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1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体外定向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祖细胞 被引量:1
1
作者 徐佳佳 李洋洋 +6 位作者 仲光尚 方祝玲 刘淳博 马彩云 王春景 郭俣 刘长青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5-182,共8页
目的 探讨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s)体外高效定向分化为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祖细胞(DAPs)的方法体系。方法 人iPSCs诱导分化为DAPs遵循两个主要阶段,第1阶段是化学诱导产生中间态细胞,人i PSCs在含小分子化合物组合的神经诱导培养基中培... 目的 探讨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s)体外高效定向分化为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祖细胞(DAPs)的方法体系。方法 人iPSCs诱导分化为DAPs遵循两个主要阶段,第1阶段是化学诱导产生中间态细胞,人i PSCs在含小分子化合物组合的神经诱导培养基中培养至第13天,其表观特征类似于原始神经上皮细胞。第2阶段,特异性诱导DAPs,将中间态细胞在神经分化培养基中诱导至第28天获得DAPs。CM-DiI染色后,定向移植帕金森(PD)大鼠模型右前脑内侧束(MFB),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健康对照组,模型组和DAPs移植组。移植后2周的大鼠全脑冷冻切片免疫荧光检测移植细胞在宿主脑内微环境中存活、迁移及分化状况,移植后8周,对细胞移植组PD大鼠进行行为学鉴定。结果 人iPSCs可在基质胶上稳定传代,具有正常的二倍体核型,表达多潜能性标记物OCT4、SOX2和Nanog,且碱性磷酸酶染色呈阳性。诱导分化至第13天获得原始神经上皮细胞形成玫瑰花结样结构,且能够表达其表面特征性标记物(SOX2、Nestin和PAX6,91.3%~92.8%)。诱导至第28天的DAPs高表达其特异性的标记物(TH、FOXA2、LMX1A和NURR1,93.3%~96.7%)。而且,DAPs移植PD大鼠脑内2周后,可分化为TH^(+),FOXA2^(+)与Tuj1^(+)神经元,移植后8周,移植组较模型组相比,经水迷宫实验(P<0.0001)和阿扑吗啡(APO)诱导的旋转实验(P<0.0001)检测,PD大鼠的运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人iPSCs经多级诱导可高效分化为中脑DA能神经元祖细胞,具备体内和体外分化为功能神经元与胶质细胞的潜能,并可显著改善PD大鼠的运动功能障碍,为hiPSCs-DAPs移植治疗神经系统损伤疾病奠定细胞基础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 多巴胺能神经元祖细胞 原始神经上皮细胞 细胞移植 帕金森模型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机制及其针刺治疗研究进展
2
作者 蒋金序 樊慧杰 +9 位作者 张天生 和璐璐 于子洋 王利然 徐磊 贾璐 宋云飞 马存根 郝重耀 柴智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595-1599,共5页
帕金森病(PD)是全球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以运动功能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病理特征为中脑黑质区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减少和脑内路易小体的异常聚集,发病机制涉及线粒体功能障碍、内质网应激、Fas/FasL死亡受体途径以及神经营养因子,... 帕金森病(PD)是全球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以运动功能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病理特征为中脑黑质区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减少和脑内路易小体的异常聚集,发病机制涉及线粒体功能障碍、内质网应激、Fas/FasL死亡受体途径以及神经营养因子,其中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凋亡(PCD)是核心事件。针刺治疗PD的核心机制在于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并延缓其凋亡。这包括提高神经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MMP)的活性以增强细胞外基质的动态平衡;增强抗氧化防御机制,特别是抗超氧阴离子(O_(2)^(-))氧的活性来抑制氧化应激引起的细胞损伤;激活线粒体复合物Ⅰ,以维持线粒体功能,改善能量代谢障碍;提升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元的活性,减少中脑黑质中错误折叠的α-突触核蛋白(α-syn)聚集;抑制Fas/FasL死亡受体途径激活,上调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来抑制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多巴能神经元 细胞凋亡 线粒体功能障碍 内质网应激 Fas/FasL死亡受体途径 神经营养因子 针刺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形胶质细胞重编程多巴胺能神经元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运动功能障碍的修复效应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淳博 应梦娇 +7 位作者 王澳 刘宇萌 陈颖 叶文豪 文河保 马彩云 刘长青 郭俣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77-1389,共13页
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变性疾病,其根本原因是患者脑内多巴胺能神经元(dopaminergic neuron,DA)的死亡。由于DA不可再生,传统治疗手段只能缓解PD的症状。本研究旨在通过将易于获得的星形胶质细胞(astr... 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变性疾病,其根本原因是患者脑内多巴胺能神经元(dopaminergic neuron,DA)的死亡。由于DA不可再生,传统治疗手段只能缓解PD的症状。本研究旨在通过将易于获得的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重编程为DA后再移植入脑内,重建受损的神经通路,以达到治疗PD的目的。方法:从新生乳鼠脑组织中分离得到AS。构建携带转录因子核受体相关因子1(nuclear receptor-related factor 1,NURR1)和achaete-scute家族bHLH转录因子1(achaete-scute family bHLH transcription factor 1,ASCL1)的慢病毒载体LV-NURR1-ASCL1,用LV-NURR1-ASCL1感染体外培养的大鼠AS。采用免疫荧光技术、蛋白质印迹法、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检测并比较慢病毒感染后的AS(LV组)和未添加LV-NURR1-ASCL1的完全培养基中培养的AS(Con组)NURR1、ASCL1的表达水平。将慢病毒感染后的AS细胞置于神经元诱导培养基中培养18 d后,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其是否表达DA标志物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叉头框蛋白A2(forkhead boxA2,FOXA2)及神经元标志物β-微管蛋白III型(class III beta-tubulin,TUJ1)。予大鼠右脑内侧前脑束(medial forebrain bundle,MFB)区域2个位点注射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以建立PD大鼠模型。将转分化后的细胞(AS-iDA)定量后通过立体定位仪移植入PD模型大鼠右脑MFB区域。移植后4周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检测AS-iDA在PD大鼠脑内的存活、分化、迁移情况,以及PD大鼠大脑组织中TH、TUJ1、FOXA2的表达情况;移植8周后,通过阿扑吗啡(apomorphine,APO)诱导旋转实验、转棒疲劳实验和旷场实验检测移植后PD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慢病毒感染后的AS中NURR1、ASCL1表达阳性。RT-PCR结果显示LV组AS中NURR1和ASCL1的mRNA表达量相较于Con组分别上升了(7.483±0.706)倍和(10.830±1.940)倍。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LV组NURR1和ASCL1的蛋白质表达量相较于Con组分别上升了(2.403±0.511)倍和(4.423±0.603)倍。将慢病毒感染后的AS定向诱导培养18 d后,细胞形态发生显著变化,衍生出神经元样的长突触,同时细胞高表达神经元标志物TUJ1,以及DA标志物TH、FOXA2。移植后4周的大鼠脑切片免疫荧光显示AS-iDA在移植区域存活并向周围迁移,表达TUJ1、TH及FOXA2;移植后8周时,相比于PD大鼠,移植AS-iDA后的PD大鼠APO诱导旋转实验中APO诱导的旋转圈数明显减少,旷场实验中的移动距离和转棒疲劳实验中的在棒时间均明显增加(均P<0.05)。结论:通过慢病毒感染过表达NURR1和ASCL1可高效诱导AS转分化为DA,移植转分化的DA可显著改善PD大鼠的运动功能,为神经退行性变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潜在的供体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胶质细胞 转录因子 多巴能神经元 帕金森病 细胞转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umanin对鱼藤酮诱导的多巴胺神经元毒性的保护作用研究
4
作者 单耀辉 张启夫 +8 位作者 程晋 叶枫 张玺 余文珮 王晓刚 赵远鹏 但国蓉 陈明亮 赛燕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70-677,共8页
目的探讨Humanin(HN)对鱼藤酮(rotenone,Rot)诱导的多巴胺神经元毒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构建Rot染毒PC12细胞模型,实验设对照组、Rot染毒组、HN预处理Rot染毒组、单独HN处理组。采用ELISA检测Rot染毒细胞内外HN的含量,CCK-8法... 目的探讨Humanin(HN)对鱼藤酮(rotenone,Rot)诱导的多巴胺神经元毒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构建Rot染毒PC12细胞模型,实验设对照组、Rot染毒组、HN预处理Rot染毒组、单独HN处理组。采用ELISA检测Rot染毒细胞内外HN的含量,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ATP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内ATP含量,DCFH-DA探针检测细胞内ROS水平,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线粒体自噬调控蛋白Pink1、Parkin、p-Parkin、p62、LC3,线粒体生物发生调控蛋白PGC1α和分裂/融合调控蛋白OPA1、MFN2、DRP1、p-DRP1以及抗氧化应激调控蛋白Keap1、Nrf2的表达。采用HBAD-mcherry-EGFP-LC3腺病毒转染细胞观察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的数量。结果Rot染毒组PC12细胞内HN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Rot染毒组PC12细胞活性下降,ATP含量下降,ROS的生成增加,Rot染毒后PC12细胞内Pink1、p-Parkin表达升高,LC3Ⅱ/LC3Ⅰ比值升高,p62表达下降,细胞线粒体生物发生蛋白PGC1α和线粒体融合蛋白MFN2、OPA1表达下降,而线粒体分裂蛋白p-DRP1表达升高,抗氧化应激蛋白Keap1和Nrf2表达下降(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Rot染毒组PC12细胞中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数量增多(P<0.05),而20μmol/L HN预处理可以改善Rot染毒引起的上述变化(P<0.05)。结论HN通过抑制线粒体自噬和线粒体分裂、促进线粒体生物发生和融合以及抗氧化应激,改善Rot诱导的多巴胺神经元毒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ANIN 鱼藤酮 多巴神经元 线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α及与IL-11、LIF和GDNF联合诱导胚鼠皮质、中脑神经干细胞向多巴胺神经元分化的比较 被引量:9
5
作者 田美玲 金国华 +3 位作者 谭雪锋 朱惠霞 秦建兵 黄镇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56-660,共5页
为比较皮质和中脑来源的神经干细胞(NSCs)定向分化为多巴胺神经元的情况,应用无血清和单克隆培养技术,分别从皮质和中脑组织中分离克隆、扩增NSCs,然后分成3组诱导分化:①对照组用10%胎牛血清诱导分化;②IL-1α组在10%胎牛血清的基础上... 为比较皮质和中脑来源的神经干细胞(NSCs)定向分化为多巴胺神经元的情况,应用无血清和单克隆培养技术,分别从皮质和中脑组织中分离克隆、扩增NSCs,然后分成3组诱导分化:①对照组用10%胎牛血清诱导分化;②IL-1α组在10%胎牛血清的基础上加IL-1α诱导分化;③联合因子组在10%胎牛血清的基础上加IL-1α、IL-11、LIF及GDNF进行诱导分化。用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多巴胺神经元。在100倍镜下随机取5个视野,计数每个视野中的TH阳性神经元数;并用图像分析软件处理TH阳性神经元的胞体面积和细胞周长;用STATA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显示,皮质对照组中仅见极少的TH阳性神经元(0.25±0.163),中脑对照组中见少量TH阳性神经元(2±0.378);而皮质IL-1α组有较多的TH阳性神经元(15.5±0.866),中脑IL-1α组中的TH阳性神经元则为皮质IL-1α组的150%(22.875±1.517);皮质联合因子组中的TH阳性神经元数(25.75±0.940)与中脑联合因子组中的TH阳性神经元数(28.875±2.125)接近,无显著差异。胞体面积和细胞周长的结果显示出IL-1α组和联合因子组大于对照组、而联合因子组又优于IL-1α组的趋势。上述结果提示,中脑来源的NSCs本身具有一定的分化为多巴胺神经元的区域特异性,而皮质来源的NSCs在IL-1α、IL-11、LIF及GDNF等细胞因子的诱导下可改变其区域特异性而分化为较多较为成熟的多巴胺神经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细胞 多巴神经元 分化皮质 中脑 区域特异性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nt 3a在神经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过程中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韩姝 师伟 +9 位作者 李艳华 姚海雷 谢小燕 陈琳 施双双 白慈贤 南雪 闫舫 王韫芳 裴雪涛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971-977,共7页
Wnt信号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控制着细胞的生长及分化.Wnt3a是Wnt家族的成员之一,对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及分化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将重组Wnt3a腺病毒转入神经干细胞中,研究Wnt3a在定向诱导神经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 Wnt信号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控制着细胞的生长及分化.Wnt3a是Wnt家族的成员之一,对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及分化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将重组Wnt3a腺病毒转入神经干细胞中,研究Wnt3a在定向诱导神经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将神经干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不加任何诱导因子组)、抗坏血酸诱导组(AA组)、Wnt3a重组腺病毒诱导组(Wnt3a组)以及Wnt3a重组腺病毒加抗坏血酸诱导组(Wnt3a+AA组).结果显示,Wnt3a组细胞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前体细胞特异性标志Nurr1表达量显著增多,Wnt3a+AA组多巴胺能神经元明显多于AA组,酪氨酸羟化酶(TH)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是AA组的1.86倍.蛋白质印迹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各诱导组均有TH的表达,Wnt3a组和AA组多巴胺能神经元阳性细胞数比例分别为(5.76±3.34)%和(37.42±2.54)%,与Wnt3a+AA组(73.96±2.6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到诱导后的细胞可分泌多巴胺.结果表明,Wnt3a可促进神经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前体细胞分化,再通过抗坏血酸的诱导作用,在体外可获得大量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这些神经元有分泌多巴胺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NT3A 神经细胞 分化 多巴能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rr1基因修饰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多巴胺能神经元移植治疗帕金森病 被引量:9
7
作者 黄仕雄 刘军 +5 位作者 文国强 肖颂华 廖小平 刘运林 欧阳锋 邢诒刚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22-526,共5页
【目的】探讨Nurr1基因修饰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HUCB-MSC)源性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移植对帕金森病(PD)模型鼠的治疗作用。【方法】SD大鼠PD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单纯HUCB-MSC组(B组)、Nurr1基因修饰HUCB-MSC组(C组)。将HUCB-MSC及... 【目的】探讨Nurr1基因修饰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HUCB-MSC)源性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移植对帕金森病(PD)模型鼠的治疗作用。【方法】SD大鼠PD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单纯HUCB-MSC组(B组)、Nurr1基因修饰HUCB-MSC组(C组)。将HUCB-MSC及Nurr1基因修饰后的HUCB-MSC体外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并通过立体定向的手段将其移植入毁损侧纹状体,观察移植前后PD模型大鼠旋转行为的变化和脑内多巴胺(DA)含量的改变,以及纹状体区酪氨酸羟化酶(TH)表达的变化。【结果】B、C两组在移植后第2周、4周和8周时旋转行为及脑内DA含量均较A组有所改善(P<0.05,P<0.01),且B、C组间比较C组改善明显(P<0.05),这种差异以第8周时最为明显。移植后B、C两组TH表达较A组明显增高,并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高,且C组在各时间点上TH表达较B组含量高(P<0.05),并在移植后第8周时最为明显。【结论】Nurr1基因修饰HUCB-MSC来源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移植治疗PD模型鼠,能有效地增加鼠脑内多巴胺含量和纹状体区TH的表达,改善PD模型鼠的症状,为细胞移植治疗PD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RR1基因 人脐带血 间充质干细胞 多巴能神经元 帕金森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DNF激活星形胶质细胞保护PD模型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 被引量:6
8
作者 刘洪梅 余景考 +3 位作者 丁艳霞 王红军 王炎强 高殿帅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7-372,共6页
探索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保护受损多巴胺(DA)能神经元过程中,星形胶质细胞的可能作用。成年大鼠右侧纹状体内注射6-羟多巴胺(6-OHDA)制备Parkinson病(PD)模型。动物模型右侧黑质内注射GDNF,于注射后第7、14和21d进行动物... 探索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保护受损多巴胺(DA)能神经元过程中,星形胶质细胞的可能作用。成年大鼠右侧纹状体内注射6-羟多巴胺(6-OHDA)制备Parkinson病(PD)模型。动物模型右侧黑质内注射GDNF,于注射后第7、14和21d进行动物行为学分析,行黑质节段连续冠状石蜡切片,以抗酪氨酸羟化酶(TH)、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显示DA能神经元和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光镜观察并进行细胞计数。用免疫印迹法分析注射后第21d黑质内TH、GFAP蛋白表达量,蛋白条带用图像处理仪扫描,LabWorks软件分析处理。结果显示:动物在注射GDNF后第21d,行为学功能出现显著性恢复;TH阳性神经元数量显著增加;在检测的各时间点均可观察到大量的GFAP阳性细胞;TH、GFAP的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以上结果提示,黑质内注射GDNF可能通过激活了的星形胶质细胞保护PD模型大鼠黑质DA能神经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kinson病模型 星形胶质细胞 多巴能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胚神经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张力 江澄川 +3 位作者 徐斌 陈商群 冯林音 江澄川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10-413,共4页
目的 建立神经干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的共培养系统,根据该系统的条件性培养液诱导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分化。方法 来源于胎脑海马、纹状体、额叶、中脑的神经干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建立起各自的共培养系统,并根据数种条件性培养液诱导神经... 目的 建立神经干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的共培养系统,根据该系统的条件性培养液诱导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分化。方法 来源于胎脑海马、纹状体、额叶、中脑的神经干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建立起各自的共培养系统,并根据数种条件性培养液诱导神经干细胞的分化,以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神经元的总体分化率及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诱导率。结果 骨髓基质细胞及CO-BMSC能显著提高不同来源的神经干细胞的神经元分化率,同时只有中脑神经干细胞能被有效地进行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诱导。结论 共培养系统诱发了神经干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的自/旁分泌作用,该作用可根据神经干细胞的区域特异性有效的定向诱导中脑神经干细胞的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胚神经细胞 定向诱导分化 实验研究 骨髓基质细胞 多巴能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车轴草异黄酮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寒青 孙汉巨 +2 位作者 汪锡金 徐学明 金征宇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90-396,共7页
目的探讨从红车轴草分离的5种异黄酮芒柄花素(formononetin)、大豆黄素(daidzein)、毛蕊异黄酮(calycosin)、红车轴草素(pratensein)、德鸢尾素(irilone)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LPS建立多巴胺能神... 目的探讨从红车轴草分离的5种异黄酮芒柄花素(formononetin)、大豆黄素(daidzein)、毛蕊异黄酮(calycosin)、红车轴草素(pratensein)、德鸢尾素(irilone)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LPS建立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的细胞模型,利用液闪测定法检测[3H]DA摄取力以评价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功能,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进行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染色观测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形态和数目,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进行OX-42染色观测小胶质细胞的形态和数目。NO测定依据Griess反应,TNF-α测定采用酶联免疫法,超氧自由基测定采用细胞色素C还原法。结果从红车轴草分离的5种异黄酮均以剂量依赖方式减轻大鼠中脑原代混合培养体系中LPS诱导的多巴胺摄取力的下降和多巴胺能神经元数目的下降。而且,这5种异黄酮还抑制中脑混合培养体系和小胶质细胞纯化体系中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和TNF-α、NO和超氧自由基的生成。并且,这5种异黄酮作用强弱的顺序依次为:pratensein>daidzein>calycosin>formononetin>irilone。结论从红车轴草分离的5种异黄酮对LPS诱导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且保护作用强弱的顺序依次为:pratensein>daidzein>calycosin>formononetin>irilone,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车轴草 异黄酮 小胶质细胞 多巴能神经元 肿瘤坏死因子α 一氧化氮 超氧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MP-2对室管膜前下区神经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及对DLX5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胜华 周政 +3 位作者 杨辉 刘俊 阴金波 辛志成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80-483,共4页
目的探讨骨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对室管膜前下区(anterior subventricular zone,SVZa)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及对DLX5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SVZa NSCs,分为对照组、BMP-... 目的探讨骨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对室管膜前下区(anterior subventricular zone,SVZa)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及对DLX5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SVZa NSCs,分为对照组、BMP-2组、BMP-2+Noggin组和Noggin组,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术,观察其分化为酪氨酸羟化酶阳性(TH+)神经元的情况;用RT-PCR检测DLX5 mRNA表达水平。结果BMP-2组SVZaNSCs向TH+神经元分化的比例和DLX5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这种效应能被其拮抗剂Noggin特异性抑制。结论BMP-2可能通过上调DLX5表达水平从而促进SVZa NSCs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细胞 室管膜前下区 多巴能神经元 DLX5 BMP-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 被引量:4
12
作者 邢莹 柴立辉 +5 位作者 吴素霞 陈中德 许燕 韩雪飞 曹孟德 鄢文海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6-190,共5页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存在于骨髓中的非造血干细胞,在体外一定条件下可向神经细胞分化。本实验通过密度梯度离心获取人骨髓中的单个核细胞,贴壁培养纯化BMSCs,并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forskolin(FSK)和多巴胺(DA)联合对BMSC...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存在于骨髓中的非造血干细胞,在体外一定条件下可向神经细胞分化。本实验通过密度梯度离心获取人骨髓中的单个核细胞,贴壁培养纯化BMSCs,并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forskolin(FSK)和多巴胺(DA)联合对BMSCs进行诱导,电子显微镜观察诱导后细胞是否具有成熟神经元的超微结构特点;免疫细胞化学和RT-PCR检测DA能神经元分化过程中的标志物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以及转录因子Nurr1、Ptx3、和Lmx1b的表达。结果显示:诱导2周后,电镜下可见细胞浆中有大量密集的呈扁平囊状的粗面内质网及其间的一些游离核糖体,以及神经丝。RT-PCR结果显示NSE(neuron specific enolase)、Nurr1、Ptx3、Lmx1b和TH的mRNA均有表达;免疫细胞化学表明诱导2周后TH阳性细胞的表达较诱导3d后明显提高。上述结果表明BDNF、FSK和DA可以在体外诱导人BMSCs定向分化为DA能神经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分化 多巴能神经元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电子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可华 蔡哲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4期314-317,共4页
帕金森病是中脑黑质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缺失引起的慢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目前,应用神经干细胞在体内外分化成多巴胺能神经元是帕金森病细胞替代治疗的重要途径。本文综合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对神经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过程中... 帕金森病是中脑黑质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缺失引起的慢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目前,应用神经干细胞在体内外分化成多巴胺能神经元是帕金森病细胞替代治疗的重要途径。本文综合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对神经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过程中重要的分子机制、信号通路以及外界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神经细胞 多巴能神经元 分化机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内注射脂多糖对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形态学影响及炎性因子变化 被引量:4
14
作者 白丽娟 任艳 +2 位作者 罗晓光 姜新 陈晓虹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87-894,共8页
目的观察腹腔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后,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形态学变化及炎性因子的变化。方法健康2月龄、12月龄斯普雷格-道利(Sprague-Dawley,SD)大鼠经腹腔注射LPS(1 mg/kg)后,分别于6 h,12 h,24 h,48 ... 目的观察腹腔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后,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形态学变化及炎性因子的变化。方法健康2月龄、12月龄斯普雷格-道利(Sprague-Dawley,SD)大鼠经腹腔注射LPS(1 mg/kg)后,分别于6 h,12 h,24 h,48 h,1周处死,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streptavidin-peroxidase,SP)法进行抗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和抗钙离子结合蛋白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er molecule 1,Iba-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不同时间点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阳性存活率及黑质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分别检测相应时间点血及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及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的变化。结果腹腔注射LPS(1 mg/kg)后,老龄组大鼠小胶质细胞呈明显激活改变,且早于青年组小胶质细胞的高峰;各组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早于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毁;老年组脑脊液中各种炎性因子水平高于青年组。结论老化因素与外周炎性介质诱发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炎性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胶质细胞 脂多糖 多巴能神经元 脑脊液 肿瘤坏死因-子α 细胞介素6 细胞介素1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AK2-STAT3途径介导凝血酶诱导的小胶质细胞iNOS的激活致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承芳 黎钢 孙圣刚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71-574,586,701,共6页
目的探讨JAK2-STAT3途径与凝血酶诱导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作用的关系。方法20U/ml凝血酶或AG490(10μmol/L)预处理+凝血酶(20U/ml)处理原代培养的小胶质细胞或中脑腹侧混合培养体系,用Westernblot检测小胶质细胞P-JAK1、P-JAK2、JAK2、ST... 目的探讨JAK2-STAT3途径与凝血酶诱导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作用的关系。方法20U/ml凝血酶或AG490(10μmol/L)预处理+凝血酶(20U/ml)处理原代培养的小胶质细胞或中脑腹侧混合培养体系,用Westernblot检测小胶质细胞P-JAK1、P-JAK2、JAK2、STAT3、P-STAT3的表达;免疫荧光观察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Westernblot、RT-PCR及激光共聚焦观察iNOS的表达。结果凝血酶处理小胶质细胞2h后诱导JAK2、STAT3的磷酸化,2h和4h分别增加小胶质细胞iNOS的转录和表达,并且24h诱导中脑培养体系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而AG490预处理显著地减少对应凝血酶处理组小胶质细胞JAK2和STAT3的磷酸化,抑制iNOS的表达,并且缓解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结论JAK2-STAT3途径介导凝血酶诱导的小胶质细胞iNOS的激活,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 多巴能神经元 小胶质细胞 JAK2-STAT3 INO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基于抑制TLR4/MyD88/NF-κB通路 被引量:3
16
作者 桂建军 孙晓东 +3 位作者 温舒 刘欣 覃冰清 桑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0-279,共10页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的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肠道屏障的保护作用及其调控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方法将52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2),MPTP组(n=14),RES低剂量(MPTP+RES30)组(n...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的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肠道屏障的保护作用及其调控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方法将52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2),MPTP组(n=14),RES低剂量(MPTP+RES30)组(n=13)及高剂量(MPTP+RES90)组(n=13)。利用30 mg/kg MPTP腹腔注射7 d诱导帕金森病小鼠模型,对照组腹腔注射等剂量PBS,治疗组分别利用30 mg/kg和90 mg/kg RES干预3周。小鼠行为学测试分析RES对帕金森模型小鼠运动功能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RES在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中发挥的作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透射电镜检测验证RES抑制炎症和保护肠屏障的作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PTP组小鼠在运动功能、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神经炎症、LPS和LBP水平以及肠屏障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ES治疗组与MPTP组相比,运动功能改善(P<0.01),神经元数量恢复,TH蛋白表达上调(P<0.05),GFAP、Iba-1和TLR4的表达下调,粪便、血浆中LPS、LBP水平下降(P<0.05),ZO-1、Claudin-1的表达恢复(P<0.01),结肠组织TLR4、MyD88、NF-κB表达下调(P<0.05,P<0.01,P<0.001)。电镜检测结果显示,与MPTP组比较,MPTP+RES30组紧密连接复合体形态正常,肠绒毛排列整齐且紧密。结论RES通过抑制肠屏障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介导的炎症反应修复肠屏障,从而改善MPTP诱导的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运动功能障碍和神经病变,对多巴胺能神经元发挥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帕金森病 肠-脑轴 多巴能神经元 TLR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促进中脑源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 被引量:3
17
作者 姜宇 曾水林 +4 位作者 鲁佑瑜 李涛 朱建宝 刘钟 姜连玉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37-542,共6页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中脑源神经干细胞(mNSCs)增殖、分化能力和表达垂体同源盒家族因子3(Pitx3)、孤儿核受体相关因子1(Nurr1)和酪氨酸羟化酶(TH)蛋白的影响。方法:取E14.5d大鼠中脑组织体外培养原代mNSCs,增殖...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中脑源神经干细胞(mNSCs)增殖、分化能力和表达垂体同源盒家族因子3(Pitx3)、孤儿核受体相关因子1(Nurr1)和酪氨酸羟化酶(TH)蛋白的影响。方法:取E14.5d大鼠中脑组织体外培养原代mNSCs,增殖培养传三代后进行分化实验;使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培养分化的mNSCs表达Pitx3、Nurr1和TH蛋白。结果:在GDNF作用下,体外培养的mNSCs克隆球直径增大,数量增多;分化的神经元中Pitx3、Nurr1和TH蛋白表达增加(P<0.05)。结论:在体外培养条件下,GDNF有促进mNSCs增殖和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同源盒家族因子3 孤儿核受体相关因子1 酪氨酸羟化酶 多巴能神经元 中脑源神经细胞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生长因子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体外培养多巴胺能神经元营养作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牛平 吕永利 +1 位作者 王耀山 何祥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06-407,共2页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体外培养的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作用。方法 :在培养孕 14~16d大鼠胚胎黑质神经元中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 ,不同时间对培养细胞进行观察并计数存活的黑...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体外培养的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作用。方法 :在培养孕 14~16d大鼠胚胎黑质神经元中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 ,不同时间对培养细胞进行观察并计数存活的黑质细胞总数及长神经突起细胞总数。结果 :培养 1周后bFGF可促进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存活和生长。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质 多巴能神经元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蕾 金辉 +2 位作者 李伟伟 田力 李鹏飞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1-306,共6页
目的:联合应用不同生长因子与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探讨体外hBMSCs向神经元和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的潜能。方法:获得正常人BMSCs并纯化,先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进... 目的:联合应用不同生长因子与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探讨体外hBMSCs向神经元和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的潜能。方法:获得正常人BMSCs并纯化,先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进行预诱导,再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联合诱导第3代生长良好的BMSCs向神经元分化。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BMSCs分化过程中细胞形态的变化;通过RT-PCR方法检测诱导前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多巴胺能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情况。结果:不同浓度的AngⅡ诱导2周后,应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到各组BMSCs具有典型神经元样的细胞形态,大多呈双极、多极和锥形;RT-PCR方法检测显示NSE、TH的基因表达量在诱导组较其对照组有显著性增加(P<0.05)。结论:多种生长因子联合AngⅡ可以在体外诱导人BMSCs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样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生长因子 血管紧张素Ⅱ 多巴能神经元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罗小丹 沈岳飞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9-473,共5页
关键词 多巴能神经元 定向诱导分化 神经细胞 发病机制 氧化应激 JAMES 铁代谢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