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皮炎外瓶霉的核糖体基因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李东明 李若瑜 +4 位作者 王端礼 孔繁荣 卜定方 冀朝辉 马圣清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66-270,共5页
目的 :探讨不同来源、不同致病性的皮炎外瓶霉在基因学上是否具有差异性。方法 :试验菌株包括皮炎外瓶霉 1 6株 (模式株、标准株、临床及自然分离株 ) ,甄氏外瓶霉 1株 (标准株 ) ,丛梗孢外瓶霉 1株 (临床株 )。煮沸冷冻法提取DNA ,常规... 目的 :探讨不同来源、不同致病性的皮炎外瓶霉在基因学上是否具有差异性。方法 :试验菌株包括皮炎外瓶霉 1 6株 (模式株、标准株、临床及自然分离株 ) ,甄氏外瓶霉 1株 (标准株 ) ,丛梗孢外瓶霉 1株 (临床株 )。煮沸冷冻法提取DNA ,常规PCR扩增核糖体基因及其转录间隔区 ,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DNA多序列分析方法等进行研究。结果 :皮炎外瓶霉核糖体基因及其转录间隔区较为保守 ,PCR RFLP对于该菌种的鉴定具有较大意义 ;DNA序列分析显示 ,不同来源、不同致病性的皮炎外瓶霉分属于不同的生物群落 ,提示不同群落致病性的差异存在一定的遗传学基础。结论 :皮炎外瓶霉核糖体基因及其转录间隔区序列保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炎外瓶霉 核糖体 基因研究 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病性外瓶霉的PCR-RFLP分类 被引量:4
2
作者 李东明 李若瑜 +3 位作者 王端礼 王晓红 万哲 马圣清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0-12,共3页
应用PCR方法对致病性外瓶霉进行分类鉴定。以ITS3和ITS4为引物 ,对常见的7种致病性外瓶霉的模式株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Ⅱ)进行扩增 ,4种内切酶(HinFI、MspI、BsuRI和RsaI)酶切。各种间多态性显著 ,常规方法难以鉴别的皮炎外瓶霉和... 应用PCR方法对致病性外瓶霉进行分类鉴定。以ITS3和ITS4为引物 ,对常见的7种致病性外瓶霉的模式株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Ⅱ)进行扩增 ,4种内切酶(HinFI、MspI、BsuRI和RsaI)酶切。各种间多态性显著 ,常规方法难以鉴别的皮炎外瓶霉和甄氏外瓶霉较易区分。PCR RFLP准确可靠 ,可用于形态及其他方法难以确定的致病菌种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瓶霉 分类 皮肤菌病 PCR-RFL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首例肾移植术后甄氏外瓶霉致皮肤及皮下组织暗色丝孢霉病 被引量:3
3
作者 周冼苡 胡永轩 +8 位作者 胡燕卿 刘康兴 王露霞 魏清柱 韩雪 朱德江 卢艳 毛祖豪 吴中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206-1210,共5页
报道广东首例肾移植术后甄氏外瓶霉致皮肤及皮下组织暗色丝孢霉病临床、实验研究和治疗结果。患者男,66岁,右中指、腕部、前臂皮肤结节、脓疱5月余,无痒痛。脓液涂片显微镜下见分隔、分支,淡棕色菌丝;组织病理见炎性肉芽肿囊性变,其内... 报道广东首例肾移植术后甄氏外瓶霉致皮肤及皮下组织暗色丝孢霉病临床、实验研究和治疗结果。患者男,66岁,右中指、腕部、前臂皮肤结节、脓疱5月余,无痒痛。脓液涂片显微镜下见分隔、分支,淡棕色菌丝;组织病理见炎性肉芽肿囊性变,其内散在真菌菌丝,PAS、六胺银染色亦见真菌菌丝;沙堡培养基26℃培养菌落呈榄黑色绒毛样,玻片小培养符合甄氏外瓶霉;对所分离菌株进行ITS序列分析,与甄氏外瓶霉同源性为100%;采用Etest法检测了6种抗真菌药物的MIC值,其中二性霉素B、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敏感,5-氟胞嘧啶、卡泊芬净耐药。局部注射二性霉素B与口服伏立康唑联合抗真菌治疗,及时切除好转较慢及新发皮疹,治疗效果满意。本病例为广东省内首次报道甄氏外瓶霉所致暗色丝孢霉病,亦为肾移植术后所致该病的国内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色丝孢 甄氏外瓶霉 皮肤 皮下组织 肾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瓶霉引起咽部暗色丝孢霉病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毓新 丁世媛 +3 位作者 宋翠萍 莫玲燕 王瑞礼 王晓红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8-49,共2页
报告1例外瓶霉引起咽部暗色丝孢霉病。病原真菌经真菌学检查初步鉴定为甄氏外瓶霉lecani-Corni变种。口服伊曲康唑和5氟胞嘧啶有明显效果。文章讨论了外瓶霉的致病情况及治疗方法。
关键词 暗色丝孢 甄氏外瓶霉 咽真菌病 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威尔尼克外瓶霉致右手掌黑癣 被引量:4
5
作者 郭艳阳 刘宇 +4 位作者 闫东 吴卓彦 付萌 赵小东 王刚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36-739,共4页
报告1例威尔尼克外瓶霉致掌黑癣。患者女,24岁。右手大鱼际淡褐色椭圆形斑块4年余,无不适。皮损鳞屑真菌镜检:10%KOH涂片可见浅棕色短菌丝及出芽孢子,美蓝涂片染色可见短菌丝及孢子。皮屑培养生长缓慢,初期为灰白色至橄榄色酵母样菌落,... 报告1例威尔尼克外瓶霉致掌黑癣。患者女,24岁。右手大鱼际淡褐色椭圆形斑块4年余,无不适。皮损鳞屑真菌镜检:10%KOH涂片可见浅棕色短菌丝及出芽孢子,美蓝涂片染色可见短菌丝及孢子。皮屑培养生长缓慢,初期为灰白色至橄榄色酵母样菌落,很快变为墨绿色至黑色菌落。菌落表面可见絮状、暗灰色至绿灰色气生菌丝。对培养菌株行土豆培养基小培养观察形态学符合威尔尼克外瓶霉,用扫描电镜观察其产孢方式为环痕产孢、合轴式排列方式,菌丝两侧及顶端有环痕梗,环孢子聚集在环痕梗周围。基因测序与标准菌株GQ334387.1(GI:254802560)威尔尼克外瓶霉具有100%同源性。诊断为掌黑癣。给予5%硝酸舍他康唑乳膏每日2次外用,连用2周后皮损完全消退。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尔尼克外瓶霉 掌黑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甄氏外瓶霉致暗色丝孢霉病 被引量:2
6
作者 周村建 邓军 +3 位作者 王莉 钟白玉 李芹阶 郝飞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1-163,共3页
报告1例甄氏外瓶霉感染所致的暗色丝孢霉病。患者男,59岁。右小腿外踝上方肿块伴瘙痒5个月,皮损为一直径约3 cm的暗红色斑块。皮损组织病理PAS染色见分隔菌丝,组织块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上25℃培养长出黑色酵母样菌落,分离菌株... 报告1例甄氏外瓶霉感染所致的暗色丝孢霉病。患者男,59岁。右小腿外踝上方肿块伴瘙痒5个月,皮损为一直径约3 cm的暗红色斑块。皮损组织病理PAS染色见分隔菌丝,组织块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上25℃培养长出黑色酵母样菌落,分离菌株最高生长温度37℃,小培养下见分枝分隔菌丝,环痕产孢,分生孢子聚集在环痕梗顶端,分离菌株ITS1区测序结果与甄氏外瓶霉98.54%同源。根据分离菌株生物学特点,菌株被确定为甄氏外瓶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甄氏外瓶霉 暗色丝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甄氏外瓶霉的核糖体基因分型研究
7
作者 李东明 李若瑜 +3 位作者 王晓红 万喆 马圣清 王端礼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7-171,共5页
目的:应用核糖体基因(rDNA)序列对甄氏外瓶霉进行分型研究。方法:试验菌株包括甄氏外瓶霉及其变种 20株(模式株、标准株、临床及自然分离株),丛梗孢外瓶霉 8株,威尼克外瓶霉 1株 (标准株及临床和环境分离株),疣状瓶霉 1株。煮沸冷冻法提... 目的:应用核糖体基因(rDNA)序列对甄氏外瓶霉进行分型研究。方法:试验菌株包括甄氏外瓶霉及其变种 20株(模式株、标准株、临床及自然分离株),丛梗孢外瓶霉 8株,威尼克外瓶霉 1株 (标准株及临床和环境分离株),疣状瓶霉 1株。煮沸冷冻法提取DNA,常规PCR扩增核糖体基因及其转录间隔区,应用DNA多序列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甄氏外瓶霉核糖体基因及其转录间隔区变异较大,DNA序列分析显示,不同来源、不同致病性的甄氏外瓶霉可分为 7型,个别菌种与其他甄氏外瓶霉的遗传距离较大。结论:甄氏外瓶霉核糖体基因及其转录间隔区序列变异较大,个别菌株的归属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甄氏外瓶霉 核糖体基因 分型研究 DNA序列分析 PCR扩增 间隔区 遗传距离 序列变异 标准株 分离株 冷冻法 转录 致病性 步研究 菌株 临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炎外瓶霉分子鉴定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李东明 李若瑜 +3 位作者 王端礼 王晓红 万哲 马圣清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49-251,共3页
目的:设计皮炎外瓶霉种特异性引物,并对其特异性及敏感性进行检测。方法:通过对暗色真菌核糖体DNA进行分析,设计皮炎外瓶霉种特异性引物;实验菌株包括标准株、参照株及临床分离株等皮炎外瓶霉,以及甄氏外瓶霉、裴氏着色霉、卡氏枝孢霉... 目的:设计皮炎外瓶霉种特异性引物,并对其特异性及敏感性进行检测。方法:通过对暗色真菌核糖体DNA进行分析,设计皮炎外瓶霉种特异性引物;实验菌株包括标准株、参照株及临床分离株等皮炎外瓶霉,以及甄氏外瓶霉、裴氏着色霉、卡氏枝孢霉、疣状瓶霉等,应用常规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快速PCR方法检测其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序列分析显示皮炎外瓶霉rRNA基因转录内间隔区较为保守,特异引物对15株皮炎外瓶霉均可扩增出单一的特异性片断,将模板稀释成1万倍后仍可得到相同的结果,其他致病菌种均为阴性。结论:皮炎外瓶霉种特异性引物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可试用于该菌种的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炎外瓶霉 特异引物 聚合酶链反应 核糖体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瓶霉属Exophiala一中国新记录种 被引量:2
9
作者 任朋朋 姜于兰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9年第5期84-88,共5页
采集贵州凯里雷山森林公园的土壤,分离得到一株丝状真菌,结合形态特征及分子系统学分析基于 ITS、TEF1-a和LSU三个基因片段,在系统进化树上,菌株HGUP-R300 与 Exophiala abietophila 聚集在一起,并且形成100 %的支持率,将该种鉴定为 Exo... 采集贵州凯里雷山森林公园的土壤,分离得到一株丝状真菌,结合形态特征及分子系统学分析基于 ITS、TEF1-a和LSU三个基因片段,在系统进化树上,菌株HGUP-R300 与 Exophiala abietophila 聚集在一起,并且形成100 %的支持率,将该种鉴定为 Exophiala abietophila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瓶霉 形态学 分子系统学 新记录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部暗色丝孢霉病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5
10
作者 叶枫 吴璐璐 +2 位作者 苏丹虹 曾庆思 陈荣昌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29-234,共6页
目的加强对暗色丝孢霉病的临床表现和病原学特点的认识,提高诊治率。方法分析2008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例甄氏外瓶霉所致的肺部暗色丝孢霉病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病原学资料,结合1995年1月至2013年8月国内报道的23例有完... 目的加强对暗色丝孢霉病的临床表现和病原学特点的认识,提高诊治率。方法分析2008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例甄氏外瓶霉所致的肺部暗色丝孢霉病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病原学资料,结合1995年1月至2013年8月国内报道的23例有完整资料的暗色丝孢霉病病例进行复习。结果 24例暗色丝孢霉病中,男15例,女9例,年龄4~76岁,平均(40.0±21.8)岁。既往体健者17例,有基础疾病者7例。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18例,肺部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各2例,鼻窦和睑结膜感染各1例。单纯临床标本培养阳性的5例中,皮肤脓液1例,肺组织2例,脑脊液2例;单纯病理学阳性1例;组织培养和组织病理同时阳性18例。24株暗色丝孢霉中进行了鉴定分型的有22株,以甄氏外瓶霉为主(7株)。23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单纯药物治疗18例,抗真菌治疗联合手术切除局部病灶4例,抗真菌治疗联合XD-635AB光动力激光治疗1例。其中单用伊曲康唑10例,获得了较好疗效。结论该系列暗色丝孢霉病患者多有基础疾病或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史,临床表现以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为主,皮损多分布于四肢、面部和胸腹部。最常见者由甄氏外瓶霉引起,其次为疣状瓶霉和棘状外瓶霉。伊曲康唑对大多数病例有效:对于难治性感染,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甄氏外瓶霉 暗色丝孢 肺部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海深海真菌Exophiala sp. SCSIO 05791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罗小卫 林秀萍 +3 位作者 Limbadri Salendra 庞小艳 戴昱 刘永宏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59-962,共4页
对中国南海500 m深海水来源真菌Exophiala sp.SCSIO 05791进行了次级代谢产物研究;综合运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中压反相柱层析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学方法对其大米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从中分离到8个单体化合... 对中国南海500 m深海水来源真菌Exophiala sp.SCSIO 05791进行了次级代谢产物研究;综合运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中压反相柱层析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学方法对其大米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从中分离到8个单体化合物,利用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学手段并结合其理化性质及文献数据鉴定了其化学结构:stephacidin A(1)、吲哚-3-乙酸(2)、环(D)-脯氨酸-(D)-苯丙氨酸(3)、反式阿魏酸(4)、顺式阿魏酸(5)、2-(乙酰氨基)-苯酚(6)、氨基苯甲酸(7)、4-羟基苯酞(8)。化合物1~8均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海 海洋真菌 次级代谢产物 外瓶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掌黑癣 被引量:4
12
作者 谭欢 徐艳 +3 位作者 杨希川 钟白玉 兰雪梅 周村建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54-355,共2页
报告1例掌黑癣。患者男,42岁。因左手掌黑斑15 d就诊,无自觉症状。真菌镜检见棕色分隔、分枝菌丝。真菌培养示黑色酵母样菌落生长,镜下为棕色分隔菌丝、大量厚壁孢子。ITS区域DNA序列分析法鉴定为威尼克外瓶霉。外用复方硫酸铜溶液及特... 报告1例掌黑癣。患者男,42岁。因左手掌黑斑15 d就诊,无自觉症状。真菌镜检见棕色分隔、分枝菌丝。真菌培养示黑色酵母样菌落生长,镜下为棕色分隔菌丝、大量厚壁孢子。ITS区域DNA序列分析法鉴定为威尼克外瓶霉。外用复方硫酸铜溶液及特比萘芬乳膏后皮损消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黑癣 威尼克外瓶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枸杞岛海域表层水真菌群落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雪 肖劲洲 王永杰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6期11-17,共7页
通过扩增子测序,分析了枸杞岛附近海域表层水中真菌群落组成及其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枸杞岛周围海域真菌群落组成稳定,优势真菌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优势菌纲为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优势真菌属包括Hortaea、青霉菌属(Pen... 通过扩增子测序,分析了枸杞岛附近海域表层水中真菌群落组成及其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枸杞岛周围海域真菌群落组成稳定,优势真菌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优势菌纲为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优势真菌属包括Hortaea、青霉菌属(Penicillium)、曲霉菌属(Aspergillus)。其中丰度最高的OTU1765属于威尼克外瓶霉(Hortaea werneckii),经FUNGuild功能预测发现这是一种潜在的人类和植物病原真菌。枸杞岛附近海域表层水中真菌群落的生态功能组成比较丰富,主要为植物病原菌和未明确的腐生真菌。研究结果揭示了枸杞岛附近海域表层水中的真菌群落组成特点,为枸杞岛附近海域表层水中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及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岛 真菌群落 多样性 植物病原菌 威尼克外瓶霉(Hortaea wernecki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掌黑癣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小兵 李智华 +1 位作者 叶发舜 李彦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721-722,共2页
报告1例掌黑癣。患儿男,2岁。右手掌棕褐色斑疹半年,无自觉症状。皮肤科检查见右掌大鱼际处钱币大棕褐色斑片,边缘清楚,鳞屑较少。直接镜检见棕色菌丝,有分枝、弯曲及不规则分隔。沙堡培养基25℃恒温培养见柏油状菌落。镜下观察见大量... 报告1例掌黑癣。患儿男,2岁。右手掌棕褐色斑疹半年,无自觉症状。皮肤科检查见右掌大鱼际处钱币大棕褐色斑片,边缘清楚,鳞屑较少。直接镜检见棕色菌丝,有分枝、弯曲及不规则分隔。沙堡培养基25℃恒温培养见柏油状菌落。镜下观察见大量圆形、卵圆形、不规则形棕色孢子和分隔菌丝,部分孢子中央有分隔。诊断:威尼克外瓶霉引起的掌黑癣。外搽角质剥离剂及抗真菌药后皮损消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黑癣 威尼克外瓶霉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株伏马毒素B_(1)降解真菌的筛选及降解特性分析
15
作者 白青云 高红侠 +4 位作者 胡俊强 于阳光 邱涵 张宇航 徐剑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79-85,共7页
为筛选能够降解伏马毒素B_(1)(fumonisin B_(1),FB_(1))的真菌,将伏马毒素污染严重的玉米样品磨碎处理,采用富集培养的筛菌方法获得目的菌株,将所得菌株命名为FDS-2,对其进行菌种鉴定、生长特性与降解特性分析,并探究该菌株对FB_(1)的... 为筛选能够降解伏马毒素B_(1)(fumonisin B_(1),FB_(1))的真菌,将伏马毒素污染严重的玉米样品磨碎处理,采用富集培养的筛菌方法获得目的菌株,将所得菌株命名为FDS-2,对其进行菌种鉴定、生长特性与降解特性分析,并探究该菌株对FB_(1)的初步降解途径。根据FDS-2的培养特征、显微特征以及rRNA-ITS序列特征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该菌被鉴定为棘状外瓶霉(Exophiala spinifera)。菌株的最适生长与降解条件为30℃、pH 5.0,在此条件下,菌株可在48h内将250μg的FB_(1)降解完全。通过降解物质定位实验,确定FDS-2中降解活性物质是位于细胞内的降解酶。使用液相色谱-质谱分析降解产物,确定初步降解途径为FDS-2首先把FB_(1)降解成为水解FB_(1)。本研究为粮食和饲料中伏马毒素的生物降解提供了菌种资源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马毒素B_(1) 生物降解 棘状外瓶霉 降解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