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影游融合视域下的跨媒介叙事研究——论《黑神话:悟空》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旭光 宋辛烨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5,共6页
基于影游融合的跨媒介叙事理论,《黑神话:悟空》通过技术赋能、视觉呈现以及对经典IP形象的重塑,满足受众对互动性和沉浸感的需求。影像叙事结构的复杂建构与多元化拓展,文化要素的丰富延伸和“现代转化”,使得“西游”或“孙悟空”IP... 基于影游融合的跨媒介叙事理论,《黑神话:悟空》通过技术赋能、视觉呈现以及对经典IP形象的重塑,满足受众对互动性和沉浸感的需求。影像叙事结构的复杂建构与多元化拓展,文化要素的丰富延伸和“现代转化”,使得“西游”或“孙悟空”IP突破了原有边界,在影游融合新空间有了创新性发展。游戏还通过对文化素材的再创造,为文旅发展注入新思路,促进电影、游戏、文旅等多元产业在文化价值链条上的深度衔接与协同增效,凸显了文化创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游融合 媒介叙事 《黑神话:悟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文的跨媒介叙事与可能世界的生成——以《我的阿勒泰》为例
2
作者 周春霞 赵勇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5-203,共9页
跨媒介叙事研究扩大了改编理论的研究视野,但研究对象仍然局限于小说、神话等故事性强的文类。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且不断应时而变的文体,散文重真实而拒虚构、强情感而淡情节、彰风格而轻结构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其与小说的跨媒介叙事具有不... 跨媒介叙事研究扩大了改编理论的研究视野,但研究对象仍然局限于小说、神话等故事性强的文类。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且不断应时而变的文体,散文重真实而拒虚构、强情感而淡情节、彰风格而轻结构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其与小说的跨媒介叙事具有不同特征。选择“可能世界”而不是“故事世界”的概念分析散文的跨媒介叙事,是因为“可能世界”在非虚构文本的真实性与虚构性之间架起一座具有可通达性的桥梁,从而与小说的“故事世界”改编区别开来。以“可能世界”生成机制为中心,将散文的个性化转化为经验化的公共性,按照“再中心化”与“最小偏离”原则,散文的跨媒介叙事即可生成可能世界。可能世界的平行本体论是比故事世界的虚构性更接近于散文的跨媒介叙事的理论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 媒介叙事 可能世界 可通达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验与修养:霍夫曼小说《延音符》的跨媒介叙事论析
3
作者 张克芸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20,共11页
霍夫曼的《延音符》是德意志浪漫派跨媒介叙事艺术的代表。《延音符》将文学、绘画、音乐三者融为一体,以音乐曲式结构编排小说情节,通过图像内容建构小说意义。形式上,小说通过一幅展现音乐场景的油画引出观画者的体验性反思和叙事,从... 霍夫曼的《延音符》是德意志浪漫派跨媒介叙事艺术的代表。《延音符》将文学、绘画、音乐三者融为一体,以音乐曲式结构编排小说情节,通过图像内容建构小说意义。形式上,小说通过一幅展现音乐场景的油画引出观画者的体验性反思和叙事,从而实现诗、音、画三者的媒介融合;题旨上,小说突破经验感官的限制,揭示出一条通达综合艺术体验的修养之路,它是对19世纪初德意志现实分裂状态的反向对照,传达出德意志浪漫派对“总体艺术”的美学追求,同时也是一次在精神领域走向整体之路的文艺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音符》 媒介叙事 艺格敷词 以文述图 以文述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神话主义电影中的精怪形象嬗变——跨媒介叙事与当代文化逻辑的视觉重构
4
作者 李艳永 付希亮 张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52-56,共5页
新神话主义电影的勃兴推动了中国传统精怪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以电影《捉妖记》《捉妖记2》《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典型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符号学理论与方法对电影进行文化批评,揭示精怪形象从“文化禁忌体”向“情感共同体... 新神话主义电影的勃兴推动了中国传统精怪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以电影《捉妖记》《捉妖记2》《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典型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符号学理论与方法对电影进行文化批评,揭示精怪形象从“文化禁忌体”向“情感共同体”的嬗变轨迹。数字技术赋权下的视觉奇观重构了精怪的美学表征,后现代叙事策略消解了传统伦理规训,而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协商则催生了新型精怪形象的跨文化传播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神话主义 精怪形象 文化转译 数字奇观 媒介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GC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媒介叙事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奎 王秀伟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78,共6页
在传统文化跨介质统合、智能技术全模态发展、叙事传播融合化关联驱动下,AIGC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媒介叙事传播带来新活力。当前,基于AIGC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媒介叙事表现出仪式共享、故事共生、话语共创等特征,既在叙事要素上推... 在传统文化跨介质统合、智能技术全模态发展、叙事传播融合化关联驱动下,AIGC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媒介叙事传播带来新活力。当前,基于AIGC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媒介叙事表现出仪式共享、故事共生、话语共创等特征,既在叙事要素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式、窗口式、文体式转化,又在叙事内容上对传统文化故事施以互文再现和共世扩展手法,还在叙事话语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人机交互的话语实践中。文章指出,在AIGC时代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媒介叙事效果,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仍有赖于AIGC向经典化、风格化、游艺化、原乡化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GC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人机交互 媒介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文化的跨媒介叙事:形象符号的多元建构与传承创新
6
作者 定瑞雨 冷江山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76-82,共7页
敦煌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承载着多元文明的交融与传承,是中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文化枢纽,展现出多维面貌。以跨媒介视角探讨不同媒介形态、叙事策略与真实性建构对敦煌文化的叙事重构及其文化心理影响,分析敦煌写本的原生性与多... 敦煌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承载着多元文明的交融与传承,是中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文化枢纽,展现出多维面貌。以跨媒介视角探讨不同媒介形态、叙事策略与真实性建构对敦煌文化的叙事重构及其文化心理影响,分析敦煌写本的原生性与多义性、电影的虚构美学塑造、纪录片的纪实策略以及数字技术的创新表达,揭示出敦煌符号在文字、影像与技术媒介中的多维呈现。媒介差异不仅塑造了敦煌文化的多元景观,更在传承与创新的互动中维系其符号的开放性与对话性,为理解敦煌的文化生命力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文化 媒介叙事 电影叙事 写本原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郑小驴小说动物物象、跨媒介叙事与寓言性主题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婕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3-220,共8页
当代作家郑小驴以其先锋性叙事书写人生悲欢与社会现实。动物、跨媒介、寓言性是理解郑小驴作品创作策略的三个关键词。动物在其小说中以物象的形式出现,同时具有意象性的含义,借助动物视角来帮助读者捕捉小说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为凸... 当代作家郑小驴以其先锋性叙事书写人生悲欢与社会现实。动物、跨媒介、寓言性是理解郑小驴作品创作策略的三个关键词。动物在其小说中以物象的形式出现,同时具有意象性的含义,借助动物视角来帮助读者捕捉小说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为凸显社会现实提供另类呈现方式;其小说运用跨媒介的叙事方式,融合电影、音乐和空间叙事,形成超越小说文本的“出位之思”,使小说具有媒介间性的艺术特质;透过动物物象、鬼魅书写、死亡隐喻,其小说构建具有寓言性的主题,探讨人性背后隐秘的欲望与边缘群体的无奈处境。三者的组合运用在郑小驴小说这里不仅是其创作策略上的衡量,背后也反映出作者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小驴 动物物象 媒介叙事 寓言性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供性视角下“中国风”动漫IP的跨媒介叙事与传播探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姚琳 廖易馨 《出版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0-98,共9页
立足于可供性理论,对“中国风”动漫IP的媒介逻辑进行系统分析,并依据动漫IP跨媒介叙事的内在机制,深入探讨跨媒介语境下“中国风”动漫IP的内容叙事、媒介叙事及产业链的传播生态。研究结果表明,在可供性逻辑的指导下,“中国风”动漫I... 立足于可供性理论,对“中国风”动漫IP的媒介逻辑进行系统分析,并依据动漫IP跨媒介叙事的内在机制,深入探讨跨媒介语境下“中国风”动漫IP的内容叙事、媒介叙事及产业链的传播生态。研究结果表明,在可供性逻辑的指导下,“中国风”动漫IP的内容叙事聚焦于故事世界中的文化建构,通过角色共情、价值观共享以及参与者社会关系的建构等多维度的叙事策略,共同塑造IP与受众之间的深层次互动与联系。此外,“中国风”动漫IP的媒介叙事经历了从传统的单向线性传播模式向现代的跨媒介传播模式的转变,这不仅使经典中国符号元素得以在不同媒介间跨界流动,而且促进了IP在产业链上的流通与价值变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供性 “中国风”动漫IP 媒介叙事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媒介叙事赋能实体书店发展多元路径 被引量:1
9
作者 曹飞 伊文臣 《中国出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41,共4页
用跨媒介的方式赋能是实体书店发展的有效路径。跨媒介的协同叙事,可以构建更广阔的书店“故事世界”;多角度的阐释,可以呈现书店立体形象;多主体的参与,可以延展书店叙事视角。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应着力推进跨媒介叙事与跨媒介策划、... 用跨媒介的方式赋能是实体书店发展的有效路径。跨媒介的协同叙事,可以构建更广阔的书店“故事世界”;多角度的阐释,可以呈现书店立体形象;多主体的参与,可以延展书店叙事视角。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应着力推进跨媒介叙事与跨媒介策划、跨媒介传播、跨媒介营销等各环节的深度融合,以“跨媒介+”的思维扩大书店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体书店 媒介叙事 媒介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媒介叙事中的文学经典建构——以《红高粱》的改编为例
10
作者 苏也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103,共9页
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媒介,小说和电影在跨媒介转换的过程中产生了独特的互文关系。依照文本细读和案例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讨小说与电影之间的互涉与互动,发掘跨媒介转化对文学创作、文学传播和文学接受的影响,在今天面临着“媒介转向”的... 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媒介,小说和电影在跨媒介转换的过程中产生了独特的互文关系。依照文本细读和案例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讨小说与电影之间的互涉与互动,发掘跨媒介转化对文学创作、文学传播和文学接受的影响,在今天面临着“媒介转向”的当代文论中已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从文学经典到影史经典,《红高粱》引发的美学关注与文化反思使其成为跨媒介研究中的重要案例。电影完成了对莫言的写作风格与文化内涵的创新性转化,表征为叙事艺术的简化、语象与语气的延展,并且在超现实的仪式、狂欢化的视听、反常规的构图和大胆的色彩运用上,构成电影的美学特质。《红高粱》电影改编的成功证明了跨媒介叙事的巨大潜力,为未来的文学作品改编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创作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高粱》 莫言 媒介叙事 电影改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伦·金斯堡照片书的跨媒介叙事:范式、过程与意义
11
作者 盛钰 欧阳骞 《出版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6-113,共8页
分析艾伦·金斯堡照片书“语图互文”修辞策略的运作机制,发现其通过在手写文字与照片的符号裂隙中植入诗意想象,创造出“快照诗学”跨媒介叙事范式。其实现过程既体现在历史还原维度将孤立影像转化为历时性档案,又在身体书写维度... 分析艾伦·金斯堡照片书“语图互文”修辞策略的运作机制,发现其通过在手写文字与照片的符号裂隙中植入诗意想象,创造出“快照诗学”跨媒介叙事范式。其实现过程既体现在历史还原维度将孤立影像转化为历时性档案,又在身体书写维度重构“垮掉的一代”艺术家的身体在场性与群体互动网络。基于此,探析金斯堡照片书建构“垮掉的一代”诗人群体文化形象的跨媒介叙事意义,突破单一媒介的叙事局限,通过建立神圣瞬间的感知框架,实现文化书写的层级跃迁,最终在个体层面激活读者对艺术家生存状态的认知,在群体层面解析反传统艺术家的文化身份,在宏观层面重构“垮掉的一代”文学运动的社会文化坐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伦·金斯堡 照片书 媒介叙事 视觉书写 “垮掉的一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符号嬗变与文化新生:《山海经》神兽形象在电影中的跨媒介叙事
12
作者 鄂冠男 康佳翌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94-99,共6页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视觉文化的兴起,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媒介环境中的转化与传播引发了广泛关注。《山海经》作为中国上古神话的重要典籍,其丰富的神兽形象体系为研究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转化提供了独特视角。通过考察《山海经》神...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视觉文化的兴起,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媒介环境中的转化与传播引发了广泛关注。《山海经》作为中国上古神话的重要典籍,其丰富的神兽形象体系为研究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转化提供了独特视角。通过考察《山海经》神兽形象的现代性转化发现:1.《山海经》神兽符号体系通过纯动物型、混合型、人兽混合型和自然物神化型四种类型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2.在跨媒介叙事中,神兽形象经历了形态重构、文化内涵转译和叙事功能重塑的多维度转化;3.数字技术的运用为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性表达提供了新的可能。《山海经》神兽形象在电影中的再现既传承了传统文化精髓,又实现了创新性转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这一研究不仅丰富了跨媒介叙事理论的应用实践,也为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转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海经》 神兽形象 媒介叙事 中国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如何讲故事:生成式AI的媒介叙事原理及后人类反思
13
作者 常江 王鸿坤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31,共9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作为关键行动者重塑全球数字媒体生态格局,引发人类文明的深层变革。通过对新闻等文化载体的自动化创衍,新的媒介叙事实践逐渐成熟并主流化。与传统意义上的人类媒介叙事不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机器媒介叙事呈现出独...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作为关键行动者重塑全球数字媒体生态格局,引发人类文明的深层变革。通过对新闻等文化载体的自动化创衍,新的媒介叙事实践逐渐成熟并主流化。与传统意义上的人类媒介叙事不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机器媒介叙事呈现出独特的实践机理,集中体现为叙事活动的涌现性、故事内容的离散结构,以及意义体系的历史虚无趋势。由此,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塑造一种后人类、非历史的文化,并不断在人的媒介经验中强化其合法性。面对这一局面,人类应当有意识地发展直觉叙事和价值叙事两种深度倚赖人类生物机能和有机社会关系的叙事实践,以对抗机器逻辑所带来的存在主义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叙事 生成式人工智能 机器逻辑 后人类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文性视域下中国神话的跨媒介叙事与精准国际传播
14
作者 邓秀军 赵悦言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97,171,共13页
中国神话承载着中国深厚的历史、哲学、宗教等文化内涵,也蕴含了很多可以全球共享的价值观,需要采取跨媒介叙事的策略来实现精准国际传播。跨媒介叙事的本质属性是互文性,也就是利用多种媒介渠道满足受众多样化的内容需求。研究发现:受... 中国神话承载着中国深厚的历史、哲学、宗教等文化内涵,也蕴含了很多可以全球共享的价值观,需要采取跨媒介叙事的策略来实现精准国际传播。跨媒介叙事的本质属性是互文性,也就是利用多种媒介渠道满足受众多样化的内容需求。研究发现:受众需求是文本样态演化的决定性因素,在人物、主题和情节等神话元叙事要素的影响下,多样化的神话叙事文本响应国际传播多元受众的内容需求;媒介技术是媒介渠道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传播内容与媒介渠道的关系,受媒介技术的时代性、应用性和表达力的影响;互动交流场景是传播效果实现的关键保障,主体之间的联动渠道、社群结构和协同创作,能够激发共情叙事、实现价值共享。互文性影响下的中国神话跨媒介叙事,能够精准触达和服务目标受众,有效提升中国神话的国际传播力和全球渗透力,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性 中国神话 媒介叙事 精准国际传播 《哪吒之魔童闹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推”与“主导”:艺术时空体与跨媒介叙事 被引量:7
15
作者 龙迪勇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7-131,共15页
在艺术“分立”之后,特定媒介艺术的发展有两种方式:求“纯”或求“异”。求“纯”即通过发挥并强化特定媒介的“本位”特色来发展门类艺术;求“异”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跨界融合或跨媒介叙事问题。跨媒介叙事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时间艺... 在艺术“分立”之后,特定媒介艺术的发展有两种方式:求“纯”或求“异”。求“纯”即通过发挥并强化特定媒介的“本位”特色来发展门类艺术;求“异”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跨界融合或跨媒介叙事问题。跨媒介叙事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之间的相互模仿;一种空间艺术与另一种空间艺术之间的相互模仿;一种时间艺术与另一种时间艺术之间的相互模仿。其中第一种是最主要的跨媒介叙事类型。无论是对于哪种情况的跨媒介叙事现象,我们都可以运用穆卡洛夫斯基的“前推”思想、雅各布森的“主导”思想,并结合巴赫金的“艺术时空体”理论而进行合理的解释。一切文学艺术作品都是艺术时空体,所谓跨媒介叙事无非是违反或背离艺术媒介的本质特性,在小说等时间艺术叙事中把本来处于“背景”位置的空间元素“前推”为“主导”元素,在绘画等空间艺术叙事中把本来处于“背景”位置的时间元素“前推”为“主导”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分立 陌生化 前推 主导 艺术时空体 媒介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体融合时代我国主流媒体“村赛”报道的跨媒介叙事研究——兼论体育新闻跨媒介叙事的实践路径 被引量:3
16
作者 周榕 范雅萱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3-40,共8页
在媒体融合作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体育新闻成为了新闻跨媒介传播的重要实践场域。采用跨媒介叙事的理论视角,通过语料库辅助的内容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方法,研究我国主流媒体“村赛”报道的跨媒介叙事特征、机制和价值。发现主流媒体基... 在媒体融合作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体育新闻成为了新闻跨媒介传播的重要实践场域。采用跨媒介叙事的理论视角,通过语料库辅助的内容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方法,研究我国主流媒体“村赛”报道的跨媒介叙事特征、机制和价值。发现主流媒体基于各类媒介平台的媒介性建构了从乡村到世界的故事世界;其跨媒介叙事的机制是通过以时间、空间和人物为逻辑的内容拓展,以嵌套、转换和协同为手段的媒介拓展,以及体育迷的叙事参与,不断拓展故事世界的边界;其跨媒介叙事的价值在于国家战略的响应,以及主流媒体对民间话语的收编与再主流化。由此提出体育新闻跨媒介叙事的路径:打造“互媒性”的叙事生态;确立具有包容和开放性的体育故事核;建构以时间、空间和人物为坐标轴的叙事扩展体系;提供和体育迷进行协作性新闻“策展”的渠道。最后,研究提出跨媒介叙事视域下体育新闻为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路径,同时细化了跨媒介叙事理论的分析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叙事 村赛 主流媒体 体育新闻 媒体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安三万里》:诗歌与电影的跨媒介叙事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福元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7-91,共5页
由谢君伟、邹靖执导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于2023年7月8日在中国上映。该片以盛唐为故事背景,以边塞诗人高适晚年回忆自己与李白的相识和交往为故事内容,串联起安史之乱前后盛唐诗人群的交往以及长安往事。在历史题材与人物传记的内... 由谢君伟、邹靖执导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于2023年7月8日在中国上映。该片以盛唐为故事背景,以边塞诗人高适晚年回忆自己与李白的相识和交往为故事内容,串联起安史之乱前后盛唐诗人群的交往以及长安往事。在历史题材与人物传记的内容设置上,“长安”是其烘托的核心主题,动画是其依赖的核心技术,而“唐诗”则是其着力展现的文本形式。影片展现了48首古典诗歌,其数量之多、阐释之深在以往电影中都极为少见。古典诗歌的大量植入,不仅吸引了众多的观影者,也提升了动画电影的美学意蕴;而动画电影的诗意化营造与立体的可视化路径,又激活了诗歌文本的可观感性。诗与电影的跨媒介融合,提高了诗歌和电影两种艺术的传播广度、深度以及诗影创造性转化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诗歌 盛唐诗人 文本形式 媒介叙事 诗歌文本 人物传记 动画电影 创造性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媒介叙事的活力与共同体意识的形塑——“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小说的电影改编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杰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7-193,共7页
“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小说被搬上银幕,“再媒介化”的过程中引起巨大反响,并具有同时期其它影片无可比拟的跨媒介叙事张力和审美空间。在边疆风情与民风民俗的融合中展开故事情节,表达独特审美体验;在民族话语与阶级话语的互动中呈现... “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小说被搬上银幕,“再媒介化”的过程中引起巨大反响,并具有同时期其它影片无可比拟的跨媒介叙事张力和审美空间。在边疆风情与民风民俗的融合中展开故事情节,表达独特审美体验;在民族话语与阶级话语的互动中呈现人物形象,形塑民族共同体;以“边地”叙事的跨媒介呈现作为文艺创作的尝试路径,激发国家形象想象与建构的内涵、外延乃至活力。“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小说的电影改编现象在中国当代文学的跨媒介传播史上,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题材小说 媒介叙事 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的多媒介叙事论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龙迪勇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I0002,共8页
音乐不是一种擅长叙事的艺术,但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可以找到许多音乐叙事的例子。音乐叙事大体可以分为“多媒介叙事”与“跨媒介叙事”两种基本类型。因为单一而纯粹的音符作为音乐艺术的表达媒介,很难具体而生动地把一个... 音乐不是一种擅长叙事的艺术,但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可以找到许多音乐叙事的例子。音乐叙事大体可以分为“多媒介叙事”与“跨媒介叙事”两种基本类型。因为单一而纯粹的音符作为音乐艺术的表达媒介,很难具体而生动地把一个故事流利地叙述清楚,所以音乐叙事的主流是结合其他表达媒介,尤其是结合“叙事属性”强的语词而形成的多媒介叙事,其中起主要叙事作用的是语词。尽管音乐的多媒介叙事主要遵循“语词优先”原则,但事实上也存在音乐领先于语词的叙事现象,歌剧就是体现这种叙事现象的典型艺术类型。歌剧叙事本质上是一种以空间性的咏叹调为主导,主要通过“决定性台词”和“决定性画面”呈现故事场景,并辅以时间性的宣叙调推动叙事进程的空间叙事。音乐的多媒介叙事不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叙事媒介的简单相加,而是多种媒介融合为一个有机的叙事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叙事 媒介叙事 语词优先原则 “决定性台词” 空间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德镇陶瓷非遗的数字化建构与跨媒介叙事设计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蔡伟 唐宇婷 王爱红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39-147,共9页
目的 通过景德镇陶瓷非遗的数字化建构和跨媒介叙事设计,打造具有科学真实性、循序推演性、开放可控性、过程可溯性、感官沉浸性,以及互动友好性的叙事效果和受众体验,促使叙事主体与受众之间建立共情,增强受众对陶瓷非遗的自觉认同,进... 目的 通过景德镇陶瓷非遗的数字化建构和跨媒介叙事设计,打造具有科学真实性、循序推演性、开放可控性、过程可溯性、感官沉浸性,以及互动友好性的叙事效果和受众体验,促使叙事主体与受众之间建立共情,增强受众对陶瓷非遗的自觉认同,进而更好地实现陶瓷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创新转化。方法 以景德镇陶瓷非遗的数字化建构为切入点,阐明陶瓷非遗的跨媒介叙事设计旨趣。论述叙事设计中行为主体-叙事角色、技艺载体-叙事道具、发生环境-叙事场景、传播媒介-叙事平台等设计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叙事语境、叙事视角和叙事媒介三个维度构建陶瓷非遗的跨媒介叙事设计逻辑。结论 景德镇陶瓷非遗的活化创新与动态传承亟须数字化和融媒体技术的加持。跨媒介、沉浸式、多感官、可交互的叙事设计不仅有利于引导受众自觉地化身为非遗内涵的阐释者与陶瓷文化的传播者,而且有利于催生新的文化意涵和达成广泛的文化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德镇 陶瓷非遗 数字化建构 媒介叙事 叙事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