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塑性屈服体积-应变增量积的特高拱坝整体稳定性评价
1
作者 李桂林 左金涛 +1 位作者 张广森 肖明砾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104,114,共5页
坝肩岩体的工作性状是评价拱坝整体稳定性的重要依据,也是特高拱坝设计与安全调控的重点与难点。数值模拟分析中,以拉裂及压剪屈服区域发育范围的传统评价方法无法考虑岩体及结构面损伤屈服程度,且难以准确评判断层等对应力状态敏感材... 坝肩岩体的工作性状是评价拱坝整体稳定性的重要依据,也是特高拱坝设计与安全调控的重点与难点。数值模拟分析中,以拉裂及压剪屈服区域发育范围的传统评价方法无法考虑岩体及结构面损伤屈服程度,且难以准确评判断层等对应力状态敏感材料的工作性态。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应变增量判断建坝蓄水后坝肩结构面是否进入屈服状态,采用塑性单元体积与其应变增量的乘积为指标的拱坝整体稳定性评价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对ZY特高拱坝展开研究,揭示了其坝肩岩体及结构面在正常运行工况及超载条件下整体稳定特征演化规律,厘清了显著影响坝肩稳定性的断层及结构面,为特高拱坝整体稳定性评估及加固措施优化调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拱坝 结构面 整体稳定性 超载法 塑性屈服 应变增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应变增量比试验控制功能的开发与实现 被引量:10
2
作者 宋飞 张建民 +2 位作者 张嘎 郑瑞华 付敬宠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144-1148,共5页
研究砂土在沿着应变增量比(侧向应变增量与轴向应变增量的比值)为常数的路径加载时的力学响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常规三轴试验设备进行了改造,增加量测试样体变的传感器,通过改变围压的大小来控制试样加载过程中的应变增量比,使其... 研究砂土在沿着应变增量比(侧向应变增量与轴向应变增量的比值)为常数的路径加载时的力学响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常规三轴试验设备进行了改造,增加量测试样体变的传感器,通过改变围压的大小来控制试样加载过程中的应变增量比,使其保持为常数。研制开发的试验设备可用于研究砂土在等应变增量比加载条件下的应力应变响应。针对砂土进行了等应变增量比的三轴试验,对试验结果的分析与比较表明系统具有足够的控制精度,从而验证了设备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变增量 三轴试验 砂土 应变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大剪应变增量的边坡潜在滑动面搜索 被引量:48
3
作者 李剑 陈善雄 余飞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371-378,共8页
滑动面位置和形状的判断是影响边坡地基稳定性分析合理性的主要因素,合理地确定滑动面的位置和形状是边坡地基稳定性分析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由岩土工程常用的Mohr-Coulomb度理论可知,岩土体破坏是由于某一面上的剪应力达到了岩土体的剪... 滑动面位置和形状的判断是影响边坡地基稳定性分析合理性的主要因素,合理地确定滑动面的位置和形状是边坡地基稳定性分析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由岩土工程常用的Mohr-Coulomb度理论可知,岩土体破坏是由于某一面上的剪应力达到了岩土体的剪切强度,此时剪切面上必然发生较大的剪切变形,因此可以通过搜索最大剪应变增量的位置来确定边坡滑动面。基于以上思路,综合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和曲线拟合技术,提出基于最大剪应变增量确定边坡地基潜在滑动面的方法。首先,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计算极限状态时边坡内的应力、应变,在计算剖面中设置一系列的垂线,利用FISH语言编制程序搜索垂线上剪应变增量最大位置的坐标,以获得滑动面上的离散点坐标。然后,通过最小二乘的方法对离散点进行曲线拟合,得到滑动面的形状和位置。通过与极限平衡法的对比分析,验证文中方法的合理性。文中方法的判断标准物理意义明确,简便实用,且克服了对网格的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剪应变增量 滑动面搜索 FLAC3D 曲线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板塑性弯曲应变增量中性层的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戴宏胜 龚曙光 +1 位作者 彭炎荣 饶刚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1-84,共4页
基于塑性变形体积不变和应力中性层处切向应变增量为零等变形特征,提出应变增量中性层的概念,分析了应变增量中性层的位置,推导了应变增量中性层半径的计算公式,并将应变增量中性层与应力中性层从概念和半径的计算公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基于塑性变形体积不变和应力中性层处切向应变增量为零等变形特征,提出应变增量中性层的概念,分析了应变增量中性层的位置,推导了应变增量中性层半径的计算公式,并将应变增量中性层与应力中性层从概念和半径的计算公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利用数值模拟分析对所建立的计算公式进行验证,所得结果可为宽板塑性弯曲变形及其板厚变薄规律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板塑性弯曲 应变增量中性层 应力中性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土材料塑性应变增量方向的确定 被引量:6
5
作者 姚仰平 孙凯 路德春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92-698,共7页
通过与金属材料的类比,分析了岩土材料的特征面(SMP面)的特性,提出了SMP面上的应力决定岩土材料塑性应变增量流动方向的观点,并由此推导出计算公式.通过增加一个材料参数,还可以考虑存在黏聚力时的情况.由该公式计算的塑性应变增量方向... 通过与金属材料的类比,分析了岩土材料的特征面(SMP面)的特性,提出了SMP面上的应力决定岩土材料塑性应变增量流动方向的观点,并由此推导出计算公式.通过增加一个材料参数,还可以考虑存在黏聚力时的情况.由该公式计算的塑性应变增量方向得到了试验结果的验证.该公式也在用变换应力修正的剑桥模型中得到应用,模型预测结果能够合理反映试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材料 特征面 SMP准则 塑性应变增量方向 非关联流动法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剪应变增量的岩质边坡开挖卸荷深度判别 被引量:10
6
作者 赵川 付成华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2-134,117,共4页
鉴于确定卸荷破坏程度和深度是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基于卸荷岩体力学基本理论,提出以岩体剪应变增量确定卸荷分区的方法,将开挖后的岩体划分为剪切变形区、开挖扰动区和应力不变区,并以锦屏水电站缆机平台边坡为例,对... 鉴于确定卸荷破坏程度和深度是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基于卸荷岩体力学基本理论,提出以岩体剪应变增量确定卸荷分区的方法,将开挖后的岩体划分为剪切变形区、开挖扰动区和应力不变区,并以锦屏水电站缆机平台边坡为例,对开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通过与卸荷量百分比法的对比分析,验证以剪应变增量为标准判别卸荷深度的合理性,同时表明卸荷破坏程度和深度与岩体结构密切相关,存在结构面的岩体比完整岩体卸荷破坏深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质边坡 卸荷深度 应变增量 卸荷量百分比 结构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广义位势理论的岩土塑性应变增量方向非唯一性问题 被引量:1
7
作者 温勇 杨光华 +2 位作者 傅旭东 钟志辉 姚捷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28-1435,共8页
基于广义位势理论提出的考虑拟弹性的弹塑性模型(拟弹性弹塑性模型)把总的塑性应变分解为满足弹性分解准则的拟弹性部分和符合传统塑性理论假设的纯塑性部分,这样分解后建立的模型更为合理和简便,同时又可以解决岩土塑性应变增量方向非... 基于广义位势理论提出的考虑拟弹性的弹塑性模型(拟弹性弹塑性模型)把总的塑性应变分解为满足弹性分解准则的拟弹性部分和符合传统塑性理论假设的纯塑性部分,这样分解后建立的模型更为合理和简便,同时又可以解决岩土塑性应变增量方向非唯一性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广义位势理论的拟弹性弹塑性模型的模拟效果较好,传统的弹塑性模型只能反映塑性应变增量方向的唯一性,而拟弹性弹塑性模型则能够同时反映塑性应变增量方向的唯一性(高应力水平时)和非唯一性(低应力水平时),结果更符合实际,从而为解决塑性应变增量方向非唯一性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位势理论 塑性应变增量方向 非唯一性 拟弹性弹塑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应变增量迭代的单桩分析方法 被引量:1
8
作者 杨军 杨敏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93-999,共7页
结合单桩荷载传递模型基本假定,提出一种计算分层土中竖向受荷单桩桩身变形和内力的迭代算法.该算法在假定桩顶沉降的前提下,通过对桩身应变和桩周土弹簧反力积分,求得桩身各部位的变形、内力及应变,并以桩身应变增量收敛控制迭代过程,... 结合单桩荷载传递模型基本假定,提出一种计算分层土中竖向受荷单桩桩身变形和内力的迭代算法.该算法在假定桩顶沉降的前提下,通过对桩身应变和桩周土弹簧反力积分,求得桩身各部位的变形、内力及应变,并以桩身应变增量收敛控制迭代过程,进而得到桩身摩阻力和端阻力分布及相应的桩顶竖向荷载.算例分析表明,该算法对多种类型荷载传递函数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计算值与实测值和其他方法的计算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桩 应变增量 荷载传递 承载力 沉降 迭代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饱和土及尾矿砂的应力比与应变增量比关系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存礼 谢定义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1999年第1期150-154,共5页
在饱和Q2、Q3黄土、饱和粉质粘土及饱和尾矿砂固结排水三轴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粘结力σ0(σ0=c.ctgφ)不等于零时材料的应力比与应变增量比关系。结果表明,在扩展强度发挥面上,这几种材料的应力比与应变增量比之间仍... 在饱和Q2、Q3黄土、饱和粉质粘土及饱和尾矿砂固结排水三轴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粘结力σ0(σ0=c.ctgφ)不等于零时材料的应力比与应变增量比关系。结果表明,在扩展强度发挥面上,这几种材料的应力比与应变增量比之间仍具有线性关系。当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为弱硬化型时,应力比与应变增量比关系为两段斜率不同的直线;而当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为硬化型时,应力比与应变增量比关系为一条直线;固结应力、密度对这种线性关系的参数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比 应变增量 饱和土 尾矿砂 强度挥发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屈服强度对压痕应变法测量焊接应力中应变增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曲鹏程 陈怀宁 +1 位作者 林泉洪 孟宪陆 《机械强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04-907,共4页
压痕应变法测量焊缝残余应力时采用母材的标定系数,常常由于焊缝和母材屈服强度的较大差异而带来严重误差。文中首先针对焊缝应力的计算方法提出改进,然后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针对直径2.0mm球形压头和0.2mm的压入深度,分析距离压痕中心... 压痕应变法测量焊缝残余应力时采用母材的标定系数,常常由于焊缝和母材屈服强度的较大差异而带来严重误差。文中首先针对焊缝应力的计算方法提出改进,然后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针对直径2.0mm球形压头和0.2mm的压入深度,分析距离压痕中心4mm~6mm范围内不同屈服强度材料的塑性区变化特征,以及不同屈服强度材料的压痕叠加应变增量和有效应力(外加应力和屈服强度之比)之间的关系,获得一系列有价值的结果,基本解决了压痕应变法测量焊缝残余应力中用母材标定结果计算焊缝应力存在的误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痕应变 焊缝应力 屈服强度 应变增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剪切-体积应变耦合的孔压增量模型试验 被引量:7
11
作者 赵丁凤 梁珂 +2 位作者 陈国兴 熊浩 周正龙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832-1840,共9页
以南京细砂为对象,通过共振柱试验及应变控制的排水/不排水分级和单级加载循环三轴试验的系统性研究,建立了能够描述饱和砂土孔压增长规律的新模型。该模型遵循Martin和Byrne提出的基本理论框架,孔压的增长是由循环剪切作用下体积改变... 以南京细砂为对象,通过共振柱试验及应变控制的排水/不排水分级和单级加载循环三轴试验的系统性研究,建立了能够描述饱和砂土孔压增长规律的新模型。该模型遵循Martin和Byrne提出的基本理论框架,孔压的增长是由循环剪切作用下体积改变所引起的。提出的孔压模型属于应变控制的孔压增量模型。基于排水循环单级加载试验,通过引入体积门槛剪应变γ_(tv)的概念,以具有代表性的15周体应变(ξ_(vd))15为基准点,归准化体应变发展与循环剪应变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三参数的体应变增量模型及其参数标定方法。基于排水和不排水循环单级加载试验结果,揭示了体应变与孔压比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导出回弹模量表达式。通过耦合新的体应变增量模型及回弹模量公式,建立了新的剪应变-体应变耦合的孔压增量模型。验证性试验表明,新的孔压增量模型的预测值与试验结果的吻合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三轴试验 应变控制 应变增量模型 孔压增量模型 动泊松比 体积门槛剪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量变刚度法和过渡区元素等效应变增量的计算
12
作者 郭振坤 李得环 +1 位作者 盖鹏林 郑永强 《西北轻工业学院学报》 1989年第3期20-24,118,共5页
本文介绍了弹塑性有限元塑性阶段的处理方法和增量变刚度法;论述了提高增量变刚度法精度和计算速度的途径;导出了关于过渡区元素等效应变增量的计算公式;最后总结了增量变刚度法的主要计算步骤,并绘制了程序框图。
关键词 增量变刚度法 应变增量 机械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某岩质边坡应力应变动力响应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华东 姜永玲 邓辉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2-48,共7页
以某高速铁路隧道进口边坡为研究对象,采用FLAC3D软件分析了列车振动荷载对该边坡岩体的应力、变形及稳定性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在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隧道两侧及底部最大、最小主应力均产生集中现象,最大主应力较自重应力场下增... 以某高速铁路隧道进口边坡为研究对象,采用FLAC3D软件分析了列车振动荷载对该边坡岩体的应力、变形及稳定性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在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隧道两侧及底部最大、最小主应力均产生集中现象,最大主应力较自重应力场下增加1~2MPa,最小主应力较自重应力场下增加0.5~1MPa;隧道顶部最大、最小主应力均与自重应力场下基本一致;隧道进口边坡总位移增量最大值区域主要分布在边坡顶部及隧道正上方坡顶区域,自坡顶往坡底总位移增量逐渐减小,最大总位移增量约为2.15cm;列车振动荷载将在边坡内地层分界面附近、软弱夹层内、构造结构面附近、开挖面附近形成剪应变增量带,对边坡的稳定性极为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车振动荷载 隧道进口边坡 数值模拟 应变增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预应力UHPC梁预应力筋极限应力增量理论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邓继华 李冬亮 +1 位作者 颜凌志 周亚栋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5-61,共7页
为了解UHPC抗拉性能对体外预应力UHPC梁的影响,开展体外预应力UHPC梁受力至破坏全过程非线性分析,建立体外预应力UHPC梁预应力筋极限应力的计算方法和适用公式。首先在假定通长范围内体外预应力筋为常应变受力特性的前提下,采用迭代法... 为了解UHPC抗拉性能对体外预应力UHPC梁的影响,开展体外预应力UHPC梁受力至破坏全过程非线性分析,建立体外预应力UHPC梁预应力筋极限应力的计算方法和适用公式。首先在假定通长范围内体外预应力筋为常应变受力特性的前提下,采用迭代法精确求解体外预应力筋应变增量;然后编制体外预应力梁全过程非线性分析程序,并进行程序验证;最后参照国内外规范提出适用于体外预应力UHPC梁的预应力筋极限应力计算公式,以21根模拟体外预应力UHPC梁为研究对象,对比公式和非线性程序计算值。结果表明:体外预应力UHPC梁全过程非线性分析方法在计入UHPC抗拉性能的基础上精确考虑了体外预应力筋的受力特点,方法正确;考虑UHPC抗拉强度前、后计算所得的体外预应力筋极限应力增量相差2%~5%,说明UHPC的抗拉强度对体外预应力筋极限应力增量有一定影响;提出的公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UHPC梁 体外预应力筋 应变增量 极限应力增量 非线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限差分法的三峡库首区蓄水前后应力场变化与地震活动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仁龙 张莉丽 +5 位作者 张梅东 秦维秉 姚运生 王允 代一鸣 胡财雄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75-1483,共9页
水库蓄水前后构造应力场的变化在水库诱发地震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究三峡水库蓄水后应力场变化及蓄水与水库地震的相关性,以三峡水库库首区九畹溪断裂、仙女山断裂和高桥断裂为研究对象,选取自2003年开始蓄水之后72个月的水位变... 水库蓄水前后构造应力场的变化在水库诱发地震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究三峡水库蓄水后应力场变化及蓄水与水库地震的相关性,以三峡水库库首区九畹溪断裂、仙女山断裂和高桥断裂为研究对象,选取自2003年开始蓄水之后72个月的水位变化数据,模拟研究不同蓄水期库水荷载对三峡库首区有效应力及剪应变增量的影响。基于RHINO软件实现真三维地层建模,并应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模拟不同蓄水期库首区有效应力及地下500 m处剪应变增量的变化。从模拟结果可知,库首区的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都随着水位的上升而增大;与蓄水前相比,蓄水深度为135、145和177 m时,最大主应力增幅分别为5.8%、13.1%和16.8%,最小主应力增幅分别为20.5%、20.5%和32.6%;主应力数值与蓄水位存在正相关性,蓄水位的增大对地震的发生起到了催化和推动作用,提高了地震风险性。研究结果可为三峡水库诱发型地震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FLAC^(3D) 有效应力 应变增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排水条件下静力触探试验力学机理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长虹 方恬 +2 位作者 吴昭欣 王昆 汤道飞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9-528,共10页
在自然状态下,大部分土体的约束条件介于完全排水和不排水两者之间。在孔压静力触探试验(piezocone penetrationtest,CPTU)的贯入过程中,受探头尺寸、贯入速度和岩土材料等因素的影响,将发生部分排水现象。为研究排水条件对CPTU试验数... 在自然状态下,大部分土体的约束条件介于完全排水和不排水两者之间。在孔压静力触探试验(piezocone penetrationtest,CPTU)的贯入过程中,受探头尺寸、贯入速度和岩土材料等因素的影响,将发生部分排水现象。为研究排水条件对CPTU试验数据的影响,开展三轴压缩试验。引入应变增量比,建立考虑渐近状态的修正剑桥(Modified Cam-Clay,MCC)模型。推导考虑渐近状态MCC模型的柱孔扩张理论,提出CPTU测试数据的力学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和模型槽试验,研究归一化贯入速度与排水系数的规律。结合CPTU数据的力学模型,获得应变增量比与排水系数的数理关系。最后以上海市苏州河地区深层排水调蓄管道系统工程的测试数据为背景,验证力学模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在部分排水条件下,利用考虑渐近状态的MCC模型,能够描述土体的应力-应变关系,合理解释CPTU贯入的力学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压静力触探 部分排水 渐近状态 柱孔扩张理论 应变增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排水条件间歇循环荷载作用下软黏土变形特性试验研究
17
作者 黄珏皓 徐临风 +3 位作者 卢渊 晏文隆 陈健 付晓东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92-96,共5页
以往研究中通常采用间歇加载循环三轴试验来研究交通荷载作用下软黏土的变形特性。但交通荷载引起的土单元应力场中,水平应力和轴向应力循环变化。而且在循环加载阶段和间歇停振阶段,土体孔隙水均可以排出。因此,通过对软黏土开展两类... 以往研究中通常采用间歇加载循环三轴试验来研究交通荷载作用下软黏土的变形特性。但交通荷载引起的土单元应力场中,水平应力和轴向应力循环变化。而且在循环加载阶段和间歇停振阶段,土体孔隙水均可以排出。因此,通过对软黏土开展两类循环三轴试验,即不排水和部分排水条件下的间歇加载循环三轴试验,研究了间歇循环荷载作用下软黏土变形特性,分析了循环围压和排水条件对软黏土累积轴向变形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累积轴向应变受循环围压和排水条件影响显著。累积应变增量随加载阶段的增加而减小,但不同循环围压下应变增量的衰减程度不同;在部分排水条件下,应变增量随循环围压增加而增大,而在不排水条件下则下降;另一方面,相较于不排水条件,部分排水条件下应变增量的衰减程度更为显著;同时,不同试验条件下应变增量的差异性在第一个加载阶段中较为明显,而在后续加载阶段中则可以忽略。基于上述试验结果,提出了一个考虑循环围压和排水条件影响的预测间歇循环荷载作用下软黏土累积应变的表达式,预测结果与实测值较为吻合。上述研究成果有助于加深对间歇循环荷载作用下软黏土力学性质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循环荷载 软黏土 应变增量 循环围压 排水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力影构造的成因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初步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凌小惠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89年第2期227-240,共14页
压力影构造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旋转应变标志体,研究它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作者通过多年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认识。本文从增量应变角度,结合三维空间,将压力影构造分为二大类型,进行了增量应变测量,并修正了计算公式,使其更真实... 压力影构造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旋转应变标志体,研究它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作者通过多年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认识。本文从增量应变角度,结合三维空间,将压力影构造分为二大类型,进行了增量应变测量,并修正了计算公式,使其更真实地反映应变速率和应变增值;此外,还首次进行了初始构造应力场数学模拟。压力影构造的研究,可以以微见大,获得区域范围,乃至更大范围的构造信息,以便分析构造环境,探索地壳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影 增量应变 应变标志 区域变质岩 应变测量 西秦岭 不整合 压溶作用 演化阶段 岩石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水断裂带发育高度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4
19
作者 武雄 汪小刚 +3 位作者 段庆伟 于青春 杨健 孙燕冬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09-612,共4页
结合工程实例,采用ANSYS-2D,FLAC-2D和FLAC-3D程序对导水断裂带发育规律进行了大量计算和分析,认为:ANSYS-2D宜采用主应变指标来确定;FLAC-2D宜采用塑性区范围来确定;FLAC-3D宜采用应变增量(曲率)指标来确定.
关键词 导水断裂带 数值模拟 塑性区 应变 应变增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河台金矿糜棱岩化过程构造-流体成矿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朱江建 陈广浩 +6 位作者 龚贵伦 易金 蔡建新 龚朝阳 黄栋林 曾乔松 林舸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7-77,共11页
为了探讨糜棱岩化过程中的成矿作用,文章对广东河台金矿进行了构造流体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根据力的分解、显微构造及运动学涡度分析以及与模拟结果的对比,提出108°方向的双向挤压作用可能是本区糜棱岩化带形成时的力学环境。数... 为了探讨糜棱岩化过程中的成矿作用,文章对广东河台金矿进行了构造流体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根据力的分解、显微构造及运动学涡度分析以及与模拟结果的对比,提出108°方向的双向挤压作用可能是本区糜棱岩化带形成时的力学环境。数值模拟结果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表明,体积应变增量异常带有利于糜棱岩化和流体的聚集以及糜棱岩化过程中成矿作用的进行,并为后期的热液成矿作用提供容矿构造。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限定糜棱岩化带形成时的温度为300~500℃,形成时代为212~168Ma,糜棱岩化过程中的成矿温度主要集中于300~340℃,成矿时代主要集中于197~168Ma。糜棱岩化作用可能形成未达到工业品位的含矿糜棱岩化带,在此基础上叠加后期热液成矿作用,形成了河台金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台金矿 糜棱岩化带 动力环境 数值模拟 体积应变增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