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核糖核苷酸核苷转移酶1在氧糖剥夺诱导心肌细胞凋亡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张信琴 汪雄 +5 位作者 李琴 陈颖梅 张新颜 王鹏 袁木 裴海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84-590,共7页
目的探讨多核糖核苷酸核苷转移酶1(PNPT1)对氧糖剥夺(OGD)诱导心房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L-1心房肌细胞,PNPT1-siRNA转染HL-1细胞。实验分组为:正常组(Control)、OGD组、NC-siRNA组(转染乱码RNA)、PNPT1-siRNA组、O... 目的探讨多核糖核苷酸核苷转移酶1(PNPT1)对氧糖剥夺(OGD)诱导心房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L-1心房肌细胞,PNPT1-siRNA转染HL-1细胞。实验分组为:正常组(Control)、OGD组、NC-siRNA组(转染乱码RNA)、PNPT1-siRNA组、OGD+NC-siRNA组和OGD+PNPT1-siRNA组。通过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qPCR检测ACTB mRNA和TUBA mRNA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PNPT1蛋白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HL-1细胞凋亡率,JC-1试剂盒检测线粒体膜电位,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形态。结果随OGD诱导时间延长,HL-1细胞质中PNPT1的蛋白表达水平呈上升趋势(P<0.05)。与NCsiRNA相比,PNPT1-siRNA明显减少细胞内PNPT1表达。OGD条件下,ACTB mRNA和TUBA mRNA降解增加(P<0.05),HL-1心房肌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相反地,PNPT1-siRNA则抑制ACTB mRNA和TUBA mRNA降解(P<0.05),同时降低HL-1心房肌细胞凋亡率(P<0.05),并且改善线粒体膜电位以及线粒体形态。结论抑制PNPT1可改善线粒体损伤并减少凋亡相关mRNA的降解,从而减轻OGD诱导的HL-1心房肌细胞凋亡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细胞凋亡 氧糖剥夺 多核糖核苷酸核苷转移酶1 凋亡相关mRNA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荷斯坦牛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1基因外显子8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其进化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刘贤慧 常玲玲 +6 位作者 吴正常 李蕊 朱怡慧 毛永江 倪海球 郭娉婷 杨章平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4-17,共4页
为了检测荷斯坦牛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1(diacylglycerol acyltransferase 1,DGAT1)基因外显子8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预测分析碱基突变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并讨论不同物种间DGAT1的进化关系。本研究利用PCR-SSCP综合测序... 为了检测荷斯坦牛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1(diacylglycerol acyltransferase 1,DGAT1)基因外显子8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预测分析碱基突变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并讨论不同物种间DGAT1的进化关系。本研究利用PCR-SSCP综合测序方法检测DGAT1基因外显子8的SNPs位点,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DGAT1蛋白的基本性质和结构功能,并分析不同物种间DGAT1氨基酸同源性及构建其进化树。PCR-SSCP分析结果显示,DGAT1基因外显子8存在1个双突变位点,即M694和M695;蛋白质结构和功能预测结果显示,该双突变不影响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和结构,但能引起蛋白质功能域组成发生改变;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荷斯坦牛DGAT1氨基酸序列与绵羊同源性最高(99.1%),与黑猩猩同源性最低(6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斯坦牛 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1基因 核苷多态性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P-核糖基化样因子15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凃影叶 张洪江 +6 位作者 康淳 杜飞 崔佳慧 邵薇 袁志敏 王伟杰 杨康鹃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7期3469-3476,共8页
背景ADP-核糖基化样因子15(ARL15)基因rs4311394位点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基因rs7656250位点已被证实与血脂紊乱密切相关,而血脂紊乱作为糖尿病肾脏疾病(DKD)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是否与DKD存在相关... 背景ADP-核糖基化样因子15(ARL15)基因rs4311394位点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基因rs7656250位点已被证实与血脂紊乱密切相关,而血脂紊乱作为糖尿病肾脏疾病(DKD)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是否与DKD存在相关性尚未可知。目的探究ARL15、PGC-1α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DK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2019年于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和延吉市医院确诊的朝鲜族和汉族2型糖尿病(T2DM)患者393例(记为T2DM组)、DKD患者90例(记为DKD组),同期选取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进行单位体检的健康人268例〔记为糖耐量正常组(NGT组)〕。检测所有受试者生理、生化指标,采用单碱基延伸法检测ARL15、PGC-1α基因rs4311394、rs7656250位点基因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ARL15、脂联素蛋白水平。结果NGT组中汉族137例,朝鲜族131例;T2DM组中汉族205例,朝鲜族188例;DKD组中汉族55例,朝鲜族35例。NGT组汉族和朝鲜族人群ARL15基因rs4311394位点、PGC-1α基因rs7656250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ARL15基因rs4311394位点、PGC-1α基因rs7656250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ARL15、PGC-1α基因联合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PGC-1α基因rs7656250位点CT基因型受试者空腹血糖(FPG)水平高于CC、TT基因型受试者(P<0.05);携带PGC-1α基因rs7656250位点CT、TT基因型受试者脂联素低于CC基因型受试者,TT基因型受试者脂联素低于CT基因型受试者(P<0.05)。T2DM组患者脂联素低于NGT组(P<0.05);DKD组患者ARL15、脂联素高于NGT组、T2DM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RL15与脂联素呈正相关(rs=0.372,P<0.05)。结论ARL15、PGC-1α基因SNP与DKD不相关,但携带PGC-1α基因rs7656250位点CT、TT基因型人群的脂联素水平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脏疾病 ADP-核糖基化样因子15 过氧化物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 多态性 核苷 基因型 数据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巯嘌呤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联合硫鸟嘌呤核苷酸血药浓度监测在硫唑嘌呤治疗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4
作者 夏泉 黄燕 +5 位作者 汪燕燕 许杜娟 胡乃中 胡静 梅俏 陈飞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4年第3期302-308,共7页
目的:探讨巯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基因多态性联合红细胞中硫鸟嘌呤核苷酸(6-TGNs)血药浓度监测在硫唑嘌呤治疗炎症性肠病中的临床应用,为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临床确诊为炎症性肠病的患者,采用PCR扩增、焦磷... 目的:探讨巯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基因多态性联合红细胞中硫鸟嘌呤核苷酸(6-TGNs)血药浓度监测在硫唑嘌呤治疗炎症性肠病中的临床应用,为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临床确诊为炎症性肠病的患者,采用PCR扩增、焦磷酸基因测序法技术检测其TPMT基因第7外显子G460A和第10外显子A719G的2个多态性位点;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患者红细胞(RBC)中6-TGNs浓度。结果:15例患者TPMT*3基因均为野生型,未发现突变;首次检测的6-TGNs浓度为 147.31~875.26 pmol/L(8×10^8)RBC,服用相同剂量的患者个体差异较大。结论:TPMT基因多态性检测有助于预测硫唑嘌呤治疗炎症性肠病的骨髓毒副作用,6TGNs浓度测定有助于药物剂量的调整,两者联合应用可为接受硫唑嘌呤治疗的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巯嘌呤甲基转移基因多态性 硫鸟嘌呤核苷血药浓度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对猪链球菌2型GN061215生物学特性及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周俊明 何孔旺 +7 位作者 倪艳秀 张雪寒 杨志彪 祝昊丹 温立斌 俞正玉 茅爱华 吕立新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4-120,共7页
为了了解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IMPDH)对猪链球菌2型GN061215致病力的影响机制,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敲除猪链球菌2型GN061215的impdh基因,重组后的GN061215命名为GN061215(△IMPDH),比较GN061215与GN061215(△IMPDH)培养特性、生化特性、... 为了了解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IMPDH)对猪链球菌2型GN061215致病力的影响机制,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敲除猪链球菌2型GN061215的impdh基因,重组后的GN061215命名为GN061215(△IMPDH),比较GN061215与GN061215(△IMPDH)培养特性、生化特性、致病力以及基因转录水平差异。结果显示impdh基因敲除后,引起GN061215生长曲线迟缓期延长,降低了GN061215生长曲线平台期OD600峰值,同时截短了GN061215菌株成链长度;GN061215、GN061215(△IMPDH)对46种代谢底物利用能力一致,对2种代谢底物利用存在差异;GN061215(△IMPDH)对Balb/c小鼠的致病力较GN061215菌株有一定程度的下降。SDS-PAGE显示GN061215(△IMPDH)菌体的粗提蛋白质条带较GN061215有显著减少;基因芯片比较GN061215、GN061215(△IMPDH)基因转录差异发现,下调基因中存在36个关联核糖体大、小亚基合成的基因,而在上调基因中不存在该类基因,表明impdh基因的丢失影响了GN061215菌株核糖体大、小亚基的合成,进而显著减少了GN061215菌株菌体蛋白质的表达,这可能与GN061215菌株毒力的下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链球菌2型 次黄嘌呤核苷脱氢 核糖体蛋白质 表达谱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及其促进酿酒酵母核酸合成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王赟 夏天晴 +2 位作者 徐丽丽 李在禄 鲍晓明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3-103,共11页
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RNA)的降解产物及其衍生物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属于药食同源,近年来已在新型食品增味剂、保健品、抗病毒制剂及农用增产剂等方面广泛使用,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目前主要通过发酵法培养微生物获得,然后被酶促... 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RNA)的降解产物及其衍生物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属于药食同源,近年来已在新型食品增味剂、保健品、抗病毒制剂及农用增产剂等方面广泛使用,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目前主要通过发酵法培养微生物获得,然后被酶促转化成多种降解物及衍生物,以满足市场需求。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是公认的食品安全性微生物,且核酸含量较高,是理想的RNA生产微生物。微生物系统工程团队(本团队)在前期的研究中发现,强化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Inosine monophosphate dehydrogenase,IMPDH)有利于提高酿酒酵母核糖体RNA(Ribosome RNA,rRNA)的合成。而从医药角度,IMPDH一直被作为研发抗癌、抗病毒和抗寄生虫药物的靶点。本文综述了IMPDH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酿酒酵母IMPDH的生物学功能、结构、同工酶及表达调控机制,并结合IMPDH与rRNA合成的关联,展望了其在提高酿酒酵母核酸产生中的作用,以期为突破核酸产业的技术瓶颈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黄嘌呤核苷脱氢 鸟嘌呤核苷三磷 表达调控 核糖 酿酒酵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浓度氧对早产大鼠肺组织中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亚单位1表达的影响
7
作者 彭琼玲 常立文 +3 位作者 卢红艳 李文斌 蔡成 姜娜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2-235,共4页
目的探讨高浓度氧暴露对早产大鼠肺组织中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亚单位1(ND1)表达的影响。方法早产SD新生大鼠生后1 d随机分为高氧组和空气组,高氧组持续暴露于≥85%氧气中,空气组置于同一室内常压空气中。分别取两组大鼠高... 目的探讨高浓度氧暴露对早产大鼠肺组织中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亚单位1(ND1)表达的影响。方法早产SD新生大鼠生后1 d随机分为高氧组和空气组,高氧组持续暴露于≥85%氧气中,空气组置于同一室内常压空气中。分别取两组大鼠高氧或空气暴露后1、4、7、10和14 d肺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D1蛋白的表达,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ND1 mRNA的表达。结果①高氧组和空气组各时间点均有ND1蛋白表达;与空气组相比,高氧组在1、4和7 d ND1蛋白表达增高,随后其表达下降。②与同时间点空气组相比,高氧暴露后1、4和7 d ND1 mRNA表达显著增高(P<0.05),其后ND1 mRNA表达逐渐下降,10 d和14d时低于空气组,但两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ND1蛋白的表达变化趋势与ND1 mRNA的表达变化趋势一致。结论高氧导致早产大鼠肺组织ND1表达改变,提示ND1可能参与了高氧肺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氧 早产 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脱氢亚单位1 肺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苷酸转移酶与玉米非生物胁迫响应
8
作者 陆佳运 宋剑波 +5 位作者 王晓彦 莫小为 王碎抗 许欣彤 劳康文 莫蓓莘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36-542,共7页
核苷酸转移酶(nucleotidyl transferase protein,NTP)能够对RNA 3'末端进行修饰,从而影响其稳定性.通过分析玉米NTP蛋白家族的结构域与拟南芥、水稻中NTP蛋白进化的关系,发现玉米中含有24种NTP基因,并且玉米、拟南芥和水稻3种植物中... 核苷酸转移酶(nucleotidyl transferase protein,NTP)能够对RNA 3'末端进行修饰,从而影响其稳定性.通过分析玉米NTP蛋白家族的结构域与拟南芥、水稻中NTP蛋白进化的关系,发现玉米中含有24种NTP基因,并且玉米、拟南芥和水稻3种植物中的NTP基因具有高度同源性与保守性.对玉米NTP基因启动子上游顺式作用元件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显示,玉米NTP基因启动子中含有多个与非生物胁迫相关的启动子元件.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分析在高盐、干旱、植物激素脱落酸的非生物胁迫条件下,玉米NTP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研究发现,玉米NTP基因能被非生物胁迫诱导表达.实验表明玉米NTP基因与非生物胁迫相关,且可能参与了植株抵抗逆境胁迫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苷转移 玉米 拟南芥 水稻 顺式作用元件 反转录聚合链式反应 非生物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协同G-四链体核酶的恩诺沙星检测方法
9
作者 王乾 颜玉婷 +1 位作者 周芳芳 黄悦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659-2665,共7页
基于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协同G-四链体核酶设计信号放大策略,建立了一种恩诺沙星电化学检测方法。目标物恩诺沙星与特异性核酸适体的结合触发TdT在电极表面的扩增反应,产生G-四链体核酶纳米线结构,进而发挥辣根过氧化物酶活性催... 基于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协同G-四链体核酶设计信号放大策略,建立了一种恩诺沙星电化学检测方法。目标物恩诺沙星与特异性核酸适体的结合触发TdT在电极表面的扩增反应,产生G-四链体核酶纳米线结构,进而发挥辣根过氧化物酶活性催化信号放大,实现恩诺沙星的高灵敏和高特异性检测。该方法对恩诺沙星的线性检测范围为0.5~50μg/L,检测限低至0.043μg/L。此外,该无标记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简单快速,成本低,并成功应用于对实际食品样本的分析检测,显示出较好的应用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端脱氧核苷转移 G-四链体核 信号放大 恩诺沙星 灵敏检测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周期素D1反义脱氧寡核苷酸对A549细胞增殖及凋亡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蒋力 闵家新 +1 位作者 李学昌 姚珂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069-1071,共3页
提要:目的探讨脂质体转染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反义脱氧寡核苷酸链(antisenseoligodeoxynucleotide,ASON)对A549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将cyclinD1ASON转入A549细胞培养,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状况,应用流式... 提要:目的探讨脂质体转染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反义脱氧寡核苷酸链(antisenseoligodeoxynucleotide,ASON)对A549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将cyclinD1ASON转入A549细胞培养,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状况,应用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细胞DNA梯形带等方法观察细胞凋亡及RT PCR法检测cyclinD1蛋白的表达。结果脂质体转染cyclinD1ASON组和单纯cyclinD1ASON组的A549细胞存活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脂质体转染cyclinD1ASON组cyclinD1表达水平(32%)较对照组(83%)明显减低(P<0.01),并能检测出DNA断裂。结论脂质体转染cyclinD1ASON能在体外明显抑制肺腺癌细胞的生长,且有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内cyclin D1合成的作用,可能会成为基因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周期蛋白D1 脂质体 转染 反义寡脱氧核糖核苷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体式中空纤维酶膜反应器制备5’—核苷酸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大令 吴迪 +1 位作者 张守海 蹇锡高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67-169,共3页
以高性能杂萘联苯聚醚砜酮(PPESK)中空纤维超滤膜为基础设计了分体式酶膜反应器(REMR),研究了REMR催化酵母RNA水解生产5’-核苷酸的工艺条件,分析了酶解反应不完全的原因,考察了RNA浓度、酶浓度、pH、反应温度对酶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以高性能杂萘联苯聚醚砜酮(PPESK)中空纤维超滤膜为基础设计了分体式酶膜反应器(REMR),研究了REMR催化酵母RNA水解生产5’-核苷酸的工艺条件,分析了酶解反应不完全的原因,考察了RNA浓度、酶浓度、pH、反应温度对酶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RNA浓度为2%(w/v),核酸酶P1浓度为100mg/L,pH为5.2,体系温度为65℃时,反应5h酶解率可达85%;对于已污染的膜,热碱反洗、NaClO反洗可分别使纯水通量恢复至新膜的82%和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核苷 P1 分体式中空纤维膜反应器 膜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CAT-1 rs1044925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及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血脂反应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舟 邓金龙 吴东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2620-2625,共6页
背景 既往研究显示ACAT-1 rs1044925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冠心病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相关,并且与血脂水平有关。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ACAT-1 rs1044925 SNP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以及rs1044925 SNP与ACS患者阿托伐他汀治疗... 背景 既往研究显示ACAT-1 rs1044925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冠心病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相关,并且与血脂水平有关。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ACAT-1 rs1044925 SNP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以及rs1044925 SNP与ACS患者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调脂效果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老年心血管内科确诊为ACS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111例作为ACS组(男67例,女44例);患者均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20 mg/晚;同时服用氯吡格雷75 mg,1次/d(或替格瑞洛90 mg,2次/d),阿司匹林100 mg,1次/d;并在经PCI后常规使用阿托伐他汀,20 mg/晚。对照组为同期体检健康人群,共338例(男170例,女168例)。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对ACAT-1 rs1044925 SNP进行基因分型,检测ACS组和对照组的基线血脂水平,随访检测ACS组患者阿托伐他汀治疗1年后血脂参数。结果 ACS组和对照组受检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I(ApoAI)、载脂蛋白B(ApoB)水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和对照组的ACAT-1 rs1044925 SNP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ACAT-1 rs1044925 SNP的各基因型间TC、TG、HDL-C、LDL-C、ApoAI及Apo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后,ACS患者血清TC、LDL-C、ApoAI、ApoB及脂蛋白α[Lp(α)]水平与基线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各基因型患者间的基线及1年后的TC、TG、HDL-C、LDL-C、ApoAI、Apo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不同基因型患者间的基线Lp(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1年后,各基因型患者间的Lp(α)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A基因型患者治疗后的TC、LDL-C、ApoAI、ApoB、Lp(α)水平与基线水平比较,以及AC/CC基因型患者治疗后的TC、LDL-C、ApoB水平与基线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基因型患者间阿托伐他汀治疗后TC、LDL-C、ApoB水平降低程度和ApoAI升高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基因型患者间阿托伐他汀治疗后Lp(α)水平降低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AT-1 rs1044925 SNP与ACS没有明显关联,ACS患者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后,rs1044925 SNP AA基因型患者较AC/CC基因型患者Lp(α)降低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胆固醇酰基转移1 ACAT-1 rs1044925 核苷多态性 阿托伐他汀 血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嘌呤核苷酸减弱吗啡抑制的PC12细胞嘌呤核苷酸合成代谢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婷 何海涛 +2 位作者 阚慕洁 张连芝 洪敏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71-973,共3页
目的:探讨外源性嘌呤核苷酸对吗啡致神经细胞核苷酸合成代谢降低的影响。方法: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分为对照组、吗啡组、单嘌呤核苷酸(AMP+GMP)组、三嘌呤核苷酸(ATP+GTP)组、吗啡+AMP+GMP组及吗啡+ATP+GTP组。应用RT-PCR法... 目的:探讨外源性嘌呤核苷酸对吗啡致神经细胞核苷酸合成代谢降低的影响。方法: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分为对照组、吗啡组、单嘌呤核苷酸(AMP+GMP)组、三嘌呤核苷酸(ATP+GTP)组、吗啡+AMP+GMP组及吗啡+ATP+GTP组。应用RT-PCR法检测各实验组腺苷激酶(AK)和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基因转录产物含量的变化。结果:吗啡组AK mRNA及HGPRT mRNA表达量(分别为1.330±0.108和1.407±0.141)与对照组(1.874±0.161和1.923±0.155)比较明显降低(P<0.01,P<0.05)。吗啡+AMP+GMP组AK mRNA表达量(1.626±0.171)与吗啡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HGPRT mRNA表达量(1.796±0.168)高于吗啡组(P<0.05)。吗啡+ATP+GTP组AK mRNA表达量(1.107±0.164)低于对照组(P<0.01),HGPRT mRNA表达量(1.563±0.209)与吗啡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外源性补充嘌呤核苷酸能改善吗啡所致的PC12细胞嘌呤核苷酸合成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嘌呤核苷 吗啡 PC12细胞 腺苷激 次黄嘌呤磷核糖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质体介导寡脱氧核糖核苷酸转染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转染率及分布测定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晓青 曾水清 徐莉莉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11-1114,共4页
目的:观察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TM 2000介导的寡脱氧核糖核苷酸(ODNs)在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中的转染效率及其在细胞中的分布。方法:在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TM 2000的介导下将人工合成的FAM荧光标记的ODNs转... 目的:观察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TM 2000介导的寡脱氧核糖核苷酸(ODNs)在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中的转染效率及其在细胞中的分布。方法:在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TM 2000的介导下将人工合成的FAM荧光标记的ODNs转入人RPE细胞中,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后20 min、1 h、2 h、4 h、6 h、12 h、24 h其在细胞内的分布,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在RPE细胞中的转染效率;并用MTT法检测脂质体处理组、脂质体-ODNs复合物处理组和正常对照组的细胞增生活性,观察脂质体的毒性。结果:LipofectamineTM 2000能迅速将FAM-ODNs转入人RPE细胞的胞质和胞核内,4~6 h达高峰,转染效率高达(85.85±5.75)%,与其他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后其转染率还有(70.11±5.81)%;且脂质体对RPE细胞无明显细胞毒性,3组间细胞增生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ipofectamineTM 2000能有效地将FAM-ODNs转入人RPE细胞中,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基因转移载体用于基因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脂质体 基因转移 寡脱氧核糖核苷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酰肝素酶反义寡核苷酸对人肝癌细胞株乙酰肝素酶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顺祥 吴晓慧 +1 位作者 周少英 彭利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4期1494-1496,共3页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Hpa)反义寡脱氧核苷酸对人肝癌细胞株Hpa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设计合成互补于Hpa mRNA起始密码区的硫代反义寡脱氧核苷酸AS-ODN及相应的无义对照寡脱氧核苷酸NS-ODN,以阳离子脂质体Oligofectamine^(TM) Rea...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Hpa)反义寡脱氧核苷酸对人肝癌细胞株Hpa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设计合成互补于Hpa mRNA起始密码区的硫代反义寡脱氧核苷酸AS-ODN及相应的无义对照寡脱氧核苷酸NS-ODN,以阳离子脂质体Oligofectamine^(TM) Reagent包埋后转染SMMC-7721、BEL-7402细胞,以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转染前后细胞Hpa mRNA以及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和NS-ODN相应浓度组相比,转染AS-ODN组肝癌细胞Hp a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下降。结论:Hpa反义寡脱氧核苷酸下调Hpa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可能抑制肝癌的侵袭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肝癌细胞株 乙酰肝素 反义寡核苷 反义寡脱氧核苷 BEL-7402细胞 表达 Reagent Western mRNA 阳离子脂质体 BLOT检测 RT-PCR 蛋白表达 Hpa 正常对照组 设计合成 起始密码 SMMC 侵袭转移 ODN 转染 包埋后 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株O型口蹄疫病毒结构蛋白基因VP1的核苷酸序列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宋敏 王淼 +2 位作者 王天仕 张丽 李黎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07年第1期32-33,共2页
关键词 O型口蹄疫病毒 核苷序列分析 结构蛋白基因 VP1 动物传染病 核糖 交叉免疫 血清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核苷酸的生物合成和应用
17
作者 郝萌 连佳琪 +1 位作者 张翠璐 关婉怡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22-838,共17页
糖基化是生物体中最重要的反应之一,通过糖基化作用可以形成具有多种生物功能的糖缀合物。糖核苷酸作为Leloir型糖基转移酶催化的转糖基反应的糖基供体,在聚糖和糖缀合物的生物合成中必不可少。然而,糖核苷酸的成本较高、可用性有限等... 糖基化是生物体中最重要的反应之一,通过糖基化作用可以形成具有多种生物功能的糖缀合物。糖核苷酸作为Leloir型糖基转移酶催化的转糖基反应的糖基供体,在聚糖和糖缀合物的生物合成中必不可少。然而,糖核苷酸的成本较高、可用性有限等因素阻碍了生物催化级联反应在工业中大规模的应用。因此,人们越来越关注糖核苷酸的合成策略,以实现其在多种领域的广泛应用。目前,糖核苷酸及其衍生物的化学合成方法已经建立起来,但合成反应的产量通常很低,而酶法(化学-酶法)和细胞工厂法在合成糖核苷酸过程中具有显著优势。本文主要围绕哺乳动物中常见的9种糖核苷酸,概述了其类型和结构、酶法(化学-酶法)和细胞工厂法两种制备方法。伴随糖核苷酸的高效合成,其多种功能逐渐被发现和应用。本文进一步概述了糖核苷酸在聚糖及糖缀合物合成、糖基转移酶生化性质表征以及生物正交标记策略等方面的应用,对生物化学、糖生物学的研究以及相关医药产品的研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苷 糖基转移 焦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解核糖核酸生产5′-核苷酸的条件优化及初步鉴定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端好 王震 蒋丹丹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2-105,共4页
以啤酒废酵母中提取的核糖核酸为原料,利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试验优化了核酸酶P1催化水解核糖核酸的条件,并利用离子交换层析法对水解液中5′-核苷酸进行了初步分离鉴定。结果表明:最佳水解条件为核糖核酸质量浓度7.5 g/L、水解液... 以啤酒废酵母中提取的核糖核酸为原料,利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试验优化了核酸酶P1催化水解核糖核酸的条件,并利用离子交换层析法对水解液中5′-核苷酸进行了初步分离鉴定。结果表明:最佳水解条件为核糖核酸质量浓度7.5 g/L、水解液初始pH 5、水解温度54℃、水解时间2.0 h。通过分离初步确定核糖核酸水解液中含有尿嘧啶核苷酸、鸟嘌呤核苷酸、胞嘧啶核苷酸和腺嘌呤核苷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糖 5′-核苷 P1 水解 离子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寄生原虫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研究进展
19
作者 余志会 方肆云 +5 位作者 孙铭飞 戚南山 刘文俊 李娟 胡俊菁 廖申权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8期163-172,共10页
寄生原虫是一类单细胞寄生性原虫,包括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锥虫(Trypanosoma spp.)、疟原虫(Plasmodium spp.)、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spp.)和艾美耳球虫(Eimeria spp.)等,可引起严重危... 寄生原虫是一类单细胞寄生性原虫,包括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锥虫(Trypanosoma spp.)、疟原虫(Plasmodium spp.)、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spp.)和艾美耳球虫(Eimeria spp.)等,可引起严重危害人类与动物健康以及对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原虫病。寄生虫入侵宿主后的发育和繁殖需要大量的嘌呤核苷酸,相应的嘌呤碱基在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的催化下生成对应的嘌呤核苷酸。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是一类参与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的重要代谢酶,广泛存在于寄生原虫中。寄生原虫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主要包括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和次黄嘌呤-鸟嘌呤-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两者在寄生原虫中分别催化腺嘌呤核苷酸、次黄嘌呤核苷酸、鸟嘌呤核苷酸和黄嘌呤核苷酸合成,从而参与寄生原虫的多个生化代谢过程,不仅为寄生原虫核酸生物合成等提供前体物质,还为虫体提供通用能量载体。由于寄生原虫的嘌呤补救途径明显区别于宿主的从头合成途径,且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是寄生原虫嘌呤补救途径的关键酶,因而近年来寄生原虫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成为抗原虫药物候选靶标的研究热点,以寄生原虫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为潜在靶标,特异性筛选、设计抑制剂,并开发抗寄生原虫药物取得重要进展。以利什曼原虫、锥虫、疟原虫和弓形虫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为重点,综述寄生原虫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的基本特征、生物学功能、抑制剂筛选与应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抗寄生原虫药物靶标研究与新型抑制剂筛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原虫 腺嘌呤磷核糖转移 次黄嘌呤-鸟嘌呤-黄嘌呤磷核糖转移 嘌呤核苷 药物靶标 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膳食5’-核苷酸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蔡夏夏 鲍雷 +5 位作者 王楠 徐美虹 李迪 武欣 张召锋 李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212-216,共5页
目的:研究膳食5’-核苷酸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酒精组、葡萄糖等热量对照组、普通饲料组、质量分数0.04%、0.16%5’-核苷酸干预组,连续饲养7周,测定大鼠... 目的:研究膳食5’-核苷酸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酒精组、葡萄糖等热量对照组、普通饲料组、质量分数0.04%、0.16%5’-核苷酸干预组,连续饲养7周,测定大鼠体质量、脏体比、血清乙醇体积分数、血清转氨酶活力、血脂水平及总蛋白含量等相关指标;平板培养大鼠粪便中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肠球菌,计算大鼠粪便中各种细菌的菌落数。结果:膳食5’-核苷酸能够增加酒精引起的大鼠体质量降低,轻度抑制血清乙醇体积分数的升高,抑制酒精引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活力和甘油三酯水平等升高(P<0.05),增加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球蛋白含量(P<0.05);并能够增加肝体比,减少盲体比(P<0.05);膳食5’-核苷酸能够增加肠道乳酸杆菌数量,同时减少大肠杆菌及肠球菌的数量(P<0.05)。结论:膳食5’-核苷酸能够改善酒精引起的大鼠肝脏损伤,调节肠道菌群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核苷 酒精性肝损伤 肠道菌群 丙氨氨基转移 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