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峡库区典型消落带冬季多环芳烃大气-植物/土壤交换过程与通量 被引量:2
1
作者 谢东杭 王锋文 +1 位作者 刘文欣 张思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864-5876,共13页
三峡大坝每年周期性“蓄水-放水”,形成水位落差巨大的消落带,库区内污染物环境地球化学行为随之发生变化.以冬季淹没期消落带多环芳烃为研究对象,采集成对大气(n=16)、植物(n=12)和土壤样品(n=12),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USEP... 三峡大坝每年周期性“蓄水-放水”,形成水位落差巨大的消落带,库区内污染物环境地球化学行为随之发生变化.以冬季淹没期消落带多环芳烃为研究对象,采集成对大气(n=16)、植物(n=12)和土壤样品(n=12),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USEPA 16PAHs浓度水平,解析来源,估算大气-地表、大气-植物等多介质交换通量.结果表明:大气、土壤和植物中PAHs浓度为5.65~13.47ng/m^(3)、70.86~135.44ng/g和78.23~1084.72ng/g,平均值分别为(8.58±2.78)ng/m^(3)、(90.10±22.18)ng/g和(360.36±309.54)ng/g.大气中PAHs以2~3环为主(62.3%),植物中PAHs以3~4环为主(73.7%),土壤中PAHs以3环和5环为主(52.1%).特征分子比值法揭示煤、生物质燃烧是植物PAHs的主要来源,以石油为主的化石燃料燃烧是大气和土壤PAHs主要来源.“一室模型”表明,植物吸收PAHs的主要途径为植物-气相之间动态平衡限制下的气沉降.“逸度模型”表明,3环和4环PAHs气-土交换通量分别为-19.20和-0.14,主要是从土壤向大气挥发,5~6环PAHs气-土交换通量为0.89,主要是由大气向土壤沉降.大气中颗粒态PAHs干沉降通量为293.35~833.61ng/m^(2)·d,平均值为517.82ng/(m^(2)·d),以5~6环(59.02%)为主.本研究探讨了冬季PAH多介质交换过程,揭示了植物和土壤对于不同单体的吸收和沉降角色,为进一步研究库区不同季节PAH环境地球化学循环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消落带 冬季 多环芳烃 大气-植物/土壤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表明,生物土壤结皮在荒漠土壤-大气界面碳交换中扮演重要角色 被引量:1
2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35-1135,共1页
维管植物和生物土壤结皮的镶嵌式分布是中亚荒漠区地表覆盖的主要形式。在这一地区,生物土壤结皮占据了地表40%以上的面积,由于生物土壤结皮的潜在光合能力与维管植物相当,据此推测,结皮发育土壤在于旱区碳循环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 维管植物和生物土壤结皮的镶嵌式分布是中亚荒漠区地表覆盖的主要形式。在这一地区,生物土壤结皮占据了地表40%以上的面积,由于生物土壤结皮的潜在光合能力与维管植物相当,据此推测,结皮发育土壤在于旱区碳循环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相关的研究多集中于室内条件下生物土壤结皮的光合生理测定方面。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张元明研究员领导的“生物土壤结皮生态学”研究团队在“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围绕干旱荒漠区生物土壤结皮发育土壤的碳通量特征这一科学问题,实测研究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土壤结皮在荒漠土壤一大气界面碳交换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大气界面 生物土壤结皮 干旱荒漠区 地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生态学 交换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水—土壤界面汞交换研究方法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4
3
作者 方凤满 王起超 《农业环境保护》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81-383,共3页
综述了近20年来汞在大气—水—土壤界面交换的研究方法现状,包括大气汞的干湿沉降及水、土壤汞释放的测定方法,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 大气--土壤 研究方法 界面交换 干湿沉降 释放 远景 污染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生物利用型土壤干层的水文生态效应研究 被引量:42
4
作者 黄明斌 杨新民 李玉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13-116,共4页
对黄土高原高产农、林、草、灌、果5种植被1000cm土层土壤剖面含水量多点测定结果表明,各植被类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生物利用型土壤干层,该土壤干层的水文作用表现为增强土壤-植被-大气间垂直水分交换,阻碍入渗降雨转化为地下径流,削弱... 对黄土高原高产农、林、草、灌、果5种植被1000cm土层土壤剖面含水量多点测定结果表明,各植被类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生物利用型土壤干层,该土壤干层的水文作用表现为增强土壤-植被-大气间垂直水分交换,阻碍入渗降雨转化为地下径流,削弱植被对枯水季节低径流量的补偿能力,其生态效应是恶化植物生长的土壤水分环境,削弱土壤水库对年际干旱的调节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生物利用型土壤干层 水文生态效应 土壤-植被-大气 植被建设 水土保持 垂直水分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极地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迁移和分布 被引量:2
5
作者 武晓果 谢周清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33-440,共8页
近年来,气候变化对极地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进一步影响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在极地同环境介质之间的分布和迁移。对极地海洋生态系统而言,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冰消融和开放性海域面积增加,使得表层海水... 近年来,气候变化对极地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进一步影响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在极地同环境介质之间的分布和迁移。对极地海洋生态系统而言,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冰消融和开放性海域面积增加,使得表层海水和海冰中的POPs物质再次释放进入大气;同时气候变化导致的极地海洋初级生产力降低会对海洋生物泵产生影响,而使得极地海洋中的POPs物质难以进入深海,增加极地生态系统对POPs的暴露。对极地陆地生态系统而言,POPs的地球化学循环受到温度增加,及其导致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共同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极地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大气-海水/土壤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