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秋汛期汉江上游致洪暴雨过程特征及天气概念模型分析
1
作者 王孝慈 田刚 +5 位作者 孟英杰 王海燕 王继竹 周耘逸 徐卫立 祁海霞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7-220,共14页
利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及常规气象、水文观测资料,以秋汛期汉江上游15例编号洪水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洪水峰型特征及对应天气系统的演变规律,构建了致洪暴雨天气概念模型。结果表明:秋汛期汉江上游编号洪水单峰型过程最多,洪水过程线具... 利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及常规气象、水文观测资料,以秋汛期汉江上游15例编号洪水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洪水峰型特征及对应天气系统的演变规律,构建了致洪暴雨天气概念模型。结果表明:秋汛期汉江上游编号洪水单峰型过程最多,洪水过程线具有多样性;双峰型洪量大、洪峰高、涨水和退水较为迅速,形态多为尖瘦型;多峰型洪量最大,历时最长,峰值高低不等。单峰型洪水过程持续时间短,逐日面累计降水量起伏较大,成峰迅速,均为尖瘦型;双峰型过程持续时间一般不少于11 d,暴雨过程间隔较短,主峰和副峰差值不大,峰值在20000 m^(3)·s^(-1)以上;多峰型降水过程历时最长,阴雨天气可持续20 d以上,主峰峰值低于双峰型。从大尺度环流形势来看,中高纬地区:双峰型一般会出现3次较为明显的形势调整,环流经向度较大;多峰型环流形势调整较少,贝加尔湖南侧多为小槽小脊活动;单峰型无明显形势调整。中低纬地区:多峰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西进发展最为强盛,无台风或热带气旋活动;双峰型副高东西摆动频繁,常有热带气旋参与;单峰型多伴有大陆高压与海洋高压合并现象,少有台风或热带气旋活动。秋汛期汉江上游致洪暴雨天气概念模型主要有5类:高空槽-急流强迫型(A-Ⅰ)、高空槽-低涡切变型(A-Ⅲ)、副高外围-急流强迫型(B-Ⅰ)、副高外围-偏南气流弱强迫型(B-Ⅱ)和副高内部-低涡切变型(C-Ⅲ),其中,双峰型洪水多以A型为主、多峰型多以B型为主、单峰型A型和B型均有出现,且C型仅为单峰型所特有。此外,地面Ⅰ型和Ⅱ型也常与A-Ⅰ、A-Ⅲ、B-Ⅰ等组合出现,当3层天气系统配置较好时,致洪概率将会大幅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上游 编号洪水 洪水峰型 致洪暴雨过程 致洪天气概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与洞庭湖洪水遭遇天气概念模型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张萍萍 张俊 +2 位作者 田刚 向永龙 陈璇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7-32,共6页
长江上游与洞庭湖洪水一旦遭遇,将会形成全流域性洪水或特大洪水,给流域各地区防洪减灾工作带来巨大考验。对1981-2012年间共30次长江上游与洞庭湖洪水遭遇过程进行了分析,建立了5类天气学概念模型。通过分别描述这5类模型的洪水特征、... 长江上游与洞庭湖洪水一旦遭遇,将会形成全流域性洪水或特大洪水,给流域各地区防洪减灾工作带来巨大考验。对1981-2012年间共30次长江上游与洞庭湖洪水遭遇过程进行了分析,建立了5类天气学概念模型。通过分别描述这5类模型的洪水特征、降水特征及天气系统演变特征,对洪水遭遇的天气学规律进行了更细致的研究,为进一步优化三峡水库调度方案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遭遇 天气概念模型 长江上游 洞庭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增雨作业天气概念模型 被引量:5
3
作者 段军 张秋跃 +2 位作者 沈举鹏 龚乃弘 李卫国 《现代园艺》 2008年第3期40-41,共2页
根据人工增雨作业需求和现有作业工具设备,经过多年的观测、试验和近几年来的集中研究,建立了包括人工增雨气候分析论证、人工增雨作业天气形势模型、人工增雨作业云层模型三部分组成的宜春市人工增雨作业天气概念模型。
关键词 人工增雨作业 天气概念模型 人工增雨气候分析论证 云层模型 天气形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流域暴雨天气学概念模型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訾丽 王志良 +1 位作者 张方伟 王乐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3-50,共8页
为提高汉江流域的降水预报能力,利用1960~2021年的降水资料和探空资料,分析了汉江流域暴雨的区域特征,通过典型过程选取、关键天气系统辨识等方法建立了汉江流域典型暴雨的天气学概念模型。选取了2022年汉江流域上中游暴雨过程,采用天... 为提高汉江流域的降水预报能力,利用1960~2021年的降水资料和探空资料,分析了汉江流域暴雨的区域特征,通过典型过程选取、关键天气系统辨识等方法建立了汉江流域典型暴雨的天气学概念模型。选取了2022年汉江流域上中游暴雨过程,采用天气学原理辨识中高低层关键天气系统的配置及位置进而对暴雨天气学概念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汉江流域上中游及汉江流域暴雨多发生在5~10月,汉江流域下游暴雨多发生在3~10月,夏季暴雨发生频率均高于秋季,且汉江流域下游暴雨及大暴雨日数最多。因此,可根据暴雨的特点将汉江暴雨划分为流域型暴雨、上中游型暴雨和下游型暴雨。(2)针对汉江流域型暴雨,建立了槽前切变低涡型、低空切变急流型、槽及两高辐合型、高空深槽型4种天气学概念模型;针对汉江上中游型暴雨,建立了低空切变急流型和两高辐合型两种天气学概念模型;针对汉江流域下游型暴雨,建立了槽前切变型、偏南气流型、槽后切变型3种天气学概念模型。(3)2022年汉江流域上中游暴雨过程验证结果符合汉江流域上中游低空切变急流型概念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概念模型 暴雨特征 典型暴雨过程 汉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威海极端南北大风特征对比及天气分型研究
5
作者 张萍萍 辛文鹏 +2 位作者 迟静 张莉萍 张宁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65,共10页
利用威海市近10年的区域自动站资料和其他常规观测数据,对威海市极端南北大风特征和天气分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威海南北大风极端值的大值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其中北大风平均风极端最大值可达到12级,阵风可达14级,南大风平均风... 利用威海市近10年的区域自动站资料和其他常规观测数据,对威海市极端南北大风特征和天气分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威海南北大风极端值的大值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其中北大风平均风极端最大值可达到12级,阵风可达14级,南大风平均风极端最大值可达到12级,阵风可达13级。极端偏北大风的年频数大于南大风。极端北大风分冷锋后部型、冷锋-气旋型和台风型3种天气型,冷锋后部型的最显著特征是具有强的海平面气压梯度,冷锋-气旋型北大风925 hPa偏北风风速大于冷锋后部型,台风型925 hPa偏北风风速和阵风风速在3个类型中都是最大的,台风路径沿着威海东部黄海海面北上。极端南大风分气旋型和台风型两种天气型,气旋型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较强的暖平流,台风型则伴随强的动量下传,台风路径从济南和威海之间北上。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各天气型的关键气象因子的定量化阈值,并建立了5类极端大风天气概念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大风 关键气象因子 天气概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沱江、嘉陵江流域致宜昌大洪水暴雨过程的特征及天气成因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孝慈 孟英杰 +2 位作者 李双君 王继竹 李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81-996,共16页
为揭示岷沱江、嘉陵江流域致大洪水暴雨过程的天气成因及宜昌控制站雨洪规律,加深对宜昌站大洪水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常规气象水文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学、天气学等方法分析研究了1980—2020年发生在岷沱江、嘉... 为揭示岷沱江、嘉陵江流域致大洪水暴雨过程的天气成因及宜昌控制站雨洪规律,加深对宜昌站大洪水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常规气象水文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学、天气学等方法分析研究了1980—2020年发生在岷沱江、嘉陵江流域的19例致洪暴雨过程特征、雨洪关系、致洪暴雨源地及下垫面特征、天气系统配置等。结果表明:宜昌作为长江流域主要控制站,当前期起始入库流量达到19000 m^(3)·s^(-1)以上,且刚好遭遇连续性暴雨过程,则发生大洪水概率会显著提高。从岷沱江或嘉陵江的连续性暴雨过程开始至洪峰产生所需时长平均在6 d左右。暴雨持续时间和累计面雨量与洪峰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每次大洪水的形成都需要一次持续3 d以上的暴雨过程,多数在4~6 d。大洪水过程全部发生在7—9月。致洪暴雨过程以准静止类雨带为主,其次是东移类和转向类。89%的过程雨带呈东北—西南向的带状分布。强降水中心源地与特殊地形关系密切,主要分布于3处:岷江下游与青衣江交汇处,转向类降水多发;嘉陵江中下游、涪江流域及渠江流域,多以准静止类为主;涪江中游及渠江流域北部,东移类暴雨过程多发。孟加拉湾热带低压系统的存在对上游产生连续性暴雨至关重要,其次是南海地区的低值系统,两者参与过程占比达68%。低压系统不仅为岷沱江、嘉陵江流域带来充足能量和水汽,其东侧水汽的卷入容易在岷沱江、嘉陵江流域触发低涡,再配合特殊地形,产生强的上升运动。降水过程分为准静止持续性降水和移动性持续降水2类。易发大洪水的天气概念模型有3类:Ⅰ型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西风短波东移触发暴雨型,Ⅱ型为青藏高原低值系统东移触发暴雨型,Ⅲ型为低层偏东气流暴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沱江 嘉陵江 致洪暴雨 宜昌大洪水 天气概念模型 准静止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春市强冰雪冻害天气系统及物理量特征 被引量:5
7
作者 汪秀清 杨雪艳 +1 位作者 陈长胜 吴宪军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64-368,共5页
应用1971—2000年长春气象站10月至次年3月的逐日降水量、气温资料以及相应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给出了确定长春市发生强冰雪冻害天气的标准;根据对36个历史个例的高低空环流形势的分析,建立了4种强冰雪冻... 应用1971—2000年长春气象站10月至次年3月的逐日降水量、气温资料以及相应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给出了确定长春市发生强冰雪冻害天气的标准;根据对36个历史个例的高低空环流形势的分析,建立了4种强冰雪冻害的天气概念模型:冷涡型、深槽型、浅槽型、锋区平直型;进一步分析了长春市冰雪冻害天气的物理量场、要素场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冰雪冻害 天气概念模型 物理量场 要素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人工增雨天气条件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孙鸿娉 李培仁 +3 位作者 王功娃 申东东 封秋娟 李义宇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03-910,共8页
为了使人工增雨更有针对性,需要在作业方案制定阶段就对未来影响天气系统有一个明确的判断,需要总结出一套适合山西省进行人工增雨作业的天气概念模型。为此,普查了1991~2000年欧亚范围高空及地面天气图,筛选出影响山西省并产生降水的... 为了使人工增雨更有针对性,需要在作业方案制定阶段就对未来影响天气系统有一个明确的判断,需要总结出一套适合山西省进行人工增雨作业的天气概念模型。为此,普查了1991~2000年欧亚范围高空及地面天气图,筛选出影响山西省并产生降水的天气系统,加以分析归纳,建立了4种有利于山西省人工增雨作业的天气概念模型,即西风槽型、华北冷涡型、切变线型及副热带高压型,并分别给出了未来12~24h影响山西省的警戒区及最佳人工增雨作业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概念模型 人工增雨 山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特强沙尘暴的天气系统分型研究 被引量:75
9
作者 刘景涛 钱正安 +1 位作者 姜学恭 郑明倩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40-547,共8页
使用中国中央气象台出版的历史天气图资料,对1957—1996年和2001—2002年间发生在我国北方的33次特强沙尘暴过程的天气系统进行了分析研究,重点归纳了形成各次沙尘暴过程的天气系统的热力和动力结构、活动特征及高低层系统的相互配置。... 使用中国中央气象台出版的历史天气图资料,对1957—1996年和2001—2002年间发生在我国北方的33次特强沙尘暴过程的天气系统进行了分析研究,重点归纳了形成各次沙尘暴过程的天气系统的热力和动力结构、活动特征及高低层系统的相互配置。在此基础上,以触发沙尘暴强风的主要地面天气系统为主要依据,将形成我国北方特强沙尘暴的天气系统,划分成纯冷锋型、蒙古气旋与冷锋混合型、蒙古冷高压型和干飑线与冷锋混合型4种类型。研究了各类型天气系统在沙尘暴强风形成中的作用、各类型强风的特点及沙尘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给出了各类型特强沙尘暴的天气学概念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特强沙尘暴 天气系统类型 天气概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西部重大锋面暴雨天气过程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菁 祁丽燕 黄治逢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12期48-58,共11页
对1970—2006年汛期(4—9月)发生在华南西部(广西)的重大锋面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华南西部重大锋面暴雨天气平均每年汛期出现10d,暴雨过程日数月总值分布具有明显的"单峰型"特征,峰值出现在6月;广西北部地区... 对1970—2006年汛期(4—9月)发生在华南西部(广西)的重大锋面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华南西部重大锋面暴雨天气平均每年汛期出现10d,暴雨过程日数月总值分布具有明显的"单峰型"特征,峰值出现在6月;广西北部地区发生重大锋面暴雨天气过程比南部地区明显偏多;造成华南西部重大锋面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特征主要有五种类型:湘黔桂低涡型、深槽型、波动型、华北槽+南支槽型和南支槽+高后型;广西区域的925hPa的水汽通量散度、850hPa垂直速度和θse500~850等物理量场,较好地反映了华南西部大范围锋面暴雨天气过程物理量场的变化,可作为华南西部重大锋面暴雨天气过程的物理强信号和预报着眼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 重大锋面暴雨 合成分析 天气概念模型 物理量要素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2021年湘南暖区暴雨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宜卿 宋楠 +2 位作者 周长青 唐明晖 袁韬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5-435,共11页
基于2012—2021年3—9月66个暖区暴雨个例,利用地面、高空等常规资料及再分析数据,分析了湘南地区暖区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分冷锋前暖区型、南风型和暖切变暖区型三类建立天气学概念模型,并提取暴雨发生前各物理量指标,结果表明:(1)湘... 基于2012—2021年3—9月66个暖区暴雨个例,利用地面、高空等常规资料及再分析数据,分析了湘南地区暖区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分冷锋前暖区型、南风型和暖切变暖区型三类建立天气学概念模型,并提取暴雨发生前各物理量指标,结果表明:(1)湘南暖区暴雨年变化呈现波动增长趋势,日变化峰值出现在19—22时,5月范围最广,6月次数最多,日雨量极值最大,7—9月局地性强;(2)南风型占比和日雨量极值最大,暖切变暖区型次之,冷锋前暖区型最小,三种类型分别多发于4—6月、5—8月和6—7月;(3)冷锋前暖区型、暖切变暖区型短时强降水(小时雨量≥20 mm)日变化较剧烈,南风型略平缓;(4)湘南暖区暴雨发生的高频区与南岭、罗霄山脉和阳明山地形分布息息相关,东江湖对暖区暴雨也有增幅作用,冷锋前暖区型更易发生在西南部的喇叭口地形处,暖切变暖区型集中于南部南岭迎风坡和不均匀下垫面附近,南风型发生点较分散;(5)湘南暖区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是高空低槽、低空和超低空急流、地面倒槽和辐合线,另外200 hPa分流区、850 hPa暖脊和显著湿区以及地形作用对降水起到增幅效果;(6)700 hPa、850 hPa、925 hPa急流分别对冷锋前暖区型、暖切变暖区型和南风型暖区暴雨的水汽输送起重要作用;(7)湘南暖区暴雨发生前各物理量平均值显示,q_(850)(850 hPa比湿)≥13 g·kg^(-1),CAPE(对流有效位能)≥1100 J·kg^(-1),K指数≥37℃,SI(沙氏指数)≤-1.5,T_(850-500)(850 hPa与500 hPa温差)≥23℃,LCL(抬升凝结高度)在0.6~0.9 km间,0℃层高度在4.9~5.1 km间,0~6 km的垂直风切变在10~16 J·kg^(-1)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湘南地区 天气概念模型 物理量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中高纬环流对黑龙江省春播期降水异常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玲 钟幼军 +1 位作者 李树岭 齐铎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25-234,共10页
探讨了东亚中高纬环流对黑龙江省春播期降水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00h Pa平均高度场和距平场上,西低东高、北高南低以及西负东正、北正南负等特征有利于出现较大降水,纬向环流或西高东低以及南正北负或西正东负等特征有利于干旱少雨... 探讨了东亚中高纬环流对黑龙江省春播期降水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00h Pa平均高度场和距平场上,西低东高、北高南低以及西负东正、北正南负等特征有利于出现较大降水,纬向环流或西高东低以及南正北负或西正东负等特征有利于干旱少雨。在850h Pa风距平场上,中国东北和华北为气旋环流,俄罗斯远东和鄂霍次克海为反气旋环流,黑龙江省多偏东风距平,这些特征有利于出现较大降水;与此相反的特征有利于干旱少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纬环流 春播期 透雨 干旱少雨 天气概念模型 预报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连续性大雾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43
13
作者 李江波 赵玉广 +2 位作者 孔凡超 何丽华 张艳刚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5-23,共9页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提供的FNL(Final Analysis)客观分析资料,对华北平原1999—2008年9次连续4d以上的大雾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华北平原连续性大雾的统计特征、...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提供的FNL(Final Analysis)客观分析资料,对华北平原1999—2008年9次连续4d以上的大雾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华北平原连续性大雾的统计特征、环流背景、温湿场特征、成因及雾区分布天气概念模型和预报着眼点。结果表明:华北平原连续性大雾过程具有渐发性、稳定性、雾种类多样性、能见度日变化不明显等特点;华北平原连续性大雾绝大多数发生在纬向环流的背景下,少数发生在经向环流背景下;连续性大雾通常有很深厚的逆温层,湿度场空间结构大多呈"上干下湿"的特点;一次连续性大雾过程的结束绝大多数因为强冷空气入侵带来的逆温层破坏、地面风速加大所致,少数因为较强降水发生所致;雾区的分布和地面形势关系密切,根据地面气压场,给出了以下几种雾区分布的天气概念模型:高压前部型、锋前低压型、均压场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性大雾 环流特征 天气概念模型 逆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冷涡连续降雹的特征与预报 被引量:46
14
作者 李江波 王宗敏 +1 位作者 王福侠 金晓青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19-1131,共13页
应用常规资料、NCEP资料、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1975-2008年间19次华北冷涡造成的京津冀连续3天以上降雹天气过程,给出了华北冷涡连续降雹的分布特征、形成原因、云图特征、雷达回波特征、天气概念模型和预报着眼点。结果表... 应用常规资料、NCEP资料、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1975-2008年间19次华北冷涡造成的京津冀连续3天以上降雹天气过程,给出了华北冷涡连续降雹的分布特征、形成原因、云图特征、雷达回波特征、天气概念模型和预报着眼点。结果表明,造成华北冷涡连续降雹的天气形势主要有4种:深厚冷涡型、浅薄冷涡型、阶梯槽与冷涡型、横槽与冷涡型。华北冷涡连续降雹一般发生在稳定的东亚阻塞环流背景下,冷涡长期徘徊在蒙古国与我国华北北部,500hPa冷温槽叠加在850hPa暖脊之上,中高层干冷的西北气流叠加在低层西南暖湿气流之上,造成京津冀大范围位势不稳定,午后到傍晚热力和动力条件加强,在地面冷锋、中尺度辐合线、干线等触发下导致降雹发生。华北冷涡连续降雹的类型不同,卫星云图显示它们的差异较大,即深厚型冷涡表现为典型的冷涡云系,浅薄型冷涡则易形成多个MCS影响河北。雷达回波上,冷涡造成的河北中北部降雹回波多为带状回波,降大冰雹的几率较小;而南部降雹则多块状多单体或超级单体回波,降大冰雹的几率较大。在制作冷涡连续降雹的预报时,从阻塞形势能否建立入手,进一步分析强对流发生的3个基本条件及风垂直切变条件,关注冷涡的强度、位置、移动方向和综合应用强对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冷涡 连续降雹 天气概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贝低涡类环北京暴雨过程分型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姜学恭 李彰俊 +2 位作者 宫春宁 李新 付辰龙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12-419,共8页
利用天气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1998—2008年发生的20例蒙贝低涡导致的环北京暴雨过程进行了分型研究。依据环流特征和天气系统配置,将该类暴雨过程分为两脊一槽型、阻塞型和低涡—副高南北对峙型。其中,两脊一槽型是斜压性... 利用天气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1998—2008年发生的20例蒙贝低涡导致的环北京暴雨过程进行了分型研究。依据环流特征和天气系统配置,将该类暴雨过程分为两脊一槽型、阻塞型和低涡—副高南北对峙型。其中,两脊一槽型是斜压性较强的冷涡暴雨过程,天气和次天气尺度强迫均对暴雨发生产生影响,水汽来源于对流层低层西南气流的输送。阻塞型具有明显的局地对流暴雨特征,由两高之间宽广低压带上活跃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引发,高低空急流区产生的次天气尺度强迫是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触发因素之一。低涡—副高南北对峙型是低涡底部发展中的高空槽与北抬西太平洋副高相互作用产生的系统性暴雨过程,这一相互作用常强迫产生西南低空急流,为系统性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供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环北京 蒙贝低涡 分型 天气概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郴州市近5年7—9月东风波暴雨特征的研究
16
作者 杨湘婧 周宜卿 +3 位作者 冷谦 宋楠 何静怡 饶波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1期124-126,共3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间隔6 h再分析资料,分析郴州市2016—2020年7—9月东风波的暴雨分布特征及系统结构,对东风波按3种类型归类。得到以下结论:(1)影响郴州产生暴雨的东风波8月份出现最多,以深厚东风波为主,中...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间隔6 h再分析资料,分析郴州市2016—2020年7—9月东风波的暴雨分布特征及系统结构,对东风波按3种类型归类。得到以下结论:(1)影响郴州产生暴雨的东风波8月份出现最多,以深厚东风波为主,中低层东风波相对少见;东风随高度的变化对暴雨落区影响大,当东风随高度增加时,暴雨发生在东风波槽前东北气流中,当东风随高度变化不明显时,暴雨发生在东风波槽后东南气流中。深厚东风波槽线距离郴州在1~2个经距内极有可能产生暴雨过程,且槽前槽后均有可能出现暴雨;中低层东风波降水发生在槽后;高层东风波暴雨80%发生在槽前。(2)东风波造成天气以对流性降水为主,且常伴有雷暴大风天气,而中低层东风波造成的极大风速最大,强对流时段大多数集中在午后到傍晚和后半夜。深厚东风波可造成大范围、区域性、局地性暴雨过程,但大范围暴雨过程均由深厚东风波系统造成;高层东风波均造成局部性暴雨过程;而中低层东风波造成区域性暴雨过程。对三类东风波总结了天气概念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风波 暴雨 特征研究 天气概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