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子宫内膜乳头状浆液性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李巍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98-300,共3页
关键词 子宫内膜乳头状浆液性癌 研究进展 UPSC 发生率 病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与高级别浆液性癌的MRI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孟倩 翁春娇 +1 位作者 平小夏 姜楠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8-223,共6页
目的:探讨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OEC)与高级别浆液性癌(HGSC)的MRI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22年6月—2024年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HGSC的患者51例,OEC患者23例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MRI影像学检测,对比2组临... 目的:探讨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OEC)与高级别浆液性癌(HGSC)的MRI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22年6月—2024年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HGSC的患者51例,OEC患者23例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MRI影像学检测,对比2组临床特征及MRI影像学特征差异,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OEC、HGSC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HGSC组与OEC组患者在年龄和绝经状态上无显著差异(P>0.05);HGSC组患者的肿瘤直径显著小于OEC组,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显著高于OEC组,而合并子宫内膜病变的比例则低于OEC组(P<0.05)。HGSC组肿瘤表现为双侧分布、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以实性为主、多囊,T1WI信号呈现不均匀的稍高或高信号,实性部分中至重度增强,腹膜种植转移及中或大量腹腔积液的发生率高于OEC组(P<0.05)。HGSC与OEC组在附壁结节的发生比例上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存在附壁结节的病灶中,HGSC组不规则团块状的附壁结节比例显著高于OEC组(P<0.05)。HGSC组的ADC值显著高于OEC组。在ADC值鉴别诊断HGSC与OEC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776(95%CI 0.669~0.882),通过约登指数最大值确定的截断值为1.20×10^(-3) mm^(2)/s,灵敏度为76.50%,特异度为78.30%。结论:OEC与HGSC在MRI影像特征上具有一定的共性,也存在显著差异。MRI可为临床术前鉴别OEC与HGSC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 子宫内膜 高级别浆液 磁共振成像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乳头状浆液性腺癌与透明细胞癌临床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春延 高燕 胡元晶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1912-1915,共4页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乳头状浆液性腺癌(UPSC)与透明细胞癌(UCCC)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2004年4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41例UPSC与19例UCCC临床资料。结果:UPSC完全手术分期24例,早期(仅Ⅰ期)9例,晚期(Ⅲ、Ⅳ...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乳头状浆液性腺癌(UPSC)与透明细胞癌(UCCC)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2004年4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41例UPSC与19例UCCC临床资料。结果:UPSC完全手术分期24例,早期(仅Ⅰ期)9例,晚期(Ⅲ、Ⅳ期)15例。UCCC完全手术分期10例,早期(仅Ⅰ期)6例,晚期(Ⅲ、Ⅳ期)4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脉管浸润、腹水/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及淋巴结转移者总生存期(OS)较短;脉管浸润、肌层浸润、腹水/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者无病生存期(DFS)较短。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腹水/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者的患者OS较短;脉管浸润、腹水/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者的患者DFS较短。结论:UPSC确诊时多为晚期,预后差。治疗强调全面手术分期,脉管浸润、肌层浸润、腹水/腹腔冲洗液及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乳头浆液 透明细胞 治疗 预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的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岩 耿晓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69-870,共2页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分为I、Ⅱ两种类型.I型为雌激素依赖型,即常见的子宫内膜样腺癌;Ⅱ型为非雌激素依赖型。包括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和子宫内膜透明细胞腺癌。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uterinepapillaryserousc...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分为I、Ⅱ两种类型.I型为雌激素依赖型,即常见的子宫内膜样腺癌;Ⅱ型为非雌激素依赖型。包括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和子宫内膜透明细胞腺癌。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uterinepapillaryserouscarcinoma,UPSC)发病率不到子宫内膜癌的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浆液乳头 非雌激素依赖型 子宫内膜样腺 子宫内膜 妇科恶肿瘤 透明细胞腺 发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的MRI表现
5
作者 钟穗兴 丁莹莹 +6 位作者 艾丛慧 金雁 谭静 王洪波 张荟美 李苗苗 张娅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4-89,共6页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UPSC)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UPSC及38例子宫内膜样腺癌(EAC)患者的MRI表现。结果:UPSC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59.0岁)大于EAC患者(51.8岁);在T_(2)WI上,UPSC信号较EAC...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UPSC)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UPSC及38例子宫内膜样腺癌(EAC)患者的MRI表现。结果:UPSC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59.0岁)大于EAC患者(51.8岁);在T_(2)WI上,UPSC信号较EAC更不均匀(发生率分别为84.21%和44.74%),囊变坏死(分别为42.11%和5.26%)、出血(分别为21.05%和0)的发生率更高,且病灶中可见小梁样低信号影(发生率分别为31.58%和0);UPSC的ADC值较EAC低,两者分别为(0.68±0.15)、(0.84±0.15)×10^(-3)mm^(2)/s;UPSC的≥1/2肌层浸润深度比例较EAC高(分别为57.89%和42.11%);UPSC以进行性强化为主(84.21%),而EAC以早期强化为主(78.95%);以上结果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UPSC与EAC病灶的最大径均值分别为(5.1±3.8)、(3.2±1.9)cm,两者的病灶形态均以肿块型为主,强化程度均以中度-明显强化为主,以上结果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相对于EAC,UPSC具有肌层浸润程度深,病灶内易囊变坏死及出血,并可见特异性小梁状短T_(2)信号结构,DWI上扩散受限更明显,增强呈进行性强化等MRI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肿瘤 子宫内膜浆液乳头 子宫内膜样腺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浆液性乳头状癌24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秦贇娜 钟传庆 +3 位作者 于晓红 魏宝秀 付秋风 孙丽萍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5-319,共5页
目的比较子宫浆液性乳头状癌 ( uterine papillary serous carcinoma, UPSC ) 和子宫内膜样癌 ( uterine endometrioid carcinoma, UEC)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表达,以了解两种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差异。方法对24例UPSC和54例UEC进行... 目的比较子宫浆液性乳头状癌 ( uterine papillary serous carcinoma, UPSC ) 和子宫内膜样癌 ( uterine endometrioid carcinoma, UEC)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表达,以了解两种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差异。方法对24例UPSC和54例UEC进行组织学复查和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的p53蛋白、ER和PR的表达。结果24例UPSC占子宫内膜癌的3.77%,平均年龄UPSC组为60岁,UEC组为51.7岁(P〈0.01),晚期癌(FIGO Ⅲ-Ⅳ)UPSC组占62.5%,UEC组占35.1%(P〈0.025)。p53蛋白的表达UPSC组16例阳性(66.7%),UEC组10例阳性(18.5%),两组比较(P〈0.01)。ER阳性表达UPSC组(8.3%),UEC组(42.5%),PR阳性表达UPSC组(12.5%),UEC组(35.2%),两组比较:ER(P〈0.01),PR(P〈0.05),差异有显著性。UPSC组p53蛋白表达与肿瘤分期、分级、及肌层浸润无明显关系,而UEC组Ⅲ-Ⅳ期肿瘤的p53蛋白的表达率高于Ⅰ-Ⅱ期(P〈0.005)。UPSC的5年生存率为25%,UEC组5年生存率为80.9%(P〈0.0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UPSC为p53高表达,而缺乏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为高度恶性的肿瘤。它的生物学行为不同于UEC,因而强调诊断时需和其他类型的子宫内膜癌相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肿瘤 子宫浆液乳头 子宫内膜 病理学 临床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的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任玉兰 王华英 沈磊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83-386,共4页
子宫浆液性乳头状癌 (UPSC)是子宫内膜癌中一种特殊的病理类型。它在组织病理上与卵巢乳头状浆液性癌十分相似 ,具有高度侵袭性 ,预后较差。在治疗上强调全面的手术分期 ,并辅以放疗和化疗。本文就这一疾病的临床病理、分子生物学和治... 子宫浆液性乳头状癌 (UPSC)是子宫内膜癌中一种特殊的病理类型。它在组织病理上与卵巢乳头状浆液性癌十分相似 ,具有高度侵袭性 ,预后较差。在治疗上强调全面的手术分期 ,并辅以放疗和化疗。本文就这一疾病的临床病理、分子生物学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个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乳头浆液 病理 基因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乳头状浆液性囊腺癌 被引量:2
8
作者 陈曼玲 黄元华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4期282-284,共3页
关键词 子宫乳头浆液囊腺 组织病理学特征 分子生物学特征 生物学行为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乳头状浆液性腺癌11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凌勇 张鹏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72-174,共3页
目的:探讨子宫乳头状浆液性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本院10年来收治的11例子宫乳头状浆液性腺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子宫乳头状浆液性腺癌和普通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相关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长期持续雌激... 目的:探讨子宫乳头状浆液性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本院10年来收治的11例子宫乳头状浆液性腺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子宫乳头状浆液性腺癌和普通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相关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长期持续雌激素刺激等无关,有较明显的淋巴转移倾向,分化明显不良,有明显的肌层浸润和宫外转移倾向,术前分期不够准确。结论:子宫乳头状浆液性腺癌是一种特殊的子宫内膜癌组织类型,在组织病理上与卵巢乳头状浆液性癌十分相似,具有高度侵袭性,预后较差,需要手术探查以准确分期。治疗上手术辅以放疗和化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肿瘤 乳头浆液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3例
10
作者 王华 王靖华 步宏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50-350,I050,共2页
关键词 子宫肿瘤 乳头浆液 病理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3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丁丽娟 薛德彬 +2 位作者 夏爱丽 陈东 夏华萍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401-1401,共1页
关键词 子宫肿瘤 乳头 子宫内膜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浆液性癌与低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比较 被引量:5
12
作者 郑泽纯 李小毛 +4 位作者 叶辉霞 杨晓辉 刘继红 王刚 陈建国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83-186,共4页
目的:探讨子宫浆液性癌(USC)和低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G3EE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子宫内膜癌防治项目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收治的101例USC患者和619例G3EEC患者,比较两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 目的:探讨子宫浆液性癌(USC)和低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G3EE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子宫内膜癌防治项目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收治的101例USC患者和619例G3EEC患者,比较两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结果和预后。结果:1USC组和G3EEC组的发病年龄、未产、糖尿病、高血压、肥胖、首发症状(异常子宫出血)、临床分期Ⅲ或Ⅳ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病理分期Ⅲ或Ⅳ期、临床Ⅰ期术后分期升高、肿瘤局限于宫腔下部、深肌层浸润、腹水细胞学阳性、宫颈间质浸润、淋巴结转移以及大网膜转移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SC组P53阳性率(86.2%)高于G3EEC组患者(5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年总体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USC组患者分别为74.9%和67.9%,G3EEC组患者分别为78.4%和7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3EEC患者与US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具有较多相似点,临床上应重视G3EEC的诊治与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浆液 低分化子宫内膜样腺 临床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颈腺样囊性癌合并子宫颈及子宫内膜鳞状细胞癌1例 被引量:5
13
作者 郑建云 李艳东 +1 位作者 刘冰 孙斌斌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97-598,共2页
患者,66岁,绝经20年,阴道不规则少量出血4个月。既往月经规律,否认子宫内膜炎及相关病史。超声诊断:绝经后子宫内膜,子宫黏膜下肌瘤。
关键词 子宫颈肿瘤 腺样囊 子宫内膜肿瘤 细胞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浆液性癌及内膜上皮内癌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廖晓耘 王恩杰 +2 位作者 吕晓红 李荣 沈丹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6-41,共6页
目的探讨子宫浆液性癌(USC)及内膜上皮内癌(EIC)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USC和1例EIC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p53、ER和PR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结果患者年龄60~77岁(平均68岁),临床多表现为... 目的探讨子宫浆液性癌(USC)及内膜上皮内癌(EIC)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USC和1例EIC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p53、ER和PR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结果患者年龄60~77岁(平均68岁),临床多表现为绝经后不规则阴道流血。随访10例,6例死亡,生存5~28个月(平均14个月);4例仍存活(11~36个月)。9例为单纯USC,4例混合有其他类型内膜腺癌成分。形态上,9例USC以有纤维血管轴心的宽乳头为主,被覆异型性明显的多角形或鞋钉样细胞,2例肿瘤大部分为纤细的乳头结构,1例以腺管状结构为主。2例表现为息肉表面的EIC,无间质浸润和腺体融合。3例USC的浸润成分以腺管结构为主。7例USC伴有EIC,其中2例宫颈内口、1例输卵管黏膜也可见上皮内癌改变。免疫表型:12例USC和所有EIC病变的非典型细胞对p53呈弥漫性强阳性反应,各有1例USC有ER、PR阳性表达。结论USC结构有一定的多样性,可以表现为分化好的腺管状结构。内膜活检标本中发现EIC改变时,提示可能有USC存在。应仔细检查绝经后妇女的内膜息肉以排除EIC改变。p53、ER、PR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肿瘤 浆液 内膜上皮内 诊断 鉴别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腹膜和卵巢浆液性乳头状腺癌的临床病理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静 梁智勇 +2 位作者 高洁 曾瑄 刘彤华 《协和医学杂志》 2012年第1期77-83,共7页
目的分析比较原发于腹膜和卵巢的浆液性乳头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选取北京协和医院手术切除的10例符合原发性腹膜浆液性乳头状腺癌(primary peritoneal serous papillary carcinoma,PPSPC)定义(即病变以腹膜或网膜... 目的分析比较原发于腹膜和卵巢的浆液性乳头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选取北京协和医院手术切除的10例符合原发性腹膜浆液性乳头状腺癌(primary peritoneal serous papillary carcinoma,PPSPC)定义(即病变以腹膜或网膜为主,双侧卵巢结构正常,或病变仅累及卵巢表面上皮)及20例与之临床分期配对的原发性卵巢浆液性乳头状腺癌(ovarian serous papillary cancer,OSPC)的病例标本,分析PPSPC和OSPC临床病理学特点,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及P53蛋白的表达;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两组标本的HER2基因状态。结果 PPSPC患者平均发病年龄较OSPC患者大8.3岁,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PPSPC患者中60%为低分化浆液性癌,而OSPC患者中仅20%为低分化浆液性癌,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ER和PR在PPSPC组中的表达(分别为60%和10%)明显低于OSPC组(分别为95%和50%)(P=0.031和P=0.032)。P53蛋白在两组中的表达与ER和PR类似,40%PPSPC病例P53呈阳性表达,85%OSPC病例P53呈阳性表达,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PPSPC组中仅1例(10%,1/10)出现轻度不连续细胞膜着色(即1+),而OSPC组则有3例(15%,3/20)出现HER2(1+);PPSPC及OSPC组均无HER2过表达病例。此外,在PPSPC与OSPC组均未发现HER2基因扩增或基因拷贝数高度增加。结论 PPSPC与OSPC尽管在组织病理学、临床特点及分子生物学特征上有相似之处,但前者更常见于老年女性,肿瘤分化差,具有较强的侵袭性,ER和/或PR低表达,P53阳性表达也低于后者,临床结局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浆液乳头 卵巢浆液乳头 临床病理 免疫组化 荧光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浆液性乳头状腺癌4例并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袁静萍 高利昆 +2 位作者 成红豆 阎红琳 袁修学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74-777,共4页
目的探讨腹膜浆液性乳头状腺癌(peritoneal papillary serous carcinoma,PPS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4例PPSC行免疫组化SP法染色及HPV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PPSC均为女性,年龄23~62岁,平均51岁。... 目的探讨腹膜浆液性乳头状腺癌(peritoneal papillary serous carcinoma,PPS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4例PPSC行免疫组化SP法染色及HPV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PPSC均为女性,年龄23~62岁,平均51岁。临床表现多为无特异性的腹部不适,CA125升高,影像学表现为腹腔肿块。镜下肿瘤细胞形成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乳头状结构;肿瘤细胞为低柱状,核质比大,核圆形,核仁大,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易见。腺体及间质内可见砂砾体。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A125、WT1、CK7、p53、CEA、p16均呈阳性,部分肿瘤细胞表达CK5/6、ER、PR;不表达GCDFP-15、CR、D2-40、CK20、Villin、CDX2、TTF1;HPV检测阴性。结论 PPSC是一种少见的原发于腹膜的恶性肿瘤,临床误诊率高,依据其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肿瘤 腹膜浆液乳头 免疫组织化学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例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媛 杨元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79-381,共3页
目的 探讨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 (EPSPC)的临床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组织学来源、治疗和预后。方法 对协和医院 1996年到 2 0 0 3年收治的 16例术后诊断为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除 1例... 目的 探讨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 (EPSPC)的临床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组织学来源、治疗和预后。方法 对协和医院 1996年到 2 0 0 3年收治的 16例术后诊断为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除 1例放弃治疗外 ,余 15例患者均施行了肿瘤细胞减灭术 ,术中腹腔放置卡铂 ,术后PAC方案化疗。 9例患者已死亡 ,生存期 6个月到 36个月不等。平均存活期为 19个月 ,4例仍在化疗中 ,2例失去随访。结论 EPSPC为来源于第二苗勒氏系统的恶性肿瘤 ,发病率低 ,误诊率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外腹膜浆液乳头 治疗 患者 临床分析 化疗 预后 术后诊断 PAC 施行 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附11例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朝阳 李桂生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7期545-547,共3页
背景与目的: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extraovarian peritoneal serous papillary carcinoma, EPSPC)是原发于腹膜间皮,有时可累及卵巢表面,呈多灶性发生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低,近年来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暂无标准的治疗方案。本文分... 背景与目的: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extraovarian peritoneal serous papillary carcinoma, EPSPC)是原发于腹膜间皮,有时可累及卵巢表面,呈多灶性发生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低,近年来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暂无标准的治疗方案。本文分析11例EPSPC,初步探讨其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EPSPC临床特征,采用肿瘤细胞减灭术及术后辅助化疗进行综合治疗,最后采用RECIST评价近期疗效,进展时间(TTP)及总生存率评价远期疗效。结果:EPSPC患者临床表现均为腹痛,进行性加重腹胀、腹水,但仅有18.2%可体检查出腹部包块,腹水阳性率为100%。腹部B超、MRI扫描发现腹部包块的阳性率分别为45.5%、100%,血浆、腹水CA125升高>300U/ml(正常<35U/ml)的比率分别为72.7%(8/11)、81.8%(9/11)。EPSPC患者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成功率为45.5%。化疗完全缓解1例(11.1%,1/9),部分缓解3例(33.3%,3/9),稳定2例(22.2%,2/9),进展3例(33.3%,3/9),化疗有效率为4例(44.4%,4/9)。TTP为5~14个月,中位TTP为8.6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2.7%(8/11)、18.2%(2/11)和0%(0/11),中位生存期14.6个月。结论:EPSPC临床症状无特异,腹水癌细胞检查、腹部MRI以及血浆与腹水CA125的表达水平对诊断EPSPC最具有临床意义。EPSPC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成功率低,对化疗抗拒,预后极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外腹膜浆液乳头 临床特征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浆液性癌8例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2
19
作者 施凤 顾芸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33-1335,共3页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浆液性癌(uterine serous carcinoma,US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USC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行HE和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8例USC患者中位年龄64岁,主要表现为绝...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浆液性癌(uterine serous carcinoma,US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USC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行HE和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8例USC患者中位年龄64岁,主要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镜下肿瘤组织形态多样,腺腔及乳头状结构可见细胞簇状生长或脱落游离。肿瘤细胞显著异型,伴高核分裂。免疫表型:p53(8/8)均为突变型,p16(7/8)阳性,ER(6/8)阴性,Ki-67增殖指数均大于75%。随访7~43个月,1例死亡,7例存活(其中1例复发)。结论USC属于高侵袭性的子宫内膜癌,常与其他高级别腺癌形态交叉易误诊,熟悉其临床病理特征,联合检测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肿瘤 内膜 浆液 临床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T-1、P53、MMP-9和TIMP-2在卵巢浆液性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杰斌 彭真年 吴伟强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2期1495-1499,共5页
目的:探讨WT-1、P53、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TIMP-2)在卵巢浆液性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WT-1、P53、MMP-9和TIMP-2在52例卵巢浆液性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并与15例腹膜浆液... 目的:探讨WT-1、P53、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TIMP-2)在卵巢浆液性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WT-1、P53、MMP-9和TIMP-2在52例卵巢浆液性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并与15例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和11例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进行比较。结果:WT-1蛋白在卵巢浆液性乳头状癌、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和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2%、93.3%和36.4%;P53蛋白分别为78.8%、80%和72.7%;MMP-9和TIMP-2分别为90.4%、93.3%、100%和92.3%、93.3%、100%。图像分析卵巢浆液性乳头状癌低分化组表达WT-1、P53、MMP-9和TIMP-2的面积积分光密度值(AIOD/μm2)均明显高于高分化组(P<0.01)。卵巢浆液性乳头状癌和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表达WT-1的AIOD/μm2明显高于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P<0.01)。结论:WT-1、P53、MMP-9和TIMP-2在低分化卵巢浆液性乳头状癌中的表达高于高分化组。WT-1、P53、MMP-9和TIMP-2的过表达与卵巢浆液性乳头状癌的分化程度有关。WT-1蛋白检测可作为鉴别卵巢浆液性乳头状癌与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的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浆液乳头 免疫组化 图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