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2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饮食护理在子宫内膜癌高位淋巴结切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
作者 袁子睿 曾秀群 +1 位作者 谢美连 黄欣 《中国社区医师》 2025年第3期114-116,共3页
目的:探讨饮食护理在子宫内膜癌高位淋巴结切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广东省人民医院行子宫内膜癌高位淋巴结切除术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 目的:探讨饮食护理在子宫内膜癌高位淋巴结切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广东省人民医院行子宫内膜癌高位淋巴结切除术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饮食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38)。护理后,两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生理状况、情感状况、社会/家庭状况、功能状况评分及总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饮食护理在子宫内膜癌高位淋巴结切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高位淋巴结切除术 饮食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循证理论的针对性干预应用于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腔镜围手术期的效果分析
2
作者 申河媛 羊洁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5年第1期64-67,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循证理论的针对性干预应用于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腔镜围手术期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于本院接受腹腔镜下根治术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循证护理组,每组各41例。常规组采用常规围手术期... 目的探讨基于循证理论的针对性干预应用于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腔镜围手术期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于本院接受腹腔镜下根治术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循证护理组,每组各41例。常规组采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循证护理组实施常规护理+基于循证理论的针对性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围术期体温变化、临床指标(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和术后康复质量、干预前、后负性情绪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组间(F=17.06)、时间(F=25.81)、交互(F=5.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循证护理组患者T2、T3、T4时的体温均高于常规组(P<0.05);循证护理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5);循证护理组术后康复质量优于常规组(P<0.05);干预后,两组GAD-7、PHQ-9均降低(P<0.05),且干预后循证护理组低于常规组(P<0.05);循证护理组满意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基于循证理论的针对性干预可促使腹腔镜手术患者术中体温维持相对稳定,促进其术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长,改善其心理状态,提高其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理论 子宫内膜癌 腹腔镜手术 应激状态 康复进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NRP-2 VEGF-C和VEGF-D水平与其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3
作者 邹歌 赵楠楠 +4 位作者 董建新 周剑利 袁金灵 高杰 郭艳娟 《安徽医学》 2025年第1期54-57,共4页
目的 探究子宫内膜癌(EC)患者血清神经菌毛蛋白-2(NR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水平与其转移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4年2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47例EC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病理结果为... 目的 探究子宫内膜癌(EC)患者血清神经菌毛蛋白-2(NR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水平与其转移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4年2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47例EC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病理结果为判定标准,根据癌细胞是否发生转移分为转移组(52例)和未转移组(95例),选取46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3组对象NRP-2、VEGF-C和VEGF-D水平,并分析与EC转移的关系。结果 转移组和未转移组的NRP-2、VEGF-C和VEGF-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的NRP-2、VEGF-C和VEGF-D水平均高于未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的内膜样癌占比、病理G1级占比和浸润深度≤1/2肌层占比均低于未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内膜样癌(OR=3.376,95%CI:1.037~10.995,P=0.043)、病理G2(OR=19.426,95%CI:2.895~130.338,P=0.002)或G3级(OR=11.311,95%CI:1.842~69.453,P=0.009)、浸润深度>1/2肌层(OR=10.683,95%CI:2.889~39.512,P<0.001)和高NRP-2水平(OR=1.847,95%CI:1.452~2.349,P<0.001)均是EC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结果显示,NRP-2与EC转移主要呈线性关系(P<0.001)。当NRP-2<17.35μg/L时,EC转移风险低;当NRP-2>17.35μg/L时,EC转移风险高。结论 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NRP-2水平高与其转移有关,NRP-2水平升高是EC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神经菌毛蛋白-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手术恐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究
4
作者 姚金磊 杨帆 《罕少疾病杂志》 2025年第1期176-178,共3页
目的 了解子宫内膜癌(EC)患者手术恐惧发生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便利抽样选取2022年4月至2024年4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EC患者80例,使用外科手术恐惧问卷(SFQ)对患者手术恐惧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80例EC患者... 目的 了解子宫内膜癌(EC)患者手术恐惧发生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便利抽样选取2022年4月至2024年4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EC患者80例,使用外科手术恐惧问卷(SFQ)对患者手术恐惧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80例EC患者SFQ评分为(39.25±12.25)分;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疾病分型II型、存在淋巴结转移、合并重度焦虑和抑郁患者SFQ评分显著升高(P<0.05);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疾病分型II型、出现淋巴结转移、合并重度焦虑和抑郁是EC患者发生手术恐惧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EC患者普遍存在手术恐惧,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疾病分型II型、淋巴结转移以及重度焦虑和抑郁是导致手术恐惧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 手术恐惧 现状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甲基胞嘧啶调节因子在子宫内膜癌中相关基因的表达谱鉴定
5
作者 董春力 薛辕子 +2 位作者 倪秀梅 郭宁 张欣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33期116-121,共6页
目的探讨并鉴定子宫内膜癌中5-甲基胞嘧啶(m5C)调节因子的相关基因。方法从TCGA数据库中下载子宫内膜癌的表达谱数据及临床随访信息数据,采用R 3.6.3软件对数据集进行分析。分析RNA m5C相关调控基因在基因组、转录组及调控网络的特征。... 目的探讨并鉴定子宫内膜癌中5-甲基胞嘧啶(m5C)调节因子的相关基因。方法从TCGA数据库中下载子宫内膜癌的表达谱数据及临床随访信息数据,采用R 3.6.3软件对数据集进行分析。分析RNA m5C相关调控基因在基因组、转录组及调控网络的特征。结果从TCGA数据库中筛选出542个子宫内膜癌组织样本和35个正常组织样本。与子宫内膜癌相关的m5C调控基因共有17个,包括NOP2、NSUN2、NSUN3、NSUN4、NSUN5、NSUN6、NSUN7、DNMT1、DNMT3A、DNMT3B、TRDMT1、TET1、TET2、TET3、ALKBH1、ALYREF、YBX1。17个RNA m5C相关调控基因均有不同程度的突变情况,其中突变较高的有TET1(33%),TET3(27%),TET2(26%),DNMT1(23%)和DNMT3B(23%)。17个RNA m5C相关调控基因均存在一定频率的拷贝数变异,其中TET1基因的拷贝数变异情况较为突出。与正常组织比较,NOP2、DNMT1、DNMT3A、DNMT3B、TET3、ALYREF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高表达(P<0.05),NSUN3、NSUN6、TRDMT1、TET2、ALKBH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低表达(P<0.05)。各基因之间均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TET2和TRDMT1高表达组及低表达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OP2、NSUN2、NSUN3、NSUN4、NSUN5、NSUN6、NSUN7、DNMT1、DNMT3A、DNMT3B、TET1、TET3、ALKBH1、ALYREF和YBX1高表达组生存率低于低表达组(P<0.05)。结论m5C的相关调控基因的异常促进子宫内膜癌的进展,并且与子宫内膜癌的预后相关。这些基因可以作为子宫内膜癌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为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预测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甲基化 子宫内膜癌 5-甲基胞嘧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分化/去分化子宫内膜癌分子特征及临床研究进展
6
作者 樊蓓 何玥 吴玉梅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8期40-43,63,共5页
未分化/去分化子宫内膜癌是临床罕见的高侵袭性肿瘤,预后差,诊断时往往处于晚期,且对常规化疗耐药。因此,新的治疗策略亟待探索。未分化/去分化子宫内膜癌具有不同于常见子宫内膜癌的特殊遗传学特征。其肿瘤发生通路具有独有的特征,如... 未分化/去分化子宫内膜癌是临床罕见的高侵袭性肿瘤,预后差,诊断时往往处于晚期,且对常规化疗耐药。因此,新的治疗策略亟待探索。未分化/去分化子宫内膜癌具有不同于常见子宫内膜癌的特殊遗传学特征。其肿瘤发生通路具有独有的特征,如微卫星不稳定/错配修复蛋白、开关/蔗糖非发酵复合物染色质重塑复合物的基因失活。因此分子检测对未分化/去分化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管理、参与临床试验和靶向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未分化/去分化子宫内膜癌这两个罕见亚型的分子特征和临床研究,以探索当前和未来研究的潜在分子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分化 去分化 子宫内膜癌 分子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NA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7
作者 郑春兰 王文文 +5 位作者 何政霞 张婵丽 唐智华 王艳 马骞 郭红军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4期577-582,共6页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基因在子宫内膜癌(UCE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潜在的生物学功能的关系。方法通过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获取PCNA mRNA在UCEC中的表达数据及相关病理参数。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通过术...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基因在子宫内膜癌(UCE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潜在的生物学功能的关系。方法通过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获取PCNA mRNA在UCEC中的表达数据及相关病理参数。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通过术后病理确诊的UCEC组织标本20例和正常内膜组织标本20例。免疫组化技术检测PCNA蛋白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多因素Cox回归分析PCNA基因在UCEC患者中的预后价值。利用TIMER数据库分析PCNA基因与免疫细胞浸润的关系。利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预测PCNA表达的相关通路。利用STRING在线分析以PCNA为中心相关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PCNA基因mRNA和编码蛋白在UCEC组织中表达水平上调(P<0.001),且具有诊断价值。免疫组化染色显示,PCNA蛋白在UCEC细胞核中高表达。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临床分期、主要治疗结果、病理分级、残留组织、组织学分级、肿瘤侵袭度、放射治疗可作为UCEC潜在的预后因素。PCNA表达水平与免疫浸润细胞的丰度相关。GSEA预测结果显示PCNA高表达富集于细胞周期、同源重组、DNA修复等通路。结论PCNA基因可能是UCEC潜在的诊断和预后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殖细胞核抗原 子宫内膜癌 基因集富集分析 免疫细胞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irc_0013958/miR-545轴对子宫内膜癌细胞RL-95-2增殖、凋亡和迁移的影响
8
作者 张仕田 何翔 +2 位作者 杨帆 赵红利 龚钿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7期746-750,共5页
目的探讨circ_0013958对子宫内膜癌细胞RL-95-2增殖、凋亡和迁移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收集51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即时聚合酶链锁反应(qRT-PCR)法检测组织中circ_0013958和miR-545表达。体外培养RL-95-2细胞,分别转染sh-circ_001... 目的探讨circ_0013958对子宫内膜癌细胞RL-95-2增殖、凋亡和迁移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收集51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即时聚合酶链锁反应(qRT-PCR)法检测组织中circ_0013958和miR-545表达。体外培养RL-95-2细胞,分别转染sh-circ_0013958、miR-545模拟物、si-circ_0013958与miR-545抑制剂后,CCK-8、流式细胞术、Transwell分别检测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凋亡蛋白水平使用Western blot。Circ_0013958和miR-545的靶向关系使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相较于癌旁组织高表达circ_0013958(P<0.05),而低表达miR-545(P<0.05);敲减circ_0013958或上调miR-545后,RL-95-2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抑制而细胞凋亡升高(P<0.05);circ_0013958靶向负调控miR-545,下调miR-545逆转了敲减circ_0013958介导的抗增殖,抗迁移以及促凋亡的作用。结论circ_0013958通过靶向下调miR-545促进子宫内膜癌RL-95-2细胞增殖和迁移,并阻碍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circ0013958 miR-545 细胞增殖 凋亡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肝益肾汤用于子宫内膜癌根治术后的价值
9
作者 许娟秀 李丽 +2 位作者 缪玲玲 叶路 吴海根 《临床医药实践》 2024年第5期339-342,369,共5页
目的:分析疏肝益肾汤用于子宫内膜癌根治术患者的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4月—2023年1月收治的行子宫内膜癌根治术患者10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疏肝益肾... 目的:分析疏肝益肾汤用于子宫内膜癌根治术患者的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4月—2023年1月收治的行子宫内膜癌根治术患者10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疏肝益肾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免疫功能、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疼痛评分、免疫功能指标水平和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疼痛评分、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A(IgA)及肿瘤标志物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自然杀伤细胞(NK)、分化决定族抗原4^(+)(CD4^(+))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总分及各项目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随访6个月,均无复发情况。结论:疏肝益肾汤用于子宫内膜癌根治术患者,可减轻术后疼痛,促进免疫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根治术 疏肝益肾汤 细胞免疫功能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化疗、放疗、同步放化疗的临床疗效比较
10
作者 季金龙 曹杨 +2 位作者 万聪 陈香楠 韩云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28期28-31,共4页
目的:探究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接受同步放化疗与单一放疗或化疗的临床效果、血清肿瘤标志物及中远期生存质量评分差异。方法: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共60份,根据手术后采取... 目的:探究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接受同步放化疗与单一放疗或化疗的临床效果、血清肿瘤标志物及中远期生存质量评分差异。方法: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共60份,根据手术后采取的辅助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化疗组(20例)、放疗组(20例)与同步放化疗组(20例)。探讨三组研究对象治疗3个周期后的临床疗效、肿瘤标志物及中远期生存质量评分变化差异。结果:同放疗组、化疗组相比,同步放化疗组客观缓解率、临床控制率较高(P<0.05);同治疗前相比,三组治疗后血清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人附睾蛋白4(HE4)、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均降低,同步放化疗组血清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最低(P<0.05);对比三组患者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G)评分,同步放化疗组FACT-G评分最低(P<0.05),三组1年生存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辅助治疗方式选择中,同步放化疗方案能显著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临床可进一步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辅助治疗 同步放化疗 肿瘤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三维重建在子宫内膜癌淋巴结切除术中的应用
11
作者 陈少敏 王文娟 +3 位作者 宿淑臻 柳林 孙凤仪 薛迎峰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2期112-115,共4页
目的探讨MRI三维重建术前规划对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切除术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91例经术前盆腔MRI检查显示淋巴结大小正常或轻度肿大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随机分为术前规划组(46例)和系统切除组(45例)。采用多模态影像学手术规划系统进... 目的探讨MRI三维重建术前规划对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切除术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91例经术前盆腔MRI检查显示淋巴结大小正常或轻度肿大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随机分为术前规划组(46例)和系统切除组(45例)。采用多模态影像学手术规划系统进行规划,指导淋巴结定位切除。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时复查影像学检查。结果术前规划组盆腔淋巴结切除手术时间显著短于系统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缩短(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术前规划组的目标淋巴结全部切除,而系统切除组中2例漏切淋巴结。结论通过术前MRI三维重建定位和规划,术中可以成功发现并切除目标淋巴结,有效防止漏切,同时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提高手术准确率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术前规划 数字化三维重建 磁共振成像 盆腔淋巴结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规范化增强MRI影像组学列线图术前预测子宫内膜癌淋巴血管间隙侵犯的价值
12
作者 邢金丽 顾亮亮 +4 位作者 杨彦松 毛咪咪 费晓钰 颜碧从 冯峰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2期120-125,共6页
目的探讨构建基于规范化增强MRI影像组学列线图术前预测子宫内膜癌淋巴血管侵犯(LVSI)的价值。方法选取15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盆腔MRI检查及临床资料,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从CET1WI、T2WI、DWI和ADC图中提取影像... 目的探讨构建基于规范化增强MRI影像组学列线图术前预测子宫内膜癌淋巴血管侵犯(LVSI)的价值。方法选取15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盆腔MRI检查及临床资料,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从CET1WI、T2WI、DWI和ADC图中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利用最小相关最大冗余性(mRMR)算法和递归特征消除(RFE)选择特征,KNN(K-Nearest Neighbor)算法构建组学模型。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合Rad-score和临床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比较影像组学特征、临床危险因素和列线图对LVSI的预测效能。结果1781个影像组学特征经mRMR和RFE算法筛选出12个影像组学特征,并计算Rad-score。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A125、肿瘤级别以及Radscore为LVSI的危险因素。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影像组学模型的预测性能为0.83(95%CI:0.76~0.91)和0.78(95%CI:0.65~0.91);临床模型的预测性能分别为0.83(95%CI:0.72~0.93)和0.75(95%CI:0.55~0.95);列线图预测性能分别为0.90(95%CI:0.84~0.97)和0.86(95%CI:0.72~1.00)。列线图对LVSI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并且净分类指数(NRI)和总综合鉴别指数(IDI)证实列线图优于临床模型。结论基于规范化增强MRI影像组学列线图可用于术前预测EC LVS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磁共振成像 淋巴血管间隙侵犯 影像组学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效果对比
13
作者 周燕斌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23期62-64,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EC)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湖北省黄梅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早期EC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将其中40例纳入常模组,40例纳入微创组,前者给予开腹手术,后者给予腹腔...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EC)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湖北省黄梅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早期EC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将其中40例纳入常模组,40例纳入微创组,前者给予开腹手术,后者给予腹腔镜手术,比较两组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微创组治疗满意度显著高于常模组(P<0.05)。微创组手术时间、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常模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常模组(P<0.05)。微创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模组(P<0.05)。术后2个月,微创组36项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常模组(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EC能有效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恢复时间,治疗安全性高,对患者后期康复效果、生活质量均有改善作用,相较于开腹手术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子宫内膜癌 腹腔镜手术 开腹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浅表超声检查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14
作者 战介芝 张芹芹 +1 位作者 霍晓恺 高含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期159-161,共3页
目的探讨高频浅表超声检查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经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癌患者196例,作为子宫内膜癌组,另选同期常规体检的非子宫内膜癌患者160例,作为非子宫内膜癌组,均行腔内探头高频浅表超声检查,对比两组血流动力学和... 目的探讨高频浅表超声检查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经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癌患者196例,作为子宫内膜癌组,另选同期常规体检的非子宫内膜癌患者160例,作为非子宫内膜癌组,均行腔内探头高频浅表超声检查,对比两组血流动力学和血管相关指标。结果子宫内膜癌组与非子宫内膜癌组相比腔内探头高频浅表超声检查表现为子宫增大、内膜形态不规则、内膜回声增强以及宫腔积液。血流动力学指标中PSV值、EDV值较高、阻力指数较低,血管指标中血管指数、血流指数、VFI值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组中通过采用腔内探头高频浅表超声检查诊断敏感度以及特异度分别为97.18%、100%、阳性预测值100%。结论腔内探头高频浅表超声检查妇科小器官恶性肿瘤临床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血流特征 血管指标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性健康管理联合有氧抗阻运动对子宫内膜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15
作者 江丽 王鸣西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8期1525-1528,共4页
目的探讨综合性健康管理联合有氧抗阻运动对子宫内膜癌(EC)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78例EC合并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9例)与观察组(39例)。给... 目的探讨综合性健康管理联合有氧抗阻运动对子宫内膜癌(EC)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78例EC合并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9例)与观察组(39例)。给予两组患者常规降糖治疗,给予对照组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综合性健康管理联合有氧抗阻运动,连续干预1个月。对比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两组血糖控制及情绪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心理弹性调查问卷(CD-RISC)评分均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纽卡斯尔护理满意度量表(NSN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综合性健康管理联合有氧抗阻运动有助于EC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且可改善负性情绪,提高心理弹性,提高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糖尿病 综合性健康管理 有氧抗阻运动 血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
16
作者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妇科分会 张颐 +4 位作者 吴玉梅 张师前 李芳梅 潘美竹 何玥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4年第10期721-728,共8页
中国癌症数据报道,2022年新发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病例7.77万例,死亡1.35万例,总体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子宫内膜癌主要发生于绝经后女性,70岁以上患者约占全部子宫内膜癌患者的25%,而70岁以上患者死亡率却占全部子... 中国癌症数据报道,2022年新发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病例7.77万例,死亡1.35万例,总体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子宫内膜癌主要发生于绝经后女性,70岁以上患者约占全部子宫内膜癌患者的25%,而70岁以上患者死亡率却占全部子宫内膜癌患者的50%。据人口统计学推算,从2020年到2060年,65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将增加一倍[2],人口老龄化预示着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高龄化,诊治难度增大。既往研究表明,老年患者(一般定义为65岁以上)通常具有更差的预后[3],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是改善老年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关键,鉴于体质虚弱和共病的增加,老年患者在临床研究中的代表性不足,可能会导致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子宫内膜癌 手术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患者体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7
作者 杨丹丹 陈轶前 +2 位作者 李星辰 王建六 李晓丹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24,共4页
目的调查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患者的体质量现状,并分析影响其体质量变化的因素。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妇科就诊的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人口学与疾病资料调查表、减重调查表对其进行... 目的调查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患者的体质量现状,并分析影响其体质量变化的因素。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妇科就诊的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人口学与疾病资料调查表、减重调查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子宫内膜癌保育患者超重肥胖发生率为82.4%;进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前体质量指数≥24和减重时长<3个月是影响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患者体质量变化的高危因素(均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患者的体质量现状为超重肥胖人数占比较高,保育患者体质量上升受多个因素影响,护理人员应为患者提供专业、个性化、全程的减重指导与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保留生育功能 体质量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特征联合血清学指标构建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
18
作者 张萌 姜伊娜 +1 位作者 王春光 刘禹彤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1期118-122,共5页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超声特征联合血清学指标及其他临床特征,探寻子宫内膜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并预测其发生。方法选取我院经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癌患者499例。按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组(n=356)与验证集组(n=14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超声特征联合血清学指标及其他临床特征,探寻子宫内膜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并预测其发生。方法选取我院经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癌患者499例。按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组(n=356)与验证集组(n=143),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绘制列线图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曲线、临床决策曲线(DCA)对该模型进行评估。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超声特征中的病变形状、边界、彩色多普勒血流分级,血清学指标(术前)中的糖类抗原125(CA125)、组织学分级、组织学分型与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相关,通过多因素分析,彩色多普勒血流分级、CA125、组织学分级是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75(95%CI 1.20~2.56)、4.61(95%CI 2.12~10.01)、1.93(95%CI 1.07~3.49),据此建立列线图,训练集组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96(95%CI 0.718~0.874),验证集组AUC为0.715(95%CI 0.538~0.892),区分度良好,通过校准曲线、DCA进行验证,该模型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前景良好。结论结合超声检查特征与血清学指标成功地构建子宫内膜癌淋巴结状态的评估模型,该模型对评估淋巴结状态有较高的准确性,也为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淋巴结 预测模型 超声检查 糖类抗原1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变化轨迹及因素识别:基于不同时间点的纵向研究
19
作者 刘孟喆 孙瑞 李彩霞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20期3700-3704,共5页
目的 探究子宫内膜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变化轨迹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3年2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12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采用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分别于不同时间点评估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变化轨迹。利用增长混... 目的 探究子宫内膜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变化轨迹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3年2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12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采用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分别于不同时间点评估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变化轨迹。利用增长混合模型识别轨迹类别,logistic分析识别轨迹类别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识别出3条癌症复发恐惧的不同轨迹,分别为持续高水平组(12.71%)、缓慢下降组(61.86%)、低水平组(25.42%);化疗史、疾病不确定感、焦虑情绪、抑郁情绪是子宫内膜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轨迹的危险因素,希望水平、社会支持是其保护因素。结论 子宫内膜癌患者患病期间癌症复发恐惧具有一定差异,初步识别出3种不同变化轨迹,且化疗史、疾病不确定感、焦虑情绪、抑郁情绪、希望水平、社会支持是其影响因素,临床可以此为依据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癌症复发恐惧对患者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影响因素 症复发恐惧 变化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阴道彩超鉴别子宫内膜息肉与子宫内膜癌的准确性及漏诊、误诊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艳 《中国医学工程》 2024年第8期79-82,共4页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超鉴别子宫内膜息肉与子宫内膜癌的准确性及漏诊、误诊的原因。方法回顾性选取济源市第二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00例子宫内膜病变患者(子宫内膜息肉患者6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35例)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超鉴别子宫内膜息肉与子宫内膜癌的准确性及漏诊、误诊的原因。方法回顾性选取济源市第二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00例子宫内膜病变患者(子宫内膜息肉患者6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35例)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经阴道彩超检查及病理检查,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统计经阴道彩超检查鉴别子宫内膜息肉与子宫内膜癌的检出结果、诊断效能,比较子宫内膜息肉组与子宫内膜癌组超声表现及相关参数情况。结果100例子宫内膜病变患者均经阴道彩超检查诊断,阳性34例,阴性66例,其中误诊2例,漏诊3例,63例为真实子宫内膜息肉患者,32例为子宫内膜癌患者;其特异度为96.92%(63/65)、灵敏度为91.43%(32/35)、准确度为95.00%(95/100)、阳性预测值为94.12%(32/34)、阴性预测值为95.45%(63/66);子宫内膜癌组内膜与肌层分解不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的患者比例及病灶内部血流分级、子宫内膜厚度高于子宫内膜息肉组;子宫内膜癌组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平均血流速度(TAP)水平明显低于子宫内膜息肉组(P<0.05)。结论在鉴别子宫内膜息肉与子宫内膜癌中,经阴道彩超检查的诊断效能较高,且二者在超声表现及相关参数中存在差异,具有较高的诊断优势,因此,临床可应用经阴道彩超检查结果及其影像学特征、相关参数评估对子宫内膜息肉与子宫内膜癌进行诊断,以提高其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息肉 子宫内膜癌 经阴道超声检查 准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