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毛蕊花糖苷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干预及机制研究
1
作者 卜盼盼 齐郁松 +1 位作者 赵皎均 马少林 《中国医药导报》 2025年第4期7-12,43,共7页
目的基于TGF-β1/Smads信号通路探讨毛蕊花糖苷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法CCK8法检测毛蕊花糖苷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将实验分为对照组、毛蕊花糖苷低浓度组(40μg/ml毛蕊花糖苷)、毛蕊花糖... 目的基于TGF-β1/Smads信号通路探讨毛蕊花糖苷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法CCK8法检测毛蕊花糖苷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将实验分为对照组、毛蕊花糖苷低浓度组(40μg/ml毛蕊花糖苷)、毛蕊花糖苷组高浓度(80μg/ml毛蕊花糖苷)。划痕实验检测不同浓度毛蕊花糖苷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迁移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毛蕊花糖苷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周期与凋亡的影响。选用最佳浓度的TGF-β1作为模型组,再将实验分为对照组、模型组:5 ng/ml TGF-β1;低浓度实验组(TGF-β1+40μg/ml毛蕊花糖苷);高浓度实验组(TGF-β1+80μg/ml毛蕊花糖苷)。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法检测四组Smad2、Smad3和COL-1的mRNA及蛋白表达变化。结果毛蕊花糖苷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为79.54μg/ml。毛蕊花糖苷低、高浓度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迁移距离小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毛蕊花糖苷低、高浓度组均能将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增殖周期阻滞在G0/G1期(P<0.05)。与对照组比较,毛蕊花糖苷高浓度组成纤维细胞凋亡率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Smad2、Smad3及COL-1 mRNA的表达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高浓度实验组Smad2、Smad3及COL-1 mRNA表达量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P-Smad2/3、COL-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高浓度实验组P-Smad2/3表达水平降低,低、高浓度实验组COL-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毛蕊花糖苷可通过抑制TGF-β1/Smads信号通路进而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活化和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 TGF-β1/Smads信号通路 毛蕊花糖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丁糖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张敬德 邢新 +4 位作者 王守界 袁斯明 陈江萍 李军辉 刘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4年第2期97-99,共3页
目的 :探讨几丁糖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 ,为临床应用几丁糖治疗增生性瘢痕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以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 ,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为对照 ,观察不同浓度几丁糖作用下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合成和... 目的 :探讨几丁糖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 ,为临床应用几丁糖治疗增生性瘢痕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以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 ,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为对照 ,观察不同浓度几丁糖作用下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胶原量及其相应Ⅲ型前胶原mRNA量的变化。 结果 :几丁糖作用后 ,各组 3 H 脯氨酸掺入量均减少 ,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Р <0 .0 5 )。其相应Ⅲ型前胶原mRNA量显著下降。结论 : 几丁糖可以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合成及分泌胶原的功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丁糖 生性瘢痕 纤维细胞 胶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裂霉素C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吴晓明 孙奎 +3 位作者 张红霞 许新华 孙喜平 杨景哲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32期36-38,I0002,共4页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MMC)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FB)增殖的影响及机制,为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组织块法体外培养人增生性瘢痕FB,应用MTT方法、Western blot技术结合光密度扫描分析,观察MMC对增生性瘢痕FB增殖活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MMC)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FB)增殖的影响及机制,为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组织块法体外培养人增生性瘢痕FB,应用MTT方法、Western blot技术结合光密度扫描分析,观察MMC对增生性瘢痕FB增殖活性的影响及Smad7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24、48、72 h这3个时间段内,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细胞生长抑制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并且MMC浓度为2.5~200μg/mL时,对细胞生长有明显的抑制效应,与对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显示明显的时间剂量依赖关系。经2.5~200μg/mL不同浓度的MMC作用增生性瘢痕FB 24 h,Smad7蛋白表达量增加。结论 MMC对增生性瘢痕FB的增殖起到抑制作用,同时诱导Smad7蛋白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裂霉素C 生性瘢痕 纤维细胞 SMAD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NF-α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章建林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3年第1期41-43,共3页
增生性瘢痕是伤口局部上皮化以后组织继续增生的病理改变 ,是临床上一种较常见的病理性瘢痕。其形成系因创伤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合成与分解代谢紊乱 ,导致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多和过度沉积 ,其中胶原为其主要成分。近年的研究表明 ,细胞... 增生性瘢痕是伤口局部上皮化以后组织继续增生的病理改变 ,是临床上一种较常见的病理性瘢痕。其形成系因创伤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合成与分解代谢紊乱 ,导致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多和过度沉积 ,其中胶原为其主要成分。近年的研究表明 ,细胞因子在瘢痕过度形成与重塑中起重要作用。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主要由激活的单核细胞产生 ,对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与分解代谢发挥着重要作用[1] 。作者就近年来TN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NF-Α 肿瘤坏死因子 生性瘢痕 纤维细胞 胶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花菜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韦酋亨 韩溟 谢扬 《现代医院》 2011年第10期11-13,共3页
目的探讨石花菜乙酸乙酯提取物对人增生性瘢痕(HS)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合成功能的影响。方法组织植块法分离培养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并鉴定,MTT法检测石花菜乙酸乙酯提取物(0,2.5,5,10 mg/ml)对细胞活性的影响;此外不同浓度的石花菜乙酸乙... 目的探讨石花菜乙酸乙酯提取物对人增生性瘢痕(HS)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合成功能的影响。方法组织植块法分离培养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并鉴定,MTT法检测石花菜乙酸乙酯提取物(0,2.5,5,10 mg/ml)对细胞活性的影响;此外不同浓度的石花菜乙酸乙酯提取物(0,2.5,5,10 mg/ml)刺激成纤维细胞48 h后,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成纤维细胞Ⅰ、Ⅲ型胶原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分泌水平。结果石花菜乙酸乙酯提取物呈时间及剂量依赖性抑制成纤维细胞活性。此外,5~10 mg/ml石花菜提取物使HS成纤维细胞Ⅰ、Ⅲ型胶原生成及TGF-β1分泌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2.5 mg/ml石花菜提取物虽不显著减少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但与对照组相比,它可显著减少TGF-β1的分泌(p<0.05)。结论石花菜乙酸乙酯提取物能有效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并抑制细胞胶原合成及生长因子的分泌,对增生性瘢痕可能具有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花菜乙酸乙酯提取物 生性瘢痕 纤维细胞 胶原合 转化生长因子Β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苦参碱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凋亡的作用 被引量:10
6
作者 回蔷 郭冰玉 +3 位作者 张倩 常鹏 徐志山 陶凯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15-420,共6页
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从人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提取成纤维细胞进行培养,通过MTT实验观察不同浓度的氧化苦参碱对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经氧化苦参碱处理后成纤维细胞的... 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从人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提取成纤维细胞进行培养,通过MTT实验观察不同浓度的氧化苦参碱对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经氧化苦参碱处理后成纤维细胞的周期变化,并通过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和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细胞的凋亡情况。通过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氧化苦参碱对细胞周期蛋白CDK4、CDK6,以及凋亡调节蛋白Bcl-2和Bax的作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氧化苦参碱的浓度为10μmol·L^(-1)时,24 h细胞增殖的抑制率为(18.92±3.77)%,成纤维细胞的早期和晚期凋亡率分别为(3.28±2.56)%和(2.98±1.78)%;氧化苦参碱的浓度为20μmol·L^(-1)时,24 h细胞增殖的抑制率为(32.93±2.68)%,成纤维细胞的早期和晚期凋亡率分别为(6.89±0.76)%和(1.47±2.57)%。氧化苦参碱能够通过抑制细胞周期蛋白CDK4、CDK6和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诱导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来影响细胞周期进程,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使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凋亡率增加。结论氧化苦参碱能够抑制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可作为预防和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潜在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苦参碱 生性瘢痕 纤维细胞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TGF-β_(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卢娜 梁栋龙 +1 位作者 李静 余南生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第14期100-103,共4页
目的:探究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5-ALA-PDT)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增生性瘢痕患者66例进行研究,将其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单纯激光治疗,... 目的:探究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5-ALA-PDT)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增生性瘢痕患者66例进行研究,将其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单纯激光治疗,研究组给予5-ALA-PDT治疗,同时对两组均进行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培养。比较治疗后两组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情况,同时观察不同浓度5-氨基酮戊酸(5-ALA)对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前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并总结5-ALA对MAPK信号通路中ERK、JNK和P38的影响。结果:(1)研究组不同浓度5-ALA下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不同浓度5-ALA对成纤维细胞前胶原(包括Ⅰ前胶原/β-actin、Ⅲ前胶原/β-actin)mRNA表达的影响不同,且均低于对照组(P<0.05)。(3)通过体外细胞培养,给予不同浓度5-ALA测定发现,0.5 mmol/L、1.0 mmol/L浓度的5-ALA对TGF-β_(1)的分泌起到了抑制作用,对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的分泌起到了诱导作用。(4)研究组中,观察到MAPK家族的信号在0.5 mmo/L时明显增强,与对照组相比,ERK(44 ku)、P38(38 ku)和JNK(46 ku)分别增加了113.0%、36.0%和67.0%(P<0.05)。结论:采用5-ALA-PDT治疗增生性瘢痕可取得一定的成效。5-ALA-PDT可通过抑制Ⅰ型和Ⅲ型前胶原蛋白基因的合成来抑制增生性瘢痕中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并对TGF-β_(1)起到抑制作用,对MMP-1起到诱导作用,同时观察到MAPK信号通路在浓度为0.5 mmo/L的5-ALA下增强,该浓度可作为5-ALA-PDT治疗增生性瘢痕的参考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 生性瘢痕 纤维细胞 TGF-β1/Smads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刀松解法对移植于裸鼠的人皮肤增生性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唐岩 聂芳菲 +4 位作者 陈东明 赵霞 李枫 毕振伍 唐军民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1期75-78,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法对移植于裸鼠皮下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on cell nuclearantigen,PCNA)、Ⅰ、Ⅲ型胶原、bcl-2和bax的作用,探讨其对移植于裸鼠皮下的人增生性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法对移植于裸鼠皮下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on cell nuclearantigen,PCNA)、Ⅰ、Ⅲ型胶原、bcl-2和bax的作用,探讨其对移植于裸鼠皮下的人增生性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取6例人增生性瘢痕组织,削去瘢痕表皮及皮下组织,将每例增生性瘢痕组织分成重约0.2 g的3块,每只裸鼠移植1块,共移植于18只裸鼠背部皮下,建立增生性瘢痕裸鼠动物模型。移植后10 d在瘢痕组织内分3点分别注射生理盐水0.1 ml(对照组)、注射0.1 mg/ml曲安奈德0.1 ml(曲安奈德组)、将小针刀刺进瘢痕组织内,在瘢痕内向四周切割剥离至瘢痕周边(针刀松解组)进行治疗,每组6只。治疗后14 d取材,利用HE染色计数分析各组成纤维细胞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PCNA、Ⅰ、Ⅲ型胶原、bcl-2和bax表达阳性成纤维细胞数的变化。结果 HE染色结果:与对照组成纤维细胞数量(913.33±148.95)个/mm2相比,曲安奈德组(853.33±62.82)个/mm2和针刀松解组(863.33±75.28)个/mm2均降低,但是差异无显著性(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曲安奈德组和针刀松解组PCNA、Ⅰ、Ⅲ型胶原蛋白阳性的成纤维细胞数量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bcl-2和bax阳性的成纤维细胞数量以及bcl-2/bax比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针刀松解法具有抑制移植于裸鼠皮下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分泌合成的能力;针刀松解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bcl-2和bax表达及其比率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刀松解法 裸鼠 生性瘢痕 纤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生性烧伤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超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吴义方 利天增 +4 位作者 吴强 周胜利 李章旺 祁少海 吴炜涛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2-115,共4页
对16例增生性烧伤瘢痕和5例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了透射电镜的观察分析。结果显示,它们的超微结构明显不同。正常皮肤的成纤维细胞多数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增生性烧伤瘢痕成纤维细胞则大部分呈活跃状态,可分为4种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超微... 对16例增生性烧伤瘢痕和5例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了透射电镜的观察分析。结果显示,它们的超微结构明显不同。正常皮肤的成纤维细胞多数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增生性烧伤瘢痕成纤维细胞则大部分呈活跃状态,可分为4种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超微结构形态,包括迁移、分裂、合成和收缩表型。研究增生性烧伤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超微结构对于探讨瘢痕增生的机理、鉴别诊断、预后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性烧伤瘢痕 纤维细胞 超微结构 透射电子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H-TdR掺入法测定TGFβ_1对人眼眶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自清 岳晓丽 +2 位作者 方丽 李娟 李宁 《临床眼科杂志》 2011年第3期282-284,共3页
目的用3H-TdR掺入法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人眼眶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可能发病机制。方法人眼眶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用不同浓度TGF-β1(0.1、1.0、5.0、10.0、100.0μg/L)对细胞进行处理,3... 目的用3H-TdR掺入法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人眼眶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可能发病机制。方法人眼眶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用不同浓度TGF-β1(0.1、1.0、5.0、10.0、100.0μg/L)对细胞进行处理,3H-TdR掺入法测定细胞放射性强度。结果 0.1、1.0、5.0、10.0浓度的TGF-β1作用后活细胞数增加,细胞3H-TdR摄入量增加。100.0浓度的TGF-β1对人眼眶成纤维细胞作用相反。结论 TGF-β1对人眼眶成纤维细胞增殖有双相调节性,其不同作用的发挥依赖TGF-β1的浓度,TGF-β1的促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作用是PVR的诱发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纤维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1 细胞 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在增生性瘢痕中表达与细胞增值的关系 被引量:2
11
作者 谢锋 牛扶幼 +2 位作者 陈言汤 刘林山番 王喜梅 《中国医学工程》 2005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传导通路对增生性瘢痕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ERK和PCNA在增生瘢痕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p-ERK和PCNA蛋白在病理性瘢痕中与非病理瘢痕、正常皮肤差异有显著性(P<0.05)。相关性分... 目的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传导通路对增生性瘢痕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ERK和PCNA在增生瘢痕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p-ERK和PCNA蛋白在病理性瘢痕中与非病理瘢痕、正常皮肤差异有显著性(P<0.05)。相关性分析有显著性(P<0.05)。结论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可能与激活ERK1/2信号传导通路,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性瘢痕 ERK 表达 病理性瘢痕 细胞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纤维细胞 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GF-β1体外对人眼眶成纤维细胞3H-Pro掺入的影响
12
作者 高自清 方丽 +3 位作者 周琦 李娟 岳晓丽 李宁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0年第12期2271-2272,共2页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对人眼眶成纤维细胞(orbital fibroblast,OF)3H-Pro掺入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OF,用0.1,1.0,5.0,10.0,100.0μg/LTGF-β1对细胞进行处理,用3H-Pro掺入法测定细胞放...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对人眼眶成纤维细胞(orbital fibroblast,OF)3H-Pro掺入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OF,用0.1,1.0,5.0,10.0,100.0μg/LTGF-β1对细胞进行处理,用3H-Pro掺入法测定细胞放射性强度来判断细胞胶原合成。结果:用0.1,1.0,5.0,10.0μg/L TGF-β1作用后OF3H-Pro掺入量增加。100.0μg/L TGF-β1对OF作用相反。结论:TGF-β对人OF合成胶原有双相调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纤维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1 胶原合 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培养的同种异体皮肤成纤维细胞制作aPVR动物模型
13
作者 刘百臣 张卯年 +1 位作者 彭秀军 刘铁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3年第11期825-826,830,F003,共4页
目的 :利用培养的同种兔皮肤成纤维细胞制作前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aPVR)动物模型 ,为防治aPVR引起的慢性低眼压症提供实验基础。 方法 :利用培养的同种兔皮肤成纤维细胞制作aPVR动物模型 ,于术后不同时间点分别进行大体标本、... 目的 :利用培养的同种兔皮肤成纤维细胞制作前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aPVR)动物模型 ,为防治aPVR引起的慢性低眼压症提供实验基础。 方法 :利用培养的同种兔皮肤成纤维细胞制作aPVR动物模型 ,于术后不同时间点分别进行大体标本、组织病理观察。 结果 :大体标本显示 ,术后 2 8和 5 6天实验组周边视网膜牵拉性脱离。光镜检查发现 ,实验组 2 8天和 5 6天睫状体无色素上皮萎缩、缺失。 结论 :在aPVR病理状态下 ,睫状膜的增生和收缩引起对睫状上皮的牵拉 ,造成睫状体无色素上皮萎缩 ,可能是引起慢性低眼压症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部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纤维细胞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5
14
作者 牛扶幼 牛永敢 陈言汤 《中国医学工程》 2004年第5期12-14,17,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易复制、又能反映增生性瘢痕变化规律的动物模型。方法通过损伤日本大耳白兔耳内侧皮肤,与损伤后7天去痂;建立起增生性瘢痕的动物模型;进行9个月的大体形态和组织病理观察。结果兔耳损伤创面在经过早期的炎症反应和...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易复制、又能反映增生性瘢痕变化规律的动物模型。方法通过损伤日本大耳白兔耳内侧皮肤,与损伤后7天去痂;建立起增生性瘢痕的动物模型;进行9个月的大体形态和组织病理观察。结果兔耳损伤创面在经过早期的炎症反应和肉芽组织增生后,逐渐上皮化;在术后30天时,形成了色红,质硬,突出皮面的瘢痕;并在术后6个月内持续增生,9个月时仍维持其硬度厚度和颜色。90天的瘢痕组织学显示:组织水肿,淋巴细胞浸润,微血管增生,成纤维细胞大量增生,排列紊乱;胶原纤维增生,排列紊乱,局部有涡状及结状排列;网状纤维增多;弹力纤维缺失。术后6个月和9个月时,胶原束渐粗大,成纤维细胞数减少,炎症反应消失。结论采用本实验的模型复制方法,可以得到稳定,复制成功率高且能基本反应增生性瘢痕增生规律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兔耳 生性瘢痕 动物模型 纤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苦参碱可防治增生性瘢痕
15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4期80-80,共1页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 复方苦参碱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 细胞殖活性 纤维细胞 细胞形态学 防治 不同含量 分子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骨细胞特异性因子-2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尹诗璐 秦泽莲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37-1139,共3页
病理性瘢痕过度增生不仅影响外形,所带来的瘙痒和疼痛等困扰患者,并且影响重要功能部位的手术效果。对于微创手术而言,皮肤病理性瘢痕异常增生给患者带来新的病痛,往往掩盖“微创”手术本身的优势,过度增生性瘢痕对于微创美容外科更是... 病理性瘢痕过度增生不仅影响外形,所带来的瘙痒和疼痛等困扰患者,并且影响重要功能部位的手术效果。对于微创手术而言,皮肤病理性瘢痕异常增生给患者带来新的病痛,往往掩盖“微创”手术本身的优势,过度增生性瘢痕对于微创美容外科更是不可接受的。目前,病理性瘢痕形成的病理机制尚未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瘢痕 细胞特异性因子 瘢痕过度 “微创”手术 微创手术 生性瘢痕 手术效果 功能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E防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万辉 何敏 +1 位作者 马蕾 李洁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257-260,共4页
目的:评价VitE对兔眼实验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抗增殖作用。方法:15只健康家兔行气体压迫玻璃体术,3d后分3组,每组10眼行气液交换。对照组给予0.5mL平衡盐溶液;50μgVitE组给予0.5mL含50μgVitE的平衡盐溶液;100μgVitE实验组给予... 目的:评价VitE对兔眼实验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抗增殖作用。方法:15只健康家兔行气体压迫玻璃体术,3d后分3组,每组10眼行气液交换。对照组给予0.5mL平衡盐溶液;50μgVitE组给予0.5mL含50μgVitE的平衡盐溶液;100μgVitE实验组给予0.5mL含100μgVitE的平衡液溶液。同时,3组玻璃体内还注入0.1mL含2.5×105的成纤维细胞悬液。以检验镜观察眼底4wk,记录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情况。28d后摘除眼球,作病理切片,光镜检查。结果:14d时,对照组、50μgVitE和100μgVitE组平均PVR发生程度为3.52.42。即在观察的前2wk,给药组延迟了PVR的发生,且给药组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玻璃体内注入VitE的盐溶液可以延迟PVR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E 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动物实验 气体压迫玻璃体术 纤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芯片技术在增生瘢痕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齐 秦泽莲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4期385-387,共3页
关键词 基因芯片技术 瘢痕 生性瘢痕 matrix 纤维细胞 细胞外基质 瘢痕 创伤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皮间充质转化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中的潜在作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利民 包秀丽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92-695,700,共5页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是一种以纤维化为特点具有潜在致盲性的眼科并发症,其病理改变是产生视网膜前膜(epiretinal membranes,ERMs)。ERMs是一种纤维增殖膜,在视网膜前后表面及玻璃体内形成,当...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是一种以纤维化为特点具有潜在致盲性的眼科并发症,其病理改变是产生视网膜前膜(epiretinal membranes,ERMs)。ERMs是一种纤维增殖膜,在视网膜前后表面及玻璃体内形成,当其收缩后导致PVR的发生,最终形成视网膜皱褶和牵引视网膜脱离(tractional retinal detachment,TRD)。多种细胞类型在ERMs中已被确定,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在PVR的病理生理学中至关重要。大量的临床和实验证据研究表明,RPE细胞采用了成纤维细胞表型发生了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并且还涉及大量的细胞因子、转录因子。EMT的特点是细胞间黏附和顶面-底侧细胞极性的缺失,这增加了细胞的移行性。由此产生的细胞能够通过细胞外基质迁移和转移。细胞间黏附由连接复合体维系着,它们在维护RPE细胞表型方面起重要作用,其通过激活一些信号通路及转录因子破坏这些连接复合体并导致EMT的发生。经过EMT过程后,转化生长因子-β使RPE细胞进一步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源自RPE细胞的成纤维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可以通过细胞迁移、增殖,导致ERMs的形成,这在PVR的病程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上皮间充质转化 纤维细胞 纤维细胞 细胞间黏附作用 钙黏蛋白 转化生长因子-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霉素与地塞米松巩膜塞植入体联合防治实验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20
作者 程娟 徐国庆 +3 位作者 张琦 胡毅倩 王于蓝 祝肇荣 《眼科新进展》 CAS 2007年第5期349-352,共4页
目的探讨可生物降解的阿霉素(adriamycin,ADM)、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巩膜塞植入体对兔眼实验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的防治效果,及其对玻璃体中生长因子浓度的影响和作用机理。方法成... 目的探讨可生物降解的阿霉素(adriamycin,ADM)、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巩膜塞植入体对兔眼实验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的防治效果,及其对玻璃体中生长因子浓度的影响和作用机理。方法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5只50眼,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用药组各10只20眼,另外设空白组5只兔10眼。所有兔眼行玻璃体切割术,并向玻璃体腔注入兔结膜成纤维细胞悬液0.1mL(2×109个/LPBS)。用药组植入ADM、DEX巩膜塞各一枚。连续28d观察眼底PVR分级情况,检测玻璃体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浓度。结果模型组和用药组术后第28天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率分别为75%和30%,模型组与用药组之间有显著差异(χ2=8.120,P=0·004)。用药组中bFGF和PDGF浓度明显低于模型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ADM、DEX巩膜塞植入体能够明显降低玻璃体中bFGF和PDGF的浓度,抑制细胞过度增生,降低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从而防治PVR的形成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阿霉素 地塞米松 巩膜塞植入体 碱性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