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踩踏干扰对农牧交错带风景道沿线植被-土壤系统的影响评价
1
作者 魏红磊 任亮 +2 位作者 张利娟 贾贺男 张夏蕾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31-1638,共8页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农牧交错带郊野旅游活动日趋流行,聚焦风景道沿线的踩踏干扰活动,通过实地调查、微博位置分析、遥感影像分析测算踩踏对农牧交错带沿线植被-土壤系统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踩踏对植被高度、...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农牧交错带郊野旅游活动日趋流行,聚焦风景道沿线的踩踏干扰活动,通过实地调查、微博位置分析、遥感影像分析测算踩踏对农牧交错带沿线植被-土壤系统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踩踏对植被高度、盖度和土壤硬度影响较强烈,地表盖度响应指数(Index of land cover impact,ILCI)平均值为49.58,整体处于中等干扰程度,通过微博位置分析得出80%的踩踏活动集中在距风景道800 m内,在250~300 m范围内最集中,通过公开地图(OpenStreetMap,OSM)数据不同缓冲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变化分析得出踩踏干扰对农牧交错带沿线植被-土壤系统的干扰范围在200 m以内。研究结论有助于提升旅游管理的科学性,通过合理制定郊野旅游环境容量,规范郊野旅游活动路线和人流等措施,可有效缓解人为过度踩踏对风景道沿线植被-土壤系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郊野旅游 植被-土壤系统 踩踏干扰 影响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半干旱煤矿区地下水位变化对土壤特征的影响及植被响应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平顺 臧旭超 +6 位作者 燕亚平 韩学敏 李璐 厚富来 杨学东 季亚新 董少刚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02-812,共11页
干旱-半干旱地区采煤活动往往会导致含水层疏干、湖泊萎缩消失、植被衰退、地表荒漠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煤矿开采排水是引起地下水-土壤-植被系统发生演化的主要驱动力。以泊江海子流域为例,在水文地质及生态植被调查的基础上,使... 干旱-半干旱地区采煤活动往往会导致含水层疏干、湖泊萎缩消失、植被衰退、地表荒漠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煤矿开采排水是引起地下水-土壤-植被系统发生演化的主要驱动力。以泊江海子流域为例,在水文地质及生态植被调查的基础上,使用数理统计、线性回归、相关分析等方法揭示了煤矿开采活动影响下的地下水位变化对土壤特征的影响及地表植被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地下水埋深与土壤含水率、土壤电导率、土壤有机质、土壤速效氮以及土壤速效钾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性。采矿活动导致土壤性质发生了改变,使其留存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能力大幅度减弱,在采矿影响范围内的土壤含水率、有机质、速效氮、速效钾等含量相较于矿区周边明显降低。在地下水位埋深<0.5m的湖滨带存在严重的土壤盐渍化,此处植被生长所需水分主要来源于地下水,因此仅分布有少数几种喜水耐盐碱的植物;当地下水埋深在0.5—7m时,地表植被生长受地下水和大气降水的双重影响,因此这些地区主要生长的是半依赖地下水型植物。当地下水埋深>7m时,地下水难以借助毛细作用力上升至植被根系,植被群落获取水分的主要条件为大气降水,这些地区主要生长着耐旱型植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地下水-土壤-植被系统 生态演化 煤矿区 泊江海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边坡基质-植被-大气系统的水分循环 被引量:5
3
作者 孙海龙 李绍才 +2 位作者 杨志荣 何磊 崔保山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18-823,共6页
基质-植被系统是岩石边坡植被护坡工程的主要功能构件,其水分循环过程影响工程效应的实现。以高羊茅为建植植物,用TDR水分测定仪对不同表面处理、不同坡度的模拟边坡进行了1年的定位观测试验,研究了岩石边坡基质-植被-大气系统的水分循... 基质-植被系统是岩石边坡植被护坡工程的主要功能构件,其水分循环过程影响工程效应的实现。以高羊茅为建植植物,用TDR水分测定仪对不同表面处理、不同坡度的模拟边坡进行了1年的定位观测试验,研究了岩石边坡基质-植被-大气系统的水分循环过程。结果显示:坡度是影响岩石边坡基质-植被-大气系统水分循环的主要制约因素,坡度增加不仅降低坡面的实际受雨量,同时影响基质的水分输入,系统的蒸散量随坡度增加而降低,但变化幅度较小;试验地气象条件下,生长季的自然降水可满足45°及60°坡面植被所需,75°坡面则出现水分亏缺;由于基质良好的水分物理特性,坡面产流为蓄满产流,受降雨特征及基质初期含水量的影响较小,在同一时空条件下,不同坡面处理的基质含水量表现出微小差异,为喷射混凝土面>灰岩>砂岩。研究从水分循环角度提出了植被护坡技术应用的工程调整措施,为工程应用提供了必要的技术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植被系统 岩石边坡 植被护坡 TDR 水分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气-土壤-植被系统干旱发生发展过程的综合干旱指标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段居琦 张强 +3 位作者 何雨峰 周广胜 王有民 肖风劲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9-239,共11页
适宜的干旱指标和高分辨率数据是准确监测干旱的基础。本研究从气象干旱和土壤干旱以及植被对干旱的响应出发,整合中国国家气象观测站、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LDAS)土壤湿度(0.0625°×0.0625°)和MODIS叶面积指数(5... 适宜的干旱指标和高分辨率数据是准确监测干旱的基础。本研究从气象干旱和土壤干旱以及植被对干旱的响应出发,整合中国国家气象观测站、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LDAS)土壤湿度(0.0625°×0.0625°)和MODIS叶面积指数(500 m×500 m)等多源数据信息,构建了基于气象干旱指数(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土壤干旱指数(土壤湿度百分位)和植被干旱指数(叶面积指数百分位)的综合干旱指数,并在中国东北地区开展了典型站点和区域10 km×10 km空间分辨率干旱监测试验。结果表明,综合干旱指数克服了单一气象干旱指数不能准确反映农业旱情及单一植被长势指数会将其他灾害引起的植被长势变差误判为干旱的不足,能够反映灌溉对干旱的影响,实现对大气-土壤-植被系统干旱发生、发展及其影响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监测评估 综合干旱指标 干旱指标 大气-土壤-植被系统 多源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和热传输机理及区域蒸散模型(英文)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永强 刘昌明 于强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562-567,共6页
在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建立了估算土壤 植被 大气系统水、热传输的模型 ,并且在华北平原中国科学院两个农业生态试验站设计了 3个试验 ,验证模型的精度和有效性 .第一个模型是基于瞬时通量观测基础上建立的植被冠层光合 导度 蒸散... 在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建立了估算土壤 植被 大气系统水、热传输的模型 ,并且在华北平原中国科学院两个农业生态试验站设计了 3个试验 ,验证模型的精度和有效性 .第一个模型是基于瞬时通量观测基础上建立的植被冠层光合 导度 蒸散耦合模型 ,它模拟的结果与涡度相关系统测定结果比较一致 ;第二个模型为一维 3层的土壤水量平衡模型 ,此模型成功用于模拟 1 998— 2 0 0 3年度太行山山前平原不同灌溉条件下的土壤水分深层入渗和蒸散过程 ;第三个模型为区域能量通量和日蒸散模型 ,它基于卫星遥感数据和地面同步观测而建立 ,本模型可以监测区域地表的干旱状况 ,用于估算区域能量通量和日蒸散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植被-大气系统 水热传输机理 蒸散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分能量传输模拟和验证 被引量:16
6
作者 莫兴国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23-332,共10页
本文建立了包括地下水的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分能量传输综合模型,并对模型中冠层动量湍流交换反梯度传输现象的描述进行了改进。在此基础上,依据冠层内动量和热量的交换以及辐射传输过程,同时求解地表、冠层能量平衡方程,进而模... 本文建立了包括地下水的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分能量传输综合模型,并对模型中冠层动量湍流交换反梯度传输现象的描述进行了改进。在此基础上,依据冠层内动量和热量的交换以及辐射传输过程,同时求解地表、冠层能量平衡方程,进而模拟饱和-非饱和土壤的水热传输。用浅地下水地区冬小麦田间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系统能量平衡各分量和土壤含水量的模拟与观测结果相当一致。模型敏感性分析发现,叶面积指数对总蒸散量的影响随叶面积指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叶片最小气孔阻力对总蒸散量的影响,在该阻力较小时更显著;地下水位对蒸散量的影响在它小于1.5m时不显著,而在1.5~1.75m之间时,蒸散减小较快,主要由于土壤蒸发减小显著,冠层蒸腾稍有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植被-大气 地下水 水分 能量传输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旱地系统地表植被-土壤状态演化路径识别与过程分析
7
作者 田一禾 焦心 +1 位作者 孙强强 孙丹峰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9-154,共6页
旱地系统作为典型的脆弱生态系统,其地表状态的非线性演化深刻影响着生态平衡与人类福祉,但现有研究尚未全面揭示其复杂的动态演化过程。本文基于2001—2022年逐月植被和土壤地表要素丰度值时间序列产品,采用基于离散小波变换的趋势和... 旱地系统作为典型的脆弱生态系统,其地表状态的非线性演化深刻影响着生态平衡与人类福祉,但现有研究尚未全面揭示其复杂的动态演化过程。本文基于2001—2022年逐月植被和土壤地表要素丰度值时间序列产品,采用基于离散小波变换的趋势和转折点检测算法,识别旱地系统植被-土壤状态演化路径并分析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①2001—2022年,中国旱地系统光合植被和非光合植被端元丰度值都呈显著增加趋势,而土壤生境端元丰度值呈显著减少趋势;②光合植被突然上升、A形上升和V形上升的状态演化路径类型分别占旱地总面积的9.9%、16.8%和21.9%,而非光合植被对应的3种状态演化路径则分别占9.1%、12.6%和28.8%;③整体上旱区的植被恢复促进了土壤裸露的减少,但局部地区水资源匮乏和人类活动导致植被退化。本文为理解中国旱地系统的地表状态演化及其响应机制提供了新视角,并为土地退化监测与生态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系统 植被-土壤状态 端元丰度值时间序列 离散小波变换 演化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放牧管理下祁连山区冬季牧场植被-土壤协同耦合效应评价 被引量:1
8
作者 于泽航 俞旸 +4 位作者 曹铨 刘玉祯 冯斌 张小芳 董全民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2,共12页
植被-土壤系统的协同耦合度是衡量草地生态系统一致性和协调度的综合评价指标,是实现对草地量化管理的重要标志。以青海省祁连县野牛沟乡为研究区域,以冬季完全放牧、冬季放牧+补饲、冬季围封(不放牧)等3种不同放牧管理的植被-土壤系统... 植被-土壤系统的协同耦合度是衡量草地生态系统一致性和协调度的综合评价指标,是实现对草地量化管理的重要标志。以青海省祁连县野牛沟乡为研究区域,以冬季完全放牧、冬季放牧+补饲、冬季围封(不放牧)等3种不同放牧管理的植被-土壤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植被因子与土壤因子组成的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获取协同耦合度模型,用于评价植被-土壤系统的协调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放牧管理下植被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和Patrick丰富度指数存在显著差异,放牧+补饲草地的植被系统评分最高,完全放牧草地评分最低。不同放牧管理的土壤全碳、全氮、全磷、铵态氮、硝态氮、速效钾、速效磷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围封草地的土壤系统评分最高,完全放牧草地评分最低。不同放牧管理下协同耦合度依次为围封(0.510)>放牧+补饲(0.482)>完全放牧(0.397),其中围封草地属于勉强协调土壤滞后发展型,放牧+补饲草地属于濒临失调土壤滞后发展型,完全放牧草地属于轻度失调同步衰退发展型。综上,祁连山区冬季围封草地更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但未达到最佳协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放牧管理 植被-土壤系统 协同耦合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沙固定过程中土壤-植被系统演变对水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38
9
作者 肖洪浪 李新荣 +2 位作者 段争虎 李涛 李守忠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09-814,共6页
横穿腾格里沙漠的防风固沙体系始建于 1 95 6年 ,确保了包兰铁路近半个世纪的畅通无阻。在几十年的土壤 -植被系统演变中 ,花棒 +柠条 +油蒿 -干旱砂质新成土的人工系统演变为油蒿 +雾冰藜 +小画眉草 -简育正常干旱土的半天然、天然系... 横穿腾格里沙漠的防风固沙体系始建于 1 95 6年 ,确保了包兰铁路近半个世纪的畅通无阻。在几十年的土壤 -植被系统演变中 ,花棒 +柠条 +油蒿 -干旱砂质新成土的人工系统演变为油蒿 +雾冰藜 +小画眉草 -简育正常干旱土的半天然、天然系统 ;生物结皮发育、结皮层形成改变了降水的再分配过程 ;在 2 0~ 5 0 0cm深度的干旱层因灌木的排水作用而形成 ,低等植物也开始与草本和灌木竞争水分 ,深根系的灌木很难得到降水的补给 ,逐渐退出了防护体系 ;土壤 -植被系统趋于更薄的活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沙 固定过程 土壤-植被系统 系统演变 水环境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沉降地区大气汞对土壤-植物系统汞累积影响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王定勇 牟树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40-144,共5页
按酸沉降危害程度的差异及不同功能区,进行了大气、植物、土壤汞的同步调查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大气汞对土壤-植物系统汞累积的影响非常明显,土壤、植物含汞量均随大气汞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土壤-植物系统汞累积与大气汞浓度有显著... 按酸沉降危害程度的差异及不同功能区,进行了大气、植物、土壤汞的同步调查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大气汞对土壤-植物系统汞累积的影响非常明显,土壤、植物含汞量均随大气汞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土壤-植物系统汞累积与大气汞浓度有显著的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植=0.882**,n=53;r土=0.741**,n=52)。调查还发现,当大气汞浓度大于30ng/m3时,土壤-植物系统汞累积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 土壤-植物系统 汞累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荒漠交错带潜水-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水热传输模型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展羽 苏里坦 张国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8-92,共5页
该文以干旱区绿洲-荒漠交错带为研究对象,以质量守恒原理与能量平衡原理为基础,建立了潜水-土壤-植被-大气系统中水分与热量传输模式,并提出了求解潜水-土壤-植被-大气系统的数值模拟分解-协调新方法,用天山北麓三工河流域绿洲-荒漠交... 该文以干旱区绿洲-荒漠交错带为研究对象,以质量守恒原理与能量平衡原理为基础,建立了潜水-土壤-植被-大气系统中水分与热量传输模式,并提出了求解潜水-土壤-植被-大气系统的数值模拟分解-协调新方法,用天山北麓三工河流域绿洲-荒漠交错带的实测资料验证了水热传输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植被冠层蒸腾量模拟值与实测值比较接近,其最大误差为11.3%,土壤含水率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最大误差仅为5.9%,土壤温度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最大误差为8.3%,用该模型模拟绿洲-荒漠交错带潜水-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水热动态传输过程、植被蒸腾量、地表蒸发量和植被的根系吸水率具有较高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荒漠交错带 潜水-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 水热传输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中的尺度转换问题
12
作者 王笑影 贾庆宇 +2 位作者 吕国红 谢艳兵 李荣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3586-3589,3594,共5页
土壤-植被-大气间的相互作用强度高度地依赖于时空尺度。其中,反馈机制贯穿于土壤-植被-大气相互作用的始终。在各个时空尺度中,多因子交互作用,尺度不同起主导作用的过程和控制因子可能有所不同,从而增加了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尺度转... 土壤-植被-大气间的相互作用强度高度地依赖于时空尺度。其中,反馈机制贯穿于土壤-植被-大气相互作用的始终。在各个时空尺度中,多因子交互作用,尺度不同起主导作用的过程和控制因子可能有所不同,从而增加了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尺度转换研究的难度。从空间和时间尺度上总结了近年来有关学者对尺度转换及反馈机制在模拟中如何应用的研究结果,并在该基础上指出了当前合理描述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区域尺度系统行为需要关注的问题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 尺度转换 反馈 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坡地不同管理措施植被-土壤系统耦合关系 被引量:7
13
作者 郭文芳 李鑫 +2 位作者 陈艳梅 刘倩愿 王佳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6170-6181,共12页
植被和土壤的耦合协调关系可以用来衡量生态系统的一致性和协调性程度。研究以河北省临城县太行山东麓丘陵坡地为研究区,以原生灌草地、不管理的人工核桃林、人工核桃林下清除灌草、人工核桃林下清除灌草并施肥等4种不同管理措施的植被... 植被和土壤的耦合协调关系可以用来衡量生态系统的一致性和协调性程度。研究以河北省临城县太行山东麓丘陵坡地为研究区,以原生灌草地、不管理的人工核桃林、人工核桃林下清除灌草、人工核桃林下清除灌草并施肥等4种不同管理措施的植被-土壤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由4个植被因子(Shannon-Wiener、Simpson、Margalef、Pielou等指数)和7个土壤因子(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pH、电导率、含水率等)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各因子权重,以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二者的协调程度。结果表明:(1)不同管理措施下,除植被因子Pielou指数外,其余植被和土壤因子均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2)土壤有机碳与Simpson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Shannon-Wiener、Pielou、Margalef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全氮与Shannon-Wiener和Margalef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3)不同管理措施下植被-土壤系统耦合协调程度总体处于失调发展状态,原生灌草地为严重失调发展模式的植被-土壤同步发展型,不管理的人工核桃林和林下清除灌草并施肥均属于中度失调发展模式的土壤滞后发展型,林下清除灌草属于轻度失调发展模式的植被滞后发展型。综上,种植人工核桃林并清除林下灌草有利于提升植被-土壤系统耦合协调度,但尚未达到最佳的协调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坡地 管理措施 植被-土壤系统 耦合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秭归地区岩石-土壤-脐橙树系统中铜、锌元素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学彪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42-44,共3页
对湖北秭归地区脐橙生态区岩石-土壤-脐橙树系统中Cu、Zn元素分布特征的研究表明:脐橙果实中Cu和Zn的含量变化与母岩中的变化趋势相反,与土壤中Cu和Zn的变化趋势相关性不明显;系统中Cu和Zn的分布普遍存在偶数规律,且Zn/Cu有岩石→土壤... 对湖北秭归地区脐橙生态区岩石-土壤-脐橙树系统中Cu、Zn元素分布特征的研究表明:脐橙果实中Cu和Zn的含量变化与母岩中的变化趋势相反,与土壤中Cu和Zn的变化趋势相关性不明显;系统中Cu和Zn的分布普遍存在偶数规律,且Zn/Cu有岩石→土壤→脐橙果实→干逐渐增大的变化特征,Zn和Cu元素在脐橙植物系统中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发生了分异,其方向是喜Zn厌Cu。不同地区脐橙果实中Cu和Zn元素的生物富集系数之间存在明显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为:Zn=0.006+0.024×Cu(R=0.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土壤-脐橙树系统 Zn/Cu比值 偶数规律 生物富集系数 湖北秭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敦煌西湖荒漠-湿地生态系统土壤水分含量对植被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4
15
作者 陈文业 赵明 +4 位作者 张继强 袁海峰 窦英杰 朱丽 陈旭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8-16,共9页
【目的】土壤水分含量是内陆荒漠区湿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限制因子,对植被生态特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土壤水分含量和植被特征的关系,揭示土壤水分含量对植物多样性分布的影响规律,以期为该区域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保育、恢复和管理... 【目的】土壤水分含量是内陆荒漠区湿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限制因子,对植被生态特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土壤水分含量和植被特征的关系,揭示土壤水分含量对植物多样性分布的影响规律,以期为该区域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保育、恢复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水分含量、植被高度、植物种类和盖度等的调查,对植被特征与土壤特性等资料进行分析,开展该生态系统土壤水分含量对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影响的研究。【结果】研究区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均相对较小,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Ma)、Simpson多样性指数(D)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的最大值分别为0.72,0.72和1.38;植被平均盖度、多度、高度和密度分别为39.26%-70.19%、15.50-180.11株·m-2、49.65-124.63 cm和0.039-7.204株·m-2;垂直方向上,各群落各样点土壤水分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增大,同一样点相邻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变化不大,变幅为3.87%-41.23%,浅层(0-60 cm)含水量、深层(60-200 cm)含水量与0-2 m土层贮水量平均值分别为4.67%-14.59%,6.45%-25.33%和65.6-248.2 mm;深层土壤水分含量对乔(灌)木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显著高于对草本植物种的影响,对乔(灌)木物种丰富度和多度均有一定影响,但对多度影响远大于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且与物种的多度显著正相关,而草本物种多样性更多地依赖于浅层土壤水分含量,且正相关;各层土壤水分含量之间及各层土壤水分含量与0-2 m土层贮水量、植被盖度之间均正相关,0-80 cm内各土层水分含量与植被高度和植被密度之间均负相关,80-200 cm内各土层土壤水分含量与植被高度之间均正相关,0-2 m土层贮水量与植被盖度、植被高度和植被密度之间均显著正相关,植被盖度与植被高度和植被密度之间均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植被高度与植被密度之间负相关。【结论】研究区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均相对较小,土壤水分含量相对较低;乔(灌)木物种多样性依赖于深层土壤水分含量,而草本物种多样性更多地依赖于浅层土壤水分含量;深层土壤水分含量和0-2 m土层贮水量是影响研究区植被特征的主要因子;植被各种属性之间既相互制约、密切联系,又存在一定的独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西湖 荒漠-湿地生态系统 土壤水分含量 植被群落特征 植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植被-大气传输模型的组成及其耦合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杜妮妮 韩磊 《宁夏农林科技》 2012年第8期119-121,共3页
基于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分和能量交换物理过程和生物物理过程的土壤-植被-大气传输模型(SVAT),描述了冠层辐射传输、径流交换和土壤垂直方向的水分和能量迁移过程,揭示陆面/大气物质和能量交换、土壤水热迁移的动态特征,以及该系统各... 基于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分和能量交换物理过程和生物物理过程的土壤-植被-大气传输模型(SVAT),描述了冠层辐射传输、径流交换和土壤垂直方向的水分和能量迁移过程,揭示陆面/大气物质和能量交换、土壤水热迁移的动态特征,以及该系统各组成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简述了SVAT模型的主要组成部分、水热过程参数化方案及其耦合模式,总结了SVAT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并提出了亟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VAT模型 土壤-植被-大气系统 陆/气水热传输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屋山不同海拔植被-土壤耦合协调度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冯二朋 张立伟 +3 位作者 赖勇 王彩峰 杨喜田 孔玉华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6期949-957,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海拔对植被与土壤耦合协调度的影响,为植被-土壤系统改善和山地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王屋山5个海拔梯度(800、1000、1100、1200和1500 m)植被与土壤的全面调查与采样分析,建立植被-土壤耦合关系评价指... 【目的】探究不同海拔对植被与土壤耦合协调度的影响,为植被-土壤系统改善和山地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王屋山5个海拔梯度(800、1000、1100、1200和1500 m)植被与土壤的全面调查与采样分析,建立植被-土壤耦合关系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构建不同海拔梯度下植被-土壤耦合协调度模型。【结果】不同海拔梯度下植物的物种重要值、多样性指标和土壤因子均存在显著差异,壳斗科栎属(Quercus fagaceae)在各个海拔均占据优势地位。1100 m处土壤综合评价指数最高,1500 m处植被综合评价指数最高,800 m处植被和土壤综合评价指数均最低。不同海拔梯度下植被-土壤耦合协调度依次为1500 m最大,1100 m次之,1000和800 m最小,其中1500和1100 m分别表现为初级协调土壤滞后型和初级协调植被滞后型,1200 m为勉强协调土壤滞后型,800和1000 m分别为严重失调共损衰退型和中度失调植被损益型。【结论】王屋山地区不同海拔植物-土壤耦合协调关系较复杂,高海拔植被演替和土壤发育协调一致性较好,低海拔耦合协调度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屋山 植被-土壤系统 耦合协调度模型 海拔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干扰对喀纳斯景区草地土壤—植被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24
18
作者 郑伟 朱进忠 潘存德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9-115,共7页
研究喀纳斯景区旅游干扰下草甸群落土壤-植被系统的变化,同时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与植被特征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从背景区到强烈活动区,景区草甸群落的盖度、高度、生物量、凋落物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均趋于减小;群落结构趋于简化... 研究喀纳斯景区旅游干扰下草甸群落土壤-植被系统的变化,同时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与植被特征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从背景区到强烈活动区,景区草甸群落的盖度、高度、生物量、凋落物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均趋于减小;群落结构趋于简化,群落由少数物种控制,群落稳定性下降;表层土壤的物理性状明显趋于退化,土壤养分中碱解氮含量相应下降,而磷、钾的有效性则提高。相关分析表明,景区草甸表层土壤主要理化性质与植被特征之间存在较密切的相关性,旅游活动对景区草甸干扰的实质是草甸土壤—植被系统协同响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植被系统对旅游干扰的响应要快于土壤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干扰 土壤-植被系统 土壤理化性质 群落特征 喀纳斯景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汞在SPAC-人体系统中的转递及主要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9
作者 荆延德 何振立 杨肖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3854-3860,共7页
汞(Hg)是环境中一种具有高度毒性的重金属元素,且具有较高挥发性,因而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污染物而备受关注。汞在SPAC系统中的迁移转化,是全球汞循环的重要环节,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汞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并在体内蓄积受多种因素影响,... 汞(Hg)是环境中一种具有高度毒性的重金属元素,且具有较高挥发性,因而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污染物而备受关注。汞在SPAC系统中的迁移转化,是全球汞循环的重要环节,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汞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并在体内蓄积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3个方面:土壤性质(如土壤汞含量、pH、有机质、粘土矿物等),植物特性(植物类型、种类和生育期等),大气状况(如光照强度、气温和大气湿度等)。此外,锌、硒和抗氧化剂等的存在也有较大影响。综述了汞在SPAC-人体系统中的迁移积累及其调控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植物-大气-人体系统 汞(Hg) 食物链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果-小麦复合系统SPAC水分运移模拟模型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劲松 孟平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8,共7页
根据土壤 -植物 -大气连续体 (SPAC)水分传输理论原理 ,充分考虑农林复合系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建立太行山低山丘陵地苹果 -小麦复合系统SPAC水分运移模拟模型 ,该模型具有二维空间属性。采用数值计算法求解模型方程 ,利用土壤水分实... 根据土壤 -植物 -大气连续体 (SPAC)水分传输理论原理 ,充分考虑农林复合系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建立太行山低山丘陵地苹果 -小麦复合系统SPAC水分运移模拟模型 ,该模型具有二维空间属性。采用数值计算法求解模型方程 ,利用土壤水分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 ,结果表明 :16 8对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的平均值为6 89% ,线性相关系数r可达 0 836 7,t=0 197<t3340 .0 1 =2 5 6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小麦复合系统 SPAC 水分运移 模拟模型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