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高温除尘的燃煤电站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春波 陈亮 +2 位作者 任育杰 胡健 司桐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2-92,共11页
随着我国环保态势的不断严峻,燃煤电厂的污染排放指标不断提高,电站锅炉的污染处理措施需要进一步升级。目前,燃煤电站主要采用烟尘、SO_2、NO_x分开治理的污染物控制方式,应对环保指标提高的主要措施也是进行单一的技术升级,如增加SCR... 随着我国环保态势的不断严峻,燃煤电厂的污染排放指标不断提高,电站锅炉的污染处理措施需要进一步升级。目前,燃煤电站主要采用烟尘、SO_2、NO_x分开治理的污染物控制方式,应对环保指标提高的主要措施也是进行单一的技术升级,如增加SCR催化剂层数、串联脱硫塔、采用湿式电除尘等。这种进行单一技术升级的方式,带来了污染治理成本升高、治污系统庞大复杂、系统稳定性下降等问题,未来随着污染排放指标的进一步提升,燃煤电厂势必采用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或一体化控制的新型污染治理方式。介绍了目前已经研发的多种污染物协同治理方法,分析了其发展状况和优缺点,并提出了一种基于高温除尘的新型燃煤污染物协同控制工艺,并就该工艺所涉及的高温除尘、NO_x臭氧氧化结合碱液吸收和新型喷淋散射吸收技术等三个关键技术的工作原理、发展状况及其用于燃煤电站锅炉污染物控制的可行性、经济性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 污染物 协同控制 高温除尘 臭氧氧化 喷淋散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空间尺度下径流控制率与污染物负荷削减率协同关系——以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为例
2
作者 王正发 刘昆让 +6 位作者 侯精明 刘立军 平扬 陈晨宇 张振洲 徐浩 陈杰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6-536,共11页
以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区域及天福和园小区为例,基于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WMM)构建研究区域降雨径流及非点源污染负荷计算模型,并设计9种降雨重现期及5种雨峰系数条件下的45场降雨工况,以分析不同空间尺度下径流控制率与污染物... 以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区域及天福和园小区为例,基于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WMM)构建研究区域降雨径流及非点源污染负荷计算模型,并设计9种降雨重现期及5种雨峰系数条件下的45场降雨工况,以分析不同空间尺度下径流控制率与污染物负荷削减率的协同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降雨重现期的降雨强度和降水量条件下,沣西新城区域和天福和园小区的径流控制率及污染物负荷削减率均呈现递减的趋势,且均在雨峰系数为0.5时下降幅度最为显著;在不同雨峰系数条件下,沣西新城区域和天福和园小区的径流控制率与4种污染物负荷削减率随降雨重现期的变化基本一致,其在不同空间尺度下也保持着较好的线性拟合关系,且拟合曲线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协同系数均大于0.931,表明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径流控制率与污染物负荷削减率之间具有高度的定量协同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空间尺度 拟合函数 协同系数 SWMM模型 径流控制 污染物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电网中自动化控制与储能技术的协同应用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闻娜 刘成伟 +2 位作者 张晓阳 高健 麻丽明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9-221,共3页
智能电网作为现代能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离不开自动化控制与储能技术的协同应用。在提升电网运行效率、稳定性与可靠性方面,计算机驱动的自动化控制技术与储能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聚焦智能电网中自动化控制与储能技术的协同... 智能电网作为现代能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离不开自动化控制与储能技术的协同应用。在提升电网运行效率、稳定性与可靠性方面,计算机驱动的自动化控制技术与储能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聚焦智能电网中自动化控制与储能技术的协同应用,并提出优化路径,以推动电网高效运行与稳定发展,促进智能电网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应用,最终为电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电网 自动化控制 储能技术 协同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技术融合的矿用机电设备协同控制方法
4
作者 冯洪高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1-24,共4页
针对煤矿生产系统结构复杂、设备异构性强、工况多变导致的设备协同效率低下及能耗过高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多源融合技术的煤矿机电设备协同控制方法。首先,系统分析了煤矿智能化生产的关键技术体系,为协同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撑;其次,... 针对煤矿生产系统结构复杂、设备异构性强、工况多变导致的设备协同效率低下及能耗过高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多源融合技术的煤矿机电设备协同控制方法。首先,系统分析了煤矿智能化生产的关键技术体系,为协同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撑;其次,基于机电设备运行能耗特性分析,建立了包含6类子系统的设备分类体系,并构建了各子系统的能耗数学模型;进而,综合考虑系统任务的可执行性和紧迫性指标,设计了多目标优化的设备协同控制任务调度策略;最后,基于多源信息融合技术构建了煤矿机电设备协同控制系统模型,并通过仿真验证了所提模型在提升系统能效方面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机电设备 协同控制 多源技术融合 能耗数学模型 任务调度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久性自由基的热化学生成及其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协同行为
5
作者 刘小云 祝文龙 +4 位作者 蓝平 杨莉莉 刘国瑞 郑明辉 刘润增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工业热过程是我国POPs的重要排放源,热化学过程中持久性自由基(persistent free radicals,PFRs)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的生成行为具有协同性.阐明PFRs的生成机制及其对POPs生成和控制的关键作用,是开... 工业热过程是我国POPs的重要排放源,热化学过程中持久性自由基(persistent free radicals,PFRs)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的生成行为具有协同性.阐明PFRs的生成机制及其对POPs生成和控制的关键作用,是开发高效PFRs与POPs协同控制技术的理论基础,也是我国履约行动及新污染物治理工作的重要支撑.本文从热化学过程PFRs的生成及识别方法、PFRs与POPs的协同生成及协同控制行为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久性自由基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热化学过程 协同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伺服系统多轴协同控制技术综述
6
作者 史婷娜 王敢 +1 位作者 曹彦飞 王志强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4479-4492,I0030,共15页
该文突破从耦合和非耦合两种协同控制方式进行分类的传统思路,首次围绕多轴伺服系统各个实施环节展开多角度的梳理和归纳,分别对其硬件架构、变流器拓扑、实时控制技术、多轴协同控制方式和多轴协同控制策略等角度进行多方位综述。创新... 该文突破从耦合和非耦合两种协同控制方式进行分类的传统思路,首次围绕多轴伺服系统各个实施环节展开多角度的梳理和归纳,分别对其硬件架构、变流器拓扑、实时控制技术、多轴协同控制方式和多轴协同控制策略等角度进行多方位综述。创新性地提出5种系统硬件架构归类方式;综合考虑和评估各变流电路拓扑结构在经济性、容错性、控制复杂度等方面的表现;聚焦芯片架构和网络总线,指出阻碍网络化多轴实时控制技术普及的难关;首次提出并行类和主从类两种耦合控制分类方法,从原理和结构上对多轴协同控制方式和协同控制策略及其改进措施进行深层次归纳;从多学科视角对多轴协同控制技术中尚存不足和难点进行探讨,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电机控制 系统架构 变流器拓扑 实时控制技术 协同控制方式 协同控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掺烧可再生燃料发电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赵春林 马子然 +5 位作者 王磊 周佳丽 王红妍 马静 彭胜攀 李歌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5642-5658,I0017,共18页
“双碳”背景下,煤电清洁低碳发展是必然趋势。通过煤与生物质、污泥、生活垃圾等可再生燃料耦合掺烧发电,能显著降低CO_(2)排放量,是燃煤电厂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路径之一。燃煤掺烧可再生燃料发电后,烟气中非常规污染物(痕量元素、V... “双碳”背景下,煤电清洁低碳发展是必然趋势。通过煤与生物质、污泥、生活垃圾等可再生燃料耦合掺烧发电,能显著降低CO_(2)排放量,是燃煤电厂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路径之一。燃煤掺烧可再生燃料发电后,烟气中非常规污染物(痕量元素、VOCs等)种类及含量将增加,因此研究燃煤电厂现有的大气污染物控制装置(air pollution control devices,APCDs)的脱除能力,及未来可用于燃煤电厂的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对于非常规污染物减排尤为必要。基于掺烧后烟气非常规污染物的排放特征,该文重点分析其在APCDs各环保设备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净化效果,阐述为更高效控制非常规污染物的改进工艺的技术进展。进一步对污染物协同脱除资源化技术的发展现状、技术问题及工程应用进行探讨,其规模化发展仍要面临许多技术挑战。未来燃煤电厂可通过耦合可再生燃料发电、污染物的协同控制并联合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助力实现“减污降碳”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掺烧 减污降碳 大气污染物控制装置 协同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垃圾焚烧无意产生的新污染物排放清单、风险特征和协同控制研究
8
作者 赵曦 徐晶 韦斯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67-1574,共8页
生活垃圾焚烧是无意产生的新污染物(EPs)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对文献报道的国内外62座生活垃圾焚烧厂烟气中检出EPs的浓度水平、整体排放量、国际毒性当量(I-TEQ)、环境积累水平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垃圾焚烧无意产生的EPs主要包括多环... 生活垃圾焚烧是无意产生的新污染物(EPs)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对文献报道的国内外62座生活垃圾焚烧厂烟气中检出EPs的浓度水平、整体排放量、国际毒性当量(I-TEQ)、环境积累水平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垃圾焚烧无意产生的EPs主要包括多环芳烃(PAHs)、氯苯(CBzs)、氯酚(CPhs)、多氯联苯(PCBs)、多氯萘(PCNs)、二噁英类(PCDD/Fs)、多溴联苯醚(PBDEs)、六氯丁二烯(HCBD)和六溴环十二烷(HBCDs)等,尚未有报道在烟气中检出全氟和多氟烷基类物质(PFASs)。中国垃圾焚烧无意产生的EPs年排放总量约3.6 t。其中,垃圾焚烧排放的PCNs在无意产生PCNs排放总量中的占比最大,达到了38.8%;其次为PCDD/Fs,占比为14.5%;PCBs的占比则为8.4%。烟气中PCDD/Fs、共平面多氯联苯(Co-PCBs)、类二噁英多氯萘(Dl-PCNs)和六氯苯(HxCBz)对EPs总I-TEQ的贡献率分别为93.55%、6.10%、0.22%、0.12%,各EPs在周边表层土壤呈现出低强度输入和缓慢积累的特点。高氯代EPs浓度与PCDD/Fs浓度间有较好相关性,现行主流垃圾焚烧烟气治理措施对Co-PCBs、Dl-PCNs和HxCBz等高氯代EPs同样有效,建议通过投加抑制剂和催化剂等进一步提高各类EPs的协同治理效率,并探索对多种EPs总I-TEQ进行管控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焚烧 无意产生新污染物 排放清单 风险特征 协同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生活垃圾与工业有机固废协同处置中有机污染物生成特征及控制技术 被引量:8
9
作者 张蓓 张小平 +6 位作者 孟晶 李倩倩 苏贵金 史斌 刘熙会 龙吉生 白力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809-1823,共15页
近年来固体废物产生量日益增多,而多种固体废物协同处置能够提高生活垃圾热值,实现固体废物的有效减容.为了有效减少有机污染物的排放,本文对在焚烧过程中二噁英、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究,并着重阐明了不同固废(市政污... 近年来固体废物产生量日益增多,而多种固体废物协同处置能够提高生活垃圾热值,实现固体废物的有效减容.为了有效减少有机污染物的排放,本文对在焚烧过程中二噁英、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究,并着重阐明了不同固废(市政污泥与生活垃圾、木材与生活垃圾等)混烧产生有机污染物的排放特征以及关键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固废种类、添加比例、组分、含水率等能够影响有机污染物的生成.较高的Cl和金属元素会促进有机污染物的生成,而S和N元素则有抑制效应.根据垃圾焚烧的工艺条件及有机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发现除“3T+E”外,改变固废性质、加入抑制剂及末端处置等方法也能有效控制有机污染物的产生.通过预处理可降低固废含水率提高热值.焚烧系统中可加入碱性化合物、硅铝复合添加剂、Mg(OH)_(2)、硫酸锰、铂和钯等抑制剂来减少PCDD/Fs、PCBs和PAHs等有机污染物的生成.末端控制主要包含吸附和催化分解,其中催化分解技术更加稳定、去除效率更高,但目前催化剂的低温活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整体来看,在清洁生产的大背景下,拓展不同种类固体废物间的混烧,可达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等目的,但不同固废混烧过程中有机污染物生成特征变化及控制机理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废物 混烧 有机污染物 控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理念到行动:温室气体与局地污染物减排的协同效益与协同控制研究综述 被引量:54
10
作者 毛显强 曾桉 +2 位作者 邢有凯 高玉冰 何峰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55-267,共13页
自20世纪90年代IPCC提出协同效益概念以来,大量研究充分证实了温室气体减排政策、措施能产生可观的局地生态环境质量和健康效益。相应地,既有研究也证实局地大气污染物减排政策、措施对温室气体减排同样具有协同效益。中国进入工业化成... 自20世纪90年代IPCC提出协同效益概念以来,大量研究充分证实了温室气体减排政策、措施能产生可观的局地生态环境质量和健康效益。相应地,既有研究也证实局地大气污染物减排政策、措施对温室气体减排同样具有协同效益。中国进入工业化成熟期不久,局地大气污染压力即达到峰值,又迎头遭遇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浪潮,同时面临空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双重减排压力。因此,国内研究不仅关注"由碳及污"或"由污及碳"的单向协同效益评估,更加重视对综合减排措施的协同效益评价。21世纪初,美国国家环保局提出的温室气体与局地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概念在中国得到更为广泛的欢迎和接受,并由中国学者首先定义了协同控制的内涵,认为协同控制是实现最大化协同效益的手段和途径。这一进展将人们对协同效益的认识提升到"全球视野、局地行动"的新高度,推动人们从被动地接受"协同效益",转而主动寻求"协同控制"温室气体和局地大气污染物,为统筹全球和国内(局地)两个减排战场,提供了从认识论、方法论到实践论的全方位支持。中国学者在国内外协同效益、协同控制研究基础上,构建协同控制效应评价和协同控制路径规划方法,并通过多个行业、城市、区域的案例研究证实了该方法体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协同控制"也已上升成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策略。在中国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的过程中,协同控制的理念、措施、政策将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未来,协同控制研究需要将所关注的对象要素,从仅局限于大气扩展至整个生态环境系统;而对建立协同控制的治理体系的研究,将成为实现宏观层面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治理协同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局地大气污染物 协同效益 协同控制 评估与规划 协同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去除协同控制温室气体的核算及排放特征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郑思伟 唐伟 +2 位作者 闫兰玲 徐海岚 谷雨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56-559,583,共5页
核算了2006—2016年杭州市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去除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并对两者协同控制提出了建议。结果表明,2006—2016年,杭州市城镇污水处理厂COD年去除量和TN年去除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6年COD年去除量和TN年去除量分别为349 168... 核算了2006—2016年杭州市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去除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并对两者协同控制提出了建议。结果表明,2006—2016年,杭州市城镇污水处理厂COD年去除量和TN年去除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6年COD年去除量和TN年去除量分别为349 168.73、20 715.10t,比2006年分别增长了28.8%、90.8%。2016年城镇污水处理厂温室气体年排放总量为614 231.47t(以CO_2当量计),主要来自去除COD产生的CH_4和消耗电力产生的CO_2,主要影响因素是COD年去除量和年耗电量。建议杭州市城镇污水处理厂开展废水处理CH_4回收示范工程,开展污泥厌氧消化CH_4收集利用、选择合适的低碳水处理技术等污染物去除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协同控制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污水处理厂 温室气体 污染物 协同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要部门污染物控制政策的温室气体协同效果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31
12
作者 顾阿伦 滕飞 冯相昭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17,共8页
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监督管理减排是实现我国污染物减排的三个主要措施,近年来我国SO2的排放呈现出下降的态势,本文选取电力、钢铁和水泥这3个重要行业,测算了在"十一五"以来SO2的减排效果,以及由其带来CO2减排的协同效果。... 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监督管理减排是实现我国污染物减排的三个主要措施,近年来我国SO2的排放呈现出下降的态势,本文选取电力、钢铁和水泥这3个重要行业,测算了在"十一五"以来SO2的减排效果,以及由其带来CO2减排的协同效果。结果显示,"十一五"期间,3个主要行业减少污染物排放超过1 000万t,其中工程减少污染物排放超过700万t,结构减少污染物排放300万t。由此带来的协同效果显示,由于结构减排带来了超过7亿t CO2的减排,而由于工程效应减少污染物的同时带来的CO2增加500万t,因此总计带来7-8亿t CO2的减排。而"十二五"前两年减少污染物排放400万t,其中工程减少污染物排放350万t,结构污染物排放减少了40万t。由此带来的协同效果显示,由于结构减排减少了CO2排放1.74亿t,而由于工程效应减少污染物的同时带来的CO2的增加量为200万t,因此总计带来1.72亿t CO2的减排。结构减排和工程减排两种措施可以在行业内实现降低污染物的排放,但是其贡献程度由于行业的差异有所不同。"十一五"期间电力行业较多是依靠工程减排实现SO2排放的降低,而水泥和钢铁行业则更多是依靠行政命令如关停落后产能和机组实现污染物的减排,显示出电力行业通过技术实现污染物的减排,而其他两个行业则主要靠调整结构来实现减排。电力行业中的末端治理技术即工程减排贡献了大部分的污染物减排,但是与此同时由于末端治理技术会导致能源消耗的增加,即引起CO2排放的增加,因此污染物的协同控制效果较差,而钢铁和水泥行业的污染物减排则由于更多是通过结构调整的手段,如关停落后产能和机组,因此其协同效果较为显著。"十三五"期间,需要继续控制双高产业的发展,强化"前端"污染物控制减排,夯实结构减排的协同成效,加大工程减排的实施,缩小减排工程能力和实际减排效果的差距,实现"末端"污染物减排,加强"前端"审批和"中段"运行管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物减排 协同控制 结构效应 工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铁烧结烟气多污染物排放及协同控制概述 被引量:40
13
作者 闫晓淼 李玉然 +1 位作者 朱廷钰 齐枫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85-90,共6页
统计分析了数十台钢铁烧结烟气多污染物排放特征。结果表明,经电除尘器和布袋除尘器处理后,满足粉尘出口浓度≤50 mg/m3的分别占75%和100%。SO2排放浓度≤4 000 mg/m3的占92%,要求装置的脱硫效率〉95%;〉4 000 mg/m3的占8%,要求装置的... 统计分析了数十台钢铁烧结烟气多污染物排放特征。结果表明,经电除尘器和布袋除尘器处理后,满足粉尘出口浓度≤50 mg/m3的分别占75%和100%。SO2排放浓度≤4 000 mg/m3的占92%,要求装置的脱硫效率〉95%;〉4 000 mg/m3的占8%,要求装置的脱硫效率〉97%。NOx排放浓度〉300 mg/m3的占16%,需装置脱硝效率〉50%以满足排放标准。二英排放浓度为1~5 ng-TEQ/m3,需效率〉80%的专门脱除装置或〉50%的协同脱除装置。概述了钢铁烧结烟气4种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路线,并论述了4种路线的技术和经济特点,技术路线一和技术路线二分别将湿法和半干法脱硫装置与除尘和喷吹活性炭结合脱除粉尘、SO2和二英,技术路线三活性炭法及技术路线四将SCR法与除尘和脱硫装置结合,协同脱除粉尘、SO2、NOx和二英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结烟气 粉尘 SO2 NOx 二英 多污染物协同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炉烟气活性炭法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工业化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斌 李玉然 +4 位作者 刘连继 陈鹏 郭俊祥 林玉婷 朱廷钰 《洁净煤技术》 CAS 2020年第6期182-188,共7页
目前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活性炭法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可同时脱除SO2、NOx、H2S等多种污染物,不消耗水,无二次污染,在国内已应用于钢铁烧结烟气、焦化焦炉烟气等,但其效率有待提高。焦化行业焦炉烟气低硫高氮、多污染物共存... 目前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活性炭法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可同时脱除SO2、NOx、H2S等多种污染物,不消耗水,无二次污染,在国内已应用于钢铁烧结烟气、焦化焦炉烟气等,但其效率有待提高。焦化行业焦炉烟气低硫高氮、多污染物共存的排放特征,对活性炭法的脱硝效率及多污染物脱除效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探究提高焦炉烟气净化效率的因素,建设了焦炉烟气活性炭法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工业化试验平台,处理烟气量33000 Nm^3/h。通过调控活性炭移动速率和喷氨量,优化了焦炉烟气净化效率,分析了移动过程对活性炭物理性能的影响、再生后活性炭性质的变化和活性炭的碳消耗。结果表明,活性炭法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的脱硫效率超过99%,脱硝效率达到80%,各排放指标满足特别排放限值(NOx浓度≤150 mg/Nm^3、SO2浓度≤30 mg/Nm^3、颗粒物浓度≤15 mg/Nm^3)要求。移动过程使活性炭的耐压强度下降33%~55%,尤其是直径较小的活性炭,耐磨强度有所下降,但降幅较小,这两项参数的下降会导致活性炭损耗量增加。再生后元素S的回收率达90%,吸附后(再生前)活性炭的比表面积相比新鲜活性炭下降了约20%。活性炭物理碳磨损取主要决于活性炭的移动速率,化学碳消耗来自官能团的分解,活性炭的年损耗量约为初装量的1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脱硫脱硝 焦炉烟气 多污染物协同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控制协同规划及其保障 被引量:15
15
作者 刘卫先 李诚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0,共10页
对中国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控制进行协同规划势在必行。目前,中国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控制协同规划虽然具有一定的政策、法律、标准、机构以及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基础,但仍然存在战略协同不足、相关规划缺乏有效衔接以及温室气体与大气... 对中国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控制进行协同规划势在必行。目前,中国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控制协同规划虽然具有一定的政策、法律、标准、机构以及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基础,但仍然存在战略协同不足、相关规划缺乏有效衔接以及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的目标和要求还没有完全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区域规划、行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缺陷。基于此,文章主要通过文本分析、规范分析等方法,认为中国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控制协同规划的完善路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战略上统筹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的协同控制,确定二者协同控制的方向与长远目标;二是通过相关规划的协同,具体部署和安排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的协同控制。但是,要全面实现相关规划对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的协同控制,还需作以下四个方面的保障努力:①进一步加强主体协同,强化统一监督,为相关规划的协同提供主体保障和监督保障。②加强理论研究,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探明二氧化碳以外的其他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包括新污染物)之间的关系。③及时制定和修订相关的政策、法律、标准等,为协同规划保驾护航。④积极开展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试点实践,探索可以复制和推广的协同控制模式,为协同控制规划积累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大气污染物 协同控制 规划 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群采动下围岩应力演化规律及协同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吴少康 张俊文 +6 位作者 徐佑林 宋治祥 张杨 范文兵 董续凯 张际涛 陈志松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37,共14页
针对煤层群开采过程中巷道支护困难问题,以贵州土城矿212回风石门为工程背景。综合采用现场调研、数值模拟、相似模拟及现场试验等手段,揭示了212回风石门应力演化规律,并提出了“卸−转−固”协同控制技术。研究结果表明:212回风石门遭... 针对煤层群开采过程中巷道支护困难问题,以贵州土城矿212回风石门为工程背景。综合采用现场调研、数值模拟、相似模拟及现场试验等手段,揭示了212回风石门应力演化规律,并提出了“卸−转−固”协同控制技术。研究结果表明:212回风石门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是煤层群采动过程中存在的地质力学问题导致了围岩失稳。巷道底板及两帮在采动过程中产生不同程度的应力集中。当遭受垂直应力挤压时,巷道底部承受的挤压力较大,而顶部围岩承受的拉伸力较大,由于力学不平衡导致围岩的破坏。基于此提出了“卸−转−固”协同控制技术。通过爆破卸压的方式,利用爆破产生的冲击波引起围岩的震动和应力波动,使表层围岩中原本集中的应力分散到更深的围岩区域,降低表层围岩的应力集中程度。同时,利用爆轰和封孔工艺进一步加固卸压孔周围的围岩,形成两个承载结构。即由巷道支护体形成的内承载体和由深部围岩形成的外承载体。两者相互作用有效承受巷道浅部及深部围岩的应力,并转移到支护结构,起到保护和稳定围岩的作用。利用该技术在212回风石门现场试验,结果显示:使用该技术区域应力长期趋于稳定甚至缓慢降低,巷道顶底板及两帮移近速率分别降低了74.49%及47.67%,底鼓量降低了77.2%。而未使用该技术区域应力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表面位移收敛严重。由此可得,围岩控制效果显著。该技术已成功推广到贵州其他不同地质环境的煤矿,均取得了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群 采动应力 底鼓 巷道支护 “卸−转−固”协同控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运行循环的车辆污染物控制与节能技术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军 苏清祖 何泽民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2-24,45,共4页
通过对欧洲和美国车辆排放标准的试验循环分析 ,探讨了车辆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性能与发动机性能、标准试验循环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些基于试验循环的车辆节能和改善排放性能的途径。并重点讨论了试验循环初期 (发动机冷起动阶段 )排放污... 通过对欧洲和美国车辆排放标准的试验循环分析 ,探讨了车辆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性能与发动机性能、标准试验循环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些基于试验循环的车辆节能和改善排放性能的途径。并重点讨论了试验循环初期 (发动机冷起动阶段 )排放污染物控制的技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行循环 车辆 污染物控制 节能技术 排放 经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机排放污染物控制技术与装置 被引量:3
18
作者 黄伟建 黄伟力 王飞 《中国农机化》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0-33,共4页
随着柴油机用量的增加,排放污染日趋严重,不仅损害大气环境,而且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除颁布了日趋严格的排放控制法规外,并积极开发柴油机的机内外排放污染物技术与装置。
关键词 柴油机 排放污染物 控制技术 危害 碳微粒过滤收集器 微粒过滤器再生技术 废气涡轮增压中冷技术 多气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治理技术及控制对策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2期15835-15836,15838,共3页
概括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定义和特性,全面综述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治理技术,提出了今后控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对策及建议,为人们深入研究、管理和控制POPs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治理技术 控制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体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及其控制技术
20
作者 周勤 刘晋 +1 位作者 朱云 LIN C J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08年第1期12-14,共3页
概括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的定义和种类,介绍了国内外水体中POPs的污染现状,对水体中POPs的特性和危害做了简要分析,并全面综述了POPs的控制技术。
关键词 持续性有机污染物 危害 控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