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83例多发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5
- 1
-
-
作者
彭子珊
孔辉
鲍真
赵红杏
刘鑫
卢韶华
-
机构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
-
出处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08-418,共11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82002430)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行业临床研究专项青年项目(20204Y0227)
中山医院青年科学基金(2020ZSQN69)。
-
文摘
背景与目的:多发肺癌(multifocal lung cancer,MLC)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多原发肺腺癌(multiple primary lung adenocarcinoma,MPLA)和肺内转移(intrapulmonary metastases,IM)的鉴别诊断一直是临床及病理学诊断的难点。通过分析多发肺腺癌(multifocal lung adenocarcinoma,ML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基因突变情况及预后,以鉴别诊断MPLA及IM。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83例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诊断为MLA的患者资料,并进行随访。结合病理形态学分析及基因突变分析鉴别诊断MPLA和IM。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分析组间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差异。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COX回归分析。结果:83例MLA患者中,根据病理形态学分析结果,50例为MPLA,33例为IM;9例患者未检测出任何基因突变,鉴别结果以病理形态学分析结果为准;18例患者的病理形态学分析结果与基因分析结果不一致,以基因分析结果为准。结合病理形态学及基因突变分析结果,MPLA为41例,IM为42例。患者3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为93.98%,3年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率为77.11%。MPLA、IM患者OS率无显著差异,但IM患者DFS率更差。单因素分析表明,男性、淋巴管/血管侵犯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野生型是OS率的危险因素,淋巴管/血管侵犯、综合标准鉴别为IM是DFS率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EGFR野生型是OS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综合标准鉴别为IM是DFS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病理组织学是鉴别诊断MPLA和IM的重要手段,尤其是主要病理学亚型及非黏液贴壁型是鉴别要点,但不同病理科医师间存在主观性。基因检测可作为两者鉴别的重要辅助方法以提高诊断效率。诊断为IM的MLA患者术后复发风险更高,定期复查和及时治疗对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
多原发肺腺癌
肺内转移
病理形态学
基因突变
预后
-
Keywords
Multiple primary lung adenocarcinoma
Intrapulmonary metastases
Pathologic histology
Gene mutation
Prognosis
-
分类号
R734.2
[医药卫生—肿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