 子宫内膜癌是全球女性第六大常见癌症,主要影响围绝经期及绝经后的女性。由于预期寿命延长、肥胖和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一直在稳步上升。尽管大部分子宫内膜癌的患者都在早期得到诊断且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高达95%;但是仍有约8%的患者在诊断时即为较晚的期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晚期 免疫治疗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声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子宫内膜癌微卫星高度不稳定状态的价值
16
作者 宋静 张晓兰 +2 位作者 金艳霞 莫自昊 陈晓琦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55-1060,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影像组学列线图在术前预测子宫内膜癌(EC)患者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状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将2016年1月-2024年6月在本院经病理证实为EC且在术前接受阴道超声检查的21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MSI-H型70例,微卫... 目的:探讨超声影像组学列线图在术前预测子宫内膜癌(EC)患者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状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将2016年1月-2024年6月在本院经病理证实为EC且在术前接受阴道超声检查的21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MSI-H型70例,微卫星低度不稳定/微卫星稳定(MSI-L/MSS)型147例。采用分层抽样法以7∶3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152例)和验证集(65例)。对每例患者的超声图像进行病灶分割、特征提取和筛选后,使用逻辑回归(LR)、K近邻(KNN)、支持向量机(SVM)和随机森林(RF)四种机器学习方法构建影像组学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每个模型对于MSI-H状态的诊断效能,选择验证集中曲线下面积(AUC)最大者为最优影像组学模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临床特征及常规超声征象进行筛选,以获得与MSI-H状态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联合最优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建立列线图。结果:经筛选获得了9个与MSI-H状态相关的最佳影像组学特征。在训练集中LR、KNN、SVM和RF模型预测EC患者MSI-H状态的AUC分别为0.758、0.831、0.875和0.804,在验证集中分别为0.715、0.782、0.848和0.767,其中以SVM的AUC最大。在临床和常规超声征象中,绝经、分化程度低和血流分级高是预测EC患者MSI-H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这3个危险因素结合SVM模型的Rad-score建立的列线图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预测EC患者MSI-H状态的AUC分别为0.949和0.906。结论:基于超声影像组学的列线图可在术前较好地预测EC患者的MSI-H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子宫内膜癌 微卫星不稳定状态 影像组学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奇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生育治疗病案讨论
17
作者 尹苑麟 郑莹 +3 位作者 彭诗意 陈思敬 杨帆 刘舰鸿 《实用妇产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8-291,共4页
1 病历摘要患者,31岁,因月经紊乱10^(+)年,加重2^(+)月,于2020年6月10日入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住院治疗。10^(+)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月经紊乱,表现为经量增多伴经期及周期延长,间断予以黄体酮治疗,停药后月经仍紊乱。2^(+)年前因阴... 1 病历摘要患者,31岁,因月经紊乱10^(+)年,加重2^(+)月,于2020年6月10日入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住院治疗。10^(+)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月经紊乱,表现为经量增多伴经期及周期延长,间断予以黄体酮治疗,停药后月经仍紊乱。2^(+)年前因阴道大量流血于外院行诊断性刮宫术(简称诊刮),自诉诊刮未见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林奇综合征 保留生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 FIGO新分期对子宫内膜癌诊治决策的影响
18
作者 程傲霜 林仲秋 《实用妇产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65-268,共4页
子宫内膜癌是全球最常见的妇科肿瘤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仍在上升。在中国,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居妇科恶性肿瘤第2位[1]。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根据术后病理分期判断患者生存预后并指导后续辅助治疗方案。国际... 子宫内膜癌是全球最常见的妇科肿瘤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仍在上升。在中国,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居妇科恶性肿瘤第2位[1]。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根据术后病理分期判断患者生存预后并指导后续辅助治疗方案。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制定的分期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FIGO分期 妇科肿瘤 诊治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酰胺质子转移成像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曾莹婷 宁清灵 +2 位作者 方斌 钟俭平 钟俊远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3-228,共6页
酰胺质子转移(amide proton transfer,APT)成像是一种新型的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技术,通过探测组织中内源性蛋白质或多肽的酰胺质子-水质子交换速率,反映蛋白浓度以及微环境的变化。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女性生殖道常见... 酰胺质子转移(amide proton transfer,APT)成像是一种新型的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技术,通过探测组织中内源性蛋白质或多肽的酰胺质子-水质子交换速率,反映蛋白浓度以及微环境的变化。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女性生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且逐渐年轻化。目前APT成像在EC鉴别诊断、病理特征评估、免疫组化指标及分子病理表达预测等方面发挥重要价值,但相关研究大多样本量有限,加上APT成像技术及数据处理的局限性,影响结果预测准确性。今后,多中心大样本、结合分子亚型、肿瘤基因组及多模态影像技术系统分析,持续改进图像质量、规范数据处理,将推动精准诊疗的发展。本文就APT技术原理及其在EC中的研究进行综述,期望能帮助影像医师更全面了解EC的APT成像表现及应用前景,为临床个性化诊疗提供客观的影像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淋巴脉管间隙侵犯 磁共振成像 酰胺质子转移成像 组织学分级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MRI鉴别早期子宫内膜癌与息肉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王玟 李红 +3 位作者 万兵 黄倚天 田第娇 刘玥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66-1070,共5页
子宫内膜癌(EC)发病率逐渐上升,多见于绝经后女性,严重威胁健康;子宫内膜息肉(EP)是最常见的妇科良性肿瘤,在任何年龄段都可发生。两种病变均以异常子宫出血和宫腔占位为主要临床表现,在常规MRI图像上表现相似,鉴别较困难,但两者的治疗... 子宫内膜癌(EC)发病率逐渐上升,多见于绝经后女性,严重威胁健康;子宫内膜息肉(EP)是最常见的妇科良性肿瘤,在任何年龄段都可发生。两种病变均以异常子宫出血和宫腔占位为主要临床表现,在常规MRI图像上表现相似,鉴别较困难,但两者的治疗方法和预后不同,故准确鉴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多种功能MRI技术及影像组学在早期EC与子宫内膜息肉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息肉 磁共振成像 酰胺质子转移加权 扩散加权成像 扩散峰度成像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