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螺距双源CT心脏与头颈血管一站式联合扫描的可行性 被引量:18
1
作者 孙凯 韩瑞娟 +5 位作者 王利军 王臣 陈楠 杜祥颖 李立刚 李坤成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6-140,共5页
目的评价Flash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模式(Flash Spiral模式)心脏与头颈血管一站式联合成像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方法选择246例连续性患者,分为3组,每组82例:A组采用Flash Spiral模式行心脏与头颈血管联合扫描;B组采用Flash Sp... 目的评价Flash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模式(Flash Spiral模式)心脏与头颈血管一站式联合成像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方法选择246例连续性患者,分为3组,每组82例:A组采用Flash Spiral模式行心脏与头颈血管联合扫描;B组采用Flash Spiral模式心脏成像;C组采用双能量扫描模式行头颈部CTA。分别测量主动脉根部CT值及CNR,测量颈总动脉起始部、颈内动脉起始部、大脑中动脉M1段、椎动脉V4段CT值及图像噪声,评价图像质量、有效辐射剂量。结果 A组与B组冠状动脉平均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头颈部血管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头颈部ED显著低于C组(t=24.215,P<0.01)。结论大螺距双源CT Flash Spiral模式心脏与头颈部血管一站式联合扫描图像质量好,成功率高,对比剂用量少,辐射剂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螺距双源CT 心脏 头颈血管 一站式联合扫描 可行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血管 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4D⁃CTA技术测量头颈血管循环时间的可行性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小勇 胡容 +4 位作者 曾宪春 王荣品 李文航 伍瑶斌 余晖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2093-2097,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头颈范围4D⁃CTA数据测量颈脑动、静脉血管循环时间的可行性,为指导头颈范围CT血管成像时机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行头颈范围4D⁃CTA成像的患者298例,测量头颈范围动脉(主动脉弓、颈总动脉、椎... 目的探讨基于头颈范围4D⁃CTA数据测量颈脑动、静脉血管循环时间的可行性,为指导头颈范围CT血管成像时机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行头颈范围4D⁃CTA成像的患者298例,测量头颈范围动脉(主动脉弓、颈总动脉、椎动脉、大脑中动脉M1、基底动脉中段)和静脉(颈内静脉、乙状窦、上矢状窦)的CT值和峰值时间,计算主动脉弓至颅内动脉、主动脉弓至上矢状窦、上矢状窦至颈内静脉之间的循环时间、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平均峰值时间及两者之差;对比不同性别、BMI(<18.5 kg/m2、18.5~23.9 kg/m2、>23.9 kg/m2)、体质量(<60 kg、60~80 kg、>80 kg)患者之间峰值时间的差异。结果本组研究中主动脉弓至颅内动脉、主动脉弓至上矢状窦、上矢状窦至颈内静脉之间的循环时间分别为(1.91±0.78)、(6.61±1.40)、(1.52±1.43)s;动脉系统峰值时间为(21.77±3.09)s,静脉系统峰值时间为(28.76±3.68)s,动静脉峰值时间差为(6.99±1.01)s;按患者性别分组比较,男性主动脉弓峰值时间、动脉系统峰值时间、静脉系统峰值时间、动静脉峰值时间差分别为(20.65±3.61)、(22.55±2.83)、(29.90±3.13)、(7.36±0.90)s,女性分别为(19.00±3.05)、(20.56±3.15)、(26.99±3.83)、(6.44±0.9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患者BMI和体质量分组比较,各组动静脉峰值时间差相近,动静脉峰值时间随体质量增加逐渐延长,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除女性峰值时间更早,动静脉循环时间更短外,不同体质量、不同BMI之间峰值时间和循环时间无显著差异,基于4D⁃CTA技术测量头颈血管循环时间的临床应用切实可行,最佳动脉期与最佳静脉期间隔时间为6.99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脑血管循环时间 4D⁃CTA 头颈血管CT成像 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及血尿酸水平与头颈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和狭窄的关系 被引量:26
3
作者 汪香君 李江霞 +2 位作者 刘莉 黄正标 徐金枝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92-694,共3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血尿酸(uric acid,UA)作为独立或共同因素,与脑梗死患者头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及狭窄的关系。方法应用循环酶法测定204例脑梗死患者血清Hcy、UA水平,并应用螺旋连续扫描技术完...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血尿酸(uric acid,UA)作为独立或共同因素,与脑梗死患者头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及狭窄的关系。方法应用循环酶法测定204例脑梗死患者血清Hcy、UA水平,并应用螺旋连续扫描技术完成头颈部CTA检查。根据CTA检查结果分为有动脉粥样硬化组(120例)及无动脉粥样硬化组(84例),再对动脉粥样硬化者按血管狭窄程度分为轻、中、重度狭窄组,比较各组Hcy、UA水平及Hcy、UA独立升高或同时升高时头颈部血管不同狭窄程度的构成比情况。结果有动脉粥样硬化组与无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Hcy值(μmol/L)分别为22.39±13.32和16.52±10.82、UA值(μmol/L)分别为376.3±122.1和322.4±10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Hcy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狭窄程度密切相关;血UA水平在血管轻度和中度狭窄患者中虽有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仅在动脉粥样硬化伴血管重度狭窄者显著升高(P<0.01)。单独Hcy升高或UA升高者,血管狭窄的程度以轻、中度为主,而Hcy及UA同时升高的患者,其重度狭窄者明显增加(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高Hcy及高UA水平与头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及狭窄相关,当两者同时升高时,可能导致血管重度狭窄,引起严重的临床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尿酸 头颈血管 动脉粥样硬化 狭窄程度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学习重建算法联合低管电压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杨彦兵 阮小伟 +3 位作者 王泽润 于梓婷 杨利莉 汪芳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53-558,共6页
目的探讨深度学习图像重建(DLIR)算法联合低管电压(70 kVp)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1月—2022年11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行头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的40例患者,管电压70 kVp,管电流智能调控Smartm... 目的探讨深度学习图像重建(DLIR)算法联合低管电压(70 kVp)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1月—2022年11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行头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的40例患者,管电压70 kVp,管电流智能调控SmartmA模式。对原始数据进行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V60%、ASiR-V90%)及DLIR(DLIR-L、DLIR-M、DLIR-H),比较不同算法及水平重建图像的主观及客观评价指标。结果颈部及颅内动脉不同水平ASiR-V及DLIR重建图像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ASIR-V及DLIR重建水平增加,颈部及颅内图像噪声均减低,DLIR-H与ASiRV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减低24.30%、29.42%;颈部及颅内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均升高,DLIR-H重建图像SNR、CNR最高。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C4段、椎动脉V4段SNR、CNR与ASiR-V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NR分别提高55.60%、43.90%、44.66%,CNR分别提高55.57%、44.24%、45.10%;大脑中动脉SNR、CNR较ASiR-V60%提高45.39%、45.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iR-V90%主观评分较ASiR-V60%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LIR主观评分随重建水平升高而升高,DLIR-H较DLIR-M、DLIR-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LIR-H及DLIR-M的主观评分高于ASiR-V60%与ASiR-V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低管电压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与ASiR-V相比,DLIR可以进一步降低图像噪声,提升图像质量和诊断信心,其中DLIR-H表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CT血管成像 图像质量 深度学习图像重建 迭代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体探测器CT冠脉联合头颈部及主动脉CT血管成像“一站式”扫描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9
5
作者 帅桃 游永春 +2 位作者 李万江 廖凯 李真林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323-1326,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宽体探测器CT冠脉联合头颈部及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一站式"扫描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80例患者CTA资料,分为A组(n=40)和B组(n=40)。A组临床怀疑主动脉夹层行主动脉CTA成像,疑心脑血管累及后... 目的:初步探讨宽体探测器CT冠脉联合头颈部及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一站式"扫描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80例患者CTA资料,分为A组(n=40)和B组(n=40)。A组临床怀疑主动脉夹层行主动脉CTA成像,疑心脑血管累及后再次行心脑血管联合成像,B组行冠脉CTA联合头颈部及主动脉CTA"一站式"检查,对2组扫描获得的图像进行主观评价及客观评价,比较两组的图像质量、对比剂用量、辐射剂量及检查耗时。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心率、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辐射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图像质量均可满足诊断需求,图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中动脉M1段、颈总动脉、椎动脉V4段、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左旋支、主动脉根部、降主动脉、腹主动脉、髂总动脉的CT值、对比噪声比(contrast nosie ratio,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对比剂使用量较A组减少约45%,检查耗时较A组减少约52%,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宽体探测器CT"一站式"联合扫描,可同时获得满足临床诊断需求的冠脉、头颈及主动脉血管图像,操作简便,耗时短,对比剂用量少,在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评估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 冠状动脉 头颈血管 主动脉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联合CT血管造影在头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6
作者 张军 王剑虹 +2 位作者 刘军 耿道颖 张晓龙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7-101,共5页
目的:探讨标准化头颈联合CTA检查在头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对拟诊颅、颈动脉疾病的35例患者进行头颈联合CTA检查,均以九位法及自动旋转法来显示动脉的位置,对两种方法显示头颈动脉狭窄的能力进行对比分析。以常... 目的:探讨标准化头颈联合CTA检查在头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对拟诊颅、颈动脉疾病的35例患者进行头颈联合CTA检查,均以九位法及自动旋转法来显示动脉的位置,对两种方法显示头颈动脉狭窄的能力进行对比分析。以常规DSA检查作为标准,评价CTA诊断头颈血管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81±0.32和2.83±0.36。九分法与自动旋转法对头颈动脉的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颈联合CTA总体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3.1%、99.4%、97.5%。结论:智能触发增强扫描技术结合头颈动脉九位法显示,不受个体差异影响,可以实施标准化头颈联合CTA检查,对头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及手术方案的制订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血管 标准化 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结合动脉造影检查在头颈部血管畸形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6
7
作者 范新东 邱蔚六 +1 位作者 罗济程 余强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04-407,共4页
目的 :建立头颈部血管畸形合理的影像检查流程。方法 :采用磁共振 (MRI)检查 45例头颈部血管畸形患者 ,其中 15例还进行了增强CT检查 ,15例进行了动脉造影 (DSA)检查。比较这 3种检查手段的影像特征。结果 :MRI对各种头颈部血管畸形检... 目的 :建立头颈部血管畸形合理的影像检查流程。方法 :采用磁共振 (MRI)检查 45例头颈部血管畸形患者 ,其中 15例还进行了增强CT检查 ,15例进行了动脉造影 (DSA)检查。比较这 3种检查手段的影像特征。结果 :MRI对各种头颈部血管畸形检查都有意义 ,多于其它任何一种血管影像方式可提供的病变信息。但在显示高流速及混合性血管畸形的供应动脉及回流静脉方面 ,DSA明显优于MRI。结论 :以MRI作为头颈部血管畸形的最初检查手段 ,在高流速及混合性血管畸形中结合D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动脉造影 头颈血管畸形 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在头颈部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晓兵 罗健君 +5 位作者 秦明明 张继兵 史晓唏 翁小琳 张文琪 许建铭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6年第2期88-91,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3DCE-MRA)在头颈部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应用3D小角度激发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对76例临床疑头颈部血管疾病患者进行3DCE-MRA检查。结果:76例3DCE-MRA均获成功,3DCE-MRA图像明确显示了病变部位及... 目的:探讨三维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3DCE-MRA)在头颈部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应用3D小角度激发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对76例临床疑头颈部血管疾病患者进行3DCE-MRA检查。结果:76例3DCE-MRA均获成功,3DCE-MRA图像明确显示了病变部位及范围。结论:3DCE-MRA快速、准确,有利于头颈部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像术 磁共振成像 三维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 头颈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缘于头颈部血管性疾病的头痛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王玮 王永刚 《中国卒中杂志》 2022年第5期448-453,共6页
近30年来,头颈部血管性疾病已逐渐成为严重危害中国人群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头痛是脑血管性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在头颈部血管疾病发病过程中,头痛可以是部分、主要或唯一的症状;。头痛与... 近30年来,头颈部血管性疾病已逐渐成为严重危害中国人群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头痛是脑血管性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在头颈部血管疾病发病过程中,头痛可以是部分、主要或唯一的症状;。头痛与头颈部血管性疾病的关系错综复杂,机制仍然不清。因此,认识头痛与头颈部血管性疾病的相关性,对此类疾病的早期诊断、预防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血管 头痛 机制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CT血管成像临床应用研究与技术进展 被引量:9
10
作者 吕发金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49-1253,F0002,共6页
常规CT难以评估头颈动脉狭窄、闭塞等引起的血管性病变,无法显示血管走行变异、畸形、狭窄程度、侧支循环及斑块特性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是一种非侵入式快速评价头颈血管系统的影像学技术。本文首先总结了CTA与头颈血管... 常规CT难以评估头颈动脉狭窄、闭塞等引起的血管性病变,无法显示血管走行变异、畸形、狭窄程度、侧支循环及斑块特性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是一种非侵入式快速评价头颈血管系统的影像学技术。本文首先总结了CTA与头颈血管解剖和分段基础,基于CTA筛查头颈血管系统形态和解剖的优势,综述了其在常见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相关新技术进展及优缺点,最后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CT血管成像 血管疾病诊断 新技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模型迭代重建技术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君玲 许乙凯 +2 位作者 周芳 黎依文 陈文迪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5期34-39,共6页
探讨全模型迭代重建技术(iterative model reconstruction,IMR)在低管电压、低管电流、低造影剂总量与低流速条件下,在256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CTA)中的可行性;并评估其对图像质量以及辐射剂量的影响。将50例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 探讨全模型迭代重建技术(iterative model reconstruction,IMR)在低管电压、低管电流、低造影剂总量与低流速条件下,在256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CTA)中的可行性;并评估其对图像质量以及辐射剂量的影响。将50例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对正常剂量和低剂量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选择120 kV、约220 mA·s、45 mL对比剂、流速4.5 mL/s。低剂量组选择80 kV、约155 mA·s、40 mL对比剂、流速4.0 mL/s,其余扫描条件保持一致。对照组使用滤波反投影法(FBP)对数据进行重建,低剂量组使用IMR算法对数据进行重建。对两组图像进行主观质量评价和客观统计分析包括强化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以及辐射剂量。结果 2名医师对动脉期图像质量评分一致性较高。低剂量组各段血管强化CT值、SNR、CNR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明显低于正常剂量组。说明在头颈部CTA检查中采用低管电压、低管电流、低流速与低对比剂总量扫描模式结合IMR重建技术既可满足临床诊断的需求,又可以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和较低的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CT血管成像 低剂量扫描 全模型迭代重建技术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部血管磁共振SNAP技术的应用与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煜堃 常佩佩 +1 位作者 刘娜 苗延巍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4-147,共4页
磁共振同步非对比剂血管成像和斑块内出血(simultaneous non-contrast angiography and intraplaque hemorrhage,SNAP)成像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分辨率高、同时获得固定多对比图像集、扫描时间较短的优势,适用于病变范围较长且走行曲折... 磁共振同步非对比剂血管成像和斑块内出血(simultaneous non-contrast angiography and intraplaque hemorrhage,SNAP)成像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分辨率高、同时获得固定多对比图像集、扫描时间较短的优势,适用于病变范围较长且走行曲折的头颈部血管,为头颈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与动脉夹层等疾病的检查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临床应用日益增多。本文对SNAP技术原理以及在头颈部血管病变的应用和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同步非对比剂血管成像和斑块内出血成像 头颈血管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夹层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阳霉素治疗头颈部海绵状血管瘤56例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现军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22-623,共2页
关键词 平阳霉素 药物联合治疗 头颈部海绵状血管 强的松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联合3D-TOF-MRA人工智能辅助压缩感知序列的优化 被引量:6
14
作者 袁畅 张煜堃 +2 位作者 曹家骏 宋清伟 苗延巍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9-144,152,共7页
目的通过比较施加不同加速因子(acceleration factors,AF)的并行采集(parallel imaging,PI)、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nsing,CS)、人工智能-压缩感知(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mpressed sensing,ACS)技术的头颈联合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 目的通过比较施加不同加速因子(acceleration factors,AF)的并行采集(parallel imaging,PI)、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nsing,CS)、人工智能-压缩感知(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mpressed sensing,ACS)技术的头颈联合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time-of-f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TOF-MRA)的图像质量,选取优化序列。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招募24例健康志愿者,以PI的AF为3(PI 3)、CS的AF分别为4和6(CS 4、CS 6)以及ACS的AF分别为4、6、8、10(ACS 4、ACS 6、ACS 8、ACS 10)进行头颈联合3D-TOF-MRA扫描。扫描时间:PI 3=8 min 40 s;CS 4=6 min 38 s;CS 6=4 min 9 s;ACS 4=5 min 24 s;ACS 6=4 min 30 s;ACS 8=4 min 13 s;ACS 10=3 min 24 s。分别在双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M1段、双侧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C4段、颈动脉分叉处下5个层面的双侧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以及MCA及ICA同一层面的颞叶白质,CCA同一层面的胸锁乳突肌作为背景区域勾画感兴趣区(regions of interest,ROI),记录信号强度(signal intensity,SI)及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从而计算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与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采用四分法和五分法分别对整体图像质量以及颅内动脉、颈部大动脉进行评分。以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比较两名放射医师之间及同一名放射医师内客观评价结果的一致性,Kappa检验比较两名放射医师之间及同一名放射医师内主观评价结果的一致性,若一致性良好,则选取其中一位医师的客观评分及主观评分进行后续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对客观评分以及主观评分进行总体差异比较,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则进行两两比较。结果与PI技术比较显示,ACS 4~ACS 8的SNR_(L-MCA),ACS 8、ACS 10的CNR_(L-MCA),ACS 4、ACS 6、ACS 10的CNR_(R-MCA),ACS 4~ACS 10的SNR_(R-MCA)、SNR_(L-CCA)、CNR_(L-CCA),ACS 6~ACS 10的SNR_(R-CCA)、CNR_(R-CCA)均高于PI 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S技术比较显示,ACS 4~ACS 10的SNR_(R-MCA)、CNR_(L-MCA)及CNR_(R-MCA),ACS 4~ACS 8的SNR_(L-MCA)、SNR_(L-CCA)、SNR_(R-CCA)、CNR_(L-CCA)、CNR_(R-CCA)与CS 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 4~ACS 10的SNR_(L-MCA)、SNR_(R-MCA)、CNR_(L-MCA)、CNR_(R-MCA)、SNR_(L-ICA)、SNR_(R-ICA)、CNR_(L-ICA)、SNR_(L-CCA)、SNR_(R-CCA)、CNR_(L-CCA)、CNR_(R-CCA)与CS 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优于CS 4、CS 6。ACS技术之间两两比较,ACS 8的SNR_(L-MCA)高于ACS 10(P<0.05),ACS 8、ACS 10的SNR_(R-CCA)、CNR_(R-CCA)均高于ACS 4(P<0.05),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颈部大动脉图像外,主观评分统计结果均为ACS 4~ACS 10与CS 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于CS 6。结论与PI及CS技术相比,ACS技术拥有更短的扫描时间,更好的图像质量。ACS 8为最优序列,扫描时间比PI 3缩短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行采集 压缩感知 人工智能-压缩感知 头颈联合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头颈联合CTA扫描技术优化 被引量:24
15
作者 于明川 张滨 +4 位作者 刘辉 李海波 高跃雪 樊文鑫 尚存海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389-1391,共3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头颈联合CTA扫描最佳扫描技术。方法使用64排螺旋CT对197例受检者行头颈联合CTA扫描,91例使用造影剂浓度实时监控触发技术,106例使用CTP-CTA联合扫描技术。结果CTP-CTA联合扫描技术较造影剂浓度实时监控触发技术能明...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头颈联合CTA扫描最佳扫描技术。方法使用64排螺旋CT对197例受检者行头颈联合CTA扫描,91例使用造影剂浓度实时监控触发技术,106例使用CTP-CTA联合扫描技术。结果CTP-CTA联合扫描技术较造影剂浓度实时监控触发技术能明显节省造影剂用量,同层动静脉对比度较后者清楚,与CTP结合分析可以更为全面地掌握患者血供状况。结论CTP-CTA联合扫描技术对受检者的循环状况能有更为准确的认识,更能体现量身定制、因人而异的个性化原则,有效避免个体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团注追踪触发技术 头颈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套管针型号对头颈部CTA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慧霞 沈俊林 +2 位作者 李倩文 杜祥颖 李坤成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3年第12期755-758,共4页
目的比较采用20G、22G静脉套管针行头颈部CTA(HNCTA)的压力值和图像质量,探讨利用团注试验预测HNCTA扫描的安全性和成像效果的方法。方法将102例接受HNCTA检查患者平均分为两组,A组留置20G静脉套管针,B组留置22G静脉套管针。测定团注试... 目的比较采用20G、22G静脉套管针行头颈部CTA(HNCTA)的压力值和图像质量,探讨利用团注试验预测HNCTA扫描的安全性和成像效果的方法。方法将102例接受HNCTA检查患者平均分为两组,A组留置20G静脉套管针,B组留置22G静脉套管针。测定团注试验、HNCTA图像的CT值;分别记录两次扫描的压力值。比较A、B两组间HNCTA扫描的CT值和压力值;对团注试验与HNCTA扫描间的CT值和压力值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两组HNCTA扫描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488.9±121.5)HU,B组(512.2±94.3)HU,P=0.281]。B组HNCTA扫描压力值[(233.2±26.5)PSI]高于A组[(153.3±23.5)PS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团注试验扫描与HNCTA扫描间CT值、压力值回归方程分别为Y=306.815+0.922 X、Y=100.031+0.448 X,B组分别为Y=320.853+0.804 X、Y=93.914+0.853 X。结论 HNCTA检查中,采用22G静脉套管针,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要求。团注试验的压力值和CT值测定对保证成像效果及检查的安全性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血管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静脉套管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SNA2014头颈部影像学 被引量:2
17
作者 郝永红 郭林英 +1 位作者 潘初 朱文珍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9-112,共4页
随着转化医学的深入以及循证医学的发展,头颈部各种成像方式逐渐规范化、个体化,各种功能成像技术逐步临床化。能谱CT技术、低管电压技术、C型臂CT机的应用更加广泛,以提高图像质量及降低头颈部CT扫描的放射剂量;4D-CT成像、扩散加权成... 随着转化医学的深入以及循证医学的发展,头颈部各种成像方式逐渐规范化、个体化,各种功能成像技术逐步临床化。能谱CT技术、低管电压技术、C型臂CT机的应用更加广泛,以提高图像质量及降低头颈部CT扫描的放射剂量;4D-CT成像、扩散加权成像(单指数模型、质子内不相干运动、非高斯分布的扩散峰度成像)、动态增强MR成像、CT灌注成像、PET-CT/MR以及超声弹性成像等正逐渐应用于头颈部病变的诊断且逐步拓展至对组织功能以及病变疗效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骨成像 头颈部肿瘤 甲状腺结节 甲状旁腺腺瘤 淋巴结病变 头颈血管 头颈部成像新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谱CT虚拟平扫技术在头颈部CTA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钟丽娟 严敏 +2 位作者 周新杰 周代全 余娜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12-218,共7页
目的:探讨能谱CT虚拟平扫技术在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能谱模式下行头颈部CTA检查患者的影像数据及临床资料。对每例原始图像采用3种方法处理:虚拟平扫减影、常规数字减影和非减影处理,并对三组血管VR和MI... 目的:探讨能谱CT虚拟平扫技术在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能谱模式下行头颈部CTA检查患者的影像数据及临床资料。对每例原始图像采用3种方法处理:虚拟平扫减影、常规数字减影和非减影处理,并对三组血管VR和MIP图像的质量及53例伴有钙化斑块及动脉瘤伴钙化病例的减影后重建图像,进行钙化斑块显示情况进行评分,记录扫描后患者辐射剂量。结果:三组图像质量评分两两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从大到小依次为常规数字减影组3.65±0.44.虚拟平扫减影组3.10±0.59.非减影处理组1.99±0.60。虚拟平扫减影组钙化斑块显示评分(2.65±0.87)显著高于常规数字减影组(1.58±0.45;P<0.01)。虚拟平扫减影组的CTDLvol(38.26±9.24)mGy.DLP(447.40±25.77)mGy.cm和ED(1.39±0.80)mSv显著低于常规数字减影组的CTDLvol(48.37±9.26)mGy.DLP(873.74±49.43)mGy.cm和ED(2.71±0.15)mSv(P<0.01)。结论:将能谱CT虚拟平扫数据用于头颈部数字减影CT血管造影,有良好的CTA图像质量,并有更好的血管钙化斑块显示及辐射减少,具有一定的应用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谱CT 虚拟平扫 头颈部CT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