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季节背景对ENSO循环过程中SSTA增/减幅作用的数值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管兆勇 周铁汉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59-673,共15页
利用热带太平洋地区 2层区域海洋模式和再分析资料探讨了大气 /海洋的季节背景对ENSO时间尺度上海温异常的增幅或减幅作用。结果表明 :不论什么季节背景下 ,就海洋变化而言 ,El Nino/La Nina事件均可存在 ,说明 El Nino/La Nina事... 利用热带太平洋地区 2层区域海洋模式和再分析资料探讨了大气 /海洋的季节背景对ENSO时间尺度上海温异常的增幅或减幅作用。结果表明 :不论什么季节背景下 ,就海洋变化而言 ,El Nino/La Nina事件均可存在 ,说明 El Nino/La Nina事件的存在和维持并没有季节性选择 ;模式海洋的西太平洋赤道地区次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变化位相明显超前于东太平洋SSTA且在空间上自西向东传播 ,同时有位相超前的量还包括模式第 1层厚度异常及热容量异常 ,这些对 ENSO的预测和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SSTA的振幅在不同的季节背景下可受到不同的调节。以春季为背景 ,同样的异常风应力作用于海洋 ,可使 NINO3区 SSTA较正常季节背景下该区的 SSTA振幅明显增大 ;而在冬季背景下可使 SSTA受到一定程度的减幅 ,这说明 El Nino/L a Nina现象的发生和消亡有季节选择倾向。与春季背景下 NINO 3区SSTA的增幅倾向相反 ,模式第 1层厚度异常的振幅则受到削弱。而西太平洋赤道地区 ,模式海洋混合层的厚度异常则有所增强。这种与 SSTA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季节背景 数值试验 厄尔尼诺 增幅作用 海温异常 减幅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福建沿海的0010号“碧利斯”台风暴雨的地形敏感性试验 被引量:31
2
作者 吴启树 沈桐立 李双锦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6-242,共7页
采用MM5模式,以2000年10号(0010)台风“碧利斯”为个例,选取台风登陆前后时段,采用不同地形高度来模拟该时段台风暴雨过程.试验结果表明福建东部沿海的特殊地形对登陆福建中部沿海的台风暴雨有着明显的增幅作用.用3个不同区域每隔3h面... 采用MM5模式,以2000年10号(0010)台风“碧利斯”为个例,选取台风登陆前后时段,采用不同地形高度来模拟该时段台风暴雨过程.试验结果表明福建东部沿海的特殊地形对登陆福建中部沿海的台风暴雨有着明显的增幅作用.用3个不同区域每隔3h面雨量作比较,并通过对不同方案的垂直风速及不同时段的水平流场进行分析,可见其地形对台风暴雨的最大增幅作用发生在山脉迎风坡的地形坡度与气流正交速度乘积最大的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暴雨 敏感性试验 福建沿海 增幅作用 MM5模式 2000年 台风登陆 特殊地形 东部沿海 试验结果 暴雨过程 地形高度 地形坡度 时段 面雨量 迎风坡 风速 气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地形对“96.8”暴雨影响的数值试验研究 被引量:40
3
作者 徐国强 胡欣 苏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3-7,共5页
利用MM4模式,设计了4种模式地形方案,讨论了太行山地形对“96.8”暴雨降水量的贡献;并利用垂直运动和水汽通量等物理量,探讨了太行山地形对本次暴雨过程增幅作用的机制。结果显示,太行山地形对本次暴雨过程的降水中心强度... 利用MM4模式,设计了4种模式地形方案,讨论了太行山地形对“96.8”暴雨降水量的贡献;并利用垂直运动和水汽通量等物理量,探讨了太行山地形对本次暴雨过程增幅作用的机制。结果显示,太行山地形对本次暴雨过程的降水中心强度及位置有显著影响,具有60%增幅作用。太行山地形对垂直运动及水汽辐合也都具有增幅作用。模式地形越真实,预报结果越好,地形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 暴雨 增幅作用 数值试验 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6—2020年泰宁县暴雨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尾兰 嵇夏兰 +1 位作者 郑世文 杨锋 《农业灾害研究》 2022年第1期103-105,共3页
利用泰宁县国家气象观测站1956—2020年逐日降雨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MannKendall突变检验、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研究近65年来泰宁暴雨日数年、季、月分布、极端强降雨极值和日数等气候特征;利用泰宁9个乡镇区域气象站和泰宁县国家... 利用泰宁县国家气象观测站1956—2020年逐日降雨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MannKendall突变检验、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研究近65年来泰宁暴雨日数年、季、月分布、极端强降雨极值和日数等气候特征;利用泰宁9个乡镇区域气象站和泰宁县国家气象观测站2009—2020年逐日降雨资料,分析研究泰宁县强降雨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泰宁暴雨月际变化呈单锋型,峰点在6月(占32.4%),年均暴雨日数5.2 d;1989年以后各月暴雨发生频次均为增多趋势。(2)近65年泰宁暴雨发生概率和强度呈增多趋势,特别是1997年后,暴雨日数、大暴雨和连续性暴雨次数均有明显增加趋势,年际间震荡变化幅度增大。(3)泰宁南、北各有一个暴雨中心,与泰宁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对水汽的抬升和喇叭口地形对水汽的汇聚增幅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日数 暴雨极值 气候变化特征 地形增幅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资料的灾害性天气分析——以2024年7月29日阿拉善盟强对流天气为例
5
作者 徐源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6期105-107,共3页
受各尺度天气系统共同影响,2024年7月29日阿拉善盟发生强对流天气,过程具有复杂性、突发性、致灾性较强的特点。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垂直观测系统与毫米波云雷达相关资料、卫星云图及欧洲中心第五代再分析资料ERA5分析此次过程,结果... 受各尺度天气系统共同影响,2024年7月29日阿拉善盟发生强对流天气,过程具有复杂性、突发性、致灾性较强的特点。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垂直观测系统与毫米波云雷达相关资料、卫星云图及欧洲中心第五代再分析资料ERA5分析此次过程,结果表明:在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对流层中高层存在且长时间维持高空槽,低层气旋式切变、地面辐合线和地面发展强盛的低压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条件,副热带高压及台风外围为此次强对流天气提供了良好的水汽条件。此外,大雨点的分布与地形分布密切相关,研究显示:物理量特征、水汽辐合区及不稳定层结均与地形存在较好对应条件,因此,需要从地形增幅作用、降水叠加效应入手进一步剖析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致灾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多源资料 多尺度天气系统 地形增幅作用 降水叠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