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2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PCA的人脸识别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齐兴敏 刘冠梅 《现代电子技术》 2008年第6期77-79,共3页
主成成份分析(PCA)方法是人脸识别技术中常用的一种一维特征抽取方法。传统PCA方法用于人脸识别常常面临图像维数高,直接计算量的问题。为了解决这2个问题,人们对PCA进行了改进,提出并实现了多种基于PCA的人脸识别。对3种基于PCA的人脸... 主成成份分析(PCA)方法是人脸识别技术中常用的一种一维特征抽取方法。传统PCA方法用于人脸识别常常面临图像维数高,直接计算量的问题。为了解决这2个问题,人们对PCA进行了改进,提出并实现了多种基于PCA的人脸识别。对3种基于PCA的人脸识别方法做了理论上的研究和实验上的性能比较。实验结果表明PCA+2DPCA是其中综合效果最好的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a 人脸识别 2Dpca pca+2Dp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CA的人脸识别系统的设计与改进 被引量:26
2
作者 李梦潇 姚仕元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B06期577-579,共3页
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是用特征向量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达到降维目的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为解决PCA方法用于人脸识别时图像维数高、计算量大的问题,采用了新的特征值分解法并在图像预处理阶段加入... 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是用特征向量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达到降维目的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为解决PCA方法用于人脸识别时图像维数高、计算量大的问题,采用了新的特征值分解法并在图像预处理阶段加入了滤波处理。在MATLAB平台上搭建了人脸识别系统,对普通PCA方法和加入滤波预处理的PCA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实验证明了加入滤波处理的系统在性能上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对实际应用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a 特征值分解 人脸识别 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扩展的PCANet的有遮挡人脸识别方法
3
作者 秦娥 卢天宇 +3 位作者 李卫锋 刘银伟 朱娅妮 李小薪 《高技术通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4-144,共11页
针对有遮挡人脸识别问题,本文将现有的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模型与主成分分析模型(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network,PCANet)相结合,提出了扩展的PCANet(extended PCANet,xPCANet)模型。为了有效消除... 针对有遮挡人脸识别问题,本文将现有的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模型与主成分分析模型(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network,PCANet)相结合,提出了扩展的PCANet(extended PCANet,xPCANet)模型。为了有效消除人脸图像中可能包含的遮挡信息造成的影响,通常需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底层特征并构建尽可能丰富的特征。PCANet的2个不足在于:(1)由于正交性约束,各卷积层的滤波器高度相似,降低了滤波器响应的多样性;(2)在进行模式图编码时,对特征图进行了二值化处理,并采用了跨度较大的编码方式,从而丢弃了过多的信息。为了使PCANet能够更好地适配现有的CNN模型,在PCANet模型中引入了2个稠密连接:(1)在各卷积层之间引入了稠密连接,以充分利用底层卷积层提取的特征,并尽可能降低卷积层之间滤波器的相似性;(2)在PCANet的模式图编码阶段引入了加权稠密编码,以充分利用卷积层输出的特征生成更多的模式图。这2种稠密连接或编码方案都会进一步提升PCANet最终输出的柱状图特征的维度,并生成更为丰富的特征。在受控环境和有真实遮挡的人脸数据集(增强现实(AR)人脸数据集)、非受控环境和有模拟遮挡的数据集(LFW和CFP)、非受控环境和有真实遮挡的数据集(MFR2和PKU-Masked-Face)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扩展的PCANet模型能够有效处理实物遮挡和因光照引发的遮挡,也可以作为前沿方法的有效补充,提升前沿方法的遮挡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遮挡人脸识别 主成分分析模型 稠密连接 稠密编码 滤波器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ArcFace与知识蒸馏的口罩人脸识别方法
4
作者 朱周华 王蓓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7-174,共8页
近几年由于疫情影响,人们在公共场所需严格佩戴口罩,而传统的人脸识别系统无法识别口罩人脸。针对该问题,在ArcFace的基础上做出改进,在人脸特征提取网络IResNet中级联一个眉眼注意力模块和两个CBAM模块,在该网络的基础上使用知识蒸馏... 近几年由于疫情影响,人们在公共场所需严格佩戴口罩,而传统的人脸识别系统无法识别口罩人脸。针对该问题,在ArcFace的基础上做出改进,在人脸特征提取网络IResNet中级联一个眉眼注意力模块和两个CBAM模块,在该网络的基础上使用知识蒸馏的方法。既加快了模型的推理速度,又优化了网络的分类决策与特征映射层,使得戴或不戴口罩都保持同一身份的相似性。在六个不同的基准数据集上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口罩人脸识别的精度与速度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增强了人脸识别模型在口罩人脸上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罩人脸识别 眉眼注意力机制 CBAM 知识蒸馏 IResN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知而故犯”, 还是“及时止损”?——考虑责任式创新的人脸识别技术公众接受度研究
5
作者 卢超 姜珊珊 +1 位作者 成奕颖 郁姣娇 《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5-138,共14页
公众接受度对于人脸识别技术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目前关于人脸识别公众接受度的研究还比较匮乏。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责任式创新评估准则,从感知收益和感知风险的行为决策权衡角度构建影响公众使用人脸识别意愿的认知过程模型,并通过结... 公众接受度对于人脸识别技术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目前关于人脸识别公众接受度的研究还比较匮乏。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责任式创新评估准则,从感知收益和感知风险的行为决策权衡角度构建影响公众使用人脸识别意愿的认知过程模型,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感知收益和道德伦理显著影响公众使用意愿,但面对感知风险,存在一种“明知而故犯”的现象,并不会因为感知风险较高而“及时止损”;以往隐私侵犯经历、信息敏感度和负面新闻会增加感知风险,但无法抵消人脸识别带来的收益;人脸识别方便性能够显著提高感知收益,却无法使公众忽视隐私泄露等风险;人脸识别相关知识和安全性与感知收益和感知风险分别呈正相关和负相关。本文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公众对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关注点和需求,为优化技术开发和市场推广策略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脸识别 社会交换理论 公众接受度 责任式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脸识别的治理困境与规制改进
6
作者 吴旭莉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3-114,共12页
人脸识别技术具有人脸信息收集渠道隐蔽且多样、技术安全漏洞、人脸信息的唯一性与不可逆性等技术风险。人脸识别技术治理的法律困境包括知情—同意原则被虚化,人脸信息保护的权利基础存在争议,技术滥用侵害个人权益,主体维权意识薄弱... 人脸识别技术具有人脸信息收集渠道隐蔽且多样、技术安全漏洞、人脸信息的唯一性与不可逆性等技术风险。人脸识别技术治理的法律困境包括知情—同意原则被虚化,人脸信息保护的权利基础存在争议,技术滥用侵害个人权益,主体维权意识薄弱、侵权救济困难等问题。人脸识别保护的权利跨越公法权利与私权领域,对其治理应当打破部门法的界限,寻求人脸识别技术的开发、利用与主体权利保护之间的平衡。优化人脸识别技术的规制,应秉持“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强化人脸信息控制者的信义义务,落实比例原则,坚持最小限度的适用,引入监管沙盒,改进维权模式,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人脸识别治理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脸识别 私密信息 基本权利 隐私权 信义义务 比例原则 监管沙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层蒸馏解耦网络的低分辨率人脸识别算法
7
作者 钟锐 宋亚锋 周晓康 《计算机应用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00-1908,共9页
低分辨率人脸图像中大量面部细节特征丢失,使得目前许多具有较好性能的经典人脸识别模型的识别率急剧降低。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分层蒸馏解耦网络(hierarchical knowledge distillation decoupling,HKDD)。首先,为了提升学生网络对低... 低分辨率人脸图像中大量面部细节特征丢失,使得目前许多具有较好性能的经典人脸识别模型的识别率急剧降低。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分层蒸馏解耦网络(hierarchical knowledge distillation decoupling,HKDD)。首先,为了提升学生网络对低分辨率样本的特征描述能力,在教师网络与学生网络的卷积层之间进行分层特征蒸馏,使学生网络各中间层所提取的低分辨率人脸特征尽可能接近教师网络中间层所提取的高分辨率人脸特征,从而将教师网络各中间层强大的特征描述能力蒸馏至学生网络。随后,在教师网络与学生网络的softmax层之间进行解耦蒸馏,把softmax层的蒸馏损失解耦为目标类蒸馏损失和非目标类蒸馏损失,以发挥出被抑制的非目标类蒸馏损失对学生网络训练的指导作用,使学生网络在教师网络指导下学习到通用性面部特征的分类能力,从而确保学生网络能够在非限制性应用场景中具有较强的分类能力。最后,在TinyFace和QMUL-SurvFace等多个低分辨率人脸数据集中进行了效果验证,HKDD网络的识别率与实时性都优于其他代表性的低分辨率人脸识别模型,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模型在低分辨率人脸识别任务中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辨率人脸识别 分层蒸馏解耦网络 分层特征蒸馏 解耦蒸馏 非限制性场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多视角特征的口罩遮挡人脸识别算法
8
作者 苏雪平 孙丹丹 +3 位作者 李云红 姚丽娜 任颖萱 王灿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6-296,共11页
佩戴口罩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最实用的防护措施,但也因此会降低人脸识别准确率。提出联合多视角特征的口罩遮挡人脸识别算法,首先,利用BoTNet作为骨干特征提取网络,提高识别准确率。其次,引入人脸注意力增强网络(face at... 佩戴口罩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最实用的防护措施,但也因此会降低人脸识别准确率。提出联合多视角特征的口罩遮挡人脸识别算法,首先,利用BoTNet作为骨干特征提取网络,提高识别准确率。其次,引入人脸注意力增强网络(face attention augmentation model,FAAM),先生成未被口罩遮挡人脸区域(眼睛、眉毛、额头)的蒙版图,再精准提取蒙版图区域的特征,提高人脸识别的性能。此外,设计联合损失函数L face提高模型的收敛速度和性能。在包括大约10000人的50×104张人脸图片的公共遮挡人脸数据集上进行实验,相比其他算法,提出的算法识别准确率有显著提升,与经典算法FaceNet相比提升了1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遮挡人脸识别 BOTNET 注意力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稠密连接的通道混合式PCANet的低分辨率有遮挡人脸识别 被引量:1
9
作者 秦娥 何佳瑶 +2 位作者 刘银伟 朱娅妮 李小薪 《高技术通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2-615,共14页
针对低分辨率有遮挡人脸识别问题提出了基于稠密连接的通道混合式主成分分析网络(DCH-PCANet)。现有的PCANet模型的卷积层只使用了通道无关式卷积(CIC)。通道无关式卷积由于未考虑特征图在通道方向上的相关性,可以更好地凸显单个特征图... 针对低分辨率有遮挡人脸识别问题提出了基于稠密连接的通道混合式主成分分析网络(DCH-PCANet)。现有的PCANet模型的卷积层只使用了通道无关式卷积(CIC)。通道无关式卷积由于未考虑特征图在通道方向上的相关性,可以更好地凸显单个特征图的局部纹理特征,对于补偿因低分辨率、遮挡等因素导致的特征损失具有重要意义,但也会强化遮挡区域的特征,从而放大坏特征的影响范围;而通道相关式卷积(CDC)由于充分考虑了各特征图在通道方向上的相关性,可以较好地抑制坏特征的作用,形成较为稀疏的特征图。在PCANet中添加了基于通道相关式卷积的特征图提取分支,形成了通道混合式PCANet;并且引入了稠密连接,以充分利用低阶特征提升有遮挡图像识别的鲁棒性。针对如下4种数据集进行了实验:受控环境、真实遮挡和模拟低分辨率的人脸数据集(AR人脸数据集),非受控环境、真实遮挡和模拟低分辨率的人脸数据集(MFR2和PKUMasked-Face),非受控环境、真实遮挡和真实低分辨率的人脸数据集(自建数据集)。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方法相比,所提出的基于稠密连接的通道混合式PCANet具更好的遮挡鲁棒性和低分辨率鲁棒性,可以作为前沿方法的有效补充,提升其识别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遮挡人脸识别 主成分分析网络(pcaNet) 通道相关式卷积(CDC) 稠密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粒度深度特征掩码估计的遮挡人脸识别算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富平 王定莎 +2 位作者 李藕 刘卫华 刘鸿玮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0-179,共10页
针对人脸遮挡产生面部结构信息丢失,从而导致人脸识别准确率降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细粒度深度特征掩码估计的遮挡人脸识别算法。首先,将人脸图像输入特征金字塔网络中,从而得到多尺度深度语义特征;其次,将从特征金字塔网络提取的特征经... 针对人脸遮挡产生面部结构信息丢失,从而导致人脸识别准确率降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细粒度深度特征掩码估计的遮挡人脸识别算法。首先,将人脸图像输入特征金字塔网络中,从而得到多尺度深度语义特征;其次,将从特征金字塔网络提取的特征经过空洞卷积处理后,与MobileNetV3网络提取的精细浅层特征进行融合,并以像素级二值掩码为标签训练网络以获得细粒度特征掩码;进而,利用该深度特征掩码与深层特征相乘,以抑制由遮挡产生的干扰特征,获得更准确的人脸表征;最后,采用余弦损失和掩码估计损失联合训练网络,提高遮挡人脸识别算法的性能。在LFW数据集基础上创建了口罩、围巾和中心遮挡3种类型的人脸遮挡数据集,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数据集上,所提算法与现有算法相比均具有更高的识别准确率,并在不同类型遮挡情况下均能获得十分稳定的人脸识别结果;所提算法在数据集LFW和LFW口罩遮挡上的识别准确率分别达到了99.38%和98.42%,在数据集LFW围巾遮挡和LFW中心遮挡上的识别准确率分别达到了98.72%和98.65%,均优于对比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脸识别 细粒度 掩码估计 遮挡 特征掩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Transformer的改进遮挡人脸识别算法
11
作者 杨雨涵 茅正冲 王艳媛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4-159,共6页
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已经应用于安全监控、身份验证和隐私保护等领域,但对于遮挡人脸识别技术还在探索中。为更好适应现实场景应用,提出融合Transformer网络结合原有骨干网络Inception-ResNetv1,能够更好地提取遮挡人脸的... 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已经应用于安全监控、身份验证和隐私保护等领域,但对于遮挡人脸识别技术还在探索中。为更好适应现实场景应用,提出融合Transformer网络结合原有骨干网络Inception-ResNetv1,能够更好地提取遮挡人脸的特征。为更好处理复杂数据集,使用参数校正线性单元(PReLU)函数代替原骨干网络中的校正线性单元(ReLU)函数。使用ArcFaceLoss作为损失函数,能够更好地分辨人脸特征的分类边界,提高对遮挡人脸的区分能力。引入卷积块注意力机制(CBAM),将关注重点放在人脸未遮挡部分,进一步提升了遮挡人脸识别的性能。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网络准确率为75.7%,比原算法提高了1.912%,比其他Transformer网络CoTNet、SwimTransformer,分别提高了0.467%和0.35%,比经典卷积神经网络(CNN)MobileNetV1提高了1.65%,效提高了遮挡人脸的识别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遮挡人脸识别 TRANSFORMER 特征提取 ArcFaceLoss 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特征增强和深度关系感知策略的3D人脸识别方法
12
作者 张龙 胡金蓉 +2 位作者 张艳 黄果 黄飞虎 《电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4,共10页
针对2D人脸识别方法易受到外部环境干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3D人脸识别方法。该方法从人脸几何信息中获取特征,对光照等环境因素具有较强的鲁棒性。根据对现有研究内容的分析,设计了一个双域特征增强模块。该模块分别从通... 针对2D人脸识别方法易受到外部环境干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3D人脸识别方法。该方法从人脸几何信息中获取特征,对光照等环境因素具有较强的鲁棒性。根据对现有研究内容的分析,设计了一个双域特征增强模块。该模块分别从通道域和空间域提取出人脸的局部特征,并将其作为全局特征的增强部分,从而获得更加完备的人脸特征。针对3D人脸数据特性,提出了一种新的适合于3D人脸识别的特征学习策略。该策略旨在使人脸识别模型学习从3D人脸的深度关系中提取身份特征,能够极大缓解三维人脸中噪声对特征计算的负面影响。通过实验,在公开数据集Bosphorus和Texas上分别获得了96.32%与98.93%的验证准确率,表明该方法能够获得更高的识别精度,并且在复杂情况下的人脸识别也具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人脸识别 深度学习 深度关系感知 双域特征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端云人脸识别系统计算卸载策略设计
13
作者 冀乃庚 王伟鹏 窦逸辛 《计算机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836-842,共7页
针对端云协同体系下的人脸识别系统,提出了一种结合实际业务的计算卸载策略,旨在实现资源固定的条件下最大化识别准确率。首先,提出一种双向精度提升的端云识别模型集成方法,该方法不同于传统从宽或从严集成,能同步提升TAR和TRR两个精... 针对端云协同体系下的人脸识别系统,提出了一种结合实际业务的计算卸载策略,旨在实现资源固定的条件下最大化识别准确率。首先,提出一种双向精度提升的端云识别模型集成方法,该方法不同于传统从宽或从严集成,能同步提升TAR和TRR两个精度指标以保障端云协同识别精度全面高于端侧;其次,提出基于组合识别结果的特征选型方案,利用识别结果与正负样本占比之间的统计关系划分识别风险等级,提取出高风险场景特征组合;此外,提出一种资源全局调控的优化方案,通过统计分布差异选定异常园区及终端,对其倾斜算法资源以提升全局识别精度;最后,提出使用OC-SVM分类器,适应正负样本数量不对等、分布集中但存在长尾离群点的场景,并实现召回占比动态调整。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案提出的优化设计能够在算法资源不变的条件下显著提升算法精度,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推广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脸识别 计算卸载 模型集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对抗样本干扰的人脸识别隐私保护方案
14
作者 马彩霞 贾春福 +3 位作者 蔡智鹏 杜瑞忠 李明月 哈冠雄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0-200,共11页
人脸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也面临着身份等隐私信息被泄露的风险。针对人脸识别的攻击可通过重构人脸图像来获取原始图像的隐私信息,为防范此类攻击,提出了一种面向对抗样本干扰的人脸识别隐私保护方案(PPFR-ASP... 人脸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也面临着身份等隐私信息被泄露的风险。针对人脸识别的攻击可通过重构人脸图像来获取原始图像的隐私信息,为防范此类攻击,提出了一种面向对抗样本干扰的人脸识别隐私保护方案(PPFR-ASP)。该方案采用频域技术中的协同推理机制,首先将人脸图像转换为频域特征,并分成高频成分特征和低频成分特征,然后在频域特征上添加对抗样本干扰。其次,为每个原始图像准备一个目标图像,对目标图像做和原始图像相同的频域特征转换处理,然后使用目标图像的频率成分通道遮盖原始图像中的相应成分,使攻击者将重构图像识别为目标图像,从而隐藏原始图像的真实身份。最后,文中所提方案在多个数据集上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其人脸图像隐私保护性能高于对比方案,查询精确度和计算开销与无隐私保护的ArcFace方案相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脸识别 隐私保护 频域技术 对抗样本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事诉讼中人脸识别证据材料生成特点与运用风险
15
作者 张潋瀚 《法治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2-94,共13页
刑事诉讼中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所生成的用以证明被追诉人身份信息的材料被称为“人脸识别证据材料”,其生成可分为人脸信息获取、人脸识别技术比对与识别、侦查人员分析与判断、相关人员辨认四个步骤。该形成过程决定了人脸识别证据材料... 刑事诉讼中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所生成的用以证明被追诉人身份信息的材料被称为“人脸识别证据材料”,其生成可分为人脸信息获取、人脸识别技术比对与识别、侦查人员分析与判断、相关人员辨认四个步骤。该形成过程决定了人脸识别证据材料兼具主客观性,其证据性质具有多元综合性等特点,从而带来技术滥权、控辩失衡与事实认定错误等风险。《刑事诉讼法》修改时应关注人脸识别证据材料的特殊性,一方面将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纳入强制侦查措施予以限制,并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适用于人脸识别证据材料;另一方面保障被追诉人知悉权与质证权的实现,构建侦查研判人员出庭作证规则,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脸识别证据 证据生成 证据运用风险 规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侦查中人脸识别的权利路径与制度选择
16
作者 王仲羊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2-101,共10页
在侦查中使用人脸识别技术,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与个人信息权,相应存在两条治理路径。以欧盟为代表的个人信息权路径将人脸识别信息作为敏感个人信息,奉行使用逻辑,呈现全程保护、弱化保护、场景保护的特征。以美国为代表的隐私权路径将... 在侦查中使用人脸识别技术,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与个人信息权,相应存在两条治理路径。以欧盟为代表的个人信息权路径将人脸识别信息作为敏感个人信息,奉行使用逻辑,呈现全程保护、弱化保护、场景保护的特征。以美国为代表的隐私权路径将人脸识别信息作为隐私,奉行禁止逻辑,呈现前端保护、强化保护、定性保护的特征。近年来,个人信息权路径与隐私权路径之间出现了融合趋势,形成“个人信息权—隐私权”的层级性权利体系。然而,我国既有规范并未因应“个人信息权—隐私权”的发展趋势,未能打造“前松后紧”“强弱相间”“刚柔并济”的人脸识别治理格局。因此,一方面,在侦查中确立个人信息权,建立人脸识别全流程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为人脸信息采集行为设置宽缓的程序;另一方面,严格规制人脸识别中识别、使用等行为,建立人工复审机制,赋予当事人与人脸识别隐私相关的程序性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侦查 人脸识别 隐私权 个人信息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人脸识别的多模态研究方法综述
17
作者 杨雅莉 黎英 +1 位作者 章育涛 宋佩华 《计算机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45-1657,共13页
多模态人脸识别技术能充分利用人脸特征或其他生物特征提高识别的鲁棒性和安全性,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由于目前的多模态人脸识别研究存在模态差距和模态信息难以高效融合等问题,因此根据多种信息模态和应用目的对现有的多模态人脸... 多模态人脸识别技术能充分利用人脸特征或其他生物特征提高识别的鲁棒性和安全性,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由于目前的多模态人脸识别研究存在模态差距和模态信息难以高效融合等问题,因此根据多种信息模态和应用目的对现有的多模态人脸识别方法进行分类综述,以梳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首先,将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多模态人脸识别研究按照数据处理的不同阶段分为传感器级、特征级、评分级和决策级,并归纳现有方法的优势、局限性和适用场景;其次,将信息增强多模态人脸识别研究按照被增强模态的不同分为2D-3D信息增强和3D-2D信息增强,并总结现有方法的优缺点;再次,归纳总结基于其他生物特征和面向反欺诈的多模态人脸识别方法,并简要介绍常用的多模态人脸识别数据集相关信息;最后,给出多模态人脸识别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严峻挑战,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人脸识别 特征融合 信息增强 生物特征 反欺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脸识别应用的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建构——以整体性风险治理为视角
18
作者 赵精武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80,共11页
广泛应用的人脸识别技术改变了传统的身份核验效率,优化了信息服务质量。但强制“刷脸”等现象却使得社会公众不堪其扰,技术创新与权益保障如何实现有效平衡这一根本性问题久争不下。在相关论争中,人脸信息保护是该类技术治理的关键内... 广泛应用的人脸识别技术改变了传统的身份核验效率,优化了信息服务质量。但强制“刷脸”等现象却使得社会公众不堪其扰,技术创新与权益保障如何实现有效平衡这一根本性问题久争不下。在相关论争中,人脸信息保护是该类技术治理的关键内容已成共识,但人脸识别技术治理重心还表现为,该类技术的“可拓展性”和“非接触性”的技术特征使得相应风险呈现综合性的特征。为了在实现技术安全治理目标的同时,推动人脸识别技术创新应用,更需要建构以整体性风险治理为导向的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在科技创新促进论、自主选择能力保障论和风险治理体系论的理论框架下,通过对个人权益影响程度的定性评估和对具体安全风险的定量评估,实现对人脸识别技术风险的精细划分,设置差异化和层次性的监管要求,能够有序推动人脸识别技术在风险可控要求下的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脸识别 分级分类监管 自主选择 整体性风险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割和多级掩膜学习的遮挡人脸识别方法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铮 芦天亮 曹金璇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814-1825,共12页
现有的人脸识别方法无法有效消除遮挡造成的损坏特征的影响,随着网络层数加深,损坏特征与用于身份分类的有效特征变得难以分离,影响识别结果。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分割和多级掩膜学习策略的遮挡人脸识别方法,模型由遮挡检测分... 现有的人脸识别方法无法有效消除遮挡造成的损坏特征的影响,随着网络层数加深,损坏特征与用于身份分类的有效特征变得难以分离,影响识别结果。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分割和多级掩膜学习策略的遮挡人脸识别方法,模型由遮挡检测分割、特征提取、掩膜学习单元三大模块构成,无需依赖额外的遮挡检测器,且无论训练还是测试都只需要一次端到端的过程即可同时学习特征掩膜和深度抗遮挡特征。掩膜学习单元以不同尺寸的遮挡分割表示和不同阶段的人脸特征为输入,为特征提取的不同阶段生成对应的掩膜,通过掩膜运算在特征提取的各阶段有效消除遮挡造成的损坏特征的影响,最终构建特征金字塔融合各阶段特征进行身份分类。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提高遮挡人脸识别的准确率,在经过遮挡处理的LFW数据集以及真实的口罩遮挡数据集MFR2、Mask_whn上的准确率分别达到了98.77%、96.70%、81.53%,与现有的主流方法相比分别提升了2.04、0.48、4.44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遮挡人脸识别 多级掩膜学习 遮挡检测分割 特征金字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Transformer和CNN的轻量级人脸识别算法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明 党青霞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96-104,共9页
随着深度学习的发展,卷积神经网络通过堆叠卷积层逐步扩大感受野以融合局部特征的方式已经成为人脸识别(FR)的主流方法,但这种方法存在因忽略人脸全局语义信息和缺乏对人脸重点特征信息的关注造成识别准确率不高,以及大参数量层数的堆... 随着深度学习的发展,卷积神经网络通过堆叠卷积层逐步扩大感受野以融合局部特征的方式已经成为人脸识别(FR)的主流方法,但这种方法存在因忽略人脸全局语义信息和缺乏对人脸重点特征信息的关注造成识别准确率不高,以及大参数量层数的堆叠导致网络难以部署于资源受限设备的问题。因此提出一种融合Transformer和CNN的极其轻量级FR算法gcsamTfaceNet。使用深度可分离卷积构建主干网络以降低算法的参数量;引入通道-空间注意力机制,从通道和空间两个域最优化选择特征以提高对人脸重点区域的关注度;在此基础上,融合Transformer模块以捕获特征图的全局语义信息,克服卷积神经网络在长距离语义依赖性建模方面的局限性,提高算法的全局特征感知能力。参数量仅为6.5×10^(5)的gcsamTfaceNet在9个验证集(LFW、CA-LFW、CP-LFW、CFP-FP、CFP-FF、AgeDB-30、VGG2-FP、IJB-B以及IJB-C)上实验评估,分别取得99.67%、95.60%、89.32%、93.67%、99.65%、96.35%、93.36%、89.43%和91.38%的平均准确率,达到参数量和性能之间较好的权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量级人脸识别 卷积神经网络 TRANSFORMER 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