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载甲苯胺蓝微球的制备及性质检测 被引量:1
1
作者 彭巧 毕良佳 胡平安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32-134,137,共4页
以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EG-PLGA)为载体,二氯甲烷和丙酮为有机溶剂,双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DMAB)为乳化剂,采用水/油/水型(W1/O/W2)复乳化溶剂挥发制备载有甲苯胺蓝的微球并对微球相关性质进行检测。结果所得微球呈圆球状... 以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EG-PLGA)为载体,二氯甲烷和丙酮为有机溶剂,双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DMAB)为乳化剂,采用水/油/水型(W1/O/W2)复乳化溶剂挥发制备载有甲苯胺蓝的微球并对微球相关性质进行检测。结果所得微球呈圆球状,粒径为(1114.340±95.348)nm,包封率为(59.973±1.646)%,突释率(46.748±1.475)%,电位+(57.380±1.327)mV。通过该方法制备的微球粒径小、分布集中、包封率高、突释小,且操作方便,为进一步探讨靶向药物对口腔内微生物的灭菌作用奠定了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苯胺蓝 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EG-PLGA) 微球 复乳化溶剂挥发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血清白蛋白-聚3-羟基丁酸酯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赵永亮 田丰 +2 位作者 李钒 刘长军 邢楠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2期264-266,268,共4页
应用复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了聚3-羟基丁酸酯(PHB)微球,采用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和扫描电镜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制备成空白微球和载药微球后,PHB的结晶度降低,且载药微球中PHB结晶度的降低较空白微球更加明显;所考察影响包... 应用复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了聚3-羟基丁酸酯(PHB)微球,采用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和扫描电镜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制备成空白微球和载药微球后,PHB的结晶度降低,且载药微球中PHB结晶度的降低较空白微球更加明显;所考察影响包封率的3个因素中,油水体积比的影响是最为明显的,油相的比例越大,包封率就越高,油水体积比为1∶40时包封率最高,达到79.5%;第一水相的体积对微球的表面形态影响很大,第一水相的比例越大,会在微球的表面留下更多的孔隙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羟基丁酸酯 微球 乳化-溶剂挥发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参碱纳米粒及其麦胚凝集素修饰产物的制备 被引量:3
3
作者 段晓颖 贾庆涵 +1 位作者 刘丽娜 程远方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5-60,共6页
目的制备苦参碱纳米粒及其麦胚凝集素修饰产物。方法复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苦参碱纳米粒,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与苦参碱比例、转速和聚乙烯醇浓度为影响因素,粒径、电位、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通过星点设计优化工艺。碳二亚胺... 目的制备苦参碱纳米粒及其麦胚凝集素修饰产物。方法复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苦参碱纳米粒,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与苦参碱比例、转速和聚乙烯醇浓度为影响因素,粒径、电位、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通过星点设计优化工艺。碳二亚胺法制备麦胚凝集素修饰苦参碱纳米粒,以碳二亚胺与N-羟基琥珀酰亚胺比例、麦胚凝集素加入量和孵化时间为影响因素,粒径、电位和修饰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均匀设计优化工艺。结果苦参碱纳米粒的最佳条件为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与苦参碱比例0.594∶1,转速815 r/min,聚乙烯醇浓度为0.46%,平均粒径、电位、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112.04 nm、-15.38 m V、90.05%和27.14%。其麦胚凝集素修饰产物的最佳条件为碳二亚胺与N-羟基琥珀酰亚胺比例2.8∶0.12,麦胚凝集素加入量3 mg,孵化时间14 h,平均粒径、电位和修饰率分别为474.7 nm、-5.2 m V和69.51%。结论该制备工艺可靠,所得苦参碱纳米粒及其麦胚凝集素修饰产物性质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 纳米粒 麦胚凝集素 乳化-溶剂挥发法 碳二亚胺法 星点设计 均匀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羟基丁酸酯载噻嗪酮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机理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婵 白雪 +1 位作者 梅鑫 席珍华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85-189,共5页
为减少农业生产中传统农药大量使用对环境的危害,采用W_(1)/O/W_(2)复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了聚羟基丁酸酯(PHB)载噻嗪酮(BPF)微球。以载药量、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法对微球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并对微球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其体外... 为减少农业生产中传统农药大量使用对环境的危害,采用W_(1)/O/W_(2)复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了聚羟基丁酸酯(PHB)载噻嗪酮(BPF)微球。以载药量、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法对微球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并对微球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其体外释药机理与室内生物活性。结果表明,最佳制备工艺下制备的微球分散性良好、热稳定性较好、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1.04μm,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25.01±0.28)%、(56.26±0.63)%。该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随着作用时间延长,其对目标生物的活性作用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羟基丁酸酯 噻嗪酮 微球 乳化-溶剂挥发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