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普乐沙福联合G-CSF在系统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
1
作者 董艳 艾燕 杨洪霞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9-71,共3页
目的分析普乐沙福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系统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AL型淀粉样变性)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SCT)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2年11月至2023年10月在某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使用普乐沙福联合G-... 目的分析普乐沙福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系统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AL型淀粉样变性)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SCT)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2年11月至2023年10月在某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使用普乐沙福联合G-CSF动员方案进行ASCT的32例AL型淀粉样变性患者,分析其基线临床资料、干细胞采集、造血重建、动员相关不良反应情况。结果32例AL型淀粉样变性患者使用普乐沙福联合G-CSF动员3~5 d后,采集前CD34+细胞计数及采集物CD34+细胞数分别为106.00(80.25,180.25)个/μL和(6.73±3.62)×10^(6)/kg;32例患者中有31例第1天采集合格,21例患者第1天采集优良,32例患者均采集成功,单次采集合格率96.88%,单次采集优良率65.63%,采集成功率100%;粒系植入中位时间9(9,10)d,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10(9,11)d,粒缺中位时长5(4,5)d,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造血重建;动员相关不良反应情况为腹痛腹泻17例(53.13%)、骨骼肌肉酸痛10例(31.25%)、恶心呕吐5例(15.63%)、面部发麻2例(6.25%)、胸闷1例(3.13%),均为1、2级,对症处理后快速缓解,轻微可控。结论普乐沙福联合G-CSF动员方案应用于AL型淀粉样变性行ASCT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普乐沙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O血型不合的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被引量:3
2
作者 孙万军 郭梅 +6 位作者 乔建辉 余长林 王丹红 孙琪云 张石 李新 艾辉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期39-42,共4页
为了探讨ABO血型不合对HLA相合的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NAST)的影响 ,回顾分析了 15例ABO血型主要不合 ,9例次要不合的HLA相合的NAST的临床特点 ,并选用同期ABO血型相合的NAST作成组比较。结果显示 :2 4例ABO血型不合的NAST受... 为了探讨ABO血型不合对HLA相合的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NAST)的影响 ,回顾分析了 15例ABO血型主要不合 ,9例次要不合的HLA相合的NAST的临床特点 ,并选用同期ABO血型相合的NAST作成组比较。结果显示 :2 4例ABO血型不合的NAST受者在输入供者外周血干细胞悬液时无 1例发生急性溶血 ,但有2例发生迟发性溶血。统计学分析表明 ,ABO血型不合对NAST骨髓植活、血小板恢复、GVHD、疾病复发及无病生存均无影响。在ABO血型主要不合组 ,红系开始恢复时间明显延迟 ,其中 1例“O”型血受者发生纯红细胞再生障碍 ,持续 5个月。结论 :ABO血型不合不是NAST的障碍 ,仅在ABO血型主要不合时 ,红系恢复时间延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BO血型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门静脉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31
3
作者 李楠 石玉玲 +11 位作者 李娜 敖国昆 李晓祥 韩舒 朱超慧 沙立娜 吴凯 翟俊山 张林 王欣 张磊 段云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852-854,共3页
目的探讨经门静脉外周血干细胞移植(VPBSCT)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疗效。方法选择37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采取经门静脉途径肝内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观察患者移植术前、术后2个月的肝功能〔包括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 目的探讨经门静脉外周血干细胞移植(VPBSCT)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疗效。方法选择37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采取经门静脉途径肝内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观察患者移植术前、术后2个月的肝功能〔包括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清蛋白(ALB)水平及凝血酶原时间(PT)〕变化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移植术后2个月患者血清ALT、TB水平及PT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术后3个月患者血清ALT、TB、ALB水平及PT与术前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术后2个月,腹腔积液减轻17例(70.8%,17/24),乏力好转26例(83.9%,26/31),食欲改善28例(75.7%,28/37),体力好转25例(67.6%,25/37),腹胀减轻21例(63.6%,21/33)。除5例患者移植术后腹腔积液加重,1例因上消化道大出血死亡外,未发现其他明显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VPBSCT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具有疗效好、费用低及技术风险少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肝硬化 门静脉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O血型不合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红系造血重建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孟凡义 孙竞 +5 位作者 刘启发 冯茹 牛京娜 杨艺 伍柏松 周淑芸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57-358,共2页
为研究ABO血型不合对Allo PBSCT患者造血重建的影响 ,将 2 0例恶性血液病(CML 9例、ALL 8例、难治性NHL 3例 )按统计学配对原则分组 ,ABO血型异同者各 10例 ,两组年龄、性别、诊断、移植前病程、疾病状态、预处理方案、输注的MNC和CD34+... 为研究ABO血型不合对Allo PBSCT患者造血重建的影响 ,将 2 0例恶性血液病(CML 9例、ALL 8例、难治性NHL 3例 )按统计学配对原则分组 ,ABO血型异同者各 10例 ,两组年龄、性别、诊断、移植前病程、疾病状态、预处理方案、输注的MNC和CD34+ 细胞量及GVHD预防方法均无明显差异(P >0 0 5 )。外周血干细胞经G CSF动员后CS 30 0 0Plus分离 ,移植后定期检查血象和血型抗体滴度。结果显示 ,血型转为供者型的中位数时间 (40 2± 2 5 )天 ,白细胞、血小板达正常水平在两组中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而血红蛋白 <110g/L者在ABO血型不合组明显高于ABO血型相合组 (5 5 %∶2 5 % ,P <0 0 1)。 6例ABO血型主要不合者 3例发生纯红再障。提示供受者ABO血型不合影响红系造血重建 ,主要血型抗原不合时容易发生纯红再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血型 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重建 恶性血液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骨髓基质细胞粘附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9
5
作者 张曦 陈幸华 +7 位作者 刘林 彭贤贵 孔佩艳 刘红 张怡 高蕾 钟永明 王庆余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3年第8期590-593,共4页
目的 :探讨骨髓基质细胞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PBSCT)预处理前后粘附功能的改变。 方法 :采用细胞粘附试验和细胞粘附阻断试验 ,观察 2 1例PBSCT患者经单用化疗 (单化 )或放疗、化疗 (放、化 )两种预处理方案后不同时相点骨髓基质细胞... 目的 :探讨骨髓基质细胞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PBSCT)预处理前后粘附功能的改变。 方法 :采用细胞粘附试验和细胞粘附阻断试验 ,观察 2 1例PBSCT患者经单用化疗 (单化 )或放疗、化疗 (放、化 )两种预处理方案后不同时相点骨髓基质细胞贴壁层对骨髓单个核细胞粘附能力的影响。 结果 :基质细胞贴壁层对骨髓单个核细胞的粘附能力 ,放、化预处理后第 30、90天显著低于移植前 (P <0 .0 1 ) ;单化预处理后第 30天显著低于移植前 (P <0 .0 5~ 0 .0 1 )。 结论 :PBSCT患者术前预处理后骨髓基质细胞粘附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单化组的损伤较轻 ,放、化组损伤较重。预处理对骨髓微环境基质细胞粘附功能的损伤可能是影响移植后造血和免疫功能重建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细胞 细胞粘附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预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序贯放化疗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 被引量:5
6
作者 王存邦 白海 +5 位作者 葸瑞 潘耀柱 徐淑芬 张茜 陈燕 周进茂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77-1481,共5页
本研究探讨序贯放化疗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65例经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的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经交替应用CHOP方案、VDLP方案和MEOP方案各... 本研究探讨序贯放化疗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65例经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的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经交替应用CHOP方案、VDLP方案和MEOP方案各2疗程化疗后,均应用直线加速器进行原发部位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随后分为临床观察组(34例)和移植组(31例);移植组患者经化疗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方法动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应用TBI联合VEMAC方案实施预处理后,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随访观察时间为3-5年。结果表明:序贯放化疗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轻度局部黏膜损伤,移植组全部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移植后4-6 d中性粒细胞均降至0,中性粒细胞≥0.5×109/L的中位时间为14(11-17)d,白细胞≥4.0×108/L的中位时间为17(16-20)d,血小板≥50×108/L的中位时间为25(23-28)d,移植后16-21 d时骨髓呈恢复期骨髓象,无特殊并发症出现;放化疗结束时,观察组总有效率91.2%,移植组总有效率90.3%,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时,观察组总有效率76.5%,移植组总有效率96.8%,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年时,观察组无病存活率占全组患者的61.3%,移植组无病存活率占全组患者的87.1%,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5年时,观察组无病存活患者占该组随访5年患者的43.5%,移植组无病存活患者占该组随访5年患者的81.5%,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序贯放化疗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可取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K T细胞淋巴瘤 序贯放化疗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EAM方案预处理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 被引量:6
7
作者 肖毅 耿哲 +4 位作者 张义成 张东华 周剑峰 孙汉英 刘文励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7期526-530,共5页
背景与目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 APBSCT)是目前治疗恶性淋巴瘤(ML)的主要方法之一,预处理是APBSCT的重要环节,选择高效低毒的预处理方案能有效提高ML治愈率。本研究探讨BEAM... 背景与目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 APBSCT)是目前治疗恶性淋巴瘤(ML)的主要方法之一,预处理是APBSCT的重要环节,选择高效低毒的预处理方案能有效提高ML治愈率。本研究探讨BEAM方案预处理行APBSCT治疗ML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2例ML患者进行APBSCT,17例患者采用经典的BEAM方案:卡莫司汀300mg/m2·d-1×1d(—6d),依托泊苷200mg/m2·d-1×4d(-5d~-2d),阿糖胞苷400mg/m2·d-1×4d(-5d~-2d),马法兰140mg/m2·d-1×1d(-1d)。5例患者在经典BEAM方案基础上加用去甲氧柔红霉素20~40mg,以增强预处理疗效。结果:除1例患者在回输外周血干细胞后的第7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以外,其余患者移植后均获得造血功能重建,移植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0.5×109/L及血小板≥20×109/L的时间分别为(11.4±4.4)d和(15.6±3.8)d。中位随访时间433(7~1410)d,13例患者无病生存,2年预计总生存率为(68.2±3.3)%,2年预计无病生存率(DFS)为(59.1±3.2)%。移植前完全缓解组与移植前未完全缓解组(含部分缓解、复发、进展状态)患者之间的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1.6±3.1)%和(40.2±4.2)%,DFS分别为(91.1±4.2)%和(20.2±4.6)%,两者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BEAM方案为主的APBSCT治疗ML患者安全、高效,能提高患者的无病生存期,移植前尽量使患者达完全缓解,能够提高移植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处理方案 自体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恶性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列卫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Ph染色体转阴后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结果 被引量:8
8
作者 孟凡义 孙竞 +6 位作者 刘启发 徐丹 杨龙江 宋兰林 刘晓力 徐兵 周淑芸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301-1302,1306,共3页
目的探讨格列卫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Ph染色体阴性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可行性.方法对2例成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患者采用Ph染色体阳性细胞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FISH)检查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细胞均≥90%,IFN-α治疗半年... 目的探讨格列卫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Ph染色体阴性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可行性.方法对2例成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患者采用Ph染色体阳性细胞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FISH)检查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细胞均≥90%,IFN-α治疗半年耐药,改用格列卫0.3~0.4 g/d分别治疗130和168 d,期间3次复查Ph染色体和FISH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均示阴性,此后应用阿糖胞苷2.0 g/d和足叶乙甙0.2 g/d分别静脉注射3 d,环磷酰胺1.0 g静脉注射1次.当白细胞<1.0×109/L时,应用G-CSF 300μg/d,至白细胞>10×109/L时应用CS 3000Plus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用液氮保存待用.应用MiniMAC富集的CD34+细胞(纯度分别为83%和93%)的bcr/abl阳性率分别为11%和14%.动员完成后3~4周给予全身照射9Gy,分2次照射,每天以环磷酰胺60mg/kg@b.w.和足叶乙甙300 mg分别静脉注射2 d,静脉输注液氮保存的外周血干细胞,单个核细胞分别为4.17和3.9×108/kg@b.w.、CD34+细胞为4.89和4.8×106/kg@b.w.,移植-1~14 d应用CsA联合IL-2诱导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结果移植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平均需要11d,血小板>20×109/L平均需要20 d,无GVHD样表现.随访观察120d和300d,患者血液学持续缓解,但I-FISH检测骨髓细胞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率分别为20%和40%.结论格列卫治疗CML获细胞遗传学完全缓解后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白血病还可以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列卫 药物治疗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Ph染色体转阴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血因子动员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急性放射病猴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3
9
作者 熊国林 郝静 +8 位作者 黄海潇 谢玲 郭德煌 柳晓兰 赵振虎 王欣茹 陈松森 雒蓬轶 罗庆良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30-332,共3页
目的 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 CSF)或rhG CSF +重组人干细胞因子 (rhSCF)动员后外周血干细胞 (PBSC)自身移植对 7 0Gyγ射线照射猴的治疗效果。方法  15只正常成年猕猴分成照射对照、rhG CSF和rhG CSF +rhSCF 3组。rhG CSF... 目的 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 CSF)或rhG CSF +重组人干细胞因子 (rhSCF)动员后外周血干细胞 (PBSC)自身移植对 7 0Gyγ射线照射猴的治疗效果。方法  15只正常成年猕猴分成照射对照、rhG CSF和rhG CSF +rhSCF 3组。rhG CSF 10 μg/(kg·d) (μKD)连续 5天皮下注射 ,rhSCF 2 0 μKD连续 8天皮下注射 ,后 5天与rhG CSF联用。照射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照射当天收集PBSC ,7 0Gyγ射线照射后 3~4h做自体PBSC移植 ,观察其造血恢复情况。结果 在移植后恢复期rhG CSF +rhSCF组白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和rhG CSF组。rhG CSF+rhSCF和rhG CSF组外周血小板数的恢复优于照射对照组 ,骨髓CFU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病理组织学检查表明 ,rhG CSF组骨髓腔内造血细胞数量超过照射对照组 ,但比rhG CSF +rhSCF组少。结论 rhG CSF或rhG CSF +rhSCF组动员后自体PBSC移植可明显促进急性放射病猴的造血功能恢复 ,两因子联用组的效果优于单因子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重组 干细胞因子 辐射损伤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猕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质干细胞输注对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造血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宫立众 孙士红 +3 位作者 程天民 粟永萍 罗成基 郭朝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349-1352,共4页
目的 :观察骨髓间质干细胞 (MSCs)输注对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PBSCT)后造血恢复的影响。方法 :去脾小鼠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后收获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和扩增培养的骨髓间质干细胞 (MSCs) ,移植给经放 /化疗预处理的BALB/c小鼠 ... 目的 :观察骨髓间质干细胞 (MSCs)输注对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PBSCT)后造血恢复的影响。方法 :去脾小鼠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后收获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和扩增培养的骨髓间质干细胞 (MSCs) ,移植给经放 /化疗预处理的BALB/c小鼠 ,数量分别为 1 0 6 PBMC(PBSCT组 )、1 0 4 MSCs和 1 0 6 PBMC(实验 1组 )、1 0 6 MSCs和1 0 6 PBMC(实验 2组 ) ,观察受体鼠 4周的生存率、骨髓有核细胞 (BMNC)、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CFU -GM)、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CFU -F)、外周血白细胞 (WBC)计数等指标。结果 :实验 2组的生存率、BMNC、CFU -GM、CFU -F显著高于PBSCT组 ,WBC计数恢复较PBSCT组快 (P <0 0 5) ;实验 1组和PBSCT组比较 ,WBC计算恢复快 ,CFU -F产率高 (P <0 0 5)。结论 :骨髓间质干细胞输注有促进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造血恢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质干细胞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功能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A不全相合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三斌 郭坤元 +3 位作者 胡灯明 尹波 彭利晖 刘林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84-485,共2页
目的探索HLA不全相合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可行性。方法4例SAA患者接受HLA1~3个位点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给予G-CSF 5μg/(kg·d),皮下注射,连续5天,以动员外周血干细胞,在第4、5天... 目的探索HLA不全相合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可行性。方法4例SAA患者接受HLA1~3个位点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给予G-CSF 5μg/(kg·d),皮下注射,连续5天,以动员外周血干细胞,在第4、5天采集外周血干细胞。预处理采用氟达拉宾(Flu)+CTX+ATG+TBI组成的新方案。受者应用环孢素A(CsA)+甲氨蝶呤(MTX)+骁悉(MMF)+舒莱预防GVHD。结果4例全部成功植入,中性粒细胞〉0.5×10^9/L的时间平均为15.3(14-16)天,PLT〉20×10^9/L的时间平均为17.5(16-19)天。中位随访时间14个月,仅1例患者发生Ⅱ度急性GVHD。1例因系统性念珠菌病死亡外,其余3例无病生存。结论新的HLA不全相合移植方案耐受性好,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植活,而且不增加GVHD等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贫血 再生障碍性 HLA不全相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及实体瘤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林 陈幸华 +6 位作者 张曦 彭贤贵 孔佩艳 刘红 张怡 高蕾 王庆余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473-1474,共2页
目的 观察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P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及实体瘤的初期疗效。方法 自 2 0 0 1年 3月至 2 0 0 2年 3月 ,用P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及实体瘤患者共 2 1例 (含儿童患者 10例 ) ,其中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8例 ;急性非淋巴... 目的 观察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P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及实体瘤的初期疗效。方法 自 2 0 0 1年 3月至 2 0 0 2年 3月 ,用P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及实体瘤患者共 2 1例 (含儿童患者 10例 ) ,其中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8例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L) 1例 ;非霍奇金淋巴病 (NHL) 8例 ;霍奇金淋巴瘤 (HD) 2例 ;多发性骨髓瘤 (MM ) 1例 ;小细胞肿癌 (SCLC) 1例。除 1例异基因和 1例同基因移植患者采用G CSF对供者进行动员外 ,其他病例均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动员方案为化疗 +G CSF。经 2~ 4次采集 ,获得MNC中位数为 5 2× 10 8 kg ,CD3 4+ 细胞为 6 4× 10 6 kg ,CFU GM为 3 6× 10 5 kg。预处理方案 :17例患者采用Cy TBI,4例患者采用高剂量化疗方案。结果 所有患者移植后均重建造血。外周血WBC于移植后 4 4± 2 5d降至 0。PLT于 7 6±2 2d降至 10× 10 9 L以下。WBC >1 0× 10 9 L、中性粒细胞 >0 5× 10 9 L、PLT >2 0× 10 9 L ,分别为 10± 3d、11± 3d、15± 7d。 5例患者于移植后 1~ 6个月死于感染或病情复发 ,其余患者均无病存活 2~ 11个月 ,疗效仍在近一步随访中。结论 PBSCT对儿童及成人恶性血液病、实体肿瘤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观察 恶性血液病 实体瘤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长期存活8例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吴巨峰 王华 +2 位作者 黄昭前 王谷云 姚红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2797-2799,共3页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长期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科接受APBSCT治疗后存活5年以上的8例恶性血液病(恶性淋巴瘤7例、急性髓性白血病M2型1例)患者进行随访分析。结果:7例...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长期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科接受APBSCT治疗后存活5年以上的8例恶性血液病(恶性淋巴瘤7例、急性髓性白血病M2型1例)患者进行随访分析。结果:7例淋巴瘤患者中,2例无病生存5年,4例无病生存6年,1例无病生存12年;1例急性髓性白血病M2型患者无病生存6年。结论:APBSCT是恶性血液病获得长期存活的治疗方法,移植前疾病状态、预处理方案、移植时机、移植后免疫治疗等是APBSCT后长期无病生存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长期存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致Ⅳ度肠道aGVHD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纯 方建培 +2 位作者 黄绍良 包蓉 吴燕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28-231,共4页
对 1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llo PBSCT)治疗重型 β地中海贫血 (TM )患儿合并Ⅳ度肠道aGVHD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和探讨。预处理方案为白消安 (18mg/kg) ,环磷酰胺 (2 0 0mg/kg) ,噻替派 (6mg/kg) ,马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110mg/kg)... 对 1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llo PBSCT)治疗重型 β地中海贫血 (TM )患儿合并Ⅳ度肠道aGVHD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和探讨。预处理方案为白消安 (18mg/kg) ,环磷酰胺 (2 0 0mg/kg) ,噻替派 (6mg/kg) ,马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110mg/kg)。输注的NC为 10 .6× 10 8/kg(受体体重 ,下同 ) ,CD34+ CD38- 11.7× 10 6 /kg。PBSCT + 14天WBC为 1.4× 10 9/L ,ANC为 0 .66×10 9/L ,植入证据为“供者型” ,但WBC在 1.4 - 2 .5× 10 9/L ,呈“再障”骨髓象 ,于 + 39天予输注供体细胞后 ,逐渐恢复正常造血。患儿 + 11天发生了皮肤Ⅱ度aGVHD ,在其好转时 + 33天出现腹泻 ,于 + 39天第二次输注供体细胞后明显加重 ,持续 2个月 ,最终按肠道aGVHD治疗有效。本例表明在皮肤aGVHD好转后仍可发生严重的肠道aGVHD ;allo PBSCT时对于顽固性腹泻的患儿 ,如植入证据明确 ,但外周血象和骨髓象呈抑制状态时 ,应考虑肠道aGVH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 重型Β地中海贫血 TM ALLO-PBS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方案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斯勇 刘利 +8 位作者 郝淼旺 尹郸丹 伍艳兰 陈任安 李国辉 刘强 王锦程 何华 梁英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6期1415-1418,共4页
本研究比较CEP+G-CSF与CVP+G-CSF动员方案对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及造血恢复的效果。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57例NHL患者。分组采用CEP+G-CSF与CVP+G-CSF动员方案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并于预处理结束后... 本研究比较CEP+G-CSF与CVP+G-CSF动员方案对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及造血恢复的效果。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57例NHL患者。分组采用CEP+G-CSF与CVP+G-CSF动员方案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并于预处理结束后回输外周血干细胞,分析动员效果、不良反应及自身移植后造血恢复情况。结果表明:动员期间所有患者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均降至1.0×109/L以下,血小板(Plt)数降至40×109/L以下。57例患者均采集成功,CEP+G-CSF动员方案组采集单个核细胞(MNC)数和CD34+细胞数明显高于CVP+G-CSF动员方案组(p=0.002和p=0.019)。预处理后所有病例均达到骨髓抑制,CEP+G-CSF和CVP+G-CSF动员方案组WBC数恢复到≥1.0×109/L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1.4和12.3天(p﹥0.05),Plt数恢复到≥50×109/L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8.6和19.3天(p﹥0.05)。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NHL疗效显著,CEP或CVP联合G-CSF方案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均安全有效,临床效果满意,CEP+G-CSF方案动员外周血干细胞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化学治疗 外周血干细胞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单倍体淋巴细胞输注治疗恶性血液病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秉毅 宋朝阳 +4 位作者 郭坤元 严定安 杨玉莲 肖露露 吴光兴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87-291,共5页
为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单倍体淋巴细胞输注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对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用中剂量阿糖胞苷 (1.g/m2 × 5天 )或环磷酰胺 (6 0mg/kg× 2天 )联合G CSF方案动员干细胞 ,并经程... 为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单倍体淋巴细胞输注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对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用中剂量阿糖胞苷 (1.g/m2 × 5天 )或环磷酰胺 (6 0mg/kg× 2天 )联合G CSF方案动员干细胞 ,并经程序降温仪冷冻 ,- 196℃保存。用Bu/Cy或TBI/Cy方案对患者预处理后 ,回输未净化的自体干细胞。当患者白细胞恢复至 1.0× 10 9/L时 ,输注经 7.5Gy照射的单倍体淋巴细胞 (平均 5 .0× 10 7/kg) ,观察患者造血恢复、疾病转归和长期生存率。结果表明 ,12例接受该方案治疗的患者中 ,5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呈持续缓解状态 ,其中 2例无病生存超过 5 0个月 ;3例IV期恶性淋巴瘤患者中 1例长期缓解 ,2例分别于治疗后 4和 6个月复发而死亡 ;1例淋巴瘤 白血病患者持续缓解 18个月 ,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也呈持续缓解状态 ,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持续缓解 36个月后复发 ,但经反应停治疗目前仍处完全缓解状态。平均随访 2 5个月 ,10例无病生存 ,2年无病生存率 83%。单倍体淋巴细胞输注后在部分患者中除血小板恢复延迟外 ,未见严重不良反应。STR PCR示单倍体淋巴细胞输注后 72小时供者淋巴细胞在受者体内消失。结论 :自体干细胞移植联合单倍体淋巴细胞输注可减少急性白血病的复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单倍体淋巴细胞输注 恶性血液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与前列腺素E_1脂微球联合应用预防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肝静脉闭塞病 被引量:3
17
作者 宋朝阳 李玉华 +1 位作者 郭坤元 吴秉毅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94-494,497,共2页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和前列腺素E1脂微球联合应用对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肝静脉闭塞病的预防作用。方法对21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病人在移植第-7天至第+30天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和前列素E1脂微球,观察临床效果。结果21例病人中只...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和前列腺素E1脂微球联合应用对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肝静脉闭塞病的预防作用。方法对21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病人在移植第-7天至第+30天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和前列素E1脂微球,观察临床效果。结果21例病人中只有2例在第+18、+21天发生肝静脉闭塞病。低分子肝素和前列腺素E1脂微球联合应用未观察到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低分子肝素和前列腺素E1脂微球联合应用对预防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肝静脉闭塞病是安全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异基因 肝静脉闭塞病 低分子肝素 前列腺素E1 脂微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化的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 被引量:1
18
作者 郭坤元 陈国强 +6 位作者 沈淑华 赵燕 陆志刚 汪森明 顾佩霞 王薇 王军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4期328-328,共1页
加大化疗的强度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挽救一批复发的HL、NHL、AML等病人的生命。HCT联合BMT/PBSCT已开始作为预后差、但化疗敏感肿瘤的首次治疗方案。为了缩短骨髓再生低下期、减少感染.减少移植中肿瘤细胞污染.利用体外筛选、培... 加大化疗的强度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挽救一批复发的HL、NHL、AML等病人的生命。HCT联合BMT/PBSCT已开始作为预后差、但化疗敏感肿瘤的首次治疗方案。为了缩短骨髓再生低下期、减少感染.减少移植中肿瘤细胞污染.利用体外筛选、培养的干细胞移植成为方向(Cooper DL 19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BSCT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联合 肿瘤 化疗 首次 治疗方案 活化 再生 BM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R短串联重复序列在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孟晓峰 徐朝阳 +1 位作者 陈辉 李晓文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46-948,共3页
目的:评价PCR短串联重复序列(PCR-STR)在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后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集13例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首次术后10、20和30d的口腔颊黏膜上皮细胞及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STR法比较其外... 目的:评价PCR短串联重复序列(PCR-STR)在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后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集13例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首次术后10、20和30d的口腔颊黏膜上皮细胞及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STR法比较其外周血与口腔黏膜细胞中D7S3048、D4S2639、D14S306、D18S535、F13A01、FESFPS、vWA、CSF1PO、TPOX和THO1等STR位点联合基因型改变。结果:13例HSCT患者的外周血中均发现外源STR基因型。10、20和30d13例患者口腔黏膜细胞与外周血检测的10个STR基因位点均至少有5个不同。结论:对受者外周血与口腔黏膜多个STR基因位点的基因型进行对比,可随时监测HSCT患者植入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串联重复序列 异基因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酸序列的扩增技术在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受者HCMV感染诊断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徐鸿绪 刘雅峰 +1 位作者 谭恩勋 蔡建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6期1195-1199,共5页
本研究探讨基于核酸序列的扩增技术(nucleicacidsequencebasedamplification,NASBA)检测mRNA对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受者术后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的诊断价值,并评价该技术对抗病毒治疗的指导意义。以128例移植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 本研究探讨基于核酸序列的扩增技术(nucleicacidsequencebasedamplification,NASBA)检测mRNA对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受者术后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的诊断价值,并评价该技术对抗病毒治疗的指导意义。以128例移植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移植术后外周血352份;利用NASBA检测外周血中HCMV基质外壳蛋白PP67(UL65)mRNA,并与HCMVDNA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352份血标本中,HCMVmRNA阳性105份(29.83%),HCMVDNA阳性183份(51.99%)。128例患者术后有45例发展为HCMV病,HCMVDNA和HCMVmRNA检测诊断HCMV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56%(43/45)、93.33%(42/45)和60.24%(50/83)、97.59%(81/83)。两者特异性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HCMV-PP67的NASBA检测方法具有快速、敏感性高和特异性强等优点,可作为快速检测HCMV病的方法用于临床。该法检测结果与移植受者的临床症状相关,故也可用作监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术后HCMV感染和指导抗病毒治疗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 基于核酸序列的扩增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