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表演艺术——从国际法与国内法的视域融合看中国保护实践的路径选择
1
作者 姚慧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9-188,共10页
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经历过长达几十年的辩论,逐渐摆脱既有的学科化分类和学术观念的影响,建立起赋权社区的根基性立场;2011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则呈现出以学科为导向的门类划分观念,深刻地... 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经历过长达几十年的辩论,逐渐摆脱既有的学科化分类和学术观念的影响,建立起赋权社区的根基性立场;2011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则呈现出以学科为导向的门类划分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非遗保护的基线行动。对比国际法和国内法的相关规定,考察中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分类体系与门类化保护策略,应以“表演艺术”领域的包容性概念来统摄国内“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和“曲艺”四大门类,则更有益于在非遗项目与领域或其子领域乃至与其他领域之间建立起互涉性关联,从而走向以生活实践为中心的过程性保护,也有助于打破学科化壁垒,从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去探查中国非遗系统性保护的实践走向与行动方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领域 学科化导向 表演艺术 包容原则 系统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探索 被引量:39
2
作者 杨亚庚 陈亮 +1 位作者 贺正楚 陈文俊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10-217,共8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人身依附性、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共存而致使其保护非常复杂。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物馆保护模式和产业导向开发模式,既有积极作用,也存在不少问题。生产性保护模式是一种新模式,通过深化生产性保护理论、建立生... 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人身依附性、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共存而致使其保护非常复杂。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物馆保护模式和产业导向开发模式,既有积极作用,也存在不少问题。生产性保护模式是一种新模式,通过深化生产性保护理论、建立生产性保护界限和约束制度、避免生产性破坏、创新企业非物质文化遗产设施投入模式等措施,以进一步理顺和完善生产性保护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生产保护 保护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生产性保护”转向“生活性保护” 被引量:94
3
作者 胡惠林 王媛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9-25,共7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更是生活。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观的形成与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基因"的衍生性价值的体认;对传统社会形态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之间在行为层面和心理层面的双重"共生"关系的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更是生活。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观的形成与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基因"的衍生性价值的体认;对传统社会形态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之间在行为层面和心理层面的双重"共生"关系的认识,以及对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局限性反思,促使我们提出以"生活性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战略性原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性保护",本质上是要在推动传统文化生活样式的传承、延续乃至创新的同时,寻求民族国家现代文化发展的精神内核,要在文化意义的生产层面推动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与变迁。这不仅是我们构建社会公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会性参与"机制方面的重要举措,更是华夏民族对待自身文化的一种积极态度与价值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安全观 共生关系 意义生产 生产保护 生活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构建 被引量:29
4
作者 陈炜 陈能幸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3-86,共4页
文章针对我国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特点,根据民俗学、经济学、旅游学等理论建立评价指标,运用德尔菲法由专家对指标进行筛选,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由4个层次构成,A层为目标... 文章针对我国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特点,根据民俗学、经济学、旅游学等理论建立评价指标,运用德尔菲法由专家对指标进行筛选,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由4个层次构成,A层为目标层,B层为评价综合层,包括开发潜力、开发条件、利益相关者因素、开发效益4个指标,C层为评价项目层,由11个指标构成,D层为评价因子层,有33个指标构成。结果表明,开发潜力在评价的综合层中系数最大,开发条件次之,利益相关者因素和开发效益占的比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 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开发 适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萨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4
5
作者 巴桑吉巴 胡海燕 孟祥娜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3-48,共6页
本文以拉萨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构建了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并通过有关专家的问卷打分,得到拉萨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的得分及聚类结果,据此分析拉萨市非... 本文以拉萨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构建了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并通过有关专家的问卷打分,得到拉萨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的得分及聚类结果,据此分析拉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优劣势,认为拉萨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遗产价值、社会文化效益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优势,而所在区域经济水平、就业能力及经济收益等是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面对当今旅游市场的大众化,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如何提高其经济收益,将成为拉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市 国家级 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开发 适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保护 被引量:55
6
作者 季中扬 陈宇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9-65,共7页
创新是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力保护的内在要求。手工艺人之创新的内在动力不是艺术发展的自律,而是行业竞争,是他律的压力。因而,在保护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中,应该充分重视传统手工艺行业的整体性保护,只有整个行业有活... 创新是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力保护的内在要求。手工艺人之创新的内在动力不是艺术发展的自律,而是行业竞争,是他律的压力。因而,在保护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中,应该充分重视传统手工艺行业的整体性保护,只有整个行业有活力,有竞争,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真正有生命力。与现代艺术的“背叛性创新”精神不同,传统手工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践行着“在传承中创新”的基本原则。它包含三个方面,其一,不离不弃本源,不为创新而远离日常生活需要;其二,在技艺上不断革新,不断超越,但旨在精益求精,而非为了表现个性刻意求新、求异;其三,不因创新而远离本民族固有之审美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手工艺 生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生产性保护探究 被引量:23
7
作者 高扬元 孔德祥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58-163,共6页
始于宋代时期的合川峡砚雕刻技艺,迄今已有500余年历史,合川峡砚曾被誉为"巴渝三大名砚"、"中国十大名砚"。然而,这一重庆市级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传承状况堪忧,其保护面临诸多困难。文章分析了传统技艺&qu... 始于宋代时期的合川峡砚雕刻技艺,迄今已有500余年历史,合川峡砚曾被誉为"巴渝三大名砚"、"中国十大名砚"。然而,这一重庆市级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传承状况堪忧,其保护面临诸多困难。文章分析了传统技艺"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并将合川峡砚这一传统技艺的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分析合川峡砚"非遗"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而提出合川峡砚生产性保护的具体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技艺 生产保护 合川峡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下的传统手工艺生产性保护研究 被引量:38
8
作者 张妍 张婕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92-196,共5页
目的为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提出新的建议,打破现有部分传统手工技艺仍利用传统图书馆保存的单一保护方式,从生产性保护的角度,结合传统保存与现代保护相结合的方式,挖掘随活态传承渐变下的动态生产性保护模式。方法... 目的为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提出新的建议,打破现有部分传统手工技艺仍利用传统图书馆保存的单一保护方式,从生产性保护的角度,结合传统保存与现代保护相结合的方式,挖掘随活态传承渐变下的动态生产性保护模式。方法客观分析天津现有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情况,将活态传承与生产性保护有效衔接,从创意重构中重建消费者的认同感,利用可持续保护建立开放流通方式,在市场及品牌构建中发展产业化层级销售方式。最后,将天津传统手工技艺进行分类研究,探求具有针对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结论从动态变化的角度分析了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的新要求,并针对其动态变化信息为其进行有效的生产性保护衔接,总结了天津传统手工技艺保存与保护的可靠模式,为天津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有效建议,促进了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与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手工艺 活态传承 生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9
9
作者 陈炜 文冬妮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1-35,共5页
文章针对我国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特点,尝试从开发潜力、开发条件、利益相关者因素、开发效益等方面建立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德尔菲法(Delphi),确定指标体系各因子... 文章针对我国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特点,尝试从开发潜力、开发条件、利益相关者因素、开发效益等方面建立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德尔菲法(Delphi),确定指标体系各因子的权重。通过以西部地区6项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评价结果与实例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说明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西部地区 旅游开发 适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被引量:8
10
作者 陈炜 杨曼华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4-87,共4页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已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文章在剖析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当前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实践,论述了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已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文章在剖析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当前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实践,论述了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期对当前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工作提供若干理论与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地区 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开发 适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的几点理解 被引量:66
11
作者 谭宏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30-134,共5页
生产性方式保护近年来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热门话题,一方面,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为生产性方式保护提供了更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方法;另一方面,实际工作的不断推进,为生产性方式保护提供了鲜活的经验和路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 生产性方式保护近年来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热门话题,一方面,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为生产性方式保护提供了更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方法;另一方面,实际工作的不断推进,为生产性方式保护提供了鲜活的经验和路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的研究和实践进行一定的梳理、分析,总结生产性方式保护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是为了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方式保护,使生产性方式保护取得更好的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生产方式保护 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詹一虹 龙婷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11,共7页
以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讨论对象,通过对荆楚的范围界定,明确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针对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提出采用生产性保护的方式对部分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保护,以期以生产性保护的手段为荆楚非物质文化遗... 以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讨论对象,通过对荆楚的范围界定,明确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针对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提出采用生产性保护的方式对部分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保护,以期以生产性保护的手段为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提供更为多元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荆楚 生产保护 保护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性保护的理念与方法 被引量:19
13
作者 李荣启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8-43,共6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至今的传统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必然要在生产与生活中保护,离开了生产与生活的实践它就会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性保护,不是要民众简单地回到过去的生活状态中去,而是要在动态延续发展中,在与民众生活的不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至今的传统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必然要在生产与生活中保护,离开了生产与生活的实践它就会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性保护,不是要民众简单地回到过去的生活状态中去,而是要在动态延续发展中,在与民众生活的不断调适中,方能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生活新的融通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整体性保护,是进行生活性保护应秉承的原则;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与社区的保护,是实现生活性保护的有效方式;坚持保护中发展和发展中保护,是实现生活性保护的根本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生活保护 保护与发展 理念与方式 融入社会 活在当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的相关问题 被引量:14
14
作者 马盛德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4年第2期73-75,共3页
近十余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突出成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系列符合中国特色的保护制度和方法。其中,"生产性方式保护"理念引起了很多关注,但也往往与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中推行的生产经营模式相混淆,... 近十余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突出成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系列符合中国特色的保护制度和方法。其中,"生产性方式保护"理念引起了很多关注,但也往往与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中推行的生产经营模式相混淆,使非遗项目的保护偏离正轨的现象时有发生。一定要坚持非遗项目的手工制作核心技艺和传统工艺流程的重要性,保持理性、适度开发,"合理利用",并引入现代的设计理念,使其发挥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生产保护 活态传承 规范与引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利用模式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陈俊秀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8-123,共6页
"生产性保护"是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通过对全国首例"非遗"社区传承园汉阳江欣苑作考察,对武汉高龙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园项目进行实地调研分析,论证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非遗文化进... "生产性保护"是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通过对全国首例"非遗"社区传承园汉阳江欣苑作考察,对武汉高龙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园项目进行实地调研分析,论证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非遗文化进行生产性保护的可行性,并在理论结合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传承主体为本,充分激发传承主体内生"原动力",将"外界输血型"保护变为"内生造血型"开发利用的"1+3+N""内生式"动态保护利用模式的构想,是当前城镇化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互融共赢的有益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物质文化遗产 生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圣与世俗的通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悖论性抉择 被引量:8
16
作者 吕俊彪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0-93,共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同时蕴含着神圣性与世俗性的人类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圣性源于其作为一种体现社会共同意识的象征物,具有不可侵犯和亵渎的"天然属性"。然而活态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又必须在世俗生活中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同时蕴含着神圣性与世俗性的人类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圣性源于其作为一种体现社会共同意识的象征物,具有不可侵犯和亵渎的"天然属性"。然而活态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又必须在世俗生活中寻找现实的社会基础,以获得传承与发展的无限生机。如此,神圣与世俗的通约,也就成为全球化背景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一项艰难的悖论性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神圣与世俗 发展悖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性文本的英译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陆志国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7-121,共5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本介绍与译文之间存在不对应现象,但不能将之简单地归为翻译质量问题。本研究主要以贝克的叙事学框架理论为视角,通过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源文本和译文的叙事框架、翻译策略以及框架所涉及的价值观念、思维体系及...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本介绍与译文之间存在不对应现象,但不能将之简单地归为翻译质量问题。本研究主要以贝克的叙事学框架理论为视角,通过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源文本和译文的叙事框架、翻译策略以及框架所涉及的价值观念、思维体系及话语权力,指出官方的主流话语、译者及其机构的价值取向、译者的立场意图等影响着非遗产品叙事框架的建立与重构;译文和源文本由此也形成互为阐释的空间,客观上促进了非遗文本的接受和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介绍文本 框架理论 蒙娜·贝克 翻译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学院与音乐性非物质文化遗产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晓 《音乐创作》 2007年第2期110-112,共3页
音乐性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于我国各民族的生活当中。本文试从音乐院校与音乐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入手,认为音乐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出以下两种特性:其一,形式上的非独立性;其二,是生存状态的原生性。所以,音乐学院与音乐性... 音乐性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于我国各民族的生活当中。本文试从音乐院校与音乐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入手,认为音乐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出以下两种特性:其一,形式上的非独立性;其二,是生存状态的原生性。所以,音乐学院与音乐性非物质文化保护方面存在着两个层次的矛盾。音乐学院应规避矛盾,从静态保护、保护和管理人才培养及宣传普及保护意识三个方面,为音乐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自身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物质文化遗产 音乐学院 独立 原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法榨油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特点及生产性保护 被引量:2
19
作者 高思春 矫恒伟 金青哲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7,共5页
古法榨油工艺是我国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制油方法、技艺特点凝结着中国古代科技精神。回顾了我国古代的制油方法,总结了其技艺特点,阐明了古法榨油产品的营养性和安全性;在此基础上,挖掘出古法榨油类非物质... 古法榨油工艺是我国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制油方法、技艺特点凝结着中国古代科技精神。回顾了我国古代的制油方法,总结了其技艺特点,阐明了古法榨油产品的营养性和安全性;在此基础上,挖掘出古法榨油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提出通过树立“非遗”品牌意识、建立古法工艺与现代技术的关联等措施实现其生产性保护的建议,旨在促进古法榨油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文化资源到经济资源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法榨油 物质文化遗产 技艺特点 生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准公共品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度开发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志平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5-118,共4页
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准公共品性质。本文在对相关文献梳理基础上,理清非物质文化遗产准公共品性质的研究脉络,进而从经济学角度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在开发利用上的外部性,通过对这两个准... 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准公共品性质。本文在对相关文献梳理基础上,理清非物质文化遗产准公共品性质的研究脉络,进而从经济学角度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在开发利用上的外部性,通过对这两个准公共品必要条件的分析析,深入论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准公共品性质,并针对其开发利用上的外部不经济性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公共文化 准公共品 政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