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坛紫菜赤腐病与拟油壶菌病并发病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刘一萌 马家海 文茜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46-550,共5页
于2009—2012年,对福建省福鼎市、霞浦县、晋江市和浙江省苍南等地的坛紫菜病烂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发病特征及镜检观察确定,坛紫菜病烂的主要原因为紫菜腐霉Pythium porphyrae以及拟油壶菌Olpidiopsis sp.感染引起的赤腐病和拟油... 于2009—2012年,对福建省福鼎市、霞浦县、晋江市和浙江省苍南等地的坛紫菜病烂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发病特征及镜检观察确定,坛紫菜病烂的主要原因为紫菜腐霉Pythium porphyrae以及拟油壶菌Olpidiopsis sp.感染引起的赤腐病和拟油壶菌病并发病。紫菜腐霉感染引起的赤腐病,发病过程为紫菜腐霉菌丝侵染坛紫菜细胞,被感染的坛紫菜细胞由红色转绿色、黄绿色,直至腐烂破碎、萎缩死亡,菌丝浸染坛紫菜5~7 d后,部分菌丝体上形成孢子囊,孢子囊释放肾脏状、双鞭毛游动孢子,进行无性生殖,并在一定条件下生成藏精器和藏卵器,进行有性生殖,并感染其他紫菜细胞。拟油壶菌感染引起的拟油壶菌病,发病过程为菌体侵入坛紫菜细胞内,成熟后形成孢子囊,致使坛紫菜细胞裂解,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并感染其他坛紫菜细胞。本研究结果表明,增加干出时间、降低栽培密度、远离河口栽培以及采用冷藏网技术等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赤腐病以及拟油壶菌病造成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坛紫菜 赤腐 拟油壶菌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节对虾幼体链壶菌病的防治试验 被引量:12
2
作者 梁飞龙 刘洪军 傅道军 《水产科技情报》 2000年第3期102-104,144,共4页
在斑节对虾无节幼体下池前 2~ 3小时用 0 .0 15~ 0 .0 2 0 mg/L浓度的亚甲基蓝或三氟乐灵作预防 ,1~ 2天后发现有链壶菌感染时再用 0 .0 2 0 mg/L浓度的亚甲基蓝或 0 .0 2 0~ 0 .0 30mg/L 浓度的三氟乐灵治疗。两种药物比较 ,三氟... 在斑节对虾无节幼体下池前 2~ 3小时用 0 .0 15~ 0 .0 2 0 mg/L浓度的亚甲基蓝或三氟乐灵作预防 ,1~ 2天后发现有链壶菌感染时再用 0 .0 2 0 mg/L浓度的亚甲基蓝或 0 .0 2 0~ 0 .0 30mg/L 浓度的三氟乐灵治疗。两种药物比较 ,三氟乐灵能有效防治链壶菌病 ,其有效浓度为0 .0 2 0~ 0 .0 50 mg/L;而亚甲基蓝在链壶菌感染不严重时才有效 ,若感染严重或无节幼体下池前未施药预防 ,待发病后再用药 ,治疗无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节对虾 Sou状幼体 壶菌病 药物防治 亚甲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栖类壶菌病3种PCR鉴定方法与比较
3
作者 李斌 黄艳 +1 位作者 王宇 邵晨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1期32-34,49,共4页
壶菌病是一种新型的由蛙壶菌感染所引起的两栖动物传染疾病,其快速的传染性和广泛的暴发性导致两栖类物种的大面积灭绝,对全球两栖动物的生存产生了巨大影响。介绍了3种鉴定蛙壶菌的PCR方法:常规PCR、巢式PCR和实时定量PCR,并对这3种方... 壶菌病是一种新型的由蛙壶菌感染所引起的两栖动物传染疾病,其快速的传染性和广泛的暴发性导致两栖类物种的大面积灭绝,对全球两栖动物的生存产生了巨大影响。介绍了3种鉴定蛙壶菌的PCR方法:常规PCR、巢式PCR和实时定量PCR,并对这3种方法进行分析与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壶菌病 壶菌 两栖动物 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虾蟹苗期离壶菌病的诊治 被引量:1
4
作者 杨秀生 《科学养鱼》 2003年第5期40-40,共1页
关键词 海水虾 海水蟹 苗期 壶菌病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起条斑紫菜拟油壶菌病的诊断 被引量:2
5
作者 何礼娟 杨慧超 +3 位作者 李杰 唐磊 刘聪 莫照兰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77-183,共7页
赤腐病(red rot disease)和拟油壶菌病(Oplidiopsis disease)是海上栽培紫菜(Pyropia)的主要病害,常引起紫菜大面积病烂。2019年1月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某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栽培海区有134 hm2发生了紫菜病烂,本研究对该起病烂... 赤腐病(red rot disease)和拟油壶菌病(Oplidiopsis disease)是海上栽培紫菜(Pyropia)的主要病害,常引起紫菜大面积病烂。2019年1月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某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栽培海区有134 hm2发生了紫菜病烂,本研究对该起病烂进行了病害调查和病原鉴定。结果显示,患病紫菜的病症与拟油壶菌病一致,主要表现为发病初期,在叶片边缘、基部和中部出现粉红色的病斑,随着病程发展,病斑逐渐褪色并扩大;发病后期,整个叶片颜色变浅,叶片组织溃烂脱落;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紫菜细胞内寄生1~4个圆球状菌体,菌体内有多个油滴状物质。以病烂紫菜叶片或其匀浆液为感染源,分别在10℃和20℃条件下进行人工感染实验,二者均能使正常紫菜出现拟油壶菌病的病症。对现场采集及人工侵染后的病烂紫菜疑似病原进行cox1基因测序和系统发育学分析。研究表明,所测cox1基因均与紫菜拟油壶菌(Oplidiopsis porphyrae、O.pyropiae、O.porphyrae var.koreana)聚为一支,相似度为100%。综上所述,该起条斑紫菜的病烂由紫菜拟油壶菌(Oplidiopsis sp.)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斑紫菜 拟油壶菌病 cox1 紫菜拟油壶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患拟油壶菌病条斑紫菜表面附生菌群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阎永伟 杨慧超 +1 位作者 莫照兰 李杰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5-175,共11页
拟油壶菌病(Oplidiopsis disease)是海上栽培紫菜(Porphyra sensu lato)的主要病害之一,常引起紫菜大面积病烂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本研究利用拟油壶菌感染海区内不同健康状态下的条斑紫菜(Neopyropia yezoensis)[未发生任何病烂(PyOlpH... 拟油壶菌病(Oplidiopsis disease)是海上栽培紫菜(Porphyra sensu lato)的主要病害之一,常引起紫菜大面积病烂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本研究利用拟油壶菌感染海区内不同健康状态下的条斑紫菜(Neopyropia yezoensis)[未发生任何病烂(PyOlpH)、部分紫菜发生病烂(PyOlpM)和发生严重病烂(PyOlpS)],分析其附生菌群多样性、群落结构和主要类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3种紫菜附生菌群α多样性指数不存在显著差异,但PyOlpM组指数高于其他组。3种紫菜附生菌群共有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数仅占总OTU数的22.7%,菌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置换多元方差分析,R^(2)=0.405,P<0.05)。紫菜感染程度越高,与PyOlpH之间的差异类群数量越多。共注释出23门208属,α-变形菌纲(α-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所有样品中均占优势,相对丰度前20个属中有16个也位于这3个类群中,且随着感染程度的增加分别出现递增或递减的趋势。其中,贪铜菌属(Cupriavidus)和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是共现网络中连接度最高的细菌类群,二者及其依靠正相互作用连接的细菌类群之间存在负相互作用。本研究可为阐明拟油壶菌致病的微生态机制及寻找生防细菌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斑紫菜 拟油壶菌病 附生菌群 细菌互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栖动物壶菌病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晗 邓捷 +5 位作者 马红英 赵虎 王启军 姜维 张红星 孔飞 《陕西农业科学》 2023年第3期117-120,共4页
壶菌病,在全球化和野生动物贸易的推动下,对两栖类物种生存造成了灾难性威胁,其影响广度和深度仍在扩大。从引起壶菌病的主要致病菌——蛙壶菌、致病机理和临床症状、壶菌病出现的两种假说、壶菌病的检测与防治几个方面对壶菌病现状进... 壶菌病,在全球化和野生动物贸易的推动下,对两栖类物种生存造成了灾难性威胁,其影响广度和深度仍在扩大。从引起壶菌病的主要致病菌——蛙壶菌、致病机理和临床症状、壶菌病出现的两种假说、壶菌病的检测与防治几个方面对壶菌病现状进行概括总结,以期为壶菌病的进一步研究及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动物 壶菌病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熊猫国家公园宁太管理分局辖区无尾两栖类物种多样性及壶菌病调查分析
8
作者 张晗 马红英 +5 位作者 邓捷 赵虎 王启军 姜维 张红星 孔飞 《陕西农业科学》 2023年第11期99-104,共6页
大熊猫国家公园宁太分局辖区近年来无尾两栖类种群数量有所衰退。引起无尾两栖动物种群数量锐减的主要元凶-壶菌病,由蛙壶菌(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引起。本研究在对大熊猫国家公园宁太管理分局辖区无尾两栖类进行物种多样性... 大熊猫国家公园宁太分局辖区近年来无尾两栖类种群数量有所衰退。引起无尾两栖动物种群数量锐减的主要元凶-壶菌病,由蛙壶菌(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引起。本研究在对大熊猫国家公园宁太管理分局辖区无尾两栖类进行物种多样性调查的基础上,对该辖区无尾两栖类蛙壶菌感染情况进行检测分析。调查显示,该辖区共无尾两栖类11种,分隶5科10属;PCR检测结果显示,本次采集到的52个样品均未出现蛙壶菌感染。由于此次样品数量有限,后期仍需长期、定期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国家公园 无尾两栖类 资源现状 壶菌病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蟹真菌病——离壶菌病 被引量:2
9
作者 许步劭 《科学养鱼》 2000年第11期34-34,共1页
关键词 河蟹 壶菌病 真菌 苗种生产 症状 流行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龙虾真菌病害(一):病原真菌类群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楠 巫爱军 赵桂华 《水产养殖》 CAS 2019年第3期44-47,共4页
按照小龙虾病理学和病原学的观点,引起小龙虾生病或生长衰弱的生物被称为病原生物,主要被分为6大类,即真菌(fungi)、细菌(bacteria)、病毒(viruses)、类立克次体(Rickettsia-like organism,RLOs)、原生生物(protests)和后生动物(metazoa... 按照小龙虾病理学和病原学的观点,引起小龙虾生病或生长衰弱的生物被称为病原生物,主要被分为6大类,即真菌(fungi)、细菌(bacteria)、病毒(viruses)、类立克次体(Rickettsia-like organism,RLOs)、原生生物(protests)和后生动物(metazoans)[1],小龙虾是它们的共同寄主(host),它们引起小龙虾病害的症状、发生规律和传播途径各异,应根据小龙虾生病的实际情况加以诊断,在一般情况下,难以准确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龙虾 原菌 黑鳃 水产苗种 产地检疫 真菌 壶菌病 原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