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林木基因型-环境互作算法研究进展与思考 |
葛晓宁
许新桥
张怀清
张京
杨杰
崔泽宇
傅汝饶
梁金洁
邹添华
王林龙
刘洋
|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
2025 |
2
|
|
2
|
安徽麦区软质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基因型-环境互作分析 |
訾金爽
李四方
汪芳芳
郑文寅
|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3
|
长牡蛎弧菌抗性选育家系生长和存活性状遗传参数评估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
李寅
鲁林基
杨奔
李鹏飞
徐成勋
李琪
刘士凯
|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4
|
基因型与环境及其互作效应对胡麻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
党照
张建平
赵利
王利民
|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7 |
4
|
|
5
|
水稻产量因子的遗传主效应及基因型和环境互作效应的QTL分析(英文) |
Mebrouk Benmoussa
朱军
严菊强
何慈信
吴平
|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2 |
4
|
|
6
|
五个箭筈豌豆品系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及农艺性状稳定性 |
南志标
张吉宇
王彦荣
李春杰
聂斌
张建全
赵宏
|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4 |
49
|
|
7
|
12个欧美杨无性系生长初期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 |
刘宁
丁昌俊
李波
丁密
苏晓华
黄秦军
|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0 |
12
|
|
8
|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下粳稻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
马洪文
王昕
殷延勃
武绍湖
|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9 |
4
|
|
9
|
籼粳杂交不同衍生世代产量相关性状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研究 |
韦新宇
柯蓓
张受刚
卓伟
马彬林
杨腾帮
杨旺兴
邹文广
范祖军
许旭明
梁康迳
|
《福建农业学报》
CAS
|
2010 |
4
|
|
10
|
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对籼稻蒸煮食用品质的影响 |
包劲松
夏英武
|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0 |
19
|
|
11
|
基因型×环境互作下杂交粳稻谷粒性状遗传效应分析 |
马洪文
殷延勃
武绍湖
王昕
|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0 |
3
|
|
12
|
基于AMMI模型分析谷子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 |
王军
郭二虎
袁峰
杨慧卿
王青水
|
《河北农业科学》
|
2010 |
18
|
|
13
|
家蚕茧质性状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研究 |
何克荣
祝新荣
柳新菊
|
《蚕业科学》
CAS
CSCD
|
2003 |
1
|
|
14
|
基于AMMI模型分析棉花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 |
李武
谢德意
段峥峥
赵元明
|
《河北农业科学》
|
2010 |
9
|
|
15
|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对甜菜根产量和含糖率的影响 |
李北齐
王皙玮
|
《中国糖料》
|
2008 |
4
|
|
16
|
小麦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效应的分析 |
黄婷
柴元爱
|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17
|
三角帆蚌金色品系生长性状遗传参数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
何志然
胡宏辉
冯上乐
李家乐
白志毅
|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1 |
3
|
|
18
|
基因型和环境及其互作对糜子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
李辛村
杨天育
张恩和
|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12 |
6
|
|
19
|
粘型小麦雄性不育恢复系间育性基因的累加和互作效应研究 |
朱展望
张改生
高春保
牛娜
|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8 |
2
|
|
20
|
黄淮海糯玉米品种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
魏常敏
许卫猛
邢永锋
宋万友
李桂芝
陈国立
周文伟
|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1 |
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