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构多位置损伤的线性诊断方法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吉萍 陈虬 曹吉星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3-226,共4页
引入了一阶振型变化率的概念,并且证明了一阶振型变化率具有可叠加性,多位置损伤所引起的一阶振型变化率是各单位置损伤引起的一阶振型变化率的线性叠加.以一阶振型变化率为损伤标识量,将结构的多位置损伤状态等价于各单位置损伤状态的... 引入了一阶振型变化率的概念,并且证明了一阶振型变化率具有可叠加性,多位置损伤所引起的一阶振型变化率是各单位置损伤引起的一阶振型变化率的线性叠加.以一阶振型变化率为损伤标识量,将结构的多位置损伤状态等价于各单位置损伤状态的叠加.列出了结构多位置损伤的线性损伤诊断方法的实现步骤.以简支梁和四边固支的正方形板的多位置损伤诊断为算例表明,该方法不仅可准确地判定结构的损伤状态,而且损伤诊断的过程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损伤 一阶振型变化率 损伤标识量 多位置损伤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位置损伤结构疲劳寿命的试验研究及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赵晋芳 赵群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2-44,共3页
多位置损伤(Multiple Site Damage,MSD)是老龄飞机在服役期间的一种重要损伤形式,其典型结构表现为含孔边裂纹的有限板结构。文章对典型MSD结构进行了疲劳试验研究,旨在通过观察其裂纹扩展和疲劳寿命的情况,得到一系列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多位置损伤(Multiple Site Damage,MSD)是老龄飞机在服役期间的一种重要损伤形式,其典型结构表现为含孔边裂纹的有限板结构。文章对典型MSD结构进行了疲劳试验研究,旨在通过观察其裂纹扩展和疲劳寿命的情况,得到一系列具有工程应用价值的结论。试验结果表明,多位置损伤会使结构剩余强度明显降低、裂纹扩展寿命显著缩短,对飞机结构的安全性形成极大威胁,认识MSD的裂纹扩展规律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位置损伤结构 裂纹扩展 疲劳寿命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壳结构的多位置损伤诊断方法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吉萍 《机械强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73-477,共5页
提出一种适用于板壳结构的多位置损伤诊断方法。取结构的一阶振型变化率作为损伤诊断标识量,计算分析显示该标识量不仅对结构的损伤位置以及损伤程度敏感,而且在多位置损伤状态下结构的损伤位置和损伤程度是各单位置损伤状态下结构的损... 提出一种适用于板壳结构的多位置损伤诊断方法。取结构的一阶振型变化率作为损伤诊断标识量,计算分析显示该标识量不仅对结构的损伤位置以及损伤程度敏感,而且在多位置损伤状态下结构的损伤位置和损伤程度是各单位置损伤状态下结构的损伤位置以及损伤程度的叠加。以此为基础,提出基于一阶振型变化率的板壳结构的损伤诊断方法。算例表明该方法不仅可以准确地完成板壳结构的多位置损伤诊断,并且可以大大简化整个损伤诊断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壳结构 多位置损伤 损伤诊断 损伤标识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合优化在结构多位置损伤识别中的应用
4
作者 张吉萍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7-51,共5页
提出了应用于板结构多位置损伤诊断的组合优化方法。证明了多位置损伤状态下的振型变化具有可叠加性,引入了结构的一阶振型变化率作为结构的损伤诊断标识量并证明了具有可叠加的性质,最后提出应用组合优化方法求解板结构多位置损伤诊断... 提出了应用于板结构多位置损伤诊断的组合优化方法。证明了多位置损伤状态下的振型变化具有可叠加性,引入了结构的一阶振型变化率作为结构的损伤诊断标识量并证明了具有可叠加的性质,最后提出应用组合优化方法求解板结构多位置损伤诊断问题。四边固支矩形板的多位置损伤诊断的算例证明了该方法是有效可行的,它不仅可以准确的完成板结构的损伤诊断,并且可以简化整个损伤诊断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优化方法 振型变化率 多位置损伤 损伤识别 损伤标识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梁桥多位置损伤识别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安平和 邬晓光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32-1237,共6页
为实现更准确的梁桥多位置损伤识别,从理论角度分析得出某位置的损伤会对周边位置的位移和曲率产生一定影响。曲率模态差的突变是损伤的典型特征,以曲率模态差变化率作为量化突变的参数,并将其归一化处理后输入支持向量机中进行桥梁多... 为实现更准确的梁桥多位置损伤识别,从理论角度分析得出某位置的损伤会对周边位置的位移和曲率产生一定影响。曲率模态差的突变是损伤的典型特征,以曲率模态差变化率作为量化突变的参数,并将其归一化处理后输入支持向量机中进行桥梁多位置损伤识别。以某多跨连续刚构桥为例,将多处典型截面发生10%,30%和50%刚度折减情况下的前2阶竖向振动的曲率模态差变化率以及各位置的损伤状态作为特征向量去训练支持向量机。之后将预测集中包含20%和40%刚度折减的曲率模态差变化率输入训练好的支持向量机中去识别各位置的损伤情况,其识别准确率达到99.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多位置损伤识别 曲率模态差变化率 支持向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标签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损伤识别 被引量:2
6
作者 秦世强 苏晟 杨睿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8-119,共12页
准确识别结构多位置损伤一直是结构损伤识别的难题。为提升结构多位置损伤识别的准确率,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多标签分类(MLC)方法(CNN-MLC)进行结构损伤识别。该方法将结构多个位置损伤识别转换为多标签分类问题,每个损伤... 准确识别结构多位置损伤一直是结构损伤识别的难题。为提升结构多位置损伤识别的准确率,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多标签分类(MLC)方法(CNN-MLC)进行结构损伤识别。该方法将结构多个位置损伤识别转换为多标签分类问题,每个损伤位置均用一个对应的标签表示;利用CNN强大的特征提取能力,深入挖掘不同损伤工况之间公共损伤位置的相关性,实现结构多位置损伤识别。通过四层框架结构和一座铁路连续梁桥多位置损伤识别验证了CNN-MLC方法的识别准确率,并将其识别结果与基于CNN的多类别分类(MCC)方法(CNN-MCC)和基于示例差异化算法(InsDif)的多标签分类方法(InsDif-MLC)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框架结构在两位置和三位置损伤工况下,CNN-MLC方法比CNN-MCC方法的识别准确率分别提升2.50%和9.64%,比InsDif-MLC方法识别准确率提升17.50%和29.28%;对于铁路连续梁桥的两位置损伤和三位置损伤,CNN-MLC方法比CNN-MCC方法识别准确率提升1.63%和6.85%,比InsDif-MLC方法识别准确率提升4.18%和18.49%;随着损伤位置数量的增加,CNN-MLC方法的识别准确率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损伤识别 卷积神经网络 多位置损伤 多类别分类 多标签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频率敏感度和振型的圆柱壳损伤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王志华 陈建云 马宏伟 《机械强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6-43,共8页
基于频率敏感度和振型,在损伤定位准则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确定圆柱壳中损伤位置和程度的方法。通过对比由于损伤引起的理论和测量频率改变百分比,可以确定损伤的轴向位置。由于圆柱壳的轴对称性,引入某些特定位置的振型信息来确定损伤的... 基于频率敏感度和振型,在损伤定位准则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确定圆柱壳中损伤位置和程度的方法。通过对比由于损伤引起的理论和测量频率改变百分比,可以确定损伤的轴向位置。由于圆柱壳的轴对称性,引入某些特定位置的振型信息来确定损伤的环向位置,并且利用一阶近似方法估计损伤程度。对三种边界条件下(自由、简支、悬臂)的圆柱壳数值算例结果表明,文中方法能准确定位单、多位置损伤,而且可以在较小的误差范围内估计出损伤程度。最后利用含噪声的测量频率研究该方法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检测 频率敏感度 圆柱壳 多位置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布疲劳损伤裂纹萌生问题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毛可毅 于朋涛 +1 位作者 牟浩蕾 冯振宇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53-656,共4页
围绕广布疲劳损伤裂纹萌生问题研究了广布疲劳损伤裂纹萌生寿命与广布疲劳损伤出现时间的关系,以及MSD对裂纹萌生寿命的影响。给出了根据疲劳开裂情况确定的裂纹萌生寿命和损伤累积的修正计算方法,解决了MSD结构中细节疲劳裂纹萌生寿命... 围绕广布疲劳损伤裂纹萌生问题研究了广布疲劳损伤裂纹萌生寿命与广布疲劳损伤出现时间的关系,以及MSD对裂纹萌生寿命的影响。给出了根据疲劳开裂情况确定的裂纹萌生寿命和损伤累积的修正计算方法,解决了MSD结构中细节疲劳裂纹萌生寿命计算问题同时计及了MSD对裂纹萌生的促进加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布疲劳损伤 多位置损伤 疲劳寿命 损伤累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量法的简支钢梁损伤识别试验及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薛刚 王崇阁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2-117,共6页
针对目前梁式结构损伤识别中识别精度和实际应用方面存在的不足,以能量耗散理论为基础,对简支工字形钢梁的损伤识别进行了数值分析及试验研究。通过结构损伤时每一单元的模态应变能耗散率与损伤前、后模态应变能变化之间的关系,推导出... 针对目前梁式结构损伤识别中识别精度和实际应用方面存在的不足,以能量耗散理论为基础,对简支工字形钢梁的损伤识别进行了数值分析及试验研究。通过结构损伤时每一单元的模态应变能耗散率与损伤前、后模态应变能变化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单元损伤变量的表达形式。研究结果表明:单元损伤变量只需要利用结构损伤前、后的模态振型即可算得,在实际应用中可通过模态扩阶技术解决实测自由度与理论自由度不匹配问题;该方法可准确识别出简支钢梁损伤单元的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表征损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耗散 简支钢梁 多位置损伤 损伤识别 模态扩阶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间序列分析和信息熵的结构损伤识别 被引量:6
10
作者 董家凡 潘玉恒 鲁维佳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033-2041,共9页
目前,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结构损伤检测方法中,存在时间序列模型难以建立统计指标与损伤程度定量关系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提出基于信息熵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该方法能同时检测损伤的位置和度量损伤程度。以获取的加速度振动响应构建自回... 目前,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结构损伤检测方法中,存在时间序列模型难以建立统计指标与损伤程度定量关系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提出基于信息熵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该方法能同时检测损伤的位置和度量损伤程度。以获取的加速度振动响应构建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Moving Average model,ARMA),并从理论上推导自回归系数与结构振动频率的关系。通过建立时间序列模型与损伤程度之间的联系,再引入信息熵实现对结构节点信息的量化。构建损伤程度特征指标,利用损伤前后结构损伤指标的变化量实现对损伤结构的位置和损伤程度的检测。以简支梁结构实验模型和IASC-ASCE基准结构的测量数据为例,从不同损伤程度下的单一损伤和多重损伤等场景对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并对损伤的结构进行定位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损伤位置处的损伤指标值远大于未损伤位置,能够准确定位损伤,且不同损伤程度下的损伤指标值增幅也存在明显差异。本文提出的方法对单一损伤和多重损伤均可进行损伤定位,并在损伤定位的同时实现损伤程度的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回归系数 信息熵 结构损伤识别 时间序列分析 多位置损伤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椭圆孔边裂纹应力强度因子的解析解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晋芳 赵群 周松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74-1480,共7页
老龄飞机机身蒙皮含多孔边裂纹结构,蒙皮孔会在载荷作用下由圆孔变为椭圆孔,多椭圆孔边裂纹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是断裂力学分析中的重要问题。采用基于复变函数理论和近似迭加法的解析计算方法,求解多椭圆孔边裂纹在远场应力作用下的应... 老龄飞机机身蒙皮含多孔边裂纹结构,蒙皮孔会在载荷作用下由圆孔变为椭圆孔,多椭圆孔边裂纹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是断裂力学分析中的重要问题。采用基于复变函数理论和近似迭加法的解析计算方法,求解多椭圆孔边裂纹在远场应力作用下的应力强度因子,并分析了双椭圆孔边对称裂纹、双椭圆孔边内侧单裂纹、外侧单裂纹及同侧单裂纹几种模式下应力强度因子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多椭圆孔边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受裂纹长度、椭圆孔口半轴比及孔间距的影响,随着邻近裂尖的逐渐接近,裂纹之间的干涉现象趋于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位置损伤 多椭圆孔边裂纹 应力强度因子 复变函数法 解析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限多孔平面MSD的应力强度因子计算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晋芳 谢里阳 +1 位作者 刘建中 赵群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011-1014,1018,共5页
阐明了复变应力函数方法及其近似迭加法的基本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无限多孔平面MSD应力强度因子的求解上.利用此种方法计算了无限平面上共线双孔、三孔和四孔对称裂纹情况的数值算例,通过与有限元结果的比较可知,该方法的计算结果精确、可... 阐明了复变应力函数方法及其近似迭加法的基本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无限多孔平面MSD应力强度因子的求解上.利用此种方法计算了无限平面上共线双孔、三孔和四孔对称裂纹情况的数值算例,通过与有限元结果的比较可知,该方法的计算结果精确、可靠,而且计算过程相对简单,易操作.这种利用解析函数性质求解出复变应力函数,并结合其近似迭加法计算应力强度因子的方法,能够很好地应用于无限平面上任意分布的多孔MSD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位置损伤 无限连续体 多孔 复变应力函数 近似迭加法 应力强度因子 解析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组合法和复合法用于计算含MSD结构的应力强度因子的讨论
13
作者 吴文龙 毛可毅 +1 位作者 巩天琛 杨亚宁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46-550,共5页
对比分析了组合法与复合法的原理,揭示出两种方法在计算上存在的联系与区别。针对典型含多位置损伤(MSD)结构,分别基于组合法和复合法,采用了3种边界条件处理方法,对一含MSD结构的算例进行了应力强度因子(SIF)计算。通过与FRANC2D计算... 对比分析了组合法与复合法的原理,揭示出两种方法在计算上存在的联系与区别。针对典型含多位置损伤(MSD)结构,分别基于组合法和复合法,采用了3种边界条件处理方法,对一含MSD结构的算例进行了应力强度因子(SIF)计算。通过与FRANC2D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复合法计算结果更为保守,边界条件分解方法对计算结果也有一定影响,其中最好的结果误差在5%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位置损伤 应力强度因子 组合法 复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