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流域复合极端气候事件指标及识别方法综述
1
作者 冯扬 秦鹏程 +2 位作者 胡一阳 牛自耕 夏智宏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5-105,共11页
为全面系统地认识气候变化背景下长江流域复合极端气候事件的历史特征和变化趋势,对复合事件的定义与类型、指标体系、识别算法以及历史复合事件识别结果等进行了文献综述。研究表明:①复合事件具有两个或多个事件同时或相继发生,导致... 为全面系统地认识气候变化背景下长江流域复合极端气候事件的历史特征和变化趋势,对复合事件的定义与类型、指标体系、识别算法以及历史复合事件识别结果等进行了文献综述。研究表明:①复合事件具有两个或多个事件同时或相继发生,导致影响放大,并造成极端影响等特征,分类方式多样;根据时空分布组合,长江流域可确定4类复合极端气候事件,其中时空同步复合事件(高温干旱、低温雨雪冰冻)、同地继发事件(旱涝急转、洪水热浪)研究相对较丰富,而异地同发和异地继发复合事件文献研究相对较少。②目前国内外复合事件识别常基于某种指标运用绝对阈值法或者相对阈值法实现,常用指标共计有26种,识别方法30余种。③长江流域是复合事件的高发区,21世纪以来,长江流域频率增加最明显的是洪水热浪复合事件,其次是高温干旱和旱涝急转复合事件,低温雨雪冰冻虽然发生频次变化不明显,但极端性逐渐增强。④未来长江流域复合事件的研究和业务应继续完善监测评估体系,深入探究复合事件各因子的相互作用和关联关系,以及事件背后的天气气候系统、驱动因子和物理机制,增强未来变化预估能力;同时,加强跨学科研究以及复合事件对敏感行业和领域(如水资源、电力)的影响机理和评估方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极端气候事件 高温干旱 低温雨雪冰冻 旱涝急转 洪水热浪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江流域复合极端气候事件的识别与时空格局特征
2
作者 孙雪 涂玉凤 +5 位作者 孙劭 周翔 姜立智 郝晓博 江彩英 高路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4,共14页
【目的】随着全球变暖,复合极端气候事件对人类发展和生态环境等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比单一极端气候事件更显著。【方法】基于闽江流域29个气象站点1980—2021年日平均气温和降水数据,采用百分位法(第90和10个百分位)识别复合极端气候事件... 【目的】随着全球变暖,复合极端气候事件对人类发展和生态环境等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比单一极端气候事件更显著。【方法】基于闽江流域29个气象站点1980—2021年日平均气温和降水数据,采用百分位法(第90和10个百分位)识别复合极端气候事件,探讨闽江流域四类复合极端气候事件(暖干、暖湿、冷干和冷湿)的频数、趋势和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结果表明:(1)闽江流域的复合极端事件以暖干为主,年均频次最高,达到76.15 d;冷干事件次之,年均频次为53.32 d。季节尺度上,暖干事件频次最高,均超过15 d;冷干事件在秋季和冬季最高,均超过15 d。暖湿和冷湿事件频次较低。(2)从空间上看,暖湿事件和暖干事件的频发区均位于建溪流域南部、富屯溪和沙溪流域东部,以及闽江中下游流域东部和北部;冷湿事件和冷干事件主要发生于建溪流域北部、富屯溪和沙溪流域西部,以及闽江中下游流域西南部。(3)暖干事件呈显著上升趋势,冷干事件呈显著下降趋势。就子流域而言,沙溪流域的暖干事件增强趋势最大,达到13.58 d/10 a;富屯溪流域的冷干事件减小趋势最显著(-7.49 d/10 a)。(4)从强度上看,暖湿事件虽然频次较低,但强度较强,以强等级和中等级为主,且中等级的天数多于强等级。暖干事件以强等级和中等级为主,且强等级的天数多于中等级。【结论】总体上看,闽江流域的复合极端事件以暖干为主,强度大且呈增多趋势。冷干事件主要发生在秋冬两季,趋势逐步减小。极端降水影响下,暖湿事件的强度较强,但频次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候 复合事件 频率 趋势 强度 闽江流域 气候变化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的评估及归因
3
作者 王博文 贺一 滕飞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2-518,共17页
气候变化增加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范围、频率和强度,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尽管现有归因研究量化了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对极端事件发生概率的贡献,但气候变化对极端事件经济损失的贡献尚不明确,难以有效支撑适应政策的制定。文... 气候变化增加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范围、频率和强度,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尽管现有归因研究量化了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对极端事件发生概率的贡献,但气候变化对极端事件经济损失的贡献尚不明确,难以有效支撑适应政策的制定。文中基于极端事件归因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全面核算了我国各省极端事件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对损失进行归因分析,并识别了重点适应部门和地区。研究发现,在中国极端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中,约有27%(约798亿元)可归因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这部分归因损失经由经济系统传导和放大,进一步造成了约911亿元的间接经济损失。其中,制造业和农业是最主要的承灾部门,未受直接影响的金融房地产、批发零售以及商务服务业也受到较大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损失与损害 损失归因 气候变化适应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云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4
作者 王定春 王雁翔 吴金泽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8期116-118,共3页
利用紫云县1994—2023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统计数据,采用统计法、线性趋势分析法,剖析研究区近30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类型、分布特征及其影响。结果表明,1994—2023年紫云县每年均会出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次以0.879... 利用紫云县1994—2023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统计数据,采用统计法、线性趋势分析法,剖析研究区近30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类型、分布特征及其影响。结果表明,1994—2023年紫云县每年均会出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次以0.879次/10年的速率呈增加趋势。以低温冷害、暴雨、冰雹等最为常见,其中低温冷害发生频次最高,冰雹较低。暴雨与冰雹频次呈波动增加趋势,而低温冷害发生频次则有所减少;此外,当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月际分布也存在显著差异。当地农业生产受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较大,因此亟须采取强化气象监测预警、强化气象防灾减灾宣传、作物品种与布局优化等应对措施,以助力农业安全生产及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农业安全生产 可持续发展 紫云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复合极端高温-降水事件可能成因 被引量:1
5
作者 杨怡蓉 袁潮霞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76,共15页
基于1961—2018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再分析资料、中国高分辨率格点资料,采用合成分析方法,揭示了中国西北地区复合极端高温-降水事件(compound extreme heat-precipitation events,CEHPE)的成因,并探讨了与无强降水热浪事件的异同... 基于1961—2018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再分析资料、中国高分辨率格点资料,采用合成分析方法,揭示了中国西北地区复合极端高温-降水事件(compound extreme heat-precipitation events,CEHPE)的成因,并探讨了与无强降水热浪事件的异同。结果表明,CEHPE是由上游向东南方向传播的准正压反气旋环流异常引起:当异常环流中心接近关键区(95°~105°E,35°~40°N)时,与之相关的异常下沉运动一方面使得大气下沉增温,增加了低层大气温度;另一方面下沉运动减少云量,增强了向下短波辐射并加热地表,被加热的地表又向上释放了更多的长波辐射,进一步加热低层大气,最终导致了热浪的形成。在热浪发生时,由于地表热强迫,对流层低层发展出低压异常,其伴随的异常辐合,引导东南方向水汽至关键区,提高关键区大气水汽含量。增加的大气水汽含量和增高的气温使得热浪期间关键区大气不稳定能量异常增强。当准正压反气旋异常东移出关键区时,热浪结束,同时上游方向有异常气旋靠近,关键区位于对流层中高层的槽前脊后,有助于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因此强对流迅速发展,关键区出现极端降水,完成一次CEHPE的过程。无强降水热浪事件与CEHPE的热浪在强度和形成机制上几乎相同,但在热浪结束时,准正压反气旋异常水平范围较大,虽强度减弱,但中心仍位于关键区附近,因此对流层低层低压及其伴随的辐合上升异常的发展受到压制,导致对流层低层气旋、水平水汽辐合、垂直水汽输送以及不稳定能量异常小于同时期的CEHPE,无法引发强降水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 热浪 强降水 中国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极端天气气候研究——“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专项项目2024年度最新进展
6
作者 陈海山 张耀存 +16 位作者 张文君 尹志聪 陈国森 华文剑 黄丹青 况雪源 刘芸芸 马红云 施宁 孙善磊 魏江峰 赵海坤 张杰 韩婷婷 李文铠 桑英涵 王润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7-206,共30页
围绕“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专项项目“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形成机理及其预测和归因”2024年度主要进展,从极端事件变化的观测事实、环流特征与动力学机理,海洋关键过程与海气相互作用机理,海洋过程对极端天气气候的影响,陆面过... 围绕“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专项项目“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形成机理及其预测和归因”2024年度主要进展,从极端事件变化的观测事实、环流特征与动力学机理,海洋关键过程与海气相互作用机理,海洋过程对极端天气气候的影响,陆面过程及其影响研究,极端事件模拟与预测等5个方面介绍了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1)揭示了变暖趋势对中国近40年破纪录高温事件的影响,基于通用热气候指数分析了中国区域极端高温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不同增暖期中国东部极端降水的演变规律,阐明了长江中下游极端热浪事件的热、动力学特征,并归因了人类活动对亚洲热点区域极端温度事件的影响。2)量化了前期冬季北太平洋涛动对后期ENSO发展的作用,指出热带太平洋年际-年代际变率在超长La Nina事件形成有重要贡献;揭示了La Nina纬向位置对印度洋偶极子的调制机理,发现ENSO对东海-黑潮区域海温的影响存在季节性反转;开展了黑潮延伸体区域SST异常和海洋热浪的季节可预报性研究,阐明了非线性过程对大气季节内振荡的作用,探讨了多因子影响北大西洋多年代际变化的物理机制。3)揭示了ENSO对晚冬“暖北极-冷欧亚”模态的非对称影响,发现了其与中国东部前、后冬降水模态及黑潮反气旋的联系,并阐释了对东海-黑潮区海温和东亚降水的季节性变化机理;指出Mega-ENSO与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区域的向极移动存在密切联系,揭示了热带跨洋盆海气相互作用对台风生成位置和频次的影响过程;发现南极变暖驱动南大西洋变暖是2022年东亚高温热浪的重要成因,热带北大西洋变率显著调控我国东北森林野火。4)揭示了欧亚大陆土壤湿度次季节变化对我国北方群发性极端降水事件的影响机制,评估了积雪覆盖对温度次季节变化及预测的影响;开展了陆面因子与陆气耦合过程影响干旱的归因与预估研究;阐明了陆面过程与海陆协同影响中国夏季降水和超级梅雨、极端降水的物理机制;评估了华北夏季灌溉对降水日循环和区域水循环的影响及城市化对珠三角暖季中尺度对流系统和强降水的影响。5)系统评估了CMIP6模式对“暖北极-冷欧亚”模态前后冬次季节反转的模拟能力,构建了中国东南区域复合极端湿热事件的季节预测模型;利用年际增量方法构建了华北盛夏强降水频次的物理统计预测模型,基于深度学习方法改进长江中下游流域夏季极端降水动力模式的预测性能;同步开展了动力模式的发展及预测应用研究。最后,展望了面临的挑战和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的相关问题,以期为推动我国极端天气气候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海气相互作用 陆面过程 机理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脱贫县破纪录极端天气事件研究
7
作者 陈思达 刘凯 +1 位作者 李博浩 汪明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7-339,共13页
脱贫地区作为高脆弱性地区,往往承受着更高的自然灾害致贫返贫风险,而目前有关我国脱贫县未来面临的破纪录极端天气危险性认识不足。文中基于NEX-GDDP-CMIP6全球降尺度气候情景的22个模式数据,结合8个极端天气指标,探讨中国832个脱贫县... 脱贫地区作为高脆弱性地区,往往承受着更高的自然灾害致贫返贫风险,而目前有关我国脱贫县未来面临的破纪录极端天气危险性认识不足。文中基于NEX-GDDP-CMIP6全球降尺度气候情景的22个模式数据,结合8个极端天气指标,探讨中国832个脱贫县和其他县极端天气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极端高温威胁。1950—2014年极端高温事件的频次呈快速增加趋势,在高排放情景下(SSP3-7.0),2040年中国84.82%的县份暖夜日数(TN_(90p))破纪录概率将突破80%,到2050年83.40%的县份暖昼日数(TX_(90p))破纪录概率将突破80%。脱贫县面临更严重的极端高温威胁,高温热浪(HW)破纪录概率显著高于其他县,同时TX_(90p)破纪录概率将于2030—2040年间超过50%,早于其他县10年。胡焕庸线西部脱贫县历史复合干旱-热浪(CDHW)增长速率是其他地区的10余倍,未来破纪录概率是东部脱贫县的1~2倍。其中,新疆、内蒙古西部、青海及云南南部的脱贫县是CDHW破纪录概率高值区;胡焕庸线沿线区域(南北两翼)、海南岛、黄渤海沿岸区及新疆西北部拥有更高的连续洪水-热浪(SFH)破纪录概率。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脱贫县受破纪录极端天气威胁更高。为有效防范应对极端天气,提出了水利设施、防灾减灾设施、巨灾保险、公众宣传教育等方面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胡焕庸线 脱贫县 破纪录概率 极端高温 极端降水 复合极端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IP6多模式集合的中国洪水热浪复合极端事件特征预测 被引量:2
8
作者 武传号 逯家宝 +1 位作者 周君 黎梓涛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30,共11页
基于14个CMIP6全球气候模式降尺度模拟结果,预测了未来SSP1-2.6、SSP2-4.5和SSP5-8.5情景下中国洪水-热浪复合极端(SFHE)事件及人口暴露度的时空变化特征,量化了气候效应、人口效应以及两者共同作用效应对人口暴露度的相对影响。结果表... 基于14个CMIP6全球气候模式降尺度模拟结果,预测了未来SSP1-2.6、SSP2-4.5和SSP5-8.5情景下中国洪水-热浪复合极端(SFHE)事件及人口暴露度的时空变化特征,量化了气候效应、人口效应以及两者共同作用效应对人口暴露度的相对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加剧了未来华东和华南地区SFHE事件发生的风险,并导致SFHE事件历时及土地暴露度增长;SSP1-2.6、SSP2-4.5和SSP5-8.5情景下21世纪末中国SFHE事件年均频次与历史基准期(1961—2014年)相比,预计分别增加0.13、0.28、0.44次,SFHE事件平均历时分别增长1.4、3.9、8.1 d,年土地暴露度分别增加6.0%、13.8%、18.3%,而洪水、热浪平均间隔分别缩短0.16、0.37、0.75 d,SFHE事件突发性更强;未来SFHE事件人口暴露度增加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和南部地区,由气候变化导致人口暴露度增加的效应逐渐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热浪复合极端事件 CMIP6 气候变化 人口暴露度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暖季极端高温干旱复合事件的演变特征及其与气候和植被的关系 被引量:5
9
作者 姚昊昕 李清泉 +4 位作者 赵亮 吴星麒 沈新勇 段春锋 李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596-5608,共13页
使用淮河流域1981年至2020年的149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相对湿度数据,分析了流域暖季极端高温干旱复合事件(Compound Drought and Heat Events,CDHEs)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法探讨了CDHEs与气候和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 使用淮河流域1981年至2020年的149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相对湿度数据,分析了流域暖季极端高温干旱复合事件(Compound Drought and Heat Events,CDHEs)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法探讨了CDHEs与气候和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1)CDHEs的发生日数在年代际尺度上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并且范围扩大,频发区逐渐向淮河流域中西部移动;(2)在年际尺度上,CDHEs随时间序列呈显著的波动上升趋势,空间分布上以西北部为中心向四周递减。连续CDHEs事件呈年际变化,最大2至4天的连续事件存在波动,2019年达到高峰,并且在流域内零散或成片出现;(3)在月际尺度上,CDHEs的发生日数在6月最多,其次是5月、7月、9月和8月。淮河流域入汛前的旱情和入汛后的旱涝急转都容易导致CDHEs发生,而且随着月际变化向南移动;(4)CDHEs对水热条件和大气环流具有特别的敏感性。在850hPa反气旋和500hPa显著高压异常的控制下,高温、低湿、高蒸发和降水少的气候背景有利于淮河地区CDHEs的形成,尤其是在淮河中西部地区。因此,CDHEs的发生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5)CDHEs与植被生长也存在显著关系。CDHEs与GPP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NDVI呈显著的正相关,显著地区的土地类型以耕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为主。GPP和NDVI的不同步可能是因为多种因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而不仅仅是单一因素的影响。此外,对于GPP和NDVI来说,土壤含水量至关重要。总之,本文对淮河流域CDHEs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探讨了其与气候和植被的关系。研究结果可以为该地区的气象灾害防御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极端高温干旱复合事件 气候变化 时空分布特征 植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20年珠江流域极端气温和降水复合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10
作者 周彪 温姗姗 +1 位作者 蒋富霜 汪辰钰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8,共18页
【目的】珠江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与人口密集区,然而经常受到极端气温和极端降水事件的影响。仅分析单一变量可能低估这些极端事件对区域的实际影响。因此,研究极端气温和极端降水的复合灾害事件的变化趋势和特征,对准确评估其潜在灾... 【目的】珠江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与人口密集区,然而经常受到极端气温和极端降水事件的影响。仅分析单一变量可能低估这些极端事件对区域的实际影响。因此,研究极端气温和极端降水的复合灾害事件的变化趋势和特征,对准确评估其潜在灾害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方法】基于1961—2020年的气象观测数据,采用相对阈值法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识别出热干、热湿、冷干和冷湿四类复合事件,通过趋势分析和空间分布研究,揭示这些复合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结果显示:1961—2020年期间,气温与SPEI呈显著负相关,尤其在夏季和冬季,西部和南部地区的相关性尤为突出。珠江流域热湿事件显著增加,冷干事件显著减少,尤其在21世纪初期变化最为明显。热湿事件主要集中在流域东南部及南部沿海地区,热干事件多发于西部和南部,冷湿事件在西北部频繁发生,冷干事件则在东北部较为常见。强度方面,热干事件主要表现为强等级和中等级,其天数远超热湿、冷湿和冷干事件。1991—2020年,热湿和热干事件的发生频数分别增加了24%和99%,而冷湿和冷干事件的频数则分别减少了9%和41%。在区域分布上,热干事件在平原和丘陵地带,尤其是海南岛及南海诸岛区域最为频繁;而冷湿事件在中山和高山地带更为显著。这些变化揭示了区域气候的显著转变。【结论】结果表明:珠江流域内热干和热湿事件的频数显著增加,尤其在南部和西部地区更为明显,反映出这些区域在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面临高风险;相对而言,冷干和冷湿事件的减少趋势表明,区域气候正向暖湿化转变。通过深入分析复合极端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研究成果为珠江流域的气候预估、复合灾害事件应对策略的制定以及防灾减灾能力提升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事件 极端气温 极端降水 珠江流域 时空演变 气候变化 时空分布 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中国气候异常特征及主要天气气候事件 被引量:26
11
作者 竺夏英 孙林海 +17 位作者 钟海玲 支蓉 艾婉秀 姜允迪 李威 陈鲜艳 邹旭恺 王凌 赵珊珊 曾红玲 王有民 冯爱青 朱晓金 代潭龙 郭艳君 张颖娴 李想 龚振淞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6-256,共11页
2023年,我国气候主要表现为暖干的特征,全国平均气温10.71℃,较1991—2020年气候平均偏高0.82℃,为1951年以来最暖;全国平均降水量615.0 mm,较常年偏少3.9%,为2012年以来第二少。四季气温均较常年同期偏高,其中夏、秋季分别为历史同期... 2023年,我国气候主要表现为暖干的特征,全国平均气温10.71℃,较1991—2020年气候平均偏高0.82℃,为1951年以来最暖;全国平均降水量615.0 mm,较常年偏少3.9%,为2012年以来第二少。四季气温均较常年同期偏高,其中夏、秋季分别为历史同期次高和最高;除秋季降水偏多外,其余三季降水均偏少。汛期(5—9月),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4.3%,为2012年以来第二少,我国中东部降水总体呈“中间多南北少”的分布。2023年,我国区域性气象干旱多发,西南地区遭遇冬春连旱;春季北方沙尘天气过程偏多;夏季前期,华北和黄淮遭受1961年以来最强高温过程;7月底至8月初,受台风杜苏芮影响,京津冀地区发生历史罕见极端强降水过程,华北地区出现“旱涝急转”;华西秋雨开始早、结束晚、雨量多;1月中旬发生年内最强寒潮过程;秋末冬初冷空气频繁入侵,12月华北和黄淮等地降雪日数偏多、积雪偏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异常特征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气象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极端天气气候研究——“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专项项目简介及最新进展 被引量:16
12
作者 陈海山 张耀存 +6 位作者 张文君 尹志聪 华文剑 况雪源 陈国森 马红云 韩婷婷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45,共23页
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并表现出群发性、持续性、复合性等特点,不可预测性增加;持续性强降水、极端低温、复合型极端高温干旱、群发性热浪和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我国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然而,上述极端... 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并表现出群发性、持续性、复合性等特点,不可预测性增加;持续性强降水、极端低温、复合型极端高温干旱、群发性热浪和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我国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然而,上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新特征、关键过程和机理尚不完全清楚,重大极端事件的预报预测水平亟待提升。文章首先简要介绍“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专项项目“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形成机理及其预测和归因”的基本情况。项目拟在分析全球变化背景下对我国造成重大影响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新特征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多尺度海-陆-气耦合过程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机理,挖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次季节-季节预测的前兆信号;发展动力与物理统计相结合的极端事件预测新方法,研制针对中国极端事件的新一代高分辨率数值预报与检测归因系统。文章重点总结了自2022年12月项目立项至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海气相互作用 陆面过程 海陆气耦合 机理 预测 归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高层大气环境变异及天气气候致灾效应——重大项目简介及最新进展
13
作者 田文寿 卞建春 +7 位作者 陆高鹏 肖子牛 尹志聪 黄金龙 胡定珠 周放 张重阳 宋晓蕾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5,共18页
中高层大气因其对天气气候的显著影响而被列为世界天气气候研究计划前沿科学研究领域。同时,作为航空到航天的过渡空间,中高层大气被视为国防安全的“高边疆”。然而,由于观测数据不足以及缺乏完备的中高层大气模式,我国对中高层大气环... 中高层大气因其对天气气候的显著影响而被列为世界天气气候研究计划前沿科学研究领域。同时,作为航空到航天的过渡空间,中高层大气被视为国防安全的“高边疆”。然而,由于观测数据不足以及缺乏完备的中高层大气模式,我国对中高层大气环境变异及其天气气候致灾效应的认识还很薄弱。为了加深对中高层大气的认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了重大研究项目“中高层大气环境变异及天气气候致灾效应”,该项目旨在:1)发展中高层大气成分观测的新技术和方法,开展“天空地”一体化多要素协同观测,获取中高层大气的多时空尺度观测资料;2)研究跨大气层相互作用和多源扰动对中高层大气的影响,量化外部强迫因子和内部变率对中高层大气变异的影响及贡献;3)完善模式的中高层大气物理化学过程,发展中高层大气资料同化系统;4)揭示中高层大气环境变异对东亚极端天气气候的影响和机制,评估其致灾效应和风险。该研究将为防灾减灾、气候变化应对以及国防安全保障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和决策依据。本文简要介绍了该项目的研究背景和内容、关键科学问题及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层大气 协同观测数据同化 化学-辐射-动力反馈 地球系统模式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与预测研究进展及其应用综述 被引量:79
14
作者 任福民 高辉 +10 位作者 刘绿柳 宋艳玲 高荣 王遵娅 龚志强 王永光 陈丽娟 李清泉 柯宗建 孙丞虎 贾小龙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60-874,共15页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简称"极端事件")分为单站极端事件和区域性极端事件。本文回顾了极端事件的研究进展,首先回顾了单站极端温度、极端降水和干旱事件的观测研究及相关指数,进而对近年来不断增多的区域性极端事件研究做了简要...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简称"极端事件")分为单站极端事件和区域性极端事件。本文回顾了极端事件的研究进展,首先回顾了单站极端温度、极端降水和干旱事件的观测研究及相关指数,进而对近年来不断增多的区域性极端事件研究做了简要回顾,最后还回顾了极端事件气候预测研究进展。同时,对国内外在极端事件气候监测和预测业务现状进行了初步总结,并指出:在极端事件气候监测方面中国的业务产品较丰富,并率先开展了针对区域性极端事件的监测业务,但在产品表现形式上缺乏统一组织,特别是英文产品表现力严重不足;在极端事件气候预测方面,国家气候中心发展了两种方法:一个是基于物理统计的BP-CCA和OSR的干旱预测方法,另一个基于国家气候中心月动力延伸预报模式(DERF)的高温预测方法。最后,对极端事件监测和预测业务发展及相关科学问题给出展望,指出应根据极端事件的业务需求继续加强相关研究和业务能力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区域性极端事件 研究进展 气候监测 气候预测 业务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气候变暖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 被引量:68
15
作者 周秀杰 张桂华 +1 位作者 郑红 潘华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47-50,共4页
黑龙江省 1 980年以来气候变暖已成为事实 ,气候变暖导致天气气候极端事件的发生 ,主要表现在 :①大雨暴雨次数增加 ;② 30℃以上极端最高气温平均日数下降 ;③- 30℃以下极端最低气温平均日数明显减少 ;④初霜日平均后延 2~ 5天 ;⑤... 黑龙江省 1 980年以来气候变暖已成为事实 ,气候变暖导致天气气候极端事件的发生 ,主要表现在 :①大雨暴雨次数增加 ;② 30℃以上极端最高气温平均日数下降 ;③- 30℃以下极端最低气温平均日数明显减少 ;④初霜日平均后延 2~ 5天 ;⑤终霜日 ,北部中部提前 3~ 5天而南部延长 ;⑥夏季低温次数明显减少 ,北部减少多于南部 ;⑦大旱年次数增多 ,大涝次数北少南多 ,西南部地区为旱涝敏感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气候变暖 旱涝 最高气温 大雨 暴雨 初霜日 北部 次数 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变化及其与全球变暖的联系——纪念2002年世界气象日“减低对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脆弱性” 被引量:145
16
作者 丁一汇 张锦 宋亚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7,共5页
20 0 2年 3月 2 3日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减低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脆弱性”。针对这个主题 ,作者对以下四方面问题作了阐述 :(1 )天气与气候极端事件以及脆弱性的定义 ;(2 )近百年来全球天气与气候极端事件的变化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 20 0 2年 3月 2 3日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减低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脆弱性”。针对这个主题 ,作者对以下四方面问题作了阐述 :(1 )天气与气候极端事件以及脆弱性的定义 ;(2 )近百年来全球天气与气候极端事件的变化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3 )未来天气与气候极端事件及其影响的预测 ;(4 )天气与气候极端事件的适应与减缓对策。由于篇幅有限 ,未介绍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天气 气候事件 脆弱性 全球气候变化 2002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奥运期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背景分析 被引量:21
17
作者 叶殿秀 陈峪 +1 位作者 张强 高歌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31-35,共5页
利用北京市 1 951~ 2 0 0 1年 51年 7月下旬至 9月上旬的日最高气温、降水量、风、天气现象等观测资料 ,分别以旬为单位统计了高温、洪涝、大风、大雾、雷暴等对体育竞赛影响较大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分布特点 ,以期为 2 0 ... 利用北京市 1 951~ 2 0 0 1年 51年 7月下旬至 9月上旬的日最高气温、降水量、风、天气现象等观测资料 ,分别以旬为单位统计了高温、洪涝、大风、大雾、雷暴等对体育竞赛影响较大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分布特点 ,以期为 2 0 0 8年北京奥运会提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气候背景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气候概率 天气现象 分布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受到全球变暖影响吗? 被引量:16
18
作者 赵宗慈 罗勇 黄建斌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88-390,共3页
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对社会与经济和公众生活与生命的影响很大,因此受到公众和政策制定者的极大关注。近些年的热点问题是: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是否会受到影响?
关键词 气候事件 极端天气 全球变暖 公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2012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气象灾害 被引量:12
19
作者 雷向杰 程肖侠 毛明策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5-110,共6页
利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系统监测结果,分析了陕西1981-2012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出现次数和强度,发现2012年陕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次数少于多年平均值,但华阴7月2-4日、佳县7月24-28日极端降水事件强度之大,为历史罕见,佳县27日降水量、2... 利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系统监测结果,分析了陕西1981-2012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出现次数和强度,发现2012年陕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次数少于多年平均值,但华阴7月2-4日、佳县7月24-28日极端降水事件强度之大,为历史罕见,佳县27日降水量、26-28日3d降水量均超过百年一遇的水平,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说明即便是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出现次数少,气候年景较好的年份,局地也会出现历史罕见的极端事件和灾害。此外,还分析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次数与灾情年景评估指数之间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灾害 历史重现期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2012年 陕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南京极端天气事件及其与区域气候变暖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孙燕 张秀丽 +1 位作者 韩桂荣 濮梅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79-282,共4页
应用江苏南京逐日观测资料分析了南京极端天气事件的变化及其与区域气候变暖的关系。结果表明,近60年来南京的低温、大风、雷暴和大雾事件存在下降趋势,灰霾事件明显增多;高温、暴雨、大风、雾、霾存在较强年际变化但不具备明显的周期... 应用江苏南京逐日观测资料分析了南京极端天气事件的变化及其与区域气候变暖的关系。结果表明,近60年来南京的低温、大风、雷暴和大雾事件存在下降趋势,灰霾事件明显增多;高温、暴雨、大风、雾、霾存在较强年际变化但不具备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低温、闷热和雷暴事件的年际变化较小并且存在一定的年代际和年际的周期变化;南京年均气温和高温、闷热、低温、大风、灰霾等极端事件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这些极端天气事件的变化与区域气候变暖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南京 江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