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欧洲黑杨转基因稳定性及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42
1
作者 胡建军 张蕴哲 +2 位作者 卢孟柱 张建国 张守攻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05-109,共5页
利用PCR分析技术 ,分析了田间试验已达 7a的转Bt基因欧洲黑杨的基因稳定性 ,并对其林地和非转基因林地的土壤微生物进行了类群数量分析。PCR分析表明Bt基因仍然存在于转基因植株中 ,转基因植株与对照杂交后代Bt基因分离呈 1∶1比例 ,符... 利用PCR分析技术 ,分析了田间试验已达 7a的转Bt基因欧洲黑杨的基因稳定性 ,并对其林地和非转基因林地的土壤微生物进行了类群数量分析。PCR分析表明Bt基因仍然存在于转基因植株中 ,转基因植株与对照杂交后代Bt基因分离呈 1∶1比例 ,符合孟德尔遗传分离规律 ,表明基因仍稳定存在。计数结果表明转基因林地中转基因植株与非转基因植株间根系土壤 3大类微生物 (细菌、放线菌和霉菌 )数量无显著差异 ,转基因林地与非转基因林地 (邻近杨树林地和健杨林地 )间的土壤 3大类微生物 (细菌、放线菌和霉菌 )数量无显著差异 ,说明转基因欧洲黑杨对土壤微生物系统尚没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黑杨 基因植株 基因稳定性 土壤微生物 PCR 生物安全 外源Bt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白杨杂种外源基因稳定性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魏冰 李云 +1 位作者 杜宁霞 刘欣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54-1059,共6页
转基因植物外源基因的稳定性、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以及外源基因是否水平转移到土壤微生物中,是评估转基因植物生态安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利用PCR技术,分析了种植于山东省东营市试验林达3年的转AhDREB1基因毛白杨杂种(毛... 转基因植物外源基因的稳定性、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以及外源基因是否水平转移到土壤微生物中,是评估转基因植物生态安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利用PCR技术,分析了种植于山东省东营市试验林达3年的转AhDREB1基因毛白杨杂种(毛新杨×毛白杨)的外源基因稳定性,表明AhDREB1基因仍然存在于转基因植株中。采用平板稀释法对转基因与非转基因植株的根系土壤微生物进行种群数量分析,计数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与非转基因植株间根系土壤3大类微生物(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无显著差异。利用AhDREB1基因特异引物对土壤总DNA以及菌株DNA进行PCR扩增,均未检测到外源基因扩增产物。研究结果表明该转基因毛白杨杂种对土壤微生物系统尚无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新杨×毛白杨 基因植物 基因稳定性 土壤微生物 基因水平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叉接种后固氮放线菌基因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熊智 张成刚 +1 位作者 张忠泽 姜成林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1-4,共4页
放线菌Frankia与放线菌根植物在根瘤中共生的现象发生在8科24属被子植物上.系统发育分析表明:Frankia可分为4个族,其菌株对寄主植物有明显的偏好性.用大理旱冬瓜根瘤接种昆明和武定旱冬瓜幼苗,收集幼苗上的根瘤,再对幼苗接种数次.用武... 放线菌Frankia与放线菌根植物在根瘤中共生的现象发生在8科24属被子植物上.系统发育分析表明:Frankia可分为4个族,其菌株对寄主植物有明显的偏好性.用大理旱冬瓜根瘤接种昆明和武定旱冬瓜幼苗,收集幼苗上的根瘤,再对幼苗接种数次.用武定旱冬瓜和川滇桤木幼苗做同样实验,最后对Frankia的16SrRNA基因进行ARDRA分析,发现接种幼苗根瘤中Frankia与接种根瘤中Frankia产生相同的16SrRNA基因ARDRA带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氮放线菌 交叉接种试验 基因稳定性 ARDRA技术 基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洪登礼研究员团队在Nature发表研究成果,揭示胚胎发育组织维持干细胞基因组稳定性及发育疾病起源的机制
4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69-1569,共1页
2024年12月5日,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洪登礼研究员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在线发表题目为“Fetal hepatocytes protect the HSPC genome via fetuin-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以胚胎造血发育为模型,揭示了胚胎发育组织维持干细胞... 2024年12月5日,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洪登礼研究员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在线发表题目为“Fetal hepatocytes protect the HSPC genome via fetuin-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以胚胎造血发育为模型,揭示了胚胎发育组织维持干细胞基因组稳定性及胚胎发育相关疾病起源的机制。通过体外共培养实验发现,肝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胎球蛋白A(fetuin-A)可以保护造血干祖细胞(haematopoietic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HSPC)的基因组。该研究首次揭示了胚胎发育组织保护其干细胞基因组的机制,并证明该机制与发育疾病(如儿童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医学院 基因稳定性 上海交通大学 肝细胞分泌 儿童肿瘤 胎球蛋白A 胚胎发育 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基因组不稳定性和MYC基因突变在吉西他滨耐药中的作用
5
作者 陈宗军 陈亚红 +1 位作者 黄丽云 梁紫盈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5-363,共9页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A549细胞基因不稳定性和MYC基因突变在吉西他滨耐药中的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2mg·L^(-1)吉西他滨持续作用A549细胞(A549组),构建耐药细胞株A549R(A549R组),并将si-NC和si-MYC转染至A549R...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A549细胞基因不稳定性和MYC基因突变在吉西他滨耐药中的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2mg·L^(-1)吉西他滨持续作用A549细胞(A549组),构建耐药细胞株A549R(A549R组),并将si-NC和si-MYC转染至A549R细胞,作为si-NC A549R组和si-MYC A549R组。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0、1、2、4、8、16和32 mg·L^(-1))吉西他滨对各组细胞的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A549组及A549R组细胞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A549组和A549R组细胞中基因组不稳定性相关基因错配修复基因2(MSH2)、错配修复基因6(MSH6)和DNA修复蛋白RAD50(RAD50)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基因组不稳定性相关蛋白MYC原癌基因(MYC)和磷酸化组蛋白(γH2AX)的表达水平,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法检测RNA polⅡ和γH2AX在MYC基因上的富集程度,PCR法扩增并检测A549R细胞MYC基因突变情况。结果:与A549组比较,2、4、8、16和32 mg·L^(-1)吉西他滨作用后A549R组细胞抑制率降低(P<0.05),8mg·L^(-1)吉西他滨作用后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与A549组比较,A549R组细胞中有234个mRNAs表达水平升高,205个mRNAs表达水平降低,其中错配修复相关基因(MSH2和MSH6)、RAD50和MYC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表达水平升高基因主要参与非同源末端连接、mRNA监测途径和DNA复制等信号通路。与A549组比较,A549R组细胞中MYC和γH2AX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ChIP法检测,RNA polⅡ和γH2AX在MYC转录起始位点及exon 2上富集程度增加,MYC exon 2上存在G254A基因突变。与si-NC A549R组比较,si-MYC A549R组细胞中MYC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2、4、8、16和32 mg·L^(-1)吉西他滨作用后si-MYC A549R组细胞抑制率升高(P<0.05),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结论:对吉西他滨耐药的NSCLC细胞中A549R基因组不稳定性增加,MYC基因发生突变和扩增,而敲减MYC可以恢复A549R细胞对吉西他滨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西他滨 非小细胞肺 基因组不稳定性 MYC扩增 MYC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模式生物研究表观遗传调控基因组稳定性的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冯碧薇 陈建强 +2 位作者 雷秉坤 潘贤 吕红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99-807,共9页
基因组的遗传稳定性是维持正常的细胞复制、增殖和分化的关键。外源因素和内源因素造成的DNA损伤及其修复失败,是各种遗传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表观遗传调控(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在DNA损伤修复和细胞周期调控方面发... 基因组的遗传稳定性是维持正常的细胞复制、增殖和分化的关键。外源因素和内源因素造成的DNA损伤及其修复失败,是各种遗传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表观遗传调控(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在DNA损伤修复和细胞周期调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的基础。酵母作为单细胞真核生物,是最早开展表观遗传学研究的物种之一,特别是在DNA损伤修复和异染色质形成等方面的研究,为揭示遗传稳定性的本质提供了理论依据。国际上前期以酵母为模式生物研究表观遗传学的报道主要集中于组蛋白修饰领域;近期利用裂殖酵母作为模式生物研究RNAi指导的组蛋白修饰也有了一定的进展。文章以酵母作为模式生物,论述了表观遗传修饰在维持基因组遗传稳定性中的研究进展、作用机制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 表观遗传调控 基因稳定性 组蛋白修饰 RNA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γ射线照射诱发CHL细胞基因组不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左雅慧 郭鲜花 +2 位作者 王小莉 王仲文 耿晓华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45-150,共6页
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和微核检测技术对60Coγ射线照射诱发中国仓鼠肺细胞(CHL细胞)产生的直接效应、基因组不稳定性进行了初步探讨。将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分成不同的剂量组,经γ射线照射后,对受照存活细胞进行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和... 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和微核检测技术对60Coγ射线照射诱发中国仓鼠肺细胞(CHL细胞)产生的直接效应、基因组不稳定性进行了初步探讨。将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分成不同的剂量组,经γ射线照射后,对受照存活细胞进行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和微核发生率(MF)的测定。同时,将一部分受照存活细胞继续传代培养,待其传至33代时,再给予2 Gy的照射剂量进行二次照射,然后再进行单细胞凝胶电泳和MF的测定。结果表明,首次照射剂量与子代二次照射后的损伤程度存在剂量-效应关系。本实验为探讨辐射诱发基因组不稳定性的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不稳定性 ^60CO Γ射线 二次损伤 微核 单细胞凝胶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环的形成及对基因组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潘学峰 姜楠 +3 位作者 陈细芳 周晓宏 丁良 段斐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85-1194,共10页
R-环是由一个RNA:DNA杂交体和一条单链状态的DNA分子共同组成的三链核酸结构。其中,RNA:DNA杂交体的形成起因于基因转录所合成的RNA分子不能与模板分开,或RNA分子重新与一段双链DNA分子中的一条链杂交。在基因转录过程中,当转录泡遇到富... R-环是由一个RNA:DNA杂交体和一条单链状态的DNA分子共同组成的三链核酸结构。其中,RNA:DNA杂交体的形成起因于基因转录所合成的RNA分子不能与模板分开,或RNA分子重新与一段双链DNA分子中的一条链杂交。在基因转录过程中,当转录泡遇到富含G碱基的非模板链区或位于某些与人类疾病有关的三核苷酸卫星DNA时,转录泡后方累积的负超螺旋可促进R环形成。同时,新生RNA分子未被及时加工、成熟或未被快速转运到细胞质等因素也会催生R环。研究表明,细胞拥有多种管理R环的方法,可以有效地管理R环的形成和处理已经形成的R环,以尽量避免R环对DNA复制、基因突变和同源重组产生不利影响。文章重点分析了R-环的形成机制及R环对DNA复制、基因突变和同源重组的影响,并针对R-环诱导的DNA复制在某些三核苷酸重复扩增有关的神经肌肉退行性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DNA杂交体 R-环 基因转录 DNA复制 基因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L与基因组稳定性 被引量:5
9
作者 田宝磊 孙志贤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49-354,共6页
基因组稳定性同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维护基因组稳定性对于细胞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是至关重要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PML(promyelocyticleukemia)主要借助分子中RBCC结构,同近50种有重要功能的蛋白相互作用而形成PMLNBs(PMLnuclea... 基因组稳定性同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维护基因组稳定性对于细胞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是至关重要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PML(promyelocyticleukemia)主要借助分子中RBCC结构,同近50种有重要功能的蛋白相互作用而形成PMLNBs(PMLnuclearbodies).PMLNBs是与核基质结合的、动态的、亚核多蛋白复合物,它作为区室化核结构(compartmentalizednucleararchitecture)———染色质间区室(interchromatincompartment)的功能单位,满足了真核基因高层次表达调控模式的时空要求.最新的研究证明:PML是基因组稳定性“守门人”———p53分子的搭档分子,同样在基因组稳定性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作用.它协同p53参与了DNA损伤反应所诱发的细胞凋亡,还可组织多种DNA修复分子参与DNA损伤修复,在DNA损伤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此外,PML还通过调控auroraA的活性参与中心体复制检查点调控,借助调控survivin的表达参与有丝分裂纺锤体组装检查点调控,在染色体复制和细胞分裂中均显示了重要的调控作用.而当PML表达缺失或不足时则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联,因此PML分子在维护基因组稳定性中具有重要功能作用,本文仅就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予以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 P53 基因稳定性 凋亡 DNA损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剂量辐射诱导的基因组不稳定性与DNA甲基化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静子 褚晓源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55-858,共4页
低剂量辐射(low dose radiation,LDR)以远后效应形式危害人类健康,其中辐射诱导的基因组不稳定性(radiation-induced genomic instability,RIGI)是辐射致癌的主要原因。这其中涉及的机制仍未完全阐明。近年研究表明RIGI与表观遗传学密... 低剂量辐射(low dose radiation,LDR)以远后效应形式危害人类健康,其中辐射诱导的基因组不稳定性(radiation-induced genomic instability,RIGI)是辐射致癌的主要原因。这其中涉及的机制仍未完全阐明。近年研究表明RIGI与表观遗传学密切相关,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等。文章就RIGI与DNA甲基化的关系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效应 低剂量 基因组不稳定性 DNA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Coγ射线诱发CHL细胞基因组不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瑞 王仲文 +2 位作者 曹毅 王小莉 邢晓红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9-121,共3页
本研究采用6 0 Coγ射线照射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 (CHL) ,利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和检测克隆形成率对辐射诱发的基因组不稳定性进行了探讨。将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分成不同剂量组 ,6 0 Coγ射线照射后传代培养 ,在 3 3代后各剂量组再次统... 本研究采用6 0 Coγ射线照射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 (CHL) ,利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和检测克隆形成率对辐射诱发的基因组不稳定性进行了探讨。将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分成不同剂量组 ,6 0 Coγ射线照射后传代培养 ,在 3 3代后各剂量组再次统一照射 2Gy,进行辐射损伤的检测。结果表明 ,首次照射剂量与子代二次照射后的损伤程度存在剂量效应关系。本次实验结果说明 ,6 0 Coγ射线不仅在CHL细胞中产生直接的生物效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射线 CHL细胞 基因组不稳定性 单细胞凝胶电泳 生物效应 钴60 电离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癌的基因不稳定性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和清 禇玉敏 +1 位作者 陈江波 谭国林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17-421,共5页
目的:探讨鼻咽癌基因不稳定性对预后的意义。方法:运用单一重复序列间多聚酶链反应(inter-SSRPCR)对38位鼻咽癌患者基因不稳定性进行评估;运用测序和巢式PCR对不同肿瘤的突变片段进行检测。结果:38位患者中有31位(81.6%)显示了... 目的:探讨鼻咽癌基因不稳定性对预后的意义。方法:运用单一重复序列间多聚酶链反应(inter-SSRPCR)对38位鼻咽癌患者基因不稳定性进行评估;运用测序和巢式PCR对不同肿瘤的突变片段进行检测。结果:38位患者中有31位(81.6%)显示了基因组失稳,其失稳指数范围为0%~16.2%。6个肿瘤的6q27染色体上证实有获得性基因损害。低于5年生存期患者其基因失稳程度显著高于超过5年生存期的患者(P〈0.05)。结论:基因组失稳可作为鼻咽癌发生的早期标志,并且基因组失稳程度加重提示肿瘤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基因稳定性 基因失稳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基因组不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娇 张晟 +1 位作者 胡蕴慧 张瑾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2期3899-3902,共4页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世界女性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研究发现,基因组不稳定性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分子机制,与肿瘤预后差及多重耐药相关。通过对乳腺癌相关基因改变的研究,寻找与乳腺癌发生相关的不稳定基因,探索其与乳腺癌发生发...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世界女性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研究发现,基因组不稳定性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分子机制,与肿瘤预后差及多重耐药相关。通过对乳腺癌相关基因改变的研究,寻找与乳腺癌发生相关的不稳定基因,探索其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机制,是当前乳腺癌基因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同时能够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本文主要就与乳腺癌基因组不稳定性相关的基因、形成机制以及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基因组不稳定性 染色体不稳定性 非整倍体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修复——基因组稳定性护卫机制的原创与发现之旅 被引量:5
14
作者 周平坤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共9页
基因组DNA是遗传的物质基础,编码的信息指导生物种系的复制延续、生命体的生长发育和代谢活动。无论是在外环境因素的应激压力下还是处于正常状态,DNA损伤时刻在发生,由此,DNA损伤修复作为重要的细胞内在机制,在维护基因组稳定性、降低... 基因组DNA是遗传的物质基础,编码的信息指导生物种系的复制延续、生命体的生长发育和代谢活动。无论是在外环境因素的应激压力下还是处于正常状态,DNA损伤时刻在发生,由此,DNA损伤修复作为重要的细胞内在机制,在维护基因组稳定性、降低癌症等人类系列重大疾病风险中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三位科学家汤姆·林达尔(Tomas Lindahl)、阿齐兹·桑贾尔(Aziz Sancar)、保罗·莫德里奇(Paul Modrich)因发现和揭示DNA修复及其机制的杰出贡献,获得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本文综述了三位获奖者分别在DNA损伤的碱基切除修复、核苷酸切除修复和错配修复研究中的原创发现,以及相应的修复通路机制的描绘。此3种修复通路,主要是针对紫外线和化学物所致DNA的碱基损伤、嘧啶二聚体及加合物或者DNA复制过程中发生的碱基错误配对的修复。恰巧,2015年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授予的两位科学家,也因他们揭示了DNA损伤应答现象和机制研究的重大贡献而获奖,本文也呈现了获奖者的关键性科学发现。最后,简要展望了中国DNA损伤修复领域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修复 DNA损伤应答 基因稳定性 诺贝尔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组不稳定性与淋巴瘤 被引量:5
15
作者 曹鹏飞 李桂源 向娟娟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52-557,共6页
淋巴瘤是最常见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基因组不稳定性是淋巴瘤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分子基础,对淋巴瘤的诊断和预后有重要价值。基因组不稳定性包括基因水平的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MIN)和染色体水平的染色体不稳... 淋巴瘤是最常见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基因组不稳定性是淋巴瘤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分子基础,对淋巴瘤的诊断和预后有重要价值。基因组不稳定性包括基因水平的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MIN)和染色体水平的染色体不稳定性(chromosomal instability,CIN)2种类型。通过对淋巴瘤相关基因改变的研究,寻找与淋巴瘤发生相关的不稳定基因,探索其参与淋巴瘤发生和发展的机制,能为淋巴瘤精准医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分子生物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基因组不稳定性 微卫星不稳定性 染色体不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f1维持基因组稳定性在肿瘤中发挥的作用
16
作者 陈波 李志杰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61-364,共4页
解旋酶是核酸代谢所必需的酶,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Pif1是5’-3’方向ATP依赖的超家族ⅠB类解旋酶,几乎存在于所有真核生物中。Pif1不同程度地影响端粒、线粒体DNA的复制和冈崎片段的成熟。此外,Pif1可通过破坏稳定的核蛋白复合物来影... 解旋酶是核酸代谢所必需的酶,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Pif1是5’-3’方向ATP依赖的超家族ⅠB类解旋酶,几乎存在于所有真核生物中。Pif1不同程度地影响端粒、线粒体DNA的复制和冈崎片段的成熟。此外,Pif1可通过破坏稳定的核蛋白复合物来影响这些过程。基于Pif1对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的重要性,为肿瘤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潜在治疗方向。本文论述了Pif1维持基因组稳定性在肿瘤中所发挥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f1 解旋酶 基因稳定性 复制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PD法探究百草枯对HepG2细胞基因组稳定性的影响
17
作者 唐超智 张玉玲 +2 位作者 刘庆荟 张子喻 王雅茹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8-112,共5页
目的:探讨百草枯(PQ)处理对HepG2细胞基因组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标记技术,选取20种随机引物分析PQ处理24h对HepG2细胞基因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引物5’-GGAAGTCGCC-3’、5’-ACGCGCATGT-3’和5’-GAATCGGCCA-... 目的:探讨百草枯(PQ)处理对HepG2细胞基因组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标记技术,选取20种随机引物分析PQ处理24h对HepG2细胞基因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引物5’-GGAAGTCGCC-3’、5’-ACGCGCATGT-3’和5’-GAATCGGCCA-3’的扩增产物在正常组与7.21、10.67、15.78、22.36和34.57mg/L的PQ处理组间有较明显差异.其中,引物5’-GGAAGTCGCC-3’的2种扩增产物(约2 200和2 600bp)在所有PQ处理组均缺失;引物5’-ACGCGCATGT-3’的2种扩增产物(约250和1 200bp)在高于7.21mg/L的PQ处理组均发生缺失,1种扩增产物(约1 500bp)在34.57mg/L的PQ处理组发生缺失,另有2种扩增产物(约400和550bp)在34.57mg/L的PQ处理组含量较低;引物5’-GAATCGGCCA-3’有2种扩增产物(约900和1 900bp)在全部PQ处理组均缺失,另2种扩增产物(约530和560bp)新出现在各PQ处理组.结论PQ处理会破坏HepG2细胞基因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PD 百草枯 HEPG2细胞 基因稳定性 引物 扩增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微量元素对基因组结构稳定性影响
18
作者 李成龙 刘淑贞 周才琼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92-396,400,共6页
维持基因组结构稳定性是生物生存的基础,微量元素作为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成分,其摄入对于维持染色体和DNA结构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锌、硒、铜、铁、铬等微量元素对基因组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并就微量元素对基因组结构... 维持基因组结构稳定性是生物生存的基础,微量元素作为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成分,其摄入对于维持染色体和DNA结构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锌、硒、铜、铁、铬等微量元素对基因组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并就微量元素对基因组结构稳定性的影响机制作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基因组结构稳定性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外基质刚度调控复制叉稳定性和卵巢癌PARP抑制剂疗效的机制研究
19
作者 马晓璐 程子娜 +1 位作者 陈维毅 李晓娜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24-224,共1页
目的获益人群少、耐药高发是卵巢癌PARP抑制剂(PARPi)治疗面临的临床难题,PARPi疗效受复制叉稳定性的严格调控。细胞外基质(ECM)刚度增加是卵巢癌的标志特征,但其在复制叉稳定性和PARPi治疗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尚未明晰。本研究聚焦ECM... 目的获益人群少、耐药高发是卵巢癌PARP抑制剂(PARPi)治疗面临的临床难题,PARPi疗效受复制叉稳定性的严格调控。细胞外基质(ECM)刚度增加是卵巢癌的标志特征,但其在复制叉稳定性和PARPi治疗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尚未明晰。本研究聚焦ECM刚度这一细胞外力学因素,在分子、细胞水平阐明ECM刚度调控复制叉稳定性的功能和分子机制,为卵巢癌PARPi治疗提供新型生物标志物,并为靶向ECM刚度的PARPi联合治疗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通过细胞存活、DNA纤维、微核形成、彗星电泳等实验明确ECM刚度对卵巢癌细胞PARP敏感性、复制叉和基因组稳定性的影响;结合转录组数据分析,筛选应答ECM刚度变化的差异表达基因,揭示ECM刚度调控复制叉稳定性和PARPi疗效的分子机制。结果ECM刚度增加导致PARPi敏感性降低、复制叉和基因组稳定性增加,同时LOX抑制剂显著提高PARPi疗效;长链非编码RNA SNHG8伴随ECM刚度增加和卵巢癌进展表达下调,缺失SNHG8显著逆转PARPi对软基底刚度培养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基因组不稳定性。结论ECM刚度是调控卵巢癌复制叉稳定性和PARPi疗效的关键力学因素,可为卵巢癌PARPi治疗提供新的联合治疗策略。在机制上,ECM刚度通过SNHG8响应复制压力,调控PARP1捕获和染色质重塑,进而影响复制叉稳定性和PARPi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P抑制剂 临床难题 力学因素 细胞外基质 复制叉 基因组不稳定性 彗星电泳 卵巢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NAC14转基因小麦外源目标基因拷贝数及遗传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立坚 池青 +5 位作者 杜琳颖 郭利建 李玉莲 刘香利 马猛 赵惠贤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5-143,共9页
外源基因拷贝数是影响转基因植物遗传稳定性及其自身表达水平的重要因素。为了探析TaNAC14基因在小麦生长发育中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获得了14个T0代TaNAC14转基因小麦植株,采用BASTA溶液涂抹和目标序列PCR检... 外源基因拷贝数是影响转基因植物遗传稳定性及其自身表达水平的重要因素。为了探析TaNAC14基因在小麦生长发育中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获得了14个T0代TaNAC14转基因小麦植株,采用BASTA溶液涂抹和目标序列PCR检测相结合的方法,从14个转基因小麦植株中鉴定出9个阳性植株。通过TaqMan实时定量PCR方法,以小麦内源单拷贝基因Pinb为内参基因,对9个T0代转基因小麦阳性植株中外源目标基因拷贝数进行检测,结果表明,T0代转基因小麦再生植株中有5株为单拷贝,4株为双拷贝,其中单拷贝插入整合的比率接近55.6%。选取单拷贝转基因植株收获的种子进行种植,根据BASTA溶液涂抹鉴定对T0:1代小麦株系遗传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目标基因TaNAC14是可遗传的。此外,还对T1代转基因小麦目标基因表达水平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野生型JW1相比,各转基因小麦植株目的基因TaNAC14表达量均极显著增加。该研究结果为后续TaNAC14基因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TaNAC14基因 基因拷贝数 基因遗传稳定性 目标基因表达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