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林木基因型-环境互作算法研究进展与思考 被引量:2
1
作者 葛晓宁 许新桥 +8 位作者 张怀清 张京 杨杰 崔泽宇 傅汝饶 梁金洁 邹添华 王林龙 刘洋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5,共15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传统的林木育种方式面临挑战,难以满足快速气候适应与资源优化配置的迫切需求。林木基因型(G)与环境(E)之间的复杂互作关系是林木生长发育研究的核心,阐明G×E互作机制以提高林木育种效率和精准度成为研究的重点...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传统的林木育种方式面临挑战,难以满足快速气候适应与资源优化配置的迫切需求。林木基因型(G)与环境(E)之间的复杂互作关系是林木生长发育研究的核心,阐明G×E互作机制以提高林木育种效率和精准度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围绕林木基因型-环境互作算法的相关研究进展,解析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对表型特性塑造的机制,包括基因组与表型特征形成的关联机制、环境因子对表型的影响等;探讨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在解析互作机制和育种中的应用,涵盖数据挖掘技术、融合策略和实时数据处理;阐述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算法在林木育种中的演变与应用,包括历史演变、在性状预测和分析中的应用等;介绍林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算法研发体系,涉及数据获取、融合、算法设计和模型优化。最后,提出林木基因型-环境互作未来研究的方向,结合可解释人工智能、数据融合、育种验证和气候适应性预测,为林木育种提供更精准的预测工具和决策支持,尤其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时,推动林木的生态适应性与生产力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环境 林木育种 数据融合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麦区软质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基因型-环境互作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訾金爽 李四方 +1 位作者 汪芳芳 郑文寅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61-1169,共9页
为了深入研究安徽麦区软质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基因型效应与不同种植区域环境效应的互作关系及稳定性,本研究利用AMMI双标图对种植于7个生态试点的12个软质小麦品种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及吸水率4个品质指标进行综合... 为了深入研究安徽麦区软质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基因型效应与不同种植区域环境效应的互作关系及稳定性,本研究利用AMMI双标图对种植于7个生态试点的12个软质小麦品种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及吸水率4个品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AMMI双标图分析结果表明,濉溪和新马桥生态试点能够较好地分辨品种湿面筋含量,区分品种面团稳定时间的最佳地点是太和生态试点,阜阳生态试点能够很好地区分不同品种的吸水率,能较好地区分蛋白质含量的生态试点是新马桥。吸水率和面团稳定时间表现好的品种是瑞华麦516、天益科麦5号;湿面筋含量中较稳定的品种是华成863和瑞华麦516;天益科麦5号是蛋白质含量平均值较高且较稳定的品种。相对而言,天益科麦5号具有广适、稳定且品质性状优良的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质小麦 AMMI模 要品质性状 基因-环境分析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牡蛎弧菌抗性选育家系生长和存活性状遗传参数评估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3
作者 李寅 鲁林基 +4 位作者 杨奔 李鹏飞 徐成勋 李琪 刘士凯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73-682,共10页
研究以前期筛选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弧菌抗性家系为亲本,构建40个全同胞家系,评估了弧菌抗性选育家系生长和存活性状的遗传参数及多个环境下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结果显示,在不同日龄下,壳高和壳长的遗传力分别为(0.46±0.... 研究以前期筛选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弧菌抗性家系为亲本,构建40个全同胞家系,评估了弧菌抗性选育家系生长和存活性状的遗传参数及多个环境下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结果显示,在不同日龄下,壳高和壳长的遗传力分别为(0.46±0.10)—(0.59±0.13)和(0.30±0.08)—(0.59±0.13),为中高等遗传力,存活性状的遗传力为(0.25±0.06)—(0.41±0.11),为中低等遗传力。不同日龄的壳高和壳长遗传相关(0.429—0.828)均大于表型相关(0.192—0.611),除180日龄时,遗传和表型相关为低度正相关,其余各阶段均为中高度正相关;生长与存活性状的遗传和表型相关分别为(–0.138—0.380)和(–0.073—0.512),表现为中低度相关性。研究中生长和存活性状在两个环境间的遗传相关分别为(0.34—0.68)和(0.32—0.50),均小于0.7,表明乳山和荣成海区家系的生长和存活性状间存在明显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因此对长牡蛎弧菌抗性进行选育时需要针对不同的养殖环境制定不同的育种方案。研究为长牡蛎抗弧菌品系的选育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弧菌 遗传力 遗传相关 基因环境效应 选育 长牡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型与环境及其互作效应对胡麻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党照 张建平 +1 位作者 赵利 王利民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324-1333,共10页
运用联合方差和AMMI模型对11个胡麻新品系在6个地点的产量、株高、工艺长度、分枝数、单株果数、每果粒数、千粒质量和单株生产力的表现及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及环境和基因型互作效应对胡麻主要农艺性状有显著影响且对各农艺... 运用联合方差和AMMI模型对11个胡麻新品系在6个地点的产量、株高、工艺长度、分枝数、单株果数、每果粒数、千粒质量和单株生产力的表现及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及环境和基因型互作效应对胡麻主要农艺性状有显著影响且对各农艺性状影响的大小不同。对产量影响的大小为环境>交互作用>基因型;对株高的影响:环境>基因型>交互作用;对工艺长度的影响:环境>基因型>交互作用;对分枝数的影响:环境>交互作用>基因型;对单株果数的影响:交互作用>环境>基因型;对每果粒数的影响:交互作用>环境>基因型;对千粒质量的影响:环境>交互作用>基因型;对单株生产力的影响:环境>交互作用>基因型。通过稳定性参数可以看出,‘0569-14’产量稳定性最好;‘2004M1-15-1-1-1’的株高和工艺长度稳定性最好;‘0559-15’的分枝数、单株果数和单株生产力稳定性最好;‘1S×外6’的每果粒数稳定性最好;‘113×81A350’的千粒质量稳定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麻 农艺性状 环境 基因 效应 AMM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产量因子的遗传主效应及基因型和环境互作效应的QTL分析(英文) 被引量:4
5
作者 Mebrouk Benmoussa 朱军 +2 位作者 严菊强 何慈信 吴平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7-135,共9页
在构建 DH群体 RFLP图谱的基础上定位了产量因子的数量性状位点 (QTL) .在杭州和海南两地分别种植包括 12 3个 DH原的 DH群体及其亲本 IR6 4和 Azucena,并对产量因子性状进行了测定 .运用调整无偏预测 (AUP)法预测遗传主效应值和 GE互... 在构建 DH群体 RFLP图谱的基础上定位了产量因子的数量性状位点 (QTL) .在杭州和海南两地分别种植包括 12 3个 DH原的 DH群体及其亲本 IR6 4和 Azucena,并对产量因子性状进行了测定 .运用调整无偏预测 (AUP)法预测遗传主效应值和 GE互作效应值 ,并用于 QTL定位 .结果表明 ,一些有主效应的 QTL同时具有 QTL×环境 (QE)互作效应 ,而一些没有主效应的 QTL也可以有 QE互作效应 .研究还表明 ,QTL对环境的敏感性不同 ,有的 QTL只能在一个环境中检测到 ,而另一些 QTL能在二个环境中都检测到 .产量因子包括总粒数和实粒数的 QTL无论是主效还是 QE互作效应均具有较大的加性效应值 ,这些 QTL在两个环境中起主基因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产量因子 遗传效应 基因 环境 效应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个箭筈豌豆品系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及农艺性状稳定性 被引量:49
6
作者 南志标 张吉宇 +4 位作者 王彦荣 李春杰 聂斌 张建全 赵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95-401,共7页
通过 2 a、4个区试点和 5种基因型及其互作效应研究 ,运用混合线性模型和 MINQU E(1)法 ,对箭豌豆包括株高在内的9个农艺性状可塑性进行评价 ,揭示了年份和区试点的生态环境效应、基因型与生态环境互作效应对各农艺性状的可塑性。结... 通过 2 a、4个区试点和 5种基因型及其互作效应研究 ,运用混合线性模型和 MINQU E(1)法 ,对箭豌豆包括株高在内的9个农艺性状可塑性进行评价 ,揭示了年份和区试点的生态环境效应、基因型与生态环境互作效应对各农艺性状的可塑性。结果表明 ,种子产量和千粒重等性状的基因型与生态环境互作效应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p <0 .0 1和 p<0 .0 0 1)。生态环境分量 (年份、区试点、年份×区试点 )对各农艺性状的可塑性贡献较大 ,同时在不同生态环境间各农艺性状间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 (p <0 .0 5)。其中区试点分量对各农艺性状的可塑性贡献最大 ,各农艺性状在 4个区试点之间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 (p<0 .0 1) ,肃南和天祝的 2个区试点的牧草干重和种子产量等重要农艺性状的平均值显著大于另 2个区试点。各农艺性状在不同年份间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p<0 .0 1) ,2 0 0 2年各农艺性状的平均值显著优于 2 0 0 1年。牧草干重和种子产量数量性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 ,5~ 8月份的月均温对牧草干重和种子产量的影响作用较大 ,较高的温度有利于牧草干重和种子产量的提高 ;7月份的降水量与牧草干重和种子产量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品系 2 556和 2 560在进行了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稳定性评价后 ,4个区试点两年间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产量 箭筈豌豆 品系 基因 效应 农艺性状 牧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个欧美杨无性系生长初期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 被引量:12
7
作者 刘宁 丁昌俊 +3 位作者 李波 丁密 苏晓华 黄秦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3-72,共10页
【目的】研究12个欧美杨杂交无性系生长初期在不同环境下生长性状的观测值变异,从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角度入手,筛选可以推广的稳产、丰产的优良基因型;总结试验中适地适品种的规律;评价试验地点的区分力和代表性。为后续欧美杨的育... 【目的】研究12个欧美杨杂交无性系生长初期在不同环境下生长性状的观测值变异,从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角度入手,筛选可以推广的稳产、丰产的优良基因型;总结试验中适地适品种的规律;评价试验地点的区分力和代表性。为后续欧美杨的育种工作提供相关技术支撑。【方法】试验材料为3年生的12个不同基因型的欧美杨杂交无性系,设计了辽宁黑山、河北滦南、湖北石首和山东诸城、郓城、宁阳6个试验地点,测定树高、胸径,计算变异系数和均值进行初步比较,利用ASReml-R软件建立混合效应模型,利用预测性状值作GGE双标图,分析并总结其中规律用以评价试验地点和筛选优良基因型。【结果】整体上胸径的变异大于树高,黑山和石首的变异较大。均值统计的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的生长性状在同一环境下的表现不同,同一基因型的生长性状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也不同;经混合线性模型检验,基因型、环境及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对于生长初期的欧美杨树高、胸径存在极显著(P<0.01)的效应,由区组带来的效应也极显著。提取性状预测值作GGE双标图,拟合度均在80%以上,结果近乎与实际情况一致。GGE双标图的结果表明,对于树高的表现和胸径的表现,环境间的关系相似但不相同;树高、胸径的表现均存在交叉性互作现象;入选基因型有5号、7号、3号、4号和9号,其中4号、5号和7号为全同胞家系。父本的遗传物质和种源地对杂交无性系的表现有明显可见的影响,荷兰北方型的欧洲黑杨N146是优良的父本材料。【结论】1)生长初期欧美杨杂交无性系树高、胸径在东北地区和华中地区变异较大;欧美杨杂交无性系在生长初期的生长性状受基因型、环境及其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2)由GGE双标图中的信息,综合筛选出丰产性较高稳产性最高的基因型7号、丰产基因型5号、高于平均产量且丰产稳产都较好的基因型4号。3)在黑山地区和诸城地区适合栽植基因型3号和4号;在宁阳地区和石首地区适合栽植5号基因型;滦南地区和郓城地区适合栽植7号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美杨 无性系 混合效应 基因环境 GGE双标图 基因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下粳稻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马洪文 王昕 +1 位作者 殷延勃 武绍湖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4-78,共5页
采用包括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分析基因与环境互作下粳稻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各性状加性及显性方差比率均达极显著水平,株高、穗数、穗长、每穗总粒数、着粒密度、千粒质量等性状加性方差比率较大,结实... 采用包括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分析基因与环境互作下粳稻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各性状加性及显性方差比率均达极显著水平,株高、穗数、穗长、每穗总粒数、着粒密度、千粒质量等性状加性方差比率较大,结实率、单株产量的显性方差比率较大,株高、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单株产量性状的加性×环境互作效应的方差比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穗长的加性×环境和显性×环境互作效应方差比率均达极显著水平,着粒密度的显性×环境互作效应方差比率达极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环境 粳稻 农艺性状 加性-显性 遗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粳杂交不同衍生世代产量相关性状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韦新宇 柯蓓 +8 位作者 张受刚 卓伟 马彬林 杨腾帮 杨旺兴 邹文广 范祖军 许旭明 梁康迳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251-259,共9页
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分析了水稻籼粳杂交不同选育阶段衍生系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表现规律。结果表明,所测定各产量相关性状中普遍存在着遗传主效应,且也普遍存在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其... 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分析了水稻籼粳杂交不同选育阶段衍生系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表现规律。结果表明,所测定各产量相关性状中普遍存在着遗传主效应,且也普遍存在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其中,衍生一代的播抽天数和千粒重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其余7个性状以显性效应为主;衍生二代的单株谷重、结实率和千粒重性状以显性效应为主,其余6个性状则以加性效应为主;衍生四代的单株谷重、结实率、株高和穗长性状以显性效应为主,其余5个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基因型×环境互作分析表明,除衍生一代的单株谷重、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性状和衍生二代的播抽天数、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性状以及衍生四代的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性状没有检测到加性×环境互作效应外,其余性状均存在加性×环境互作效应。此外,不同衍生世代各产量相关性状均存在着显性×环境互作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杂交 衍生世代 产量相关性状 基因×环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对籼稻蒸煮食用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9
10
作者 包劲松 夏英武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44-150,共7页
研究了胚乳、细胞质和母体植株遗传效应以及与环境互作效应对籼稻蒸煮食用品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 :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主要受遗传主效应控制 ,同时还受到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 ,胶稠度则主要受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 研究了胚乳、细胞质和母体植株遗传效应以及与环境互作效应对籼稻蒸煮食用品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 :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主要受遗传主效应控制 ,同时还受到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 ,胶稠度则主要受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 . 3个性状的遗传率均较高 ,早世代选择有效 ,但胶稠度以互作遗传率较大 .对亲本的遗传效应预测及不同亲本间遗传效应的线性对比结果表明高直链淀粉含量品种对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的改良不利 .对 F2 稻米杂种优势的预测表明种子直接显性作用对 F2 稻米蒸煮品质的提高不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煮食用品质 基因×环境效应 灿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型×环境互作下杂交粳稻谷粒性状遗传效应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马洪文 殷延勃 +1 位作者 武绍湖 王昕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5-70,共6页
利用6个不育系和8个恢复系配制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采用基因型×环境互作下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研究杂交粳稻谷粒性状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长厚比、宽厚比的加性及加性×环境互作效应均达极显著水... 利用6个不育系和8个恢复系配制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采用基因型×环境互作下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研究杂交粳稻谷粒性状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长厚比、宽厚比的加性及加性×环境互作效应均达极显著水平;粒长、长厚比、宽厚比的显性效应达极显著水平,粒宽的显性×环境互作效应达极显著水平,粒宽的遗传存在显著的显性×环境互作效应。遗传相关分析表明,粒长与粒宽的加性和加性×环境互作效应、与长宽比的加性和加性×环境互作效应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粒长与粒厚的加性×环境互作效应、与宽厚比的显性效应呈极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环境 杂交粳稻 谷粒性状 遗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MMI模型分析谷子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 被引量:18
12
作者 王军 郭二虎 +2 位作者 袁峰 杨慧卿 王青水 《河北农业科学》 2010年第11期107-111,共5页
利用AMM I模型及双标图,对2007年西北春谷区谷子早熟及中晚熟组区域试验各品种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进行探讨,并对参试品种的稳定性和试验地点的判别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g7(02-567)、g8(06-218)、G1(太选3号)和G3(长农38号)属高产... 利用AMM I模型及双标图,对2007年西北春谷区谷子早熟及中晚熟组区域试验各品种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进行探讨,并对参试品种的稳定性和试验地点的判别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g7(02-567)、g8(06-218)、G1(太选3号)和G3(长农38号)属高产稳产型品种;宁夏西吉县种子公司(e3)和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作物研究所(e4)对早熟谷子品种判别力较强,辽宁省水土保持研究所(E3)和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E6)对中晚熟谷子品种判别力较强,这些地点是鉴定谷子品种稳定性比较理想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MI模 谷子 区域试验 基因 环境 效应 稳定性 判别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茧质性状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何克荣 祝新荣 柳新菊 《蚕业科学》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26-230,共5页
对 3个非减数分裂孤雌生殖蚕品种的 3个茧质性状数据进行了方差分析 ,并建立起一个包括微环境效应在内的基因型—环境互作生物统计模型 ,对该模型的参数作最大似然估计认为 :在家蚕的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3个茧质性状中 ,除独立的基... 对 3个非减数分裂孤雌生殖蚕品种的 3个茧质性状数据进行了方差分析 ,并建立起一个包括微环境效应在内的基因型—环境互作生物统计模型 ,对该模型的参数作最大似然估计认为 :在家蚕的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3个茧质性状中 ,除独立的基因型和环境效应外 ,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也是影响家蚕茧质性状的表现型的重要因素 ,而且这种互作效应有时要大于独立的基因型效应 ,即在茧质性状的表现型中基因型与微环境的交互作用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茧质性状 基因 环境 效应 生物统计模 非减数分裂孤雌生殖 数量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MMI模型分析棉花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武 谢德意 +1 位作者 段峥峥 赵元明 《河北农业科学》 2010年第4期158-160,共3页
应用AMM I模型,对2008年河南省春棉区域试验9个试验点共13个品种的基因型与环境间的互作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鲁棉21和济隆棉6号2个品种的稳定性比较较好;西华试验点具有较强的棉花品种判别力,是鉴定棉花品种稳定性比较理想的地方。
关键词 棉花 AMMI模 基因 环境 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对甜菜根产量和含糖率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北齐 王皙玮 《中国糖料》 2008年第3期69-71,共3页
试从甜菜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对甜菜根产量和含糖率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探求更为适合提高甜菜根产量和含糖率的育种途径。
关键词 甜菜育种 根产量 合糖率 基因 环境因子 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效应的分析
16
作者 黄婷 柴元爱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2期10251-10251,10259,共2页
[目的]探讨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对小麦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为小麦面团色泽性状的改良和优势区域种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宿州和涡阳地区种植面粉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差别较大的13个小麦主栽品种(系),研究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对... [目的]探讨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对小麦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为小麦面团色泽性状的改良和优势区域种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宿州和涡阳地区种植面粉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差别较大的13个小麦主栽品种(系),研究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对小麦面粉PPO活性的影响。[结果]宿州地区安农0236的面粉PPO活性最高,而涡阳地区皖协2691的面粉PPO活性最低。在同一地区,基因型及其互作对小麦面粉PPO活性都有显著影响,不同基因型的PPO活性均大于互作的PPO活性。小麦面粉PPO活性的品种与试点互作效应十分明显,不同试点、不同品种(系)的PPO活性差异显著。[结论]研究品质性状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对小麦品质遗传改良和优质小麦的区域化生产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多酚氧化酶 基因 环境 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角帆蚌金色品系生长性状遗传参数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何志然 胡宏辉 +2 位作者 冯上乐 李家乐 白志毅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4-259,共6页
为培育出产金色珍珠的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良种,并为三角帆蚌金色品系生长性状及产珠性能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收集金色内壳色的三角帆蚌,经繁育共获得41个全同胞家系(F1~F41),分别在浙江武义和上海崇明两地养殖,在5月龄和17月... 为培育出产金色珍珠的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良种,并为三角帆蚌金色品系生长性状及产珠性能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收集金色内壳色的三角帆蚌,经繁育共获得41个全同胞家系(F1~F41),分别在浙江武义和上海崇明两地养殖,在5月龄和17月龄时,分别测量两地各家系三角帆蚌壳长、壳高、壳宽和体质量4个生长性状,并进行遗传参数分析。结果表明:金色品系三角帆蚌壳长、壳高、壳宽和体质量的遗传力在5月龄时分别为0.18±0.07、0.19±0.03、0.22±0.09和0.18±0.09,在17月龄时分别为0.26±0.22、0.30±0.16、0.30±0.09和0.23±0.25,两月龄组均属中等遗传力;5月龄时各性状之间遗传相关范围为(0.84±0.02)~(0.96±0.07),表型相关范围为(0.56±0.02)~(0.92±0.04),17月龄时各性状之间遗传相关范围为(0.52±0.03)~(0.97±0.06),表型相关范围为(0.45±0.02)~(0.91±0.01),表明各生长性状可间接选择;5月龄时两地三角帆蚌各性状遗传相关系数为(0.53±0.14)~(0.57±0.12),17月龄时相关系数为(0.27±0.08)~(0.31±0.09),表明生长性状在两地存在显著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受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影响,各家系在两地表现不同,其中,F24、F25号家系在两地均表现优良。研究表明,金色品系三角帆蚌有较好的选育潜力,在该品系推广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帆蚌 生长性状 遗传力 基因环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型和环境及其互作对糜子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辛村 杨天育 张恩和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6-24,共9页
为了进一步了解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对糜子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运用联合方差和AMMI模型对6个糜子新品种(粳性)在11个不同环境试点的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主穗长、穗粒重、千粒重和产量等7个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及其品种稳定性与适... 为了进一步了解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对糜子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运用联合方差和AMMI模型对6个糜子新品种(粳性)在11个不同环境试点的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主穗长、穗粒重、千粒重和产量等7个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及其品种稳定性与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糜子主要农艺性状在不同基因型以及环境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基因型对主茎节数、环境对株高、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对穗粒重的影响较大。各品种7个农艺性状指标的变异系数中,最大的是产量,达42.72%,其次是穗粒重和株高,分别为37.90%和26.74%,变异系数最小的是生育期,为14.89%。各试点中产量最高的是甘9133-1-3-4-1,品种稳定性最好的是榆糜3号(CK)。宁夏彭阳和陕西延安试点产量较高,变异程度较小,对品种鉴别力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环境 效应 糜子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粘型小麦雄性不育恢复系间育性基因的累加和互作效应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朱展望 张改生 +1 位作者 高春保 牛娜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55-559,共5页
为了探讨粘型小麦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的累加和互作效应,以含有显性太谷核不育基因的小偃6号为工具材料,选用9个粘型小麦雄性不育优良恢复系进行聚合杂交,对其育性恢复基因的累加和互作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供试恢复系不同组... 为了探讨粘型小麦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的累加和互作效应,以含有显性太谷核不育基因的小偃6号为工具材料,选用9个粘型小麦雄性不育优良恢复系进行聚合杂交,对其育性恢复基因的累加和互作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供试恢复系不同组合与各世代间恢复基因聚合所产生的恢复力明显不同,其中5906、WN9888、V1、西纯2号具有大穗、多花多粒的特点,聚合其中之一,再累加其他恢复基因,恢复力有明显提高;(2)供试材料WN9888和5451的育性恢复基因有较好的互补性,二者累加极易选育出高恢复力的恢复系;(3)小穗中间小花结实性与国际法恢复力累加效应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这些结果表明,不同恢复系间彼此累加杂交,恢复力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可以进一步挖掘主、微效基因之间的互作效应来改良恢复系的恢复能力;选配多小花、小穗中间小花孕性好的恢复系和杂交种,提高杂交种国际法恢复度,增加其穗粒数,是改良当前粘型雄性不育恢复系恢复力及提高其恢复效能、促进不育系走向生产实践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小麦 不育系 恢复基因 累加效应 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糯玉米品种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被引量:13
20
作者 魏常敏 许卫猛 +4 位作者 邢永锋 宋万友 李桂芝 陈国立 周文伟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88-896,共9页
【目的】分析黄淮海地区糯玉米区域试验品种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为黄淮海地区糯玉米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利用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对2018年黄淮海糯玉米区域试验中的18个糯玉米品种(g01~g18)在13个试点的农艺性状(鲜穗产... 【目的】分析黄淮海地区糯玉米区域试验品种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为黄淮海地区糯玉米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利用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对2018年黄淮海糯玉米区域试验中的18个糯玉米品种(g01~g18)在13个试点的农艺性状(鲜穗产量、穗长、鲜百粒重和出籽率)进行分析,以综合评价参试品种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结果】通过AMMI模型分析发现,鲜穗产量丰产性和稳产性均较好的品种为金跃糯58(g06)和景坡82(g07),苏玉糯2号(g15)是丰产性较差但稳产性最好的品种(对照);出籽率高且稳定性好的品种为斯达糯44(g18)和郑白甜糯3号(g05),对照是出籽率居中但稳定性差的品种;鲜百粒重较重且稳定性好的品种为万糯2018(g04)和金跃糯58(g06),而对照是鲜百粒重居中但稳定性好的品种;穗长较长且稳定性较好的品种为景坡82(g07)和花糯680(g11),对照是穗长较短但稳定性好的品种;鲜穗产量、出籽率和穗长的基因型、环境及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均达极显著影响(P<0.01,下同),鲜百粒重的基因型和环境达极显著影响,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达显著影响(P<0.05);4个农艺性状的3个主成分累计解释基因型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G+GE)均达60.00%以上,说明AMMI模型可较好地解释基因型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GGE双标图分析发现,万糯158(g03)、金跃糯58(g06)和景坡82(g07)是鲜穗产量丰产性和稳产性均较好的品种,郑白甜糯1号(g02)是长穗丰产且稳定性最好的品种,万糯2018(g04)是鲜百粒重较高且稳定性好的品种,中糯336(g16)是出籽率高且稳定性好的品种。【结论】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的侧重点不同,可实现优势互补。基于二者分析结果,综合表现较好的品种为景坡82(g07)和金跃糯58(g06),可用于丰产稳产型糯玉米品种选育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玉米 黄淮海地区 AMMI模 GGE双标图 基因 环境 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