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通过ROS/Nrf2信号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线粒体自噬的影响及其机制
1
作者 孙烈乾 顾梦宇 +8 位作者 杨杰 王凯漪 郭高帅 张宏博 张思怡 王堂龙 杨志伟 贺延妮 杨超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0-620,共11页
目的:探讨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通过活性氧(ROS)/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Nrf2)信号对血管性痴呆(VaD)大鼠线粒体自噬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SD雄性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空载组、BMSCs组和BMSCs+M... 目的:探讨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通过活性氧(ROS)/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Nrf2)信号对血管性痴呆(VaD)大鼠线粒体自噬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SD雄性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空载组、BMSCs组和BMSCs+ML385 (Nrf2抑制剂)组(联合组),每组9只。各组大鼠腹腔注射麻醉后,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制备VaD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表现,尼氏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尼氏体变化情况,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超微结构,荧光探针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中ROS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Nrf2、血红素加氧酶1 (HO-1)、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诱导激酶1 (PINK1)、E3泛素蛋白连接酶parkin (Parkin)、苄氯素1 (Beclin-1)和泛素结合蛋白P62 (P62)蛋白表达水平及微管相关蛋白1A/1B轻链3 (LC3-Ⅱ/LC3-Ⅰ)比值。结果:Morris水迷宫实验,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穿越原平台次数和停留时间均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BMSCs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穿越原平台次数和停留时间均明显增加(P<0.01);与BMSCs组比较,联合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穿越原平台次数和停留时间均明显减少(P<0.01)。HE染色观察,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数量和形态正常,染色均匀,结构清晰,未见明显病变;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组织稀疏,结构紊乱,神经元数量减少且形态不一,染色不均匀,核固缩,可见部分坏死的神经元;与模型组比较,空载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可见组织结构紊乱、神经元减少和染色不均等损伤表现,BMSCs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损伤减轻,形态恢复正常,排列较为整齐,神经元丢失情况明显改善;与BMSCs组比较,联合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形态不规则,组织结构紊乱,细胞边界不清,染色不均匀,核固缩。尼氏染色观察,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排列整齐紧密,形态规则完整,核仁明显,尼氏小体着色深且数量多;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固缩,呈空泡状,尼氏小体着色少且数量稀少;与模型组比较,空载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可见尼氏小体着色少且数量稀少等损伤表现,BMSCs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固缩减少,细胞形态相对完整,尼氏小体数量相对增多;与BMSCs组比较,联合组大鼠脑组织神经元固缩,形态完整性丧失,尼氏小体破碎且数量减少。透射电镜观察,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线粒体呈椭圆形,双层膜结构清晰可见,内部嵴完整;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线粒体肿胀变形,双层膜结构破坏,内部嵴断裂消失,结构模糊,胞质中可见大量自噬小体;与模型组比较,空载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线粒体损伤表现仍较明显,胞质中自噬小体数量较多,BMSCs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线粒体膜和内部结构有明显改善,损伤程度减轻,胞质中可见少量自噬小体;与BMSCs组比较,联合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线粒体肿胀,双层膜结构破坏,内部嵴断裂消失,胞质中可见自噬小体。荧光探针法,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中ROS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BMSCs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中ROS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BMSCs组比较,联合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中ROS水平明显升高(P<0.01)。Westernblotting法,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BMSCs组大鼠脑组织中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BMSCs组比较,联合组大鼠脑组织中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Parkin、PINK1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及LC3-Ⅱ/LC3-Ⅰ比值均明显升高(P<0.01),P6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BMSCs组大鼠脑组织中Parkin、PINK1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及LC3-Ⅱ/LC3-Ⅰ比值均明显降低(P<0.01), P6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BMSCs组比较,联合组大鼠脑组织中Parkin、PINK1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及LC3-Ⅱ/LC3-Ⅰ比值均明显升高(P<0.01),P6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BMSCs可以减轻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病理改变,改善VaD大鼠的认知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ROS/Nrf2信号通路抑制线粒体自噬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 因子E2相关因子2 活性氧 线粒体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在感染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冯建波 杨礼丹 +1 位作者 李陈诚 彭笳宸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3-107,共5页
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DSCs)是新近发现来源于骨髓并对机体免疫起抑制作用的细胞。其在肿瘤、感染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起免疫抑制作用,在疾病模型研究中证实其免疫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T细胞的功能来实现。目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仍... 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DSCs)是新近发现来源于骨髓并对机体免疫起抑制作用的细胞。其在肿瘤、感染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起免疫抑制作用,在疾病模型研究中证实其免疫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T细胞的功能来实现。目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仍是一大难题,特别是在慢性感染性疾病的治疗,研究发现MDSCs在感染性疾病中出现聚集增多的现象,因此MDSCs在感染性疾病方面的研究得到了更多学者的重视,其潜在治疗作用可能将被进一步的挖掘。文章主要从MDSCs在细菌、病毒、寄生虫以及真菌等感染性疾病方面的免疫抑制机制及其与疾病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 细菌 病毒 寄生虫 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中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杨毅 张晓玲 +4 位作者 官俏兵 郭丽 张慧 韩晨阳 王琰萍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7-111,共5页
目的:检测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中2群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及相关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3月于我院收治并确诊为帕金森病的患者80人和健康志愿者20人为研究对象。按照HoehnYahr分期法将80名患者进行分期,其中Ⅰ级22人,Ⅱ级24人... 目的:检测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中2群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及相关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3月于我院收治并确诊为帕金森病的患者80人和健康志愿者20人为研究对象。按照HoehnYahr分期法将80名患者进行分期,其中Ⅰ级22人,Ⅱ级24人,Ⅲ级20人, Ⅳ级14人,Ⅴ级0人。分别收集帕金森病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各5 mL,分离获得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CD14^+CD11b^+和CD14^-CD11b^+细胞的水平,磁珠分选2群细胞,通过q PCR检测2群细胞中免疫抑制相关因子精氨酸酶1(ARG1)、白细胞介素10(IL^-10)和环氧合酶2(COX-2)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和ELISA法检测2群细胞表面膜蛋白CD14和CD11b,以及ARG1、IL^-10和COX^-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中CD14^+CD11b^+细胞比例与正常人相比无明显变化,而CD14^-CD11b^+细胞比例显著增加(P<0.05);不同分期的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中CD14^-CD11b^+细胞比例与Hoehn^-Yahr分期呈正相关,且CD14^-CD11b^+和CD14^+CD11b^+细胞共同高表达IL^-10和COX^-2,仅CD14^-CD11b^+细胞中高表达ARG1,与CD14^+CD11b^+细胞和正常人的2群细胞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中CD14^-CD11b^+细胞和ARG1的高水平表达可以作为帕金森病发病和分期的参考依据。免疫抑制在帕金森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 免疫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R5介导小鼠肝癌微环境中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的迁移 被引量:1
4
作者 许雅苹 郑晓辉 +3 位作者 吴春 伊雪 黄黎月 王玉孝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9-35,52,共8页
目的探索CCR5在小鼠肝癌微环境中MDSCs迁移的作用。方法建立原位肝癌小鼠模型,流式检测其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水平。分选MDSCs,用CCR5抑制剂100 nmol/L预处理后观察小鼠肝癌细胞H22条件培养基(t... 目的探索CCR5在小鼠肝癌微环境中MDSCs迁移的作用。方法建立原位肝癌小鼠模型,流式检测其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水平。分选MDSCs,用CCR5抑制剂100 nmol/L预处理后观察小鼠肝癌细胞H22条件培养基(tumor conditional medium,TCM)及CCR5抑制剂对MDSCs迁移的影响。最后在小鼠肝癌原位模型尾静脉注射DiR标记的CCR5抑制剂处理MDSCs,观察体内肝癌微环境下CCR5抑制剂对MDSCs的迁移影响。结果在原位肝癌小鼠模型中,MDSCs在骨髓、脾、肝中的水平与正常小鼠相比显著性升高;分选得到MDSCs纯度可达94.5%,且MDSCs高表达CCR5。细胞迁移结果显示,CCR5抑制剂能够抑制TCM对MDSCs的募集作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结果显示,MDSCs经CCR5抑制剂处理后其在体内向脾和肝迁移的作用也减弱。结论在小鼠肝癌微环境中CCR5介导MDSCs在肿瘤微环境中迁移,抑制MDSCs的CCR5可能为肝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 肝癌 CCR5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5
作者 黄梅凤 刘文凤 袁新春 《生理科学进展》 CAS 2022年第5期347-352,共6页
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是近年来发现来源于骨髓的一群不成熟的异质性细胞,通过调控免疫细胞发挥免疫抑制功能,在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中起重要作用。目前,胶质瘤、多发性硬化、阿尔茨海... 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是近年来发现来源于骨髓的一群不成熟的异质性细胞,通过调控免疫细胞发挥免疫抑制功能,在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中起重要作用。目前,胶质瘤、多发性硬化、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情感障碍、脑缺血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治疗仍是一大难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DSCs在上述疾病中出现聚集增多的现象,因此MDSCs可能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并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靶点之一。本文就MDSCs与上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及其在疾病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 胶质瘤 多发性硬化 阿尔茨海默病 帕金森病 情感障碍 脑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流式抗体分选小鼠原位肝癌模型中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的比较 被引量:4
6
作者 赵文秀 张正奇 +3 位作者 许雅苹 吴端 尹震宇 王效民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4期42-46,I0002,共6页
目的比较不同的流式抗体分选小鼠原位肝癌模型骨髓中的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方法建立BALB/c小鼠原位肝癌移植模型,10d后分离荷瘤小鼠骨髓细胞,分别进行CD11b、Gr-1单色标记及CD11b和Gr-1双色... 目的比较不同的流式抗体分选小鼠原位肝癌模型骨髓中的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方法建立BALB/c小鼠原位肝癌移植模型,10d后分离荷瘤小鼠骨髓细胞,分别进行CD11b、Gr-1单色标记及CD11b和Gr-1双色标记后,进行流式分选。比较这三种方式分选的MDSCs纯度、活力,并检测分选的细胞精氨酸代谢酶1(arginase-1,Arg-1)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的表达,并通过活性氧检测试剂盒检测MDSCs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表达。结果三种方法分选到的细胞活力和纯度都大于90%。CD11b标记进行分选操作最为方便,易于统一,但纯度略差;Gr-1标记进行分选时,细胞群不好确定,但纯度高;双色标记进行分选纯度最高。分选的细胞高表达Arg-1、iNOS和ROS。结论三种抗体标记方法均能从小鼠原位肝癌模型骨髓中的分选到纯度高、活力好的MDSCs,而用CD11b单色标记操作方便,易于统一,可作为首选方法。MDSCs的成功分选,对于后续开展MDSCs的生物学和免疫学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 肝癌 荧光激活细胞分选 流式分选 抗体 骨髓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BP3促进SCFAs生成以抑制PMN-MDSC功能发挥抗肿瘤作用
7
作者 蔡燕萍 张美玲 +7 位作者 谢旭婷 梁俊杰 朱颖 邓向亮 陈允亮 罗霞 周联 王青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43-1551,共9页
目的:探讨LBP3是否通过促进肠道菌群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s)调节多形核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PMN-MDSC)功能发挥抗肿瘤作用。方法:采用H22肝癌皮下移植瘤模型,评估LBP3抑瘤活性及对PMN-MDSC的调节作用;伪无菌荷瘤小鼠模型考察肠道菌群在LBP... 目的:探讨LBP3是否通过促进肠道菌群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s)调节多形核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PMN-MDSC)功能发挥抗肿瘤作用。方法:采用H22肝癌皮下移植瘤模型,评估LBP3抑瘤活性及对PMN-MDSC的调节作用;伪无菌荷瘤小鼠模型考察肠道菌群在LBP3抑瘤中的作用;利用粪便微生物移植(FMT)研究LBP3的药效机制;液质联用技术检测荷瘤小鼠血清SCFAs水平,并体外考察SCFAs中丁酸对精氨酸酶1(Arg-1)的影响。结果:低剂量(125 mg/kg)和高剂量(250mg/kg)LBP3明显抑制H22荷瘤生长,且显著降低脾脏和肿瘤中PMN-MDSC和淋巴结中Treg占比及Arg-1水平,并增加肿瘤中CD8+T细胞浸润,而LBP3在伪无菌小鼠中未见此作用,但移植LBP3高剂量治疗组粪便上清后可重现上述变化,证明LBP3通过肠道菌群发挥药效。此外,还发现PMN-MDSC标志Ly6G和SCFA受体GPR43在肿瘤组织中有共同表达现象,且LBP3可提高血液和肿瘤中以丁酸为主的SCFAs水平。丁酸抑制MSC-2细胞Arg-1表达,进一步证明SCFAs是LBP3免疫调节的重要介质。结论:LBP3可通过增加肠道菌群产生SCFAs抑制PMN-MDSC功能发挥抗肿瘤作用,LBP3有望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免疫调节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BP3 多形核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 肿瘤免疫 短链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诱导分化为内皮祖细胞的研究
8
作者 杨娜娜 李大伟 +3 位作者 张颖 于洋 陈彬 秦树存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10期2000-2000,共1页
关键词 诱导分化 细胞 骨髓单个细胞 大鼠 铺路石样 完全培养基 骨髓来源 PROGENITOR 诱导条件 纤维连接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GF-BB诱导大鼠内皮祖细胞向平滑肌样细胞的分化
9
作者 桑慧 杨娜娜 +3 位作者 姚树桐 张颖 商战平 秦树存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10期1957-1957,共1页
关键词 平滑肌样细胞 PDGF-BB 细胞 大鼠 骨髓来源 条件培养基 铺路石样 细胞标志物 诱导分化 骨髓单个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细胞与肿瘤微环境(英文) 被引量:5
10
作者 宋楠 李涛 张学敏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75-1084,共10页
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一直是肿瘤生物学关注的热点.流行病学与临床研究均表明,炎症反应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关联,但是其中的分子作用机理和遗传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显示,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大细胞... 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一直是肿瘤生物学关注的热点.流行病学与临床研究均表明,炎症反应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关联,但是其中的分子作用机理和遗传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显示,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大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会浸润到肿瘤微环境中,协同调控肿瘤生长、免疫逃逸和侵袭转移.本文就近年对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功能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正确认识这些免疫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对于发展更优的肿瘤免疫治疗手段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辅助性T细胞17 调节性T细胞 巨噬细胞 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 树突状细胞 巨大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录因子KLF4在内皮祖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11
作者 董红梅 黄岚 +2 位作者 邓梦杨 李佳蓓 宋明宝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10期1997-1997,共1页
关键词 细胞 KLF4 转录因子 细胞 大鼠 骨髓单个细胞 EPCS 细胞 体外培养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