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乳化-溶剂蒸发法制聚3-羟基丁酸酯成球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田丰 成国祥 +2 位作者 刘长军 邢楠 李勇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1期144-147,共4页
利用盖玻片与带圆形凹槽的载玻片对刚乳化完成的乳液进行密封,控制乳液溶剂的挥发速率,利用光学显微镜(OM)观察不同乳化条件下得到的复乳液滴,其内部分别包封有一个、几个或多个初乳液滴,且因所包封初乳液滴的数量不同,溶剂挥发后,导致... 利用盖玻片与带圆形凹槽的载玻片对刚乳化完成的乳液进行密封,控制乳液溶剂的挥发速率,利用光学显微镜(OM)观察不同乳化条件下得到的复乳液滴,其内部分别包封有一个、几个或多个初乳液滴,且因所包封初乳液滴的数量不同,溶剂挥发后,导致形成微球的结构不同,在扫描电镜(SEM)下可分别观察到坍陷、空心或具有类似蜂巢的结构。X射线衍射(XRD)和差示扫描量热(DSC)的分析结果表明:微球结构和表面形貌与聚羟基丁酸酯(PHB)凝结过程中的结晶行为有关,较快的结晶速率和较大的结晶度时形成的微球孔隙度大,表面形貌粗糙,皱褶多;反之,孔隙度较小,表面形貌相对平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乳化-溶剂蒸发技术 聚3-羟基丁酸酯 微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O/W复乳溶剂蒸发法制备微胶囊的影响因素及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9
2
作者 曹梅 管萍 +1 位作者 胡小玲 陈晓佩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09年第9期1-6,10,共7页
重点综述了W/O/W复乳溶剂蒸发法制备微胶囊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并结合SPG膜乳化法阐述了其最新研究进展。
关键词 W/O/W乳液 溶剂蒸发 微胶囊 SPG膜乳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相色谱技术结合气相色谱-闻香技术解析中国传统晒露酱油香气活性成分 被引量:2
3
作者 周莉 陈双 +1 位作者 王栋 徐岩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237-244,共8页
为解析形成我国传统晒露酱油独特香气特征的香气活性成分,应用液液萃取(liquid-liquid extraction,LLE)结合溶剂辅助风味蒸发技术(solvent-assisted flavor evaporation,SAFE)萃取其挥发性组分,进一步采用正相色谱技术将挥发性组分萃取... 为解析形成我国传统晒露酱油独特香气特征的香气活性成分,应用液液萃取(liquid-liquid extraction,LLE)结合溶剂辅助风味蒸发技术(solvent-assisted flavor evaporation,SAFE)萃取其挥发性组分,进一步采用正相色谱技术将挥发性组分萃取液分离为11个组分.通过气相色谱-闻香(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ry,GC-O)技术在传统晒露酱油挥发性组分萃取液中共鉴定出80种香气活性成分,其中,香气强度较大(≥3)的3-甲硫基丙醛、乙酸乙酯、1-辛烯-3-醇、2-甲基丁酸、愈创木酚、4-乙基愈创木酚、香兰素、2-羟基-3-甲基-2-环戊烯-1-酮、葫芦巴内酯、HEMF(5-ethyl-4-hydroxy-2-methyl-3(2H)furanone)、HDMF(4-hydroxy-2,5-dimethyl-3(2H)-furanone)以及糠醇可能是中国传统晒露酱油潜在的关键香气活性成分.此外,3-甲基-4-戊内酯、泛内酯、芳樟醇、柠檬烯和双(2-糠基)二硫作为香气活性成分首次在我国传统晒露酱油中被鉴定到.研究结果丰富了对我国传统晒露酱油风味奥秘的科学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晒露酱油 液液萃取 溶剂辅助风味蒸发 正相色谱技术 气相色谱-嗅闻技术 香气活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备工艺对BSA-PHB/PEG微球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李钒 田丰 +2 位作者 陶静 刘长军 赵永亮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5期1950-1953,共4页
以聚3-羟基丁酸酯(PHB)和聚乙二醇(PEG)共混物为原料,引入牛血清白蛋白(BSA)作为模型药物,采用复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包埋BSA的PHB/PEG微球,研究了制备工艺对微球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较优化的微球制备工艺为:W1/O=1/... 以聚3-羟基丁酸酯(PHB)和聚乙二醇(PEG)共混物为原料,引入牛血清白蛋白(BSA)作为模型药物,采用复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包埋BSA的PHB/PEG微球,研究了制备工艺对微球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较优化的微球制备工艺为:W1/O=1/5,O/W2=1/5,聚合物浓度为4%w/v,配比m(PI-IB):m(PEG)=4:1;该工艺所得微球的平均粒径在10μm左右,BSA突释率为17.8%,30d的累积溶出量达70%左右,释放特性比较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3-羟基丁酸酯 聚乙二醇 微球 复乳化-溶剂蒸发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3-羟基丁酸酯-聚乙二醇共混改性微球的制备
5
作者 李钒 田丰 +1 位作者 刘长军 赵永亮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2期239-242,共4页
以聚3-羟基丁酸酯(PHB)和聚乙二醇(PEG)共混物为原料,采用复乳化-溶剂蒸发技术制备微球。通过FTIR、DSC和SEM等手段研究了在微球基材中引入PEG对最终微球组成、结构以及表面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该工艺可以在微球的基材中引入PEG,... 以聚3-羟基丁酸酯(PHB)和聚乙二醇(PEG)共混物为原料,采用复乳化-溶剂蒸发技术制备微球。通过FTIR、DSC和SEM等手段研究了在微球基材中引入PEG对最终微球组成、结构以及表面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该工艺可以在微球的基材中引入PEG,从而降低PHB结晶相的规整度;随着PEG/PHB质量比变化,微球结构和表面形貌差别明显,最优质量比为1∶4时,微球的得率达到36.1%,微球表面呈多孔状态,内部为微球嵌套结构,预期可以达到较好的控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3-羟基丁酸酯 聚乙二醇 微球 复乳化-溶剂蒸发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可降解PLA-PEG共聚物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25
6
作者 任杰 宋金星 洪海燕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1-195,共5页
首先利用开环聚合的方法 ,制备了聚乳酸 -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 .然后以此为基材 ,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 ,制备了聚乳酸 -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微球 ,分别研究了聚合温度、聚合时间和聚乙二醇的分子量等对共聚物的特性粘数 [η]的影响以及稳... 首先利用开环聚合的方法 ,制备了聚乳酸 -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 .然后以此为基材 ,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 ,制备了聚乳酸 -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微球 ,分别研究了聚合温度、聚合时间和聚乙二醇的分子量等对共聚物的特性粘数 [η]的影响以及稳定剂、乳化剂、共聚物 [η]、搅拌速度及油 /水比对共聚物微球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PEG共聚物 可生物降解 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 微球 乳化溶剂蒸发 药物载体 制备方法 结构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血清白蛋白-聚3-羟基丁酸酯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赵永亮 田丰 +2 位作者 李钒 刘长军 邢楠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2期264-266,268,共4页
应用复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了聚3-羟基丁酸酯(PHB)微球,采用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和扫描电镜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制备成空白微球和载药微球后,PHB的结晶度降低,且载药微球中PHB结晶度的降低较空白微球更加明显;所考察影响包... 应用复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了聚3-羟基丁酸酯(PHB)微球,采用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和扫描电镜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制备成空白微球和载药微球后,PHB的结晶度降低,且载药微球中PHB结晶度的降低较空白微球更加明显;所考察影响包封率的3个因素中,油水体积比的影响是最为明显的,油相的比例越大,包封率就越高,油水体积比为1∶40时包封率最高,达到79.5%;第一水相的体积对微球的表面形态影响很大,第一水相的比例越大,会在微球的表面留下更多的孔隙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羟基丁酸酯 微球 乳化-溶剂挥发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白菊浸膏中香气活性成分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张璟琳 李娟 +3 位作者 王娟 孙宝国 刘玉平 黄明泉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905-1913,共9页
香气是评价浸膏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该文为构建浸膏质量标准提供基础数据。采用固相微萃取法(SPME)和溶剂辅助风味蒸发(SAFE)两种前处理方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杭白菊浸膏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同时采用气相色谱-... 香气是评价浸膏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该文为构建浸膏质量标准提供基础数据。采用固相微萃取法(SPME)和溶剂辅助风味蒸发(SAFE)两种前处理方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杭白菊浸膏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同时采用气相色谱-嗅觉检测技术(GC-O)和香气提取物稀释分析(AEDA)对浸膏中的香味活性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两种前处理方法(SPME和SAFE)结合气质联用仪共检测出119种化合物,醇类30种,酸类6种,酯类28种,醛类4种,酮类12种,烃类36种,其他3种,其中,萜烯类及其含氧衍生物为主要化合物,同时SAFE较SPME法检测到的化合物数量更多;GC-O结合AEDA分析共筛选出35种香气活性成分,风味稀释因子(FD因子)较高的活性成分有芳樟醇(2187)、α-石竹烯(729)、苯乙酸乙酯(729)、己酸乙酯(729)、异戊酸乙酯(729)、α-蒎烯(243)、α-松油醇(243)、异戊酸(2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白菊浸膏 固相微萃取 溶剂辅助风味蒸发 -质联用 气相色谱-嗅觉检测技术 香味活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参碱纳米粒及其麦胚凝集素修饰产物的制备 被引量:3
9
作者 段晓颖 贾庆涵 +1 位作者 刘丽娜 程远方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5-60,共6页
目的制备苦参碱纳米粒及其麦胚凝集素修饰产物。方法复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苦参碱纳米粒,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与苦参碱比例、转速和聚乙烯醇浓度为影响因素,粒径、电位、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通过星点设计优化工艺。碳二亚胺... 目的制备苦参碱纳米粒及其麦胚凝集素修饰产物。方法复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苦参碱纳米粒,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与苦参碱比例、转速和聚乙烯醇浓度为影响因素,粒径、电位、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通过星点设计优化工艺。碳二亚胺法制备麦胚凝集素修饰苦参碱纳米粒,以碳二亚胺与N-羟基琥珀酰亚胺比例、麦胚凝集素加入量和孵化时间为影响因素,粒径、电位和修饰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均匀设计优化工艺。结果苦参碱纳米粒的最佳条件为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与苦参碱比例0.594∶1,转速815 r/min,聚乙烯醇浓度为0.46%,平均粒径、电位、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112.04 nm、-15.38 m V、90.05%和27.14%。其麦胚凝集素修饰产物的最佳条件为碳二亚胺与N-羟基琥珀酰亚胺比例2.8∶0.12,麦胚凝集素加入量3 mg,孵化时间14 h,平均粒径、电位和修饰率分别为474.7 nm、-5.2 m V和69.51%。结论该制备工艺可靠,所得苦参碱纳米粒及其麦胚凝集素修饰产物性质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 纳米粒 麦胚凝集素 乳化-溶剂挥发法 碳二亚胺法 星点设计 均匀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苔浸膏中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璟琳 李娟 +3 位作者 王娟 孙宝国 刘玉平 黄明泉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387-1394,共8页
香气是评价浸膏品质的重要指标,通过研究浸膏中的香气成分可以为浸膏的应用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利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溶剂辅助风味蒸发(SAFE)两种方法结合GC-MS对树苔浸膏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分析。通过香气提取物稀释分析(AE... 香气是评价浸膏品质的重要指标,通过研究浸膏中的香气成分可以为浸膏的应用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利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溶剂辅助风味蒸发(SAFE)两种方法结合GC-MS对树苔浸膏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分析。通过香气提取物稀释分析(AEDA)对树苔浸膏中的香气活性物质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利用SPME和SAFE两种前处理方法共鉴定出102种挥发性成分,香气活性成分为27种,其中香气稀释因子(flavordilutionfactor,FD因子)较高(FD≥9)的为β-苔黑酚羧酸甲酯、戊酮酸乙酯、苔黑酚羧酸乙酯、赤星衣酸乙酯、壬酸乙酯、庚酸乙酯、苯乙酸乙酯。进一步的定量及气味活度值(OAV)计算确认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为β-苔黑酚羧酸甲酯、苔黑酚羧酸乙酯、庚酸乙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苔浸膏 固相微萃取 溶剂辅助风味蒸发 气相色谱-嗅闻检测技术 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 香料与香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甲苯胺蓝微球的制备及性质检测 被引量:1
11
作者 彭巧 毕良佳 胡平安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32-134,137,共4页
以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EG-PLGA)为载体,二氯甲烷和丙酮为有机溶剂,双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DMAB)为乳化剂,采用水/油/水型(W1/O/W2)复乳化溶剂挥发制备载有甲苯胺蓝的微球并对微球相关性质进行检测。结果所得微球呈圆球状... 以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EG-PLGA)为载体,二氯甲烷和丙酮为有机溶剂,双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DMAB)为乳化剂,采用水/油/水型(W1/O/W2)复乳化溶剂挥发制备载有甲苯胺蓝的微球并对微球相关性质进行检测。结果所得微球呈圆球状,粒径为(1114.340±95.348)nm,包封率为(59.973±1.646)%,突释率(46.748±1.475)%,电位+(57.380±1.327)mV。通过该方法制备的微球粒径小、分布集中、包封率高、突释小,且操作方便,为进一步探讨靶向药物对口腔内微生物的灭菌作用奠定了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苯胺蓝 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EG-PLGA) 微球 乳化溶剂挥发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羟基丁酸酯载噻嗪酮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婵 白雪 +1 位作者 梅鑫 席珍华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85-189,共5页
为减少农业生产中传统农药大量使用对环境的危害,采用W_(1)/O/W_(2)复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了聚羟基丁酸酯(PHB)载噻嗪酮(BPF)微球。以载药量、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法对微球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并对微球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其体外... 为减少农业生产中传统农药大量使用对环境的危害,采用W_(1)/O/W_(2)复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了聚羟基丁酸酯(PHB)载噻嗪酮(BPF)微球。以载药量、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法对微球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并对微球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其体外释药机理与室内生物活性。结果表明,最佳制备工艺下制备的微球分散性良好、热稳定性较好、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1.04μm,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25.01±0.28)%、(56.26±0.63)%。该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随着作用时间延长,其对目标生物的活性作用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羟基丁酸酯 噻嗪酮 微球 乳化-溶剂挥发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皮的挥发性香气分析 被引量:19
13
作者 王瑞芳 刘兵 +3 位作者 孙杰 徐江琪 孔波 张宁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21-329,410,共10页
采用溶剂萃取法(SE)结合溶剂辅助风味蒸发法(SAFE)提取陈皮中的挥发性成分,利用GC-MS和气相色谱-嗅闻联用技术(GC-O)对陈皮和九制陈皮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鉴定。共鉴定出95种挥发性成分,46种香气活性物质。为了确定关键香气物质,采... 采用溶剂萃取法(SE)结合溶剂辅助风味蒸发法(SAFE)提取陈皮中的挥发性成分,利用GC-MS和气相色谱-嗅闻联用技术(GC-O)对陈皮和九制陈皮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鉴定。共鉴定出95种挥发性成分,46种香气活性物质。为了确定关键香气物质,采用香气提取物稀释分析法(AEDA)对两种陈皮的香气活性成分作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萜烯类、醇类和醛类化合物是主要的香气活性物质,其中柠檬烯、月桂烯是两者共有的关键香气成分。此外,1,4-二甲基-4-乙酰基-1-环己烯、橙花醇、香茅醛、肉豆蔻醛和α-甜橙醛等是陈皮中的关键香气成分;香兰素、香芹酚、紫苏醇、芳樟醇、香芹酮、β-紫罗兰酮等是九制陈皮中关键香气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皮 挥发性成分 溶剂辅助风味蒸发 气相色谱-嗅闻 香气提取物稀释分析法 关键香气成分 中药现代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茶特征香气成分的鉴定及感知交互作用 被引量:15
14
作者 牛云蔚 马一玮 +3 位作者 肖作兵 洪鎏 赵伟 蔡昊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92-300,共9页
对红茶的特征香气挥发性化合物进行鉴定,之后对红茶的香气轮廓进行深入剖析,继而对重要特征化合物进行香气感知交互作用的探索,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正矢量模型以及Steven定律在此体系上的应用。以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溶剂辅助蒸发萃取结合气... 对红茶的特征香气挥发性化合物进行鉴定,之后对红茶的香气轮廓进行深入剖析,继而对重要特征化合物进行香气感知交互作用的探索,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正矢量模型以及Steven定律在此体系上的应用。以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溶剂辅助蒸发萃取结合气相色谱-嗅闻技术对化合物的香气进行评估,得到了51种较为特征的香气化合物,红茶最主要的香气物质是醇类和醛类,其中香气提取物稀释分析以及香气强度记录结果显示了芳樟醇、苯乙醇、(Z)-3-己烯醇、香叶醇以及水杨酸甲酯等化合物具有较高的香气贡献。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关联化合物与香气特征,基于灰色关联度法将电子鼻传感器与香气轮廓进行匹配,以达到全面剖析红茶香气的目的,继而利用Feller加和模型进行香气感知交互作用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修正矢量模型以及Steven定律在此体系上的应用,10组二元化合物中有8组表现了掩盖作用,2组表现为协同作用。通过以上实验可以达到为红茶重要风味物质研究提供参考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顶空固相微萃取 溶剂辅助蒸发萃取 气相色谱-嗅闻技术 香气感知交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