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压缩和吸收式制冷复合循环电站空冷系统性能评价 被引量:5
1
作者 陈立军 杨善让 +1 位作者 王升龙 卢洪波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7-12,共6页
针对电站传统空冷技术的种种缺陷,曾提出蒸汽动力循环耦合以氨为制冷剂的正、逆制冷循环的电站空冷系统(以下简称复合循环空冷系统)。复合循环的正制冷循环可根据机组负荷特性和安装地的气象条件选用氨蒸气压缩制冷循环或氨水吸收式制... 针对电站传统空冷技术的种种缺陷,曾提出蒸汽动力循环耦合以氨为制冷剂的正、逆制冷循环的电站空冷系统(以下简称复合循环空冷系统)。复合循环的正制冷循环可根据机组负荷特性和安装地的气象条件选用氨蒸气压缩制冷循环或氨水吸收式制冷循环。为便于设计选型,简要介绍复合循环空冷系统的两制冷循环的构成及工作原理,建立复合循环空冷系统性能评价指标;并根据模拟计算机组安装地的典型年-气温分布进行2种方案的性能评价指标的计算分析及2种方案能级和能耗的对比分析。算例表明:氨水吸收式制冷复合循环空冷系统的性能评价指标和能级和能耗均明显优于氨蒸气压缩式制冷复合循环空冷系统,前者还有望用于高温时段长的南方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站系统 复合制冷循环空冷系统 氨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 氨水吸收式制冷循环 性能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复合动力/制冷循环空冷系统电站的经济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陈立军 米利俊 +2 位作者 徐超 雷扬 杨善让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54-58,共5页
当前,电力行业的发展面临节能减排的压力。简要回顾动力循环优化和提高热能综合利用方面的工作,对前期提出的复合动力/制冷循环电站空冷系统(以下简称复合循环空冷系统)进行经济分析,并分析其节能减排的贡献。以压缩制冷复合循环空冷为... 当前,电力行业的发展面临节能减排的压力。简要回顾动力循环优化和提高热能综合利用方面的工作,对前期提出的复合动力/制冷循环电站空冷系统(以下简称复合循环空冷系统)进行经济分析,并分析其节能减排的贡献。以压缩制冷复合循环空冷为例的模拟计算表明复合空冷系统的可行性,指出新形势下空冷系统面临的重新选择,间冷系统将会受到重视和发展,采用制冷剂的复合动力/制冷循环空冷系统将成为一种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循环 制冷循环 复合动力/制冷循环 电站 技术经济分析 节能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制冷循环间接空冷系统变工况特性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赵波 杨善让 +2 位作者 张辉 彭伟麒 胡亚才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3308-3316,共9页
基于复间冷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建立复间冷系统变工况数学模型,提出了工作于环境高温时段的制冷循环过程中,汽轮机排汽压力的变工况计算模型。该模型揭示出压缩机功耗、环境气温、迎面风速、排汽热负荷等主要因素对汽轮机排汽压力的影响... 基于复间冷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建立复间冷系统变工况数学模型,提出了工作于环境高温时段的制冷循环过程中,汽轮机排汽压力的变工况计算模型。该模型揭示出压缩机功耗、环境气温、迎面风速、排汽热负荷等主要因素对汽轮机排汽压力的影响;工作于环境低温时段的逆制冷循环(动力循环)过程中,膨胀机输出功率的变工况计算模型,分析得出汽轮机排汽压力、工质过热度、环境气温、迎面风速、排汽热负荷等运行因素对膨胀机输出功率的影响。以600MW虚拟复间冷机组为例,定量阐明了诸影响因素对汽轮机排汽压力和膨胀机输出功率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间系统 变工况特性 汽轮机排汽压力 膨胀机输出功率 制冷循环 制冷循环(动力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制冷循环间接空冷系统高温时段排汽状态分析与实验研究
4
作者 赵波 杨善让 +1 位作者 曹生现 王恭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3-78,共6页
基于复合制冷循环间接空冷(简称复间冷)系统的结构形式和传热过程,针对复间冷系统制冷循环,建立换热过程计算模型,并进行汽轮机排汽耦合制冷循环的动态模拟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制冷循环运行约500s后,排汽温度趋于稳态工况,随着排汽热负... 基于复合制冷循环间接空冷(简称复间冷)系统的结构形式和传热过程,针对复间冷系统制冷循环,建立换热过程计算模型,并进行汽轮机排汽耦合制冷循环的动态模拟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制冷循环运行约500s后,排汽温度趋于稳态工况,随着排汽热负荷的增加、环境气温的升高以及迎面风速的减小,排汽温度升高,实验结果与600 MW机组的模拟计算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间系统 制冷循环 排汽温度 正交实验 动态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循环系统辅助低压缩比柴油发动机压燃工作的可行性研究
5
作者 张君 段雄波 +3 位作者 段浩 尹晓军 胡二江 曾科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80-2088,共9页
采用压缩比为9.5的单缸四冲程柴油发动机模拟转子发动机,提出一种基于复合循环的进气加热系统,开展该系统对低压缩比柴油发动机冷起动及稳定运行影响的试验研究,验证通过提高进气温度实现柴油转子发动机以压燃方式工作的可行性,探索复... 采用压缩比为9.5的单缸四冲程柴油发动机模拟转子发动机,提出一种基于复合循环的进气加热系统,开展该系统对低压缩比柴油发动机冷起动及稳定运行影响的试验研究,验证通过提高进气温度实现柴油转子发动机以压燃方式工作的可行性,探索复合循环系统的最佳运行策略,并确定发动机稳定运行的最佳进气温度。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复合循环系统加热进气可以实现低压缩比柴油发动机的稳定冷起动,冷起动所需最低进气温度为373 K;当发动机转速为2 000 r/min时,在不同负荷下均存在一个最佳进气温度,使发动机输出扭矩最大,高负荷下的最佳进气温度为363 K;暖机阶段的总能耗与暖机的耗时随电加热停止时进气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综合考虑能耗、暖机耗时与实用性,电加热停止的最佳进气温度为393 K;暖机成功后,可以仅通过尾气加热进气使进气温度维持在较高水平,保证发动机稳定压燃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动 低压缩比 复合循环系统 进气预热 尾气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蒸汽动力循环耦合正、逆制冷循环的电站空冷系统 被引量:13
6
作者 杨善让 徐志明 +5 位作者 王恭 卢洪波 王升龙 陈立军 李菁华 李春来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3期61-66,共6页
文中提出一种电站汽轮机凝汽器新型间接空冷系统,它通过特制的双相变换热器将蒸气压缩制冷循环及与其并联的逆制冷循环和蒸汽动力循环串接耦合,以使系统能根据环境温度的高低,分别利用正、逆制冷循环的相互切换和制冷设备运行参数的调... 文中提出一种电站汽轮机凝汽器新型间接空冷系统,它通过特制的双相变换热器将蒸气压缩制冷循环及与其并联的逆制冷循环和蒸汽动力循环串接耦合,以使系统能根据环境温度的高低,分别利用正、逆制冷循环的相互切换和制冷设备运行参数的调整将蒸汽动力循环的平均放热温度降低到和水冷系统的相近或更低,从而使该系统既节水又低耗:而且还可增强空冷系统的环境适应能力:高环境温度时段能满发,低环境温度时段无冻害。文中介绍了该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预测了系统的主要效果,进行了粗略的经济、社会效益估计,指出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分析得出结论:新空冷系统的原理可信,技术可行,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 蒸汽动力循环 制冷循环 逆序制冷循环 复合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全新型太阳能供热与制冷联合循环复合系统──Ⅰ.系统构造思想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明 王如竹 +1 位作者 许煜雄 吴静怡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35-140,共6页
提出一种利用太阳能作为驱动热源的固体吸附式制冷与供热联合循环方法,描述了太阳能制冷与供热联合循环的工作原理,并对循环装置内各子系统部件的热力循环过程和能量转化过程作了理论分析与计算说明。采用该联合循环装置,可实现用同... 提出一种利用太阳能作为驱动热源的固体吸附式制冷与供热联合循环方法,描述了太阳能制冷与供热联合循环的工作原理,并对循环装置内各子系统部件的热力循环过程和能量转化过程作了理论分析与计算说明。采用该联合循环装置,可实现用同一集热器白天加热的热水供夜间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供热与制冷 联合循环 复合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制冷循环间冷系统制冷剂/工质的选择论证 被引量:4
8
作者 杨善让 雷扬 +2 位作者 赵波 盛杰 陈立军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3-79,共7页
该文旨在从目前80余种制冷剂(包括替代工质)中筛选出能满足复合制冷循环间冷系统(以下简称复间冷)要求的中间传热介质(制冷剂/工质)。筛选步骤如下:1)按制冷剂的臭氧损耗潜势和全球变暖潜势挑选出满足环保要求的"环保型制冷剂"... 该文旨在从目前80余种制冷剂(包括替代工质)中筛选出能满足复合制冷循环间冷系统(以下简称复间冷)要求的中间传热介质(制冷剂/工质)。筛选步骤如下:1)按制冷剂的臭氧损耗潜势和全球变暖潜势挑选出满足环保要求的"环保型制冷剂";2)根据环保型制冷剂的物性对复间冷要求的满足程度,挑出合适度比较高的若干种;3)从前两轮筛选出的制冷剂/工质挑出做功能力最大者。最终氨成为3轮筛选唯一胜出的自然物质。考虑到氨的气味对人的呼吸道有刺激性,条件具备时可燃可爆,故再次仔细分析了其安全性,指出其燃爆可防、易防,拟定了相应防范措施,并列举了应用实例。全文结论为:氨物性对复间冷的合适度最高,环境最友好,安全可靠,性价比高。作为复间冷的制冷剂/工质,氨虽非最佳,但目前尚无更佳的替代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接系统 复合制冷循环 制冷 工质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全新型的太阳能供热与制冷联合循环复合系统——Ⅱ:系统动态仿真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明 王如竹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16-323,共8页
:对太阳能作为驱动源的固体吸附式制冷与供热联合循环系统进行了动态仿真,并对用热管真空管集热器及活性炭甲醇作为制冷剂的系统进行了随太阳辐照度变化的动态计算,分析了冷凝温度、蒸发温度、自来水温等外界环境参数变化对复合系... :对太阳能作为驱动源的固体吸附式制冷与供热联合循环系统进行了动态仿真,并对用热管真空管集热器及活性炭甲醇作为制冷剂的系统进行了随太阳辐照度变化的动态计算,分析了冷凝温度、蒸发温度、自来水温等外界环境参数变化对复合系统性能的影响,为进一步完善与改进系统的性能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供热与制冷 联合循环 复合系统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喷射-压缩复合循环制冷系统节能运行优化工况点的探讨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静 张小松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7-53,共7页
CCRS是使用机械压缩机的制冷循环 (RAC/MC)和使用喷射器的冷却循环 (EJC)复合的一种新型节能循环系统。其中EJC是由RAC/MC的余热驱动的 ,并作为RAC/MC的底部循环。通过分析表明 ,CCRS的COP值比单独压缩制冷循环系统的COP有明显提高 ,而... CCRS是使用机械压缩机的制冷循环 (RAC/MC)和使用喷射器的冷却循环 (EJC)复合的一种新型节能循环系统。其中EJC是由RAC/MC的余热驱动的 ,并作为RAC/MC的底部循环。通过分析表明 ,CCRS的COP值比单独压缩制冷循环系统的COP有明显提高 ,而且合理的喷射冷却循环工况对COP值的提高有很大影响 ;在喷射工况一定时 ,发生器中温度的变化 ,使得系统的制冷量和COP存在极限值 ,此时对应的工况即系统的最佳工况 ,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同时还比较了系统使用R2 2和R1 34a作为压缩式制冷循环制冷剂的性能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 压缩 复合循环制冷系统 节能 COP 运行工况 优化 R22 R134A 制冷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热源喷射式发电制冷复合系统特性分析 被引量:16
11
作者 郑彬 翁一武 +1 位作者 顾伟 翁史烈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9期16-21,共6页
提出一种低温热源喷射式发电制冷复合系统。该系统将有机物朗肯循环与喷射式制冷循环相结合,利用透平排气驱动喷射器工作,同时实现发电和制冷的功能。在定义系统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选取性能优良的有机物R245fa作为工质,建立系统仿真模型... 提出一种低温热源喷射式发电制冷复合系统。该系统将有机物朗肯循环与喷射式制冷循环相结合,利用透平排气驱动喷射器工作,同时实现发电和制冷的功能。在定义系统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选取性能优良的有机物R245fa作为工质,建立系统仿真模型,进行计算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热源蒸发温度Tg=120℃,制冷蒸发温度Te=7℃,冷凝温度Tc=25℃的标准工况下,系统的热力学第一定律效率可达37%,热力学第一定律折合效率可达15.6%,火用效率可达37.5%。分析同时表明,提高热源蒸发温度Tg,提高制冷蒸发温度Te,降低冷凝温度Tc,有利于提高系统的工作性能;提高透平膨胀比β可以提高系统电冷比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电制冷复合系统 有机物朗肯循环 喷射式制冷循环 余热利用 低温热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能驱动的压缩吸收式复合制冷循环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曹毅然 张小松 鲍鹤灵 《流体机械》 CSCD 2002年第10期51-53,共3页
根据传统太阳能空调的不足 ,提出了一个由太阳能驱动的新型压缩 -吸收式复合制冷循环 ,同时通过压缩式制冷和吸收式制冷热力系数的比较 ,建立了该新型循环的热力学模型 ,并以一个典型的太阳日照为例 ,将新循环的性能系数与传统循环进行... 根据传统太阳能空调的不足 ,提出了一个由太阳能驱动的新型压缩 -吸收式复合制冷循环 ,同时通过压缩式制冷和吸收式制冷热力系数的比较 ,建立了该新型循环的热力学模型 ,并以一个典型的太阳日照为例 ,将新循环的性能系数与传统循环进行比较后得出 :新循环在节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吸收式复合制冷循环 制冷 复合循环 太阳能 性能系统 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行工况对双效空冷吸收式制冷循环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焕新 尚瑞 +1 位作者 舒朝晖 谢军龙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2期210-214,共5页
采用空冷吸收器、空冷冷凝器实现循环空冷化,是缩小吸收式系统体积、扩大其应用领域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4种空冷双效溴化锂循环,建立集中参数模型,分析比较了不同运行参数(热源温度、室外冷却空气温度、蒸发温度)对4种循环性能的影响... 采用空冷吸收器、空冷冷凝器实现循环空冷化,是缩小吸收式系统体积、扩大其应用领域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4种空冷双效溴化锂循环,建立集中参数模型,分析比较了不同运行参数(热源温度、室外冷却空气温度、蒸发温度)对4种循环性能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要实现循环空冷化,必须提高热源温度,同时4种循环相比,溶液在低温溶液热交换器前分流的并联循环热力性能明显低于其他3种循环,不宜空冷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效吸收式制冷循环 运行工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热源喷射式发电制冷复合系统的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郑彬 翁一武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69-474,共6页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对一种新型低温热源喷射式发电制冷复合系统进行了分析,并以R600a作为工质对系统进行了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在热源入口温度为420 K、热源热水流量为0.2kg/s、热源蒸发温度为370 K的标准工况下,系统净发电量为2.74 ...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对一种新型低温热源喷射式发电制冷复合系统进行了分析,并以R600a作为工质对系统进行了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在热源入口温度为420 K、热源热水流量为0.2kg/s、热源蒸发温度为370 K的标准工况下,系统净发电量为2.74 kW,系统制冷量为11.99 kW,系统的效率达到25.83%,系统能量利用率为45.34%;系统损失主要发生在蒸汽发生器和喷射器中.在热源蒸发温度提高过程中,系统内部工质流量发生改变,导致系统净发电量和效率小幅下降,制冷量和能量利用率先增后降.当热源蒸发温度为370 K时,系统能量利用率达到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热源 发电制冷复合循环系统 有机物朗肯循环 喷射式制冷循环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200MW空冷机组循环水系统振动研究与消振改造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海平 王松岭 +3 位作者 张树芳 石维柱 戴日俊 王宏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14-15,共2页
发电厂空冷机组由于设计布置问题,致使循环水泵并联运行时管路系统产生振动和噪声,威胁着机组安全运行。为此用水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剖析了该机组的振动机理,并进行了相应的消振改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发电机组 机组 循环系统 消振 改造 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厂冷端系统技术改造与优化运行》
16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本书于2018年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由上海交通大学汪国山编著。本书前六章围绕湿冷发电机组的冷端系统,依次介绍了凝汽器、湿冷塔、循环水系统、循环水清洁度管理、抽真空系统等分系统或设备的工作原理、变工况性能以及技术改造与优化... 本书于2018年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由上海交通大学汪国山编著。本书前六章围绕湿冷发电机组的冷端系统,依次介绍了凝汽器、湿冷塔、循环水系统、循环水清洁度管理、抽真空系统等分系统或设备的工作原理、变工况性能以及技术改造与优化运行技术;第七章介绍直接空冷系统的改造与优化运行技术;第八章介绍利用故障诊断技术对湿冷和直接空冷机组冷端系统进行综合节能改造;第九章介绍凝汽式发电厂冷端系统凝汽器余热回收技术。在以上各章中均提供了若干实际工程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系统 直接机组 上海交通大学 改造与优化 系统 抽真系统 循环系统 中国电力出版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表面式凝汽器间接空冷系统散热器循环水管束冻裂原因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温新宇 赵宏伟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38-39,42,共3页
带表面式凝汽器的间接空冷系统在寒冷地区冬季散热器管束冻裂是较为突出的问题 ,对此 ,着重从冻结机理入手进行分析 ,认为中间隔板短路是造成管束冻裂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技术措施。
关键词 带表面式凝汽器 间接系统 散热器 循环水管束 冻裂 汽轮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制冷技术在反应堆冷中子源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厉彦忠 石泳 +3 位作者 林明峰 陈纯正 冯全科 束鹏程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2002年第6期519-522,共4页
基于国外有关冷中子源方面的资料 ,分析了近几年来国外冷中子源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概况 ,并从技术上对采用不同慢化剂材料、制冷循环模式及冷却方法的系统进行分析与比较 ,指出了不同系统各自的优缺点。根据实际经验 ,归纳出建设冷中子源... 基于国外有关冷中子源方面的资料 ,分析了近几年来国外冷中子源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概况 ,并从技术上对采用不同慢化剂材料、制冷循环模式及冷却方法的系统进行分析与比较 ,指出了不同系统各自的优缺点。根据实际经验 ,归纳出建设冷中子源系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和问题 ,为我国下一步冷中子源系统的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制冷技术 中子源系统 应用 逆面雷顿循环 制冷 核反应堆 中子散射实验设施 研究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氦制冷系统方案的热力学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殷秀娓 傅秦生 厉彦忠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6-89,共4页
通过对冷中子源系统中采用逆布雷敦循环的氦制冷循环的改进设计分析,分别对带膨胀机预冷的4种流程结构进行了热力学的能量和(火用)分析。综合在膨胀机并联流程中对一级膨胀量的优化设计和在串联流程中对压缩机出日压力的优化设计结果,... 通过对冷中子源系统中采用逆布雷敦循环的氦制冷循环的改进设计分析,分别对带膨胀机预冷的4种流程结构进行了热力学的能量和(火用)分析。综合在膨胀机并联流程中对一级膨胀量的优化设计和在串联流程中对压缩机出日压力的优化设计结果,寻找出配合冷中于源系统的氦制冷站的最优设计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冷系统 热力学分析 逆布雷敦循环 中子源 中子密度 实验研究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压缩式制冷循环的R134a水合物蓄冷释冷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吴乾坤 谢应明 +2 位作者 陈嘉雯 周琦 吴康龙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14,共8页
采用一种基于压缩式制冷循环的R134a水合物蓄冷装置和释冷装置,试验研究了反应釜内初始压力为150~250 kPa时R134a水合物蓄冷和释冷特性,并通过试验数据计算水合物生成量、蓄冷量、平均蓄冷速率、释冷量、释冷速率、有效释冷率等。结果表... 采用一种基于压缩式制冷循环的R134a水合物蓄冷装置和释冷装置,试验研究了反应釜内初始压力为150~250 kPa时R134a水合物蓄冷和释冷特性,并通过试验数据计算水合物生成量、蓄冷量、平均蓄冷速率、释冷量、释冷速率、有效释冷率等。结果表明:初始充注压力越高,系统的蓄冷和释冷特性越好;蓄冷部分,初始压力为250 kPa时,总蓄冷量最大(753.59 kJ),与150 kPa初始压力相比增长了26.8%,水合物蓄冷量占比最大(38%),水合物生成质量最高(888.27 g);释冷部分,初始压力为250 kPa时,平均释冷速率最小(306.5 W),总释冷量最大(436.73 kJ),有效释冷量最大(81.01 kJ),水合物释冷率和总释冷率最小(63.48%,58.25%),有效释冷率最大(48.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式制冷循环 R134a水合物 系统 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