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信号到噪音:声音艺术的本体论
1
作者 徐书琪(译)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60-71,M0003,共13页
在信息论背景下,噪音,作为对清晰信号的干扰,被长期排除在声音理论和实践的范畴之外。该偏见不仅加深了“信号—噪音”间的二元对立,更重要的是,这也阻碍了对声音本体和声音艺术的进一步思考。笔者受到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 在信息论背景下,噪音,作为对清晰信号的干扰,被长期排除在声音理论和实践的范畴之外。该偏见不仅加深了“信号—噪音”间的二元对立,更重要的是,这也阻碍了对声音本体和声音艺术的进一步思考。笔者受到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对日常听觉无意识的启发,提出噪音是基础,连续的“声音流”(sonic flux)为每一种清晰的声音提供了可能的条件,所有的语言、音乐和信号都从噪音中产生,并终将回归到噪音。同时,声音艺术则将我们的耳朵进一步转向莱布尼茨帮我们把握的有关声音先验的、强度的领域。至此,借助从信号到噪音的逻辑转化和对“声音流”的创见,不仅拓宽了可听的界域,也完成了对声音艺术在声音本体论意义上的有效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噪音 声音流 声音艺术 声音本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人之“乐”
2
作者 樊美筠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86-90,共5页
古人之“乐”樊美筠后人所谓的“音乐教育”,在我国有着渊源流长的传统,早在两、三千年前的周代,明确的“乐教”意识就已经产生,不过,古人之“乐”与今天人们所说的音乐教育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它有自己的侧重点,了解这一点,不仅... 古人之“乐”樊美筠后人所谓的“音乐教育”,在我国有着渊源流长的传统,早在两、三千年前的周代,明确的“乐教”意识就已经产生,不过,古人之“乐”与今天人们所说的音乐教育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它有自己的侧重点,了解这一点,不仅对于我们今天进行音乐教育有借鉴和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 《吕氏春秋》 《乐记》 “德” 声音流 音乐教育 表现感情 乐象 乐之 表现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