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立卧进给系统多柔体模型丝杠振动仿真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宣贺 华青松 +5 位作者 张洪信 程联军 赵清海 张鉴 张昊 张晨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1-74,共4页
以高精密立式和高精密卧式机床为研究对象,利用FEM技术建立高精密立式和卧式机床的进给系统刚性模型,然后利用VP技术对各零部件进行网格划分,替换刚性体,建立起进给系统多柔体模型。通过添加不同方向的切削力分别建立高精密立式和卧式... 以高精密立式和高精密卧式机床为研究对象,利用FEM技术建立高精密立式和卧式机床的进给系统刚性模型,然后利用VP技术对各零部件进行网格划分,替换刚性体,建立起进给系统多柔体模型。通过添加不同方向的切削力分别建立高精密立式和卧式机床多柔体模型。研究立式机床和卧式机床进给系统丝杠振动特性的不同,对比其在一定范围内的精确度,以选择合适的机床。论文中选择高精度的卧式机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精密机床 进给系统多柔体模型 丝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建模理论及其应用 被引量:21
2
作者 仲昕 杨汝清 +1 位作者 徐正飞 高建华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87-389,共3页
以往对机械系统进行动力学分析 ,要么将其抽象为集中质量—弹簧—阻尼系统 ,要么将其中的每个物体都看作是不变形的刚性体 ,但如果系统中有一些物体必须计及其变形 ,就必须对机械系统建立多柔体模型。本文阐述了柔性体建模理论 ,并用汽... 以往对机械系统进行动力学分析 ,要么将其抽象为集中质量—弹簧—阻尼系统 ,要么将其中的每个物体都看作是不变形的刚性体 ,但如果系统中有一些物体必须计及其变形 ,就必须对机械系统建立多柔体模型。本文阐述了柔性体建模理论 ,并用汽车前悬架多柔体模型进行举例说明。结果表明多柔体模型的仿真结果较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仿真结果更接近道路试验数据结果 ,充分验证了多柔体建模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柔体模型 建模理论 机械系统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补给高架索多柔体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楠 韦灼彬 +2 位作者 何学军 张世云 任爱娣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2-27,共6页
针对现有的高架索多体动力学模型无法模拟高架索在外部扭矩作用下产生的弯曲和扭转变形的力学特性问题,在现有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浮动坐标系和平移模态矢量阵理论将绳索单元柔性化,建立了高架索多柔体动力学模型,并用该模型对海上航行横... 针对现有的高架索多体动力学模型无法模拟高架索在外部扭矩作用下产生的弯曲和扭转变形的力学特性问题,在现有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浮动坐标系和平移模态矢量阵理论将绳索单元柔性化,建立了高架索多柔体动力学模型,并用该模型对海上航行横向干货补给装置中的高架索进行了模拟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高架索多柔体动力学模型可以模拟海上补给高架索的横向高频振荡、轴向动张力振动、弹性性能三大动力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横向补给 高架索 多柔动力学模型 浮动坐标系 平移模态矢量阵 ADA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多体动力学制动器盘片间多柔体建模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红 邓嘉宏 张运城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22-225,共4页
盘式制动器制动过程分析时,难点在于建立制动盘和摩擦片之间柔性体接触摩擦力,影响制动器性能和可靠性重要因素。根据制动器结构和功能特点,分析制动过程中车轮和制动器的受力情况,结合制动盘片之间正压力和摩擦力实现方法,分析制动器... 盘式制动器制动过程分析时,难点在于建立制动盘和摩擦片之间柔性体接触摩擦力,影响制动器性能和可靠性重要因素。根据制动器结构和功能特点,分析制动过程中车轮和制动器的受力情况,结合制动盘片之间正压力和摩擦力实现方法,分析制动器盘片之间柔性体接触摩擦力,采用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多柔体分析模型。利用模型对制动过程进行分析,对动摩擦因数、安装误差等影响因素对制动过程对制动性能和振动特性影响,获得制动过程中减速度和角减速度傅里叶变换等参数随时间变化趋势。进行盘式制动器样车测试,并将模型分析结果与试车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可知模型分析与试车试验结果基本一致,为制动器问题深入研究提供一种可行研究手段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式制动器 制动盘 制动片 多柔体模型 振动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子应力谱仪样品台升降机构多柔体力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永勃 吴运新 +1 位作者 龚海 李杨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7-133,共7页
首先对中子应力谱仪样品台升降机构进行了结构设计;然后用Ansys和Adams联合仿真,建立了样品台升降运动各部件的单独柔性化整机模型和多柔体模型;最后针对升降机构升至最高点、工作台中心沿X轴或Y轴平移时,对单独柔性化整机模型和多柔体... 首先对中子应力谱仪样品台升降机构进行了结构设计;然后用Ansys和Adams联合仿真,建立了样品台升降运动各部件的单独柔性化整机模型和多柔体模型;最后针对升降机构升至最高点、工作台中心沿X轴或Y轴平移时,对单独柔性化整机模型和多柔体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滑台中心沿X、Y、Z方向变形量中,Z方向的平均变形量最大,为30.12μm;各方向变形量的主要影响部件各不相同,X方向外圆筒影响最大,占75.8%,Y方向中圆筒影响最大,占91.32%,Z方向内圆筒影响最大,占89.36%;在样品台的8根导轨中,内圆筒与中圆筒间4根导轨受力均匀,中圆筒与外圆筒间4根导轨受力不均匀。为样品台的优化设计改进提供了依据,旨在研制大承重高精度中子应力谱仪样品台,并实现样品台的稳定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子应力谱仪样品台 升降机构 多柔体模型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upled analysis of engine noise and interior noise of an automobile
6
作者 郑旭 毛杰 郝志勇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2期753-760,共8页
The coupled model of a four-cylinde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a dash panel was construct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gine noise and interior noise of an automobil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flexi... The coupled model of a four-cylinde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a dash panel was construct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gine noise and interior noise of an automobil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flexible multi-body dynamics, and boundary element analysis were integrated to obtain the tetrahedron-element models, structural vibration response, and radiated noise,respectively. The accuracy of the finite-element model of the engine was validated by modal analysis via single-input multi-output technology, while the dash panel was validated by sound transmission loss experiment. The block was optimized to reduce the radiated acoustic power from the engine surface. The acoustic transfer path between the engine cabin and passenger compartment was then established. The coupled analysis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interior noise is optimized due to the engine noise re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gine noise interior noise dash panel coupled optim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