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大叶种茶园中?小绿叶蝉和蜘蛛的数量动态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苏红飞 石尚 +3 位作者 陶仕科 胡艳萍 李艳华 罗朝光 《湖南农业科学》 2019年第10期62-66,共5页
通过调查云瑰、云抗10号、云抗14号3类茶园的小绿叶蝉、蜘蛛数量的种群变化,探讨正常人工管理和自然生长2种处理方式对茶园中小绿叶蝉和蜘蛛数量的影响。初步认为,3个茶树品种对小绿叶蝉的抗性没有明显差异,蜘蛛在云瑰中的数量显著小于... 通过调查云瑰、云抗10号、云抗14号3类茶园的小绿叶蝉、蜘蛛数量的种群变化,探讨正常人工管理和自然生长2种处理方式对茶园中小绿叶蝉和蜘蛛数量的影响。初步认为,3个茶树品种对小绿叶蝉的抗性没有明显差异,蜘蛛在云瑰中的数量显著小于云抗10号和云抗14号;采茶、耕作等人工操作和喷施生物农药能显著控制小绿叶蝉的数量,而对蜘蛛数量的影响有限,夏季需要加大对小绿叶蝉的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大叶种茶园 小绿 蜘蛛 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大叶种密植茶园机械采摘技术推广工作报告
2
作者 湛江农垦局机采协作组 《广东茶叶》 1994年第1期41-45,共5页
一、概况 湛江垦区自七十年代后期发展茶叶生产,现有茶园面积23000多亩,其中云南大叶种茶园占90%以上。茶园以亩植4000—12000株予直播密植茶园为主,约占80%总产干茶2846吨,平均亩产干茶141公斤。由于茶叶生产仍以手工采摘为主,导致... 一、概况 湛江垦区自七十年代后期发展茶叶生产,现有茶园面积23000多亩,其中云南大叶种茶园占90%以上。茶园以亩植4000—12000株予直播密植茶园为主,约占80%总产干茶2846吨,平均亩产干茶141公斤。由于茶叶生产仍以手工采摘为主,导致采摘工效低,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低,生产成本高的“三低一高”状况。机械采茶是由繁重的手工劳动向机械化转化,是节省劳动力,降低劳动强度,提高采茶劳动生产,推进茶叶生产规模经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大叶种茶园 栽植密度 茶园 机械化采摘 技术推广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大叶种密植茶园机械采摘技术研究报告(2) 被引量:1
3
作者 危刚 吴胜强 《广东茶叶》 1992年第3期8-19,共12页
云南大叶种密植茶园机械采摘试验,从1989年开始,经过三年研究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较满意的结果:(一)农艺方面,云南大叶种密植茶园从茶树生态、分技习性适合于机械采摘,以亩植4000~8000株为好,产量与手采比高2%平产或减产5%以内,云大... 云南大叶种密植茶园机械采摘试验,从1989年开始,经过三年研究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较满意的结果:(一)农艺方面,云南大叶种密植茶园从茶树生态、分技习性适合于机械采摘,以亩植4000~8000株为好,产量与手采比高2%平产或减产5%以内,云大种比水仙、福鼎亩产茶青分别高出13%和37.4%:垦区茶园茶龄较轻,在修剪强度上仍不宜重修剪,以在上年切口提高3厘米左右轻修剪为好,结合修边、洗蓬促使茶芽萌发整齐;开采期以一芽二、三叶标准芽叶占百分比结合间隔天数来确定,一般春茶标准芽叶占40~50%间隔15~18天,夏茶50~60%间隔11~14天,秋茶60~70%间隔18~24天为宜;采用叶片诊断,重施基肥,按轮次产补施追肥、叶面肥,使茶芽壮嫩整齐,在年施纯 N50~60斤情况下使茶树生长、产量为佳;(一)加工方面。机采茶收青标准以老叶、老梗占茶青重量百分比来分级,一级<5%,二级5.1~12%,三级12.1~15%,等外>15%简便可行;红碎茶加工工艺,通过增加拣梗、风选和一个片茶唛头,提高正茶提取率。绿茶在原工艺中,改进揉捻时间,初烘八成干(含水25%左右)采用“平、抖车、拣”相结合办法。剔除黄片、老梗。保证了产品质量。经多次化验、审评,其外观与内质主要指标与手采无明显差异;(三)效益方面:采茶机型以日本洛合产双人平型机适合垦区使用。配合5~6人为一个机组采管结合形式为好,比手采提高管理定额1.63~2.5倍,亩成本降低35%,采摘工效提高13~16倍,劳动生产率提高1.4倍,劳均年收入增加63%,按垦区目前机采面积1257.5亩计,共减少劳动力215人,节省开支53.75万元,经济效益、技术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因此,该项综合配套技术是成功的,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密植茶园 机械采摘技术 研究 施肥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大叶种密植茶园机械采摘技术研究报告(1)(1989~1991)
4
作者 危刚 吴胜强 《广东茶叶》 1992年第2期11-17,共7页
云南大叶种密植茶园机械采摘试验,从1989年开始,经过三年研究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较满意的结果:(一)农艺方面,云南大叶种密植茶园从茶树生态、分技习性适合于机械采摘,以亩植4000~8000株为好,产量与手采比高2%平产或减产5%以内,云大... 云南大叶种密植茶园机械采摘试验,从1989年开始,经过三年研究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较满意的结果:(一)农艺方面,云南大叶种密植茶园从茶树生态、分技习性适合于机械采摘,以亩植4000~8000株为好,产量与手采比高2%平产或减产5%以内,云大种比水仙、福鼎亩产茶青分别高出13%和37.4%:垦区茶园茶龄较轻,在修剪强度上仍不宜重修剪,以在上年切口提高3厘米左右轻修剪为好,结合修边、洗蓬促使茶芽萌发整齐;开采期以一芽二、三叶标准芽叶占百分比结合间隔天数来确定,一般春茶标准芽叶占40~50%间隔15~18天,夏茶50~60%间隔11~14天,秋茶60~70%间隔18~24天为宜;采用叶片诊断,重施基肥,按轮次产补施追肥、叶面肥,使茶芽壮嫩整齐,在年施纯 N50~60斤情况下使茶树生长、产量为佳;(一)加工方面。机采茶收青标准以老叶、老梗占茶青重量百分比来分级,一级<5%,二级5.1~12%,三级12.1~15%,等外>15%简便可行;红碎茶加工工艺,通过增加拣梗、风选和一个片茶唛头,提高正茶提取率。绿茶在原工艺中,改进揉捻时间,初烘八成干(含水25%左右)采用“平、抖车、拣”相结合办法。剔除黄片、老梗。保证了产品质量。经多次化验、审评,其外观与内质主要指标与手采无明显差异;(三)效益方面:采茶机型以日本洛合产双人平型机适合垦区使用。配合5~6人为一个机组采管结合形式为好,比手采提高管理定额1.63~2.5倍,亩成本降低35%,采摘工效提高13~16倍,劳动生产率提高1.4倍,劳均年收入增加63%,按垦区目前机采面积1257.5亩计,共减少劳动力215人,节省开支53.75万元,经济效益、技术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因此,该项综合配套技术是成功的,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茶 云南 大叶密植茶园 机械采摘技术 研究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肥皂”脂肪酸盐防治茶黑毒蛾、假眼小绿叶蝉和茶黄蓟马的田间药效试验 被引量:4
5
作者 彭文书 季爱兵 +3 位作者 刘聪 曾胤 龚婉莹 严亮 《中国茶叶加工》 2016年第5期45-49,共5页
进行了生物肥皂防治茶黑毒蛾、茶小绿叶蝉和茶黄蓟马的田间药效试验,以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400倍液作为对照药剂,"生物肥皂"脂肪酸盐100倍液、200倍液和300倍液作为试验药剂,清水作空白对照对大叶种茶树进行施药。调查喷洒... 进行了生物肥皂防治茶黑毒蛾、茶小绿叶蝉和茶黄蓟马的田间药效试验,以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400倍液作为对照药剂,"生物肥皂"脂肪酸盐100倍液、200倍液和300倍液作为试验药剂,清水作空白对照对大叶种茶树进行施药。调查喷洒受试组和对照组的虫口基数,计算出虫口减退率和校正防效。结果表明:"生物肥皂"脂肪酸盐稀释浓度为100倍液,用量为1L/亩,用药后7天对茶黑毒蛾、假眼小绿叶蝉和茶黄蓟马的防治作用达到100%、63.66%和95.95%。同时,喷施过100倍液"生物肥皂"脂肪酸盐的鲜叶的百芽重和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均有明显增加。所制成的茶样外形和滋味均较对照均有所改善。实验证明"生物肥皂"脂肪酸盐表现出高效、广谱、无残留等优势,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茶叶生产农药残留及有机茶园生态防控效果有限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肥皂”脂肪酸盐 大叶种茶园 防效 茶黑毒蛾 假眼小绿 茶黄蓟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独特的茶树管理技术——藤条茶 被引量:2
6
作者 罗琼仙 陈玫 +4 位作者 杨毅坚 陈红伟 马玲 何雨淇 陈继伟 《福建茶叶》 2021年第12期193-196,共4页
本文从现代云南大叶种茶园常见的两种茶树形态,即矮化密植茶园的灌木形态及古茶园中乔木形态大树茶状茶树差异分析,认为大树茶比矮化密植茶树具有明显的个体优势,是追求个体产量最大化的一种方法;其次,对大树茶中的藤条茶的采摘及茶园... 本文从现代云南大叶种茶园常见的两种茶树形态,即矮化密植茶园的灌木形态及古茶园中乔木形态大树茶状茶树差异分析,认为大树茶比矮化密植茶树具有明显的个体优势,是追求个体产量最大化的一种方法;其次,对大树茶中的藤条茶的采摘及茶园管理进行分析,认为(1)藤条茶采摘能更好的抑制茶树的花果生殖生长,更好的供应茶树营养生长;(2)藤条茶采摘促进茶树根系粗壮深广。最后总结,藤条茶是云南省茶农根据大叶种品种优点,在云南亚热带气候下,形成独特的云南大叶乔木茶树种植、茶叶采摘、茶园管理的配套技术,是全国全球茶叶供过于求新形势下,云南茶产业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业竞争力的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种茶园 矮化密植 古茶树 藤条茶 大树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